对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庄邺策的剖析
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浅谈中医治未病理论
・ 7・
从 “ 未 病 先 防 ,既 病 防 变 ,愈 后 防 复 " 浅 谈 中 医 治 未 病 理 论
赵
1 . 云南 中医学 院 ,云南 【 摘 要】
扬 谭 艳 云 王文 平 邓
虹 魏丹 霞。 陆家 龙
昆明 6 5 0 0 1 1
昆明 6 5 0 5 0 0 ; 2 . 云南 中医学院第三 附属 医院/ 昆 明市 中医 医院,云南
“ 治未病”是 中医防治疾病 的重要思想 和较 高境界 , “ 未病先 防 ,既病 防变 ,愈后 防复 ” 的现代治 未病
理念在 “ 大健康 ”理念 的发展 过程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整 理治未病 中关于 “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愈后防复 ” 思想 的 相关论述 ,对现代 “ 治未病 ”理论 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 。
【 关键 词 】 治未病 ;未病先 防;既病 防变 ;愈 后防复
【 中图分 类号】 R 2 5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7 )1 5 — 0 0 0 7 — 0 3
Ta l k i n g a b o u t t h e Th e o r y o f P r e v e n iv t e Tr e a t me n t wi t h Tr a d i i t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f r o m ” P r e v e n i t o n b e f o r e Di s e a s e On s e t ,P r e v e n io t n f o Di s e a s e f r o m Ex a c e r b a i t n g,P re v e n t i o n f o Re c u r r e n c e ”
【最新精选】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愈后防复
【最新精选】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中医“治未病”就像先给人体修筑一道“长城”或者“防火墙”,以抵御外来“恐怖分子”的袭击。
壹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
如果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就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就会很快用完,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
根据这种预防的思想,如果我们经常采用一些措施,进行未病先防,就不会让一切病毒细菌等“恐怖分子”进入我们的体内,把我们的生命之油揩走。
另外,我们还得想点办法,为自己的生命加油,只有足够的油,才能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那么怎么给自己的生命之灯加油呢, 老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膏方,膏方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治未病”的有机构成。
膏方就像是一桶油,每天食用一小勺,就等于给自己加了一勺生命之油,这样就会减少生命之油衰竭的可能。
但是,补充膏方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具体体现在要分清不同个体是偏阴虚、阳虚、气虚还是血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加入生命之油的作用,否则,情况一旦相反就会出现“火上浇油”或者“火上弄冰”的后果。
“治未病”遵循的原则就是要辨证预防,如果预防不当,就会导致疾患。
气虚王小姐天生丽质,身体柔弱,虽然是白领阶层的佼佼者,但是她却总是乐不起来,并且平时总是容易感冒。
在日常生活中常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适,或见气短,多汗,运动后加剧。
“治未病”专家诊断为:气虚,建议膏方调理。
膏方:人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冬虫夏草、山药、黄芪、山楂、麦芽、当归、党参共成膏,蜂蜜、冰糖调味。
每天一匙,但不可过量,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人参过量服用可导致鼻出血。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一种健康理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未病先防:这一层面强调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可能涉及到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定期体检等方面的努力,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既病防变:这一层面强调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阶段采取措施,力求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变化。
既病防变的理念强调的是及早干预,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对身体的损害。
综合起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的是在生活中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及时的医疗干预,既降低患病的风险,又提高治疗的效果。
这符合现代医学中强调的预防医学的理念,即通过预防手段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同时在疾病发生后通过早期的干预来提高治疗效果。
1。
中医治未病四层涵义及八大原则
中医治未病四层涵义及八大原则中医治未病四层涵义“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葛洪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肘后备急方》全书的始终。
“治未病”的思想在葛洪养生理论中已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其中包括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未变防变,已变防逆,初瘥防复等。
“治未病”的涵义,可以分为“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治愈病”四个层面。
第一层:“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预防原则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是重视预防,提倡养生。
葛洪倡导“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责怪“唯名利是务”,认为必须重视调养心神,方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关键。
葛洪非常重视“五脏”养生,首次将“无藏”写作“五脏”。
主张“百病之源五脏为本”,即是说当顺应四时,外避邪风,养护五脏,方能防患于未然。
总之,葛洪重视养生,预防疾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在无事之前,不求既逝之后,故以未病先防为首。
第二层:“既病早治”是“治欲病”的防患原则“治未病”的第二层涵义,旨在突出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将疾病消灭在初期阶段。
《黄帝内经》言:“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意在强调早治。
再如《金匮要略》中指出:“适中经络,未传于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合九窍闭塞。
”所以“上工”善于早期治疗,切不可贻误病机,导致传变。
第三层:已病防变是“治已病”的预防原则六经病证有传有变,内伤杂病亦有传变,故须及时辨证已病,同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防止病邪传变,做到辨证论治与辨证先防相结合,此医家必备之法术。
已病防传“传”,指病情顺着一定的趋向发展,一般说,凡病邪侵袭,邪气内传,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故防邪内传,属当务之急。
未变防变“变”是指病情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发生了性质的改变。
“传”与“变”多常互称为病情的进展。
若病情急剧变化发展时,则当防止病情转为危重,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力挽败途。
中医治未病的六大原则
中医治未病的六大原则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
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
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2、既病防变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治则是指疾病的治疗法则。
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治病求本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在临床运用这一治则时,必须正确掌握“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情况。
2、扶正与祛邪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
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3、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
因此,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4、调整脏腑功能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因此,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调理气血关系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
调理气血是以“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
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愈后防复
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中医“治未病”就像先给人体修筑一道“长城”或者“防火墙”,以抵御外来“恐怖分子”的袭击。
壹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
如果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就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就会很快用完,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
根据这种预防的思想,如果我们经常采用一些措施,进行未病先防,就不会让一切病毒细菌等“恐怖分子”进入我们的体内,把我们的生命之油揩走。
另外,我们还得想点办法,为自己的生命加油,只有足够的油,才能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那么怎么给自己的生命之灯加油呢?老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膏方,膏方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治未病”的有机构成。
膏方就像是一桶油,每天食用一小勺,就等于给自己加了一勺生命之油,这样就会减少生命之油衰竭的可能。
但是,补充膏方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具体体现在要分清不同个体是偏阴虚、阳虚、气虚还是血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加入生命之油的作用,否则,情况一旦相反就会出现“火上浇油”或者“火上弄冰”的后果。
“治未病”遵循的原则就是要辨证预防,如果预防不当,就会导致疾患。
气虚王小姐天生丽质,身体柔弱,虽然是白领阶层的佼佼者,但是她却总是乐不起来,并且平时总是容易感冒。
在日常生活中常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适,或见气短,多汗,运动后加剧。
“治未病”专家诊断为:气虚,建议膏方调理。
膏方:人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冬虫夏草、山药、黄芪、山楂、麦芽、当归、党参共成膏,蜂蜜、冰糖调味。
每天一匙,但不可过量,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人参过量服用可导致鼻出血。
阳虚赵先生是一名中年男子,最近一年,因为工作劳累出现了畏寒怕冷,大便稀溏,腰膝酸痛,并且伴有性功能减退,特别是冬天,症状更是加重。
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浅谈中医治未病理论
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浅谈中医治未病理论
赵扬;谭艳云;王文平;邓虹;魏丹霞;陆家龙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7(026)015
【摘要】“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较高境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现代治未病理念在“大健康”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整理治未病中关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思想的相关论述,对现代“治未病”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页数】3页(P7-9)
【作者】赵扬;谭艳云;王文平;邓虹;魏丹霞;陆家龙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
【相关文献】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J], 河南中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与肺癌防治 [J], 孙鹏程;吴承玉
3.防治慢性胃炎如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J], 魏微
4.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构建廉洁医院——以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J], 刘胡同;方莹
5.基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论探讨疫病的中医防治 [J], 张闯;张夏梦;夏雨果;梅雪峰;田英;陈岚;赵娟;曾文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篇1中医治未病的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摘要】中医治未病是预防保健的重要的方法,其理论基础雄厚,经验丰富,简单易学,效果明显。
中医保健养生是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已达到延年益寿目的。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保健养生方法【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383-021、中医治未病《内经》中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1]唐代有位名医说:“上工治未病”。
意思是说:最高明的医生是在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发现苗头并及时调理,让人一直保持健康的状态。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等方面。
1.1未病先防在“未病先防”方面中医有其独具的特点,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方法。
宋代太医窦才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2]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在人体进入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及时干预,匡扶正气,通过针灸、食疗、刮痧等多种方法调节阴阳平衡,让人体回复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灵枢.邪客》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和环境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未病先防就是强调养护人体的正气,防御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
东汉名医华佗创建五禽戏健身法来防治未病、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治未病、唐代医家孙思邈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手。
1.2既病防变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有病早治的这一重要原则,同时必须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注意其传变规律随时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病邪深入传变,这就是既病防变。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任何一部位发病都能影响到整体失调,这种失调所导致的疾病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与联系,是临床治未病防病既变的前提。
根据疾病的某些传遍的规律,进行干预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扩散和病情扩大。
既病防变就是这种先于病机的前瞻性、预见性治疗。
2、中医保健养生现在人们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在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生活的质量,关注身心健康。
浅谈治未病
浅谈治未病在人类生存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首次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在今天乃至今后都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法则。
1.未病先防:这就要求人们时刻注意养生保健,慎起居,做到起居有常,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而增减衣物,居所环境要干净整洁,室内要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如有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隔离,不聚集,以阻断其传染源,节饮食,做到饮食有节,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戒烟限酒,在身体状况好的状态下,不过量吃肥甘厚味之品,把握好食物的荤素搭配。
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大怒,不狂喜,不过分悲伤。
忧郁,焦虑,即俗话说的“拿得起,放得下”,并且还要节房事,养肾精。
1.既病防变: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明确地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思想。
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必须要有预见性,做到即时得当的治疗,不要让疾病想纵深发展。
现在很多大型医院都没有治未病的科研项目,这也体现了今后医学科学发展道路之一。
1.加强身体的锻炼,说到底,人的身体强壮才是根本。
身体好才能有效地抵御外邪的入侵,即《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所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身体不好,多种疾病随之而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早在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首创“五禽戏”来强身健体,到后来的太极拳,太极剑等,直至现在我们的政府大力提倡全民健身都是锻炼身体的具体体现。
展望未来,治未病的观念将继续深入人心,对我们医学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人们对小病普通病拖延成的大病重病将大大减少,而医务工作者对重危病,疑难病的诊治压力也将大大减轻,人们对医疗支出也随之而减少。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防重于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
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古书《丹溪心法》曾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未病先防,是研究传统的养生方法,如针刺、气功、药物法等;二是研究综合的预防措施,如环境卫生管理、除灭疾病等;三是研究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食疗、敷帖、中药等;四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整理中医预防措施,即通过开展中医药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中医药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还可以采取药物预防的方法,并从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
防病的方法防病具体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讲究饮食起居、锻炼身体、避免劳逸过度,进行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的调养。
调养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正气内虚而发病。
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疾病就不易发生。
健身锻炼: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即指经常锻炼身体,如中国传统健身运动中,有导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太极拳、其他武术等。
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构建廉洁医院
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构建廉洁医院作者:刘胡同方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3期[摘要]中医“治未病”理论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三个方面。
未病先防强调消灭疾病发生前,既病防变强调预防疾病发生传变,愈后防复强调疾病治愈后防止反复。
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运用到医院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实践、构建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宣传教育等多途径入手,提高了医院新时期的整体形象,在构建廉洁医院工作中初得成效。
[关键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四种形态;廉洁医院[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理论与实践”(2018rwzd09)[作者简介]刘胡同(1973—),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纪委书记,政工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纪检工作研究;方莹(1990—),女,安徽铜陵,學士,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纪委办科员,从事纪检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158-02 [收稿日期] 2020-03-31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家公办民营体制医院,建院已三年。
2018年1月18日发生骗保事件及之后医院前行政负责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医院形象和业绩遭受重创,剖析根本原因在于出现小“症候”时,未能有效落实监督“预防”和惩戒“治疗”,未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最终小病未治成重症。
教训惨痛,新时期构建廉洁医院,如何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运用到廉洁医院建设中,应认真探究和实践。
一、理论探析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渊源。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属于中医学“治未病”范畴,“上医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古代医家治疗上重视预防经典的指导思想。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解密:未病先防,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养⽣智慧解密:未病先防,预防疾病黄帝内经养⽣智慧解密未病先防,预防疾病是故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穿井,⽃⽽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调神⼤论》)本条原⽂是说,疾病的关键是预防重于治疗,所以⾼明的医⽣“上⼯”“上医”“良医”他们不主张治疗已病,却⾮常重视预防未病,这就如同治理国家⼀样,不要等到出了动乱再去治理,⽽是在动乱之前就考虑防备,预防重于治理。
所以,假如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动乱之后才去平定,这就好像是⼝渴了才去掘井,发⽣战争之后才去铸造兵器,那就太晚,太迟了!“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防病养⽣谋略,后世多有发挥,其既是养⽣保健的原则,亦是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介绍“治未病”的内涵与应⽤:1.“治未病”的内涵《内经》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后世对此多有发挥,⽬前⼀般认为“治未病”应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与“瘥后防复”三个⽅⾯,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养⽣保健的真谛。
⾸先,“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患病之前采⽤预防的⽅法从⽽避免疾病的发⽣,适⽤于未病的健康⼈群与亚健康状态的⼈群。
包括祛除影响健康的因素和主动养⽣、锻炼⾝体。
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类,外因包括环境因素、⼯作压⼒、⼈际关系、家庭或社会负担等,内因包括⾃⾝抗病能⼒、健康意识、不良⽣活⽅式、感情挫折等。
增强健康意识,积极⾏动,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作,可以提⾼机体抗病能⼒,防⽌病邪侵袭。
其次,“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当机体已经处于疾病状态时,要早期诊断,及早治疗,防⽌疾病转变殃及其他未病脏腑或危及⽣命。
《黄帝⼋⼗⼀难经》即《难经》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令得受肝之邪,故⽈治未病焉。
”未病早防为上策,已病早治为中策,以败为戒为下策。
因此,东汉史学家荀悦《申鉴杂⾔》说:“先其未然谓之防,发⽽⽌之谓之救,⾏⽽责之谓之戒。
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中医“治未病”就像先给人体修筑一道“长城”或者“防火墙”,以抵御外来“恐怖分子”的袭击。
壹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
如果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就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就会很快用完,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
根据这种预防的思想,如果我们经常采用一些措施,进行未病先防,就不会让一切病毒细菌等“恐怖分子”进入我们的体内,把我们的生命之油揩走。
另外,我们还得想点办法,为自己的生命加油,只有足够的油,才能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那么怎么给自己的生命之灯加油呢?老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膏方,膏方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治未病”的有机构成。
膏方就像是一桶油,每天食用一小勺,就等于给自己加了一勺生命之油,这样就会减少生命之油衰竭的可能。
但是,补充膏方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具体体现在要分清不同个体是偏阴虚、阳虚、气虚还是血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加入生命之油的作用,否则,情况一旦相反就会出现“火上浇油”或者“火上弄冰”的后果。
“治未病”遵循的原则就是要辨证预防,如果预防不当,就会导致疾患。
气虚王小姐天生丽质,身体柔弱,虽然是白领阶层的佼佼者,但是她却总是乐不起来,并且平时总是容易感冒。
在日常生活中常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适,或见气短,多汗,运动后加剧。
“治未病”专家诊断为:气虚,建议膏方调理。
膏方:人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冬虫夏草、山药、黄芪、山楂、麦芽、当归、党参共成膏,蜂蜜、冰糖调味。
每天一匙,但不可过量,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人参过量服用可导致鼻出血。
阳虚赵先生是一名中年男子,最近一年,因为工作劳累出现了畏寒怕冷,大便稀溏,腰膝酸痛,并且伴有性功能减退,特别是冬天,症状更是加重。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防重于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
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古书?丹溪心法?曾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未病先防,是研究传统的养生方法,如针刺、气功、药物法等;二是研究综合的预防措施,如环境卫生管理、除灭疾病等;三是研究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食疗、敷帖、中药等;四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整理中医预防措施,即通过开展中医药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中医药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还可以采取药物预防的方法,并从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
防病的方法防病具体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讲究饮食起居、锻炼身体、防止劳逸过度,进行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的调养。
调养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正气内虚而发病。
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疾病就不易发生。
健身锻炼: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即指经常锻炼身体,如中国传统健身运动中,有导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太极拳、其他武术等。
调节生活: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气候与环境变化规律,对饮食、起居、劳逸、性生活等,应有适当安排和节制,不可过度操劳,更不可沉湎于吃喝玩乐之中。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河南中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高校版)》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多年来,河南中医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作为加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对于"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之健康成长",学校借鉴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做法。
一、强化"两种"渠道,"未病先防"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多年来,学校结合中医特色,一直持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河南中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浅谈中医治未病理论
2.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与肺癌防治
3.防治慢性胃炎如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4.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构建廉洁医院——以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
5.基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论探讨疫病的中医防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庄邺策的剖
析
对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庄邺策的剖析
‘治未病”是古老中医学中预防医学的代名词,就其内涵由“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构成。
“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这些都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内经》预防为主思想在治则中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祖国医学中“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妇产科领域,这一理念也经常得到应用,现将一些体会归纳如下:
一是未病先防。
现代医学也重视未病先防,但真正受到重视且有系统、全面、客观防治系统的,仅局限传染病等少数病种。
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的是普遍防治意识,这恰恰与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疾病普遍预防的愿望相吻合。
多年来,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着将一些疑难病、多发病的治疗提前至初发病,或控制在疾病向复杂的方向发展之前,不仅将这一理念广泛地应用于孕前调理(常规孕前调理,复发性流产孕前、助孕技术治疗前的准备等),孕期保健,产后调理,也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前治疗,术后防复,并将其与活血化瘀、益气化瘀等中医具体的治则治法相结合。
如根据辨证分型,有机地应用上述方法,对胚胎移植前的患者进行内膜调理、卵巢功能调理,经B超等检测发现其内膜通过调理后其平整度得到改善,卵巢的排卵功能亦得到改善,有
效地配合了助孕技术的顺利实施。
术前进行过中药调理的患者其助孕技术成功的比例大大高于未作调理的患者。
二是既病防变。
在妇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常常会出现产妇由于在孕期下腔静脉的压迫,诱发痔疮并因产后便秘导致痔疮发作出血。
在这种情况下,如及时地于产后使用益气化瘀,养血通便之法,使大便保持温润,就能及时地预防痔疮发作出血,从而使产妇顺利地度过产褥期。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更年期妇女冬春季节症状加重的情况,根据五行运行规律,配合既病防变的理念在入冬以后给这些妇女服用膏方,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对那些必须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我们一般于术后根据辨证分型及时地用益气、化瘀、通络、健脾化湿、补血等治法进行治疗,这样能够有助于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率,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三是病后防复。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在疾病发展的控制过程中,如能像扑救山火一样,在病势初起时便加以控制和化解,做到“打早、打了和及时阻断火源”,使其不向重、深发展蔓延,那么,对整体医疗效果的提升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在制定整体治疗方案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妇科疑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一个极易反复复发的疾病,其手术治疗的复发率为30%-40%,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我们应用病后防变的理念,
根据辨证分型分期治疗,手术前进行中药治疗,使其病灶“固化”,减轻
手术难度;手术后及时干扰,应用益气化瘀,引血归经,通络消瘀之法
能有效地控制其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