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明是指人类运用自然规则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这些事物或方法是过去没有的。它 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两类。 成果体现形式——专利
(3)创造与创新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
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 第一,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 第三,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
创造力=K×创造性×知识量2 该公式又可表示为:
创造力=K×(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方法)×知识量2
K——常量,可视为个体的潜在创新能力。
创造性人格特征: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强烈的好奇心;自信;兴趣 浓厚;坚忍不拔的毅力……
36
36
36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1.4 发明与创新
28
28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8
3. 创造的主观动因
创造的主体:也称创造者,一般是指进行创造的国家、团体或个人。
人们会源于各种不同需求而进行创造。
想要一种新的食物而创造一种新的烹饪方法,想要一种新服装而进行服装设计,想写一 本小说而进行创造性写作,想开发一种新产品而进行产品创造,想克服一个困难要创造一种 新的方法,如此等等。
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作比较准确的规划。
人们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 科学和技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37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 发现与发明
发现(discovery)是对客观世界中前所未知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认
识活动。
如,物质的本质、现象、规律等,不管人类是否发现了它们,它们本来是客 观存在的。后来被人类认识到了,就是发现。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 客观存在的、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到的规律。发现也称为科学发现(scientific discovery)。
26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6
2. 创造的类型(按创造的内容分类)
按照创造的内容将创造分为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创造和 社会组织的创造。 (1)物质财富的创造 (2)精神财富的创造
主要是指创造的成果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如小说家创作 一本小说、剧团导演新的话剧、画家创作一幅新作等。
(3)社会组织的创造
发明
创造
原始的“创新”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和市场价值。创造性成果推广到市场上才算创新。
31
31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1
1.1.2 创造学
1.创造学的涵义 • • • • 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 而何谓创造学呢,1999年版《辞海》对其的解释是: 创造学是指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特点:一般性,不能取代其他科学。 2.创造学的研究目的 •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 力,提高其创造性,即使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也使那 些创造型人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
发现第一种类型——发现科学事实 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科学事物。 发现第二种类型——发现科学规律
创造与发现的关系
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0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30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0
(2)创造与发明(技术发明)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5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 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 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 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造、发明、创新
1.1.1 创造及相关概念
1. 什么是创造
• • 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创造的主体:自然的创造、人类的创造。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 品的活动。
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
• “首创”属于“第一创造性”。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 明和创造。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 • “改进”属于“第二创造性”。在原有基础上,改进再创造出大 量的新事物。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创新思维与方法》给大家的是: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21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课程教学说明
本课程意在系统地学习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解决创新问题,开展创新实践。 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重要概念、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创新思维与 方法、技术系统的进化、发明原理与应用、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物-场分析与标准解、科学效应与应用和管理创新。 各章教学都安排实验与思考环节,实操性强,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概念、理论和技术 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创造 机会对企业进行考察学习。 教学要求:预习并做实验作业,在线主动学习。课外:课内的时间比例建议为2:1。 考核形式:实验操作和课程总结。上课不能玩手机。 成绩评定标准(过程+结果):到课率及课堂表现 10 %,实验60%(每次满分10分,至 少6 次),超过6次后每增加1次满分加3分,课程总结30 %。
归根到底人们的创造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的。
29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9
29
4.创造及相关概念
对于创造活动,人们除了用创造一词表示之外,还常用一些不同的 发现 词汇,如发现、发明、创新、创意、探索、革新、创作等。 (1) 创造与发现
创造
创造性、批判性 思维
特殊才能
创造意识因素 非智力因素 创造精神因素
创造力要素构成图
35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 创造性人格——非智力因素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个要素构成。即知识、自学能力、 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 等。 我国学者庄寿强先生推出一个创造力的表达公式:
创新思维与方法
1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陆登庭1991-2001Leabharlann Baidu哈佛大学校长
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 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 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一些所谓“无创造力”的人,只要进行科学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完 全可以被激发出来并转变为显性创造力的。
33
33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3
1.1.3 创造力(创新能力)
1.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指每个正常人或群体在支持的环境下运用已知的信息,发现 新问题,并对问题寻求答案,以及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有社会价 值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32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32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2
3.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是学科的重要立论基础。
•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是: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 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 (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 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宏观和微观的为了一定目的的组织机 构的创造,如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公司制度等。
27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7
27
2. 创造的类型(按创造的过程分类)
按照创造过程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艺术创作等。 (1)科学研究 •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成果表现形式:论文 (2)技术发明 •技术发明是指人类技术领域的实践,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 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艺、新方法。 •成果表现形式:专利 (3)艺术创作 •在艺术领域中,作家和艺术家依据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用创造性思维构思作品,揭示人生 的哲理和美的规律,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领域的创造也称创作或塑造艺术形象。
纵观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是推
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科技日新月异,创新永无止境。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惟进
取也,故日新。”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呼唤科技创新的 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30年战略目标)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22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第 1 章 导论—
樊
华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QQ:1589113746
目 录
1 创造、发明与创新
2 什么是科技创新
3 知识创新的内涵 4 管理创新及其4个阶段 5 国家标准: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
24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1
案。
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发现是认识世界;发明是改造世界。
39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 创造与创新
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书中首先提 出来的。 按照熊彼特观点,“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指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 产条件的新组合。
科学(science):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技术(technique):完成复杂的或科学的任务的系统步骤。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 理论把这些事实和现象联系起来;科学主要是与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 程度(特别是重大突破)往往是难以预料的. 技术的任务则是将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技术是在相对成
38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 发现与发明
发明(invention)是指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和时间性的技术成果。
通常指人类做出的前所未有的成果。这种成果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方法
等,在被发明出来之前客观上是不存在的。通过技术研究而得到的前所未有 的成果多属发明。 发明最注重的是独创性和时间性(或称为首创性)。 《专利法》中指出: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
40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 创造与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引入新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 (2)开辟新的市场。 (3)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4)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主要是工艺)。 (5)实现新的组织形式。
也可以通俗地解释为
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 的能力。
34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34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4
2. 创造力的构成
隐性知识
我国学者根据 创造力与智能的密 切关系,提出了如 右图所示创造力要 素构成图。
一般知识 知识 专门知识
一般智能 创 造 力 智力因素
纲要》按照2020年、2030年、2050年三个阶段进行了部署,每个阶段
的目标都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目标相互呼应、提供支撑。
20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新华社评论员: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号角
2016年纪 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40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科技创新大计,这是共和国历史上 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盛会。
(3)创造与创新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
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 第一,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 第三,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
创造力=K×创造性×知识量2 该公式又可表示为:
创造力=K×(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方法)×知识量2
K——常量,可视为个体的潜在创新能力。
创造性人格特征: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强烈的好奇心;自信;兴趣 浓厚;坚忍不拔的毅力……
36
36
36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1.4 发明与创新
28
28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8
3. 创造的主观动因
创造的主体:也称创造者,一般是指进行创造的国家、团体或个人。
人们会源于各种不同需求而进行创造。
想要一种新的食物而创造一种新的烹饪方法,想要一种新服装而进行服装设计,想写一 本小说而进行创造性写作,想开发一种新产品而进行产品创造,想克服一个困难要创造一种 新的方法,如此等等。
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作比较准确的规划。
人们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 科学和技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37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 发现与发明
发现(discovery)是对客观世界中前所未知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认
识活动。
如,物质的本质、现象、规律等,不管人类是否发现了它们,它们本来是客 观存在的。后来被人类认识到了,就是发现。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 客观存在的、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到的规律。发现也称为科学发现(scientific discovery)。
26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6
2. 创造的类型(按创造的内容分类)
按照创造的内容将创造分为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创造和 社会组织的创造。 (1)物质财富的创造 (2)精神财富的创造
主要是指创造的成果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如小说家创作 一本小说、剧团导演新的话剧、画家创作一幅新作等。
(3)社会组织的创造
发明
创造
原始的“创新”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和市场价值。创造性成果推广到市场上才算创新。
31
31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1
1.1.2 创造学
1.创造学的涵义 • • • • 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 而何谓创造学呢,1999年版《辞海》对其的解释是: 创造学是指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特点:一般性,不能取代其他科学。 2.创造学的研究目的 •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 力,提高其创造性,即使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也使那 些创造型人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
发现第一种类型——发现科学事实 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科学事物。 发现第二种类型——发现科学规律
创造与发现的关系
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0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30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0
(2)创造与发明(技术发明)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5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 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 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 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造、发明、创新
1.1.1 创造及相关概念
1. 什么是创造
• • 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创造的主体:自然的创造、人类的创造。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 品的活动。
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
• “首创”属于“第一创造性”。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 明和创造。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 • “改进”属于“第二创造性”。在原有基础上,改进再创造出大 量的新事物。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创新思维与方法》给大家的是: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21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课程教学说明
本课程意在系统地学习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解决创新问题,开展创新实践。 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重要概念、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创新思维与 方法、技术系统的进化、发明原理与应用、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物-场分析与标准解、科学效应与应用和管理创新。 各章教学都安排实验与思考环节,实操性强,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概念、理论和技术 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创造 机会对企业进行考察学习。 教学要求:预习并做实验作业,在线主动学习。课外:课内的时间比例建议为2:1。 考核形式:实验操作和课程总结。上课不能玩手机。 成绩评定标准(过程+结果):到课率及课堂表现 10 %,实验60%(每次满分10分,至 少6 次),超过6次后每增加1次满分加3分,课程总结30 %。
归根到底人们的创造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的。
29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9
29
4.创造及相关概念
对于创造活动,人们除了用创造一词表示之外,还常用一些不同的 发现 词汇,如发现、发明、创新、创意、探索、革新、创作等。 (1) 创造与发现
创造
创造性、批判性 思维
特殊才能
创造意识因素 非智力因素 创造精神因素
创造力要素构成图
35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 创造性人格——非智力因素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个要素构成。即知识、自学能力、 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 等。 我国学者庄寿强先生推出一个创造力的表达公式:
创新思维与方法
1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陆登庭1991-2001Leabharlann Baidu哈佛大学校长
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 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 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 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一些所谓“无创造力”的人,只要进行科学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完 全可以被激发出来并转变为显性创造力的。
33
33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3
1.1.3 创造力(创新能力)
1.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指每个正常人或群体在支持的环境下运用已知的信息,发现 新问题,并对问题寻求答案,以及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有社会价 值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32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32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2
3.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是学科的重要立论基础。
•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是: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 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 (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 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宏观和微观的为了一定目的的组织机 构的创造,如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公司制度等。
27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7
27
2. 创造的类型(按创造的过程分类)
按照创造过程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艺术创作等。 (1)科学研究 •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成果表现形式:论文 (2)技术发明 •技术发明是指人类技术领域的实践,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 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艺、新方法。 •成果表现形式:专利 (3)艺术创作 •在艺术领域中,作家和艺术家依据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用创造性思维构思作品,揭示人生 的哲理和美的规律,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领域的创造也称创作或塑造艺术形象。
纵观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是推
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科技日新月异,创新永无止境。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惟进
取也,故日新。”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呼唤科技创新的 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30年战略目标)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22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第 1 章 导论—
樊
华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QQ:1589113746
目 录
1 创造、发明与创新
2 什么是科技创新
3 知识创新的内涵 4 管理创新及其4个阶段 5 国家标准: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
24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1
案。
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发现是认识世界;发明是改造世界。
39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 创造与创新
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书中首先提 出来的。 按照熊彼特观点,“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指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 产条件的新组合。
科学(science):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技术(technique):完成复杂的或科学的任务的系统步骤。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 理论把这些事实和现象联系起来;科学主要是与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 程度(特别是重大突破)往往是难以预料的. 技术的任务则是将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技术是在相对成
38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 发现与发明
发明(invention)是指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和时间性的技术成果。
通常指人类做出的前所未有的成果。这种成果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方法
等,在被发明出来之前客观上是不存在的。通过技术研究而得到的前所未有 的成果多属发明。 发明最注重的是独创性和时间性(或称为首创性)。 《专利法》中指出: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
40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 创造与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引入新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 (2)开辟新的市场。 (3)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4)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主要是工艺)。 (5)实现新的组织形式。
也可以通俗地解释为
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 的能力。
34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34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34
2. 创造力的构成
隐性知识
我国学者根据 创造力与智能的密 切关系,提出了如 右图所示创造力要 素构成图。
一般知识 知识 专门知识
一般智能 创 造 力 智力因素
纲要》按照2020年、2030年、2050年三个阶段进行了部署,每个阶段
的目标都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目标相互呼应、提供支撑。
20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新华社评论员: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号角
2016年纪 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40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科技创新大计,这是共和国历史上 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