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合集下载

人教A版必修四《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A版必修四《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A版必修四《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角差公式;2.能够通过两角差公式解决相关问题;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余弦定理的两角差公式。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两角差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引出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通过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余弦定理的两角差公式的基本形式和运用方法。

3. 练习通过讲解例题,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余弦定理的两角差公式,培养学生对于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如下例题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两角差公式:已知$\\tan A =\\frac{1}{3}$,$\\tan B=\\frac{1}{2}$,且$A−B=\\frac{π}{4}$,求$\\sin A$。

解析:设$A=\\alpha+B$,则$\\alpha=\\frac{π}{4}+B$。

由$\\tan A =\\frac{1}{3}$和$\\tan B=\\frac{1}{2}$得$\\frac{\\tan A}{\\tanB}=\\frac{2}{3}$。

又因为$\\tan(\\alpha+B)=\\frac{\\tan \\alpha+\\tan B}{1- \\tan \\alpha \\tanB}=\\frac{\\frac{1}{3}+\\frac{1}{2}}{1-\\frac{1}{6}}=1$,所以$\\alpha+B=kπ+\\frac{π}{4}$,其中k为整数。

又因为$0<B<\\frac{π}{2}$,所以$\\alpha$在$\\fr ac{π}{4}$和$\\frac{5π}{4}$之间。

由余弦定理的两角差公式可得:$\\cos(\\frac{π}{4})=\\cos(\\alpha-B)$$\\frac{1}{\\sqrt{2}}=\\cos\\alpha \\cosB+\\sin\\alpha \\sin B$$\\frac{1}{\\sqrt{2}}=(\\cos B+\\sinB)(\\frac{1}{3}\\cos B+\\frac{1}{2}\\sin B)$$2\\sqrt{2} =6\\cos^2B+8\\sin^2B+5\\sin B \\cos B$令$u=\\cos B$,则$2\\sqrt{2}=6u^2+8(1-u^2)+5u\\sqrt{1-u^2}$。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使用举例的方式引起学生对两角差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两角差的概念。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什么吗?有什么用途?
二、理论介绍(15分钟)
1. 介绍两角差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 说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并提供实际应用案例。

三、示范与实践(20分钟)
1. 通过具体的示范问题,展示如何使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 导引学生解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现场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并让他们讲解正确答案的解题方法。

四、归纳总结(10分钟)
2. 与学生讨论公式的实际应用,并回答他们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扩展形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评估方法: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完成度: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看是否能正确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资源:
1.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2. 复印的练习题和答案。

注意事项:
1. 确保教学步骤的顺序和时长合理,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2. 鼓励学生互动与讨论,以促进他们的思考和理解。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定稿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定稿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定稿版教学设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含义和应用背景。

2.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表达方式和解题方法。

3.能够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和导出过程。

2.应用例题分析和解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10分钟)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背景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该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概念讲解(15分钟)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和含义,包括公式的表达方式和在几何图形中的意义。

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实际应用。

3.导出过程(20分钟)4.应用例题演练(30分钟)解答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动手计算两角差的余弦值,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适当选择一些实际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看到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5.拓展应用(15分钟)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应用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鼓励学生多思考,发散思维,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6.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范围和解题方法,并强化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公式的含义,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点评在拓展应用环节,教师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发散思维,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总结归纳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公式的含义,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进行了复习巩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总之,这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加强了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精编WORD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精编WORD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地位及其作用恒等变换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主要作用是化简.在数学中通过恒等变换,可以把复杂的关系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出来.三角恒等变换在后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以本节课为起始课的第三章内容需要学习三角函数运算中蕴涵的恒等关系.由于和、差、倍之间存在的联系,和角、差角、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需要推出一个公式作为基础。

由于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与三角函数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现行的课改教材(人教A 版)安排学生学完三角函数后,先学习了平面向量,因此选择了运用向量方法推导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作为建立其它公式的基础,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过程,降低了思考难度。

本节课的作用承前启后,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学生在前两章已经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及平面向量,为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限,要发现并证明公式C (α-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向量法的作用,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由于学生初次使用恒等变换去推理解答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并且面对新问题如何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存有困惑.但同时学生在学习新的一章知识时又都会充满好奇心,这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使学生体会应用向量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

(2)通过公式的灵活应用,使学生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体会向量在代数几何方面运用的方式方法。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与点评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与点评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地位及其作用恒等变换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主要作用是化简.在数学中通过恒等变换,可以把复杂的关系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出来.三角恒等变换在后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以本节课为起始课的第三章内容需要学习三角函数运算中蕴涵的恒等关系.由于和、差、倍之间存在的联系,和角、差角、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需要推出一个公式作为基础。

由于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与三角函数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现行的课改教材(人教A 版)安排学生学完三角函数后,先学习了平面向量,因此选择了运用向量方法推导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作为建立其它公式的基础,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过程,降低了思考难度。

本节课的作用承前启后,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学生在前两章已经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及平面向量,为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限,要发现并证明公式C (α-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向量法的作用,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由于学生初次使用恒等变换去推理解答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并且面对新问题如何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存有困惑.但同时学生在学习新的一章知识时又都会充满好奇心,这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使学生体会应用向量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

(2)通过公式的灵活应用,使学生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体会向量在代数几何方面运用的方式方法。

(2)在公式的灵活运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和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猜想独立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探究、证明、应用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高中数学_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够初步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的运用。

情感与态度:通过主动参与、独立探索、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证明、应用的科学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与运用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组织与适当引导三教学方法1 通过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启发、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的授课方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增加课堂效率的目的,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四教学流程五 教学情境设计问题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一)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点坐标为???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为轴的垂线,垂足作过点点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已知角P MP OM M x P P ==, ,.1α?则,其夹角为已知单位向量=•==b a y x b y x a θ),,(),,(.22211???=-=-=-)2cos()cos()2cos(.3βπβπβπ?)cos(22=-βααπππ,则任意角换成、、思考:若将接近学生认知水平地提出问题,切合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两角差的余弦如何表示。

(二)分析问题你认为公式会是βαβαcos cos )cos(-=-吗?(1)使学生明确常犯的直觉性错误为什么是错误的。

(2)统一对探究目标中“恒等”要求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验证,从而认识要探索的公式在“恒等”方面要求的意义。

(三)解决问题(三角函数线法) 怎样联系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来探 索公式?(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性。

(2)使学生从直观角度加强对差角公式结构形式的认识。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 (1)怎样作出角βαβα-,,的终边;(2)怎样作出角βα-的余弦线(OM)以及角βα,的正弦线、余弦线;(3)怎样利用几何直观寻求OM 的表达式。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定义和推导过程。

通过实例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讲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提供实例让学生亲自尝试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

第二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定义及推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定义和推导方法。

培养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给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定义:cos(A-B) = cosAcosB + sinAsinB。

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包括使用三角恒等式和图形解释。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三角恒等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3.2 教学内容给出实例,展示如何使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角度计算和图形分析。

3.3 教学方法提供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尝试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

第四章:练习题及解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运用。

培养学生对数学公式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一系列练习题,涵盖不同难度级别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和讨论。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关键概念和运用方法。

培养学生对数学公式的总结和拓展能力。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定义、推导过程和应用。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第一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引入1.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1.2 教学内容引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即对于任意实数α和β,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表示为cos(αβ) = cosαcosβ+ sinαsinβ。

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意义,即求两个角的差的余弦值可以通过求两个角的余弦值和正弦值的乘积来计算。

1.3 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实际问题引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感受到公式的实际应用。

通过图形和几何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公式。

1.4 教学活动举例说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如计算一个角度与参考角度的差的余弦值。

引导学生通过图形和几何推理来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第二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2.1 教学目标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几何意义。

2.2 教学内容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余弦定理。

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几何意义,即两个角的差的余弦值等于这两个角的余弦值的乘积加上这两个角的正弦值的乘积。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形和几何推理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让学生巩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

2.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余弦定理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计算角度的差的余弦值。

第三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3.1 教学目标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

能够灵活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包括解决三角函数的和差问题、计算向量的夹角余弦值等。

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展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和步骤。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让学生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

高中数学_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277200课型:新授课一、学情分析(1)授课对象:高一年级的学生(2)学情分析: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阶段,有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这为他们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这节内容是教材必修4的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历年高考必考内容。

教材在学生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教科书中采用了一种易于教学的推导方法,即先借助于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出α,β,α-β均为锐角时成立.对于α,β为任意角的情况,教材运用向量的知识进行了探究.同时,补充了用向量的方法推导过程中的不严谨之处,这样,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便具有了一般性。

三、教学模式、教学支持条件教学模式: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教学支持条件:由于本节内容在公式的证明过程中要用到图形,而多媒体能直观、快捷地展示图形和内空的生成,故在讲授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手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记忆公式,并用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为后面推导其他和(差)角公式打好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变换及向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体会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教案:余弦公式的两角差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两角差的概念和性质;-学生能够运用余弦公式求解两角差的值;-学生能够应用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重点:-余弦公式的概念和性质;-余弦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3.教学准备:-教学用书或其他参考资料;-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纸板和彩色粉笔。

4.教学流程:步骤一:引入本课-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两个角的差。

步骤二:讲解两角差的概念-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角A和角B。

-通过示意图,解释角A和角B的差是指从角A逆时针旋转到角B所需的旋转角度。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两角差的概念。

步骤三:引入余弦公式-提问:“如何计算两个角的差?”-引导学生回顾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容。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推导余弦公式,来计算两个角的差。

步骤四:推导余弦公式-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角A和角B。

-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引导学生将角A和角B的余弦用三角函数表示,并使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推导。

步骤五:运用余弦公式-在黑板上绘制几个示意图,引导学生计算两个角的差。

-指导学生使用余弦公式计算两个角的差,并解释计算步骤。

步骤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余弦公式进行求解。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求解问题。

步骤七:总结与归纳-从概念、推导、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角度总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引导学生发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5.巩固练习:-在课后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余弦公式计算多个角的差;-提出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运用余弦公式解决。

7.课堂小结:-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强调同学们在课后复习并完成练习题。

8.参考资料:-教材或参考书中关于两角差的内容;-有关余弦公式和应用的相关资料和习题。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地位及其作用恒等变换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主要作用是化简.在数学中通过恒等变换,可以把复杂的关系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出来.三角恒等变换在后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以本节课为起始课的第三章内容需要学习三角函数运算中蕴涵的恒等关系.由于和、差、倍之间存在的联系,和角、差角、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需要推出一个公式作为基础。

由于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与三角函数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现行的课改教材(人教A 版)安排学生学完三角函数后,先学习了平面向量,因此选择了运用向量方法推导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作为建立其它公式的基础,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过程,降低了思考难度。

本节课的作用承前启后,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学生在前两章已经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及平面向量,为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限,要发现并证明公式C(α-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向量法的作用,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由于学生初次使用恒等变换去推理解答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并且面对新问题如何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存有困惑.但同时学生在学习新的一章知识时又都会充满好奇心,这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使学生体会应用向量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

(2)通过公式的灵活应用,使学生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体会向量在代数几何方面运用的方式方法。

(2)在公式的灵活运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和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猜想独立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探究、证明、应用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高中数学_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277200课型:新授课一、学情分析(1)授课对象:高一年级的学生(2)学情分析: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阶段,有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这为他们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这节内容是教材必修4的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历年高考必考内容。

教材在学生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教科书中采用了一种易于教学的推导方法,即先借助于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出α,β,α-β均为锐角时成立.对于α,β为任意角的情况,教材运用向量的知识进行了探究.同时,补充了用向量的方法推导过程中的不严谨之处,这样,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便具有了一般性。

三、教学模式、教学支持条件教学模式: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教学支持条件:由于本节内容在公式的证明过程中要用到图形,而多媒体能直观、快捷地展示图形和内空的生成,故在讲授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手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记忆公式,并用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为后面推导其他和(差)角公式打好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变换及向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体会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两⾓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两⾓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教材地位及其作⽤恒等变换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它的主要作⽤是化简.在数学中通过恒等变换,可以把复杂的关系⽤简单的形式表⽰出来.三⾓恒等变换在后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以本节课为起始课的第三章内容需要学习三⾓函数运算中蕴涵的恒等关系.由于和、差、倍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差⾓、倍⾓的三⾓函数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需要推出⼀个公式作为基础。

由于三⾓恒等变换的内容与三⾓函数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现⾏的课改教材(⼈教A版)安排学⽣学完三⾓函数后,先学习了平⾯向量,因此选择了运⽤向量⽅法推导公式βαsinαββα=-作为建⽴其它公式的基础,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cos(+sincoscos⼀个纯粹的代数运算过程,降低了思考难度。

本节课的作⽤承前启后,⾮常重要。

⼆、学情分析与教学⽬标学⽣在前两章已经学习了同⾓三⾓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及平⾯向量,为探究两⾓差的余弦公式建⽴了良好的基础。

但学⽣的逻辑推理能⼒有限,要发现并证明公式C(α-β)有⼀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向量法的作⽤,探索两⾓差的余弦公式。

由于学⽣初次使⽤恒等变换去推理解答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和逻辑推理的能⼒都有所⽋缺,并且⾯对新问题如何运⽤已学知识和⽅法去解决存有困惑.但同时学⽣在学习新的⼀章知识时⼜都会充满好奇⼼,这对教学是⾮常有利的。

根据学⽣的认知结构和⼼理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两⾓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使学⽣体会应⽤向量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

(2)通过公式的灵活应⽤,使学⽣掌握两⾓差的余弦公式的作⽤。

2.过程与⽅法(1)利⽤两⾓差的余弦公式推导过程,使学⽣体会向量在代数⼏何⽅⾯运⽤的⽅式⽅法。

(2)在公式的灵活运⽤过程中进⼀步培养学⽣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和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主动参与、⼤胆猜想独⽴探索、激发学⽣学习兴趣,形成探究、证明、应⽤的获取知识的⽅式。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一)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一)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一)教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课程信息•学科:数学•年级:高中•单元:三角函数•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和应用场景•掌握计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兴趣,如计算两个不同角度之间的夹角。

2.概念解释:简洁明了地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定义,即cos(A−B)=cosA⋅cosB+sinA⋅sinB。

3.公式解读:对公式进行分解、理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计算过程。

4.示例演示: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手把手教学生使用公式计算两角差的余弦值。

–示例1: 已知A=30∘,B=60∘,求cos(A−B)。

–示例2: 已知A=π4,B=π3,求cos(A−B)。

5.练习巩固:让学生在纸上完成几个练习题,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方法。

6.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在物理中的角速度计算等。

7.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教科书•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笔评估方式•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练习题的正确率和完成情况拓展阅读若学生对于余弦公式还不够熟练,建议阅读以下资料: - [余弦公式的补充学习材料](•[余弦公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详细解读](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余弦公式的背景和更深入的解释。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第一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引入1.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1.2 教学内容回顾角度的概念和单位引入两角差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角差的余弦值1.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通过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第二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2.1 教学目标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2.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图形和实例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2.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三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能够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角度计算3.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3.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3.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四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4.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能够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4.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4.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五章:总结与复习5.1 教学目标总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2 教学内容回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3 教学方法使用练习题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六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图形解释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通过图形来解释学会使用图形来帮助记忆和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6.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图形解释方法通过图形展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6.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图形解释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加深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6.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图形解释方法的理解程度第七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不同角度下的应用7.1 教学目标学会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理解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的注意事项7.2 教学内容介绍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的步骤7.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计算能力第八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学会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8.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实例展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解题步骤8.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8.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第九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广9.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进行推广学会应用推广后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9.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广形式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应用推广后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9.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广形式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9.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广形式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十章:总结与复习10.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推导过程、应用和推广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3 教学方法使用练习题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十一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综合应用11.1 教学目标能够综合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复杂角度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解决复杂角度问题时的综合应用通过实例展示如何综合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1.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复杂角度问题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1.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第十二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12.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进行逆用学会应用逆用后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12.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应用逆用后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12.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2.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方法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十三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变换中的应用13.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变换中的应用学会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三角函数的变换13.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变换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三角函数的变换13.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变换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3.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变换中的应用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十四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14.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学会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工程和科学计算问题14.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工程和科学计算问题14.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4.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复习1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推导过程、应用和拓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5.3 教学方法使用练习题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5.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推导过程、应用方法和拓展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恒等变换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主要作用是化简.在数学中通过恒等变换,可以把复杂的关系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出来.三角恒等变换在后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以本节课为起始课的第三章内容需要学习三角函数运算中蕴涵的恒等关系.由于和、差、倍之间存在的联系,和角、差角、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需要推出一个公式作为基础。

由于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与三角函数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现行的课改教材(人教A版)安排学生学完三角函数后,先学习了平面向量,因此选择了运用向量方法推导公式β
αsin
α
β
β
α
=
-作为建立其它公式的基础,使得公式的得出成为)
cos(+
sin
cos
cos
一个纯粹的代数运算过程,降低了思考难度。

本节课的作用承前启后,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
学生在前两章已经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及平面向量,为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限,要发现并证明公式C(α-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向量
法的作用,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由于学生初次使用恒等变换去推理解答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并且面对新问题如何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存有困惑.但同时学生在学习新的一章知识时又都会充满好奇心,这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使学生体会应用向量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

(2)通过公式的灵活应用,使学生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体会向量在代数几何方面运用的方式方法。

(2)在公式的灵活运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和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猜想独立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探究、证明、应用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从应用中去体会数学的严谨,形成理性思维,体会向量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运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运用.
难点:用两角差余弦公式进行简化、计算及逆用公式等技能.
四、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和“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为了抓住重点,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探索公式的建立和推导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参与推理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突破难点上,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师生活动:
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学会对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把握思维方向;
②组织学生共同钻研,学会合作,开展讨论交流;
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适当指导,适时地给与帮助;
④完善推理过程——对[]π
α,0
β

-的情况引导学生完善.
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公式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简易性和直观
性。

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变式训练、分层作业,让学生对知识掌握逐步提高。

学法分析
①.教师在课前让学生简单复习一下本课要用到的一些知识点,如三角函数的定义,向量的数量积等。

②.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从某些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公式,给出一些证明方法的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推导公式。

五、教学基本流程设计
六、教学评价分析
1.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

有利于知识产生、发展、解决这一认知过程的完整体现。

2. 在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后,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代数思想的深刻性。


过对公式的认识,例题的讲解,变式的强化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印象,及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3.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使重点得到突出,抽象变得直观,有效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面对不同程度的教学对象,在教学时间上和作业的布置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现实,但也要视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进行灵活的删减。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点评
省级骨干教师周净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4(必修)第三章的3.1.1节内容,教学课时为1课时。

本节课教师采用了活动教学法,将获取知识的猜想、论证和应用过程分解成为7个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问来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练来巩固知识,是高效课堂的典型模式之一。

本节课有以下4个特点:
1.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探究新知时对学生的方向和方法加以指导,在例题分析时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路和规范学生的表达,在反馈练习和变式训练环节组织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和点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到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的导学作用。

2.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公式的探索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回答教师有指向性的问题和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得出公式推导过程,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识的成就感;在练的环节,由学生上台演板,教师巡视学生解题的情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在课堂中动起来;对学生演板的情况给予了诚恳的点评,同时对其他同学做的情况用投影仪展示,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得到成功的体验,还能够注意到一些解题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本节课学生在整堂课中精神饱满,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了教师设计的各项任务,学习效果好。

3.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公式的应用,在公式推导环节教
师对两角差的任意性问题上处理得当,引导学生用三角诱导公式解决该问题,既不会在内容上宣宾夺主,又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品质。

活动5、6、7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学生在这3项教学活动中通过典型的例题和反馈练习,充分掌握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和逆用的技巧,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4.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课的例题与练习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强调了基本知识点和学生的基础技能,并且在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了分类讨论、化归等数学思想,教师的点评过程中也注重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类,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还特别注重通过规范学生答题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及时的肯定和指导,都激发了学生积极求索和独立思考的数学思维品质。

总之,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语言表达准确,教态自然亲切,教学过程流畅,师生双边活动达成,学生在愉悦中获得新知,教学效果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