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合集下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ppt45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ppt45张)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 案
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 ,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 、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 、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 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 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 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 预后较差。
)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 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 (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
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 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
病相鉴别。

出院标准
实验室检测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 验室检测方案》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 ,并进行实验室检测。若诊断需要,当地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可协助医疗机构采集恢复期标本进行 抗体滴度对比检测。无条件检测的医疗机构,应 当将标本运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 工作。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无条件进行检测 ,应当将标本运送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检测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医疗机 构反馈检测结果。
(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 毒(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 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 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 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 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 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 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 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 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 ,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 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 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 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 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 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 成锅柄状结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

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防治指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流行特征 • 防治要点 • 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
概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 2009年在我国首 次发现报道的新发传染病
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是其主要传播媒介 病死率较高
病原体
• 2010年我国首次在世界上证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 生化检查。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 ,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 BUN升高
• 病原学检查。核酸检测和血清病毒分离 • 血清学检查。IgM抗体和IgG抗体
诊断标准
•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
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提示: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存在可以至少追溯至 1996年。
2007年溧水疫情
首发病例的大女 婿,5月3日发病
已成功分离SFTS病 毒,并基因测序
继 发 病 例
首发病例的大女 儿,5月4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侄子, 5月4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二女 婿,5月5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大侄 子,5月5日发病
采集到标本
实验室检测
个人防护
•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 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 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 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 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 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 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为了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的预防,指导医疗卫生人员和接触者在诊治、流调、护理和死亡病人尸体处理过程中的防护和感染控制,特制定本要点。

一、病例隔离与管理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

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三、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

(一)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二)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

若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置。

四、消毒处理病人就诊、住院或转运期间,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做好病房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对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诊疗用品、生活用具等进行随时消毒。

病人康复、离院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收治病人的房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增加病房物表日常消毒次数,可选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当物表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时,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4000mg/L的消毒剂溶液作用20分钟后清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首发病例大女儿的 为偶合病例,普通
外孙,4月29日发病
感冒
疫情传播链
聚集性疫情主要特征
首发病例发现疫情前已死亡;生前未能确诊,多 例病例就诊血液科;感染源为自然疫源性;
续发病例在首例病例生前护理或死亡后丧事期间 接触血液而感染
点源暴露,二代暴露病例数4-6例;死亡后血流不 止,可造成更多续发病例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 ,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 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 者可低于30×109/L
• 尿常规检查。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 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No. of Proportio No. of Proportio No. of Proportio No. of Proportio No. of Proportion No. of Proportio
cases n (%) cases n (%) cases n (%) cases n (%) cases
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
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 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治疗及预后
• 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
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 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病死率从早期30% 降至10%以下 • 出院标准: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 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并已证实存在人际间传播。
临床特征:以发热、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伴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
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病原学
病原学
•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负链RNA病毒,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科,目前 已知包括200种以上的病毒,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4个 属,印布尼亚病毒、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背景简介
• 2006年10月31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岁左右的农村妇 女出现高烧39.2℃、恶心,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前往乡村 诊所治疗。
• 11月3日晚,病情加重,被送到当地医院。 • 4日上午,又被送往位于芜湖市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因
抢救无效,患者于5日早上去世。 • 该农村妇女在发病前12天曾经被蜱叮咬过。
流行病学调查
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 注意调查感染来源 • 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
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 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 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 行检测。
ALT升高,3例LDH升高 转归:痊愈,无后遗症
BMC Infect Dis. 2014 Jul 3;14(1):366.
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危重患者死亡率仍高(17.4%~30%)。 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
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流行病学调查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背景简介
病例的定义标准 诊断和报告

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指南

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指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

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

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重症可降至×109/L 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

ALT(IU/L) 101
AST(IU/L) 167
Alb(g/L) 26.8
Cr(umol/L) 85
LDH(U/L) 2150
CK(U/L)
919
PCT(ng/ml) 0.51
07-12 57 64 29.5 95 456 362 0.14
07-17 72 50 35.6 61
07-25 0.10
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 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 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血症患者 补充。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有明 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 可输血浆、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 1×10^9/L),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起病前曾夜间在田地里劳动三天。自诉腹部有黑色虫子叮 咬。
➢ 既往史:无糖尿病、心脏病史,去年体检血压稍高,暂未 治疗,无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
无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
无抽烟、酗酒史
➢ 体格检查:T 37.9℃,HR 82次/分,R 19次/分,BP 100/62mmHg神志清,精神差,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部 可见皮疹一枚,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 82次/分,无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 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双下肢无浮肿。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 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 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 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年)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

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

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

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

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6.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

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为了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的预防,指导医疗卫生人员和接触者在诊治、流调、护理和死亡病人尸体处理过程中的防护和感染控制,特制定本要点。

一、病例隔离与管理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

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三、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

(一)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二)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

若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置。

四、消毒处理病人就诊、住院或转运期间,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做好病房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对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诊疗用品、生活用具等进行随时消毒。

病人康复、离院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收治病人的房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增加病房物表日常消毒次数,可选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措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措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措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感染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有关,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为指导临床医生做好该病的诊疗工作,结合本院实际
制定本防控措施。

(一)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

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二)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报告和治疗能力。

(三)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

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

(四)做好健康教育,积极宣传疾病防治知识,掌握最基本的预防常识,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手段保护自己。

(五)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

应当通过环境清理,必要时采取灭杀蜱等措施,降低周围环境中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
粒呈球形,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 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 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 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 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 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 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 柄状结构。
(四)气营(血)两燔
• 临床表现:壮热烦躁,夜寐不安,间有谵语,吐血、 衄血、便血、尿血,或发斑,舌绛,苔黄少津,脉细 数。 • 治法:清气凉营(血),泻热解毒。 • 基本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 生石膏、水牛角、生地、银花、黄连、 栀子、知母、 白茅根、赤芍、玄参、丹参、麦冬、西洋参、生甘草。 • 用法:水煎服,日二剂~三剂。 • 加减:1.疫毒迫血妄行,出血较多者,加侧柏叶、旱莲 草;2.呕血、便血者加生大黄粉、三七粉。 • 中成药:口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可选用喜炎平注 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静 脉点滴。
•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 谷热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 约为30%。 •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 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 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 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 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 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 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 急性发热起病, • 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等症状 • 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 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 • 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 血 小板减少 • 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

卫生部发布_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_2010版_

卫生部发布_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_2010版_

4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应用ARB类药可降低房颤的发生。

ACEI降低房颤几率的依据不充分,还有待更多的循证研究。

参考文献[1]Krahn AD,Manfreda J,Tate RB,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Incidence,risk factors,and prog-nosis in the manitoba follow-up study[J].Am J Med,1995,98(5):476.[2]Jibrini MB,Molnar J,Arora RR.Preven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y way of abrogation of the renin-angiotensinsystem: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2008,15(1):36.[3]Healey JS,Baranchuk A,Crystal E,et al.Prevention of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J].Journal of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5,45(11):1832.[4]Jadad AR,Moore RA,Carroll D,et al.Assessing the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is blind-ing necessary[J].Control Clin Trials,1996,17(1):1. [5]Hansson L,Lindholm LH,Niskanen L,et al.Effect of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ion compared withconventional therapy on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mortality in hypertension:the Captopril Prevention Project(CAPPP)randomised trial[J].Lancet,1999,353(9153):611.[6]Hansson L,Lindholm LH,Ekbom T,et al.Randomisedtrial of old and new antihypertensive drugs in elderly pa-tients: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the Swed-ish Trial in Old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2study[J].Lancet,1999,354(9192):1751.[7]Wachtell K,Lehto M,Gerdts E,et al.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ade reduces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andsubsequent stroke compared to atenolol[J].Journal of the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5,45(5):712.[8]李勇胜,赵运梅,高晓,等.氯沙坦对P波离散度大于40ms的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9):32.[9]Schmieder RE,Kjeldsen SE,Julius S,et al.Reduced inci-dence of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ade:the V ALUE trial[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8,26(3):403.[10]徐瑞会,徐靖靖.坎地沙坦治疗P波离散度大于40ms的高血压患者42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08,1(12):1025.[11]Miller JT,O’Rourke RA,Crawford MH.Left atrial en-largement:an early sign of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J].Am Heart J,1988,116(4):1048.[12]Kannel WB,Wolf PA,Benjamin EJ,et al.Prevalence,incidence,prognosis,and predisposing conditions foratrial fibrillation:population-based estimates[J].Am JCardiol,1998,82(8):2.[13]Solti F,Vecsey T,Kekesi V,et al.The effect of atrial dila-tation on the genesis of atrial arrhythmias[J].CardiovascRes,1989,23(10):882.[14]Ravelli F,Allessie M.Effects of atrial dilatation on refrac-tory period and vulnerability to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iso-lated Langendorff-perfused rabbit heart[J].Circulation,1997,96(5):1686.[15]Nakashima H,Kumagai K,Urata H,et al.AngiotensinⅡantagonist prevents electrical remodeling in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0,101(22):2612.[16]Aksnes TA,Flaa A,Strand A,et al.Prevention of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ts predictors with 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07,25(1):15.[17]李奎宝,胡大一.预防心房颤动的新思路——ACEI/ARB的可能作用[J].中国医刊,2004,39(1):31.[18]张丽霞,赵海燕,张石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药房,2007,18(35):2784.[19]Jorde UP,Ennezat PV,Lisker J,et al.Maximally recom-mended doses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inhibitors do not completely prevent ACE-mediated for-mation of angiotensinⅡ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2000,101(8):844.(收稿日期:2009-09-22修回日期:2009-11-11)卫生部发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本刊讯近年来,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试题1、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制指南(2010 版)》印发的时间()A. 2010 年9月29日(正确答案)B. 2011 年9月29日C. 201 6年8月29日D.2002 年8月29日2、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现于哪一年? ()A. 2010年(正确答案)B. 2011 年C. 2009 年D. 202 年3、下列哪一地区尚没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报告? ()A. 滨州B. 芜C. 日照D. 聊城(正确答案)4、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型病毒属于哪一类病毒? ()A. 布尼亚病毒科白岭病毒属(正确答案)B.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C. 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D. 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属5、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血清学、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工作,应当在哪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A. 生物安全I级实验室B. 生物安全I1级及以上实验室(正确答案)C. 生物安全I级实验室D. 生物安全V级实验室E. 以上都可以6、新型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体正式命名是哪一年? ()A. 200年B.2011年(正确答案)C. 2009 年D. 202 年7、发现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应该及时采集下列哪种标本? ()A. 咽拭子标本B.血清标本(正确答案)C.粪便标本D.尿液标本8、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岭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氨基酸同源性约为多少? ()A. 30%(正确答案)B. 40%C. 50%D. 60%9、下列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单股正链 M病毒B.单股负链 M病毒(正确答案)C. 双链病毒D.单链病毒10、下列哪一项处理措施不能灭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A.紫外线照射B.65°加热20min(正确答案)C.乙醇5minD.含有效氯的氯消毒剂 5min11、据推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潜伏期可能为下列哪一项? ()A. 可能为1~2周(正确答案)B.可能为 2~3周C.可能为3~4周D.可能为1~2月1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发于哪一个季节? ()A.多发于冬、春季B.多发于春、夏季(正确答案)C. 多发于秋、冬季D.多发于春、秋季1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主要分布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A. 平原B.山区C.丘陵D. B+C(正确答案)14、哪些人群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易感人群? ()A. 儿童B.青壮年C.老年人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5、外出时,下列哪一项不是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 ()A. 避免在草地长时间坐卧B.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C. 穿长袖深色衣服(正确答案)D. 不穿凉鞋二、多选题(每题6分)1、目前发现可以引起发热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以下哪几种?()A.人粒细胞无形体(正确答案)B.流感C.出血热(正确答案)D.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正确答案)E.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癫2、以下哪些省份已经发现并报告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A.山东省(正确答案)B.河南省(正确答案)C.湖北省(正确答案)D.安徽省(正确答案)E.江苏省(正确答案)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时,如何进行疫情报告? ()A 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 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2015—06-30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1—08-12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为了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的预防,指导医疗卫生人员和接触者在诊治、流调、护理和死亡病人尸体处理过程中的防护和感染控制,特制定本要点.一、病例隔离与管理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

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三、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一)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二)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

若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置。

四、消毒处理病人就诊、住院或转运期间,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做好病房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对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诊疗用品、生活用具等进行随时消毒。

病人康复、离院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收治病人的房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增加病房物表日常消毒次数,可选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

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

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

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

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6.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

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

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uniemi 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

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 发病季节。

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3. 人群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尚不确定。

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

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

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三、诊断、治疗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附件2)和《中医诊疗方案》(附件3)做好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实验室检测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4)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

若诊断需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协助医疗机构采集恢复期标本进行抗体滴度对比检测。

无条件检测的医疗机构,应当将标本运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工作。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无条件进行检测,应当将标本运送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检测结果。

在标本采集、运输及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要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标本采集时可进行一般性防护(穿戴口罩、手套和长袖工作服)。

采集后应当将标本置于防漏容器中送检,注意不要污染容器的外表,并做好相应的消毒。

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时,应当在生物安全Ⅱ级及以上的实验室开展。

五、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当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5),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调查传播途径及相关影响因素,填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见附件5附表),并录入至EpiData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下载),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月底收集汇总本省(区、市)数据库,并及时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箱****************。

出现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由省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六、预防控制措施(一)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

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二)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

各地应当开展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报告和治疗能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三)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

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

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尽快建立对该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

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疫情的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也应当逐步建立该病的实验室诊断能力。

(四)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

积极、广泛地宣传疾病防治和蜱等媒介昆虫的防制知识,使广大群众掌握最基本的预防常识从而有意识地去保护自己,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使公众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避免疫情发生后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蜱防制宣传要点见附件6。

(五)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

应当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环境清理,必要时采取灭杀蜱等措施,降低生产、生活环境中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

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