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透射等作用。
2. 掌握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 掌握大气中水汽、云和大气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 能够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为基础,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特点: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大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认识。
课程设计应注重激发兴趣,引导观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厚度及其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
2. 大气受热过程: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能量转换、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辐射的吸收特性。
3.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探讨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1.高一学生对于本节内容较陌生,专业名词较多,难以理解。
2.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需要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
3.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老师】非常好,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
那么这些辐射能量到达地球后会发生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
学生】被地球吸收啊。
老师】没错,地球会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能量,但是也会反射一部分回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照率。
不同的地区反照率不同,导致地球不同区域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的差异性。
同时,大气对太阳辐射也有一定的削弱作用。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引入】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温度是怎么来的吗?是太阳辐射直接加热的吗?学生】不知道。
老师】其实,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是来自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地球表面也是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着重讲解的内容。
转移。
首先,太阳向地球进行短波辐射,但大气不吸收短波辐射,所以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表。
地表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然后,地表向大气进行长波辐射,大气吸收这些长波辐射,导致大气温度升高。
最后,大气向地表进行逆辐射,即大气辐射,这也是长波辐射。
这三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倒N”字型,分别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返大地”。
这是大气受热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基本过程。
主要流动方向是太阳辐射经大气层到达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向大气层发出长波辐射,大气层再向地表和宇宙空间发出辐射。
而少量的能量则有几个去处:一是大气中的云层会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二是大气会吸收少量的太阳辐射,三是有一小部分的地面长波辐射没被大气吸收,跑到了宇宙空间里去了,四是大气在进行大气辐射的同时,与大气逆辐射相反的方向会有少部分大气辐射跑到了宇宙空间去了。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2.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掌握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影响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2.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大气的本质及构成;2.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3.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通过提问、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的作用、大气的本质及构成。
Step 2:学习理论知识1.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有辐射受热、传导受热和对流受热。
其中,辐射受热是最主要的形式。
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大气受热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变化会影响气压的分布和风向风速的变化。
此外,大气的受热还会导致云的形成和降水的产生。
3.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大量的能量被地面吸收,经由大气层对地球表面形成一定的保温作用,使地球表面温度范围在一个适宜的区间内。
若大气层因污染或其他原因受到破坏,就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等严重问题。
Step 3:案例分析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4:课后拓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大气受热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实验方法六、教学评估1.考试2.作业3.讨论七、教学资源1.实验室及相关设备2.教材及其他资料。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太阳辐射一、导入新课1 Nhomakorabea2分钟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主回答
生活例子便于理解
二、过渡
,
回顾上一章知识点
4分钟
1.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
4分钟
过渡:如果没有大气层会怎样?
课件演示图片:月球昼夜状况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4分钟
问: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过夏季最低温的地区?
一日内温差为什么如此大?
课件演示图片: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的保温作用
看图描述过程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体会地面辐射的重要性
加深知识
2分钟
问:从大气的作用分析晴天与阴天,哪种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差(日较差)比较大?
看图描述过程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晚上晴天比阴天温度低的原因
学生较容易便得出结论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的作用
课件演示图片
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
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丹凤中学地理组叶佳【考纲扫描】1.大气的受热过程。
2.阻碍昼夜温差的因素。
3.逆温现象及其阻碍。
【考点要求】1.结合人们周围的自然现象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特点。
2.结合实际问题考查昼夜温差大与小的成因。
3.结合日常生活考查逆温带来的不利阻碍,及应注意的问题。
【引入】摸索:藏族的传统服饰是掉袖藏袍,形成这一服饰文化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的自然条件?要求:学生摸索交流。
教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要紧是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今天我们要紧复习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探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摸索:(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依旧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呢?(2)太阳辐射能量要紧集中哪个波段?2.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课件出现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回答每个环节的意义。
(2)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Ⅰ太阳暖大地→Ⅱ大地暖大气→Ⅲ大气还大地。
3.探讨:生活中大气的保温作用。
(1)阐述“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2)阐述“利用烟雾防霜”的原理。
“利用烟雾防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注意用火安全,小心火灾。
”(3)说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阻碍。
4.考场:(1)判定。
①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截了当热源是太阳辐射。
(×)②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要紧是云层吸取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
(×)③日出前的清晨、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不是完全黑暗的,这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④CO2能够吸取红外线,O3能够吸取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具有选择性。
(√)⑤霜冻多显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⑥一天中最高气温显现在正午,是因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标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以及其特点;3.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方式的原理和特点;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天气会变化?2.粗略解答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念讲解和示意图(10分钟)1.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三、辐射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辐射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解释辐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辐射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四、传导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传导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传导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五、对流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对流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对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对流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六、总结和归纳(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受热方式的重要性。
2.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七、拓展活动(1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提供相关资料和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教学反馈: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2.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天气变化的调研,并撰写报告。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大气受热和天气变化的知识,拓宽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例如建立小气象站,实时观测与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
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多采用讲授法。
我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培养了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生动形象学习,学生从探究和学习地理事物和现象中获得乐趣,陶冶豁达、积极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点。
2.1.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利用图表、动画和实验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组织小组讨论和同伴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学习。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气温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思考。
(2)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2.1.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
2.学会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气温日变化、四季更替等。
3.掌握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3.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树立全球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气温变化原因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分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
2.教学方法:结合图表、动画和实例,生动形象地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本课时内容会有一定的影响。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根据示意图简单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联系,能简单画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图解释热岛环流等相关自然现象。
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热、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有关温差大小、温室效应、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大气受热状况,以及温室原理,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结合实例,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2.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课堂总结【过度】请同学们依照图示,争论总结,并在作业本上试着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
要求只画出三个主要环节,略去减弱作用和大气辐射等枝节。
【总结】: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2.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同学争论,作图总结】图示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直观易懂,省去细枝末节,便于同学理解应用与拓展【应用与拓展1】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朗的夜晚高的缘由。
【应用与拓展2】农夫伯伯以熏烟的形式防止植物冻害的原理。
【同学争论,答复拓展1】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好。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日常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表、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共同探究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受热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比冬天热?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会播放一段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或手抄报,进行课堂分享。
5.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课前准备】1.阅读教材P35~P37和《高中地理图册》P14~P15相关内容,完成【课前预习】。
2.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写出来。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读图、析图等,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通过阅读、读图、析图等,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的重难点的知识比较的多,而且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的内容。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学流程】导入——讲授新课——学案学习——小结【教学过程】师: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大气层的大气的组成、密度、温度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低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师:大家阅读教材35及36页第一段,参照36页表221,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生:(读图文,分析)板书: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组成成分体积(%)作用干洁空气氮7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1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极少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极少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极少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生(填写干洁空气一组表)师同学们把表格填得很好。
大家看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师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及比例产生变化。
师大家看教材35页图22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大家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生飞机飞到了云层上方,所以就没有雨了。
师很好,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有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三层,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注重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知识巩固和拓展方面,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在反思与评价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最后,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导入,如气温变化、季节交替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的受热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注重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又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理解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喜欢观察、思考和实验的习惯;(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环境、关心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利用一幅寓意图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温度不一样?2.教学展示与讨论(15分钟)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3.实验探究(30分钟)设置“日光温度计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并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
4.小组合作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天气或气候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涉及的大气受热过程,并用图表或模型对其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互动讨论,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5.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天气或气候现象,如台风、季风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总结归纳。
6.小结与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提出问题和展望,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实验和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实验和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1.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2.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大气的组成和性质,并辅以实验演示和示意图的讲解。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3.讨论交流: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辅材料、PPT、实验仪器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与引入介绍大气的组成和性质,认真听讲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知识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认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3.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实验讲解分析实验结果,并和同学认真听讲,记录重点进行讨论。
5.总结与扩展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并学生进行讨论,做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受热过程对大气的作用,并作扩展讲解。
七、实验操作实验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验材料:小玻璃管、水尘、烟花棒、酒精灯、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小玻璃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装上水尘。
2.用酒精灯加热小玻璃管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3.用火柴接触小玻璃管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4.加热小玻璃管封闭端,再迅速用火柴接触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5.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二:大气的压强变化实验材料:带有刻度的塑料瓶,烧杯,酒精灯,水幕,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烧杯中注满开水。
2.接吸塑料瓶底部,将吸塑料瓶倒进烧杯中。
3.加热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4.记录实验结果。
以上为两个实验示例,实验的细节可以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层的分布、温度变化和大气的循环运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和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提高对大气环境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2.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3. 大气的循环运动三、教学重点1.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大气的循环运动四、教学难点1. 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温度的变化原因以及大气的循环运动。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例如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来观察温度变化。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吗?有哪些与大气受热相关的现象?2.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15分钟)1. 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对外面空间来说,从地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区、热层和外热层等。
2. 介绍大气层的分布: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占据着地球大气层总的近九成,是人类活动和大气现象发生的重要层次。
三、讲解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0分钟)1. 太阳辐射:地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并将其部分吸收,部分反射,使得地球温度不断增加。
2.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够通过导热传导和对流传递至空气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
3. 大气层的上部辐射:大气层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将热辐射吸收,使得大气层的温度升高。
4. 水汽的吸收:地球表面的水汽能够吸收部分太阳辐射,使得水汽中的分子能量增强,从而增加水汽的温度。
5. 人类活动:工业、农业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能够改变大气的温度。
四、讲解大气的循环运动(20分钟)1. 热对流运动:由于大气的受热不均匀,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一、新旧课标比较分析【旧】 2.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新】2.1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 解释相关现象。
旧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而新课标将老课标中的“运用图表”改成“运用示意图等”,增加了“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新课标,侧重运用示意图说明过程和原理,强调解释相关现象。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对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重点是通过示意图能够说明即可,学会运用本节知识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尤其是学生身边的、生活中自然想象。
这样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有用,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示意图的选取以及生活中与大气相关的自然现象的选取显得极为重要。
二、内容标准细化核心概念是大气、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行为动词是“说明”、“解释”;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从新课标四个核心素养角度,确定学习主要目标是近地面的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需要分清整个地球大气和对流层大气,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有很大区别。
大气的受热过程要设计到的基本概念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大气反射、散射、吸收作用,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大气温室效应。
针对素养水平1,可以是借助老师和同学,模拟实验或观察实验视频以及现成的示意图去观察获取信息,进行说明并解释日常生活相关现象。
针对素养水平2,可以是学生个体或者是小组,做模拟实验以及自己绘制的示意图去观察获取信息,进行说明并解释日常生活相关现象。
基于这条课标对于知识技能整体的学科要求较高,因此对核心素养更高层级建议做更高的要求;但对观念和认识方面应该提出具体要求。
结合课标所述核心概念知识的特点,模拟实验的应该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或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建议以示意图和模拟实验为主,尽量直观、生动。
解释的案例(自然现象)与学生关系越密切越好。
为激发学生兴趣,最好采用抛锚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究问题的原因,学会运用原理解释现象,学会知识迁移。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课堂讲解和课本内容,完成课后选择题、计算题和分析题,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使用地球仪和热辐射感应器等教具,模拟不同纬度地区的热量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引入城市热岛效应、全球变暖等案例,让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如记录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分析中的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二)教学设想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降低理解难度。
-设计动态模拟实验,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大气的吸、反、透作用。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对新奇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5分钟)引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概念,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气温变化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思考和探究。
2.知识讲解(3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辐射、传导、对流三种方式,以及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层结的形成等知识点。
3.视频学习(20分钟)观看一段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视频,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设备,用于模拟和观察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讨论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和展示,引导学生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并强调其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6.课堂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针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气候现象,以及对该现象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和气象观测的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当地的气象变化,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当地气候的影响;3.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或研究报告,了解当前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掌握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大气中空气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学习大气中云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学过程
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介绍太阳辐射是怎样照射到地球表面的。
引导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并详细阐述大气层的区分和特性。
通过实验或演示,讲解传热方式对空气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空气的运动规律,并对其运动原理进行解释。
探究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对空气运动的影响,了解大气这个基本而复杂的系统的
本质。
通过实验或观察演示,介绍云层的形成过程、云层的种类和影响。
引导学生探究大气中云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以及其对大气运动和气候的影响。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颗粒物分布的规律,如大气层次、传输形
式和源头因素。
探究污染物的排放和控制的方式,并讨论颗粒物对大气温度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
1. 采用问题解决、小组讨论和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
与度。
2.评价学生能力的因素包括课堂讨论和数据分析报告、小组项目展示和班级口头报告等。
3. 鼓励学生在小组项目中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
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吴忠市回民中学李小梅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使用的是中图版的地理教材。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材内容分析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首先呈现的是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进一步分析可从中提取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
接下来教材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阅读部分的标题是“天空的颜色”,意在让学生运用本部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体味地理的“有用性”,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本部分教材中主要有三张地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意在使学生“运用图表说明”,指明了学习路径。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④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础是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一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即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
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的选择】
指导阅读法、读图分析法、质疑探究法,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讲授法,对一些概念以及不适于探究的内容,应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得出结论。
探感
表面来看,太阳炙烤着大地,那它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
烤热了吧?其实则不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2页的内容,说
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
【分析】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的能
量源泉,然而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似乎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
让大气受热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研
究一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做了些什么?
读书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2-33页的“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前两段内容及图2-1-2:思考回答:
1、大气是通过哪几个方式削弱太阳辐射的?削弱掉多少?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太阳光谱中的哪部分?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是否均匀分布?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指导。
答
射
层。
到达地表。
太阳辐射增温的
同时
给大气。
思考、记忆。
结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
很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率却很高。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升温以后,又会如何向外传递热量呢?
小结:大气逆辐射“返”大地。
从而实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减少热量散失
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想象,
交流观点,
说话”
分析思考!
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了!
习原理,
气的吸收作用,析思考
量返还地面
课标要求。
开阔思路设
【特点及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特点:本设计最大的特色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各个环节的探究。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强调以下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知道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教师有梯度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并能分析、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进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是渗透新课程理念。
即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
引入生活中问题、提出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在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合作探究等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
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和学生的探究,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地理过程、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三维目标。
此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好地完成了设计时想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