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三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带来的是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解读。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单元体系、教材解析、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八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关于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教学内容是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教学,要是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积累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感受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
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执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体验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五、单元体系解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了相关内容,像二年级下册的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三年级上册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从能力上来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经历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本单元的教学则是以此为基石,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验并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六、教材解析
(一)内容结构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例题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常见数量关系出发,体会并掌握如何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每道例题后的“想想做做”以及练习四中,教材还安排了以图文、表格等不同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变式应用中逐步掌握上述策略,加深对策略的体验。
(二)教材编排的特点
1. 选择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都是与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其中,例1要解决的问题是“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根据生活经验,容易知道“要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就要选择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并先算出购买这样的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这样的思考过程既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符,又体现了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基本策略特点。
2. 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都是按照“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这四个基本环节来展开。“理解题意”侧重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利用几何直观表达自己对题中关键信息的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则突出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进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思考过程;“列式解答”则鼓励学生依据已经的解题思路以及对相关运算含义的理解各自独立完成;“回顾反思”则主要通过对不同问题解答过程的比较,归纳出它们在思考方法层面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形成对解决问题策略较为理性的认识。
显然,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而且有助于他们不断加深对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富有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变式练习中感受所学策略的普遍意义,逐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教材中的两道例题都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呈现的,习题中既有纯文字方式呈现的问题,也有以表格方式呈现的问题,还有结合线段图呈现的问题。相关实际问题所涉及数量关系,既有求剩余、求和、比多比少,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也有求速度、单价和经过时间相关的内容。
通过解答这些富有变化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体会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广泛应用,从而逐步加深策略体验,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七、教学建议
对例题的教学,可以分四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1.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例1第一次教学从问题出发的思考,用图画分别给出两套不同的运动服价钱130元和148元,两顶不同帽子的价钱16元和24元,两双不同运动鞋的价钱85元和108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带300元钱,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能剩下多少元?”
学生已经知道,买东西的时候,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应该找回一些钱(即剩下一些钱),其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例题要求“最多剩下多少钱”,这里为什么用“最多”这个词?怎样使剩下的钱最多?都是理解题意必须弄清楚的。课堂上只要组织他们围绕“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展开讨论,就能提取已有经验,正确理解问题。
例2则利用线段图直观表示题意和数量关系。已知一条裤子卖4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求买一套衣服需要多少元。
教材画出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48元,要求学生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所求问题。通过画图以及表示所求问题,学生能直观体验上衣价钱与裤子价钱的关系,明白上衣的价钱虽然不直接知道,但根据“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