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正确对待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正确对待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正确对待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教育局教研室王黎敏

幼儿期思维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还不善于彼此交往,这时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很少采纳别人的意见。因而在他们相互交往或游戏中常常由于动作或观点的不同而发生争执和冲突。

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是常事。但这些冲突大都是非敌意的,是幼儿实践交往、学习遵从交往规则、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

幼儿间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冲突或争执,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原因有:①物品的分配或活动的选择不合意。如为争夺玩具、图书或用品,为最先进行游戏或挤进某一活动区角;②认为他人的行为是造成自己痛苦和不愉快的原因。如脚被他人踩痛了,玩具被他人抢走了,座位被他人占领了;③出于竞争、嫉妒或维护荣誉。如对游戏的结果不满意;④出于同情和正义感。如好朋友被人欺侮,为其打抱不平;⑤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不一致。如谁该评小红花,游戏该怎么玩,意见分歧等等。

不少家长和教师认为幼儿间发生冲突不好,是不良的,最好不要发生。于是,孩子与同伴交往时,成人总少不了叮咛:“好好玩,别吵。”一旦孩子间发生冲突,成人便会马上过去把冲突当作错误及时平息。成人这种急于干预、急于施加教育的行为,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学习与人相处的机会,不利于孩子与同伴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也有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他们是三分钟闹,五分钟好,不像成人一分钟闹,有的会记恨一辈子。当孩子间发生冲突,成人则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任其自生自灭。这种过分依赖孩子的自主性,忽视成人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孩子们的社会认知升华到更深层的境界。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幼儿间的冲突是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方式。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收敛自己,获得最初的道德认识,学会用这些认识去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而且还得学会考虑他人的愿望和要求,谦让、宽容他人,控制自己,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相处。这样,冲突解决过程实质上就是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中心化的过程。

此外,在争执、冲突中,谁想取胜,谁就得动脑筋想办法。输者并不服输,会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自己的缺陷并想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在以后的冲突中取胜。所以,不论是赢者或是输者,其思维能力都可以在冲突中得到锻炼。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不怕冲突,敢于面对冲突,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因此,可以说幼儿间的冲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成人应该正确地对待幼儿之间的冲突,解决冲突时要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而使各方当事者都获得积极的体验和认识,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认知、人格、社会性等方面的最大发展。

首先,成人要冷眼静观,放手让幼儿自主解决冲突。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家长和教师应信任幼儿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并冷静、客观地观察与了解。不动声色地观察他们的言行,或从侧面了解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不要急于介入和干预,要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矛盾。做到既关注幼儿的冲突,又尽量不进行干预,而是让冲突自然地发展,自然地解决。如果幼儿自己

自主解决了,成人可以不过问,有的则需事后问清他们是如何协商解决的,对他们做得对的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积极诱导他们遵从交往的规则,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幼儿年龄小,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冲突虽然解决了,幼儿的道德认识未必得到提高,需要成人适时加以点拨。当幼儿自己不能解决冲突而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时,成人应稍加干预,并设疑引导幼儿去思考和解决矛盾。

幼儿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冲突中,彼此间必然会阐述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或坚持,或放弃,最终达到与同伴协调。这实际上是一种练习过程,日积月累,就将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商解决问题。所以说,对幼儿间的冲突,一般情况下,成人不必过早地出面干预,最好让幼儿自主解决。经过冲突及冲突的解决后,幼儿会逐渐发现不用争执也能解决许多问题。这样,幼儿间不必要的冲突也就会愈来愈少,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愈来愈和谐。

其次,成人要适时介入,帮助幼儿正确对待冲突,习得解决冲突的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幼儿自己解决不了而又有可能导致局面恶化,或幼儿间发生较大问题的冲突,且幼儿要求家长或教师介入,成人应适当地以平等的身份介入,以同伴的角色调解。不能单纯地禁止,而应使双方幼儿平静下来,先让他们说说各自的理由,再让幼儿互换角色想一想,如果你是××,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从中引导幼儿理解双方,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要体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慢慢悟出道理,明白在同伴交往时应该怎样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或提出建议,让幼儿把自己的行为同某一行为准则或其它小朋友的表现进行比较,让幼儿自己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对还是错?这样做行不行?然后引导幼儿讨论,该怎么办?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幼儿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最后使他们既达到互相谅解,又学习、掌握了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策略。

此外,成人还应适时教给幼儿一些解决冲突的知识与技能。

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就是要让幼儿懂得应该怎么做,及为什么怎么做的道理。单纯地给幼儿讲道理,不容易让幼儿明白。因此,家长和教师要适当、适时地运用幼儿身边发生的实例让幼儿懂得:①他人在玩时,如果你想玩,应当与人商量,征得他人的同意。②与小伙伴一起玩时,如果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致,应该协商解决,或按理论处,或轮流,或较量后妥协;③与小伙伴一起做事时,如果自己的意见受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则应该作出退让,以免使活动中断。那怕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也应在活动结束后,平静地和大家谈。

④游戏过程中,如果与小伙伴发生矛盾,应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不能讲难听的话,更不能使用武力。⑤看到别的小伙伴之间发生冲突时,应该上前去劝解,帮他们分辩是非,而不能与谁关系好就帮谁,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帮好朋友“打抱不平”等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