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石化现象

合集下载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5、环境因素
•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外语学习是在课堂上 完成的,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学生除了 每天 (有些是隔几天 )在课堂上接触到有限的 45分 钟的英语外,其他时间都处于汉语环境的包围之 中,所看、所听、所说、所想无不打下汉语深深 的烙印。由于所学语言的输人量有限 ,且无法与目 的语群体进行有效的接触,说出来的英语充满汉 语腔调和只有中国人才听得懂的 Chinglish,开口 便是 How are you, Teacher Zhang . 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中介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充分利用所学语言
• 目前国内的外语学习都是一种简单的输入式学习, 而对目的语的输入简直是少之又少,所学的外语 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但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 同样有积极意义。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 不够的,学习者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语言。在 语言输出中,学习者同时在检验有关目的语的结 构和意义的假设。另外,学习者还能够获得修正 假设的至关重要的反馈。借助反馈,学习者会修 正假设,进行再次尝试。通过语言输出,学习者 还可以提高语言的流利度、自然度和准确度。积 极的语言输出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流利度和准确 度,使学习者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的标准。
3、强化学习的动机
• 动机是人们学习新事物成功与否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 语言学习中也不例外,而且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的诸多因 素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也是语 言学习获得成功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学习动机通常可以分 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融合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为谋职或提高自己的修养,通过 考试等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是工具型动机。为参加目的语社 团的生活而熟练掌握语言的愿望是融合型动机。如果单纯 怀有工具型动机,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学习语 言时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动机,即要有工具型动机也应 该培养强烈的融合型动机。学习者只有本着了解目的语文 化的态度,才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二语习得中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二语习得中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二语习得中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关于《二语习得中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语言石化的定义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方式的一个不变部分。

[1]二、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2.1语言迁移迁移可以分为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

显然,导致语言石化的母语迁移属于负迁移。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经常对母语中的词汇,句法,甚至语音进行生搬硬套,产生了很多不地道的英语表达。

绝大多数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即使学习了一门外语很长时间,仍然无法克服他们的“外语”,甚至产生了像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语言。

并且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区分长短音上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在语音层面上,像sheep和meat这样的单词通常发音为“ship”和“mit”.在语法层面上,由于母语影响,学习者使用中式英语的频率很高。

*He is doctor.(冠词)*The price of the coat is very expensive.(搭配错误)2.2培训迁移培训的迁移主要是由于外语教师对目的语使用不地道,讲授方法不当导致学习者产生对外语的错误理解。

例如,在教学中当老师在讲授现在进行时态时,给学生呈现一系列的图片,说明一系列动作。

如“his alarm clock is ringing”、“he is getting up”、“he is washing”等语句,这样使学习者错误地认为现在进行时态就是叙述一系列的动作,使学习者对现在进行时态加以运用时,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

[2]2.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方法、规则,技巧及调控方式。

学习策略石化是学习者最常见的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简化他们的目标语言。

其中对英语句法学习的简化是一个很典型的现象。

英语口语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英语口语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英语口语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在英语口语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表达习惯,其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备受关注。

中介语石化现象指的是在两种语言或方言的交流中,造成困难的语言表达习惯。

本文将探讨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相关问题,并探讨如何避免其出现。

什么是中介语石化现象?中介语石化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一般来说,它是指在两种语言或方言的交流中,语用或语法表达方面出现的混淆、错误或不自然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中介语的使用造成的。

中介语是指中介的语言,即在两种语言或方言的交流中,作为桥梁的语言。

这种语言在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适应各个不同的交流环境。

但是如果它的使用不当,就可能会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包括:词汇的不正确或不适当使用,语法结构的错误,语音或语调的不恰当使用等。

为了避免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我们需要在交流中尽可能使用原语言。

这可以减少使用中介语的机会,从而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

中介语石化现象对英语口语的影响中介语石化现象在英语口语中的影响非常广泛。

一般来说,它会导致语言表达的混乱和错误。

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语言交流能力,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

比如,一些人在掌握英语语言之前,会首先学习中介语。

如果中介语存在中介语石化现象,那么这些人学到的英语语言将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表达法。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单个个体的英语水平,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英语环境。

另外,中介语石化现象还会对打破英语口语的壁垒构成障碍。

如果两个人都使用中介语来交流,可能会导致语言表达上的混乱和误解。

这样的现象在英语口语学习中非常普遍。

如果我们能够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就能够更好地打破英语口语的壁垒,提高语言交流的质量和效率。

如何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考虑。

以下是几个解决方法:学习语言的传统方法学习英语最好从官方的教学资源和书籍入手,比如《牛津英语词典》或《剑桥英语语法手册》等。

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规则,从而为我们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提供更好的基础。

《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对比分析》范文

《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对比分析》范文

《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英语写作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环节,对于初高中生来说,其英语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一种被称作“石化现象”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初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石化现象,以期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题,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二、石化现象的定义石化现象指的是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某一阶段达到了某种程度的语言能力后,由于各种原因,其语言能力停止进步或进展缓慢的现象。

在英语写作中,初高中生常常会出现词汇运用不当、句式单一、语法错误等问题,这些都可以被视为石化现象的表现。

三、初高中生化石现象的对比分析1.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词汇量有限、句式单一。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只会使用简单的句型和词汇,缺乏丰富的表达方式。

此外,语法错误也是常见的现象,如时态错误、主谓不一致等。

2. 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在词汇和句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表达方式。

然而,他们同样会遇到石化现象的困扰。

除了词汇和句式的单一外,高中生在写作中还可能因为过度依赖模板和套路,导致文章缺乏创新性和深度。

此外,高级语法的运用不当也是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石化现象。

四、原因分析造成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枯燥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会影响其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

此外,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也是导致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五、教学策略建议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愤惯,如定期练习、及时复习等。

3. 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详细的批改和点评,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给出改进建议。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双重影响,导致在口语表达中出现僵化、呆板和不自然的现象。

这种石化现象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会对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将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表现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重视,促进第二外语教学的改进。

一、成因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母语干扰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母语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干扰,导致其口语表达呆板、僵化。

2. 目标语言不自然的输入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来自教材和教师的不自然的目标语输入,这种不自然的输入与实际语言使用存在差异,使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也带有石化的痕迹。

3. 语言习得阶段在语言习得的不同阶段,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水平不同,而在初级阶段学习者往往会受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影响更为显著。

以上几个方面导致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为了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学习者需要针对不同的成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表现1. 语法错误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句法结构呆板、语法错误的现象,这种语法错误不仅影响了口语表达的流利性,还降低了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2. 词汇使用不当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可能会使用一些过时的、不符合实际语言使用的词汇,使得口语表达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3. 句子结构僵化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使用一些固定的句式和结构,使得表达显得呆板、僵化。

以上几个方面是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表现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能影响到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

三、解决方法针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学习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法:1. 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通过阅读、听力等方式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其接触到更为自然、地道的语言输入,从而有利于减少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中介语作为学习者自身构建的一种语言系统,具有动态性和过渡性,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往往会出现石化现象,这对于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有一定的限制。

基于此,本文综合分析以往研究,重点讨论了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概念及其成因,并且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以促进二语习得者的学习。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教学启示1972年Selinker发表了一篇题为Interlanguage的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

中介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与学习者的母语相区别,又与目标语不同。

当今中介语研究已经有四十年多的历史了,其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中介语具有石化性、目的性、阶段性等特征,本文围绕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展开论述,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考察,进一步阐述中介语石化现象界定、产生原因以及给教学带来的启发。

1、中介语石化现象1996年Selinker重申“石化现象”的定义:“语言石化现象表现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某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及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而这些知识并不受学习者年龄和目的语学习量等因素影响。

”1.1定义Selinker 认为,中介语石化是指二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活动、规则和次数体系日益固化和定型的过程。

无论是成年学习者还是儿童学习者,都有可能发生石化现象。

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进一步熟练掌握该语言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直到最后,呈现出止步不前的瓶颈状态。

此时,这门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定型了,学习者对材料的概念性理解将难以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石化是语言学习中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停滞现象。

中介语的石化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多个语言层面,如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见的“中国式英语”现象,初学者可能会根据汉语思维说出“I very thank you”这种既不像汉语也不像英语的语言。

浅析二语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

浅析二语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

浅析二语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一、引言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沟通的工具,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融合提供重要基础。

词汇作为语言范畴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类运用语言交流和表达,在任何一种语言学习过程中,词汇教学都作为必要课程存在。

尤其是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掌握与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语学习者听、说、读、写的能力。

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论是在真实的社交场合中,还是在语言学习课堂的模拟语境下,越来越多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面临词汇石化困扰,学术圈就词汇石化的普遍现象展开多维探讨。

二、二语词汇石化的基本概述(一)石化现象石化现象是指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中介语状态下无法完全掌握第二语言系统的现象,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容易停滞不前甚至学习能力下降。

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于1972 年提出,并确定了石化现象的含义:石化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机制,受二语学习者所青睐,且石化现象与二语学习者的年龄和目标语言无任何关联[1]。

1978 年,Selinker 重新定义石化现象,其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石化现象必然存在,不受二语学习者态度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至1992 年,Selinker 更新关于石化现象的含义,石化现象被解读为持续性的非目标语言结构,是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状态,制约中介语水平。

从上述关于石化现象定义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石化现象的认知逐渐加深,从而对石化现象的定义和概念动态调整。

更有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解析石化现象,丰富该定义,拓宽了石化现象的探索范围,综合各角度对石化现象的定义,可以肯定石化现象是二语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2]。

(二)二语词汇石化的表现中介语石化现象被提出后,学界又对词汇石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可分为对词汇习得量石化、词汇语义及词汇运用石化的研究。

词汇习得量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的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即词汇习得量石化。

从发生主义和连接主义角度看语言石化现象

从发生主义和连接主义角度看语言石化现象
N OV 2 .义 角度 看语 言石 化 现象
郑 秋 萍
( 玉林 师范 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 广西 玉林
【 摘
5 70 ) 3 0 0
要】发生 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是 动态 的、 杂的 、 秩序 的、 复 无 不可 预测 的、 开放 的 、 限 的、 无 非线性
的 、 到初 始状 态 和 反 馈 影 响 的 、 有 适 应 性 和 自我 调节 的 系统 。从 发 生 主 义 的角 度 看 来 , 言 习得 是 习得 者 受 具 语 固有 的认 知 能 力 和 所处 的语 言 、 化 、 会 环 境 相 互 作 用 产 生 的 结 果 。发 生 主义 用连 接 主 义 理 性 关 联 学 习理 文 社 论 和注 意假 设 诠 释 语 言 、 语 习得 和石 化 现 象产 生 的 原 因 , 提 出 用 聚 焦 形 式 的 方 式 对 突 显 性 较 低 的结 构 进 二 并
On La u g sii a i n f o t r pe tv s o ng a e Fo slz to r m he Pe s c i e fEme g nts a d Co e to s r e im n nn c inim
ZHENG u pn Qi- ig
( c ol fF rinSu isY l r l nvri Y l 3 0 0 C ia S ho oe tde。 ui Noma ies y,ui 5 7 0 , hn ) o g n U t n
Ab ta t E r e ts sv e I n u g s ad n mi , e p t al v l i g s se i ih s r c u e o t en p r s r c : me g n it iw a g a ea y a c p r e u l e o v n y tm wh c t u t r sc me i o b i g s o — y n n t t n o sy a e u t f o g t r i tr c in e we n c mp n n si h y tm. a g a ea q iii n i c n i e e st e a e u l sa r s l o n -e m e a t sb t e o o e t n t e s s e L n u g c u st o sd r d a h l n o o s r s l o h n e a t n e we n la n r ’i n t o n tv bl is a d t e la n r ’e p re c s i h i g it . u t r e u t ft ei t r ci sb t e r e s n a e c g i ea i te n h r e s x e in e n t eln us i c lu — o e i i e c a . n o il n i n n . me g n im s sCo n c i n s a d No ii g Hy o h sst x li n u g , e o d l n u g 1 a d s c a e v r me t E r e ts u e n e t im n tcn p t e i O e p a n l g a e s c n g a e o o a a a q iiin a d t e c u e fln u g s i z t n a d p o s st a c e sn h w a in e o a g tf a u e y f c s c u st n h a s s o g a e f sl a i n r p e h t n r a ig t e l s l c ft r e e t r sb u o a o i o o i o e o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三篇】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三篇】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三篇】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三篇】中介语是指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它不同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过渡到目的语,它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标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第1篇: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摘要: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立语言系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等特点,其动态性通常表现为中介语水平的提高。

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出现停滞,即石化。

中介语的错误和石化往往能反应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对外汉教育有很多启示。

笔者简要总结了近几十年专家和学者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和原因取得的成果,提出了教育建议,希望在教育中解决中介语石化现象有效的战略启发。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二语学习;二语教学。

中图分类编号:H3文献标志编号: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17-02。

一、引言。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假说,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独立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言的中间状态,具有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可变性。

关于中介语动态性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H.D.Brown,他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类别的角度将语言学习分为不规则的错误阶段、突发阶段、系统形成阶段和稳定阶段。

从前三个阶段到第四个阶段的过渡是漫长而困难的,在此期间很容易产生语言石化,而语言石化的产生会阻碍学习者完全学习第二个语言。

这种情况对二语学习确实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笔试希望通过对中介石化的深入研究,提高对外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技能。

二、中介语石化的定义和分类。

(一)中介语石化定义。

中介语石化是指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言规则和系统知识倾向于固定状态,年龄的增加和学习量的增加不能改变现有状态。

Selinker(1972)认为形成语言石化的时间为5年左右,一旦形成就会牵制二语的提高。

石化现象【论英语语音教学中的“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论英语语音教学中的“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论英语语音教学中的“石化”现象】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

然而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过渡语的某些特征如语法、语义、语音等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在语言学上,我们将凝固在中介语中的顽固性错误称为语言“石化”(fossilization)。

一语言“石化”现象的基本概念语言学家们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它的发展是指语言学习者所掌握的目的语知识从“O”状态向以该目的语为母语的本族语者fNss)的语言能力状态不断前进的过程。

但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这一前进过程无法顺利完成,他们的中介语水平永远无法达到NSs的语言能力状态。

Selinker将这一现象定义为“石化”(fossilization),即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长期”(10ng-term)停滞不前,当他们的中介语系统仍包含有一些与目的语不符的“语言结构”(stuctures)时,他们就停止了学习,他们的中介语永远无法发展到NSs的状态。

语言的“石化”现象可存在于语音、语法和词汇中。

其中以语音“石化”现象尤为突出。

二、语音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母语习得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会对第二语言产生影响。

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语音知识与英语的语音知识联系起来。

正如Allan James所讲:“本族语结构对第二语言结构的影响,在语音方面比其他方面大得多。

因为学习一个全新的语音系统意味着学习新的发音和听觉模式。

这些模式属于语言行为的生理方面,与语言行为的认知方面来比,它们更抗拒改变和调整。

”同时,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不同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

两种语言在语音上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正是这些似是而非之处影响正确的英语发音,形成了负迁移,使学生的发音带着浓重的“中国腔”。

比如说,他们常常出现长短元音不分,甚至是用汉语中某些相近的音替代汉语中没有的读音的现象,而且,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英语和汉语在语音上的区别,即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语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语言。

《中介语石化现象》课件

《中介语石化现象》课件
实践价值
为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提 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学习效果。
应用价值
推动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成果在跨文化交际、语言政 策制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词汇石化
总结词
中介语词汇石化表现为学习者在词汇使用上无法突破初级阶段,无法自然地运用高级词 汇和表达方式。
详细描述
词汇石化是指学习者在词汇使用方面无法突破初级阶段,即使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 汇,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初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无法自然地运
用更高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上显得不够地道和准确。
文化因素
学习者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 难以适应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 ,从而影响语言学习的进展。
石化现象的分类
暂时性石化
学习者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进一步提高 语言水平,但经过持续努力或外部刺 激,仍有可能突破停滞状态。
永久性石化
学习者在长时间内无法提高语言水平 ,且经过多种尝试后仍无法取得明显 进步,即进入永久性石化状态。
要点一
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个人学习需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 执行。
要点二
寻找学习资源
利用多种语言学习资源,如网络课程、学习软件、语言交 流活动等,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重视文化因素
培养跨文化意识
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语 言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增强文化适应能力
尊重并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减少因文化冲突而导 致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在与母语者交流时显得不够自然和流畅。
03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影响
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语言学习停滞
中介语石化现象会导致语言学习 者的语言能力停滞不前,无法进 一步提高。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受到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影响,人们逐渐失去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对个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在公司、组织和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介语石化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如何避免和纠正这种现象。

中介语石化的目的中介语石化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跨文化沟通的效果。

由于双方的文化和语言差异,构成了沟通的基本障碍。

许多人习惯于以本国语言表达,而不是学习对方的语言,这对于跨文化交流是不利的。

当人们试图使用一种较容易的语言(通常是中介语)进行沟通时,他们会使用一些简单而被限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会导致感觉不到位,信息不足,会造成意义的歧义。

长期以来,中介语石化现象导致了语言表达和交流方面的困难,造成了跨文化沟通的失败。

中介语石化的意义中介语石化的意义在于,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解决跨文化交流带来的问题和误解。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对于个体而言非常重要。

当个人遇到困难时,他们可能会病态地寻找中介语来沟通,而这种现象似乎是避免不了的。

可能我们会认为这是个人独有的特点,但它也会发生在公司、组织和国际交流等范围,这会导致沟通失效,甚至导致商业上的失败和国家间的冲突。

因此,中介语石化的纠正和避免对于个人、组织和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

中介语石化的纠正和避免为了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学习和掌握目标语言。

学习目标语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意味着尽可能积累大量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

此外,更重要的是积极实践口语和听力来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第二,拥有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关键。

我们必须了解其他文化如何处理语言和交流困境,以及如何管理适当的沟通和理解方式。

第三,优化沟通技巧。

优化沟通技巧是了解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言语互动和语言上的障碍。

英语教学语言石化现象及缓解措施——基于27节省级观摩课的研究

英语教学语言石化现象及缓解措施——基于27节省级观摩课的研究

表 1 高中英语教师讲授用语举例
讲 授 用 语 存 在 问题 真 实 意 图 T r y t o f i n d t h e k e y wo r d s i n t h e p a s s a g e .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t e n s e . Ma y b e y o u c a n f i n d t h e k e y w o r d s i n 指令不 清 ; t h e p a s s a g e . Ma y b e 使用不 当
教师为导入 新课 介 绍 了几个 景 点 , 随后 提问 : “ D o y o u wa n t t o g o t h e r e ? ” 学生齐声 回
答: “ Y e s . ”
教师用语 比较单 调 , 少 有变 化 , 如: 常用 “ A n y
v o l u n t e e r s ? ” 鼓励学生参 与课堂活动 ; 常用“ A r e y o u c l e a r ?/ C l ar e ?/ C a t c h m e ? ” 询问学生是否 听 明白等 。课堂用语 的石化 现象突 出表现为 : ( 1 ) 不 经 意 的 重 复 。如 “ 曲t ? ”“ nd A …”
【 情境 2 】 为组 织 学 生 讨论 , 教师提示: “ Yo u ma y d i s c u s s i t w i t h y o u r n e i g h b o u r . ” 但 学生 基 本 没动 静 。教 师 进 一 步 鼓 励 : “ Y o u ma y t a l k


英语教学语言石化现象 的具体特征
英语课堂 上师 生交 流 用 的都是 英 语 , 但 部分教师英语 口语水平 不高 , 有 时误 用语境 ,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例子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例子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例子
石化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沟通问题,它指的是沟通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
停滞、僵化和失去灵活度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石化现象的例子:
1. 信息过滤:当一个人只选择听取或传达符合自己立场或利益的信息,而忽略或屏蔽其他人的观点或意见,这种石化现象称为信息过滤。

2. 转移注意力:当一个人在对话中不断转移话题,以逃避或规避某些
敏感问题或负责任的对话,这种石化现象称为转移注意力。

3. 人身攻击:当一个人开始使用侮辱、嘲笑或贬低对方的言语来代替
理性的讨论和辩论时,这种石化现象称为人身攻击。

4. 默许和漠视:当一个人对他人的言行不作出回应或表达漠视、不信
任或不在意的态度时,这种石化现象称为默许和漠视。

5. 典型化和刻板印象:当一个人将别人简单划分为某种固定的形象或
模式,并根据这种偏见对其进行评价和对待时,这种石化现象称为典
型化和刻板印象。

6. 决策固执:当一个人在决策过程中拒绝接受其他任何意见或建议,
并坚持自己的观点时,这种石化现象称为决策固执。

这些例子展示了在沟通中常见的石化现象,它们可能会阻碍有效的交
流和理解,导致冲突和误解的产生。

为了避免石化现象,我们应该保
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注重理解和积极参与沟通。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关键词 (1)Key words (1)1.语言石化现象的认识 (1)2.语言石化现象的分类 (2)2.1石化现象形式上的分类 (3)2.1.1个体石化 (3)2.1.2群体石化 (3)2.2石化现象的性质分类 (3)3.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3.1 Lamendella的生物论 (3)3.2相互作用论 (5)3.3石化形成中的两个“策略”......... ............................................. (6)3.3.1 学习策略 (7)3.3.2 交际策略 (7)3.4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7)3.4.1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7)3.4.2 兴趣的减少 (7)4.石化现象改善的策略 (8)4.1目标语知识的积累 (8)4.2降低母语的干扰 (9)4.3情感的反馈 (9)4.4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9)总结 (10)致谢 (10)参考文献 (11)摘要: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是多年来困扰我国外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表现为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趋向于停留在固定状态。

本文浅论了石化的定义,归纳了几种有关石化的成因,对缓解石化提出几点建议,使学习者最大程度的延缓和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同时对研究前景予以展望。

Abstract: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s a pervasive and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t has been a universal problem for learner, tending to keep in a Interlanguage relative to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defines the natural fossilization,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some reasons of foss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may be helpful for learners, in order to make learners avoid 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guage to maximum extent and meanwhile a perspective of its future is given.关键词:二语学习;石化现象学习者;情感;思维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ssilization phenomenon; learner; emotion; mind1 语言石化现象的认识二语学习者在一定年龄期,一定目标语知识的获得后,常常会经历一个类似“关口”的阶段。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充分利用所学语言
• 目前国内的外语学习都是一种简单的输入式学习, 而对目的语的输入简直是少之又少,所学的外语 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但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 同样有积极意义。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 不够的,学习者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语言。在 语言输出中,学习者同时在检验有关目的语的结 构和意义的假设。另外,学习者还能够获得修正 假设的至关重要的反馈。借助反馈,学习者会修 正假设,进行再次尝试。通过语言输出,学习者 还可以提高语言的流利度、自然度和准确度。积 极的语言输出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流利度和准确 度,使学习者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的标准。
5、环境因素
•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外语学习是在课堂上 完成的,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学生除了 每天 (有些是隔几天 )在课堂上接触到有限的 45分 钟的英语外,其他时间都处于汉语环境的包围之 中,所看、所听、所说、所想无不打下汉语深深 的烙印。由于所学语言的输人量有限 ,且无法与目 的语群体进行有效的接触,说出来的英语充满汉 语腔调和只有中国人才听得懂的 Chinglish,开口 便是 How are you, Teacher Zhang . 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中介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心理因素
• 关键期假说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语 言习得成效上的差异,却未能解释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Schuman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外语学习者的心理变化,认 为在青少年时期,生理、情感、认知方面的变化会让他们 产生一种防范心理来抵制业已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和观念, 这种防范心理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根据Schumann的理论, 如果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学习 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 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会受到限制。 这种限制就如同在缺乏语言环境和语言条件下学习的外语 学习者,语言的输入以及对输入的处理过程都极其有限。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学习者只能依靠内部输入,也就是母语 和自己的中介语来处理语言。由于长期以不完善的中介语 为基础来处理语言,也就出现了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某个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产生了石化式错误,即“某个语言的习惯用法嵌入到另一个语言的习惯用法中,造成错误”的错误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是促进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对语言自身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1. 破除母语习惯破除母语习惯是学习外语时必须面临的问题。

然而,由于学习者较多时使用母语思维和用法,这就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使用时不自觉地带有母语的语言习惯。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和破除母语的习惯,掌握外语的习惯,并加深语言轨迹。

2. 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语言技能在外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者使用中介语石化现象时,更容易获得外语的使用技能和运用技巧。

在语言运用中,通过不断地矫正和纠正,可以有效地提高语言技能,掌握一定的外语表达能力。

3. 改进语言的学习方法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实际上也是无意识的、仓促的、过早的,然而,学习者可以通过这种现象来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通过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外语。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意义1. 推动语言发展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可以促进语言的交流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产生新的语言形态。

对于语言的发展来说,中介语石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积极的影响。

2. 促进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要的一环。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文化间的载体,促进了语言间的跨文化交流。

同时,对于学习者来说,这种现象也可以有效地突破语言壁垒,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外语,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3. 提高全民语言意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目的和意义不仅在于促进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发展,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语言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于全民而言,加强语言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看语言石化现象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看语言石化现象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看语言石化现象语言石化现象指的是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被固化,不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某些传统文化中,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礼节用语。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看,语言石化现象是由于使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的频率较低,导致它们的边际效用递减,从而导致这些词汇或表达方式的使用越来越少,最终消失。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随着某项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对这项商品的需求的增加会越来越小,最终递减到零。

这个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对高级消费的需求会减少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石化现象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的使用频率较低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其边际效用就会递减,从而导致它们的使用越来越少,最终消失。

而语言的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其边际效用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它们的使用越来越多,最终得以保留下来。

因此,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为我们解释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机制提供重要的依据。

当然,语言石化现象并不仅仅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它还受到语言使用者的习惯、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某些传统文化中的礼节用语往往是由于这些文化的历史悠久,习惯深厚,所以才会出现语言石化的现象。

总的来说,语言石化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通过对语言石化现象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语言的发展规律,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演变过程。

在进行语言石化现象研究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注意分析的对象。

语言石化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某些传统文化中,也可以出现在现代语言中。

因此,我们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分析的对象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语言石化现象的变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石化现象也会发生变化。

有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会因为使用频率的增加而得以保留,有些则可能会因为使用频率的减少而消失。

语义饱和与语言石化的关系

语义饱和与语言石化的关系

语义饱和与语言石化的关系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手段,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

然而,随着某些词汇被频繁使用,语言的演化也可能出现问题,导致语义饱和和语言石化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语义饱和和语言石化的关系。

一、什么是语义饱和?语义饱和是指一个词汇因为过度使用,导致其原有的意义不再明确,而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比如,“好”是一个常用词汇,但是如果频繁使用,“好”不仅会失去恰当的含义,还会让人们感到无聊和缺乏交流的乐趣。

语义饱和可以说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词汇来说,语义饱和可能会对人们的思考和交流产生负面影响。

二、语义饱和的危害语义饱和不仅会导致语言变得过于简单,缺乏精准性,还会导致思考的单调性和表达能力的下降。

虽然语义饱和可以使一个人的语言变得流利,但是如果长时间停留在一个词语中,容易让人产生想象力的枯竭和创造力的下降。

有些语言学家甚至认为,在一个人频繁使用一个词语之后,这个词语可能会成为那个人思考的主要方式,从而限制了他的思考和想象力。

三、什么是语言石化?语言石化是指一种语言变得过于保守和陈旧,以至于它不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需求。

例如,古代的文言文虽然早已被认为是传统和古老的语言形式,但是却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语言石化不仅会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还会使人们难以理解和沟通。

四、语义饱和和语言石化的关系语义饱和和语言石化都是语言演化的常见问题,但是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

语义饱和可能导致人们频繁使用相同的词汇,从而使语言变得过于单调。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单调甚至可能会导致语言石化,因为人们因为缺乏创新的词汇而不再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

语义饱和和语言石化也可能导致人们思考方式的单一和缺乏创造力。

结论语义饱和和语言石化是语言演化常见的问题,它们不仅影响人们的交流和思考,还可能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人们需要在语言的演化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感知和创新的思维模式,以便更好地应对日益丰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ssiliz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九班程莉20201238020078 Fossilization is defined a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 process occurring from time to time in which incorrect linguistic features become a permanent part of the way a person speaks or writes a language.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usage, and grammar may become fixed or fossilized in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For me, what is most hard for me to overcome is grammar. For example, I can not tell w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 less than” and “not more than” is. More often than not, I know neither. But, if my teacher emphasis the difference on purpose, I can remember it for a few days. But as time goes by, I will forget, because it has become aporia in my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r most cases, I misused the two phrases, that is to say, in my opinion, “no more than” means not equal to, while “not more than” means “just”, finally I got a big red cross from my English teacher.
Then, vocabulary usage is difficult for me either. Whenever my English teacher asked me to right an easy, once it was related to” go, move” or something, what came to my brain in the first place is “walk”. “walk” has become a stereotype in my mind when writing som ething of “mov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Gradually, I there are various words
we have to describe walking, such as marching, pacing, patrolling, stalking and so on. I know these words in my daily study. But I always pass them by.
These are the two major fossilizations in my language learning. Fossilization may occur at any time and any level. So many causes contribute to these, such as lack of acculturation, lack of control, quality of input, lack of input, native language influences and inappropriate target language instruction etc.
Then, how to face with fossiliz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first thing is increasing the quantity of second language inpu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knowledge should also involve the relevant cultural knowledge input. The study on language transfer indi cates that the learners are sensitive to the marked features of language, so the common characters of language other than the distinguishable propert ies are easier to lead to fossilization. Thus in order to avoid fossilization, l anguage learners need to compare the culture of the native language with that of their target language and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 xisting in the structural expressions of the two languages to reduc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And then is enhancing the motivation.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xist and they play a signif ic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For the teacher, the challenge must be ho w to teach each learner according to his or he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
nd cultural background. It may be a question of flexibility in materials de sign, or variety in skill working or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e last is exposing to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Since the lack of acculturation may lead to fossilization, it is really important for the English learners to acces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When learning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we should not only learn the mere imitation of the pronunciation, grammar, words and idioms, but also learn to see the world as native speakers do, that is to say, learn the ways in which the foreign language reflects the ideas, customs, and behavior of that society, learn to understand their “language of the mind”, or acculturation.
Fossilization is now gain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scholars are doing their best to explain why. To some extent,learners are short of native-like proficiency in their L2 learning. Yet as to how to account for the backsliding in learning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how to destabilize or defossilize the fossilized items remain to be further explor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