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
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
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中国网络语言以简短明快的句式和简单易懂的词汇在互联网上文化中大行其道。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混合语言词汇的大量发明,混合英汉语网络流行语出现得更为频繁。
本文将重点分析以混合英汉语网络流行语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并从起源及发展趋势、内容特点及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通俗语言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及发展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中国进入网络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网络用户以及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也逐渐发展壮大。
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及期,主要指的是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国内网络上的最初阶段;第二阶段是繁荣期,主要指的是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国内网络上的兴盛阶段,随着各种新闻博客等文化现象的出现,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国内网络上最流行的语言形式;第三阶段是流行期,主要指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不断被用作表达大家口语的语言形式,在国家媒体以及网络文化中越来越普及。
二、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内容特点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兼具中英文语言特点,以中文句式结构为主体,以英文词汇为辅助。
它主要以拼音缩写形式出现,也给出读音、译文。
其特点是简短明快,词组搭配多变,且多带有趣味性和搞笑性,并丰富多彩,如:“我爱你一生一世”被表达为“ILHYS”,译文为“Ilove you for all the time”;“难受”则被表达为“NS”,译文为“It so sad”等等,这些简洁有趣的表达形式得到了网友的一致欢迎。
三、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范围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普遍存在于中国国内网络文化中,如QQ、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均有大量存在,其使用者也多为80后,90后年轻人,尤其是会操作手机的孩子们,因为这些网络流行语简短明快,更有利于在网络上的快速沟通和表达。
此外,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如新闻报道、文化报道等,以其新颖奇特的形式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大大拓展了国内语言文化的范围。
基于社会语言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成因-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基于社会语言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成因-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使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流工具,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便产生了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所有语言形式,包括网络中的专业术语和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交际语言。
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上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即通过汉字、拼音、字母、数字、表情等辅助手段在网上进行交流的语言形式。
由于它简洁、方便、有趣、形象、生动,因此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人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交流方式。
而本文则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重点分析后者。
社会语言学研究人们的言语与其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使用语言的人与社会来研究语言对社会地位的反映;另一方面,对使用某语言的社会及个人使用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即人们在网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而语言变体正是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对象。
因此,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传统交流方式的交际符号,由于其简洁生动、形象幽默,日益受到广大网友的偏爱。
具有以下特点:(一)符号化网络交流并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单纯的文字并不能传递人们丰富的情感,可以将网络语言中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表情,用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义,以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例如::-)(表示微笑)、:-((表示撇嘴)、:-0(表示惊讶)等,特别是在QQ聊天时,网上提供了很多丰富的表情语言供我们根据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进行选择,这样的交流方式既避免了人们输入文字的,又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幽默、诙谐。
(二)数字化在网络交流这一平台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数字及其谐音来表达各种特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从“打call”分析由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
从“打call”分析由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随着年轻人在网络上的活跃,各种形式的网络流行语也不断涌现。
以“打call”为代表的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尤其引人关注。
这些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交流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打call”这一网络流行语入手,探讨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混合语码。
混合语码,指的是一种带有多种语言或元素的语言形式。
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中,人们经常会使用多国语言、网络术语和特殊的表情符号来进行沟通,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即混合语码。
而“打call”正是由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打call”最初是起源于韩国的一种表演艺术术语,在舞台上指的是观众为表演者加油鼓劲。
而在网络流行语中,“打call”所代表的含义则与其本来的涵义有所不同。
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中,“打call”通常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支持、鼓励或赞美。
当一个明星发布了一条重要动态,粉丝们纷纷表示“打call”来表达自己对这个消息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打call”这一网络流行语并不只是在中国流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交媒体上也广泛使用。
这也反映了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不受语言和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影响范围。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对于全球化的影响。
在网络流行语“打call”中,混合语码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这个网络流行语中,穿插使用了中文和英文,也会出现一些网络术语和表情符号。
“给TA打call”、“我来打call”、“#打call#”等等。
这些语言元素的混合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这一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表达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共通性。
混合语码形成的网络流行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由于混合语码包含了多种语言元素,使得这些网络流行语更容易被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所接受。
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现象研究
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现象研究摘要:网络媒体的语言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并吸引读者阅读会使用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语码混用就是很突出的一种方式。
本文在对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现象的实例进行大量收集的基础上,从网络媒体语言的定义与分类入手进行细致分析,力求揭示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负面影响。
关键词:网络媒体语言;语码混用;产生原因;负面影响1 引言网络媒体语言与传统媒体语言相比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网络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它的语言不仅生动活泼,形式多变,更具有一种新奇性,语码混用现象就是这种特性比较突出的表现。
2 语码混用的定义与分类语码混用指“同一句话、同一个段落、同一篇文本中出现两种或多种语码的交替使用”1网络媒体语言的语码混用现象可以根据语码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类:2.1 汉语语码和英语语码混用这类语码混用主要是在汉语的句子中插入英语句子、短语、单词、字母、英语词缀和英语缩写等。
例如:(1)OCTEA NOVA腕表仿水晶制作。
(2)限时抢购ing。
(3)下载APP抢红包,惊喜不断抢不停。
(4)我们要为民警打call。
上面的几个例子中,(1)属于专有名词,OCTEA NOVA是品牌名称,(2)属于英语词缀,ing是英语一般现在时的词缀。
(3)属于缩写,APP是英语Application 的缩写形式,意为应用程序。
(4)中的call是一个单词,它跟前面的汉语“打”放在一起使用形成一个流行语“打call”。
2.2 汉语语码和拼音语码混用这类语码混用主要是在汉语的句子中加入汉语拼音的音节或拼音的首字母缩写,增强文本的娱乐性。
例如:(1)除了合理运动,饮食同样hin重要。
(2)宝宝们最向往的石榴光肌肤,有了TA们才会更加生机满满。
(3)有了这些健(měi)康(wèi)营(bú)养(pàng)的食物,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以上例子中(1)用汉语拼音标注方言语音,hin就是“很”的方言语音,这个音节中把舌面后半高元音e发成了舌面前高元音i。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
20年9 0 9 月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a o C a g h n ie i f ce c n e h oo y S ca S in e dt n) o r l f h n c u v r t o S i ea d c n lg ( o il c c s io n Un s y n T e E i
V0 _2 No. l2 5 Se 20 9 p. 0
网络语言 中语码混杂 的特 点和成 因
谢群草 ( 南 学 重 47 ) 西 大 , 庆,01 0 5
[ 摘 要] 网络语言作为介干 口语和书面语之 间的一种新语体, 逐渐引起人们 的关注。在我 国, 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 以汉语为主 、 英语为辅 , 糅合数 字和字母的语码混杂状态。 网络语 言这一特殊语言现象 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 , 对 认为 社会 文化语境为其形成提供可能条件 , 目的是取得幽默诙谐生动的修辞效果, 经济省力原则是其产生的动力 , 而礼貌原
R( O 人品 ) 有问题, 。谐音字母则 主要是用英文字母 与英文 ’ 等
单词发音相同或相似来谐音 , ℃u se o 如‘ (e u再见 )。 y ’ 字母混 ’ 合一般要大写 , 对其理解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 有
时 相 同 的 字母 在不 同 的语 境 中会 有 不 同 的意 思 , ‘ s 可 以 如 ‘' P’
则 制 约着 网络 语 言 中语 码 混 杂 的形 式 。
[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语码混杂; 社会文化; 经济原则 ; 礼貌原则
[ 中圈分类号] H1 3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简介 ] 谢群 草( 94
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的分析报告
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的分析报告随着网络的开展,网络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接近,越来越融合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宏大的改变。
由于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总是能快速充分地反映出社会的各种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交际的频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的生活。
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交际互动时使用的交往语言或称网络交际语言。
从技术上说,它是网络特殊的产物,与网络交际的技术语境密不可分。
虽然形式上它是文字语言,而实际上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之上的对日常交流语言的一种重塑。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对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作了分析,本文以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分析网络语言现象,对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进展分析。
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民的社会背景,职业,性别,年龄,和程度等等因素都被遥远的空间和网络隐匿,因此在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是平等的。
正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改变,对“合作原那么”和“礼貌体系”也有所影响,本文从“合作原那么”和“礼貌体系”的角度分析网络变异的规律。
2.1数量原那么数量原那么要求使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的信息,所说的话不要多于需要的信息。
网上聊天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在网上聊天时,为节省时间,常常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答复。
此外,网络交际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书面交际为主,网民需要通过计算机输入字符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同时上网是需要计费的,因此人们为了省时,省力,省钱,常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答复,例如用“嗯,哦,啊……”等或者用QQ表情来答复对方的问题。
2.2质量原那么质量原那么要求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由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交际的双方都不知道彼此的各种真实信息,而是以网名和IP地址作为网络身份进展交谈,因此在交谈中一方可能会提供给另一方虚假信息,或者欺骗对方,而对方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浅析语言模因作用下的语码混用现象优秀论文
浅析语言模因作用下的语码混用现象优秀论文浅析语言模因作用下的语码混用现象优秀论文语言接触的最重要方面是使用、融合及形成“混合语言”。
(杨永和,2010)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频繁,而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在汉语的词汇和词组中,夹杂着英语的语码混用(code-mixing)现象。
语码混用是涉及社会文化认知心理、交际目的、特定语境等多种因素的语言行为,也是一种与语用意图、目的密切相关的交际策略,因此研究视角应是“宏观的”,而且还应是“多维的”。
(冉永平,2006)模因理论是今年来语言学者们研究和热烈讨论的一种新的理论,其复制和传播的特点为我们重新阐释语码混用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模因与模因论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式,本质是试图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文化传承性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1976 年,牛津大学著名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撰写《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信息单位——模因,他认为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都需要模因的复制和传播(Dawkins,1976)。
后来Dawkin 的学生 Blackmore 在专著The Meme Machine 一书中发展了这个理论,进一步将模因论引入语言进化研究领域。
Blackmore指出:“当某种思想或某种信息模式出现,在它引导别人去复制它或别人对它的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模因。
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时它才具有模因性(Blackmore,1999)。
”在国内,何自然、何雪琳发表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中开创了模因理论在中国语言研究与教学应用的先河(何自然、何雪林,2003)。
随后,陈琳霞、何自然明确提出了语言模因论,用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分析语言的发展(陈琳霞、何自然,2006)。
自此,模因论在我国被广泛运用于翻译、语言教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
2 语言模因作用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现象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产生和发展折射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网络语言中英文语码混合现象的成因分析
网络语言中英文语码混合现象的成因分析
李明菲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7)7
【摘要】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对于网络语言中出现的语码混合现象少有研究.本文通过实际语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语码混合在客观上受到词汇的可及性程度、强势语言地位和简约原则的影响;主观上它又是为了满足话语人的修辞目的和交际目的.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李明菲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从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现象探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与研究 [J], 库兰·尼合买提;黄敏
2.模因论下网络语言中的英汉语码混用现象 [J], 蔡畅
3.论网络流行语中中英文混合语的语码转换现象 [J], 程迎新
4.网络语言的语码混合转换现象与语言认知的影响 [J], 陈颖秀
5.论网络语言里中英文语码转换的原因 [J], 熊雪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流行语中英汉语码混用现象及语言规范化问题探究
184网络流行语中英汉语码混用现象及语言规范化问题探究张梦予 西北民族大学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对外交流范围不断拓广,网络传播水平不断提高,在各大网络媒体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杂糅的组合,这样的现象在语言学中被称为语码混用。
这些由网络催生的新词迅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媒体的大肆传播而被人们广为使用。
但语码混用现象在丰富着人们的语言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同样对语言规范化造成了影响。
本文试图从网络流行语中的英汉语码混用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网络新词中英汉语码混用现象的主要类型及成因,以探讨网络新词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
关键词:语码混用;网络流行语;语言规范化一、语码与语码混用语码混用现象在当前的网络流行语中随处可见,“hold 住”、“厉害了word 哥”、“C 位”…每一个语码混用的网络流行词都有着自己的形成背景以及发展过程。
这些语码混用的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有些能符合语法规则,有些与语法规则相悖,但它们对语言世界产生的力量和影响也不容小觑。
(一)语码语码指人们用于交际的语言系统,包括语言或语言的各种变体,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
选择不同的语码能够显示交际者的交际风格,或者一定的语言特征。
(二)语码混用语码混用,又称语码借用,指在双语条件下,以一种语码为主,夹杂其他语码的语言现象。
通俗地讲就是语言表达中出现两种或多种语码的交替使用。
需要阐明的是,在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除了英汉语码混用的词语,还有“扎心了,老铁”这种方言与普通话的语码混用,以及“666(牛牛牛)”这种数字语码混用词语。
但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英汉语码混用的问题。
二、网络新词中英汉语码混用类型目前,网络语言使用者年纪较轻,普遍受教育程度也较高,能更快接受新事物。
而且其英语水平也较高,能将英语表达熟练运用。
因此英汉语码混用现象在当前流行语中十分常见。
通过对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中的英汉语码混用现象进行归纳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网络流行语语码混用的顺应性研究
网络流行语语码混用的顺应性研究作者:刘旭波来源:《中国信息化》2017年第07期语码混用是网络流行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运用顺应理论,分析了当下网络流行语语码混用的顺应效果,对语言现实、社交世界以及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除了不再发展的原始语言,世界上并没有一种自给自足的语言,没有一种绝对的纯洁的语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互联网的全新介入催生了广阔的、快节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一个明显的佐证就是语言海纳百川,语码混用现象日渐流行。
一.语码和语码混用语码( code)是某种语言可以辨别的变体,涉及具体地域、社会、阶层功能分配或特定语境的系列选择( Vers-chueren 2000: 118),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或语体或语域。
Myer-Scotton于1993年提出“基础语框架”模式,这个模式认为:在含有语码转换的话段或语篇中,有一种语码是基础语,另一种或多种语码是嵌入语(黄国文2001:276)。
语码混用与“基础语框架”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指以一种语码为主、再夹杂其他语码的语言现象,从而形成两种或多种语码之间的混合使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交际当中,比较典型和流行的语码混用就是汉英语码混用,即是在汉语词汇或词组中夹杂一些英语词汇或词组的语言表述。
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的时代,新生的互联网将世界编织成一个巨大的交际网络,语码混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在这个网络时代是顺势而为,在语言世界产生的力量和影响不容小觑。
二.网上流行语语码混用现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用网络语言的人群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言语社团。
网络语言的发展是以网络为传播工具,以语言为传播介质,以个人无意识作用为原初,在相对自由为环境中,蔓延至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在我国形成以汉语为基础语,嵌入英语、数字、拼音、方言、符号等多种语码混杂的状态。
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
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一、引言流行语是社会生活中最鲜活、最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
在流行语的使用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语码混用的现象,即一种语言或方言成分混杂着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成分。
这种语言现象在修辞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语码混用的表现形式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交融,方言与普通话的交织,以及外来语言或方言成分的引入等方面。
例如,“给力”一词,原本是上海方言中的“很带劲”、“很棒”之意,后被广泛用于流行语中,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和渗透。
又如,“蓝瘦,香菇”这一表达方式,源于广西南宁地区的方言,后被广泛用于网络流行语中,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普通话对方言的渗透和影响。
三、修辞价值1. 生动性:语码混用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使语言更加鲜活、有趣。
例如,“剁手”一词,原本是网络流行语,形容购买大量商品后感到后悔和无奈的心情,后来被广泛用于口语中,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生动地表达了购买后的懊悔和无奈。
2. 情感表达:语码混用能够更加真实、生动地表达情感。
例如,“我勒个去”这一表达方式,结合了感叹词和方言成分,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出情感的变化和情绪的表达。
3. 创新性:语码混用能够创造新的表达方式,促进语言表达的创新。
例如,“元芳,你怎么看?”这一句式源自古装剧中的一句台词,后来被广泛用于网络流行语中,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四、影响与反思语码混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 语言规范问题:在流行语中广泛使用语码混用,可能会对语言的规范性产生影响。
如果过度使用或滥用,可能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无序。
2. 文化交流问题:外来语言或方言成分的引入可能会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产生影响。
2021网络语言中汉英语码混用的类型、成因及影响范文1
2021网络语言中汉英语码混用的类型、成因及影响范文 一、引言 20世纪末互联网的诞生催生了人类文明的又一次大的变革。
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交方式,进而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精神世界。
[1]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使用者大量地接触和使用网络,为了满足网络空间的交际需要逐步形成并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广泛应用于虚拟空间的网络交流中,同时也强化了交流者间的互动。
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生命力,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对传统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但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网络化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并且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
2015年 7 月 23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在京发布的第 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 6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8. 8%.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靠拢。
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
[2] 在此种状况下,我国的广大网络使用者被各类海量网络信息所包围着,为了满足他们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面的实际需要,希望能够使用一种简单便捷的语言与他人进行直接迅速地交流与沟通。
而传统的语言表达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于是基于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逐步形成,并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网络空间迅速地普及和传播,其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对传统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并且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语言都可称之为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既可指计算机与网络专业的技术语言(诸如计算机代码、程序语言等) ,也可指人们在网络沟通与交流中收集、发布和交流信息时所使用的自然语言(诸如电子邮件、聊天空间以及 BBS 等) .于根元在其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 “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 “‘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
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也逐渐受到重视,其中英汉混合语言特别受到关注。
英汉混合语言是指中文和英文混合在一起,在网络上呈现出众多流行语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社会网络语言在网络上受欢迎,从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表达。
二、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1.汉混合语言的产生近年来,英汉混合语言现象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技术发展和文化交流,让网民在日常社交交流中产生英汉混合语言。
此外,其也受到青少年群体的普及,他们喜欢用活泼的英汉混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更轻松的表达内容。
2.汉混合语言的特点语言的形成受到地域文化和个人习惯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区的网民使用的英汉混合语言会有所不同。
但大体上英汉混合语言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英汉混合语言采用拼音表达方式;2)结构中利用英文简称来表达某些中文语句;3)表达方式多为缩写形式;4)混合使用英文和中文短语。
三、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的效果1.受众拓展英汉混合语言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更加便捷,吸引了更多的受众,拓展了网络受众范围。
2. 便捷性增强英汉混合语言不受表达者文化背景、语言熟悉程度的限制,更便于跨文化传播,让更多的网民参与其中,从而增强网络互动便捷性。
3.创新模式在传统意义上,语言一般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传播,而英汉混合语言出现后,使得网络文化更加多样化,开创了新的语言模式,受到了网民的广泛欢迎。
四、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的弊端1.限制正确性英汉混合语言的出现,使得网络中的信息更加多元,但同时也限制了正确性,因为很多人没有正确的把握英汉混合语言的表达,这就容易使得信息传播出现偏差。
2.害正确性此外,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英汉混合语言缺少必要的规范,导致语句表达不够精准,并且容易引起歧义,会危害正确的传播,从而使信息传播出现失误。
五、网络语言规范化为了确保信息正确表达,达到社会公共安全和语言规范的要求,应尽快实行网络语言规范化,准确把握英汉混合语言的表达,尽量避免语言混乱和歧义,从而保护信息正确性。
网络流行语中英汉语码混用现象及语言规范化问题探究
网络流行语中英汉语码混用现象及语言规范化问题探究作者:张梦予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9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对外交流范围不断拓广,网络传播水平不断提高,在各大网络媒体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杂糅的组合,这样的现象在语言学中被称为语码混用。
这些由网络催生的新词迅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媒体的大肆传播而被人们广为使用。
但语码混用现象在丰富着人们的语言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同样对语言规范化造成了影响。
本文试图从网络流行语中的英汉语码混用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网络新词中英汉语码混用现象的主要类型及成因,以探讨网络新词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
关键词:语码混用;网络流行语;语言规范化一、语码与语码混用语码混用现象在当前的网络流行语中随处可见,“hold住”、“厉害了word哥”、“C位”…每一个语码混用的网络流行词都有着自己的形成背景以及发展过程。
这些语码混用的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有些能符合语法规则,有些与语法规则相悖,但它们对语言世界产生的力量和影响也不容小觑。
(一)语码语码指人们用于交际的语言系统,包括语言或语言的各种变体,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
选择不同的语码能够显示交际者的交际风格,或者一定的语言特征。
(二)语码混用语码混用,又称语码借用,指在双语条件下,以一种语码为主,夹杂其他语码的语言现象。
通俗地讲就是语言表达中出现两种或多种语码的交替使用。
需要阐明的是,在流行语中,语码混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除了英汉语码混用的词语,还有“扎心了,老铁”这种方言与普通话的语码混用,以及“666(牛牛牛)”这种数字语码混用词语。
但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英汉语码混用的问题。
二、网络新词中英汉语码混用类型目前,网络语言使用者年纪较轻,普遍受教育程度也较高,能更快接受新事物。
而且其英语水平也较高,能将英语表达熟练运用。
因此英汉语码混用现象在当前流行语中十分常见。
网络语言变异的语法现象及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变异的语法现象及原因分析伴随互联网的出现,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它的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种种陌生的语言现象,如大量的新词、语素出现,表达的方式随意自由,语义的变异等,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网络语言脱胎于现代汉语,超越现代汉语的常用语法规则,出现了种种变异的语法现象,对流传几千年的汉民族共同语构成了强大的冲击,有如海啸,一时让人们惊恐、忧愁、不知所措。
笔者搜罗网络中常用的语言,对其进行语法分析,并探究它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语言变异的语法现象(一)取材的随意性、自由性1.构词的随意性目前网络或论坛流行这些语言:“晕”“倒”“偶”“东东”“酱紫”“灌水”“恐龙”“青蛙”“BF”“RPWT”“874”“GG”“MM”……据一位资深网虫解释,“晕”“倒”差不多一个意思,就是对方说的话有点不可思议,不能理解;“偶”是指我,“东东”即东西,“酱紫”是“这样子”的意思;在网上乱留言叫“灌水”,“恐龙”“青蛙”分别指丑女和丑男,“BF”则是英语男朋友的缩写,“RPWT”是人品问题的缩写,874则是表示对人不满时的打击,“GG”是哥哥的意思,“MM”则意指妹妹等等,初涉电脑的人,看不懂,弄不明白,不以为这是天外鸟语才怪呢!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至少是没有解释的,而在网络中却已习焉不察。
构成网络新词语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它们利用仿拟、飞白、比喻、谐音、拟人等手法构成新词。
2.使用混合句的现象普遍请看下面一段对话:甲:哪儿?乙:上海,U甲:北京。
见到U真高兴乙: me2!呵呵甲:家?乙:no.公司甲:MMorDD?乙:D!我有事,走先,886甲:OIC,BB!这是一段典型的网络语言的对话。
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影响沟通的前提下,各种材料可以信手拈来,任意组合,显示出很大的随意性。
汉英混杂,符号和字母混用,在网络语言中十分普遍,有的已经成为网民的惯用语,如“有事请call 我”、3ku(thank you)/CBL(coolbi la )是“酷毙啦”的意思,“大家+u”(加油)等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中文网络用语的语种特点分析
中文网络用语的语种特点分析网络用语是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时使用的语言,它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中,网络用语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语言形式。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文网络用语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但是中文网络用语有哪些语种特点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中文网络用语的语种特点进行分析。
一、拼音、英文和中文混用当我们浏览一些中文网站或社交媒体时,我们会发现网络上的文字并不一定都是标准的中文。
有时候,会出现拼音、英文和中文混用的情况。
例如,在微信聊天时,我们可能会使用“TMD”,“KPI”等词语表示具体的情绪或能力评估。
在这里出现的英文和拼音就代表了一种语种特点。
二、语气词的使用网络用语中常常出现许多语气词,例如“哈哈哈”、“呵呵”等,这些语气词比较常用在网上聊天中。
不同的语气词表示不同的情感,例如“哈哈哈”表示开心,而“呵呵”则表示淡淡的一种微笑。
三、简写和缩略语网络用语中常常使用简写和缩略语,例如“SSR”代表的是一种科学上网的方式,“666”则是表示赞许。
通过缩写和简写,网友们可以快速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表达意思。
四、表情符号的使用表情符号在网络用语中经常出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情绪和状态。
例如,“^-^”和“^o^”表示脸上带着微笑,“T_T”则表示伤心或失落。
五、网络流行语的崛起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环境,会诞生许多流行语。
例如,有“站在一个角落懵懂的等待”,“富婆开奔驰,穷妹妹走路回家”的用语,这些流行语广泛传播,成为了中文网络上的独特文化符号。
六、网络用语的创新性网络用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创新性。
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的名句“天无绝人之路”,被网络网友们创新性地使用为“天无绝蜜蜂之路”,充分体现了网络用语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中文网络用语具有一些独特的语种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时代特征和文化信息。
网络语言的流行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文化和技术的变化密切相关。
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
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流行语中的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一、引言流行语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词语或短语,它们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文化的高速发展和媒体传播的广泛普及,流行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与此语言的多元化和融合也使得流行语的表达方式愈发丰富多样。
其中,语码混用作为流行语的常见现象,不仅为人们的交流增添了趣味性,更具有一定的修辞价值。
二、语码混用的定义和形式语码混用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将汉字、拼音、外来语、网络用语等不同的语言符号或代码进行混合使用,常见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汉字与英文的混用2. 汉字与拼音的混用3. 汉字与网络用语的混用4. 汉字与外来语的混用「low」这个英文单词被用作网络流行语,与中文汉字混用,形成了「low价」的表达,用于表示价格低廉的含义。
在这个例子中,汉字与英文单词混用的形式丰富了表达的方式,使得信息传达更加清晰明了。
三、语码混用的修辞价值语码混用在流行语中具有一定的修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表达的幽默感和趣味性语码混用的形式往往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了表达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low价」一词在表达价格低廉的也引发了人们对语言混搭的好奇和乐趣。
2. 丰富表达方式,增加表达的多样性语码混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使得信息传达更加多样化。
不同的语码混用形式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增加了表达的多样性。
在交流中,这种多样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表达的需求。
3. 增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语码混用常常会形成独特且鲜明的形象化表达,使得语言更加生动鲜活。
「low价」中的「low」这个英文单词,直接呈现出价格低廉的形象,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我认为它确实为语言表达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和活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人们对于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要求越来越高,语码混用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论语言使用中的“语码混合”现象
论语言使用中的“语码混合”现象作者:应汉杰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1期摘要:语码混合是当今社会常见的语言使用现象,意指两种或多种语言(包括语言变体)之间进行的个别词语或局部结构的转换,从而形成两种或多种语码之间的混合使用。
运用“语码混合”除了使单一语言显得丰富外,更主要是使该语言使用者强调自己的观点,或为简洁准确的表意,以及为缓和交际气氛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达到语用目的。
文章将从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商业用语三方面讨论语码混合的特点、语用作用及存在问题以期人们客观对待语码混合这一新颖语用现象。
关键词:语码混合;中英夹杂;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04-02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多样化运用为人们生活增添许多情趣。
“你OUT了”这句话现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会话,这种中英文结合的话语已被普遍认同,甚至会成为社会当下流行语,这种不同语言用在同一话语中的现象在理论上来说是语码混合现象。
因此,对语码混合现象的研究在当今社会人们语言使用上是有意义的。
一、语码与语码混合什么是语码?著名语言学家Wardhaugh(2000:86)曾说“我们可以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称为语码,这个术语是有用的因为它是中立的”。
他指出语码没有确定的性质,可指交际中的任何系统,如语言、方言、语域、风格等都可成为语码。
比如,在英国和中国,英语和汉语分别就是两种最主要的语码,当然在两国国内不同区域使用的地方性的语言也是不同的语码。
什么是语码混合呢?语码混合现象是指在一句话中出現不同的语言类型。
依据Wardhaugh (2000:103)所说:“语码混合发生于精通使用两种语言并在一句话语里从一种语言转换至另一种语言”。
Hudson(2000:53)认为“语码混合指两个流利的双语使用者交谈时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变化转换语言”。
语码混合指称句内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大学生校园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分析_杨晶
教学研究大学生校园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分析杨晶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摘 要:自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国际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英语的普及教育和广泛使用下,自如应用英语这门语言的人越来越多。
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和语言表达中,能够容易的觉察到熟练掌握英语或是中英双语使用者会在大段汉语表达中插入个别的英语单词或语句。
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极为普遍,我们经常称之为语码混用(code-mixing)现象或是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现象。
文中的语料来源于互联网与专业课程。
这一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考察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它认为语言不仅表达了思想,还承载着社会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会相互作用并且产生社会效益。
[1]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大学校园中汉英语码混用的现象,从类型、特点和作用这几个方面做出分析,阐明汉英语码混用体现出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汉英语码混用现象;特征;意义一、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语码(code)是指在一个人类社区中存在着的不同种类的语言.或存在着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
语码的不同选择体现交际者的语言风格、特征,诸如年龄、性别、行业、时代、文化、地域等。
由于语码混用现象频繁应用在各种语言使用群体之中,因此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具体划分。
Poplack指出,语码转换应被区分为三种,附加语语码转换(tag-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
其中附加语语码转换被定义为一种语言中的附加语插入到完整的另外一种语言话语当中去。
Poplack对句间语码转换也做出了解释,是指转换只发生在多个从句或是完整句子之间。
句内语码转换则是从句或是句子内不同类型语码之间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的每项细微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以及时而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作为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网络语正在形成。
萨丕尔(1997)在《语言论》里说:“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网络语是在网络文化这个大背景下生成的,它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网络语言的问题,例如Christal(2001)对邮件、聊天室等网络语的语言特点作了深层次的讨论。
董启明(2001)从语体角度分析万维网键谈的文体特征。
刘绍忠(2002)从语用角度分析电子邮件写作。
秦秀白(2003)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功能变体,其标志性特征是变异性和个性化。
金志茹(2004)从社会语言学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话语转化等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
也有学者(如金志茹,2007)从语言规范角度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网络语指广大网民在博客、QQ、BBS和MSN等场所使用的语言。
在我国,网络语言存在着严重的语码混杂(code-mixing)现象,例如:“I服了U (我服了你)”,“感觉很high”,“RP有问题(人品有问题)”,“3Q (谢谢你)”等。
这种语言的交流方式以汉字为主流,英语、汉语拼音和数字符号只是辅助性符号(何洪峰,2003)。
这种语码混杂现象曾引起一些语言学家的担忧,认为其不利于汉语的规范,但它的产生并非偶然,甚至有一些网络语被运用到口语和书面语中。
本文以狭义的网络语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语码混杂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进而探讨其成因。
一、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类型和特点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网民更能够自由随意地使用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交流,谐音、拼音简写、英文简写等方法的时常运用形成了网络流行语。
“它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波而新鲜的词语。
”(黄涛,2003)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语码糅合和混杂的特征,汉字、英文、字母和数字被网民同时运用到网络交流中,从而形成了现在网络语言中常见的语码混杂现象①。
这种语码混杂多采用字母省略、谐音和拼凑等方法构成。
(一)中文和英文混合许多中国网民在进行网络交流时,经常夹杂英语。
而这种语码混杂很多时候以汉语为主,英语以个别单词或词缀插进去。
一般来说,这种表达有相对应的中文说法。
例如:“晚上有party”,“很happy”,“给我发email”,汉语中也有“晚会”、“高兴”和“电子邮件”等相应的词汇。
也有少数词汇,因为汉语表达不是很清楚而直接用英语表达,如:“我不是XX的fans (热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项运动的人)”,“你真in(你很时髦)等”。
又比如“阅读ing”可以用“正在阅读”来表示,但很多地方用了英文粘着词素-ing的方式表达。
类似的还有-ed词缀,表示已经完成。
用英文表达的部分多是名词词组、形容词、动词和副词。
这一类混合某种程度上属于语码转换范畴,马伟林(2004)将这种以汉语为主而混杂英语的语言变体称之为“网络皮钦语”。
(二)中文和字母混合文字和字母一起使用也较为频繁,可以分为两类:纯粹的首字母缩写和谐音字母。
前者指用英语单词或是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来取代词语或断句。
如“E时代”、“IT精英”、“他RP(人品)有问题”等。
谐音字母则主要是用英文字母与英文单词发音相同或相似来谐音,如“CU(see you再见)”。
字母混合一般要大写,对其理解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
有时相同的字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如“PS”可以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也可以指“Postscript(附言、顺便说一句)”。
(三)中文和数字混合阿拉伯数字输入快捷,被广泛地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但数字往往易认却不易解读。
谐音表义原则是网络数字语言的最大特点和解读关键。
解读数字语时,须迅速反应调节该音节与类似音节的语素意义,在数字读音和与其相同相似音节的诸多语素意义之间,构架通联桥梁,确定每个数字符号的即时意义。
如“爱你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770(亲亲你)”等。
部分数字与它们所表达的意义第22卷第5期2009年9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2No.5Sep.2009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特点和成因[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一种新语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糅合数字和字母的语码混杂状态。
对网络语言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文化语境为其形成提供可能条件,目的是取得幽默诙谐生动的修辞效果,经济省力原则是其产生的动力,而礼貌原则制约着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形式。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码混杂;社会文化;经济原则;礼貌原则[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谢群草(1984之间有相对稳定的关系,如“0”一般代表“你”,“5”代表“吾(我)”或者表示哭声“呜”(如“555”)。
(四)数字和字母混合数字和字母的组合比较复杂,随意性很大,初次接触时很难理解。
谐音和首字母缩写为其特点。
如“F2F”、“4U”、“3ks”、“me2”等。
在“F2F”中,“F”是英语单词“face”的缩写,“2”的英语发音和“to”接近,合起来表示一个英语词组“face to face(面对面)”;“4U”中,“4”的英语读音和“U”字母读音结合谐音为“for you(为了你)”。
二、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成因(一)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英语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在互联网上英语表达占很大比例。
美国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源地,现在很多操作系统和网络搜索软件也都是美国人发明的。
英语在网络上的地位因美国文化的强大而进一步确立,英语在计算机、互联网的专业术语中最通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别很大,英文中有一些文化局限词在中文中没有表示对应概念的词汇,或只有部分概念相同,这些词汇即使翻译成中文,也往往只能将其音译。
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往往会采用英文来代替中文表达。
如“flash”、“fans”这样的英语表达形式已被大众接收。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有85.8%的网民的年龄在18~35岁之间,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84%。
较高的外语水平为网络语言中的中英语码混杂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加入网民行列,年轻人思想活跃,更加乐于表现自我,接收新事物较快,崇尚非主流,要求摆脱束缚,展示个性。
他们对网络中用英语、数字或是字母混合来交流的方式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同时也运用甚至参与其创造。
(二)修辞效果的影响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键盘,没有语音语调或手势、面部表情等手段来传递信息,网民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先有的语言文字为基础,运用各种方法创造独特的音形义结合体来有效地传递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I服了U”比直接用中文表达显得风趣幽默。
在网络社区里,还有很多既表意又传神的拟声词,如“5555555”拖长了呜咽声音的模拟,表沮丧或痛苦或同情,若换成“呜”就会显得生硬。
类似的表达法如“哇KAKA (笑声)”表示开心激动,“MUA”是亲吻时发出的声音。
拟声词通过听觉的刺激,达到直观生动的效果。
如“Zzzz”来源于日本漫画,表示睡觉的意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了增加词的表意性和生动性,“4U”和“3ks”这类混合起初可能由作者或使用者临时拼凑而成,但其本身带有幽默和诙谐的色彩。
在中文的映衬下,英语、数字和字母更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
谐音在口头交际中效果不太明显,但在网络交谈时,把书面的视觉感受转化为口语的听觉效果,诙谐和幽默就产生了。
(三)语用原则的影响1.经济原则的影响Martinet(1962)为探讨语音变化提出一种假说,这种假说认为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
要尽可能地“节省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了的或比较习惯的、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
人们使用语言交际时,总是力求用最小的努力去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
从信息传递角度看,简约、缩略的语言表达要比复杂、累赘的表达更能迅速地传递人们的思想感情。
信息传递不仅要准确,而且应该在最大程度上既快速又节省。
在高速运转的信息社会,交流变得简约化。
语言用来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
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语言符号形式上的简化。
人类言语的创造运用存在着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驱动原理,即省力原则。
按照Zipf(1949)的说法,我们在用语言表达思想时感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即单一化的力和多样化的力,它们在说话时共同作用,一方面希望尽量简短,另一方面又要让人能够理解,要使每个概念都能用一个对应的词来表达,从而让听者理解起来最省力。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不于与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以电脑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以电脑软件中文拼音输入法为编码工具。
电脑输入工具主要是键盘,因此网民经常用键盘上的字母或数字来简化语言,英语作为一种字母文字也被充分的利用。
网络信息社会高效快速的特点使网络语言呈现语码混杂特点。
例如,用英文字母或数字代替汉字(如“E时代”、“9494[就是就是]”等),缩略语代替单词(CU),词缀-ing表正在进行的动作等等。
语言经济学中的言语配置最优化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网络语言的语码混杂现象正好体现了经济学中的省力原则。
2.礼貌原则的影响Leech(1983)指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礼貌,因此人们在交际时遵循礼貌原则,尽量使自己受损他人受益。
根据Verschueren(1999)提出的社会规约顺应,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动态的顺应或遵守了社会规约,或出于交际的需要违背了社会规约,当交谈中会违背社会规约或礼貌原则时,使用语码转换可以起到回避的作用,使参与者避免难堪,也使得话语更含蓄、更间接地为他人所接受。
网络语言本来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产生的新语体。
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里,交际者的身份特征大多被隐匿,人们可以随意言说。
所以,网民在交流中会用到一些有贬义或是消极语义特征的词语,尤其是发泄情感和表达意见时。
为了淡化这些消极特点,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争吵,同时也为了交流方便快捷,使用字母和数字谐音成了最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属于网络委婉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