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王新玉。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依据我在教育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五部分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题1。物质构成的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教学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设定如下: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的能力。○4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当然,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获取信息,以及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将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刚才说到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原子的概念,但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以及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心理方面,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胜,思维活跃。

中学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大多存在于理论课,针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课堂上我将采用适当的教法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本课题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即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使积极自主的课堂在学生的质疑、争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自然生成。

与学法相对应,为达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启发讲授法,并辅以引导探究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争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我将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组合,安排如下教学板块:导入新课,讨论探究,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我将以教学过程当中这四个环节为主线,来讲解本节课的具体设计。

首先是创设情境,在这个环节,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图片,这组图片将带领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在这组图片中学生会从我们熟悉的分米大小开始,以逐步放大的途径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学生会看到:细胞、DNA、原子和原子核、质子和中子。采用这一组图片的目的是引领学生逐步走进微观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本节课学习创设探究的氛围。

图片展示后提出以下问题“以前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但是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么?”一些细心的同学通过刚才的观察可能已经看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但也有些同学可能没有注意到,此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在此导入新课,为学生展示原子的构成的图片,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而其中的原子核更小,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然后放大原子核,通过讲解告诉学生:原子核还能再分,它由更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并引导学生写出原子的构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原子的构成,我将向学生简要介绍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并用多媒体演示卢瑟福做的a-粒子穿过金箔的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刚才所学分析卢瑟福得到的结论,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分组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原子的理解,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教材中内容制作成一张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宏观事物来比拟微观粒子,使学生充分了解原子、原子核、电子的大小比例,增进学生对微观世界——原子的构成的深入了解。

接下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学生阅读完毕后,适时地提出以下问题: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要求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填写下面表格。然后我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部分,我希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会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的原因这一内容。

接着展示四个原子构成的实例,提醒学生注意: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数目都有所不同,而这三种粒子本身都是一样的。

然后通过屏幕展示下列表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不同,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些规律?”采用讨论——探究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通过数据信息的分析比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的能力。

通过讨论学生应该获得下列结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等。如果学生的出的结论不全面,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每一纵行和纵行间,以及每一横行和横行间的对比、分析、整理来发现规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可能会出现以下误区,如果出现某种情况,我会及时指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误区,并加以引导纠正。如学生只对某一现象观察得出结论“氢原子中没有中子”,这当然正确,但不是规律,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整个表格的分析了解“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又如“碳原子、氧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而“钠原子、铁原子核内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我会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所有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等于中子数”。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总结出如下结论。在这一环节,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还学到了在面对化学数据信息的时候,如何科学地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很好落实了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接下来将进入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

在这一部分将先采用启发讲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需要计算化学变化中各物质的质量,但是原子的质量数值很小而且用于计算或书写会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

接着介绍有一种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这种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它的质量的1/12是1.66×10-27kg。以这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 r)。

为了巩固学生对概念的了解,接下来会要求学生演算氢、氧、碳、铁的相对原子质量,这是学生应该会问保留几位有效数字,此时用屏幕显示附录Ⅱ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同时通过教师讲解告诉学生平时我们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不必这么精确,一般取整数或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然后组织学生查阅几种常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同时强调其单位为1,通常不写。通过算一算、查一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至此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内容。

接着我将组织学生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填写表格,引导学生去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锌等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相对原子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他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由于前面探究教学的时间不能控制得十分精确,因此我会根据教学时间灵活安排这一内容,如果时间充裕,就要求学生课堂阅读并谈出自己的体会;如果教学时间紧,就要求学生课下阅读。

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并检测本堂课的课堂效果,在课堂小结部分我将派学生代表上台小结,这种方式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学生小结过后,我将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内容。

拓展练习部分主要是设计近年来的一些中考真题,题目设计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将布置作业,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以外,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完成几个拓展性质的课题。其中“中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