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初中语文古代诗文鉴赏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古代诗文鉴赏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文鉴赏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文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和学习古代诗文有助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将对初中语文古代诗文鉴赏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古诗文的体裁、常见修辞手法和主题内容。
一、古代诗文体裁1. 诗歌:古代诗歌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形式。
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近体诗以唐代为代表,较为自由丰富,例如杜甫、李白的诗作。
2. 文言文:古代散文主要以文言文为主,包括传记、小品文、赋文等。
例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二、古代诗文常见修辞手法1. 对仗: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音、字或词的重复、反复安排来创造韵律美。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重复使用“明月光”和“地上霜”形成对仗。
2. 比拟: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加强表达的效果,常见的比拟手法有“如”“似”“若”等。
例如《静夜思》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通过将风比作昨夜的感受,表达出孤独的感觉。
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例如《白日依山尽》中的“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通过描写黄河入海的景象,表达壮丽的景色。
4. 叠句:叠句是指在诗句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重复出现,达到修辞效果。
例如《木兰诗》中的“不闻父母言,但闻黄河鬼神哭”,通过叠句的方式强调木兰的英勇和孝顺。
三、古代诗文的主题内容1. 自然美:古代诗文经常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例如《静夜思》通过描写床前明月光和疑是地上霜来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
2. 人生哲理:古代诗文中经常通过描写人生哲理来启迪读者的思考。
例如《登鹳雀楼》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意境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3. 社会风情:古代诗文中也常常表达对社会风情的观察和思考。
如《木兰诗》通过描写木兰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表达了对女性勇敢和孝顺的赞美。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1、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1、 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 诗人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一般有下面几种 形象类型。
(与情感类题型具有一定互通性)(1) (2) (3) (4) (5) (6)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3、 分析思路,技法解密(1) (2) (3) (4)4、 答题步骤: 形象集中统一 (1) 概括描述形象特征(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 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
(3)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形象特点多样(1) 特点1+分析+意义(2) 特点1+分析+意义(3) 特点1+分析+意义(二) 景物形象1、 答题思路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2、 答题步骤:(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画面。
(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方只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土的形象。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分析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o(三)事物形象1、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1.常见的语言风格 2.常用的表达技巧 3.常见的情感、主旨 4.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Hale Waihona Puke 相关基本知识① 诗歌体裁
•
古体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
诗
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
近体诗
古代诗歌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
词: 小令、中调、长调
•
曲: 主要指元人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
②风格流派 两大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③诗歌流派: 山水诗:以山川风物为诗歌内容,如谢灵运、王维的诗,
④作家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 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 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下面是唐 宋一些主要作家的风格:
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 丽清纯;韩愈——雄博奇险;杜牧——峭健俊逸;李 商隐——绮丽缠绵;
陆游——豪岩丰腴;姜夔——清刚疏岩;温庭筠——细 实秀密;苏轼——雄奇清俊,豪放婉约;辛弃疾—— 雄浑雅健,激昂豪放;柳永——清丽遒劲,婉转细密; 周邦彦——浑厚圆润,和婉明密;秦观——清新倩丽, 柔情婉约;王安石——思深学博,爽健峭拔;李煜— —清新秀丽,深沉凄婉;李清照——新巧清丽,婉约 刻挚;黄庭坚——深沉奇岖,挺拔瑰丽;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6/282021/6/282021/6/282021/6/286/28/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6月 28日星 期一2021/6/282021/6/282021/6/28
小学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和鉴赏古代诗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下面是小学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按照体裁可以分为五言、七言和律诗。
五言即每句诗有五个字,七言即每句诗有七个字,而律诗则是按照特定的音律要求创作的。
二、古代诗歌的韵律古代诗歌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表达,常用的韵律有平仄、押韵、对仗等。
平仄指的是句子中字音的轻重,押韵指的是诗句中相同或相近的音韵,对仗指的是诗句中的意思相互呼应或相互补充。
三、诗歌的意象与表达古代诗歌以意象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
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可以关注诗句中出现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古代诗歌在形式上有诗体、诗句和诗句之间的对仗等特点,而在语言和意境方面则强调表现力和抒情性。
通过学习和鉴赏古代诗歌,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培养他们对优美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五、鉴赏古代名篇古代诗歌中有很多经典的名篇,如《登鹳雀楼》、《静夜思》、《江雪》等。
通过学习和鉴赏这些名篇,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动力。
六、写作与创作在学习古代诗歌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通过模仿古代诗歌的形式和语言风格,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文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进一步开拓视野,用心去感受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诗歌鉴赏知识体系表(最全)

诗歌鉴赏知识体系歌: 白居易《长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古体诗 行: 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歌行”命名的:高适《燕歌行》; (古风) 吟: 刘希夷《代悲白头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绝句 五言绝句(五绝)近体诗 七言绝句(七绝)律诗 五言律诗(五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七言律诗(七律):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如:《如梦令》;中调(59一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词 按片数:单调(一片);双调(上下两片);三叠(三段)如:周邦彦《兰陵王》①;四叠(四段);按风格:婉约词;豪放词。
杂剧: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汉族传统艺术形式。
由宾白、唱词、科介(表情及动作)构成。
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刚烈豪强及滑稽人物)、杂(其他杂色)。
曲②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如:关汉卿《大德歌·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散曲 散套:又称“大令”、“套曲”,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带过曲:带过曲是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诗人: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诗人:骆宾王、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王昌龄, 岑参 ,李贺、陆游。
注:①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人物形象
(二)鉴赏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三)鉴赏景物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诗歌的“炼字”艺术
1.动词
2.形容词
(二)诗歌的诗眼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借代(其他提一下,不举例)
(二)表达方式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2.描写技巧
(1)虚实相生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动静结合
(4)细节描写
(三)表现手法
1.衬托
2.对比
3.象征
4.比兴
5.渲染
6.烘托
7.用典
(四)鉴赏构思立意技巧
1.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2.以小见大
3.以景结情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一)送别抒怀诗(二)羁旅思乡诗(三)山水田园诗(四)怀古咏史诗(五)民生疾苦诗。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
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
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1(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
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2:4、常见的情感、主旨(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①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②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③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④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⑤此外还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等词语5、常见作品风格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考大纲求: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境界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重点1.认识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种类;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建出来的生动详细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怀主人公)形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情景)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掌握形象的特点,解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怀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或许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绘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情痴心、朴实朴实,女青年美丽开朗、机灵调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分别时的无穷伤心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义,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奋和善而又清醒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旁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怀主人公的形象,其实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边几种形象种类。
(1)傲视显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使我不得高兴颜”表现了李白淡于荣华、傲视显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显贵、豪迈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伤时感事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1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其实不不过逗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伤时感事的性格。
(3)寄情山川、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显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政界的憎恶,对田园的喜欢;如王维《山居秋暝》经过对晚秋节气空山新雨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山川风光的喜欢。
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诗歌分类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炭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
主要写法: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1.读诗时要"想诗"。
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古文、古骈文、古辞、古乐府等不同
形式的诗歌。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 诗歌体裁:古代诗歌有律诗、绝句、词、曲、辞等不同的体裁。
律诗的韵律严谨,
有五、七言律诗之分;绝句是四句的小诗,通常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形式;词
是由音乐发展而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多用于表达情感;曲是以曲调和歌唱为基础的一
种诗歌形式;辞是古代宫廷史书的一种形式,多用于纪实性的记述。
2. 韵律格律:古代诗歌具有丰富的韵律和格律。
韵律是指诗歌中的平仄、押韵等音韵
特征,格律是指诗歌中的长度、断句、停顿等句法结构。
韵律和格律的运用对于诗歌
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起到重要作用。
3. 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常使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等。
意象是以物体
或形象等具体感观形式来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意境则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
表达,给人以美感和联想的情景感受。
4. 诗歌题材和主题:古代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多种多样,既有描写自然山水、表达情感
的田园诗,也有歌颂爱情、抒发壮志的边塞诗,还有表达社会思考和政治抒发的辞章。
了解诗歌题材和主题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寓意。
5. 作者背景和诗歌流派:古代诗人的背景和时代因素对诗歌的风格和内容有着深远的
影响。
了解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涵。
同时,不同的诗人形成了不同的诗歌流派,如唐代的\。
歌鉴赏全接触: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考点及注意点考纲要求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地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地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地思想内容和作者地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地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地具体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地含义.诗歌中地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地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地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地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地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②概括诗歌地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地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地考查,透视考生地整体概括能力.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地思想倾向.诗歌是作者思想地产物,同一事物,作者地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地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地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地思想情感.④鉴赏诗歌地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地,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地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地文学品位.⑤评价文学作品地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地评价属于创造思维地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地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地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地思想内二、整体鉴赏方略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地表现技巧及意境地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地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地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地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题目.古诗地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地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地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地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地作品,例如李白地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地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地豪放词,戴复古地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地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地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地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地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地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地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地基本前提.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地情感.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地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地“情语”指直抒胸臆地词句,是诗中地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地情感脉络.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二)——诗词鉴赏地术语及运用编写:陈庆元审核:孙高荣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三)——答题思路及步骤编写:陈庆元审核:孙高荣考点一:形象鉴赏考点阐释古典诗歌中地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地意旨,寄托着复杂地情感,暗示着深刻地哲理,文学作品地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既倾注着诗人地审美倾向,也包孕着诗人地感情.即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地“形象”.它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地诗歌来说,诗歌中地“景”“物”就是诗歌地形象.1、叙事诗中人物形象鉴赏地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1)切入点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地语言神态、动作、心理;(2)答案组织范式①明确诗中地形象是什么;②形象地基本特征有哪些;③形象地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写景诗歌形象鉴赏地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1)切入点①抓住并概括景物地共同特征(2)答案组织模式①描绘诗中展现地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地主要景物,用自己地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地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地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地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地情怀”是不行地,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考点二:古代诗歌语言一、炼字型鉴赏题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地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地字地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地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地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地感情.二、语言鉴赏题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地语言风格.谈谈此诗地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地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地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地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陶渊明地朴素自然杜甫地沉郁顿挫白居易地通俗易懂李白地豪迈飘逸王昌龄地雄健高昂杜牧地清健俊爽李商隐地朦胧隐晦王维地诗画一体温庭筠地绮丽香艳高适地悲壮苍凉李清照地缠绵悱恻陆游地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地奇崛险怪其答题思路是:(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地感情.答题格式是: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地艺术效果+所表现地诗人地感情.三、关键字词赏析题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设题方式:(1)某词是全诗地关键,为什么?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地线索,全诗地感情基调、全诗地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地把握程度.考点三: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地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一)、古代诗词中常见地思想情感*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地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反映离乱地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同情人民地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词》、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地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地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地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地抱负,大有澄清天下地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地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地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地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地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地悲叹如:苏轼《水调词头·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地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地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胜今衰地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地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地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地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词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地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地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地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地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诗地构思新颖,淡写朋友地离情别绪,重写自己地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地江雨和孤峙地楚山,烘托送别时地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地问题1、了解作家地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地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地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地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地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地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地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地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地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地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地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地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地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地深切地思念,但更多地是同仇敌忾地愤慨,保家卫国地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地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地气象,在知识分子地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许多古代诗词地前面都有一个不长地“序”,有地交代了创作地年代,有地交代了创作地缘由,有地交代了创作地经过,有地交代了创作地背景,有地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地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地,因而不能忽视.4、大多数作品地思想感情不是单一地,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地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地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地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地,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地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地创作.(三)、鉴赏古代诗歌地一般步骤.A.描写了什么形象B.构成了什么意境C.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人格)考点四: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地具体而又特殊地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1)抒情手段.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地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1、创作方法:赋、比、兴;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3)用典.鉴赏诗歌地用典主要明确两点:1、典故地来源及其含义.2、用典地作用.用典地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地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地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4)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地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地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地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1、不同地风格有不同地特征: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地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地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地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地生活与追求.代表地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地独特地风格: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谢朓、谢灵运:自然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曹操:豪放磅礴3、不同类型地诗有不同地风格: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地八种修辞手法,考查地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地艺术手法,分析修辞地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常用方法】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地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地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地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地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地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地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具体地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地条分缕析。
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景物形象:(物象)1、景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点面、由整体到局部); 组合方式3、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4、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从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分析);5、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
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6、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 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7、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壮美、雄浑壮阔、高阔深远,优美、生机勃勃、恬静优美、恬淡的美、清新,孤寂冷清、萧瑟凄凉;8、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9、感情。
语言提要词语——句子——篇章——技巧——风格——作用——意境或情感——答题步骤1、内容:形象语言,情感语言。
2、形式①词语的选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色彩词用得是否准确、典型、生动、形象)。
②句式的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常式句与倒装句)。
③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④语言的风格---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工稳\泼辣、典雅\俚俗、精细\粗犷、用典\平易。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借代、用典、反问、对偶、衬托、化用、互文、反复等;⑵、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对象:人事景物。
内容:语言、行动、心理、肖像、景物、细节。
技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正面侧面、白描工笔、明暗结合、铺陈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古讽今)。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流传千年,代代传诵。
在这些古代诗歌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涵义,以及卓越的艺术功底。
以下是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诗歌的类型分类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
按内容来分,可以分为抒情诗、咏物诗、写景诗、豪放诗等。
按形式来分,可以分为四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双调词等。
二、四种修辞手法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其中,四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夸张、对仗和借代。
比喻是通过比较的手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夸张则是夸大事物的形象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对仗是诗句中呼应、对应的手法;借代则是通过借用一个特定的词来代指其他事物。
三、韵律格律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格律而著名。
其中最常用的格律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五言绝句一般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韵脚分别为仄仄平平仄;七言绝句一般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韵脚分别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四、意境和写景手法中国古代诗歌以其深远的意境和生动的写景手法而饱受赞誉。
古代诗人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巧妙地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静夜思》中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通过写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寂寞之情。
五、兼具思想性的诗歌作品中国古代诗歌既有其艺术品味,又兼具深刻的思想性。
古代诗人借助诗歌这个载体,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杜甫在《登高》中以壮怀激烈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悲愤和对时局的关切。
六、古典名篇的欣赏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经典名篇,这些名篇以其出色的艺术价值被广泛传诵。
像《离骚》、《长恨歌》、《水调歌头》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被誉为古代诗歌的瑰宝。
总结: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格律、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性,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
通过赏析古代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诗人的才华横溢,还能窥探到古人的情感和人生哲思。
希望这些知识点的总结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古代诗歌鉴赏有关知识-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文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备战2023年中考一轮复习古诗文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阅读第一讲:古代诗歌鉴赏有关知识(一)有关诗歌基本知识整合梳理表一古代诗歌基本知识概念主题(主旨)主题(主旨)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意境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如:雄浑壮丽、苍凉、恬淡闲适、雄奇瑰丽、清新自然、沉郁悲凉、萧瑟凄凉、苍茫、高远等。
中考试题中的“画面描述”题便是。
分类从形式上诗①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②乐府诗:歌、行、吟、引、曲①律诗:五律、七律、排律;②绝句:五绝、七绝词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曲①小令;②套数按题材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怀古诗、宫怨诗等按表达方式叙事诗、抒情诗(一说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
作者不借助于任何事物,而是直接鲜明地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寓情于景间接抒情的一种。
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其特点是: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所表达的情感不直接写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一种。
借景抒情即借助于描写的某种景物来抒发感情。
其特点是:景、情都明确地写出来。
如《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写景物描写对景物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
如《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这种表达方式一般只在长篇叙事诗中,如《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描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议论常见于直接揭示某种哲理的诗句中,如《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叙事这种表达方式较为少见,常见于长篇叙事诗中,如《木兰诗》《卖炭翁》等写作手法见[表二]修辞方法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鉴赏古代诗歌更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重要途径。
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诗作,欣赏其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一些古代诗歌鉴赏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的解析和示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
1. 诗歌的格律与韵律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律是古人对音韵的追求和诗歌的组织形式。
在古代诗歌中,有不同的格律和韵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这些格律和韵律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了优美的韵律感,使诗句更加流畅婉转。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追求。
其五言绝句的格律和押韵的运用使整首诗的语言流畅优美,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 诗歌的意象意象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感官、想象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花、月、山水等。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出现了月亮的意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运用了夜色、月光、牵牛织女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3. 诗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通过将雨水比喻为“好雨”,并描述雨水的降临给大地带来的喜悦,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
4.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描绘具体的景物和情节,诗人营造出特定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意境是激昂奔放的,主题是表达猎人的豪情壮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诗的基本知识1绝句:绝句一共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绝句第三句没有韵脚。
2律诗:律诗共有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额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律诗的颂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都押韵。
3词: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词牌,有的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双调的词分上、下阕。
4曲: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5诗的特征: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厚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
考试中所涉及的方面1内容1.1思想内容:1.1.1内容:人事、景物——样子、特征1.1.2思想:(理性认识)、感情(倾向、情绪状态)1.2不同类型1.2.1对象:1.2.1.1写人:《蜀相》(杜甫)1.2.1.2叙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2.1.3绘景:《敕勒川》(北朝民歌)1.2.1.4咏物:《巧灰吟》(于谦)1.2.2题材1.2.2.1送别:《别董大》(高适)1.2.2.2羁旅思乡:《商山早行》(温庭筠)1.2.2.3边塞征戍:《从军行》(王昌龄)1.2.2.4山水田园:《山居秋暝》(王维)1.2.2.5闺怨:《闺怨》(王昌龄)1.2.2.6咏怀1.2.2.6.1咏物:《石灰吟》(于谦)1.2.2.6.2怀人:《蜀相》(杜甫)1.2.2.6.3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题乌江亭》(杜牧)2语言2.1特点2.1.1凝练(紧凑简练)2.1.2表现力强(广搏的代表性、丰富的暗示性)2.1.3含蓄(含而不露、耐人寻味)2.1.4音乐性(节奏、韵律)2.2风格2.2.1哀婉、沉郁、质朴2.2.2平淡、典雅、明快2.2.3清新、豪放、雄浑3表达技巧3.1表达方式3.1.1记叙:“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作孤石苦相思。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清单总结(最新最全)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阅读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
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形”,“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古代诗歌鉴赏是提高考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经常品读中国古代诗歌,可以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与情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提高个人的修养,培养个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1.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的塑造,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景象指作品中的景色、情景、状况、气象等,对应的手法是借景抒情;物象则是具体的某个物体的形象,如“柳”“月”“梅”,对应的手法是托物言志。
(1)景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作用 举例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创设背景。
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这种用法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
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
创设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和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续表)主要作用举例衬托品性。
这种作用在咏物如雪、竹、梅、松、鹤、荷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
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表现情感。
诗歌结尾处的景物意象,一般起到渲染、突出情感的作用,甚至以景结情。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就是以到天际流不尽的长江水,表现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牵挂之情。
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教学园地09-14 2231: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考点及注意点考纲要求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二、整体鉴赏方略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二)——诗词鉴赏的术语及运用类别概念说明例句赏析表达方式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表达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知否,知否?应是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修辞手法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回顾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阿鲁威作)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写作手法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风急天高猿啸哀,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