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村城镇化研究的综述

班级:08公管姓名:汪锋学号:080103008 摘要:自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 整整三十余年,“三农问题”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上, 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永不落幕的主角。对于农村城镇化问题, 各国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域和经济“鸟瞰图”, 我国一直在探索农村城镇化问题, 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三农问题”。文章从农村城镇化内涵.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回顾,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思路综述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 第一产业农业人向第二产业, 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 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也是直接减少农业人数,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效途径。但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别。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我国,农村城镇化是和农村现代化,非农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城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道路。

归纳起来,我国学术界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和小城镇,即乡村小城镇化。小城镇和乡镇位于城乡之间兼有城乡两种功能,可以成为向城乡两极优点转化的交汇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库”,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例如,周晓农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主要的作用。黄黎平认为,城镇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载体, 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农村城镇化包涵了人口、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其中, 农民职业转换、非农产业聚集和农村人口空间转换, 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

过程, 它包含了人口、经济活动和空间地域3 个主体内容的演变与转换。

第二,强调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是乡村社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沿着原始化、传统化到现代化的过程演变。农村现代化包括经济结构综合化、生产手段现代化、乡村布局的规范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乡村文明。白雪燕, 田秋影认为,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而实现工业化。郭凤云, 甘子成认为,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与城乡市场协调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规模经营以及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利于与城乡衔接, 从而彻底消灭城乡对立的这种经济格局,有力地推动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工业化等等。

第三,强调农村功能的转变。农村城镇化的方向不是所有的人都住进城市,而主要是进行功能型城市化,即农村地区分享到城市性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劳动结构和经济形态上解决农工—体化问题。改变“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产业配置格局。苗雨君邓琳认为,。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秦润新认为,农村城镇化就是把城镇和乡村两者的要素统一到区域综合体内,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行,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转变的过程。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不一样,国内外对农村城镇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多数情况是指乡村的现代化,非农化进程,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集中,城镇社会经济关系广泛渗透到农村,并使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实现城镇化的过程。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 政府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推动、引导、摸索和实践的过程。

(一)政策和制度上摸索、试验的十年: 1978~1988

1978 年12 月18 日至22 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

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实现四个现代化,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拉开了农村城镇化的新篇章。1987 年1 月22 日, 中共中央发布了《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通知。通知指出: 几年来农村改革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农村经济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显现出来,现在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 改革必须坚持下去, 并做好充实、巩固、配套、提高工作, 争取再以五年或稍长一点的时间,使新体制充实和完善起来, 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 到同年9 月中旬, 我国已在10 个省、自治区建立起14 个规模不等、项目不同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开始进行把已有改革成果制度化和探索改革新路子的实践。这一时期属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一切在摸索试验中进行, 应该说没有明确城镇化的具体政策。在政府的挖掘和推动下, 长期被压抑的广大农民和农村的活力和创造力迸发出来, 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势态快速发展。可以肯定地是, 这一阶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完善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来了生机。农牧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改革带来了人勤快、地变样、粮增产的新景象。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 各地出现了盲目增加城镇数量和扩大城镇规模、轻规划重形式、乱占土地和污染环境等粗放式发展。包括激进地、大跃进式的城镇化步伐和萎缩不进地个别保守做法, 这是改革进程中, 对农村城镇化探索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二)初具规模、亟待深入的十年:1989~1998

这十年, 应该说是坚定了信念, 明确了方向的关键时期, 基本上摸索出总体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思路, 把握住整体方针,需要的是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自1992 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 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政府开始实施政策引导农村的城镇化。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 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小城镇的建设应该说是农村城镇化的阶段性产物, 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 对推动农村和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把农村的城镇化问题放在战略角度, 这应该说是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重大的实质转变,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对解决“三农”问题阶段性的且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农村城镇化已是农村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