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学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学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感悟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 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学习方法】品味赏析法、诵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预习交流【活动一】:读写字词。
(相信自己,我能行。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怆然()岱宗()决眦()鸡豚()2.解释下列词语怆然悠悠涕会当凌缘闲乘月落红3小组检查【活动二】:预习材料交流。
(有难度,记得要交流!)1.简介作家作品:(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
(2)《望岳》选自,作者,字,尝自称。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登飞来峰》选自,作者,字,号人称。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
世人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的家、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游山西村》选自,作者,字,号。
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5)《己亥杂诗》选自,作者,字,号。
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预习心得体会。
(小组讨论)二、合作学习【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步骤1 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做朗读标记(停顿、重音、语调、情绪等)步骤2 小组赏读:小组间互相品读,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活动二】整体感知步骤1 参考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组内交流。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何编辑)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o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o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登幽州台歌》【情境导入】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 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觅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2o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同学读一读。
3o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新课解读】一、初步感知1 •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3.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岀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二、合作探究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岀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 “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这一章节收录了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五首经典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和《渔歌子》。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主题,如“诗人的壮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阅读,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6.增强社会责任感: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感培养:通过正确朗读《望岳》,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在讲解诗歌主旨时,我尽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很有帮助的。但也有学生表示,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抽象意境,他们仍然觉得难以把握。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具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诗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直观图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攻克这些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登高远望的经历?”这个经历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壮志豪情。
-诗歌主旨的深层次理解:学生需要从诗歌中提取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举例:《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抒发情感。
(3)诗歌表达方式的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需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如对仗、用典等。
2.注重诗歌意境的引导。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我发现同学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3.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4.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技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关注学生的疑问。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障碍。
举例:教师可举例说明五首诗中的对仗手法,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己亥杂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叹时光荏苒、友情珍贵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与哲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意境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己亥杂诗》相关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己亥杂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所作,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的忧虑。它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和时代背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

20古代诗歌五首教课目标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讲课课时安排 2 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照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详尽感知的交流展现及当堂检测。
可合适调理。
知识与技术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价值观1.品尝名句,增添语言累积,丰富文化积淀。
2.认识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尝诗句,感觉诗歌的境界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味,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良质量,建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前准备作者简介课前预习写作背景陈子昂 ( 约 659— 700) ,字伯玉,射洪人,唐朝文学家。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坐牢,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伤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改革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足,语言刚健朴素,对唐朝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 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
他伤时感事,人品崇敬,约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尊崇,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其诗善于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委宛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独树一帜,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一世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和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豪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忱对后辈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龚自珍( 1792— 1841),字璱人,号定庵。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诗句的深层含义: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难点突破: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深层含义。
-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慨。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原文:《游山西村》;
2.诗歌背景:作者陆游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3.词语解释:生僻字、词的解释;
4.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逐渐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难点内容,如诗句的寓意和哲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对比分析、联想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自然景色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中的景色描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体验。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说明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4.主题思想:探讨《望岳》中所表达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5.诗歌鉴赏: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望岳》进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诗歌赏析等。
首先,对于诗歌中一些抽象的表达,如“造化钟神秀”,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诗句。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小组讨论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发展思维品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诗人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自然景观,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朗读他们创作的诗歌。
(3)对古代诗歌中用词用句的准确理解,如“割”字在诗中的特殊用法。
(4)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五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以《登高》为例,关注诗人对人生、国家命运的感慨。
-以《望岳》为例,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
-以《春望》为例,体会诗人对战争、人民疾苦的关注。
(3)诗歌中的意象解读。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赤壁》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何理解“大江”、“浪淘尽”等意象。
(4)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示范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突破难点。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画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会被鼓励分享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如何将诗歌的情感和智慧应用到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启发他们如何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汉语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古代诗歌是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来传达情感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甄选

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导语设计设计1:(文本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设计2:(视频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设计3:(激发兴趣)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设计4:(背景导入)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第1课时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重点)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 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的课题,注【教学提示】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幽州台在哪儿?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
2. 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性地设问,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诗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和优质音频资料。
生:课前预习古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怆.然(chuàng)涕.(tì)(2)理解词义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②怆然:悲伤的样子。
③涕:眼泪。
2.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3.背景探寻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总结回顾环节,部分学生反馈对课堂所学内容记忆不够深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点,我计划在下节课开始时,进行一个简短的知识回顾,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复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感慨的诗歌。它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审美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理解诗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长远考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诗歌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来帮助大家理解。
-诗句的赏析方法: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领悟诗人表达意境的技巧。
-诗歌背景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国家命运主题。
-创作练习:运用所学句式、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
举例解释:
-朗读技巧:通过对比不同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朗读对表达诗歌情感的重要性。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5.主题思想: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万千的情感。
7.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登幽州台歌》的句式,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古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1. 学生齐读。
2. 教师解读。
三、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四、学习《登幽州台歌》1. 作者介绍: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3. 诵读,注意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悠悠:渺远的样子。
怆然:悲伤凄凉。
涕:古时指眼泪。
5. 诗歌大意。
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五首古代诗歌,包括《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欣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五首古代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歌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的形象与意境: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每首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意境。例如,《登鹳雀楼》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壮阔景象,《望庐山瀑布》中瀑布的雄伟气势,《夜宿山寺》中寺庙的宁静与神秘等。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中的景象和意境,降低理解难度。
2.适当补充与诗歌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诗歌的情感表达:五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如《江雪》中柳宗元借雪景抒发孤独之情,《元日》中王安石对新年的喜悦和期望等。
(3)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引导学生关注五首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学会欣赏和朗读诗歌。如《登鹳雀楼》的平仄对仗,使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古诗。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作家作品1.《登幽州台歌》(1)作者简介:陈子昂,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传世。
(2)写作背景:2.《望岳》(1)作者简介:杜甫,字,自号。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尊为“”,与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对穷苦人民寄予,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传世。
(2)写作背景:3.《登飞来峰》(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号,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名的家、家、家。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获谥“”,故世称。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有《》《》等存世。
(2)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1.读准下列字音。
怆.然( ) 涕.下( ) 岱.宗( )青未了.( ) 决眦.( ) 千寻.塔( )自缘.( )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文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3.你能不能把《登幽州台歌》中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地描述出来呢?4.反复诵读《望岳》,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登上泰山时的心情如何,说说诗人此时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古诗。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作家作品1.《登幽州台歌》(1)作者简介:陈子昂,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传世。
(2)写作背景:2.《望岳》(1)作者简介:杜甫,字,自号。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尊为“”,与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对穷苦人民寄予,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传世。
(2)写作背景:3.《登飞来峰》(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号,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名的家、家、家。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获谥“”,故世称。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有《》《》等存世。
(2)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1.读准下列字音。
怆.然( ) 涕.下( ) 岱.宗( )青未了.( ) 决眦.( ) 千寻.塔( )自缘.( )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文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3.你能不能把《登幽州台歌》中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地描述出来呢?4.反复诵读《望岳》,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登上泰山时的心情如何,说说诗人此时的心境。
5.请同学们反复吟读《登飞来峰》,联系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时代,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年轻气盛,抱负不凡的文学家王安石,当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时,心境是怎样的。
三、品读诗文1.《登幽州台歌》(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品读《望岳》(1)本诗是围绕“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你能分析出来吗?(2)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4)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得巧妙,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一下。
(5)试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做赏析。
3.品读《登飞来峰》(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2)“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3)“最高层”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得比别人高吗?(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四、体验感悟,拓展文本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
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作家作品1.《游山西村》(1)作者简介:陆游,宋代诗人、词人。
字,号,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
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
是他诗歌的特色,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2.《己亥杂诗(其五)》(1)作者简介:龚自珍,号,代家、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
(2)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1.读准下列字音。
鸡豚.( ) 叩.门( ) 腊.( )浑.( ) 己亥.( ) 吟.( )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文大意。
3.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游山西村》,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会有怎样的心境呢?4.请同学们反复吟读《己亥杂诗(其五)》,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报国无门的龚自珍,他愤然辞官回家时心中是怎样想的呢?三、品读诗文1.品读《游山西村》(1)这首诗中诗人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2)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现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品读《己亥杂诗(其五)》(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3)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拓展文本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
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感悟中考(一)名句默写1.《登幽州台歌》(1)(2017·泉州中考)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2016·沈阳中考)诗文填空。
念天地之悠悠,!2.《望岳》(1)(2017·天水中考)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2)(2016·天津中考)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化用孔子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1)(2017·潍坊中考)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达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的诗句是:,。
(2)(2016·长沙中考)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4.《游山西村》(1)(2017·安徽中考)默写《游山西村》的前四句:,。
,。
(2)(2013·山西中考)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5.《己亥杂诗(其五)》(1)(2017·安徽中考)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2)(2017·济宁中考)后人常用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讴歌奉献精神。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两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2016·丽水中考)面对春花凋零的景象,晏殊发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而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写下的“,”,则道出了他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心志。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作家作品1.(1)唐文学伯玉陈伯玉集(2)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1)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唐现实诗圣李白当时的社会矛盾深切同情诗史杜工部集(2)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3.(1)介甫半山北宋思想政治文学文王文公唐宋八大家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2)《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二、整体感知1.chuàng tìdài liǎo zìxún yuán2.略3.示例夜已深了吧?迷雾阻挡着我的前路,荆棘撕破我单薄的衣服。
我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借着微微的月光眺望远方。
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我不知身在何处,身后无人跟随,前方也没人引路。
难道我错了吗?难道上天是公平的吗?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觉自己是多么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只有几十年罢了。
我忍不住仰天长叹!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4.示例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示例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本诗作者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一览无余的视角直接描写,来抒发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三、品读诗文1.(1)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前、后)写的。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写的。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3)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4)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2.(1)远望: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近望: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细望: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