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天意还是人为—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素材

合集下载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作者:钟睿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0期摘要: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众多著名的变法,有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的缓解了阶级矛盾,但有的却是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对这一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相关问题。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封建社会中的变法运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在北宋积贫、积弱背景下,王安石不仅在文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主张的变法也在中国历代变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必须从动机、体制以及人员三方面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变法动机存在问题王安石变法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的就是维护赵氏王朝的统治,提高赵氏皇族的利益,而不是促进全社会利益的增加。

因此,即使形式完美,宣传力度大,王安石变法在本质上仍然是和人类社会创建法的最终目的相违背。

而正是因为出发点与根本方向出错,变法无法提高官员与人民的共同利益,从而以失败告终。

通过史料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北宋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财政危机,王安石在变法时把“富国强兵”与“聚财”当作最高目标。

王安石在1058年任常州知州时,就在《万言书》中说过天下财力日益穷困,风俗日益衰败,主要就是由于民众不知道法度,缺乏正确治理财物办法而造成的。

其还说过《周礼》中有一半的内容都是关于理财方面的,并认为自古以来在管理国家时,从来没有因为财力不足而成为天下共同的忧患,仅仅是因为缺乏正确的理财方法罢了,因此,虽然皇上简朴节约但人民却不富足,虽然皇上操心勤勉但国家却不强大。

同时,王安石还提出了凭借全天下力量来谋取天下的财富,并把获得的天下财物提供给天下人使用这一方法来解决北宋王朝的“积贫”问题,并认为“治财赋者,目为聚敛”。

虽然“富国强兵”与“聚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北宋的国力,但不应该将其作为变法的最终目的。

若是过度聚财,那么就会损害官员与人民的利益,会使朝廷失去民心。

無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反对变法的人们都是从变法目的来对王安石进行攻击。

从时代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

从时代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

从时代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作者:甘霖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9期摘要: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变革,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多层原因,对于当今政府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失败原因中图分类号:G4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2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人民生活相当困苦。

当时军队开支庞大,统治阶级奢侈浪费,国库空虚,由此产生“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积贫”局面。

其次,朝廷对外无力抗拒辽、西夏的侵扰,长期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1069年(熙宁二年),初继大统年仅二十一岁的宋神宗赵顼任用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变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

但变法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代变法中最有争议的一次。

虽然历史的脚步已走过了九百多年,但对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始终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

笔者拙见,试以时代的观点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变法触犯了传统官僚的利益,新学与旧学矛盾冲突剧烈王安石试图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然而中国古代王朝的官吏们却是因循守旧的多,锐意进取的少,可以说在当时根本就没有王安石变法适应的土壤。

如青苗法限制了私人高利贷的发展,它以“国贷”取代了“私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募役法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方田均税法按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均输法通过国营商业机构,对全国商品实行强制性收购运销,限制了商人操作;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这些措施新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推行新法的过程举步维艰。

当变法向纵深发展之际,以学术派别为核心在政治上产生了新旧两党的分野,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大家知道哪些引导语:为什么王安石变法没有成功?有哪些原因?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王安石变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

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

(一) 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

(二) 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

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

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

(三) 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

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

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

基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史料研究

基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史料研究

基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史料研究作者:高阳辉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改革。

他们有的解决了阶级矛盾,有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独具匠心,针砭时弊,匡扶济困,一直被中外史学家称道。

可是,这次变法的成效却不敢恭维,王安石本人也背上了扰民和聚财的恶名。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公元一零六七年,宋神宗继位。

此时北宋的建立已经超过百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大的超过前代,但同时也由于种种原因,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矛盾在日益加深。

面对这三个主要矛盾,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在熙宁间,王安石提出变法,革除劣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为了加强变法力度,王安石建立了一个指挥变法的新部门——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内容。

吕惠卿等人参加讨论草拟新法内容。

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变法失败。

并且王安石也背上了骂名。

本文会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和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一、变法内容王安石的变法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理财措施,军事措施和教育措施这三个方面。

理财措施中,最重要的核心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在军事方面,限制商人,供应国家需要。

主要根据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来对其进行限制;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稳定封建秩序;在教育方面,改革教育制度,整顿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二、变法失败的原因(一)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针对北宋积贫的现象,提出变法应该以理财为中心,其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擅长理财的人,擅长理财的人,可以不增加捐税就可以使国库充盈”。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非常的重视农耕业而忽视商业,而且这种观念也是根深蒂固。

可是,对于南方出生的王安石来说,却十分重视商业对社会的发展作用,从而也逐渐的意识到想要国富兵强,就得先从经济领域做起,从理财开始。

可是这一措施却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作为北宋中期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的脱节。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性格;脱节;失败在以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国外汉学界里,王安石的知名度和受关注程度,属于最高的一类。

对其褒贬评价,遂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大题目,影响、左右着国际视听。

一般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针对“三冗”、“两积”社会弊病而实施的一次大变法,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所需。

然而,暴风骤雨似的变法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以失败而告终的命运留给历史深深的思索和无穷的遗憾。

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以邓广铭、漆侠为代表的学者多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近年来,研究视野逐渐转向变法本身,历史学家更加关注变法内容存在的弊端、变法过程中出现的蜕变以及王安石的个人品质等方面。

笔者试从统治集团的支持力度、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脱节三方面来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期做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在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社会条件下,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它需要整个统治阶层的大力支持才可能成功。

但实际变法过程中宋神宗由坚决支持到怀疑、动摇;司马光、韩琦等元老重臣百般阻挠;变法派内部走向分裂。

这一切使得团结、统一的中央权力架构难以实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终成必然。

治平四年(1067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即位,次年即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一方面是神宗个人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恢复汉唐的强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王安石才干的赏识和对其变法主张的赞同。

变法之初,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均输、市易、青苗等法相继颁布实行;赋予王安石人事任命权的“制置三司条例司”也于熙宁二年(1069年)正式成立。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导语:北宋神宗年间,开国百年来的积弊终于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于是一场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图强求变的改革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王安石变法。

然而很不幸,这场变法不但没有富国强兵,反而把北宋王朝沉重的病体折腾得灯枯油尽。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欢迎阅读!1、前言盘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估计能总结出一本书。

但纵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用人失察、多用小人绝对是不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很大程度上毁于小人之手。

回过头来看历史,王安石固然是一个道德君子,然其所重用的改革干将,如吕惠卿、邓绾、蔡京之流,虽各具才干,但多是无耻小人,正是这些奸佞小人令改革沦为党争,最终毁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罢相后,北宋王朝的改革完全走了板,变成了小人们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直接断送了北宋王朝。

回望这段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小人擎不起改革的大旗。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北宋中期以后,国家危机重重。

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二是西夏等外敌虎视眈眈,民族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特别是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到了不改革就要完蛋的地步。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受命于危难之时,强制推行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选人用人、文化等各个方面,力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拯救危局。

应该说,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改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如国家财政状况改善、王韶收复河湟故地等。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竟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

最后,这场变法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结果,反而成为官僚集团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引发了更大的社会矛盾。

当时,王安石变法从理财入手,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临川先生文集》)的口号,但实际上,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大部分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恰恰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产生了种种弊端。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王安石变法为啥屡遭围攻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王安石变法为啥屡遭围攻素材

王安石变法为啥屡遭围攻王安石少年爱读书,长于写文章,且议论脱俗,自信心很强。

任鄞县知县时,曾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很有成效。

升任度支判官后,还曾上万言书畅陈天下事,主张改革政治。

到宋神宗时大露头角,任参政知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这是以整顿财务为中心进行全面改革的变法总机构。

熙宁三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后被封为荆国公,故世人又称其为"王荆公"。

从参知政事到宰相,王安石先后实行变法革新,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

推行新法期间,曾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所谓顽固派展开激烈的斗争。

王安石赞扬商鞅在历史上的功绩,说"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同时,痛斥程颢、程颐的复古主义,说他们"俗儒不知变"。

在和所谓顽固派的斗争中,王安石有三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说的是,天象的变异不值得害怕,祖宗的传统不能作依据,别人的议论用不着顾虑。

"三不足"口号,清晰传递出王安石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精神。

因此,引起了当时顽固派的恐惧和不安。

司马光一再写信给王安石,极力为旧制度辩护,要求停止变法,说调整国家的行政结构,是侵夺原设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是生事扰民;整理国家财政收入,是与民争利;不接受劝告,是拒谏。

他还指斥王安石"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之心",使天下"纷纷扰扰"。

有人甚至把发生旱灾,也说成是实施新政触犯上天的结果,是王安石的过错,说什么"去安石,天必雨"。

对此,王安石也不示弱。

他回复司马光说:"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骓壬人(即佞人),不为拒谏。

"至于"水旱常数",王安石则坦言"尧汤所不免"。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都完全违背了变法初衷。

浅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失败原因

浅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失败原因

浅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失败原因1【摘要】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新发”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优,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整个社会积贫积弱的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天下百姓和江山社稷为重,从经济上、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非常有远见的改革措施。

王安石也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

然而变法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有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变法派内部分裂以及变法靠山(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等。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一、为“富国”而推行的新法(一)均输法王安石在任参知政事的前几天,曾和司马光争论理财问题时,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富国”方针,均输法就是贯彻这一方针的第一个新法。

原先的发运使根本不管开封的物资储存和需要情况如何,只要把诸路“上供”的“定额”物资,督运到开封了事。

所以“丰年便道,可以多致而不能赢;年俭物贵,难于供亿而不敢不足”。

由于供求关系脱节,经常是化了巨额运输费用,却运来了许多过剩物资,只得在开封“半价”抛售。

而遇上军事或其他重大开支时,“则遣使刬刷(收括),殆无留藏”。

各路官吏又“往往巧为伏匿”,不报告物资的实有情况,并且为了所谓预防“年计之不足”,采用“支移”、“折变”的办法,进一步剥削民户,以至民户纳税“倍其本数”。

宋王朝调用物资时,又根本不管该地是否生产这种物资,是不是生产季节,一味强征。

所有这些,都为大商人屯积居奇、控制市场提供了方便,民户则深受其害。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均输法,命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路发运使薛向推行新颁布的均输法。

拨给钱五百万贯、米三百万石以供周转之用,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令预先知道首都开封的库藏情况,以及一年开支的数量和所需物资的情况,使“得以从便变易蓄买”,并可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节省购价和运输费用。

这是王安石想用调整供求关系,将东南地区的物资有条不紊地供应首都开封的皇帝、官僚和大量军队的消费,以达到“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的目的。

《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8400字(论文)》

《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8400字(论文)》

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目录浅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教训 (1)摘要 (1)一、变法失败原因 (1)1、相权弱化 (1)2、吏治改革妥协退让 (4)3、新法实施中出现失误 (5)4、改革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 (7)二、历史教训 (8)1、改革的推行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权利 (8)2、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 (9)3、及时调整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9)4、改革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 (9)摘要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进行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主要从“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推行,总共持续了17年。

虽然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失败的命运。

本文主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相权弱化、吏治改革妥协退让、新法实施中出现失误、改革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出经验教训给今后的改革以启示。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历史教训一、变法失败原因1、相权弱化(1)台谏合一牵制宰相权利相对于前代诸朝的文武兼治,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更加偏重于任用文人治理国家,这就使得文人士大夫极大的参与到了政治建设中。

不可否认这种文人政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政局,管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它也对相权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宰相在政治上稍有差错就会受到以台谏力量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的猛烈攻击,相权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在北宋的政治架构中,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君权、相权共同构成了北宋中央官僚政体的三个支点,在君主官僚政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台谏始于北宋,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

在此之前,御史台与谏院是两个相互独立而职能迥异的机构。

自秦始皇始,设立御史大夫一职,负责监察百官。

此后各朝大多沿用。

唐时设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负责监察。

宋承唐制,设御史台掌监察,然而御史台却长期处于“无定员,无专职”[2]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履行监察职能。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组织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组织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组织原因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三国”的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学术专著《帝国的惆怅》中,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下了一个很潇洒的判断:“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这个判断遭到“百家讲坛吧”网友的坚决反对,网友用了这样一个反问:毛泽东时代的腐败很少,我们能否说现在的改革也是帮了腐败的忙?当然,如果说腐败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那没问题。

今天有识之士也在忧虑:如果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越来越疯狂的腐败,会不会最终导致我们民族有史以来这场最伟大的改革失败?中国论文网/4/view-12846063.htm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这样说的:“当时社会发展尚未达到足以支持这项改革试验成功的程度。

”这个看法从认识到逻辑都没有问题,表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宽容与明智,问题在于这只是一个大而无当的评判角度,把当时那些鲜活的历史事实给屏蔽了。

我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最重要的是“组织”原因。

中国是人治社会,人治社会组织结构金字塔顶端的统治者最有话语权,因此,宋神宗是王安石变法最重要的组织因素。

宋神宗在颖邸就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粉丝,神宗委托王安石进行改革时,也曾自称过“朕与安石如一人”。

王安石也多次向神宗表达:“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虑者,开群枉之门。

”“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

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宋神宗在支持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的摇摆性。

宋神宗的这种摇摆性,正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大组织原因。

宋神宗在启用王安石为相前,曾多次征求别人意见,征求过富弼、韩琦、吴奎和曾公亮的意见。

这些人中,除曾公亮是因反感韩琦跋扈,想引入王安石以制衡而“力荐”之外,其余都态度鲜明地反对王安石入相。

韩琦认为“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吴奎则告诉神宗,“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前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乱纲纪。

”宋神宗如此反复询问,能够见出他心底的主见并不果决。

阐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阐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阐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历史上也曾有多很多争议,而它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多角度探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期能够发掘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现实意义。

标签: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当时任相位的王安石,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为目的,开展的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改善了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国家财政、国防等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变法的法规、措施在实施中走样,还有参与变法的重要人士的分裂等原因,既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又触犯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最后以失败告终。

本文对其中的种种原因作出适当的再总结,探究该变革中蕴含的历史财富。

一丶社会意识形态的封闭状态宋朝,在宋仁宗执政前,经济进入了一段高度繁荣的时期。

或许就像历朝历代那样,当国家进入了一个长期稳定的阶段,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奢靡风气也随之滋长。

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统治阶级的腐朽也是日益严重。

尤其还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腐朽。

自汉唐以来,儒学到宋朝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金字塔尖端的程度。

王安石变法对奉行了几百年的儒家正道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和破坏,这对于还在遵循旧制的人来说,是不允许的。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强调祖宗之法不可违背,想要变法推陈出新的都是想要祸乱朝纲的乱臣贼子。

在《资治通鉴》中,刘术就这样弹劾过王安石:“安石秉权,专肆胸臆,妄推新法,全置祖宗之法而不顾,轻易宪度……安石欲将先朝所里制度一尽废除,大逆专权。

”范纯文也批判:“臣入朝不为利,谨愿秉先王之仁政……王安石不顾祖宗之法,急功近利,如商鞅之流,祸国之患。

”二丶变法反理学上面也说了,儒学在宋朝的地位之高。

而理学,更是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为官方所承认,为老百姓所接受的儒学,理学思想也成为了当时哲学的主导思想,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内核。

而理学的奠基者,也就是程颢和程颐,他们更是直接站出来对抗王安石新学和变法,而在二程,包括司马光、吕诲、吕公著等人的极力反对下,就连支持变法的宋神宗皇帝也动摇了起来,王安石也是由此二次罢相。

浅析王安石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浅析王安石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浅析王安石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千年之前,王安石举起变法的大旗,引发了北宋社会的巨变。

秉承着以史为鉴的目的,本文将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解读,分析变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归纳王安石变法对于当代社会改革的启示,以期能为社会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标签: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现实启示一、王安石变法事件概述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宋神宗时期,是北宋历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最为重大的改革之一。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要在冗员、冗兵、冗费强化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外敌入侵、农民运动叠起而形成的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

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

由于各种障碍的存在,王安石变法最终走向了失败。

历来,各学者对于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但是也不可否认其存在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首先,从变法主体来看:王安石变法真正的核心主导其实不是王安石,而是当时北宋王朝最高的统治者宋神宗。

在改革中的一切大事和政策的决策,其实都是由宋神宗拍板决定的。

在王安石变法中,宋神宗的改革意志不坚定,一方面希望通过变法图强,另一方面又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希望变法激起地主豪强的内部分裂。

在改革派的内部,也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

由于王安石变法受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反对派的抵制,加入到变法集团的成员大多都有自己想法和利益诉求,有的为了升官、有的为了扬名,这些由利益关系组成的变法团体,在受到朝廷政策的巨大冲击时,不能够聚集在一起组织起来,而容易被分化瓦解,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临阵倒戈。

另外,变法主体中在朝廷具有较强话语权的成员不多,整个变法集团成员在全国形成的影响力不能超越反对派,这就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变法集团经常受到反对派的打压。

其次,从变法策略来看:一是方法不当,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太过于自信,对于反对派群体占多数这个事实没有清楚的认识,没有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而是一味排斥政见不同的保守派,最后导致矛盾愈加激化,彼此的双方力量配比也越来越悬殊。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张影红摘要: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使北宋经济繁荣一时,但其弊端的一面却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式,鉴于此,北宋宋神宗于1068年命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主要从理财、整军、科举三方面入手,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但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新法以失败告终。

新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不单是因为其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和政策也值得检讨。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宋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初年,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的积极作用。

至宋真宗时,社会环境呈现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

然而,于此同时,北宋建立以来固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集权统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开始显露出来,酝酿了动摇北宋王朝统治的危机。

到了北宋中期,针对封建政权所生的政经危机已经可以预见。

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三冗”构成北宋中叶统治危机的重要内容之一,深重的外患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改弦更张,变法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王安石有一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①”,大意为: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可见他的决心。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①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抑制兼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新法的内容包括理财,整军,科举三个方面。

“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是:(1)青苗法。

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4.3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失败原因及启示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4.3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失败原因及启示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失败原因及启示
1.变法的评价
(1)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2)变法不足在于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积极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失败原因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强烈反对。

(2)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决心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3)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4)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5)根本原因是没有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

3.变法启示
(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阻力、充满艰险,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其实变法失败的根源就是变法者的问题,王安石是一个理想理想化比较严重的人,他认为只要是违背自己政治理念的人,就否定对方一切合理的东西。

王安石刚正不阿,却有些呆头呆脑,在为人上是一个很不好相处人。

这种人不管是做领导还是政客,都注定是一个有争议的冷面独相,更更何况他还是要做一个改革家。

他在政治上,尤其是人事上是一个近乎偏执的人。

任何时候改革,都有一个根本问题:团结这个社会的最大多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改革凝聚共识。

北宋社会改革在统治阶层是有认识基础的,大家都知道政治需要改革,之前也出现过庆历新政。

即使改革失败,也没有酿成朝局的撕裂,士大夫阶层至少在基础上是稳定的。

但王安石上台后,向皇帝积极灌输所谓“奸佞之论”。

王安石的改革并不完美,而且他同时代的很多人都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他的制度设计本身就有问题,而不是有感情的社会俗人们都有问题。

整个官僚队伍都在借改革反改革的名义搞政治投机,彼此红了眼把人往死里整。

在一个政治伦理失序的统治阶层,古人的说法就是“国无正气”的社会,北宋以一种空前的涣散风气和随之而起的畸形繁荣走向了大崩溃。

其实他失败原因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是,改革内容在当时来说的可操作性不强。

并且为国家增加收入的同时没有增加百姓的利益,反而损伤了各个阶层。

当时的宋朝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二是国家军力涣散。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就是理财和整军。

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在三年时间中,王安石以朝廷名义相继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等法令,陆续在全国推行。

整军方面的改革比较顺利,而在理财方面的改革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代,都曾遇到过很多人的反对,甚至全盘否定。

因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社会财富增长比较慢,要迅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最有效的办法无非是改变社会财富的分配。

青苗法的实施,有人认为是这可以防止大地主大商人对农民的高利盘剥,盲目的给予其很高的评价。

从青苗法入手,浅谈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及失败背后的深层逻辑

从青苗法入手,浅谈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及失败背后的深层逻辑

从青苗法入手,浅谈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及失败背后的深层逻辑前言公元1069年,也就是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上台的第二年(熙宁二年),整个宋朝的财政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经济的匮乏,使得朝野对于改革变法形成了共识。

这时候,早在宋神宗当太子时就非常看好,崇拜不已的王安石顺势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商鞅变法后又一次大规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当然这也是最后一次。

因为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围绕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党争则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才结束。

所以后世对此次变法的争议之大,前所未有。

后来的元明清三朝皆以王安石变法为戒,再也不敢尝试深度的商业化改革,也不敢在整体制度上探索得更远了。

王安石纵观王安石变法,只有站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在熟悉了现代工商业与金融体制后,才会比前人看得更清楚。

也因此会对那次变法的失败深感叹息,因为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了的话,人类社会的市场经济与发达的金融体系要提前九百到一千年在北宋实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将发生大的改观。

这也是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值得我们后人反复探讨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从王安石变法最先实施的青苗法入手,谈谈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以及失败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什么是青苗法?青苗法相比常平法如何?所谓青苗法,说白了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的小额农业贷款,王安石上台之后,计划让地方政府放低息贷款给农民,使农民有钱买禾苗种子播种,待到秋收之时再连本带息归还政府,这样一来,农民解决了一时的手头之急,政府又可以额外创收,用王安石的话说就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农民示意图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有剩余也可以贷给城市坊郭户。

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

——《王安石经济变法研究》李金水为了保证这项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金融信贷制度的顺利实施,王安石尽可能的考虑到了当时的部分现实困境,比如大部分的乡村农民没有文化,不识字。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在王安石主持下,经过艰巨的努力,撰述完成了著名的《三经新义》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这是古代社会改革家中少见的,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如果在理论上无所建树,王安石在统治阶层内部根本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影响;他也不可能为赵顼所信任和重用,当然,他所主持的变法改革事业也无从谈起。

然而,不仅从上面他所表现的理论上和政治上缺乏求实精神和应有的坚定的原则性,已经表明了他的理论准备的不足。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变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若干具体问题上,明显地看到王安石及其一派,在理论上准备确实还相当不充分。

例如,变法派重要人物吕惠卿,为给“变法”找出历史根据,曾举例说: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攷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

(65)吕惠卿的意思是借“先生之法”有不同年次和不同形式的变动,来证实“变法”本之于“先王”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若前提正确,他的论证就有相当的说服力。

可是司马光驳斥说:“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66)司马光没费什么力,就把吕惠卿的前提否定了,也就否定了他的论题。

同时,也揭露了吕惠卿对作为“变法”理论的历史基础,即“先王之法”不很了然。

这也决定了他在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面前,不能不大为丢脸。

可是,吕惠卿很不虚心,也很不聪明,不但不服输,反而恼羞成怒,“以他语诋光”,67以至赵顼不得不以皇帝身份出来打圆场说:“相与论是非耳,何至是!”这场争论,对于标榜“法先王”、批评仁宗赵祯“不法于先王之道”68的王安石,当然是莫大的讽刺。

尤其是他曾对赵顼说过“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

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69这样的话,当然更觉脸上没有光彩了。

又如,青苗法取息高达年利百分之四十,王安石认为比《周礼》规定标准不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意还是人为
——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图片说明】
左图中说话者,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

他和王安石同朝为臣,但却是王安石的对立面,当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刚刚出台,司马光就跳出来反对,但他不是针对变法的措施,而是针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既然他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是奇谈怪论,那么在这一精神指引下的变法,自然也就是怪力乱神,危及社稷安危了;右图是数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在神宗面前数落王安石的不是,他们认为,“新法触怒了天,只要撤了王安石,就风调雨顺了”,而郑侠,更是搬出了很有说服力的杀手锏——《流民图》,这么强有力的证据,使得对变法充满坚持的神宗,也不得不动摇了。

天灾加上人祸,王安石变法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知识链接】
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失败,还是因为天意呢?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王安石变法失败,重要的一条是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

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

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而这些,正好授人以柄,大地主大官僚以此为契机,大打翻身仗,彻底将新法丢进了故纸堆。

【精巧设问】上面两幅漫画中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王安石变法失败是由于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由于触犯了“天意”
C.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D.王安石变法得不到当政者的拥护
【解析】左右两幅漫画,都是代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人在反对变法,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