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音乐第二课 月下踏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熟唱歌曲后,请学生手拉手站成排,随乐句的进行,摆动双手边唱边做律动,体验撒尼人民月下踏歌时的意境。
第四课时
《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
1、复习演唱《转圆圈》导入,然后聆听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的范唱,引导学生谈谈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2、初听歌曲范唱,说出歌曲演唱的顺序。聆听前可先复习一下反复记号“II I II”,然后请学生边听边在歌曲中找找反复记号。
5、学生从速度、力度和演唱形式上进行歌曲的处理,如:第一乐段可用慢速轻声齐唱,表现夜幕降临,月亮出来了,小伙伴们相约来到河边,点起篝火;第二乐段唱速稍快,用跳跃轻巧的声音演唱,可采用男女生对唱的形式,仿佛小伙伴们在月光下、篝火旁追逐游戏,尽情欢歌;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歌词不变,但可以加快歌曲的速度和加强力度,还可以尝试用轮唱的形式,把歌曲推向高潮。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2册 第2单元
教材类型:人教版
课题:月下踏歌
课型:
设计教师:吴雨
教学对象:六年级
课时:3课时
教材
简析
继五年级“欢乐的村寨”的主题,感受具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格特点的音乐之后,本课又以“月下踏歌”为主题,着重选编了四首表现西南地区彝族人民在月光下尽情欢歌,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的作品,让学生加深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体验。这也是教科书编写注重“课标”对传承母语音乐文化内容的具体体现
四、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五、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如、6、犯1”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
六、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拉弦乐器组”和“弹拨乐器组”的分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和《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6、分乐句视唱歌谱,可边唱边请学生划出乐句的旋律线,感知旋律的走向。简谱版做复习变换拍子,可请学生在|拍和1拍出现的小节左上角标出相应的拍号,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拍子的变换。
7、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先把高声部掌握,并用有趣的象声词帮助读节拍的办法,先把变拍子的强弱规律掌握,注意突出强拍。
8、学唱歌曲,处理歌曲。学唱歌曲应着重于歌曲的意境表现,要把撒尼儿童在银色的月光下欢快的歌舞场景表现出来,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唱好这首歌曲,请注意以下几点:
(4)合唱部分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各分声部都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根据学生的基础,用器乐辅助音准的方式进行合唱练习。考虑到有些班级学生的合唱能力较弱,在合唱部分的学习时,可采用先简化声部旋律的方法,让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合唱,待能力加强后再按教科书中的合唱谱来唱。
(5)对比聆听齐唱、合唱和领唱、合唱的不同效果;根据学生的资源,选择合适的表演形式来演唱,并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带领全班同学学做两个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边唱边跳,抒发“祝福妈妈”的情感。
二、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如、6、犯1”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
教学
准备
钢琴、多媒体、教案




集体备课(一备)
二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备
教学流程含教学内容
教 学 活 动设 计
资源与媒体
含师生双边活动及教法、学法
第一课时
聆听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一、导入:复习歌曲《我的家在日客则》人手,通过让学生谈谈藏族的风土人情,引入对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学习。让学生寻找与之共同的音调(6 1 2 3),从而导人歌曲的学习。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教师可抓住歌曲两个乐段情绪的不同,启发、指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对比与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感情,以情带声,不要等学会歌词后再作情感的处理。连续两句“妈妈格桑拉”,旋律在与前面形成八度大跳后的不断下行。可处理为一句比一句弱,使歌曲的意境得以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唱歌词。引导学生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高音不要喊唱,用轻声加气息支撑来演唱。歌中一字多音的演唱要连贯、圆润。




3重点聆听第1段。第1遍,请学生边听边用“X XX”节奏型拍击,为音乐伴奏,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绪。
4、第2遍,听出此乐段演奏的乐器有弦乐组和木管组。引导学生听出轻快、灵巧的中间部分是由短笛主奏和铃鼓伴奏的,启发他们仔细聆听铃鼓的音色,并合着“X 0 |0 X”节奏型拍击。
5、第3遍,要求学生当听到重音出现时,做播鼓的动作;当铃鼓音色出现时,和着节奏拍击。也可分男女生做,如:男生做擂鼓的动作,女生做拍击铃鼓的动作。
演唱歌曲《转圆圈》
1.导入方式:从本课的发声练习入手,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2、|播放歌曲,听后谈谈歌曲的意境和前后部分不同的情绪。
3、学唱前八小节,表现与体会歌曲的意境之美。此部分在演唱时要注意音量不宜太大,唱好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以及延长音记号的地方,可通过教师的指挥手势,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和表现。
4、学唱歌谱,感受歌曲的特点。歌曲主要由“40、6、犯1”三个音组成,音型重复多,识读乐谱较为容易,但I拍和1拍的频繁变化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识读乐谱时,教师要稍加分析和引导,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可采用以下方法:
5、听教师唱旋律,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主要由哪几个音组成?每一个乐句所表现的意境是不是一样的?在分析时,教师可结合歌曲的三个组成音“如、6、81”,介绍彝族歌曲的特点。
6、聆听第2段,感受乐曲抒情优美的情绪。聆听时,可先请学生听出此乐段由双簧管主奏,想象音乐表现的场景,然后再哼唱或吹奏主题,熟悉旋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在乐段的长音处上奏一奏。
7、完整聆听乐曲,表现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可启发学生边听边用乐器伴奏、身体律动和哼唱主题等形式来表现。
第三课时
钢琴
多媒体
第二课时
管弦乐《火把节》片段
1、课前请学生查找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如:火把节、泼水节、三月三等,课上进行交流分享。然后,教师设问:你认为要表现“火把节”上热闹欢腾的场景的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上会怎样的表现?学生自由回答。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听后可让学生谈谈所想象的热闹场面。




一、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和《火把节》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
二、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并能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和速度、力度变化的段落。
三、能听出《火把节》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能用动作、节奏拍击和打击乐器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1〉指导学生按歌曲提示的力度与速度记号来演唱。在演唱时可与学生一起复习旋律中出现的音乐记号,如:反复跳越记号、力度记号〔渐强、渐弱)等。
〔2〉用徐缓的速度、柔和的声音和小快板的速度、轻巧的声音来表现两个不同情绪的乐段。
〔3〉歌曲除变拍子外,还要多用听唱和模唱的方法唱好倚音。
〔4〉由于速度的变化与延长音记号的运用,指挥将是统一歌声的重要手段。
3、多遍聆听,用听唱和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学唱歌曲。节奏相同,旋律上基本属于“重复”与“模进”。学唱时,抓住歌曲的这个特点设计一些活动,如采用师生对唱或者男女生对唱的形式进行学唱,增加学生学习的情趣,感受歌曲的乐趣。
4、由于这首歌曲是变换拍子,学生在演唱时不好掌握节拍的变化。因此,在学唱时,参照《转圆圈》用趣味象声词辅助朗读的办法,先读会歌曲变化的拍子,再换成歌谱唱一唱,注意突出变化拍子中的强拍。
二、初听歌曲,理解情感。
(1)简单介绍歌名的含义。“格桑拉”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妈妈格桑拉的意思是指妈妈幸福。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带着问题聆听: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听后引导学生从歌词、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3.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跟琴学唱歌曲的旋律。注意唱好切分节奏(前短后长、前弱后强),唱准“睾”。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旋律带有藏族民歌风格,并哼唱几句加以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