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

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四、学法指导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五、教学过程导入:由欣赏对比两组数字动画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一)聚落的分类活动一:通过两组图片对比观察他们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得出分类的差异,乡村聚落不同类型的比较。

活动二:通过欣赏导入中两组数字动画深入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道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 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二)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 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师生共同小结。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 使学生掌握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对聚落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聚落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2. 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 聚落环境的特点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聚落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2. 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和途径的探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 利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用于辅助教学。

2.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聚落环境的认识。

一、聚落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1.1 聚落的定义1.2 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和乡村二、聚落形成的原因2.1 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2.2 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生产、商业贸易、交通等三、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资源枯竭等3.2 社会经济因素:政策、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四、聚落环境的特点4.1 城市环境特点:人口密集、建筑高大、交通拥堵等4.2 乡村环境特点:人口稀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等五、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5.1 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5.2 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和途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等后续章节将分别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古代城市、传统乡村、现代城市等,以及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

还将深入探讨聚落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六、聚落与环境的关系6.1 聚落与环境相互作用: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以及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6.2 聚落与环境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七、世界各地的聚落特色7.1 亚洲地区的聚落:中国古代城市、日本的传统村落等7.2 欧洲地区的聚落:古希腊城市、意大利的乡村等7.3 其他地区的聚落:非洲的部落、美洲的印第安村落等八、聚落与文化的交融8.1 聚落与文化传承: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8.2 聚落与文化冲突:全球化对聚落文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九、聚落的变迁与发展9.1 聚落的历史变迁: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9.2 聚落的现代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十、案例分析:典型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0.1 案例一:北京胡同的保护与改造10.2 案例二:江南水乡的乡村振兴10.3 案例三:纽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十一、聚落规划与设计11.1 聚落规划的基本原则: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绿地系统等11.2 聚落设计的创新实践: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人文关怀、生态环境建设等十二、聚落与经济的互动12.1 聚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业经济、商业经济、旅游业等12.2 聚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资源依赖、产业升级、创新创业等十三、聚落的社会生活13.1 聚落居民的社会结构:家庭、族群、社区等13.2 聚落的社会活动:节庆活动、传统习俗、公共设施等十四、聚落教育的传承14.1 聚落教育的形式:家庭教育、师徒制、学校教育等14.2 聚落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技能培训、终身学习等十五、未来聚落的发展趋势15.1 全球化背景下的聚落发展:国际交流、移民融合、全球气候变化等15.2 技术创新对聚落的影响:数字化、智能化、绿色能源等15.3 聚落发展的愿景: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等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聚落的概念、形式、形成与发展、环境关系、文化交融、变迁、规划与设计、经济互动、社会生活、教育传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与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形成与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聚落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实例:收集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和实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分析。

2.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准备分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包括聚落案例和分析问题的问题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通过实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docx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 知道聚落的类型。

2. 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 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所处家乡的乡村或城市的照片,引入聚落的概念。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1. 学生说一说多媒体所呈现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学生可自由发言,答案不限,要言之有理。

教师简单总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有较大的差异。

2. 在学生探讨完城乡景观差异后,可以用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为例,讨论以下儿个问题。

(1) 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选址在这里?(2) 你还知道哪些聚落的形成和我们的家乡有相似之处?教师提示:学生可先看课本P82页文字内容及图4.13,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I水源充足殛画亦聚落0也然资源壬富|土壤肥沃,适于耕作3. 学生读课本P82页,P83页图4.14,图4.15,归纳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归纳如下: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分布的聚落呈蝕。

4. 学生完成课本P83页活动1、2,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83页活动答案: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

当地房屋的厚墙◎以减少a天通过墙壁传导逬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5. 学生网上查找我国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整理儿个,并向大家介绍。

6. 学生完成课本P86页活动,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P86页活动答案:(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良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保护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能够分析不同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聚落的形成原因及与发展;3.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保护文化遗产意识;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2.准备聚落的概念和类型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理解;3.准备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2.呈现(15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分析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 聚落的特点3. 人类居住地的变迁4.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5. 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特点和变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

2. 难点:人类居住地的变迁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种聚落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分析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讲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总结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特点和变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聚落概念、特点和与环境关系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聚落变迁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3.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身边聚落特点和变迁的观察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历史学家或建筑师,进行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如古村落、城市老城区等,加深学生对聚落的理解。

3. 开展聚落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身边的聚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七上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七上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学环节三:落地为家
首先,向学生讲解民居形态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指出自然条件对其的影响最为重要。接着就屋顶坡度、墙体厚度、窗户大小、建筑材料等方而与白然环境的关系进行逐个分析,为小组活动作铺垫。
展示课本活动题“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气候降水图和民居图。
提问:这个地区的筑有何特点?
请大家一起看气候降水图,分析当地气候和降水特征。
上课时间
课 题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 时
1
教 学 过 程
A、炎热多雨区 B、温暖枯燥区 C、寒冷多雪区 D、温暖多雨雪区
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聚落”是学生刚接触到的概念,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认识。“聚落的分类”、“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等相关知识比拟简单,学生可通过欣赏聚落景观图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对聚落的分类、景观差异的比拟并了解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相对而言,“走进聚落”这一环节的知识村对简单,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白主学习即可,教师只需引导点拨。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如何分类?
3.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4.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有何差异?
通过白主学习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
1.什么是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2.聚落如何分类?——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展示两幅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图片)
3.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是什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

2. 通过对聚落的发展和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和特点2. 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3. 聚落的发展和变化4. 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聚落的定义、特点、发展变化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聚落实例,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被称为聚落?”2. 讲解聚落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分析聚落的特点,如集中居住、共同利用资源等。

3. 分析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的聚落形式:让学生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定义,分析两种聚落形式的差异和特点。

4. 探究聚落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聚落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例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5. 发现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聚落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7.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聚落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并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文化?”9.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聚落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掌握聚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聚落案例感兴趣,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集镇等。

2.案例素材:选取典型的聚落案例,如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聚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地方的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知识,让学生对聚落有全面的了解。

可以使用课件或板书进行呈现。

3.操练(10分钟)针对聚落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一、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聚落的概念、形式及特点;人类居住地的变迁。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

2. 讲解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3. 分析聚落的特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的集中、社会文化的体现等。

4. 探讨人类居住地的变迁:从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再到现代城市化进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出本课时主题。

2. 讲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集镇聚落等。

3. 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

4.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特色和优势。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文化。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式及特点,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八、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搜集有关聚落保护的案例,了解我国聚落保护政策及现状。

3. 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家乡推广和实践聚落保护与传承。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传承观念。

六、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教学设计4: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设计4: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4.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形成基于探究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6.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二、教学重点1.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

2.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启发式。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城市与乡村对比性景观图片。

人类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无穷的智慧下,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居住”景观。

有些人居住在城市,有些人居住在乡村。

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从这一系列图片中你看到什么?像图中展示的这些地方,都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我们给它起了名字叫做聚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的聚居——聚落。

讲授新课如果要大家对这几张图片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聚落分为了两种基本类型——乡村和城市。

1.走进城乡,感受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结合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城乡,找找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提供表格给大家参考。

生:联系生活,观察回答表格。

(建筑物,道路,绿地,人们的职业,果园,医院,学校,农田,牲畜,游玩方式,水和空气质量等)师:希望大家多用你的眼睛观察你的生活周围;如果对比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方法。

(过渡):乡村和城市出现的顺序是:先出现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我们知道大自然是十分奥妙的,要在大自然中寻找到适合居住的家园,还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如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你会选择在哪里居住呢?2.走进自然,选择理想家园(分组合作讨论回答)师:(学生讲一个,板书一个要素)还有哪些地方你不会考虑去居住的?为什么?(展示图)师:从大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

人教2024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2024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聚落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复杂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讲解。
举例:以课本中的案例为依据,如沙漠地区聚落的水资源利用、江南水乡的防洪措施等,解释聚落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3)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因素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聚落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珍视聚落文化遗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聚落的概念与特点:理解聚落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居住的地方,掌握聚落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举例:通过课本案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等,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及不同地域的聚落文化。
(2)聚落的类型与形成因素:区分乡村与城市聚落,分析聚落形成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聚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聚落文化的课外阅读和实地考察活动,以提高学生们对聚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聚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的观点较为片面。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我将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聚落的特点、类型和形成因素。对于难点部分,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3.了解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图表和实景图等多种资源,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分布规律;2.能够利用实地考察法,观察和比较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人类聚落的文化多样性;2.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认识人类聚落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课时:聚落的概念和特点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源介绍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让学生听取不同聚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聚落的特点。

第二课时: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1.学生观察世界聚落分布图,分析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对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的影响;2.利用图片、地图等多种资源,介绍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

第三课时: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1.学生介绍中国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2.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学生讨论聚落的未来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借助多媒体资源的演示法;3.实地考察法;4.探究式学习法。

六、教学手段1.电脑;2.多媒体投影仪;3.PPT课件;4.地图、实景图等多媒体资源;5.翻译和电子课本;6.实地考察工具箱。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答问、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2.通过实地考察报告和聚落特点总结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3.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同点和差异。

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图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重点讲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课堂讨论: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学生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四、小结:一)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一)教师布置作业: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研究地理的兴趣。

洞、尖顶瓦屋、冰屋等民居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同时,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特点。

例如,在高海拔、寒冷的地区,人们建造冰屋来保暖;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人们会选择建造窑洞等低矮的房屋来避免过度蒸发;在台风频发的地区,人们会建造尖顶瓦屋来抵御风灾等。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建筑的巧夺天工,不仅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更多的是环境给我们的指导。

环境影响着聚落的分布和建筑的形态,聚落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记录了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成为了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为了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1972年,XXX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很多聚落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独特风貌的古城,以五彩石铺成的街道、潺潺流水、垂柳小桥等景观而闻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巴拿马发展成 聚落发展。
为世界交通要津、及中南美洲之重要商业
与金融中心。
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跟聚落的发展也
有关系?
4.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
条件。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
学生通过三个材料的分
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 析结果,总结出影响聚落形
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 成于发展的有利条件。
学生思考神木县的巨变
双双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你认为这种翻天 影响因素是什么。
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什么?
3.展示材料三,阅读图片。
第三个材料,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
河为贯通太平洋及大西洋两洋的交通孔
道,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称,其在
学生通过分析巴拿马运
经济及军事上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也因此 河材料判断出交通同样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 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1.学生观看教师展示 的聚落图片。观察聚落的不 同。
2.自学图文资料,分 析城市聚落的乡村聚落的不 同。
3.积极思考回答老师 提出的问题:城市聚落和乡 村聚落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本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

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较为清楚的展示了“五环”教学模式,对模式的应用和完善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现将本节课后的思考总结如下。

在模式展示方面,本节课完整的运用了地理“五环”教学模式。

情境导入运用视频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将学生探究聚落的环境。

基础自学中按照学生会的不讲的原则安排学生自学后分享自学内容,对自学内容巩固提高。

探究题高中发挥学生课堂主题作用,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所学地理知识针对本节课综合运用,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回归生活中,将现实聚落丽江古城和世界遗产知识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教育学生有保护聚落意识和热情,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在课堂生成方面。

一节课的课堂生成决定了这一节课的高度和深度。

本节课在“城市聚
落和乡村聚落”活动中,大部分同学能够说出两种聚落在生产方式和景观上的差异。

个别同学创新的描述了两种聚落在颜色等差异,思维的开放性感染了课堂,为后一个活动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在“对特色民居归位探因”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将对能力要求特别高的原因分析总结出来,体现了学生平时积累的地理素养。

但是在此活动中,难度过大,引导不足,使得有一少部分同学理解难度加大。

在知识落实方面。

本节课课堂难度设置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稍微偏大。

因此教学过程参与学生虽然很多,但是面对全体学生的知识落实做的不够到位,需要后期调整复习落实。

其他存在的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语言的严谨和教学评价手段的多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