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现状

合集下载

当怀孕撞上骨髓增殖性肿瘤

当怀孕撞上骨髓增殖性肿瘤

孕育时光健康博览健康/妈咪宝贝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晚婚、晚育。

女性年龄的增长和育龄期的延长,使得孕期合并其他疾病的概率增加,胎儿的健康也可能存在诸多隐患。

血液系统疾病中,有一类少见病称为骨髓增殖性肿瘤,近些年,体检的普及和基因突变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更早地发现该病,从而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

什么是骨髓增殖性肿瘤通俗来讲,骨髓增殖性肿瘤是骨髓中造血细胞过度增殖引起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增加的一类疾病,部分可以检测到基因突变,但它是后天获得的,而非遗传病。

临床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最常见的类型。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面红、乏力、健忘、消瘦、四肢麻木或感觉障碍等情况,而大部分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因此常常被忽略或不被重视。

所以,当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细胞增多时,建议咨询血液科医师是否需要进一步排查病因,不能因为没有症状就视而不见,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骨髓增殖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然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育龄期女性有第二个发病高峰,其中15%左右的真性多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在确诊时年龄小于40岁,因此,骨髓增殖性肿瘤可能发生在具有生殖潜力的女性,部分甚至在怀孕期间或因反复妊娠失败而被确诊。

骨髓增殖性肿瘤女性可以怀孕吗答案是肯定的。

骨髓增殖性肿瘤不是怀孕的绝对禁忌证,但骨髓增殖性肿瘤和怀孕均会导致高凝状态,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母体来说,容易发生动脉/静脉血栓,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出血(如产后出血等)、胎盘功能障碍、子痫前期和早产。

胎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受限、早产甚至胎儿死亡和流产等。

孕期的并发症会增加孕产妇死亡率,而且还影响胎儿健康,需要医患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改善结局。

如何识别骨髓增殖性肿瘤高风险孕妇存在以下任何一种因素就会被认为是高风险:以前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既往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的出血性事件和孕期并发症,如不明原因的反复早期流产、宫内生长受限、宫内死亡、严重子痫前期;胎盘早剥;严重的前期或产后出血以及明显的持续血小板增多(>1500×109/升)。

骨髓增殖性肿瘤治疗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髓增殖性肿瘤治疗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CALR突变的ET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低,而血
万方数据
自堕堑:鲞旦疸!Q!!生!旦箜丝鲞箜!塑!业!!堂!!堡!鲢嗵!鱼!!!坐P!!里!!』!!Y垫!!!!些!兰!塑!:!
・409・
小板计数较高。
1.1.3
罕见,但见于19名的有MPN转化的白血病[io]。IKZFl
突变可能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
NFl和NRAS基因是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组成 成分。MAPK信号转导途径是JAK2的下游主要目标基 因之一。最近的研究显示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基因 如NFl和NRAS在MPN患者中较常见。NRAS基因突变 导致其蛋白活性增强,从而影响JABSTAT信号通路8。
U2AFl基因突变
NFI是RAS途径的负调控基因,NFI突变导致其失 活,减少对RAS途径的抑制。 1.2转录因子突变
1.3
1。3.1
MPL基因突变
MPL编码的蛋白是一种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的受体[州。MPL基因突变见于3%~5%的ET和8%
~1
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突变
TET2基因突变
0名的PMF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位于1 0号外显
TET2基因突变编码的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可将
甲基胞嘧啶转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从而调控DNA甲 基化状态’s1。TET2基因突变见于16%的PV、5名的ET 及1 7%的PMF患者。
JAK2基因突变包括V61 7F突变和l 2号外显子 突变。V61 7F突变点位于JAK2基因第1 4号外显子 上,l 849位的乌嘌呤点突变为胸腺嘧啶,使得JAK2 第61 7位的缬氨酸错义编码为苯丙氨酸,该突变见于 90%以上的PV和50%左右的ET和PMF患者[1I。突变
以及免疫调节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这条信号通路主

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研究

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研究

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研究程家凤;郑茜茜;王晓培;鲁雪【摘要】目的:加强对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 PNs)的认识,提高其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Ph阴性M PN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

结果 M PNs发病中位年龄为62.5岁,首发症状不典型、无特异,常见体征以肝脾肿大和血栓形成为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率分别是86.7%、73.3%、50.0%,且发现JAK2V617F突变阳性PV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突变阴性者,JAK2V617F突变阳性ET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突变阴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例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治疗后1年复查,6例干扰素治疗者有1例突变基因转阴,7例羟基脲口服者无突变基因转阴,二者联合治疗的有5例,其中有2例突变基因转阴。

所有病例目前死亡2例,存活30例。

并发症主要为血栓形成及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无病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结论 JAK2V617F突变基因的检测对M PNs的诊断、分类及预后有直接影响。

治疗主要以控制骨髓过度增殖,使血细胞稳定在安全范围,预防和治疗血栓,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6(045)008【总页数】3页(P1089-1091)【关键词】肿瘤;增殖性;骨髓;JAK2V617F【作者】程家凤;郑茜茜;王晓培;鲁雪【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血液内科 232001;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血液内科 232001;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血液内科232001;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血液内科 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骨髓增殖肿瘤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骨髓内一系或多系髓细胞过度增殖,导致外周血中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易出现多部位血栓或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可能。

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现状-1119-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 副本

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现状-1119-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 副本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119-骨髓增殖性肿瘤
症状管理现状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详见:医搜题
(一)骨髓增殖性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MPN发病机制包括()
A、MPL突变
B、JAK2基因突变
C、C-CBL融合基因
D、以上均是[正确答案]
2、JAK2基因由()个高度保守的同源结构域组成
A、7[正确答案]
B、3
C、5
D、6
3、Bcr-abl融合基因的编码的()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可以调控细胞生长,参与细胞持续增殖信号传导或抑制凋亡,从而使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
A、TP10
B、P210[正确答案]
C、K200
D、J10
4、socs3的主要作用是()
A、适度负调细胞因子信号[正确答案]
B、介导促红细胞生成素
C、促血小板生成素
D、调节并促进细胞增殖
5、JAK2外显子()突变由Scott等于2007年在对JAK2/V617F阴性的PV和PMF 患者研究中所报道。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JAK2V617F基因突变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干扰素α和羟基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这类肿瘤,但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文通过分析干扰素α和羟基脲单独或联合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现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对该肿瘤具有潜在的治疗优势。

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结果为未来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展望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基因突变、干扰素α、羟基脲、联合治疗、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安全性、临床研究、治疗优势、临床前景。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类原发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点为单克隆骨髓增生和造血干细胞异常扩增。

JAK2V617F基因突变是骨髓增殖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变之一,约70-95%的患者呈现这一基因突变。

JAK2V617F突变导致了JAK-STA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促进了病理性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从而导致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展。

干扰素α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及病毒感染。

研究表明,干扰素α能够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影响JAK2V617F突变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从而对骨髓增殖性肿瘤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羟基脲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羟基脲对JAK2V617F突变造血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延缓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干扰素α和羟基脲联合治疗对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干扰素α和羟基脲治疗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202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疗法的治疗进展(全文)

202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疗法的治疗进展(全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疗法的治疗进展(全文)免疫疗法已彻底改变晚期癌症的治疗模式,尤其是实体瘤和淋巴瘤。

在特定疾病亚群中,免疫疗法仍能使传统化疗失败的患者达到长期缓解。

然而,在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内的髓系恶性肿瘤中,免疫疗法的治疗作用尚未明晰。

由于移植物抗肿瘤效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

-HSCT)仍是目前唯一可行的MDS治愈策略,这也说明增强肿瘤免疫是MDS治疗探索的方向之一。

但MDS复杂的异质性也给免疫治疗方案的探索带来了挑战。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JaCqUeIineS.Garcia教授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和靶向固有免疫通路小分子抑制剂三个方面,介绍了MDS免疫疗法的最新进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细胞能通过免疫抑制受体负性调节T细胞,进而逃避免疫监视。

尽管众多的早期试验已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LPD-Ll和CTLA-4抑制剂在MDS患者中是安全的,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在未接受移植的MDS患者中,疗效是有限的。

故在免疫原性仍存在问题的MDS 中,其他靶点最终被证明更有效。

靶向TIM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IM3是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的负性检查点,在白血病干细胞(LSC)和原始细胞中异常表达,而在正常造血干细胞中不表达,故TIM3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高亲和力IgG4型抗TIM3抗体Sabatolimab与TIM3结合,导致LSC和原始细胞被吞噬杀伤。

Sabatolimab联合DNA甲基转移酶(DNMT)抑制剂的Ib期临床试验证实了该联合方案的安全性、较小免疫毒性以及能达到持久缓解。

毒性事件主要为血细胞减少和轻度胃肠道反应,包括便秘和恶心。

该试验结果显示,总缓解率(ORR)适中,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20%以及伴血液学改善(HI)的骨髓CR率为12%,缓解持续时间(DOR)较长(17.1个月;95%置信区间[CI],6.7-未达到[NR]);伴TP53突变的MDS 亚组也有很好的疗效,CR率为29%,伴HI的骨髓CR率为14%,中位DOR 为21.5个月。

骨髓增生性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

骨髓增生性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

骨髓增生性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骨髓增生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s)是一类由骨髓内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慢性疾病。

目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主要包括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 PMF)三种类型。

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临床领域的研究热点。

针对这一问题,制定骨髓增生性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对于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根据任务要求,分别讨论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实践指南。

一、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实践指南1. 临床表现与检查在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收集患者的病史以及全面的体格检查。

患者通常会出现疲劳、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而体格检查可能会显示肝脾肿大以及其他器官受累的异常体征。

此外,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完整血细胞计数、骨髓穿刺和活检、染色体分析等。

2. 分类与诊断标准根据WHO的分类标准,对骨髓增生性肿瘤进行分类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PV的诊断需要符合Hb或Hct的增高、JAK2基因突变、骨髓中红系增殖等标准;对于ET,需满足血小板计数增高、JAK2和CALR基因突变等标准;而对于PMF,则需要考虑骨髓纤维化、肝脾肿大、JAK2、CALR、MPL等多个标准。

二、骨髓增生性肿瘤的治疗实践指南1. 非特异性治疗非特异性治疗对于骨髓增生性肿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骨髓抑制剂等。

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血栓风险,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控制血小板增多并降低出血风险,骨髓抑制剂则可控制骨髓内异常细胞增殖。

此外,还应注意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如保持适当的体重、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的心理调适等。

WHO2016年骨髓增殖性肿瘤解读

WHO2016年骨髓增殖性肿瘤解读

WHO2016年骨髓增殖性肿瘤解读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MPNs包括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和肥大细胞增多症。

1、CML CML诊断依然有赖于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骨髓穿刺必做,并行染色体检查,定期监测BCR-ABL融合基因负荷。

主要更新在加速期的标准:与治疗无关的白细胞计数进行性升高(>10×10^9/L);与治疗无关的血小板持续性减少(9/L)或增多(>1000×10^9/L);与治疗无关的脾脏进行性肿大;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20%;原始细胞在血和(或)骨髓有核细胞中占10%~19%;新增的染色体异常如“主要路径异常[+Ph,+8,i(17q),+19]”,复杂核型或3q26.2异常;治疗过程中Ph阳性克隆出现新的染色体异常。

专门强调了累及主要路径的染色体异常重要意义。

CML已经处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时代,因此也暂时建议在TKI抵抗情况时考虑CML进入加速期:对第1个TKI血液学抵抗(或对第1个TKI未获得血液学缓解);或任何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指标提示对两个序贯使用的TKI抵抗;在TKI治疗期间BCR-ABL1出现2个以上基因突变。

2、PV 由于基因检测广泛开展,新标准降低了对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要求(一),男性Hb和HCT分别由185g/L、55.5%降至185g/L、55.5%,女性则由165g/L、49.5%降至160g/L、48.5%。

甚至在显著红系增生且JAK2基因突变时,不必骨髓涂片检查就能诊断PV,但鉴于诊断时骨髓纤维化仅能通过骨髓病理发现(约占诊断PV时的20%),而这类患者将明显更快的进展至post-PV MF,故骨髓活检是必须的。

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WHO 2016诊断标准确诊需要满足3项主要标准,或者前2项主要标准及1项次要标准主要标准1、Hb >165 g/L(男性),Hb >160g/L (女性)或HCT > 49%(男性), HCT > 48%(女性)或者红细胞容积在正常预测均值的基础上升高> 25%。

骨髓增殖性肿瘤(CML、PV、ET和PMF)

骨髓增殖性肿瘤(CML、PV、ET和PMF)
t (9;22)(q34;q11) 染色体基因 Southern blot
mRNA
RT-PCR
P210蛋白
Western blot
Ph染色体t (9;22)(q34;q11)
bcr/abl mRNA RT-PCR结果
CML-CP诊断与初始治疗

症状体征:脾 大情况
脾梗塞。 3.脾肿大。胸骨中下段压痛。 4.白细胞淤滞症:呼吸窘迫、
头晕、阴茎异常勃起。
实验室检查(形态学)
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 。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 多。 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 以粒细胞为主。原粒细胞 不超过10%,嗜酸、嗜碱性 粒细胞增多。
NAP:活性明显减低或呈阴 性反应。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CML 概 述
病因:见总论。
发病机制:
Ph染色体 t (9; 22)(q34;q11),形成 abl/bcr融合基因,并转 录一种新的mRNA,产生异 常的蛋白质p210。
p210成为慢粒发病的 机制、诊断的特异性标志 、监测疗效和治疗的靶点 。
临床表现
1.起病缓慢。早期常无任何症状。渐出现 乏力、低热、盗汗或多汗、消瘦等代谢亢 进的表现。 2.左上腹不适、食后饱胀、
骨髓增殖性肿瘤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a ,MPN)
骨髓增殖性肿瘤概念的沿革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a ,MPN)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Dameshek W. Blood. 1951,6(4):372-375. (1900-1969)
病例:CML

肖志坚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肖志坚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治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Some key point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PN in China肖志坚作者单位:300020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治疗经典的Ph(-)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在过去的十年里,从发现MPN一个共同的致病基因JAK2V617F突变到第1个JAK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FDA批准用于IPSS中危-2和高危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治疗,改变了MPN的诊治策略。

我国,血液学界对MPN 的关注度还不是太高,笔者认为现阶段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诊断1.基因检测在MPN诊断中地位2005年发现约95%的PV,约60%的ET和PMF患者有JAK2V617F突变,随后又证实约2%的JAK2V617F突变(-)PV患者有JAK2 第12外显子异常(突变,缺失或插入),约8%的ET 和PMF患者有MPL W515L,W515K,W515A和W515N突变。

2013年12月2个研究组同时报道在无JAK2和MPL突变[JAK2/MPL(-)]的ET和PMF患者发现有CALR基因突变。

现今研究已证实,约97%-99%的PV患者有JAK2V617F或JAK2第12外显子突变,约80%-90%的ET和PMF 患者有JAK2V617F、MPL或CARL基因突变。

基础研究揭示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为MPN 的起始事件(driver gene)。

最近,美国梅奥诊所一研究组报道了PV、ET和PMF患者的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

PV 患者中44%具有1种及以上突变,其亚克隆基因突变谱系为:TET2 (18%),ASXL1 (11%),SH2B3 (5%),SF3B1 (3%),SETBP1,IDH2,DNMT3A,CEBPA,CSF3R,SUZ12,SRSF2,ZRSR2,TP53,CBL,NRAS,RUNX1,KIT,PTPN11 和FLT3等基因的突变检出率≤2%。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进展演示稿件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进展演示稿件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 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汇报人:XXX
2024-01-08
目录
• 引言 • 芦可替尼的药理作用 •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
临床研究 • 芦可替尼的安全性评价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肿瘤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 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
总生存期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总生 存期较对照组有所延长。
生活质量
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得 到改善,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等方面 表现良好。
04
芦可替尼的安全性评价
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
常见不良反应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腔溃疡、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中,口腔溃疡的发 生率较高,需要引起关注。
随机对照试验
将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芦可替尼组和对照组 ,以评估芦可替尼的治疗效果。
观察性研究
对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 ,记录治疗过程和疗效。
剂量探索试验
确定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最佳剂量和给药 方案。
疗效评估指标
缓解率
评估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患者中达
芦可替尼与化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 和其他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显示出协 同抗肿瘤作用,能够提高疗效并降低 毒副作用。
例如,芦可替尼与干扰素α联合治疗骨 髓增殖性肿瘤,能够增强干扰素α的抗 肿瘤效果,减少剂量依赖性毒副作用 。
03
芦可替尼治疗骨髓增殖性肿 瘤的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设计
预防措施
预防芦可替尼不良反应的措施包括控制剂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定期 监测肝功能等。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 提高身体免疫力。

生活养生-什么是骨髓增殖性肿瘤

生活养生-什么是骨髓增殖性肿瘤

文章导读骨髓增殖性肿瘤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比较低,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到底什么是骨髓增殖性肿瘤呢,其实骨髓增殖性肿瘤就是因为骨髓细胞出现了不断的过度的增长的一种疾病,骨髓的作用是造血的,一旦出现骨髓增殖性肿瘤,肯定会因为造血功能的紊乱,出现各种血液性的疾病,危害性非常大。

临床上根据增生为主细胞系列的不同分为4种:①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以粒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③以巨核细胞系增生为主者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④以原纤维细胞增生为主者称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本组疾病原因未明,多见于中老年人。

CML见白血病。

下面介绍另3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不明原因的全身红细胞总量明显地高于正常,俗称多血症,30%病人并发骨髓纤维化,最后引起骨髓衰竭,约10%病人演变成急性白血病。

本病起病缓慢,由于循环中红细胞和血液粘稠度均增高,则引起头痛头晕,有的可发生出血和血栓。

可有血压增高和脾肿大,外周血血红蛋白高达18~23克/分升,血球压积55%~80%,同位素测定红细胞容量增加(每千克体重男≥36毫升,女≥32毫升),血氧饱和度>92%,除外其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后即可诊断。

放血为方便易行的对症疗法,可在短期内使血容量降至正常,放射性核素磷或羟基脲和马利兰均有明显疗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较少见,其特征是血小板显著增多,伴有出血或血栓形成。

男女发病率为2∶1。

8%病人发生骨髓纤维化,10%病人演变成急性白血病。

本病起病缓慢,脾脏可肿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持续增高超过600×109/升,而血小板粘附、聚集和第3因子功能可减低,除外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后即可诊断。

血小板计数>1000×109/升,合并出血者,可用单采机迅速除去血中过多的血小板,羟基脲、马利兰或23磷有满意疗效。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是病因不明的骨髓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症,伴有髓外造血(或称髓样化生),主要在脾脏,也可在肝和淋巴结。

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和CALR基因突变双表达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和CALR基因突变双表达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和CALR基因突变双表达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和CALR基因突变双表达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类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增殖导致的骨髓细胞增生性疾病,其包括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血沉增加性纤维化以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多个研究表明,JAK2和CALR基因在骨髓增殖性肿瘤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本文通过对3例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检测以及文献复习,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JAK2和CALR基因突变的临床特点、诊断价值与治疗意义。

1. 引言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所致的克隆性骨髓疾病,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多样。

目前已明确多个基因与骨髓增殖性肿瘤发病相关,其中JAK2和CALR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

2.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3例诊断为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患者,进行了基因突变检测。

利用PCR技术扩增患者骨髓细胞DNA中的JAK2和CALR基因特定区域,通过DNA测序方法检测突变情况。

同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其与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的关系。

3. 结果3例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均检测到了JAK2和CALR基因的突变。

其中一例患者突变类型为JAK2基因V617F突变,另外两例患者突变为CALR基因的突变。

4. 讨论JAK2基因突变是骨髓增殖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其突变率高达95%。

而CALR基因突变则较为少见,大约占10-15%。

研究表明,JAK2和CALR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JAK2基因突变能够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克隆增殖,从而导致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生。

而CALR基因突变则可能通过其他未知机制参与疾病的发展。

基于以上结果,JAK2和CALR基因突变检测已经成为骨髓增殖性肿瘤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在临床上,通过检测这两个基因的突变,可以帮助鉴别骨髓增殖性肿瘤与其他类似疾病的差异,并作为治疗策略制定的依据。

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办法

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办法

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办法引言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骨髓中恶性细胞的异常增殖。

它包括多种类型的肿瘤,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纤维化等。

这些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需要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临床表现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临床表现与病变类型密切相关。

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出血倾向、反复感染、全身乏力、骨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然而,这些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临床症状往往不能单独用于鉴别诊断。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是确诊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骨髓细胞分类和染色体分析来确定病变类型。

例如,在MDS中,骨髓检查通常会显示异常的造血细胞分布和形态,以及染色体异常。

而在AML中,骨髓检查可能呈现为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和幼稚细胞。

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检测是否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可以确定病变类型。

例如,在AML中,FLT3-ITD和NPM1突变是常见的突变,其检测可以用于诊断和预后评估。

治疗办法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治疗办法多样化,具体取决于病变类型、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抗癌药物治疗抗癌药物治疗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阿糖胞苷、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骨髓移植对于某些高危和晚期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患者,骨髓移植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

骨髓移植可以替换患者的异常骨髓造血系统,并提供正常造血干细胞,从而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很大的潜力。

靶向药物可以针对肿瘤细胞中的特定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例如,在AML中,已经开发出了多种靶向药物,如FLT3抑制剂和IDH抑制剂。

支持治疗在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病变的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支持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202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挑战与新策略(全文)

202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挑战与新策略(全文)

202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挑战与新策略(全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极具异质性的、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肿瘤性疾病,精准诊断和精准分层尤为重要。

通过骨髓穿刺活检、细胞遗传学检测和二代测序(NGS)分子图谱对体细胞突变进行检测是精准诊断的标准方法,虽然获得这些结果可能具有挑战性,但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社区的实践中,只有不足50%的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目前,主要使用修订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整合分子数据并考虑患者相关因素,对MD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根据这些信息,患者可分为两大类:低危组或高危组。

近期,美国李莫菲特癌症研究中心Rami S. Komrokji教授分别对高危和低危MDS的治疗经验与挑战进行了分享,小编整理如下,供血液科医生参考。

高危MDS患者面临的挑战和新策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危MDS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且能否移植取决于患者的疾病状态、功能状态和合并症。

对于高危患者,去甲基化药物(HMA)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滨的标准治疗仅对不足50%的患者有效,仅使20%的患者完全缓解(平均持续时间为1年)。

真实世界数据显示,高危MDS患者采用HMA标准疗法的平均生存期约为1.0-1.5年。

因此,即将接受移植的患者,以及由于合并症或功能状态不佳而不能接受移植的患者,迫切需要可以提高缓解率的治疗方法。

高危患者目前尚无HMA治疗失败后的标准治疗,预后通常较差。

因此,建议此类患者检查二代测序图谱中任何可识别的体细胞突变(如IDH1或IDH2),或者考虑临床试验。

如果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可考虑强化化疗,包括CPX-351(脂质体化的柔红霉素/阿糖胞苷[5:1]复合物)。

研究数据表明,在HMA治疗失败后使用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作为“补充”治疗策略可能会使患者缓解,并能为患者接受移植提供机会,但这种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APR-246是首创小分子药物,可以再激活突变型p53,恢复其功能并触发癌细胞凋亡。

骨髓异型增殖性疾病与骨髓增生性肿瘤的临床鉴别与治疗策略

骨髓异型增殖性疾病与骨髓增生性肿瘤的临床鉴别与治疗策略

骨髓异型增殖性疾病与骨髓增生性肿瘤的临床鉴别与治疗策略引言骨髓异型增殖性疾病(MDS)和骨髓增生性肿瘤(MPN)是一组与骨髓造血功能紊乱相关的血液疾病。

尽管两者都影响骨髓的正常功能,但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临床上鉴别MDS和MPN对于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MDS和MPN的临床鉴别和治疗策略进行探讨。

骨髓异型增殖性疾病(MDS)MDS是一种由造血干细胞异常引起的骨髓疾病。

它的主要特点是骨髓中存在异常的造血细胞,并且造血功能受到明显影响。

MDS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出血倾向、感染易发等。

MDS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与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以及环境暴露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和诊断MDS的临床表现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虚弱、贫血、出血倾向、感染易发等。

体格检查可能发现贫血、出血点、脾肿大等体征。

MDS的确诊需要进行骨髓穿刺和活检,通过检查骨髓细胞的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和免疫表型来确认诊断。

治疗策略MDS患者的治疗目标包括改善贫血症状、减少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和提高生存率。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目标进行个体化制定。

骨髓增生性肿瘤(MPN)MPN是一类由特定的骨髓干细胞克隆异常引起的肿瘤性疾病。

它的特点是骨髓中存在异常增生的造血细胞,并且可以出现骨髓纤维化或器官肿大。

MPN常见的类型包括慢性骨髓增生性肿瘤(CML)、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血红蛋白增多症(PV)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MPN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类型而有所不同。

CML患者常表现为脾肿大、乏力、盗汗、贫血等症状。

PMF患者可出现贫血、脾肿大、出血倾向等症状。

ET和PV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或红细胞增多等症状。

MPN的诊断主要通过骨髓穿刺和活检,以及相关的遗传学检查和免疫表型分析。

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南

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南

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南引言:骨髓增生性肿瘤是一组细胞增殖异常的血液疾病,包括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生性肿瘤。

鉴别诊断这些疾病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提供骨髓增生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导,以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1. 临床表现骨髓增生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贫血、出血、感染和骨痛等。

初步评估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髓增生性肿瘤的可能性。

2. 实验室检查(1)血象检查:对于疑似骨髓增生性肿瘤的患者,应进行血象检查,其中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骨髓增生性肿瘤患者常常伴有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增高或减少以及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2)骨髓活检:确诊骨髓增生性肿瘤的关键是通过骨髓活检来评估骨髓细胞的形态学和遗传学改变。

骨髓活检可通过骨髓穿刺或骨髓穿刺活检进行。

该检查可以确定增生性肿瘤是否存在,并评估细胞学异常、纤维化程度和染色体异常等。

3. 骨髓纤维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骨髓纤维化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骨髓纤维化工作组(IWG-MRT)的标准,骨髓纤维化诊断应包括骨髓纤维化程度、骨髓血管增生和巨核细胞密度等。

必须排除其他骨髓增生性肿瘤以及其他导致骨髓纤维化的原因。

(2)骨髓纤维化的鉴别诊断:骨髓纤维化应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肿瘤和其他骨髓疾病相鉴别。

针对具体病情,可以进行增殖指数、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等检查,有助于确定具体的诊断结果。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要满足特定的细胞学、分子遗传学和临床特征。

同时,必须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骨髓增生异常的原因。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包括与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7, 7(2), 59-65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7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17.72010The Symptom Management of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Xiaojing Li, Dongyun Li, Xiao Li, Shushu Qian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Received: May 17th, 2017; accepted: Jun. 9th, 2017; published: Jun. 12th, 2017Abstract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 are clon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derived malignancies that include polycythemia vera (PV),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and myelofibrosis (MF).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MPN patients are fatigue, headache, nausea, night sweats, itching and so on, and these symptoms seriously 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 which in the group of this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f perceived symptom of MPN patients, and focus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towards these symptom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ymp-tom burden of MPN and Symptom Assessment Tools, and emphasises on the advantag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PN.Keywords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Symptom Management, Therapy,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现状李晓婧,李冬云,李潇,钱树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收稿日期:2017年5月17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9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12日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来源于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骨髓纤维化(MF)。

MPN患者存在疲劳、头痛、恶心、盗汗、瘙痒等不适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近年来,研究重点转向对患者自我感知不适症状了解及控制上,本文介绍了MPN症状文章引用: 李晓婧, 李冬云, 李潇, 钱树树. 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现状[J]. 临床医学进展,2017, 7(2): 59-65.李晓婧等负荷及相关症状管理工具,突出中医药治疗MPN优势。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症状管理,治疗,中医药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s)是来源于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以骨髓一系或多系过度增殖为特征,其中BCR-ABL基因阴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骨髓增殖性疾病概念的提出是在1951年,Dameshek W [1]指出该病的特点是在骨髓中过度增殖的前体细胞及过度的产生成熟的血细胞。

2005年Kenneth等[2]发现JAK2V617F基因突变和激活的酪氨酸激酶在MPN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从此揭开了骨髓增殖性疾病在分子遗传学领域研究热潮。

随后陆续发现了CALR、MPL、TET2等[3]基因突变,并且发现CALR基因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4]。

2008年,WHO [5]将骨髓增殖性疾病更名为骨髓增殖性肿瘤,突出其恶性特点。

随着检查手段先进化及人群体检率增多,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检出率增高,发病倾向于年轻化。

来自韩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6]发现,每年的发病率ET为2.0~3.0/10万,PV为1.0~1.5/10万,PMF为0.3~0.5/10万。

尽管骨髓增殖性肿瘤为一种相对惰性的疾病,ET需要20~30 [7]年的时间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白血病,但疾病带来的血栓、出血风险及身体不适症状仍给患者造成极大困扰,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2. MPN患者症状异质性MPN具有显著的症状异质性和临床表现多样性[8],不同的患者其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研究MPN 患者症状负担,并且通过研究来改善其症状负担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大意义[9]。

头痛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的症状之一,与此同时,疲劳[10]是MPN普遍存在的主要不适症状,有研究发现[11],不良的生活方式、抗精神类疾病药物及止痛药物的使用与MPN患者疲劳症状有相关性。

而包括腹痛、腹胀、脾肿大在内的腹部不适以及其引起的厌食、恶心、早饱等不适症状也时时困扰着MPN患者正常生活。

在PV患者中,水源性瘙痒症[12]是一项典型症状,德国对PV患者进行的调查[13]显示,441例患者中有301例患者存在水源性瘙痒,尽管抗组胺药及细胞减灭术能改善一部分病人症状,但仍需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改善症状。

MPN患者还存在与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相关的发热、盗汗症状。

全血细胞减少在MF中常见,由此导致的严重疲劳、感染及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最近有调查研究[14]显示,症状负荷带来的痛苦和焦虑普遍存在于MPN患者中,因此除了管理患者相关症状以外,还需要进一步的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疏导。

MPN的症状异质性决定了其病情危险程度、疗效和预后评价的不统一性,增加了疾病研究及治疗难度,亟需寻求统一的症状评价标准。

3. MPN症状评估量表2009年,Mesa等[15]验证了MF症状评估量表(MF-SAF)的可行性,该量表包括了简易疲劳量表及李晓婧等MF特有症状在内的20项条目。

随后在该量表基础上增加了包括头痛、头晕、感觉异常、失眠、抑郁、性功能下降等PV及ET存在的特殊症状条目,应用于BCR-ABL阴性MPN中,命名MPN-SAF。

2011年Scherber等[8]应用MPN-SAF对402例患者症状负荷进行调查研究,验证了该量表在临床试验中应用可靠性。

随后,在临床实践评价中建议[16]将MPN-SAF修改为简短版本,专注于最具代表性的MPN症状,MPN-SAF-TSS应运而生。

该量表包含了最大疲劳、早饱、腹部不适、不活跃、社交问题、盗汗、瘙痒、骨痛、发热及体重减轻十项积分条目,量表简洁有效,能有效评估MPN患者异质性症状,并且有调查研究显示[17],PMF总症状负荷在MPN中得分最高,MPN-SAF-TSS能作为治疗研究评价指标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综上所述,MPN相关症状负荷量表的产生及应用为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及临床试验研究提供了方便。

总之,研究MPN症状负荷并寻求相关治疗方案,改变以往仅通过实验室指标来判断病情及疗效的观念是目前趋势。

最近的研究结果[18]也证实了将MPN症状负荷作为治疗评估手段及疗效指标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4. MPN预后评分与危险分层MPN中,中位生存期短、疾病恶性程度大的PMF症状负荷更重,严重影响疾病预后,MPN危险度分层对指导治疗及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既往研究[19]发现,年龄在65岁以上、血红蛋白水平< 100 g/L、白细胞计数> 25 × 109/L、外周血原始细胞≥1%、全身症状出现等与PMF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称为IPSS评分系统。

但该评分系统只适用于患者第一次诊断疾病时应用,无法反映时间变化对生存期的影响。

Passamonti等[20]提出MF国际动态预后评分系统(DIPSS)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性,DIPSS可以在确诊后任意时间评分使用,对于治疗过程中根据疾病风险临时制定临床决策有指导作用。

在DIPSS中,增加贫血在评分系统中的权重,将MF分为低危(0分)、中危-1 (1~2分)、中危-2 (3~4分)、高危(5~6分),并且依次对应的中位生存期为未达到、14.2年、4年及1.5年。

随后,因染色体异常核型、需要红细胞输注和血小板计数< 100 × 109/L与MF预后相关,增加以上三项评分条目,修改为DIPSS-plus [21]。

ET及PV的预后评价,分别为IPSET及Tefferi评分系统。

IPSET [22]评分可以有效评估ET患者的预后生存期及血栓发生风险,该系统包括年龄≥ 60岁、白细胞计数≥ 11 × 109/L、血栓形成史。

Tefferi [23]系统将年龄、染色体异常及白细胞计数≥ 15 × 109/L作为PV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危险因素。

2014年,Holly等[24]通过对1470例MPN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再次细化了ET、PV、PMF不同危险分层的相关症状评分及预后结果,发现在低中风险患者中依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症状负担,识别这类患者群会影响到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及疗效目标选择,也强调了连续性症状负荷评估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18][25][26]偏重于分析评估MPN相关症状及对生活质量影响,Ruben A等[27]首次探索了MPN症状评估在医生报告与患者报告之间的不同,强调医生应在治疗过程中更多的从患者角度出发理解MPN相关症状,加强医患沟通可能会改善患者预后及整体治疗满意度。

另外,曾有文献支持[28]性别可以潜在的影响基因表达及症状负担,一项来自MPN QOL IWG的研究[29]证明,性别与MPN疾病特点及症状负担有一定联系,女性更易患ET、有腹痛症状的人数更多、在激素替代治疗中有更高的血栓风险,尽管女性对不适症状的描述更加频繁,但男性与女性在生活质量下降方面无明显差异,提出进一步考虑性别差异设计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