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翻译简史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翻译家林纾

翻译家林纾

翻译技巧-自我理解
过了些时候,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大堆火煮东西,煮完后我就去灭火, 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块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 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 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给自己烧出几只锅子来。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 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虽然铅我还是有一些的。我把三只大 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 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 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看到陶器烧得红透后,又继续保留了五 六小时的热度。后来,我看见其中一只虽然没有破裂,但已开始溶化了, 这是因为掺在陶土里的沙土被火烧溶了,假如再烧下去,就要成为玻璃了。 于是我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 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 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溶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谢谢大家!
林 纾
翻译的三个时代
清末民初时期 民国时期 建国后
明 末 清 初 时 代
梁启超 严 复 林 纾
生 平 简 介
福州人 桐城派 1882年 穷秀才——举人 七上春官,屡试屡败 走上文学创作 母亲逝世、妻子病故 开始翻译生涯
翻译作品
《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 《埃及金字塔剖屍记》 《黑太子南征录》 《脂粉议员》 《鲁滨孙飘流记》 《天囚忏悔录》 《离恨天》 《戎马书生》 《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 林纾、王寿昌合译(1895) 林纾、魏易合译(1905) 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林纾、魏易合译(1909) 林纾、魏易合译(1909) 林纾、曾宗巩译 林纾、魏易合译(1908) 林纾、王庆骥合译(1913) 林纾、陈家麟合译(1920) 林纾、曾宗巩合译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实践活动,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存在了。

(亚述王国Assyria国王萨尔贡Sargon);中国的起始时期: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礼记》“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学者106-43BC)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Six tides in five periods五个时期六个高潮●Ancient translation古代翻译:4th C BC —5th C AD翻译介绍希腊文化,促进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Medieval translation中世纪翻译;A. 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B. 11、12世纪希腊典籍回归故里西班牙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阿拉伯语译回拉丁语●Translation in Renaissance periods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涉及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Modern translation近代翻译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继续古典著作的翻译,关注近当代的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东方文学●Contemporary translation当代翻译:二战以后,翻译翻译范围翻译规模扩大2. Tr 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s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图瑞I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中国文化的深层迁移⏹明清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科学和国人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五四及民国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建国后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学术、思想具有类似的模筑作用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维祗之间的争论,是首次对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信、达、雅均以涉及。

翻译简史论文

翻译简史论文

LinShu and His Translation林纾和他的翻译班级:师范五班姓名:尹婷婷学号:200914030508摘要:在世纪之交,更多的学者开始肯定林纾的爱国精神和积极投身维新变法的政治热情,尤其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贡献,虽不懂外语,却对介绍西方文学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Abstrac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ins to confirm the patriotism of LinShu and throw himself to the political reform of Weinxin, especially his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cause. Even though not knowing foreign language, he play a indelible role in introducing western literary.关键词:生活背景; 古文翻译; 意识形态Keyword:life background ;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 ideology 作为近代著名翻译家的林纾,虽不懂外文的林纾却能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这除了他本人的努力,还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和家庭背景的影响。

今天就来浅谈他的生活背景和翻译。

1852年11月8日林纾出生在福建闽县(今福州市)的一个小商家庭,幼名群玉、徽、秉辉等,年长后正式取字琴南,自号畏庐,别署冷红生。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3. “此无故不翻”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 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 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 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 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 “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 “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 译,等等。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 和精神。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 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 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 采用音译。
例如,“般若”跟汉语里的 “智慧”意思差不多,但有着 轻重之分。
“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 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 慧。 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 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这不 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 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 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 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 为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 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可沿用。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民国时期的翻译及

民国时期的翻译及

关于翻译的程序问题
1,了解原文低意义。2,将这意义形式之于第二种文 字。(《英译李太白诗》
诗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论语派
林语堂:乳名和乐,名玉堂, 后改为语堂。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 吾国与吾民) 翻译作品:《冥寥子游》《不 亦快哉》《东坡诗文选》《幽 梦影》《板桥家书》《老子的 智慧》 《浮生六记》 作品:《京华烟云》《风声鹤 唳》

文 学 研 究 会
邓振铎
福建长乐人,笔名:西谛,郭元新等 1920年10月,以他为中心发起筹备文学研究 会 倡导现实主义进步文学 俄语与中文的翻译

邓振铎的翻译观点
1,文学书可译吗?
1921《小说月报》“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思想是完 全能译,艺术的美是充分能译。
2, 翻译的目的与功能
翻译流派的划分
文学研究会:郑正铎,矛盾 创造社:郭沫若 左翼作家:鲁迅,矛盾 新月派:闻一多 论语派:林语堂
又称新文学社团 近代史上第一个成员最多的社团 1921年更名为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是与其对峙的社团 成就:拥有一大批脚踏实地的勤 奋的翻译人员,翻译了大量的国 外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
关于翻译批评(关于郭氏翻译《浮士德》)
邓振铎《盲目的翻译家》翻译家呀!请先睁开眼睛看 看原书,看看现在的中国,然后再从事翻译。 郭沫若:翻译家不管翻译什么都是个人自由,翻译 作品的选择只需看其“醇不醇”“真不真”就可以 了。 邓振铎:古典作品既不能改变中国传统 的文学观念又不能引导中国人现代的人生问题,与 现代的思想接触
5, 欧化问题
a, 中国的旧文体太陈旧,很多很好的思想与情绪被旧 文体束缚,不能精微的表达. b, 是文学艺术的精进的 一种方式. c, 欧化和引进欧洲的普通文法不等于简单 地模仿. d, 必须掌握一个度.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鸠摩罗什VS真谛VS彦琮
• 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实出华”,讲究译文 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 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践上基本仍然 是折中而非偏激的。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1.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 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简名:支谶)。 •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 文章。 • 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原因: 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 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 称。
中国翻译简史VS西方翻译简史
CP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 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 陈福康( 2005)---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古代、晚清、民国、 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 马祖毅(2004):五四运动(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 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民国翻译家群体教育经历研究

民国翻译家群体教育经历研究

民国翻译家群体教育经历研究
民国翻译家群体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一群人。

作为当时翻译事业的主力军,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促进了中国文化和外部世界的交流。

在研究民国翻译家群体的教育经历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应该了解民国翻译家群体的教育背景。

他们大多数是受过比较好的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国内名校或留学名校受过教育。

例如,林语堂毕业于清华,梁实秋毕业于南开,郑振铎、闻一多都留学于英国。

另外,他们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也成为他们翻译工作中特有的优势。

其次,应该了解民国翻译家群体的翻译经历。

翻译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他们为中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通过翻译工作,将外部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

同时,民国翻译家群体也在翻译工作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一些翻译成为经典翻译。

最后,应该了解民国翻译家群体在教育界的作用。

民国翻译家群体除了个人的翻译工作外,在教育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林语堂、夏丏尊等都在学校担任过教职。

通过教育工作的推广,他们将自己对翻译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分享给学生,在学术创新上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民国翻译家群体教育经历研究

民国翻译家群体教育经历研究

民国翻译家群体教育经历研究引言民国时期是中国的近代史时期,翻译在这个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翻译家群体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育经历对其翻译成就和文化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经历的角度来研究民国时期的翻译家群体,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翻译活动和文化贡献。

一、民国时期翻译家群体的教育状况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许多翻译家群体成员接受了西方的教育,这也成为他们后来从事翻译工作的基础。

林纾、罗尔纲等,都曾赴美国留学,受到美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而胡适、丁玲等也曾留学日本,接受了日本的教育。

这些留学经历为他们后来翻译西方文学和思想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和认知基础。

一些翻译家群体成员也曾在国内的知名大学就读,受到了熏陶。

鲁迅曾就读于北大,受到了梁启超的教育,而梁启超本人也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这些学术传统对于翻译家的文学修养和学术视野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民国时期,翻译家群体的教育成就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许多翻译家在国内外的知名大学完成了文学、语言等专业的学业,或者通过自学掌握了多种语言。

例如林纾翻译了许多英、法文学作品,罗尔纲也擅长多种外语,这都离不开他们在学业上的努力和成就。

民国时期的翻译家群体受到的良好教育,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翻译成就和文化贡献。

良好的教育为他们提供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外国文学作品。

良好的教育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且加深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和现实的理解。

良好的教育也使得翻译家在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中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入的见解。

他们能够更好地将西方文学和思想引进中国,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他们在文学批评和比较研究领域的成就,也为当时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民国翻译家群体教育经历研究

民国翻译家群体教育经历研究

民国翻译家群体教育经历研究引言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民国翻译家群体承担了重大的翻译使命,他们通过翻译及教育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民国时期翻译家群体的教育经历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知识背景、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在翻译活动中所展现的特点与成就。

一、民国时期翻译家群体的知识背景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文化变革,在这种背景下,翻译家群体的知识背景也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

在当时的中国,孙中山提出了“敬业、忠诚、诚实、勤俭、自立”等新的教育理念,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大批翻译家群体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教育,他们通过在国内外学习、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形成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也有一部分翻译家群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具备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厚理解和造诣,这为他们后来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翻译家群体的语言能力而言,民国时期的翻译家群体的语言能力多种多样,他们精通多种外语,如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这使得他们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交流。

与此他们在母语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能够较好地表达和翻译出外文的内容,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民国时期的翻译家群体,不仅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他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外文的含义和内涵,使得翻译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这方面,民国时期的翻译家群体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在传统文化领域有所建树,也在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西方传记文学在民国时期的译介

西方传记文学在民国时期的译介

2020年第!"期(总第856期)丈敖冬‘科西方传记文学在民国时期的译介孙磊(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121)摘要:翻译文学研究,是学界的热门领域。

有关外国传记文学译介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传记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

本文以多元系统论为理论基N,梳理民国时期传记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厘清译者的译介特点和翻译策略,呈现传记文学翻译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西方传记文学译介翻译策略多元系统理论一、引言康南海有诗云:“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这句诗不仅高度评价了严复、林琴南两位译坛巨擘的不世之功,更指出了清末翻译事业的历史特点&这段时期,大量西方的学术书籍被译介到中国&然而,这次大规模的译介活动对中国的影响与唐代的佛经翻译、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迥然不同&就翻译目的来说,唐代和明末清初的翻译了方的,而清时期的翻译更救的时代&观近代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对西方学技术的译介到对西方度的译介到对西方与学的译介的发展[1](5)&然而,学翻译不同的翻译,有固有的特点&,对译的:要求&文学语言复,不少作品微言大义,用词生动传神&因此,译的量译出:中的“”,这对学翻译的“度创作”)2*('2),对译的&中国的学有的历史&中国代的学的出到西《史》中的 部)3*(1)&但是中国的学不同于西方的学&中国的的事迹,有对心活动的细腻剖析&民国时期是中国学的发展时期,中国学的发展与时期&这一时期的学西方学的,,动了中国学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学翻译的研究有助清晰地了解中国学的发展脉络&二、文献综述自1899年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以来,域外文学翻译开始兴起你93)&若论近世西方学的翻译,林琴南算第[51(161)&翻译的《黑奴吁天录》《巴黎茶花女遗事》和《块肉余生述》等国外小说中国坛影响深远,至后来的许多作家都深受影响&鉴于林译小说的巨大影响,以及维派对小说翻译的重视,小说的翻译近代中国翻译文学中尤为兴盛&因此,有关小说翻译的研究不胜枚举&有关学的研究,特别国外学在近代中国的译介研究却寥寥无几&学界研究的重点多关注中国学的发展史,其中虽然间或穿插介绍翻译文学对中国学影响,翻译学背景和衬托,重点放中国学的发展上&如郭延礼的《中国十世学史》《中国翻译文学概论》;李健的《中国代学研究》;谢天振、查明建的《中国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等&上述著中只有关学翻译的零星描述,和深入的&数不的有关国外学译介的研究有学喜颜的《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以亚洲史传译著中心》等同&的研究侧重,尤:清末在日中国留学生的译介活动&与此同时,其研究的时间点为清末民初,并及国时期学的译介&因此,有关西方学在民国时期的翻译策略研究暂处空白&三、中西方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国近代学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后,经历了大的期,翻译学的量有明显的高&“五四”时期,特的历史,“翻译了时期都更重的”6(呵&时的学这,就外国学的译介学、建学的目&这目标,民国时期对外国学的译介更注重译著的文学价&虽然清时期翻译了大量的学著,从总,著翻译占不到10%,90%以上的译著至J流作家的閃®"&这国时期的翻译界有了明的观&指出:“介绍西学的目的,一介绍的学术来,的介绍世界的代思想——而且这更注意些的目的&”际14!"胡适曾经提出“只译名家著,不译第的著作”的翻译主张阿(&&!)&,国时期的翻译,虽然不语言文学研究的需要,但同晚清时期那种与政治紧密联系的译介活动已经明显不同了"这一时期,翻译文学无疑从边缘进入到了中心。

民国时期翻译简史

民国时期翻译简史
• 陈西滢(1892-1970)的《论翻译》最主要的贡献
是借鉴美术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翻译中的 形似、意似和神似之说(翻译的三种境界)。
• “形似”的翻译:忽略了原文的风格,而连它的 内容都不能真实传达。
• “意似”的翻译:不只是原文里说什么,还有原 文的特殊风格在哪里。
• “神似”的翻译:神韵是个性的结晶,没有原作 者的感情便不能捉到它的神韵。
• 要求译文必须体现出原作中的“流利”
• 郑振铎指出:译者“不许去抄袭原作的感 情,但却是要用他自己的情感产生出一个 完全相似的东西…简单的说来,他必须采 取原著者的精神,由他自己的官能里说出 来。”
文学研究会:茅盾的译论贡献
• 茅盾(1896-1981)积极提倡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以文
学批评家闻名。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文
• 二.吾侪今日之翻译,负有创造国语之责任。蒋百 里能以西方译史为参照,指出中国翻译事业与整 个语言文字改革运动的必然联系并指出译介对创 造的促进关系。
• 蒋百里认为:“以翻译事业而完成创造国语之责 任者,世界文学史上路德一人而已。”
• 三.翻译事业之成功者在历史上有永久至大之光荣。 其成功条件:(甲)译者、著者、读者有一种精 神上密切关系。(乙)译者视翻译为一种“生 命”“主义”之事业。
• 第二,他提出了翻译应当帮助创造出“新 的中国现代语言”的著名论点。
• 第三,瞿秋白对严复及鲁迅的有关译作及 主张做了评论。但瞿氏的评论自有其正确
性也有过火之处。(他指责严复用一个“雅”
字打消了“信”和“达”,古文的文言怎么能够 译的“信”,对于现在将来的大众读者怎么能够 “达”。)
新月派:陈西滢的译论
特点 2.译学论争范围更大、更多

民国时期的翻译及

民国时期的翻译及

2,著作的风格与态度必须与原作的性质是一 样
虽没有第一条重要但是却更难做到

3,译文必须含有原文中所有的流利
良好的译者贵于得其道,忠实而不失流利,流 利而不流于放纵
4,重译(转译)问题
a, 很伤心的事. b, 不可避免的有所隔膜,甚至 出现差错的危险. 方法: A,择译本里最可 信的来作为重译的依据. B,如译本有两本以上, 应细细的对照着翻. C,译完后,校对是必须的。

翻 译 市 场 繁 荣 的 原 因

翻译水平?????
姚克翻译的《推销员之死》
1, WILLY对他妻子说:you are my foundation and my support. 2, WILLY问儿子:You nervous about the game? 3, He is well liked. 4, He is liked, but he is not well liked.
3,强调译者的主观感情投入 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使雪莱成为 我自己。我和他合而为一,他的诗便如我的诗 。我译他的诗便像我自己在创作一样。 4, 重译问题的观点

译者各有所长,读者自由择选。勿的重译无理滑稽。
左翼作家
原名周樟寿, 1898年改为周 树人,笔名鲁 迅,字豫山、 豫亭,后改名 为豫才。
关于翻译批评(郭氏《处女与媒婆》的争论)

郭沫若《处女与媒婆》国内 人士只注重媒婆,不注 重处女,只注重翻译,不注重产生…处女应当尊重 ,媒婆应当稍加遏制。 邓振铎“杂谭”《 处女与媒婆》将翻译的功能看差了。视翻译的东西 为媒婆,却未免把翻译看的太轻了(将翻译比作奶 娘)。 矛盾《文学》月刊第三期:翻译界 最好来一个“清理运动”推荐好的“媒婆”,批评 “说谎的媒婆” 鲁迅《由聋而哑》故意迁怒 ,至骂翻译者为媒婆。(聋哑的制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无论何种至善之翻译,必有一二不满之批评, 然于译者本身之价值,绝不因批评而减损。
文学研究会:朱自清的译论贡献
• 朱自清(1898-1948)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同时又是一位学者和教育家。他有关翻译 的论述不多,但都比较精彩。
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 《背影》、《春》、《欧游杂记》、 《你我》、《精读指导举隅》、 《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 《诗言志辨》、《新诗杂话》、 《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匆匆》。
2.茅盾的《“直译”与“死译”》是最早指出“直 译”与“死译”区别(凡令人看不懂的译文并不 是“直译”而是“死译” )的文章。
3.茅盾进一步阐明“直译”有深浅两层意义(从浅 层来说,一是“不妄改”,二是读的通;从深层 次说还得保留原作的神韵)。
茅盾在文中这样写道:“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 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 保留原作的情调与风格。所谓不妄改原文的字句 尚含有一个积极的条件– 必须顾全原文的条理。”
坛鲁迅之外的又一名杰出的战将)。在20年代,他的主要
译论贡献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翻译工作目的与功能的论述
• 茅盾在《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从 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上来阐述翻译的重 要性(“……我觉得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的
重要,而在尚未有成熟的‘人得文学’之邦像现 在的我国翻译尤为重要;否则,将以何者疗救灵 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呢?”)。
他在1921年发表的《译文学书的第二个问题》一文,详
细阐述了文学翻译的特征方法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提
到“三条法则”是我国翻译理论宝库里的一笔财富。
• 第一条“法则”
• 要求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必须对于原文所 用的文字有完全的认识,其次就是他必须 对于原文所论或所描写的那种食物有所充 分的研究”
• 第二条“法则”
文学研究会:郑振铎,茅盾,
朱自清,蒋百里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成
仿吾
• 3040年代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瞿秋白 新月派:陈西滢 ,闻一多 论语派:林语堂 哲学家加入:艾思奇
特点 2.译学论争范围更大、更多
★20年代:
文学研究会: VS
创造社:
强调发翻译的目的,并认为翻译与创作 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 他还从创作技术上认为“翻译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手段,
由这种手段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自己 的新文学”。
第二:关于翻译工作者本身的条件和修养的论述
• 茅盾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中明确提出了译 者的三个条件:
• 1.翻译文学数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
• 2.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
• 3.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才的 人
• 要求译文必须体现出原作中的“流利”
• 郑振铎指出:译者“不许去抄袭原作的感 情,但却是要用他自己的情感产生出一个 完全相似的东西…简单的说来,他必须采 取原著者的精神,由他自己的官能里说出 来。”
文学研究会:茅盾的译论贡献
• 茅盾(1896-1981)积极提倡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以文
学批评家闻名。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文
• 要求译者不但要忠实于原作的意义,也要 “同化”原作的风格及态度。
(郑振铎指出:“一个良好的译者一定能立 刻发现出原作的风格的真实的性质。他必 须决定原作的风格属于哪一类,他精审决 定了以后,就必须把这种特点,以自己的 能力把它明明白白的重新再现在译文里, 如同在原文里一样。)
• 第三条“法则”
文学研究会:蒋百里的译论贡献
蒋百里(1882-1938)擅长日、德两国文字,另又懂
一点英、法文。终其一生主要是一个爱国的军 事家。他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翻译事业之先例》 从战略的角度看待译事,文章最后得到四个重
要“结论” 。
• 一.吾侪今日之翻译,为一种有主义之宣传运动。 主义运动也,则为有目的之手段,能于干燥之事 实上,加上一种活气,枯窘之文字中与以一种精 神。
民国时期(1912-1949)的译论
总述
概况: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但也是 我国译学理论取得较大进步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家往往也是翻译名 家。
特点:与晚清时期相比 1.人数更多, 可以从社团流派角度来区分 2.译学论 争范围更大、更多
特点:1.人数更多, 可以从社团流派角度来区分
• 20年代
文学研究会:郑振铎的译论贡献
郑振铎(1898-1958)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
(从事文学创作的主旨是“血和泪的文学”, 致力于反映人间的苦难,向反动的礼教宣战)和 翻译家(大量译介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 理等优秀俄苏作家的著作以宣传民主思想),也 是一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他对中国的译
论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对于翻译本身的艺术要求
1.茅盾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是迄今所
知中国译论史上最早又最明确地提出翻译不可失 却“神气句调”,即强调“神韵”这一重要观点的。 茅盾原则上赞成“直译”同时又强调保持原作的 “神韵”
茅盾认为:“就我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
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 而保留了‘神韵’。”
• 二.吾侪今日之翻译,负有创造国语之责任。蒋百 里能以西方译史为参照,指出中国翻译事业与整 个语言文字改革运动的必然联系并指出译介对创 造的促进关系。
• 蒋百里认为:“以翻译事业而完成创造国语之责 任者,世界文学史上路德一人而已。”
• 三.翻译事业之成功者在历史上有永久至大之光荣。 其成功条件:(甲)译者、著者、读者有一种精 神上密切关系。(乙)译者视翻译为一种“生 命”“主义”之事业。
创作远比翻译更重要,特别强调翻 译应有主观感情的充分投入
★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
左翼文坛内部讨论:鲁迅 VS 瞿秋白;鲁迅VS梁实秋 等
★40年代:
战火频仍, 争论大幅度减少
文学研究会:郑振铎的译论贡献
郑振铎五四运动期间,与瞿秋 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倡导新文化运动;与沈雁冰等 人在北京事》、《桂公塘》, 散文集《山中杂记》,还有 《猫》等 译作:《沙宁》、《血痕》、 《灰色马》、《飞鸟集》、 《新月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