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学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
1.传统的说法,把礼划分作吉礼、凶礼、军礼、( A )、嘉礼五类,称为五礼。
A.宾礼B.婚礼C.冠礼D.丧礼2.从曹魏开始,将百官分为( D )个品级,如相国为一品,尚书令为三品等,这种制度一直沿用至清。
A.五B.六C.七D.九3.明清时期,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在( C )举行。
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4.北宋初,四川商人自己印行了一种叫作“( A)”的纸币,这是中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交子B.关子C.会子D.钱引5.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 C )、午、未、申、酉、戌、亥。
A.庚B.辛C.巳D.壬6.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 B )。
A.陈子昂B.骆宾王C.宋之问D.王维7.与晏、欧同时的( C )大量创制慢词,丰富了词的容量和表现力。
A.苏轼B.秦观C.柳永D.周邦彦8. ( B )论诗主要强调“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9.律诗、绝句押韵( A)A.一般都用平声,用仄声押韵的很少B.一般都用仄声,用平声押韵的很少C.平声、仄声都可以D.律诗用平声,绝句用仄声10.古代的“章”、“表”这类文体属于( C )A.下行公文B.平行公文C.上行公文D.记叙文11.战国时期的公孙龙是( B )的代表人物。
A.兵家B.名家C.杂家D.阴阳家12.南北朝时佛教唯心主义盛行,以( B )为首的唯物主义者针对佛教的神不灭论进行了批判。
A.王充B.范缜C.欧阳建D.颜之推1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A)的观点。
A.陆九渊B.朱熹C.程颐D.叶适14.各国的佛教徒都是吃荤的,只有中国的汉族佛教徒是吃素的,这一习惯的形成,是由于( D )采取强迫命令的手段,强制佛教徒不许吃荤,一律吃素。
A.梁元帝B.简文帝C.梁敬帝D.梁武帝15.伊斯兰教信仰“安拉”为超验的至上神,基本经典为( B ),其信徒通称穆斯林。
《隋唐佛学》PPT课件
59
3、心为万法之根本
禅宗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 切善事,便修于善行。……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 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
60
“万法在自性”的命题
32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
五盛荫苦
33
集谛
“集”的本意是“招聚”或“ 集合”,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生 苦痛的根本原因。
34
贪 嗔 痴
35
灭谛
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 的灭寂、解脱。灭谛是指断灭世 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 佛教一切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目的。
36
道谛
行故不形现,,是世
”它是式象包世因间
。
、
43
暂因物自的世自事法 时缘,我、上性物, 的合一决自没、。指 。和切定我有实我世
、事的存单质,间
相物永在一和是存 对都恒的独实主在 和是事、立体宰的
。、
诸 法 无 我
44
• “人无我”:人与万物一样,也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生的,会随五蕴 的离散而消失,不能自己主宰自己。
26
• 1、法相宗 • 法相宗又叫唯识宗。其创始人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600—664年)。 • 2、华严宗 • 华严宗因经《华严经》为基本典据而得名,又称贤首宗、法界宗。该宗实际创始人为法蔵
(公元643—712年),世称“贤首大师”。
27
衰落期:宋元明清
• 隋唐时期形成我国的三教鼎立之势, 到宋明以后走向三教会同,形成以 儒家为中心的儒教,佛、道两教形 式上走向衰微,但其宗教精神渗透 到儒教内部,成为封建社会思想支 柱的一部分。
隋唐佛学
一心三观
所谓“一心三观”,即是说一心能观空、假、 中三谛。这是智顗根据印度龙树的《中论》 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名中道义”的所谓“三是偈”思想发挥而 来的。智顗说:“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 生法,是谓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 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 道观。”(《摩衍止观》卷五上) 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 止观不离,定慧互成。
四法界
事法界: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 理法界:清净的本体世界 理事无碍法界:本体与现象不是绝对割裂的,现象 世界(事法界)依赖于本体世界(理法界)而存在, 本体世界即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 事事无碍法界:既然万事万物都是本体所显现的虚 幻现象,每一现象又包含本体,那么各种现象彼此 都互相包容,即“圆融无碍”,没有差别和对立。 法藏把这种关系称之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华严义海百门》)
慧能与禅宗
慧能(638-734),俗姓卢, 家境贫苦,曾以卖柴为业,后 来投奔寺院,为行者,在寺内 从事打柴、推磨等劳动。由于 他对佛教义理深有领悟,得到 禅宗五祖弘忍的赏识,被传与 衣钵,成为禅宗第六祖,实际 上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在禅宗的法嗣问题上,相传弘 忍的上座弟子神秀曾与慧能进 行过竞争。
空与有
华严宗把自己这一派的教义称为“圆教”,把其他 宗派判为“偏教”。自认为其教义圆满无碍,调和 了佛教经论中的诸矛盾思想。华严宗既不满意唯识 宗的某些说法,认为识所变出的境是虚妄的,能变 的识也不是真的;同时也不满意般若空宗的某些说 法,认为如果心境皆无,客观和主观都不存在,那 么佛性和涅槃世界同样也都被否定了。他们认为, 圆满的说法应该是,物质世界是虚幻的,佛性是实 有的;事物是假的,其本体是真的。他们企图把空、 有二宗的思想糅合起来。为了论证佛性是真实的, 是世界的本体,他们着重讨论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问题,提出一整套华严宗的佛教学说。
隋唐佛学 中庸
隋唐佛学之特点今天讲的题目是隋唐佛学之特点。
这个题目有两种讲法:一种是把特点作历史的叙述,从隋初到唐末,原原本本地说去,这叫做“纵的叙述”。
一种是“横的叙述”,就隋唐佛学全体作分析的研究,指明它和其它时代不同的所在。
原则上这两种方法都应该采取,现在因为时间限制,只能略略参用它们,一面讲线索,一面讲性质。
即使这样讲,也仍然只能说个大概。
但是先决问题,值得考虑的是:隋和唐是中国两个朝代,但若就史的观点去看,能否连合这两个政治上的朝代作为一个文化学术特殊阶段?就是隋唐佛学有无特点,能否和它的前后各朝代加以区别?我们研究的结果,可以说佛学在隋唐时代确有其特点。
这一时期的佛学和它的既往以及以后都不相同。
平常说隋唐是佛学最盛的时候,这话不见得错,但是与其说是最盛,倒不如拿另外的话去形容它。
俗话说“盛极必衰”,隋唐佛学有如戏剧的特点,是高潮的一刻,也正是下落的一刻。
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隋唐佛学的鼎盛,乃因在这时期有了很高的合,可是就在合的里面又含有以后分的趋势。
总括起来说,隋唐佛学有四种特性:一是统一性;二是国际性;三是自主性或独立性;四是系统性。
若欲知道这四性性质及其演变,便也须知道佛学在这一时期之前与以后的趋势。
先说统一性。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能够在各方面得以统一。
扼要说来,佛学本身包含理论和宗教两方面。
理论便是所谓哲理,用佛学名词说是智慧;同时佛教本为宗教,有种种仪式信仰的对象,像其它宗教所供奉的神,以及有各种工夫如坐禅等等。
所以佛教既非纯粹哲学,也非普通宗教。
中国佛教对于这两方面,南北各有所偏,又本来未见融合,可是到了隋唐,所有这两方面的成分俱行统一。
从历史上看,汉朝的佛教势力很小,到了魏晋南北朝虽然日趋兴盛,但是南北渐趋分化。
南方的文化思想以魏晋以来的玄学最占优势;北方则仍多承袭汉朝阴阳、谶纬的学问。
玄学本比汉代思想超拔进步,所以南方比较新,北方比较旧。
佛学当时在南北两方,因受所在地文化环境的影响,也表现同样的情形。
回到“宗派佛教”—— “隋唐佛教史”书写问题研究
宗教 (佛教)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已经与中
国学界的立场有所不同。不过,吉水氏书写的基
本单元是宗派。但日本学界对隋唐佛教史的书写
是否真的是以宗派为基本单元进行的吗? 又或者
学
研
究
2022年第1期
这仅仅是中国学界的一次选择?
昭和三十二年 (
1957)3 月,塚本善隆在为
关联为契机,教理、教团、美术、文学、法
制、经济等方面综合性的佛教文化史研究成
为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主流,大量成果也应运
而生。
情况也确实如此,不论是道端良秀 《唐代佛
教史の研究》、山崎宏 《隋唐佛教史の研究》,还
是镰田茂雄本人 《中国佛教史》卷 5、6 的隋唐
部分,都主要是从社会文化史视角对隋唐佛教进
·109·
论,后之学者如能继塚本君之芳踪,而特察
世运推移之因果,则幸甚矣。
可见,汤氏并不满意塚本善隆过于狭小的书
写思路,并直言需要在 “世运推移之因果”处下
功夫,即需要突破宗派自身脉络的局限,进而用
史学方法加以全局把握。这种超越宗派史而从史
学整体研究出发的学术立场并非汤用彤所独有,
在塚本作品出版的同年,陈垣与胡适针对 《四十
如果一 味 拓 展 而 不 能 通 过 此 知 识 关 涉 “智 慧”
或 “真理”,即 这 一 作 为 过 去 的 存 在,不 具 有
指向现在与未来的功能,又或者无法展现某种
超越 性,那 这 些 呈 现 出 的 知 识 便 毫 无 意 义 可
言。而被 “呈现”的佛教史自身并不能生成意
义,令这些 “陈列”着的知识生成意义的是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背诵笔记哲学文学等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背诵笔记哲学文学等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2018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背诵笔记--哲学、文学等掌握中国哲学、文学、戏剧戏曲、中医中药、书画艺术和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流变大体是周代子学、西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
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自然哲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起点。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互相影响,形成“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八卦就是八个卦相。
传说八卦是由伏羲画的。
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u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en)、代表山,兑代表泽。
传说后来周文王又把八卦互相搭配变成六十四卦,演绎成《易经》(《周易》)。
2、诸子百家中国哲学比较早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兵、杂家等思想流派,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中国后世学术之母。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言行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着有《老子》。
道家以辩证思维,主张清净无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而着称。
战国时期的庄子,着有《庄子》。
春秋时期的墨翟(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其言行思想集中反映在《墨子》中。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同”等。
春秋时期的孙武(孙子)是兵家的着名代表,着有《孙子兵法》;战国时期的孙膑着有《孙膑兵法》。
战国时期的韩非(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着有《韩非子》。
其他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等。
法家思想主要是政治哲学,早已被历代当权者融入其统治权术中。
3、儒学儒家学说是中国 2000 多年以来处于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张德政,“礼”与“仁”是儒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B.兵家C.道家D.墨家名家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国家开放大学《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形成性考核1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其中被人尊为“书圣”的是(王羲之)。
2.在选官制度方面,隋文帝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根据考试成绩录用官吏;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3.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包括(地神崇拜)、山神崇拜、(河神崇拜)和日月星辰诸神崇拜。
4.中医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就,以下属于药学方面的著作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5.以下属于史评体著作的是(《什七史商榷》、文史通义》、《史通》)。
6.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于鼎)”,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7.韩愈的(《师说》)一文是其关于教师问题的重要论文,也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教师的名作。
8.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下举办的养士机构是(稷下学宫),它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具有教育机构的性质。
9.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主要思想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道家哲学与阴阳家思想;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10.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相结合,形成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11.中国古代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言传身教、尊师爱生;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引导;教学相长)13.中国史书中的“正史”的史书体例是(纪传体)。
14.在文学领域,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是(赵氏孤儿),先后被译成德文、法文、英文、广泛流传,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曾将其改编。
15.中国古代的“十恶之罪”指的是(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谋反、谋大逆、谋叛)。
隋唐佛教
隋唐佛教可参考书目《隋唐佛教文化》[日]蛎渡护《隋唐佛教》郭鹏《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一篇:佛教在隋唐时期的发展概况佛教在整个隋朝时期都处在发展时期.隋文帝和炀帝本人与佛教关系亲密,隋文帝从小在尼姑庵里由尼姑带大,此尼还给他起了佛名"那罗延"(梵语端正猛健之意).隋炀帝也有关系至密的僧人为师,曾亲自受戒于当时的高僧智.由于有封建皇帝的支持提倡,佛教在隋代得到很大发展,仅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年),就在全国修建一百一十三座舍利塔.隋炀帝时僧尼受到和贵官一样的尊重,凡在宫廷设宴,除帝后一席,亲信权贵一席外,僧尼道士也都另设一席.到唐朝时,虽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上曾几度有所曲折(如唐太宗,玄宗时对佛教的禁令,以及唐武帝灭佛),但实际上佛教势力仍在迅速发展.例如唐太宗时,一次下令剃度天下僧尼即达一万八千五百余人.武则天时代,因为篡政的需要,更是借用佛教压制道教,于天授三年(691年)下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到唐武宗时,佛教已经发展到"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寺院众多,寺院经济发达.隋朝文帝,炀帝二君,三十七年间全国寺院达到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开皇年间,有个山西蒲州僧人,他在长安住持的清禅寺,规模大得惊人:"九级浮空,重廓远摄,堂殿院宇,众事园成,竹树森繁,园圃周绕,水陆庄田,仓廪碾硙,库藏盈满.京师殷有,无过此寺".实是一个非常不小的僧侣地主庄园.到唐朝,规模更加庞大,到武宗灭佛前夕,捡括全国大,中寺院竟达到四千六百所,小庙宇尚有四万所.当时,"造寺不止,费财货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千万".唐武宗灭沸之后,从寺院地主那里刮收肥沃良田数千万顷之多.所以唐时有人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第二,僧尼数多,而且僧侣地主的上层人物和隋唐王朝常有密切关系,他们直接受到政府的庇护,其中有不少是政治上很有实力的代表人物.据道宣的《大唐内典录》计算,隋朝一代剃度僧尼达三十万人.到唐朝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天下申请为僧尼者,更有七十万人之多.寺院地主的势力越来越大,不仅直接夺走了国家收税的民户,而且有些佛教首脑人物在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隋朝智,本人即为南朝贵族世胄,从南朝陈开始,他成为佛教著名宗派天台宗的祖师爷.隋王朝时,文帝刚刚灭陈,便给智一封口气十分尊重的书信,表示对他"敬信情重",要求他的政治上的合作,后来炀帝杨广更从他"受菩萨戒",登门拜师.所以智一直很自豪地对门徒们吹嘘:"我与晋王(杨广)深有缘契".唐朝太宗,高宗时,玄奘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唐太宗称赞玄奘"夙标高行,早出尘寰",亲自为他译的佛经写序,即有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序中盛赞玄奘为"沙门之领袖",其功"将日月而无穷","与乾坤而永大"武则天时代的薛怀义,则更是在政治上显赫一时的人物.他出家后被武则天任命为洛阳白马寺主,并让驸马薛绍认其为"季父".《旧唐书·薛怀义传》称他得势时,"朝贵皆匍匐礼谒,武承嗣,武三思皆执憧仆之礼以事之,为其执辔",他"纵横犯法,人莫敢言","气盖一时,出百官上".这当然只是极为个别的例子,但说明了当时僧侣地主政治地位确实很高.第三,隋唐时期佛经翻译数量之多,和佛教各宗派形成之众,是以前任何时期所不可比拟的.根据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载,隋代共有佛经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共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之多;唐代时比前更为增多,据德宗时圆照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共为二千四百四十七部七千三百九十九卷.从230唐高祖武德里德宗贞元年间共一百八十多年,我国共译出佛经总数达四百三十五部二千四百七十六卷,翻译家共四十六人.所以,隋唐时期是我国佛经翻译史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我国佛教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教派,也大多数在隋唐时期形成.比如,前面提到的隋朝时形成的天台宗,和唐朝形成的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等,皆是.这些佛教宗派各有高僧,如天台宗的智,唯识宗的玄奘,华严宗的法藏,禅宗的慧能,密宗的不空,净土宗的道绰,律宗的道宣,怀素,义净等等,皆是当时学问很高深的佛教大师.隋唐沸教的发展,对我国文化史有深远的影响.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曾指出:宋明道学正是佛教华严宗,禅宗和唯识宗主观唯心主义思潮的"延续",该书认为"佛学在开始时是与玄学合流,而最近则通向道学".宋朝的许多道学家和理学家,常常深通佛学,程颐,程颢所说的"理"和"事"常常和华严宗所谓"理事"共通.史称宋朝大政治家和大学问家欧阳修,临终时是读了八卷《华严经》"倏然而逝"的,可见当时佛学对知识界的深刻影响.禅宗对宋朝理学家影响也很深,以至明人说:"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一时讲究禅机,参禅成为宋代文人们的风尚.佛教对唐宋的文学也有极大的影响,盛唐时候先于李白,杜甫成名的王维,曾被文学史家称为"诗佛".他对佛学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中有不少是谈佛理的.他的诗恬淡闲适,是与他具有佛学修养分不开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信仰佛教,是天台宗的信徒,虽然在哲学上他有许多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在某些哲学理论和文学理论上仍摆脱不了佛家的超脱人世的世界观.唐朝另一位杰出诗人白居易,也受到佛教影响,晚年当他结束了宦途生活后,退休隐居,和僧侣们共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佛教在我国小说史上的影响尤其深远,唐人传奇小说里有不少故事是讲佛教的因果报应的;此外,我国后来发展成为演史,俗讲,长篇章回小说和戏剧等文艺形式,其始源,都莫不与隋唐时代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佛曲,讲经,变文有关.据向达先生考证,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提到的"俗讲僧"和在敦煌所发现的《降魔变》,《目连变》,《维摩经》变文故事,都属于早期的演义小说的内容.到宋朝,这类俗讲文学才由佛堂转到市井,又分成"说经","讲史"等数大类,终成为后来的白话小说.在我国绘画史上,佛教也有很大影响,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作品大部分为寺院绘画佛教故事,据统计,仅在长安,洛阳寺观中所绘宗教壁画,即达三百多壁.这也可以看出佛教在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至于敦煌莫高窟艺术和洛阳龙门石窟中唐朝雕塑艺术,就更明显可以看出佛教文化方面的影响了.(选自《中国古代史问答一百题》,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又一篇:隋唐佛学思潮泛论——黄钊2010年05月08日湘潭大学学报隋唐佛学思潮是我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中国常识问答题及答案
中国常识问答题及答案1、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国学”这个概念本来的意思是什么?(答案:国立学校)2、今天所说的“国学”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答案:近代或19世纪末20世纪初)3、中国每一个时代都存有它独有的学术,先秦时期的学术叫做什么?(答案:先秦诸子学)4、中国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学术,两汉时期的学术叫什么?(答案:两汉经学)5、中国每一个时代都存有它独有的学术,魏晋时期的学术叫做什么?(答案:魏晋玄学)6、中国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学术,隋唐时期的学术叫什么?(答案:隋唐佛学)7、中国每一个时代都存有它独有的学术,宋明时期的学术叫做什么?(答案:宋明理学或宋明儒学)8、中国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学术,清代的学术叫什么?(答案:清代考据之学或清代朴学或清代汉学或清代乾嘉之学)9、在中国的百家之学中,最能够代表“国学”的就是哪几家?(答案:儒道佛三家)10、孔子的祖籍是哪个国家?(答案:宋国)11、孔子名列第二,他的哥哥叫做什么?(答案:孟皮)12、孔子的儿子叫什么?(答案:孔鲤)13、孔子最敬仰的、作梦都会梦见的人就是谁?(答案:周公)14、孔子一生做过的最大的官职是什么?(答案:鲁国的大司寇)15、孔子曾为他的一个学生的早死痛哭不已,这个学生就是谁?(答案:颜回)16、为孔子守孝六年的学生是谁?(答案:子贡)17、孔子的儿子幼承庭训,拒绝接受孔子的教导,存有两句话,一句就是“不学诗,无以言”,另一句就是什么?(答案:“不学礼,无以公”)18、传说孔子写有一部专著,是那部书?(答案:《春秋》)19、孔子念哪一部书以至于“韦编三绝”?(答案:《易经》)20、“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答案:宋代开国宰相赵普)21、孟母三迁就是先后从哪里迁于至哪里?(答案:从墓地附近迁于至集市再迁至学校附近)22、《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表达的是哪一位中国早期哲学家的思想?(答案:孟子)23、《三字经》第二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谁说道的?(答案:孔子)24、《大学》传说是谁写的?(答案:孔子的学生曾子)25、《中庸》传说就是谁写下的?(答案:孔子的孙子子思)26、“四书”是由谁编订的?(答案:朱熹)27、“六经”这个名称又可以叫做什么?(答案:六艺)28、“五经”这个名称形成于哪个时代?(答案:汉武帝时代)29、《诗经》的“风雅颂诗赋比兴”齐名为什么?(答案:《诗》“六义”)30、“三礼”指的是那三部书?(答案:《仪礼》《礼记》《周礼》)31、《春秋》“三传”所指的就是那三部书?(答案:《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32、《周易》传说是谁创作的?(答案:周文王)33、通常指出,佛教就是什么时候传至中国的?(答案:两汉之际)34、佛教的“三宝”指什么?(答案:佛、法、僧)35、佛教中的“佛”就是什么意思?(答案:顿悟者)36、“生老病死”在佛教中被称为什么?(答案:四苦)37、中国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被称作“经”的就是哪部书?(答案:《坛经》)38、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是谁?(答案:唐朝和尚慧能)39、人们常说道的“南并无阿弥陀佛”中的“南并无”就是什么意思?(答案:致意、归依)40、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是哪四位?(答案: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41、道教就是什么时候正式宣布产生的?(答案:东汉末年)42、道教最大的神叫什么?(答案:元始天尊)43、宋元时期哪一个道教教派影响最小?(答案:全真教)44、《庄子》一书在道教典籍中被称为什么?(答案:《南华真经》或《南华经》)45、庄子最出色的朋友就是谁?(答案:惠施)46、魏晋时期被称为“三玄”的是哪三部书?(答案:《易经》、《老子》、《庄子》)47、云南大学历史上存有一位研究《庄子》的国学大师就是谁?(答案:刘文典)48、近现代史上写有《国学概论》《国故论衡》的国学大师是谁?(答案:章太炎或章炳麟)49、近现代史上写著《国学概论》《国史大纲》的国学大师就是谁?(答案:钱穆)50、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为一名妓女作传,这部书叫什么?(答案:《柳如是别传》)51、明确提出“单一制之精神,民主自由之思想”这一理念的国学大师就是谁?(答案:陈寅恪)52、现代新儒家的开山祖师一般认为是谁?(答案:熊十力)53、近现代史上研究国学最存有影响的两大机构就是什么?(答案: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大学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54、上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是谁?(答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55、著存有《红楼梦新证》的红学泰斗就是谁?(答案:周汝昌)56、张爱玲写有一部红学专著,叫什么?(答案:《红楼梦魇》)57、中国最存有影响的戏曲种类就是哪两种?(答案:昆曲和京剧)58、昆曲产生于什么地方?(答案:苏州昆山)59、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作“诗佛”的谁?(答案:王维)60、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圣”的谁?(答案:杜甫)61、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曾经为住房问题大声疾呼的就是哪一位诗人的那一句诗?(答案:杜甫,“恩得广厦千万间,小庇天下寒士俱欢颜”)62、“上穷碧落下黄泉”出自于哪一位诗人的哪一首诗?(答案:白居易,《长恨歌》)63、“年年岁岁花掉相近,岁岁年年人相同”就是哪一位诗人写下的?(答案:初唐诗人刘希夷)6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哪一位诗人写的?(答案:北宋词人秦观)65、“问渠那得明如许,为存有源头活水去”就是哪一位诗人写下的?(答案:朱熹)66、“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于哪一位诗人的哪一首诗?(答案:清代吴伟业或吴梅村,《圆圆曲》)67、“丧志畏言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求”就是哪一位诗人写下的?(答案:龚自珍)68、《史记》的创作主旨用司马迁的原话来说是什么?(答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69、《论语》谈“君子以文会友”,下一句就是什么?(答案:以友辅仁)70、《论语》讲“文质彬彬”,下一句是什么?(答案:然后君子)71、孔子谈“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下面几句话就是什么?(答案: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2、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飞鸟相与还)7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的之下一句就是什么?(答案:海上明月共潮生)74、王昌龄《出塞》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 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万里长征人未还)75、李白《将进酒》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之下一句就是什么?(答案:千金散天下还一朝)76、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不尽长江滚滚来)77、李商隐《锦瑟》诗中“庄生晓梦爱好者蝴蝶” 的之下一句就是什么?(答案:望帝春心塞杜鹃)78、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人生到处知何似” 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应似飞鸿踏雪泥)79、黄庭坚《递黄几复》诗中“桃李春风一杯酒” 的之下一句就是什么?(答案:江湖夜雨十年灯)80、曹雪芹《红楼梦》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下两句是什么?(答案: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居多,以下不属于“六艺”的就是(d )。
隋唐佛学
朝第 风三 月个 ”境 界 是 “ 万 古 长 空 , 一
花第 开二 ”境 ;界 是 “ 空 山 无 人 , 水 流
处第 寻一 行境 迹界 ”是 ;“ 落 叶 满 空 山 , 何
禅 宗 的 三 境 界
禅宗的影响
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中国自创的顿悟禅宗对中 国人的文化形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影响很深, 这种祇凭完全独特的个性感受和直观体会的禅门状 况特别渗透进中国文人的心灵,使这心灵在走向大 自然时变得更加深沉和超脱,从而领悟到大自然的 和谐、有序、人与自然的融通合一。使人的平凡生 命、日常生活跃升为具有艺术,诗意色彩。中国文 人常把这种感悟情境融汇到自己的诗歌、绘画中作 品渗透出浓浓的禅意。思想家说:「禅是一种智 慧」。禅诗曰:「禅是一首无声的诗。」艺术家说: 「禅是一幅无形的画」。茶师曰:「禅是一杯清醇 甘美的茶。」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 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生活就是禅
华严宗三祖法藏法师和辽金时期的华严宗像
唯识宗简介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 玄奘法师 及其弟 子窥基大师(632~682)。这一流派的远祖,是古 印度时的 无着菩萨 (约410~500)和 世亲菩萨 (约420~500),中间经过护法上师和尊师们的弟 子戒贤法师而传到中国。窥基大师常住长安慈恩寺, 世称“慈恩大师”,故唯识宗也称为“慈恩宗”。 又因为该宗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唯识真性”, 所以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识者心之 别名。主要经典依据有六部经书 和 十一部论书。
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
华严宗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中国十三宗之 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 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 即法顺)为初祖。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教义:十玄门【真如法界随缘转动而成差别之诸法,诸法各各 缘起圆融无碍,称为十玄缘起无碍 】,六相【(一)总相:一法 含多法而成。即一含多德。(二)别相:法有色心之别。多德非 一。(三)同相:事物虽有多义,而同成一总,不相违。(四)异相: 多义相望而各异,虽差别会成一体,然又不失其各部分之特质。 (五)成相:部分相依而成全体,由差也融成—体。(六)坏相:差 别而各住自法不可移动】,法界规 【法界有事理之别, 事:法是诸法,界是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 界。总该万有回法界。如天台家之十法界不同。理:指真如之 理性谓法界,即实相、实际、法性等答法界之异名,其体一故。 界有因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或性义,诸法所依之性(同一空 性)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20_真题-无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20(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汉代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盛行属于______A. 文化现象B. 文化事象C. 文化思潮D. 文化内涵2.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______A. 高士奇B. 饯学森C. 茅以升D. 竺可桢3.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______A. 恒河B. 尼罗河C. 底格里斯河D. 幼发拉底河4. 中国社会“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______A. 夏代B. 商代C. 周代D. 秦代5. 周人极端重视的是______A. 渔业B. 手工业C. 商业D. 农业6. 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______A.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B. “虚”与“实”的关系问题C. “名”与“实”的关系问题D. “主”与“客”的关系问题7. 宋明时期,与朱熹理学相对的学派是______A. 周敦颐的濂学B. 程颐、程颢的理学C. 张载的关学D. 王阳明的心学8. 建国之初就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______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9. 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的主要标志的是______A. 栽培小麦B. 井渠双灌C. 以犁耕为主D. 使用水车10.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描写主人公孔乙己出入成亨酒店,必穿长衫,坚持在乡下人中间突出自己的读书人身份。
这反映了人文范围内服饰的______A. 信仰标志B. 阶层标志C. 仪礼标志D. 审美标志11. 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的______A. 运算法则B. 力学原理C. 几何原理D. 代数理论12.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______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13. 下列法典中,被称为汉代以来对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的是______A. 《唐律疏议》B. 《九章律》C. 《大明律》D. 《大清律例》14. 传统社会中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______A. 诞生礼B. 成年礼C. 婚礼D. 丧礼15.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______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隋唐佛学
2015-3-28
10
安世高所传小乘禅法
安世高,名清,原安息国太子。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 来到洛阳,20余年,共译出佛典“三十四部,凡四十卷”(出三藏 记集)。 “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被称为“群 译之首”(出三藏记集· 安世高传) “安世高的汉译佛典,可算是一种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有特色。 就内容说,他很纯粹地译述出他所专精的一切。……至於译文形式, 因为安世高通晓华语,能将原本意义比较正确地传达出来……但总 的说来,究竟偏於直译。有些地方顺从原本结构,不免重复、颠倒; 而术语的创作也有些意义不够清楚(如「受」译为「痛」,「正命」 译为「直业治」等)。因此道安说安世高的翻译力求保存原来面目, 不喜修饰,骤然看到还有难了解的地方。”——吕澂《中国佛学源 流略讲》
2015-3-28
24
幻化宗:代表人物道壹。 “世谛之法,皆如幻化。”——吉藏《中观论疏》 “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世谛。 心神犹真不空,是第一义。”——安澄《中论疏 记》
2015-3-28
25
“幻化故空”,本是符合般若空义的,但幻化宗 的理解比较片面。般若的空是“一切法空”,而 幻化宗只说“世谛法”如幻,并且肯定“心神尤 真不空”,空的不彻底。
割裂有无,主张无中生有,带有宇宙生成论的色 彩。
2015-3-28
20
即色宗:代表人物支道林(314-366) “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 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世说新 语· 文学篇》
2015-3-28
21
只领会到万法不能独立自存,并以此来否定色之 存在,未能领会色本身就是非色的道理。将“色” 与“空”对立了起来。
文化概论题目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1、明明德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菩提树苦集灭3老子庄子太平道五斗米道全真道4太阳黑子九章算术祖冲之5史记纪传体编年体资治通鉴通典记事本末6经学玄学理学7 相生相克1.自汉代董仲舒改造原始儒学以后,新的儒家政治伦理学即“三纲五常”成为历代遵循的金科玉律,五常是、、、、。
2.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司马迁的《史记》是第一部体通史;班固的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唐代杜佑的是典制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唐代的《史通》为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浅析隋唐佛学传播之特点
92现代交际·2019年2期作者简介:寇得慧,青海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浅析隋唐佛学传播之特点寇得慧(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摘要:隋唐佛学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股佛学思潮源自佛教在中国的深远传播。
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兴盛和发展,佛教在吸收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些精髓之后,一股大的哲学思潮氤氲而生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佛学思想的成功源自于传播上的成功。
关键词:隋唐佛学 本土文化 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B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092-02正如魏晋时期的玄学一般,隋唐之际的佛学思想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巩固而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不论其传播的速度,或是传播的方式,都是空前绝后的。
就其传播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从社会上层往下层传播儒学虽然仍是统治思想,依然是作为社会正统的存在,但是它的社会影响力却逐渐呈现衰颓的趋势。
当时社会相对黑暗,帝王软弱无能,宦官外戚专权,连年大旱,百姓叫苦连天,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佛教适时地传入了中国且首先从社会上层开始传播,并能很好地与儒学相融合。
佛教思想恰如其分地符合社会上层的诉求。
由此佛教思想从社会的统治阶级逐渐向普通劳苦大众传播。
隋文帝奉行的是崇佛政策。
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也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宣扬的慈悲普度,善恶报应,轮回转世,认为只要依法修行,便能脱离苦海,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这一切颇能满足人们的终极关怀,故在中国迅速流传。
对身处泥淖的老百姓而言,无外乎有了一个精神寄托,可以暂时缓解痛苦。
从而佛教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传播媒介的促进作用石头、纸张、羊皮、竹简、科学技术、艺术、医学等的发展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由于纸具有便于携带的特性,所以佛教的教义通过纸张来传播,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第4章隋唐佛学
2. 种子学说
种子分有漏、无漏,后者至善,皆藏于阿赖耶识中。人要解脱 必须不断修行,使有漏种子转为无漏,舍染归净而成佛。
“无漏”种子
“有漏”种子
3. 三性
• 一是“遍计所执性”,是指人们普遍地对万事万物分别计较,视一切事 物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实我实法”的世俗认识,其实这些事物都是不真 实的。 • 二是依他起性,是说万事万物皆是依赖心识而生灭,是虚幻不实的。 • 三是圆成实性,是指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错误之 见,认识到“我”、“法”两空,由此而显现出真如实性。
第四章 隋唐佛学
第一节 慧远与僧肇(格义) 第二节 教门
第三节 宗门
第四节 经学与儒家
第一节 慧远与僧肇
一、 佛学的传入 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相 传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10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 的出现。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当时人们对佛教教义的了解也只 是把它看成与中国黄老方术思想差不多的东西。他们认 为老子讲“无为”、“去欲”,佛教也讲“清净无为”、 “息心去欲”。 或者把佛看做与中国当时流传的神仙差不多。例如佛 “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 无所不入”(袁宏《后汉记》)。
2. 一念三千
• 所谓“一念三千”,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 之谓。智顗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 千。”(《摩衍止观》卷五上)这是说,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 于一念心中,这是因为“三千同一性故”,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 所以说“一念三千”。
3.一心三观
一、天台宗 天台九祖 :
龙树-慧文-慧思-智者-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1.止观 2.一念三千 3. 一心三观 4.无情有性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
它的提出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运用这一诗教来调整本阶级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它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强调“止乎礼义”和“主文而谲谏”只允许“怨而不怒”地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2、“诗无达诂”: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诗无达诂”即是说“《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这原是针对春秋战国策士谋臣在政治外交场合往往断章取义,截《诗》以托己意的现象而发的,但又因鉴赏主体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审美理解,因而逐渐成为中国审美鉴赏中的理论术语之一,这与西方接受美学中伊塞尔所谓作品“空白点”,“召唤结构”有相似之处。
3、刘勰——风骨说:语出刘勰《文心雕龙》。
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刘勰风骨说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
其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
风骨说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风骨”论:是吸收了六朝在诗歌格律上的成就的,因而也就体现了唐代“风骨”论的特点,它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
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12.6第十二章隋唐佛学第一节佛教的产生及发展一、佛教的产生及传播(一)佛教的产生: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和佛陀(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等阶段。
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教义,主要内容是“四谛”、“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宣扬人生是一个“苦海”,由于人们的“无明”(愚昧无知)而引起了欲望、追求、反抗意识,从而造成了人生种种痛苦,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消除“无明”,惩治个人的身心活动,方能脱离“苦海”,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原始佛教虽有这一套理论,但基本属于粗俗的宗教形态。
释迦牟尼死后→上座部与大众部(部派佛教);公元1世纪→大众部演化出大乘佛教,佛教开始由宗教形态向思辨的理论形态发展;公元2—3世纪→南印度佛教理论家龙树、提婆依附《般若经》创立大乘“空宗”;公元4—5世纪→北印度的佛教理论家无著、世亲创立大乘“有宗”,以所谓“缘起论”的名相分析,论证现实世界是“识”所变现的幻境。
空宗和有宗,从不同角度把佛教由宗教形态加工成富于思辨的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公元7世纪后→大乘佛教的理论日趋烦琐空洞,失去对群众的吸引力,为密教所取代。
并在公元十三世纪时消亡。
(二)在中国的传播:1、佛教约在两汉之际转入中国。
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始有佛经汉译本。
以后佛教大小乘经论陆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理论,并培养出一批富有创见的中国佛教学者,促进了大乘空宗理论,并培养出一批富有创见的中国佛教学者,促进了大乘空宗哲学(般若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东汉时的佛寺只对西域商人开放,法律规定汉人不得出家为僧。
只有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
佛教在这时达到鼎盛有其社会原因和理论原因:1)社会原因。
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南北大分裂、社会大动乱、人民生活极其痛苦的时代。
梁武帝萧衍于公元504年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
2)理论原因。
西晋以后,大量佛教经论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唯心主义空观思辨与魏晋玄学的有无、本末、动静之辨在思辨结构上颇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许多玄学名士出玄入佛,促进了玄学与佛教般若学的融合,并使佛教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教哲学中国化体系的建立东晋南北朝广泛传播的佛教哲学,到隋唐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完成了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从两汉之际到隋唐时期,中华民族用了八个世纪的时间,引进、吸收、消化了佛教文化和佛教哲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发展。
(一)隋唐佛教哲学的社会基础:一方面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门阀士族,经过农民战争的打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日趋没落。
大批没落士族转入佛教,追求精神上“超凡入圣”的自我解脱,希图进一步发挥佛教“柔化人心”的作用,以扑灭广大农民群众的反抗意识。
另一方面,随着门阀士族的没落,一大批出自寒门庶族的知识分子上升为官品贵族。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起的佛教宗派(如华严宗、禅宗),开始为新的官品地主服务。
这样一来,佛教就有了更为宽广的社会基础,并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在隋唐佛教宗派中,有些宗派以宣扬宗教实践为主,缺乏理论创造,如净土宗、律宗、密宗;有些宗派则对哲学发展有贡献,如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二)理论特征:隋唐佛教各宗派的理论虽然各异,但在其思辨结构上又有其共同性:1、佛教哲学利用形而上学的抽象,在现实世界背后设置一个超现实的神秘本体,赋予其“法性”、“佛性”、“真如”、“圆成实性”等名字。
2、又把这个神秘本体同现实世界对立起来,用“缘起论”、“中道观”、“二谛义”等貌似辩证法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证世界万物都是待缘而起、虚幻不实的。
3、佛教哲学认为只有抛弃人的正常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既破“我执”(认识主体),又破“法执”(对象世界),“人境俱夺”,才能得到一种达到“真如”、“佛性”的“智慧”,实现主体与绝对本体的冥合,进入彼岸世界。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循环。
自我意识的循环、相对主义的诡辩、神秘主义的证悟,这三种方式的结合,构成了隋唐佛教的一般思辨结构。
这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思维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最富于思辨特色、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很大的是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第二节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华严宗,以其崇奉印度大乘有宗经典《华严经》而得名。
华严宗思想体系的创立人是唐武则天时代的法藏(公元643—712年)。
华严宗的哲学理论主要是“法界缘起”论与“圆融无碍”说。
一、“法界缘起”论(一)“法界缘起”的含义:1、华严宗把现象界归结为一个包罗万有的笼统的、抽象的存在——“法界”,认为在“法界”中“万法融通,互为缘起”,即一切千差万别的事物互相依存、互相包含、融通为一。
这就是说,现象界是一个无限无据、无穷无尽的关系之网,其中没有任何独立的实体。
“法界缘起”是最高范畴,不可能再进一步追究。
2、在华严宗看来,就是精神与物质——“心”与“尘”这类最根本的现象,也是互为因缘的。
在“心”与“尘”之间,似乎没有谁是本原的问题,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3、所谓“法界缘起”实际上是按佛教世界观看待世界的结果,是“尘”与“心”之上的“佛智”所派生的。
这种“佛智”即“佛性”、“真如”,不是与“尘”相对待的“心”,而是与“法界”相对待的“真心”。
(二)评价:“法界”包括的万物,乃至客观(“尘”)与主观(“心”)的内外之别,全是“佛智”的“自心所观”,全是没有任何“自性”的“幻相”,根本就没有客观实在性可言,唯有“佛智”才是真实的。
二、“圆融无碍”说:“圆融无碍”的思辨理论,通过貌似辩证法的神学思辨来消融各种差别、矛盾。
(一)“圆融无碍”的含义:当宇宙万有统摄于“一心”时,便成“四种法界”:(1)千差万别的事物,是“事法界”;(2)千差万别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理”,是“理法界”;(3)每一事物都是“理”与“事”的统一,是“理事无碍法界”;(4)既然每一事物都统一于一个“理”,那么事物之间也就没有差别、矛盾了,是“事事无碍法界”。
这里所谓“事”,指“因缘和合”所产生的现象界;所谓“理”,指佛教在现象界背后所设置的本体。
“理”与“事”这对范畴,继承了魏晋玄学本体论的“体”和“用”、“本”和“末”等范畴,发挥了佛教哲学常用的“有”和“空”、“真如”和“诸法”等范畴,夹杂着一些关于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规律与事物等关系的不确切的抽象。
1、“理事无碍”——“理”不在“事”之外,而在“事”之中。
“理”包含着所有的“事”,是“事”之为“事”的根据;但“理”不能脱离“事”,是通过“事”来体现的。
因此,只有从“有”与“空”、“理”与“事”的统一上,才能真正把握世界。
强调“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事”所显现的都是这个唯一的“理”;而千差万别的每一“事”,都是这个唯一的“理”的完满显现。
2、“事事无碍”——在“事事无碍”方面,华严宗通过“六相圆融”、“一多相即”等相对主义诡辩,歪曲事物的普遍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把事物的现实差别性归结为抽象同一性。
六相:“总相”(全体)与“别相”(部分)、“同相”(共同性)与“异相”(差别性)、“成相”(相互依存性)与“坏相”(各自独立性)。
(二)评价:它启示人们,尘世与天国、入世与出世是统一的;通过“事事无碍”说,它消融了一切差别、对立;华严宗所提出的“理”与“事”、“总相”与“别相”关系问题、同一性与差别性关系问题,及其在这些问题上展开的唯心主义思辨,都为宋明道学的兴起准备了思想资料,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第三节禅宗的“顿悟成佛”论禅宗托称梁武帝时来华的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实际上它是中国独创的佛教宗派,形成于唐代初期,在北方活跃一时。
禅宗可推源于唐初弘忍在湖北黄梅开创的“东山法门”。
后来另一弟子慧能(公元638—713),以佛教革新者的姿态活动在广东一带,被称为禅宗的“南宗”。
禅宗慧能学派的出现和发展,是佛教信仰危机的产物。
提出以“心即真如”、“顿悟成佛”、“凡夫即佛”一套新的佛教哲学,恢复佛教理论的活力,挽救佛教的信仰危机。
一、“心即真如”的本体论:“真如”与“诸法”(即本体与现象界)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佛教哲学的中心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慧能学派摆脱了佛教诸宗派的种种烦琐论证,而直截了当地提出“心即真如”。
含义:“心”就是本体,离“心”别无本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存于“心”,都是“心”所派生的,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也取决于“心动”。
慧能学派就把“真如”本体直接安置在人心之上,“成佛”不再是追求超现实的“佛智”、“佛性”,而是了彻“自心”,自我觉悟。
佛国乐土与人的“自心”是合一的,人们没有必要到辽远的彼岸世界去领悟“真如”,而只须向自己的意识本身进行探求,即以主体之“心”探求内在的本体之“心”。
二、“顿悟成佛”的方法论:慧能学派从“心即真如”的本体论出发,着重对主体之“心”如何把握本体之心(也就是如何“成佛”)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含义:慧能学派首先对本体之“心”与主体之“心”作了严格区分。
本体之“心”是“圆明遍照”的“本源清净心”,是绝对的“心体”;主体之“心”是“见闻觉知”等作用,是相对的、有限的。
这样,在主体之“心”与本体之“心”之间就存在着矛盾。
这一思想有合理之处,看到了人的认识的相对性一面。
但是,慧能学派却对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尽量夸大,认为人们正常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活动是把握真理的大敌。
一切“见闻觉知”和语言文字,都是产生廖误、障碍人们获得真理的根源。
凭借“见闻觉知”、语言文字,即发挥主体之“心”的作用,是无法认识、把握绝对的本体之“心”的。
即真理不可说的,说出来的必不是真理。
他们认为必须抛弃人们正常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活动,去另寻一条神秘主义的认识途径。
这种神秘的认识途径就是“顿悟”,即通过一种神秘的契机达到精神状态、认识能力的突变。
这种由“顿悟”所领会、把握的真理,既不可能用正常的认识活动获得,也不可能用日常语言来表达,而只能“默契”、“默照”,用非言词的直觉来传受,或者借助于形象思维,用诗的语言来象征说明。
禅宗认识论的主要原则:1、否认有现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否认有“境”);2、否认人类有正确认识、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否认有“人”)。
一方面剥夺人们所坚持的现实世界客观实在性(“夺境”),另一方面剥夺人们正常的主观认识能力(“夺人”),对那些坚持“境”与“人”的人,更要进行残酷的思想斗争,达到“人境俱夺”。
而那些已经领悟了禅宗认识论原则的人,尽管“人”还是“人”,“境”还是“境”,但思维方式已改变了,则可以“人境俱不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