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资源分区(16市)

合集下载

淮域淮北地区地下水调查大纲

淮域淮北地区地下水调查大纲

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大纲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淮委水利部淮委水政水资源处二OO七年元月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大纲一、概述1、调查缘由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水资源的补径排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对地下水的开采量显著增加,一些城市区地下水源地集中超采严重,开采方案与布局不合理,已引发了部分区域地面沉降和大范围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等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进一步查明和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摸清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是今后加强地下水资源实时化、信息化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实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重要基础条件,也是下一阶段制定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规划的需要。

因此,特提出开展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为进一步开展淮河流域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2、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为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全区总面积37421km2,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27个县(市郊区)。

3、调查评价年份本次调查年份主要为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6年,重点是2005年,反映近十年来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变化情况,包括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和超采区、地面沉降区的扩展趋势及分布范围。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基准年为2006年。

4、调查范围基本概况淮河流域安徽省淮北地区地处安徽省北部和淮河流域的中南部,位于东经114°55′~118°10′,北纬32°25′~34°35′,东接江苏,南临淮河,西与河南毗邻,北与山东接壤,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6个市27个县(区),全区总面积37421km2,其中平原区面积36708 km2,山丘区面积713 km2,其中水面面积 792 km2。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安徽省水利厅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审定: 张效武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丁峰张广萍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目录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水资源开发利用五、水质状况六、重要水事附:主要指标解释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一、综述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

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

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

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

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

安徽地表水资源

安徽地表水资源

第一节安徽水资源水资源对于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条件,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

水资源多寡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降水量大,径流活跃,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则少。

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浅层地下水资源多是地表水补给的结果,也与降水关系密切。

深层地下水资源富集与地质条件相关。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资源多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安徽地表水资源(一)总量偏少安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局部地区可达2000mm以上。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1590.2亿m3,其中约39%形成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616亿m3,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67亿m3,重复计算水量约108亿m3,水资源总量675亿m3o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比较活跃。

2005年,安徽全省平均降水量1208.3 mm,略高于多年均值,属平水年份。

2005年水资源总量719. 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72. 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195.4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7.05亿m3o全省入境水量9168. 44亿m3,岀境水量9742.21亿m3o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6亿m3,较年初增加5. 18 亿m3o年内大型水库调蓄水量约55亿m3o 安徽国土面积1401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46%,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6%,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量还是比较多的。

安徽水资源总量偏少,关键在于水资源密度低。

安徽按人口平均或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5-1所示。

表5-1 2005年安徽水资源总量与全国比较安徽省总人口为6120万(2005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175m3,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4.78%。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2001年)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省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江淮丘陵区旱情尤为严重,春、夏、秋三季连旱,造成农业夏秋两季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减收,蚌埠市、淮南市和部分县城供水及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全省干旱程度和旱灾损失大于上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474.27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29.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2.63亿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8217.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41.56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8.95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15.64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3.70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0.39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39.0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4.8%,较上年增加24.16亿立方米。

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状况同上年相近,有41%的监测河段属于Ⅴ~劣Ⅴ类水质,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巢湖富营养化依然突出。

大型水库和水利风景区、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折合水量1222.14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2.4%,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南北差异尤为明显,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南部地区偏少较多。

且与多年均值相比,各地区年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偏少,除南部地区局部略偏少,为平水年份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偏少较多,为枯水或偏枯水年份。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年降水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相比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单位:毫米其中,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属偏枯年份,宣城市、黄山市属平水年份,其余各市为枯水年份。

全国水资源分区

全国水资源分区

其它 水源
开源 工程
水量平衡
合理配置研究 各种组合方案供需分析 各种方案集比较判别与优化
合理配置
水质平衡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2全国水资源分区原则与方法
水资源分区的重要性
• 在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过程 中,根据自然地理、资源、社会、经济等特征对 区域分区,各分区具有基本一致的自然资源、社 会经济及开发治理条件。
•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水 资源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属性,按照开发、利用、 治理、配置、节约、保护要求,将流域水系与行 政区划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区,以提高基础资料 的共享性和各种规划成果的可比性。进行水资源 分区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的协调,实现区域资源和经济的互补性, 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一项非常重 要的基础性工作。
2.二级区以保持河系的完整性为原则, 并参照了中国水资源利用分区的II级 适当调整,共划分为80个。
1.4水资源分区的基本方法
3.三级区在征求各流域机构、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和专家意见 的基础上,共划分为214个。
4. 计算分区单元的确定,可在三级 区的基础上以行政区划(省、自 治区、直辖市或地级市)来划分。
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
2001年7月中旬下发全国水资源分区系统(征 求意见稿)
• 要求各省一式2 份分别向流域委、水规总 院报送各省分区系统(含表、图);
• 要求各流域委报送流域分区系统和各省行 政分区系统;
2001年10月底在北京召开第二次流域机构 会议,研究反馈意见,布置下一步工作
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
提高 效率
合理配置的 可能方案集 方案组合

安徽地理概况

安徽地理概况

安徽地理概况[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

[时区] 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北京与世界一些城市时差对照表如下:北京时间20:00与世界一些城市当时时间对照表:[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 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气侯]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

全省森林面积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

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

2008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38种(含亚矿种)。

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79种,水气矿产2种。

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04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20处,新增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亿吨。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

计算面积 大 (平方公里)
别 开采资源 山 中 资源模数
低 天然资源 山
资源模数
13377.50
0.82 0.24—0.38
9.36
岗 地 河谷平原 孔 隙 水
287.501 0.98
21.25—36.98 0.99
全 区 备 注 14165.00
1.80
10.35
计算面积 沿 (平方公里)
3300.00
135463.69 161.3603 177.4335
淮北平原开采资源与现需水量相比,年盈 17.99 亿吨,灌溉保证率达 130.4%。不能 满足需求者位于黄泛地带、颍上北部及五河西北部,占全区面积 15%。40—150 米深度 内降深 35 米弹性释放量 6.8 亿吨,丘陵基岩侧向补给 0.74 亿吨/年。据涡阳试区 1978 年 资料,在充分开采利用的条件下,浅部地下水多年调节变幅可达 10.6 米。
16482.5 477.50
687.50
0.37 0.01
1.57
0.09
11.00—12.00 22.95—29.75
7.75 0.03
1.64
19525
5.55
17.96
计算面积 全 (平方公里) 省 开采资源
6497.50 10.41
天然资源
24.64
44915
2.0003 21.1035
84051.19 148.95 131.69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
一、地下水资源分布
安徽省地下水开采资源约 161 亿吨/年。 浅部地下水资源是开发利用和评价的主要对象。过去作过计算和评价,其中以淮北 地区工作较详。深部地下水资源在可能情况下也作了粗略估算。全省以平原区松散岩浅 部孔隙水资源量最大,尤以淮北平原为富。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如表 31、32。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汇编

安徽水功能区划(最新)汇编

目录1总则 (1)1.1目的和意义 (1)1.2水功能区划的原则 (1)1.3水功能区划的依据和标准 (1)1.4水功能区划分的范围和水平年 (2)1.5水功能区划水质管理目标 (6)1.6水功能区划的分级与分类 (6)1.6.1一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1.6.2二级区划各功能区定义 (7)2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9)2.1自然环境 (9)2.1.1地形地貌 (9)2.1.2气象水文 (9)2.1.3土壤植被 (9)2.1.4矿产旅游资源 (11)2.1.5河流湖泊与水土流失情况 (11)2.2社会经济和发展 (11)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3)3.1水资源量 (13)3.1.1全省水资源总量 (13)3.1.2199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 (14)3.2水资源供需现状 (14)3.2.1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14)3.2.2供水量 (14)3.2.3用水量 (14)3.2.4水资源利用概况 (14)3.3全省水资源供需预测 (15)3.3.1需水量预测 (15)3.3.2供需平衡分析 (15)4 水资源质量现状分析 (17)4.1 水质评价标准和方法 (17)4.2 水质现状评价 (17)4.3 入河废污水排放量 (18)4.4 水污染损害 (19)4.4.1 淮河流域 (19)5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 (20)5.1水功能区划程序和方法 (20)5.2水功能区划总体方案概况 (22)6淮河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28)6.1淮河干流 (28)6.1.1缓冲区 (28)6.1.2开发利用区 (28)6.2淮河支流 (29)6.2.1洪河 (29)6.2.2谷河 (29)6.2.3颍河水系 (30)6.2.4西淝河 (30)6.2.5茨淮新河 (31)6.2.6黑茨河 (31)6.2.7芡河 (31)6.2.8涡河水系 (31)6.2.9史河 (32)6.2.10史河灌区总干渠 (32)6.2.11沣河 (32)6.2.12汲河 (33)6.2.13淠河 (33)6.2.14淠河灌区总干渠 (33)6.2.15濠河 (34)6.2.16池河 (34)6.3洪泽湖水系 (34)6.3.1怀洪新河 (34)6.3.2浍河 (34)6.3.3新沱河 (35)6.3.4新汴河 (35)6.3.5沱河 (35)6.3.6萧濉新河 (36)6.3.7新濉河 (36)6.3.8奎河 (36)6.4入江水道 (36)6.4.1白塔河 (36)6.5湖泊 (37)6.5.1八里湖 (37)6.5.3四方湖 (37)6.5.4沱湖 (37)6.5.5天井湖 (38)6.5.6城西湖 (38)6.5.7城东湖 (38)6.5.8东淝河瓦埠湖 (38)6.5.9高塘湖 (38)6.5.10天河湖 (39)6.5.11女山湖 (39)6.5.12七里湖 (39)6.6大型水库 (39)6.6.1佛子岭磨子潭水库 (40)6.6.2响洪甸水库 (40)6.6.3梅山水库 (40)7淮河流域二级功能区划 (41)7.1淮河干流 (41)7.1.1淮河干流阜阳六安滁州开发利用区 (41)7.2淮河支流 (42)7.2.1谷河阜南开发利用区 (42)7.2.2颍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3泉河临泉阜阳开发利用区 (43)7.2.4西淝河(上段)利辛开发利用区 (43)7.2.5西淝河(下段)凤台开发利用区 (44)7.2.6茨淮新河阜阳怀远开发利用区 (44)7.2.7黑茨河阜阳开发利用区 (44)7.2.8涡河亳州怀远开发利用区 (45)7.2.9小洪河亳州开发利用区 (45)7.2.10史河金寨开发利用区 (45)7.2.11史河总干渠金寨开发利用区 (46)7.2.12沣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3汲河霍邱开发利用区 (46)7.2.14淠河东源霍山裕安开发利用区 (46)7.2.15淠河六安霍邱寿县开发利用区 (47)7.2.16淠河总干渠六安合肥开发利用区 (47)7.2.17濠河凤阳开发利用区 (47)7.2.18池河定远明光开发利用区 (48)7.3洪泽湖水系 (48)7.3.1浍河濉溪固镇开发利用区 (48)7.3.2新沱河濉溪埇桥开发利用区 (48)7.3.3新汴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4沱河埇桥固镇开发利用区 (49)7.3.5萧濉新河淮北宿州开发利用区 (49)7.3.6新濉河宿州开发利用区 (50)7.4入江水道 (50)7.4.1白塔河天长开发利用区 (50)7.5湖泊 (50)7.5.1八里湖颍上开发利用区 (50)7.5.2焦岗湖凤台颍上开发利用区 (51)7.5.3四方湖怀远开发利用区 (51)7.5.4天井湖五河开发利用区 (51)7.5.5高塘湖淮南滁州合肥开发利用区 (51)7.5.6天河湖蚌埠开发利用区 (52)7.5.7女山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7.5.8七里湖明光开发利用区 (52)8长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53)8.1长江下游干流 (53)8.1.1保护区 (53)8.1.2缓冲区 (54)8.1.3保留区 (54)8.1.4开发利用区 (55)8.2长江支流 (56)8.2.1皖河 (56)8.2.2裕溪河 (56)8.2.3西河 (57)8.2.4得胜河 (57)8.2.5滁河 (57)8.2.6前河 (58)8.2.7秋浦河 (58)8.2.8九华河 (58)8.2.9青通河 (58)8.2.10青弋江水阳江水系 (58)8.3环巢湖支流 (60)8.3.1杭埠河 (60)8.3.2丰乐水 (60)8.3.3杭埠河灌区干渠 (61)8.3.4派河 (61)8.3.5十五里河 (61)8.3.7柘皋河 (62)8.3.8双桥河 (62)8.3.9兆河 (62)8.3.10白石天河 (62)8.4鄱阳湖水系 (62)8.4.1阊江 (62)8.5湖泊 (63)8.5.1华阳河湖群 (63)8.5.2武昌湖 (63)8.5.3菜子湖 (63)8.5.4巢湖 (64)8.5.5升金湖 (64)8.5.6南漪湖 (65)8.6大型水库 (65)8.6.1花凉亭水库 (65)8.6.2龙河口水库 (65)8.6.3董铺水库 (65)8.6.4大房郢水库 (66)8.6.5黄栗树水库 (66)8.6.6沙河集水库 (66)8.6.7陈村水库 (66)8.6.8港口湾水库 (66)9长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67)9.1长江下游干流 (67)9.1.1长江左岸安庆开发利用区 (67)9.1.2长江左岸无为二坝裕溪口开发利用区 (67)9.1.3长江右岸池州开发利用区 (68)9.1.4长江右岸铜陵开发利用区 (68)9.1.5长江右岸芜湖开发利用区 (68)9.1.6长江右岸马鞍山开发利用区 (69)9.2长江支流 (70)9.2.1裕溪河居巢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2西河无为开发利用区 (70)9.2.3得胜河含山和县开发利用区 (70)9.2.4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0)9.2.5襄河全椒开发利用区 (71)9.2.6清流河滁州开发利用区 (71)9.2.7来安河来安开发利用区 (71)9.2.9漳河南陵开发利用区 (72)9.2.10青弋江泾县芜湖开发利用区 (72)9.2.11西津河东津河宁国开发利用区 (72)9.2.12水阳江宣城开发利用区 (73)9.2.13水阳江当涂开发利用区 (73)9.3环巢湖支流 (74)9.3.1杭埠河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2丰乐河肥西舒城开发利用区 (74)9.3.3舒庐干渠舒城庐江开发利用区 (74)9.3.4杭北干渠舒城金安开发利用区 (74)9.3.5十五里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6南淝河合肥开发利用区 (75)9.3.7店埠河肥东开发利用区 (75)9.3.8柘皋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9双桥河居巢开发利用区 (76)9.3.10兆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3.11白石天河庐江开发利用区 (76)9.4湖泊 (77)9.4.1华阳河湖群宿松开发利用区 (77)9.4.2武昌湖望江开发利用区 (77)9.4.3巢湖合肥开发利用区 (77)9.4.4巢湖中庙开发利用区 (77)9.4.5巢湖巢湖市开发利用区 (78)9.4.6南漪湖宣州郎溪开发利用区 (78)10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划 (79)10.1新安江干流 (79)10.1.1保留区 (79)10.1.2缓冲区 (79)10.1.3开发利用区 (79)10.2新安江支流 (80)10.2.1率水 (80)10.2.2横江 (80)10.3练江 (81)10.3.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1)10.3.2扬之水 (81)10.3.3丰乐水 (81)10.3.4富资水 (82)10.3.5布射水 (82)11新安江流域水功能二级区划 (83)11.1新安江干流 (83)11.1.1新安江屯溪开发利用区 (83)11.1.2新安江歙县深渡开发利用区 (83)11.2率水 (84)11.2.1率水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3横江 (84)11.3.1横江休宁屯溪开发利用区 (84)11.4练江 (84)11.4.1练江歙县开发利用区 (84)11.5扬之水 (85)11.5.1扬之水绩溪开发利用区 (85)11.5.2扬之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5)11.6丰乐水 (85)11.6.1丰乐水徽州开发利用区 (85)11.7富资水 (86)11.7.1富资水歙县开发利用区 (86)12管理与建议 (87)12.1管理措施 (87)12.2建议 (87)附件 (88)1总则1.1目的和意义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全国水资源分区

全国水资源分区
2.我国现行社会经济指标及水资源供需状况 均以行政区为单元统计,分区要兼顾行 政区划的完整性。如果行政区内分区过 多、过细,不仅增加地方统计工作量, 也会因资料分解而降低精度。
1.3水资源分区基本原则
3.要满足并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 如防洪规划、水力发电规划、水资源保 护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区划中 应重视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 貌等条件。
1.6全国水资源分区编码
计算分区代码:由水资源分 区和行政分区所组合成的单元, 计算分区代码由13位数码组成, 自左至右第1~7位数码表示计算 分区所属水资源分区代码;第 8~13位数码表示计算分区所属 的行政分区代码。
1.6全国水资源分区编码
编码顺序
水资源一级区按照由北向南并 顺时针方向编序;
• 2002年4月初在东阳全国水资源综合规 划编制会议上再次下发《全国水资源综 合规划分区》,征求各流域机构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意见;
• 2002年7月水规总院发文——《关于报 送全国水资源分区成果的通知》,请各 流域机构按照《全国水资源分区》的要 求,对有关分区成果进一步核实并将核 实后的成果于2002年8月5日前报送我院, 准备进行全国水资源分区电子地图绘制。
编码原则
(1)科学性。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 准,按建立现代化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 要求,对分区进行编码,形成编码体系。
(2)唯一性。水资源分区及其对应代码, 可保证水资源分区信息存储、交换的一致 性`唯一性。
(3)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区代码既反映 各分区的属性,又反映分区间的相互关系, 具有完整性。编码结构留有扩展余地,适 宜延伸。
计算面积 (万km 2 )
94.25 15.77
4.18 0.43 3.72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措施初步设想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措施初步设想

湖、 香涧 湖 、 沱湖 、 天井湖 、 城西湖 、 城 ( 4 ) 饮水安全 问题较突出 , 备用水 源地 水 ;淮北平 原区针对 重污染河流开展综
( 5 )面源与内源污染 日 合治理 , 改善地表水水质 , 控制地下水超 东湖、 瓦埠湖 、 高塘湖 、 女 山湖 、 七里湖 建设相对滞后 ;
3 8 . 8 %, I V 类水质的 占 1 4 . 2 %, V类水质 水影响 , 除上游大别山区湖库河道外 , 表 1 。各分 区未来水资 源保 护需要采取 的占4 . 0 %, 劣 V类水质的 占6 . 7 %; 优于 水环境状况总体一般 , 主要支流颍河 、 的主要措施方向为 : Ⅲ类水质的比例为 7 5 . 1 %。 现有规模以 涡河等支流水质污染较严重 。根据流 ( 1 ) 大别 山区 : 加强大别 山区河 流源 上入河排污 口 3 5 2 个 ,污水入河总量 域 自然地理格局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 头 的水 源涵养工程和管理措施 ;大 中型 1 1 _ 8 6 亿 m3 / a , 化学需氧量、 氨氮入河总 状况 ,区域水资源保护总体布局拟构 水 库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 。 量分别为 9 . 0 3 万 t , a 、 1 . 0 8 万t , a ,污水 建大别 山区 、淮河干流区 、淮北平原
养和保护 ; 2 . 大 中型 水库及重 2 . 上 游山 区水土流 失仍较严 重 , 森林覆盖 率有待
要饮 用 水 水 源地 保 护 进 一 步提 高
淮河 阜南县 、 颍上县 、 淮南市区、 凤 台县、 1 . 国家重要 水 源地 水质保护 : 1 . 淮河干流水质 牟 内变化 大; 2 . 淮 河干流规模 以 干流 怀远县 、 蚌埠市区、 五河县 、 明光市、 2 . 淮河干流重要断面生态用水 上排 污 口较 多, 且与沿淮各市饮 用水水源取 水 口 区 凤 阳县 保障 呈 交替 分布 ; 3 .重要 城 市应急 水源储备 能 力有 限; 4 . 生 态基 流满足程度有待进 一步提 高 l 淮北 蒙城县 、 利辛县、 亳州市区、 涡 阳县、 1 . 颍 河、 涡河、 惠济河、 奎 濉 l 平原 宿州市区、 砀 山县 、 萧县、 灵璧县、 泗 河 、 包浍 河、 沱河 等水质 改善 1 . 城镇 众 多, 人 口密度 大 , 排 污 口众 多排 污量大 ; 县、 淮北 市区、 濉溪县、 固镇县、 阜阳 及生 态修 复; 2 . 阜 阳、 淮北 、 宿 2 . 生 态基 流 满足程 度较 差 ; 3 . 河道 、 沟 渠塘坝 淤 I区 州、 亳 州地 下水保 护 : 3 . 主要 积; 4 . 上游来水对 区域水质有较大影响 ; 5 . 地下水 市区 、 临泉县、 太和县、 界 首 市 河 流 生 态 用水 保 障 超 采 严 重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工作大纲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二○一二年四月目录1 概述 (1)1.1 流域片概况 (1)1.2 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3 规划编制背景 (18)2 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及原则 (23)2.1 指导思想 (23)2.2 编制原则 (23)2.3 编制依据 (24)3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26)3.1 规划范围 (26)3.2 规划水平年 (30)4 规划目标与任务 (30)4.1 规划目标 (30)4.2 主要任务 (31)5 规划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33)5.1 总体思路 (33)5.2 技术路线 (34)5.3 规划编制要求和规定 (35)6 规划主要工作内容 (37)6.1 现状水供求状况分析 (37)6.2 未来水供求态势分析 (42)6.3 水供求调配方案与总体布局 (44)6.4 重点领域及区域供水保障 (51)6.5 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用水保障 (56)6.6 重点供水保障工程 (57)6.7 规划保障制度建设 (64)6.8 规划实施方案 (66)6.9 实施效果分析 (68)6.10 环境影响评价 (70)6.1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2)7 规划主要成果 (73)8 组织与分工 (74)9 进度计划 (76)附表 (79)附表2-1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调查统计 (79)附表2-2 2001~2010年供用水量调查统计 (79)附表2-3 现状供水能力成果表 (80)附表4-1 节水量及用水效率指标 (80)附表4-2 水资源配置成果 (81)附表4-3 多年平均供水量增减平衡分析 (82)附表5-1 城市需水量预测 (82)附表5-2 城市供水保障方案 (83)附表5-3 城市群需水量预测 (84)附表5-4 城市群供水保障方案 (85)附表5-5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需水量预测 (86)附表5-6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供水保障方案 (87)附表6-1 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生态环境需水量 (88)附表6-2 地表水退减水源调配方案 (88)附表6-3 地下水压采水源调配方案 (90)附表6-4 重要河湖生态补水保障措施 (90)附表7-1 规划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92)附表7-2 规划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92)附表7-3 规划新建大中型灌区基本情况 (93)附表7-4 规划重点蓄水工程 (94)附表7-5 规划重点引提水工程 (95)附表7-6 规划调水工程 (95)附表7-7 其他水源工程 (97)附表7-8 水生态修复水源置换工程 (97)1 概述1.1 流域片概况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不含台湾,以下简称“太湖流域片”),地跨苏、浙、沪、闽、皖、赣五省一市,总面积24.5万km2。

安徽农业灌溉分区、灌溉用水定额使用说明

安徽农业灌溉分区、灌溉用水定额使用说明

DB34/T 679—201923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农业灌溉分区根据安徽省农业生产地域、气候特点和水资源条件,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共五个灌溉分区,其中淮北平原区又划分为淮北平原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二级亚区。

安徽省农业灌溉分区概况见表A.1 及图A.1。

表A.1 安徽省农业灌溉分区表 分区号 分区名涉及地市 包含县区 Ⅰ 淮北平原区 北部亳州市、宿州市 亳州市辖区;砀山、萧县。

中部阜阳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 临泉县、界首市、太和县、阜阳市辖区;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 濉溪县、淮北市辖区; 灵璧县、泗县、宿州市辖区;固镇县。

南部阜阳市、淮南市、蚌埠市 阜南县、颍上县; 凤台县;怀远县、五河县、蚌埠市辖区。

Ⅱ 江淮丘陵区 六安市、合肥市、淮南市、滁州市 霍邱县、六安市辖区;长丰县、肥西县、肥东县、巢湖市、庐江县、合肥市辖区; 寿县、淮南市辖区;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天长市、滁州市辖区。

Ⅲ 沿江圩区 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 宿松县、望江县、桐城市、怀宁县、安庆市辖区;枞阳县、铜陵市辖区; 东至县、池州市辖区; 无为市、繁昌县、芜湖县、芜湖市辖区;当涂县、含山县、和县、马鞍山市辖区。

Ⅳ 皖南山区 池州市、黄山市、宣城市、芜湖市 石台县、青阳县;歙县、祁门县、休宁县、黟县、黄山市辖区; 宁国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郎溪县、广德市、宣城市辖区;南陵县。

Ⅴ 大别山区 六安市、安庆市 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岳西县、潜山市、太湖县。

DB34/T 679—201924 图A.1安徽省农业灌溉分区图DB34/T 679—201925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灌溉用水定额使用说明B.1 灌溉分区查找从附录A中查找该作物所在区域所属的农业灌溉分区。

B.2 基本用水定额查找从表1~表3 中查找该作物所属灌溉分区下不同保证率下的基本用水定额以及附加用水定额。

淮河水资源公报1999

淮河水资源公报1999

一、概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地处我国东部,界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总面积约33万km2。

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临,面积约27万km2,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五省40个地(市)172个县(市)。

在水资源分析计算中,将淮河流域划分为王家坝以上、王蚌区间、蚌洪区间、淮河下游区、南四湖区、沂沭河水系6个水资源二级区(见图1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山东半岛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西以泰山为界与黄河接壤,北以黄河南堤为界,其东部延伸在黄海和渤海之间,面积约6万km2,包括山东省9个市31个县(市)。

淮河流域1999年降水量偏枯,汛期降雨比常年同期偏少37.5%,旱情严重。

淮河流域1999年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82.1%,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44.3%。

淮河片1999年水质污染严重,4月中旬至5月中旬淮河受到大面积污染。

山东半岛海水入侵严重,1999年入侵面积已超过1000 km2 。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淮河流域1999年面平均降水深705.5mm ,折合降水量为1881.6亿m 3,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减少20.2%,比上年减少34.1%,属偏枯年份。

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降水量比常年减少37.2%,减少的幅度最大。

流域内豫、皖、苏、鲁、鄂五省降水量分别比常年减少23.9%、19.5%、15.7%、20.1%、40.4%。

山东半岛1999年面平均降水深548.8 mm ,折合降水量为342.9亿m 3,比常年减少20.1%,比上一年减少24.2%,属偏枯年份。

淮河片各分区1999年降水量与1998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1999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3。

20406080100120140王家坝以王蚌区蚌洪区淮河下游南四湖沂沭河水淮河流山东半图2 降水量年际变化(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安徽地理简介-适合高考前乡土复习

安徽地理简介-适合高考前乡土复习

安徽简介安徽,简称“皖”,为内陆省份与六个省相邻,属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苏、浙、皖、闽、赣、鲁和沪),经济上属中部经济区;兼跨长江、淮河,是国内南北地理交汇过渡地带。

省会合肥市。

【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

跨长江下游(江西湖口划分中、下游)、淮河中游(洪河口分上中游、中渡分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全省总面积13.96万km 2,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面积居全国第22位。

自北向南依次为:淮河流域6.7万km 2,长江流域6.6万km 2,新安江流域0.65km 2。

安徽省地貌剖面示意图(沿屯溪至萧县一带)【行政区划】安徽省会合肥市,共有17地级市,5县级市,45市辖区,55县。

中文名称:外文名称:别名:下辖地区:政府驻地:面积:人口:方言:气候条件:著名景点:省树:省花:省鸟:安徽Anhui Province 皖17地级市,5县级市,56县合肥13.96万km 26740.8万(2008年末)北方官话、吴语、徽语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黄山松黄山杜鹃灰喜鹊序号地级市区号邮编车牌总面积(km)总人口(万)备注(县级市)合肥0551230000皖A 7266487蚌埠0552233000皖C 5917353芜湖0553241000皖B 3317227淮南0554232000皖D 2121239马鞍山0555243000皖E 1686120淮北0561235000皖F 2725214铜陵0562244000皖G 111375安庆0556246000皖H 15398610桐城黄山0559245000皖J 9807156阜阳0558236100皖K 9775955界首宿州0557234000皖L 9787605滁州0550239000皖M 13987440天长、明光六安0564237000皖N 17976696宣城0563242000皖P 12340274宁国巢湖0565238000皖Q 9423453池州0566247100皖R 8272155亳州0558236800皖S8523576【历史渊源】省名由来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水资源概念评价指标及分区

水资源概念评价指标及分区

水资源概念、评价指标及分区摘要:介绍水资源概念与转化机理、水资源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水资源分区。

水资源是指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赋存在地球表层全部能为人类利用水的统称。

水资源作为保证人类社会存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下列主要特征:可以按照社会需求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这个水量有可靠来源,且这个来源可以通过自然界水文循环不断得到更新或补充;这个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这个水量及其水质能够适应人类用水的要求。

大气降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太阳辐射热作用下,海洋表面水获得能量,克服地心引力作用,逸入大气,并通过大气环流飘移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到地面。

一部分降水沿地表运动形成地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一部分蒸散发到空中。

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水流系统,形成区域水资源。

水资源状况的主要指标有:影响因素指标、状态指标、变化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可持续利用指标等。

影响因素指标主要有:大气降水量、蒸发能力、干旱指数、气温、湿度、风速。

水资源形态的主要评价指标有: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河川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井灌回归补给量、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

时空分布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多年系列最大值、多年系列最小值、多年系列平均值、多年系列变差系数水资源量之间变化关系(转化关系)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径流系数、产水系数、河川基流模数、潜水蒸发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灌溉入渗补给系数、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渠系有效利用系数。

数量评价指标:流量、径流量、径流深、径流模数、水资源量、水资源模数、地下淡水、微咸水、半咸水、咸水、排污量、污染物含量、浓度、水质类别、超标倍数等。

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包含水源评价指标和用水评价指标。

主要因素有:水体纳污能力、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万元产值耗水量、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大牲畜用水定额、小牲畜用水定额、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安徽地表水资源

安徽地表水资源

第一节安徽水资源水资源对于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条件,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

水资源多寡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降水量大,径流活跃,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则少。

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浅层地下水资源多是地表水补给的结果,也与降水关系密切。

深层地下水资源富集与地质条件相关。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资源多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安徽地表水资源(一)总量偏少安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局部地区可达2000mm以上。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1590.2亿m3,其中约39%形成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616亿m3,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67亿m3,重复计算水量约108亿m3,水资源总量675亿m3。

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比较活跃。

2005年,安徽全省平均降水量1208.3 mm,略高于多年均值,属平水年份。

2005年水资源总量719.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72.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195.4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7.05亿m3。

全省入境水量9168.44亿m3,出境水量9742.21亿m3。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6亿m3,较年初增加5.18亿m3。

年内大型水库调蓄水量约55亿m3。

安徽国土面积1401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46%,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6%,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量还是比较多的。

安徽水资源总量偏少,关键在于水资源密度低。

安徽按人口平均或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5-1所示。

表5-12005年安徽水资源总量与全国比较比较项全国平均安徽安徽相当于全国的比例(%)水资源总量(108m3)28053.1 719.25 2.56地表水资源量(108m3)26982.4 672.20 2.49地下水资源量(108m3)8091.1 195.41 2.42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108m3)7020.4 148.36 -人均水资源量(m3/人)2145 1175 54.78单位土地水资源量(m3/公顷)2922.3 5125.7 175.4单位耕地水资源量(m3/公顷)21572.7 17608.4 81.6 安徽省总人口为6120万(2005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175m3,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4.78%。

淮河2021水资源公报

淮河2021水资源公报

淮河2021水资源公报目录综述 (1)一、水资源量 ............................................. 4 (一)降水量 ........................................... 4 (二)地表水资源量 ..................................... 5 (三)地下水资源量 ..................................... 5 (四)水资源总量 ....................................... 7 (五)入海、入江及引江、引黄水量 ....................... 7 二、蓄水动态 ............................................. 9 (一)大中型水库(湖泊)蓄水动态 ....................... 9 (二)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 10 三、供用水量 ............................................11 (一)供水量 .......................................... 11 (二)用水量 .......................................... 12 (三)用水消耗量 ...................................... 14 (四)城市建成区供用水情况 ............................ 15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 16 (一)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 16 (二)用水指标 ........................................ 16 (三)水量平衡分析 .................................... 17 五、水质概况 ............................................ 18 (一)河流水质 ........................................ 18 (二)水库水质 ........................................ 19 (三)湖泊水质 ........................................ 20 (四)省界水质 ........................................ 21 (五)水功能区水质状况 ................................ 22 (六)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状况 .......................... 24 (七)废污水排放量 .................................... 24 (八)主要城镇实测入河排放量 .......................... 24 六、重要水事 (27)淮淮河河片片水水资资源源公公报报22001100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摘要在水利部《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中,将我省合肥、蚌埠、淮南、淮北、阜阳、亳州等城市列为重点缺水城市。

供水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多样性需要,一旦发生干旱,合肥市城市供水保障难度更大。

预计到2015年末,合肥市城市年需水总量约5.7亿立方米,现有水源可供水量与规划需水量之间缺口在2亿立方米左右。

不仅如此,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和污染会导致合肥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随着六安市和周边城镇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

纵观合肥市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环境质量恶化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水污染更为严重。

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合肥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巢湖和董铺水库,其中巢湖供水约占总量的2/3,董铺水库供水约占1/3。

据统计,现在合肥市有50多万吨工业与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南淝河等河道,而最后到巢湖(离市区仅20多公里)。

关键词:合肥市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总量开发利用前言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问题”。

世纪世界面临三大水问题,即洪涝灾害、干早缺水、水环境恶化,这三大水问题已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问。

其中,干早缺水引起的问题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阎。

因此,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水资源,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 近些年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 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迅速成长为百万人口以上现代化大城市。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 合肥将迎来更为重大发展的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面积 计算面积平原区面积 平原计算面积 1932 674 8638 2725 7023 1351 9553 300 1275 445 3892 400 370 9482 1450 1159 830 5864 1940 4694 15511 2933 2207 1684 2651 3317 11495 225 620 1113 7489 939 450 15016 2115 1894 5820 139476 1868 674 7463 2420 6424 1206 8789 257 1070 445 3366 400 324 8497 1268 1136 830 5670 1814 4664 15134 2909 2206 1505 2651 3183 11307 225 620 1074 7176 939 450 13473 2115 1894 5820 131266 92 0 2088 2627 7023 1351 8938 300 1275 0 3892 0 370 9482 1450 115 0 654 1677 610 3245 436 969 1209 1661 1644 871 0 0 436 1372 0 0 5370 0 0 0 59157 28 0 913 2322 6424 1206 8174 257 1070 0 3366 0 324 8497 1268 92 0 460 1551 580 2868 412 968 1030 1661 1510 683 0 0 397 1059 0 0 3827 0 0 0 50947
山丘区面积 1840 674 6550 98 0 0 615 0 0 445 0 400 0 0 0 1044 830 5210 263 4084 12266 2497 1238 475 990 1673 10624 225 620 677 6117 939 450 9646 2115 1894 5820 80319
宣城市 东南诸河 钱塘江
湖口以下干流 青弋江水阳江及沿江诸河 湖口以下干流 青弋江水阳江及沿江诸河 鄱阳湖水系 淮河中游区 鄱阳湖环湖区 王蚌区间南岸
湖口以下干流 巢滁皖及沿江诸河 湖口以下干流 青弋江水阳江及沿江诸河 鄱阳湖水系 饶河 富春江水库以上
黄山市 东南诸河 钱塘江
Page 1
16市套三级区
Page 2
16市套三级区
行政分区 一级区 合肥市 淮河 合肥市 淮河 合肥市 长江 淮北市 淮河 亳州市 淮河 亳州市 淮河 宿州市 淮河 宿州市 淮河 蚌埠市 淮河 蚌埠市 淮河 蚌埠市 淮河 蚌埠市 淮河 阜阳市 淮河 阜阳市 淮河 淮南市 淮河 淮南市 淮河 滁州市 淮河 滁州市 淮河 滁州市 淮河 滁州市 长江 六安市 淮河 六安市 长江 马鞍山市 长江 马鞍山市 长江 芜湖市 长江 芜湖市 长江 宣城市 长江 宣城市 长江 铜陵市 长江 池州市 长江 池州市 长江 安庆市 淮河 安庆市 长江 黄山市 长江 黄山市 长江
二级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沂沭泗河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上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河中游区 淮间南岸 蚌洪区间北岸 王蚌区间北岸 蚌洪区间北岸 蚌洪区间北岸 湖西区 王蚌区间北岸 王蚌区间南岸 蚌洪区间北岸 蚌洪区间南岸 王家坝以上北岸 王蚌区间北岸 王蚌区间北岸 王蚌区间南岸 王蚌区间南岸 蚌洪区间南岸 高天区 王蚌区间南岸
湖口以下干流 巢滁皖及沿江诸河
湖口以下干流 巢滁皖及沿江诸河 湖口以下干流 巢滁皖及沿江诸河 湖口以下干流 巢滁皖及沿江诸河 湖口以下干流 青弋江水阳江及沿江诸河 湖口以下干流 巢滁皖及沿江诸河 湖口以下干流 青弋江水阳江及沿江诸河 湖口以下干流 青弋江水阳江及沿江诸河 太湖水系 湖西及湖区 富春江水库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