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教案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密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密度的教学设计,希望你对物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密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密度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
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
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
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1、激趣引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3. 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掌握物质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天平、容器、测量尺;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为什么物质的密度会有差异?2. 展示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密度。
二、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0分钟)1. 介绍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2. 讲解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质量/体积。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称量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的质量,然后通过测量尺测量它们的体积,最后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2.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并将实验结果汇总到PPT上展示。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密度会有差异?密度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讨论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材料的选择、金属铁道桥的建设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什么是密度?如何计算密度?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尝试计算其他物质的密度,并思考密度对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同时能够应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物质的密度是一种物质特性,用来描述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之间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密度(D)通常用公式D = m/V来表示,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通常是kg/m³或g/cm³。
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应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2.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称量器、容器、水槽、物体样品等。
2.实验材料:不同物质的样品,如铁块、木块、塑料块等。
3.教学辅助材料:实验报告模板、PPT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样品,并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块铁块比同样大小的木块重很多?2.实验操作a.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步骤。
b.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物体样品进行实验。
首先用称量器称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然后使用容器装满水,将物体轻放进容器中,观察水的涨幅,并记录下来。
3.实验记录和数据计算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写在实验报告模板中,并根据数据计算各个物体样品的密度。
4.分析和讨论a.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样品的密度差异。
如果有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
b.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解释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质量不同。
5.应用推广a.回顾和总结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判断物体的纯度、分辨真伪等。
b.让学生针对一些实际情况来设计应用密度的实验或问题。
6.实验总结学生撰写实验总结,归纳实验中的重要点,总结所学知识。
四、课堂延伸1.以PPT的形式介绍密度的应用。
2.可以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密度相关的实验,如不同物质的浮沉实验等。
3.综合应用,让学生设计一个密度的智能设备,用于检测物体的纯度等。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实验数据记录能力。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理解密度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之间的关系。
3. 能够根据给定的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其密度。
4. 能够应用密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计算器、实验器材(量筒、天平等)。
2. 教学材料:物质的密度相关知识的简介、计算密度的实验操作指导、实验报告表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大小和重量之间的关系,以此引出密度的概念。
2. 理论讲解:a. 定义: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符号ρ表示。
密度的公式为:ρ = m / V,其中ρ为密度,m为物质的质量,V为物质的体积。
b. 密度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同。
例如,固体的密度通常大于液体的密度,而液体的密度又大于气体的密度。
c. 密度的计算:根据给定的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可以通过密度的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d. 密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通常为克/立方厘米(g/cm³)或千克/立方米(kg/m³)。
3. 实验操作:a. 实验前准备:将一定质量的物质(如砂糖、盐、铁块等)放入量筒中,并记录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b.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前准备得到的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c. 实验结果:将计算得到的密度填入实验报告表格中,以备后续分析和比较。
4. 实验分析与讨论:a.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将实验中得到的密度数据填入表格,并根据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b. 讨论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质的密度和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密度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c. 应用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是否可以让某物质浮在另一物质上。
5. 拓展应用:a. 实际应用:通过举例说明密度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如用密度进行物质的鉴别和分离等。
《物质的密度》教案(精选5篇)
《物质的密度》教案(精选5篇)《物质的密度》篇1上完这节课,我发现有很多教法值得我这位去研究去探究。
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一、目标。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解决《密度》这个抽象的概念怎么在七年级第一学期中教学,并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本来在八年级就是很困难的一节课,如何深入浅出地教给七年级学生是我考虑的最大问题。
我采取的办法就是不能过于理论化,尽量通过生活和实验,让学生自己体验和。
教学目标的设置因而显得很简单,就是围绕密度的定义来展开,中间穿插公式和单位。
上完后感觉比较顺畅,课堂的总体感觉很自然,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了,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了。
至于情感目标和方法,我觉得都体现的很明显,如分组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引入。
听过很多的课,也看过很多的引入。
很多老师一般都会以图片、音乐或者实验来创设一个情景来引入一堂课的主题。
密度这堂课很抽象,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热点问题来作为情景引入。
我特意从学生好胜的心理出发,找到身边的小问题入手,很好地解决了引入的问题,让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提了上来。
我在引入上下的功夫是我最近经常摸索的,我基本上都没有搞什么的花样和噱头,都是自自然然地,不经意地进入课堂学习。
三、语言。
本节课我除了引入之外,特体在语言上下了一番功夫,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怎么样才能是课堂气氛经久不衰,是我课前考虑最多的。
在平时的课堂中,特别是很多新教师,往往不去考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或者怎么样说才能培养学生认知的发展。
有时候很啰嗦的讲了一大堆,但都是废话。
无法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但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技巧,比如说在讲密度意义的时候,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下去,采用填空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有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理解掌握了较难的知识点包括:“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也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等等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
再比如说密度概念的提出,似乎没有我的“功劳”,都是由学生自己概括出来。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理解密度的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会计算物质的密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师生活动安排1.教师活动:引入主题,简单介绍密度的概念;组织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展示实验结果,解释密度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2.学生活动:听讲,参与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密度的引入教师引入主题密度,通过一个例子让学生想一想:相同大小的砖块和棉花,他们哪一个比较沉重?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2.密度的概念解释教师简单解释密度的概念,即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3.密度的计算方法教师提供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4.密度的实验探究4.1实验设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密度的实验探究,具体步骤如下:(1)先预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不同物质之间的密度大小及比较。
(2)实验准备:准备一些物质样本,如水、铁、塑料等,要求质量大致相同,但形状大小可以不同。
(3)实验操作:首先称量不同物质的质量,然后用尺子或容器等测量物质的体积,最后计算出不同物质的密度,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结果展示:学生可以跟随教师一起将实验结果汇总,形成数据表格,展示各种物质的密度。
4.2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注意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差异,并扩展讨论不同物质的密度与其它性质之间的关系。
4.3密度与实际应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的选择、泡沫箱的保温性能等。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密度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密度与物质的关系。
5.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整理成实验报告,并通过写实验报告巩固对密度的理解。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够计算物质的密度。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公式的讲解3.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现象。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密度。
2. 讲解密度概念:介绍密度的定义,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讲解密度公式:推导密度公式,并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应用密度公式: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5. 进行实验操作: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6.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质密度的特点。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密度概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2. 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浮力、潜水等。
2. 密度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介绍密度与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的联系。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介绍密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实验教案范例6篇
实验教案范例6篇标题:实验教案范例6篇教案1:科学实验初探——探究物体的密度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密度概念,并能正确计算物体的密度。
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3. 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密度实验。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几个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密度,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密度的概念,以及计算密度的公式。
3.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包括选择物体、测量质量和体积的方法等。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回答导入阶段的问题。
7.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密度。
教案2:化学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能够正确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
3. 掌握酸碱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酸碱物质,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制备酸碱溶液、使用酸碱指示剂等。
4. 实验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酸碱溶液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7.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3:物理实验探究——测量光的折射角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能够正确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光的折射角测量。
3.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的认识。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两个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不同?(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物体质量的不同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密度的概念(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3.密度的计算(1)教师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2)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学生练习:根据给定的密度和体积,计算物体的质量;根据给定的密度和质量,计算物体的体积。
4.密度的特性(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发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教师讲解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无关。
5.实验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验证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密度计算和应用。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密度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概念讲解、计算示例、实验探究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特性。
2.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提高了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不足之处:在讲解密度公式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初中物体密度教案
初中物体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测量物体的密度。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减小方法。
教学准备:1.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金属块、细线、足量的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为什么物体的密度会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2. 讲解如何使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测量物体的密度。
3. 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金属块的密度。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金属块的质量、体积等。
3. 学生计算金属块的密度,并与实际密度进行比较。
四、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误差的原因及减小方法。
3. 学生举例说明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评价自己的实验表现及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开展密度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如设计密度计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1教学目标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完成下面的问题:(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mL= ____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
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同样是金属,有的能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入水底呢?”引发学生思考。
2.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头、橡皮、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而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密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定不同物质的密度。在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知识讲解与示范: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通过示范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计算方法。
5.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船舶设计、石油开采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7.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XX页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密度计算和应用的问题,要求步骤清晰、计算准确。
2.观察记录:请同学们在家中找一件物品,测量并记录其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其密度。观察这件物品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尝试解释原因。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饮料、液体肥皂等),设计实验测量其密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中需包括实验原理、步骤、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内容。
初中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的运用。
2. 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等工具测量物质的密度。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2. 量筒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量筒、天平、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块物质的密度大小的方法?2. 学生分享想法,教师总结:通过测量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来判断。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公式为ρ = m/V。
2. 讲解密度公式的运用:如何根据已知量计算未知量。
3. 讲解量筒和天平的使用方法:a. 量筒的使用:测量液体体积和固体体积。
b. 天平的使用:测量物体质量。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2. 学生操作量筒和天平,记录数据。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难题。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实例,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实践能力。
但在课堂讲解中,部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篇一: 物质的密度教学目的:1、通过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理解密度的概念。
2.学会用密度公式处理一些征询题。
3、明白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4、会查密度表, 明白水的密度值。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教学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
实验器材:天平, 量筒、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 水, 细线,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设置情景: (1)大家都明白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空气是有质量的, 假设想明白教室里空气的质量, 你能想出一个方法吗?(2)当你买回一只贵重的金戒指后, 疑心戒指的含金量时, 你能鉴别出来是否是纯金的吗?师:这两个征询题, 如今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假设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 再来处理这些征询题, 就变得特别简单了。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物质的密度-(板书)二、新课教学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提征询: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块)这两个铁块哪个铁块的质量较大?(体积较大的铁块, 质量较大)(出示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这两个物体哪个的质量较大呢?(铁块的质量较大, 这是生活经历告诉我们的)师:经历告诉我们, 同一种物体体积越大, 质量也越大;一样体积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这个征询题。
实验探究: (1)老师演示课本实验, 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课本中的表格中。
(2)分析总结, 校正数据后提征询: 两个铁块的质量、体积是否相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3)铁块和木块, 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总结: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启发: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样, 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这些比值都是用物体的质量除以它的体积, 得到的是什么?(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上述特性, 物理学中引入了密度概念。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实际问题中密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感性认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密度计、烧杯、水、不同密度的固体物品。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案、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介绍密度公式及其含义。
3. 实验演示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4. 公式应用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2.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但密度会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优点与不足。
2. 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练习与作业1. 课后练习题:a. 一物体在空气中的密度为1.29 kg/m³,在水中密度为0.8 kg/m³,该物体是什么?b. 计算一个体积为500 cm³的铜块的质量。
《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教案一等奖2篇
5、《物质的密度》集体备课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概念及公式、单位、物理意义2.熟悉常见的固体、液体的密度,3.掌握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4.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能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变形2.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3.熟悉单位换算(1×103kg/m=1 g/cm)三、实验器材天平(砝码)、质量不同的两个铜块、质量不同的两个铝块、橡皮、木块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台桌上放着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一杯酒精.师:1.这里有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
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铜块,一个是木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铜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b、设计实验: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铜块和木块(铜块和木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铜的质量与体积;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木头的质量与体积;分别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演示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的表格中.d、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教案密度初中物理
教案密度初中物理课程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计算公式的讲解;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体积和质量的概念;2. 引入密度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体积、质量的关系。
二、讲解密度概念(10分钟)1. 讲解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2. 解释密度的物理意义: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3. 举例说明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等。
三、讲解密度计算公式(10分钟)1. 出示密度计算公式:ρ = m/V;2. 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ρ代表密度,m代表质量,V代表体积;3. 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公式计算密度。
四、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浮力、沉淀等;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练习题。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布置作业: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讲解、示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标题:认识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3. 运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密度和物体的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密度和质量、体积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2. 密度的实际应用。
教学工具:1. 实验材料:不同物质的试样、螺状均匀铜丝、金属片、金属汤匙;2. 教具:实验室秤、容积瓶、滴管、试管、导线、电源、电流表、屏蔽器、白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教具演示物质的密度概念:请学生观察一段导线和一片螺状均匀铜丝,让学生发现两者质量相同但占据的体积不同,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并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2. 引导学生讨论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提出密度和物质的紧密程度有关。
二、实验探究(2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密度的实验探究:请学生观察实验材料,然后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步骤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密度。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即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可以将密度作为物质的特征。
三、密度的计算(20分钟)1. 通过实验结果引出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 = 质量 ÷体积,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2. 给学生提供一些例题,并指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四、密度的应用(25分钟)1. 提供几个实际问题和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浮沉、材质的选择等。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为什么在相同体积条件下,一些物体会浮在水上而另一些会沉入水中。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反馈:1. 进行密度计算的练习和实际应用题;2. 综合考察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整理一些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并写一篇小结。
初中科学教案 密度9篇
初中科学教案密度9篇密度 1第四节实验:(一)教学目的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教具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进行新课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教师指出:(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三、布置作业: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密度 2第四节实验:(一)教学目的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教具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进行新课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教师指出:(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三、布置作业: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密度 3(作者:曹广键)教学目的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读量筒的刻度值.教具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板书:1.量筒和量杯用途:测液体的体积.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课学小结:(二)布置作业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评析】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密度 4教学目的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重点与难点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生:体积相同.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实验1]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板书1]三、密度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2.建立概念(l)学生分组实验(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表1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 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 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3)建立概念[板书2]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3.密度的公式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板书3]4.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3.实验与讨论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2)实验记录(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表2(3)思考与讨论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板书5]实验与讨论: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体积V的关系.B.不同物质,密度ρ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m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ρ是相同的,ρ与m、V都无关.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ρ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ρ与m、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式.4.巩固练习(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生:(略)5.本课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6.布置作业密度 5(作者:曹广键)教学目的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读量筒的刻度值.教具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板书:1.量筒和量杯用途:测液体的体积.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课学小结:(二)布置作业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评析】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密度 6(作者:曹广键)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教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的:1.知识和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与密度的测定方法;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三教学器材1.演示实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演示量筒,烧杯,水,细线.2.学生实验:每组学生都有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量筒,烧杯,水,细线,小石块。
四教学过程: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两块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并提问:如何区分它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通过比较质量来区别它们?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塑料重呢?(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并找出每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注意:教学时应先组织学生对小明和小华的说法进行评价和质疑,为下一步的猜测打好基础,猜想的情况可以用媒体投影到屏幕上。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得出结论,引入密度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同种物体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
2.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大小不同。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
由此可知,单位体积质量反映了物体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着物质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吗?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
教师讲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阅读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讲出起物理意义.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
铁块的密度是多大?(学生讨论并解答)七、小结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八、练习1.一块木块分成三等分后,每一小块的密度是原木块密度的 [ ]A3倍B1倍C1/3倍D不好判断2.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B.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密度大的质量也大C.不同物体质量大的,密度也大D.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不等但密度相等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水密度要大B.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水密度要小C.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汽油密度要大D.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汽油密度要小4.一段粗铜线拉断成两段铜丝后,每一段铜丝的质量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下同),铜丝的密度_______.5.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_______kg/m3,其意义是_______.6.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体积较大的是______球;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质量较小的是是______球.五板书设计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1.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2. 单位:㎏/m3(1g/m3=1000kg/m3)3. 水的密度:1.0×103㎏/m3物理意义:每立方米的纯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4.公式:ρ=m/v教学自评本节设计的主导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本教学”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实验探索,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经过主动优化、和学生的探索性实验,学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真正认清事物的体质,留下深刻的印象,变“学会”为“会学”。
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真知的兴趣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采用“边探索、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施教,是为了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采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了直观、形象、亲切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⑵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源发生的物理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⑵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二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三教学器材音叉、烧杯、水、纸屑、录音机及周围可以用来发声的物体,学生自制自带的发声器具,演示用的扬声器、土电话。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人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熟悉而又陌生。
激起学生探索声音的奥妙的兴趣。
不由就想问一问:这么多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2.学习新课⑴探究声音的产生学生分组实验。
用自备的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铅笔盒、书、纸、笔、桌子、音叉、杯子等,甚至自己的身体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注意观察发声与不发声时物体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A把橡皮筋拉长,用手指拨动,使其发声,看到橡皮筋在振动。
B把直尺一端压在桌边,另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直尺发声时在振动。
C吹哨子时感觉哨子在振动。
D摇铃铛时感觉铃铛在振动。
E用手刮梳子齿时,梳子齿振动发声。
F用小锤敲击音叉发声时,用手去接触音叉,感到音叉在振动。
G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能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H用手敲击水杯发声时水在振动。
I把纸条放在嘴唇之间用力吹,纸条振动发声。
J手放在喉头部分,说话时能感到喉头振动。
K上下牙敲击发声时,能感到牙在振动。
学生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
例:A小提环琴、二胡、吉他是靠振动发声的。
鼓是靠鼓面振动发声的,笛子是靠里面的空气振动发声的。
B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声。
C刮风时空气振动发声,风吹树叶哗哗响,是树叶在振动。
D倒水时水在振动发声。
E蟋蟀是靠翅膀摩擦振动发声的。
F雄蝉的腹部有两个发声器,是发声器振动发声。
G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听到“砰、砰、砰”的神奇枪声是石灰岩炸裂时振动发出的声音。
H唱片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滑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唱片机利用记录振动的方法记录声音。
⑵探究声音的传播老师可以演示课本34页的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提出问题:由以上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靠空气传播的,空气为我们人类以及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
声音还能在什么物质中传播?学生活动:探究声音能靠什么物质传播。
A鱼儿能听见说话声B耳朵贴到桌子的一端,用手拍桌子的另一端,能听到桌子传来的声音。
图片展示后,学生动手做一做。
根据实验学生总结结论A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各种物质做媒介的,传播声音的这些物质,叫做介质。
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现象说明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让学生举例A我们现在听到教室外的声音,是以墙、门和空气为介质传播的。
B吃饭时能清楚地听到牙齿咀嚼的声音,是由于声音通过牙齿、骨骼传到耳朵里的。
C钓鱼时,如果岸边有人说话,会把鱼吓跑。
D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E土电话声音能靠固体做介质传播。
⑶研究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前方,调大音量,观察烛焰的摇晃。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与这个现象很相似。
用不槌敲击音叉时,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压缩周围的空气,使之变密;当叉股向内侧振动时使之变疏。
随着叉股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所以声音在介质是以波的形式传递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引入声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声音具有一定的速度。
介绍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速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跟介质的压强、温度有关。
在1个标准大气压、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介绍几种不同物质中的声速。
对于课本中的声速表,可以结合课外资料进行扩展,以便于学生更容易发现。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3.小结。
⑴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生与不发生时的区别;⑵运用了归纳的方法,即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物体都在振动;⑶运用了间接的方法,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借助音叉激起的水花显示音叉发声时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