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简介
( ) 允价值 非货 币性资产交换 同时满足下 列条件 的, 一 公 应 当 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 的相关税费作 为换人资 产的成本 , 允价 公 值与换出资产账 面价值 的差额计 人当期损益 : 一是该 项交换具 有 商业实质 ;二是换 人资产或 换 出资 产 的公允 价值能 够可靠 地计 量。换 人资产和换 出资产公 允价值均 能够 可靠计 量的 , 当以换 应 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 人资产成 本的基础 , 但有 确凿证据 表 明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的除外 。
维普资讯
《 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 简介
风险也相 同, 但各 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存 在明显差异。 其二 , 人资产与换 出资产 的预计未来 现金 流量现值不 同, 换 且 其差额与换人资产和换 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 比是重大的 。这种情 况是指换人资产对换 人企业的特定价值 ( 即预计未来 现金流量现 值) 与换 出资产在 明显差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所指 资产 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
值能够可靠计量 。
号—— 收入 》 等其他相关 准则 。 非货 币性 资产 交换准则 共三章
十条 , 规范 了非货币性资产 交换的确认 、 量和相关信 息的披露 , 计 着重 解决非货 币性资产 交换取 得资 产的成本 确定 和相 关损 益的
确认问题 。 二 、 入 资 产 成 本 的计 量 基 础 换
首先是商业实质的判断 。企业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 的要求
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根据换人资产的性质
和换人企业经 营活 动的特征等 , 换人 资产与换人 企业 其他 现有 资
( ) 面价值 非货 币性 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 质 , 二 账 或者虽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项目 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 销项税额 搬运费 支付补价
A企业—产品 200万元
B企业—车床 210=250-25-15
225万元
210万元
38.25万元 0.6万元
15万元
判断:
1、是否符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补价比例=15÷225 = 6.67%,低于25%。
是 否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认定原则: 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 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或者, 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 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
低于25%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适用本准则;
■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 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换 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举例1:
A公司以一辆小汽车换取B公司一辆小型中巴,A公司小汽车的账面
原价25万元,已提折旧6万元,公允价值为16万元,B公司小型中巴 账面原价30万元,已提折旧5万元,公允价值为20万元,A公司支付 了4万元现金,不考虑相关税费(经分析,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 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 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 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 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明确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明确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以下简称非公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或“准则解释第7号”)是针对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的一项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该准则解释规定了非公有企业在处理受益计划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受益计划是指企业为员工或其他受益方设立的各种形式的福利计划,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福利、股票期权计划等。
这些福利计划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准则解释第7号明确了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有利于企业正确处理福利支出和相关义务,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根据准则解释第7号的规定,企业在会计处理受益计划时需要进行以下步骤:首先,企业应当确认受益计划的性质和规模。
这包括确定受益计划是属于企业的雇员福利计划还是其他类型的福利计划,以及计划中涉及的参与者数量和相关权益的价值。
企业需要对受益计划的各项规定进行详细了解,确保会计处理符合准则解释第7号的要求。
其次,企业需要对受益计划的义务进行合理估计。
企业应当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相关数据,对受益计划的义务进行合理的估计。
这包括计算出企业预计需要支付的福利费用和预计需要支付的福利责任。
企业应当根据这些估计值,按照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确认和计提。
然后,企业需要根据准则解释第7号的规定,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
准则解释第7号明确了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即资本化和费用化。
资本化是指将受益计划的费用转化为资产,并分期摊销,费用化则是直接将受益计划的费用列入当期损益。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按照准则解释第7号的要求进行处理。
最后,企业需要及时披露受益计划的相关信息。
准则解释第7号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受益计划的性质、规模、会计处理方法以及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提供清晰明确的财务报告,以便利于利益相关方了解企业受益计划的情况。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及账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及账务处理一、总体要求《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本准则)规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的要求对本准则适用范围内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会计姐里。
本准则明确了非货币性资产速的定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I本准则明确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的确认时点和换出资产的终止确认时点,即换入资产应当在换入资产符合资产定义并满足资产确认条件时予以确认换出资产应当在换出资产满足资产终止确认条件时终止确认。
本准则规定酢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具有商峥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否则应当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
其中,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时,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同时,本准则明确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需要满足的条件。
本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巧口换出资产的会计处理原则作出了规定还对涉及补价、同时换入或换出多项资产等蹴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
二、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未M介\ 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性资产而言的。
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收取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的权利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舶勺资产,如存货(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1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析
《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范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的主要是换入非货币性资产成本的计价,以及相关损益的确认。
本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及以权益性工具换取非货币性资产,前者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后者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新准则名称改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下面解析新准则的主要,新旧准则会计处理规定对比的主要变化,阐述新准则的执行对企业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等的,提出加强管理的对策。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解析(一)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念的理解《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规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在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货币性资产与现金等价物是不同的概念货币性资产以可确定金额为其特征,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可收回的金额是确定的。
而现金等价物,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如交易性的债券、证券,因其交易后能收回的金额不确定,故不是货币性资产。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在涉及货币性资产(补价)的情况下,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比例为25%,即:收到或支付的补价占换出(或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低于或等于25%;如果换出(或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则收到或支付的补价占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比例低于或等于25%,均确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析
( ) 准 则 采 用 公 允 价 值 计 量 的判 断 。 准 则 规 定 , 货 1新 新 非 币性 资 产 交换 同 时满 足 以下 两 个 条 件时 。 以公 允 价 值 计 量 :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失 去 可 比性 。 新 准 则 将 企 业 研 发 支 出分 阶 段 处 理 ,既 允 许 研 究 阶 段 支
然而 , 对企业影响最大 、 最深远的是新准则中对企业 自行 开发无形 资产发生的内部 研发费用所做出的规定。新准则规 定研究阶段 支出费用化 ,而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可以资 本化 。 体而言 , 具 只有 当企业 可以证 明以下所有各项 内容时 ,
反映将产生一定影响。
和现金流量 。 第三 , 不符合一致性原则 。 于企业外 购专 利 、 对 商
标、 专有 技术 等无形 资产 的支出 , 可以实际支付 的价款确认为
无形资产 的价值 ,而 自行研究开发的 只有满足特定条件 的部 分支出才能资本化 ,这样就造成 了同样 的资产 因取得 的槊道 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 不符合一致性原则 , 使会计信息
非货 币性资产交换事项 的标准上 是一致 的, 主要 区别 在于新
准 则 引 入 了公 允 价 值 作 为 换 入 资 产 入 账 价 值 的 计 价 基 础 , 且
对非货币性资产 交换 损益 的确认方式不 同。 2非货 币性资产 交换 的确认 与计量 。 . 在不 同的条件 下 , 非
定 义 、 认 、 量 、 露 等 方 面 借 鉴 和 采 纳 了 国 际 会 计 准 则 的 确 计 披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准则研究委员会制定的一项规定,该解释主要涉及公司在确认营业外收入、营业外费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方面的会计处理和核算方法。
下面将对该准则解释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该准则解释指出了对营业外收入的界定和确认要求。
根据准则解释,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如政府补助、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收益、处置资产的收入等。
在确认营业外收入时,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利益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归集。
其次,该准则解释明确了对营业外费用的定义和确认原则。
营业外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费用,如政府罚款、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成本、处置资产的损失等。
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支出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归集,确保费用的确认符合真实性和公允性的要求。
然后,准则解释强调了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会计处理要求。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指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属于公司经营的非日常性损益项目,如重组费用、非货币性资产减值损失、非经常性政府补助等。
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利益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合理的确认和摊销,确保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反映准确、完整、及时。
此外,准则解释还明确了对与营业外收入、营业外费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相关的会计政策选择和核算方法。
企业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符合真实性和公允性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和应用会计政策,并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
同时,在核算过程中,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记录、检查和核实,确保相关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准则解释还提到了与其他相关准则解释的关联和适用范围。
如果其他准则解释与本准则解释存在冲突,应按照本准则解释的规定执行。
同时,如果企业适用了其他相关准则解释,也应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相应的披露。
总的来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对公司在确认营业外收入、营业外费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方面的会计处理和核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
(财务会计)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号之七号最全版
(财务会计)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号之七号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进壹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有关问题,我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现已印发,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附件: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二○○七年十壹月十六日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壹、企业在编制年报时,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是否要进壹步复核?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X公司,首次执行日如何调整?答: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节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X公司,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X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相关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如何进行处理?答: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X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能够将境外子X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且入境内母X公司合且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三、运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以及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发生的融资费用应当如何处理?出租人对运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如提供免租期或承担承租人的某些费用等,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如何处理?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建造合同发生的相关费用如何处理?答:(壹)运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运营租赁期间内按照和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的通知
关于印发叶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曳的通知○财会[2015]19号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了深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实现企业会计准则持续趋同和等效,我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财政部2015年11月4日附件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一、投资方因其他投资方对其子公司增资而导致本投资方持股比例下降,从而丧失控制权但能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等准则。
投资方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一)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
首先,按照新的持股比例确认本投资方应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资扩股而增加净资产的份额,与应结转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然后,按照新的持股比例视同自取得投资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
(二)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者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后续会计期间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等准则。
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者净资产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在原设定受益计划终止时应当在权益范围内将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全部结转至未分配利润。
计划终止,指该计划已不存在,即本企业已解除该计划所产生的所有未来义务。
三、子公司发行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应如何计算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答: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等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全文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全文一、投资方因其他投资方对其子公司增资而导致本投资方持股比例下降,从而丧失控制权但能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等准则。
投资方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一)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
首先,按照新的持股比例确认本投资方应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资扩股而增加净资产的份额,与应结转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然后,按照新的持股比例视同自取得投资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
(二)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者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后续会计期间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等准则。
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者净资产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在原设定受益计划终止时应当在权益范围内将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全部结转至未分配利润。
计划终止,指该计划已不存在,即本企业已解除该计划所产生的所有未来义务。
三、子公司发行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应如何计算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答:该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等准则。
子公司发行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无论当期是否宣告发放其股利,在计算列报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时,应扣除当期归属于除母公司之外的其他权益工具持有者的可累积分配股利,扣除金额应在“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中列示。
子公司发行不可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在计算列报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时,应扣除当期宣告发放的归属于除母公司之外的其他权益工具持有者的不可累积分配股利,扣除金额应在“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中列示。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解读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解读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解读是关于”资产减值准备”(以下简称准备)的解释,旨在明确各种情况下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式和处理方法。
该解释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内容:资产减值准备的定义和确认、计提和冲销、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首先,解释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定义和确认。
准备是指企业为保护
资产减值风险而按预先计算的金额,根据会计政策计提的准备。
准备的确
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可能出现减值损失;2)该减值损失的金额
可以可靠估计。
其次,解释给出了不同类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冲销的具体方法。
根
据解释,不同类型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略有不同,分别包括金融资产
准备、存货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准备、固定资产准备等。
一般情况下,计
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企业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市场和经济环境、行
业和外部因素、内部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
最后,解释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准备是会计
科目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企业财务报表有较大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
提会导致企业净利润的减少,从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造成影响。
在财务报表中,企业需要按规定明确披露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冲销和余
额等情况,以使用户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
总而言之,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解读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给出了明
确的定义和确认要求,提供了具体的计提和冲销方法,并强调了资产减值
准备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企业在准确理解和执行该解释的基础上,能够更
好地评估资产减值风险,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以下简称“准则7号”)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准则,针对企业资产的计量、确认和披露提出了详细的规定。
准则7号的出台,对于促进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准确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意义。
准则7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准则7号明确了企业资产的定义和分类。
资产是指具有经济利益、能够由企业控制并预计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准则7号将资产分为非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资产两类。
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如土地、房屋、设备等)、权益性资产(如股权、债权等)和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等);货币性资产包括货币、存款和短期投资等。
其次,准则7号规定了资产的计量方法。
准则7号强调,资产应以取得成本作为初始计量基准,并在以后期间按照成本或成本改良进行计量。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其初始成本包括购买或生产成本和与购置或生产相关的直接费用;对于货币性资产,其初始成本即为其面值。
在后续计量中,企业应根据资产的性质和使用状况,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进行计量。
再次,准则7号规定了资产的确认时机。
准则7号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所有权或控制权,并且能够享受或支配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时,才能确认该资产。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其确认时机主要取决于对待始终发生的转移事件的判断;对于货币性资产,其确认时机一般与货币的收付息息相关。
最后,准则7号还规定了资产的披露要求。
准则7号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对资产进行充分、准确、清晰的披露,包括资产的种类、计量方法、确认时机、持有目的、风险和收益的变动等。
这样可以增加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准则7号的出台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一步,对于规范企业资产的计量、确认和披露具有重要意义。
准则7号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比性,增加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信任度,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时,准则7号也对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提出了有益的倡导,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一、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IAS 7)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出版的国际会计准则,它要求在每一期财务报表中,企业必须披露其现金流量信息。
简而言之,IAS 7要求企业在报表中披露三项基本元素,即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说明和现金流量分类法的说明。
1、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IAS 7要求的重要部分,它披露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还应该包含该时期开始和结束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余额,以及该时期现金流量的总额。
2、现金流量说明现金流量说明包括企业的收入,资本支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动情况,以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余额。
其中,收入和资本支出的说明应当清楚地陈述企业收到外部资金和自有资本的途径和数量,以及用于投资和支付经营成本的资金的来源和数量。
3、现金流量分类法的说明现金流量分类法的说明是指对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使用方式进行细分,以便识别企业根据现金流量表中记录的不同科目细分出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来源和去向。
IAS 7要求企业在报表上披露其采用的现金流量分类法,如果将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按不同的方式分类,则还应披露怎样将其细分出来。
二、作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具有重要的实质作用,它的出台使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现金流量信息变得必要,它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对投资者来说,它有助于他们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投资决策,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它也有助于他们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更好的判断。
此外,IAS 7还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以便企业可以正确记录和报告现金流量,它强调了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从而使投资者更容易比较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更好地管理其财务风险。
此外,IAS 7还能让企业更加透明,帮助企业依据现金流量表和现金流量说明管理资金,从而更好地预测未来的资金需求,从而更好地控制资金的流动,并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释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ASBE 7)是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准则,它规定了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的会计处理和报告要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通过交换非货币性资产来获取其他非货币性资产或服务的行为。
ASBE 7强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被确认。
这些条件包括:1)交换是以交换双方之间公允的市场价值为基础进行的;2)交换涉及的资产或服务能够被可靠地估计;3)交换交易具有商业实质。
根据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初始确认。
如果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地确定,就应当使用交换涉及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初始确认依据。
准则还规定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后续计量的原则。
交换获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其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原有资产在交换时的账面价值则应当被调整为其公允价值。
这样可以确保交换后的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其真实价值。
此外,ASBE 7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特殊情况进行了具体规定。
例如,如果交换涉及现金流量的调整、交换涉及多个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到具有金融要素的资产等,准则提供了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报告要求。
最后,ASBE 7还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充分的披露。
这些披露应当包括交换涉及的资产、交换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交换交易的商业实质、交换后续计量的基础等信息,以提供给利益相关者充分的了解。
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获取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构筑物等长期资产为主要目的的交易行为。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即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2)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同时考虑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如果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地计量,则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金融工具是指可以作为货币,购买或出售其他金融资产,或者依据可以支付固定金额的合同而产生的权益工具。
金融工具可以是现金、存款、股票、债券、期权、远期合约、掉期合约等。
由于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些准则和指南,以确保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反映企业实质。
该准则解释共有10个章节,涵盖了金融工具的分类、计量、披露以及特殊条款和交易的会计处理等方面。
首先,该准则解释明确了金融工具的分类标准,根据工具的特征和企业持有该工具的目的来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两类:债权类金融工具和权益类金融工具。
其次,该准则解释提供了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计量的指导。
金融资产的计量主要根据公允价值进行。
公允价值是指在市场上可以与有足够交易数量的买方和卖方达成交易的价格。
对于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主要通过市场报价等公开市场上的可获得数据进行估计。
而金融负债一般以实际支付的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
准则解释还明确了金融工具的摊销和减值处理的方法。
对于按成本进行计量的金融工具,企业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摊销。
而对于可能存在减值风险的金融工具,企业需要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除此之外,准则解释还详细说明了金融资产转移和担保的会计处理方法。
针对转移金融资产的行为,企业应当根据转移的性质和条款,判断是否需要将这些资产从财务报表中移除,并对相关的金融负债、担保和派生工具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准则解释还对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中披露有关金融工具的重要信息,包括其分类、计量方法、减值准备、风险管理政策和对金融工具市场价值敏感度的分析等。
此外,准则解释还涉及到一些特殊条款和交易的会计处理。
例如,可转换债券和优先股、金融租赁、减持金融资产和与金融工具相关的税收问题等。
企业需要根据准则解释的规定,对这些特殊条款和交易进行合适的会计处理。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提供了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详细指导,帮助企业准确反映金融工具的实质和相关信息,以增强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会计实务:《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主要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主要内容
新准则包括总则、确认和计量、披露等三章,内容不多,其要点是: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企业在按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按下列情况处理:
(1)支付补价的,换人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2)收到补价的,换人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人当期损益。
3.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
(1)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
(2)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
(3)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
小编寄语: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
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
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
天道酬勤嘛!。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析作者:王秀芬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10期一、换入非货币性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更加合理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第4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新准则第7条规定,未同时满足本准则第4条规定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第9条规定,企业在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2)收到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而原准则为了有效防止企业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采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计量基础。
这样虽然部分解决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和关联交易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问题,但所有换入资产均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基础,导致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严重背离其公允价值,使信息的相关性降低,这种以牺牲相关性为代价来获得可靠性信息并不可取。
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资产的计量根据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而有所差别,这样既避免了关联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换业务进行利润操纵,也保证了非关联企业对换入的非货币性资产进行合理计价。
二、交换损益的确认发生很大变化原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如果涉及补价的,收到补价的一方可按一定的比例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7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7号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7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7号一、投资方因其他投资方对其子公司增资而导致本投资方持股比例下降,从而丧失控制权但能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投资方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一)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
首先,将原长期股权投资视同自取得投资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然后,按照新的持股比例确认本投资方应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资扩股而增加净资产的份额,与应结转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者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后续会计期间在权益范围内转移时,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者净资产的变动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在计划终止时应当在权益范围内全部结转至未分配利润。
计划终止,指该计划已不存在,即本企业已解除该计划所产生的所有未来义务。
三、子公司发行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应如何计算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答:子公司发行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无论当期是否宣告发放其股利,在计算列报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时应扣除当期归属于其他权益工具持有者的可累积分配的股利。
子公司发行不可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在计算列报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时应扣除当期宣告发放的归属于其他权益工具持有者的不可累积分配的股利。
本解释发布前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项目未按照上述规定列报的,应当对可比期间的数据进行相应调整。
四、母公司直接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的,该母公司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母公司直接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的,应按以下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一)原母公司(即改制后为总公司)应当对原子公司(即改制后为分公司)的相关资产、负债,按照原母公司自购买日所取得的该原子公司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如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原子公司则为合并日账面价值)持续计算至改为分公司当年年初止的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为基础,抵销原母公司与原子公司内部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后,转入原母公司的账内。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解释
《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释为了便于本准则的应用和操作,现就以下问题作出解释:(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2)商业实质的判断;(3)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一)本准则第二条对非货币性资产及其交换行为作了规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交易双方通过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以满足各自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减少货币性资产的流入和流出。
例如,某企业需要另一个企业拥有的设备,另一个企业需要上述企业生产的产品,双方在货币性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交易行为。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
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非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适用本准则;高于25% (含25%)的,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4 号——收入》等相关准则。
二、商业实质的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具有商业实质,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根据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特征等因素,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使换入企业受该换入资产影响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换出资产明显不同,表明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根据本准则第二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1.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获得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同,但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时间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征求意见稿)一、投资方因其他投资方对其子公司增资而导致本投资方持股比例下降,从而丧失控制权但能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投资方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一)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
首先,将原长期股权投资视同自取得投资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然后,按照新的持股比例确认本投资方应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资扩股而增加净资产的份额,与应结转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者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应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后续会计期间在权益范围内转移时,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者净资产的变动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在计划终止时应当在权益范围内全部结转至未分配利润。
计划终止,指该计划已不存在,即本企业已解除该计划所产生的所有未来义务。
三、子公司发行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应如何计算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答:子公司发行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无论当期是否宣告发放其股利,在计算列报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时应扣除当期归属于其他权益工具持有者的可累积分配的股利。
子公司发行不可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的,在计算列报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时应扣除当期宣告发放的归属于其他权益工具持有者的不可累积分配的股利。
本解释发布前母公司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项目未按照上述规定列报的,应当对可比期间的数据进行相应调整。
四、母公司直接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的,该母公司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母公司直接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的,应按以下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一)原母公司(即改制后为总公司)应当对原子公司(即改制后为分公司)的相关资产、负债,按照原母公司自购买日所取得的该原子公司各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如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原子公司则为合并日账面价值)持续计算至改为分公司当年年初止的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为基础,抵销原母公司与原子公司内部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后,转入原母公司的账内。
此外,某些特殊项目按如下原则处理:1.原母公司购买原子公司时产生的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计入留存收益;原母公司购买原子公司时产生的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按照原母公司合并该原子公司的合并报表中商誉的账面价值转入原母公司的商誉。
2.原子公司发行优先股等并确认为权益工具形成的其他权益工具,按照原子公司的账面价值转入原母公司的其他权益工具;原母公司购买的原子公司发行的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按原母公司的账面价值转入原母公司的库存股。
3.原子公司提取而尚未使用的安全生产费或一般风险准备,按照原子公司的账面价值计入专项储备或一般风险准备。
4.自购买日(或合并日)至原子公司改为分公司当年年初原子公司实现的净损益,应转入原母公司的留存收益,其中,原子公司已计提的盈余公积的账面价值应转入原母公司的盈余公积。
5.自购买日(或合并日)至原子公司改为分公司当年年初原子公司实现的其他综合收益,应转入原母公司年初其他综合收益。
6.原母公司对该原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按上述原则将原子公司的各项资产、负债等转入原母公司账内后形成的差额,转入资本公积,并根据其形成原因确定相关资本公积的性质及后续处理方式。
(二)原母公司结转原子公司相关资产、负债等项目后,应将自原子公司转为分公司当年年初至转为分公司止原子公司的相关业务作为当年原母公司自身的业务进行处理,并确认相关的收入、费用、其他综合收益,结转相关的成本等。
(三)原子公司改为分公司过程中,由于各项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所产生的差额,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五、对于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股权激励计划,企业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锁定期内企业应如何考虑限制性股票对每股收益计算的影响?答:(一)授予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上市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的股权激励安排中,常见做法是上市公司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激励对象授予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并规定锁定期和解锁期,在锁定期和解锁期内,不得上市流通及转让。
达到解锁条件,可以解锁;如果全部或部分股票未被解锁而失效或作废,则由公司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较为常见的是按最初的授予价格)进行回购。
对于此类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股权激励计划,向职工发行的限制性股票按有关规定履行了注册登记等增资手续的,在授予日,企业应当根据收到职工缴纳的认股款确认股本和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同时就回购义务确认负债(作收购库存股处理);在锁定期和解锁期内,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锁定期内发放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和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锁定期内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及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应视其发放的现金股利是否可撤销采取不同的方法:1.现金股利可撤销,即一旦未达到解锁条件,被回购限制性股票的持有者将无法获得(或需要退回)其在锁定期内应收(或已收)的现金股利。
锁定期内,企业应分配给限制性股票持有者的现金股利应当作为利润分配进行会计处理;其后,因未达到解锁条件而撤销的已分配现金股利应当调增未分配利润。
锁定期内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分子应扣除当期宣告发放给限制性股票持有者的现金股利;分母不应包含限制性股票的股数。
2.现金股利不可撤销,即不论是否达到解锁条件,限制性股票持有者仍有权获得(或不得被要求退回)其在锁定期内应收(或已收)的现金股利。
锁定期内,企业在核算应分配给限制性股票持有者的现金股利时,应合理估计未来解锁条件的满足情况。
对于预计未来可解锁限制性股票持有者,企业应分配的现金股利应当作为利润分配进行会计处理;对于预计未来不可解锁限制性股票持有者,企业应分配的现金股利应当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后续信息表明可解锁限制性股票的数量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直到解锁日调整至实际可解锁的限制性股票数量。
锁定期内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应当将预计未来可解锁限制性股票作为同普通股股东一起参加剩余利润分配的其他权益工具处理,分子应扣除归属于预计未来可解锁限制性股票的净利润;分母不应包含限制性股票的股数。
(三)锁定期内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锁定期内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视解锁条件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1.解锁条件仅为服务期限条件的,企业应假设资产负债表日尚未解锁的限制性股票已于当期期初(或晚于期初的授予日)全部解锁,并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中股份期权的有关规定考虑限制性股票的稀释性。
其中,行权价格为限制性股票的发行价格加上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取得的职工服务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有关规定计算确定的公允价值,减去已宣告发放给限制性股票持有者的每股累计现金股利。
2.解锁条件包含业绩条件的,企业应假设资产负债表日即为解锁日并据以判断资产负债表日的实际业绩情况是否满足解锁要求的业绩条件。
若满足业绩条件的,应当参照上述解锁条件仅为服务期限条件的有关规定计算稀释性每股收益;若不满足业绩条件的,计算稀释性每股收益时不必考虑此限制性股票的影响。
本解释发布前限制性股票未按照上述规定处理的,应当追溯调整,并重新计算各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六、商业银行或其子公司(以下称为“商业银行”)应当如何对其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规定发行的理财产品进行会计核算和列报?答:商业银行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列报理财产品资产和负债的,应当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对该理财产品进行会计核算。
商业银行未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列报理财产品资产和负债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33号准则”)的相关规定,判断是否控制该理财产品。
如果商业银行控制该理财产品,应当按照33号准则的规定将该理财产品纳入合并范围。
无论是否纳入商业银行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该理财产品都应当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和列报。
(一)会计核算对于理财产品持有或发行的金融工具,在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22号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下简称“37号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39号准则”)时,应当至少考虑以下方面:1.分类对于理财产品持有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根据持有目的或意图、是否有活跃市场报价、金融工具现金流特征等,按照22号准则有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分类原则进行恰当分类。
例如,如果理财产品持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由于缺乏流动性而难以在市场上出售(如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那么通常难以表明持有该金融资产是为了交易目的(如为了近期内出售,或者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因而不应当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再如,如果理财产品持有的权益工具投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不得将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又如,如果无法或难以可靠地评估理财产品持有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如估值流程不完善或不具备估值能力,且未能或难以有效利用第三方估值等),通常难以表明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和评价,因而不得依据22号准则第十条第(二)款将持有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
理财产品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按照37号准则的相关规定,分类为理财产品的权益工具或金融负债。
在进行理财产品会计处理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规范使用会计科目,不得使用诸如“代理理财投资”等可能引起歧义的科目名称。
2.计量对于理财产品持有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22号准则、39号准则和其他相关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计量。
其中:(1)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39号准则的相关规定确定其公允价值。
例如,通常情况下,金融工具初始确认的成本不符合后续公允价值计量要求,除非有充分的证据或理由表明该成本在计量日仍是对公允价值的恰当估计。
(2)减值理财产品持有的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之外的金融资产,应当按照22号准则中有关金融资产减值的规定,评估是否存在减值的客观证据,以及确定减值损失的金额并进行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