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法制教育中的权利意识教育

合集下载

培养学生的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的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的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权益和法律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

培养学生的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已成为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为何培养学生的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实施这一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权益意识的重要性学生的权益是指他们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和利益。

培养学生的权益意识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非常关键。

首先,学生有权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益时,才能更好地争取优质的学习资源。

其次,学生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培养学生的权益意识可以使他们更加自信地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决策过程,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最后,学生有权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只有当他们明确自己的权益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欺凌、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法律意识是指学生对法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律是社会公约束力的体现,法律意识可以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意识。

其次,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了解并遵守法律,以避免自己成为不法行为的受害者。

最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使他们增强公正和正义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如何1. 教学内容中融入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元素。

教师可以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权益保护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对自己权益的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

2. 组织专题讲座和座谈会。

学校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和权益保护组织的代表,为学生们开设专题讲座和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到具体的法律知识和案例,提高他们的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3. 设置相关的课程和社团活动。

学校可以开设法律教育、社会学和公民教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益意识。

以学生权利本位为视角论析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以学生权利本位为视角论析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以学生权利本位为视角论析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关键词]学生权利本位;法律意识;权利义务[论文摘要]由于传统的误区使学校权力与学生权利界限不明,学校、学生权利义务不分,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应将学生权利本位观点纳入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的培养。

在20世纪末关于权利、义务何为法律本位的争执中,权利本位论渐占上风,它主张:权利是目的,是第一性的因素,义务是手段,是第二性的因素,义务是权利的引申和派生物。

当人们提出依法治校时,便引人了“学生权利本位”的观点。

所谓的“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学生权利为本位,注重并保障学生权利的实现,加强制度建设,以防止学校权力的扩张,健全学生权利的救济。

一、高校学生权利意识的误区在高校开展普法教育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学生的维权意识逐步觉醒且渐趋强烈,但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仍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主要表现为: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有些学生只要一谈到权利,马上联想到的是个人权利的本位性及至上性,他们只强调个体的利益,而忽略集体、国家、社会的利益;或者他们想到的只是无义务的权利,而没将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忽略了权利义务间的联系。

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虽然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或其他相关法律中明文规定高校学生享有教育权、学习权、申诉权等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当学校侵犯了学生权利时,学生并未意识到,因此,也未采取有效的方式防止权利的侵犯,或学校对学生权利的救济未采用有效的方式。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权利的实现。

我们只有在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将学生权利本位观点纳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培养以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为主的法律意识。

二、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校普法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公民。

加强大学生权利意识

加强大学生权利意识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有:政治上的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监督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的权利和自由等。同时,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学会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和方法自觉并勇敢地行使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很多大学生特别关注民事上的权利,并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他们对政治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监督权等表现出相当的冷漠,普遍不重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使大学生认识到各种权利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某些权利的不行使必然导致某些行政权力缺少制约和监督,这样就必然影响其他权利的实现。所以,大学生要自觉地行使各种权利,以使整个社会在一片权利的呼声之中沿着法治的轨迹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大学生要勇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当自己的权利受侵犯时不忍气吞声,不息事宁人,让权利意识勇敢地显示出来,让法律保护权利。
三、加强权利意识的教育 我国正致力于法治现代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教育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权利意识包括以法的途径实现和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是在权利遭受侵害时,勇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大学生的个体观念逐渐增强,但权利意识却由于受到历史上小农经济、传统文化、集权统治的遏止、排斥和压抑而淡薄,他们对自己应该和实际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了解和认识十分模糊。他们谈论人权,却不知道人权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关系如何?他们渴望权利却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有多少?他们要捍卫自己的权利,却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是否被侵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有哪些,并了解这些基本权利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简析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对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影响论文

简析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对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影响论文

简析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对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影响论文一、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是什么?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认识或认同的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

权利意识是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

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有生力量,了解法律、使用法律更是其必备的条件。

其对法律的掌握程度对于把中国早日建设成为法治之国有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大学法治教育,了解现今大学法治教育之现状,我们对在校大学生作了一个调查。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现状(一)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深。

本次的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分析,本次调查问卷中显示,55.05%的大学生有时会通过电视、报纸等途径了解一些法律意识,只有13.29%的大学生平时都不怎么关注,并且认为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法律。

这无疑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法律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然而在“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是几岁?”这一问题上,只有25%的大学生知道其答案是14岁,然而仍有75%的大学生以其现有的法律知识还不能有更专业的法律素养,由此可以得出如今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片面认识之上,而缺乏对法律的较为准确的了解。

(二)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薄弱。

大学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其权利意识与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于法治社会的基本状态。

根据调查结果,有54.43%的大学生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51.9%的大学生同意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签订口头合同,据此可以分析出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权利维护意识。

但在本次调查中,问及“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69.62%的大学生认为有意义,但在实际面对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之时,即使法律知识有一定的积累的大学生,他们在第一意识中也并不希望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反倒乐意运用法律以外的途径来解决。

学生校园权益保护与法律意识

学生校园权益保护与法律意识

学生校园权益保护与法律意识引言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享有一系列的权益。

然而,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和学生自身的弱势地位,学生的权益有时会受到侵害。

因此,学生校园权益保护与法律意识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生校园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法律意识的建议。

学生校园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学生校园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学生是校园的主体,保护他们的权益是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基础。

如果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都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校园的发展。

其次,学生权益保护是培养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地方,通过学生校园权益保护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益,并学会维护和捍卫这些权益。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最后,学生校园权益保护对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也非常重要。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如果无法保护学生的权益,会给社会和家长们造成不良的印象,甚至会招致舆论的谴责,从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招生情况。

学生校园权益保护的现状然而,目前学生校园权益保护的现状并不理想。

一方面,一些学校对学生的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学生的合法权益经常被侵害。

比如,一些学校存在着体罚学生、侵犯学生隐私、虐待学生等不良现象。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学生的权益,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

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权益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学生自身处于弱势地位,缺乏法律知识和意识,很容易被他人侵害。

同时,一些学生对自己的权益漠不关心,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这导致了学生权益保护的空白和被侵害现象的频发。

加强学生校园权益保护的法律意识为了加强学生校园权益保护,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关键。

以下是一些建议:1.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保护途径。

可以通过法律知识普及、模拟法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2.建立权益保护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权益保护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学生权益问题。

浅谈高校法治教育

浅谈高校法治教育

浅谈高校法治教育高校法治教育是指在高校开展的以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工作。

它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升他们的法治素质,使其能够遵纪守法、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高校法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高校法治教育是基于法治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

在现代社会,法制建设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具备法治精神的年轻人才,为社会稳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法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通过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高校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让年轻人明白法律的重要性,让他们成为守法公民,必须通过法治教育。

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大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高校法治教育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他们对法治的理解和认同至关重要。

高校法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应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

法律知识是高校法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应了解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基本内容,了解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正确遵纪守法。

应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

法治观念包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信任法律等,法治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尊重人权等。

通过案例分析、法律道德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良好的法治精神。

应加强法治实践教育。

通过模拟法庭、法律实践课程、参观法院等方式,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并锻炼他们的法律应用能力。

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法治发展的挑战。

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教育与法治意识培养

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教育与法治意识培养

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教育与法治意识培养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教育与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1. 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通过法律教育,学生可以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包括法律的来源和体系等。

这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遵守法律规定,避免产生违法行为。

2. 培养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一个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的意识形态。

通过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形成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

三、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教育方法1. 全员普法教育高等学府应当全员普法教育,无论学生是否法学专业,都应当接受法律教育。

可通过开设法学入门课程、法律实务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他们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高等教育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

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法律论坛等活动,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法律实践中的素养。

3. 增加选修课程和实习机会为了培养法律意识,高等学府可以增加相关的选修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通过选修法律类课程,学生可以深入学习法律知识,通过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法律操作能力。

四、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法治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

当公民具备了法治意识,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就会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2. 保护公民权益法治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公民保护自身权益。

当公民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且懂得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就能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

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公民具备了法治意识,能够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争议和纠纷,就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报告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社会调查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依法治国越发显出它的正确性。

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应拥有足够的法治意识和权力意识,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力意识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意识、权力意识一、前言什么是法治意识,所谓法治意识,是指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文明形态形态相适应的、为法治社会所必需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

法治意识并不单纯指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

两者并不相同,法律意识是指一个人对法律的认识,而法治意识则是指对于国家依法治国的认识,是一种社会认识,它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而所谓权利意识就是指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构成了公民意识和宪法精神的核心。

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公民认识和理解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二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与捍卫这些权利的方式;三是公民自觉地行使公民权利的行为规约于法律规范之中,以免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权利。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所在。

而大学生正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学就是半个社会。

而在这一阶段,正在从学生过渡到职场人士的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正在由不成熟变为成熟,所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权力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对于这两个意识的认识决定了未来我国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于法治有什么样的认识,在遇到侵权事件时,会不会运用法律武器,知不知道身为国家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等,这些,都是急需调查的问题。

所以我以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访谈为调查方式,对现今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进行了深入的认识。

浅谈大学生权利与义务观教育.doc

浅谈大学生权利与义务观教育.doc

浅谈大学生权利与义务观教育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权利义务教育论文摘要:XX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增加了对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这反映了国家和高校管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走向现代文明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同时这也表明高校管理工作在大学生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目前高校管理工作对大学生权利、义务观认识的状况及产生原因的分析,对此提出相应的思考建议,以便为学校正确地片大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教育提供参考。

1,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校作为国家授予特定职责和管理自主权的机构,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高校与学生之间是具有双重法律关系的主体。

首先,高校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其次,高校与学生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但是,无论是什么法律关系,都不能剥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大学生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既享有宪法和其他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又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作为受教育者应享有的特殊的法定权利。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就是维护大学生的利益,保障他们正常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使高校本身得以存续。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教育己有别于传统教育,教育活动的层次及范围都在不断拓展,教育行为的社会背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倡导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日渐增强,推行依法治校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理顺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对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调动学校办学的主动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特别是对学生权利义务观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阶段大学生对权利义务观认识的问题对权利认识具有自利倾向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公民,大学生不仅享有一般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也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权利意识【论文摘要】大学生权利意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大学生权利意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推行依法治校和实现政治文明的需要。

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顺应时代潮流在高校实施,对培养大学生权利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与学生权利意识的内涵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是大学生申诉制度和大学生听证制度的总称。

大学生申诉制度指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各类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是一项法定非诉讼性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它具有三项特征:一是法定性,即它是根据教育法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规章设立的,是大学生申诉权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专门解决学生与学校及教师之间特殊的教育法律纠纷。

二是特定性。

即它是补救高校学生受损害的合法权益的特定的权利救济制度。

三是行政性。

即高校学生申诉是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不是诉讼领域向司法机关提出,学生申诉制度从申诉的提出,到申诉的受理和处理都是按照行政程序进行的。

大学生听证制度是指高校在作出一项影响学生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应当给学生参与并发表意见、提出证据的机会,并对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以保证其决定的合法与合理的程序性法律制度。

它带有浓郁的现代民主色彩,其法律渊源是英国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和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是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过程中,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制度的结果。

这两种制度的意义在于,大学生申诉制度对于维护学生权利具有积极作用,大学生听证制度保障申诉人具有“发言权”,将自己的意见传达给申诉委员会并直接影响决议的裁定,保证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的申诉裁定的公正、公平,切实保证决议过程的公开化,更好地维护学生的权利。

二、培养大学生权利意识的重要性1.培养大学生权利意识有利于推动高校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高校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和谐高校的一个重要目标。

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法律权益与保护

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法律权益与保护

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法律权益与保护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国家的栋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最为活力和有朝气的群体之一。

然而,在校园中,大学生的法律权益常常受到侵犯与忽视。

为了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强校园法律教育与保护机制,确保他们能够在一个安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一、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法律教育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大学校园环境中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法律教育,大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只有具备正确的法律知识,大学生才能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做出明智的选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大学生权益的保护1. 人身权益保护大学生在校园中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人身权益。

学校应加强保安力量,确保校园安全,防止校园暴力和欺凌现象的发生。

同时,学校也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保障机制,及时处理学生在校园中遭受侵害的问题。

2. 学术权益保护大学生的学术权益包括学业自主权、合理评估权以及学术成果的知识产权等。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学术规范,保障学生在学术研究和竞赛中的权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同时,在论文和科研成果保护方面,学校应加强知识产权教育,保护学生的知识产权。

3. 就业权益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是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校应在就业指导方面给予学生切实的支持,提供就业信息和实践机会。

同时,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护学生的就业权益,杜绝以招聘为名的诈骗和欺诈行为。

4. 言论权益保护大学是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应享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益。

学校应当保护学生的言论权益,防止对学生进行不合理的限制和打压。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网络言论的监管,杜绝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现象。

三、加强法律保护机制为了保护大学生的法律权益,不仅仅依靠法律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1. 设立专门机构学校可以设立法律事务部门或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等专门机构,提供给学生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

用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用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用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以及模拟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本文将从学生权利的概念、法治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的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生权利的概念及重要性学生权利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有的一切合法权益。

它涵盖了学生的基本权利,如受到平等对待、获得平等教育机会等,同时也包括学生的自主权利,如言论自由、参与学校管理等。

保障学生权利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具有重要作用。

二、法治教育的目标及意义法治教育通过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能够依法行事、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治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从而塑造他们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利的行为方式。

法治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道德,促进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三、法治教育的方法及实践1. 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和主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如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法律情感等。

2.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法治教育的重要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开展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遵纪守法的校园文化氛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法律社团、举办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加法治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3. 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法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等机关,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和公正。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行使自己的权利,并体验到法治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四、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的实践1.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学生作为权利的行使者,首先需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法与学生权益培养学生合法权益意识

学校法与学生权益培养学生合法权益意识

01
02
03Biblioteka 04保护学生受教育权学校法规定了学生有接受教育 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学生的 受教育权。
维护学生人身权
学校法严禁体罚、变相体罚等 行为,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 人格尊严。
规范学校管理行为
学校法规定了学校的管理职责 和权限,要求学校依法管理, 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法强调德、智、体、美等 多方面的教育,为学生的全面 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完善监管机制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素养,明确 自身职责和义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行为的 监管,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处 理侵权行为。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营造尊重和保护学生权益的氛围
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 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学校应积极营造尊重和保护学生权益的文 化氛围,鼓励学生敢于维权和寻求帮助。
03
学生权益内容
受教育权
80%
平等受教育
所有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 利,不受性别、民族、宗教、家 庭背景等的限制。
100%
教育资源
学生有权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 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材 等。
80%
教育评价
学生有权获得公正、客观的教育 评价,以及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人身权
人身安全
学校应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防止校园暴力、欺凌等行为的 发生。
邀请法律专家、律师等进校园,为学 生举办法治讲座,通过案例分析、法 律解读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和维权能力。
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以法治为主 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围绕身边的法律 现象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

学生权利意识的建立预防校园暴力问题

学生权利意识的建立预防校园暴力问题

学生权利意识的建立预防校园暴力问题校园暴力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高校校园,学生群体本身处于青涩年龄,更容易受到暴力侵害。

如何建立学生的权利意识是预防校园暴力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学生权利意识的建立。

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建立学生权利意识的前提条件。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管理,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

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个体,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

二、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学生权利意识的基础,学校应该在教育中加强学生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法律武器的运用,不轻易受到侵害。

可以通过法律讲座和模拟法庭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

三、建立学生权利保障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生权利保障机制,为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这就需要学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学生权利保障机构,建立便捷的申诉渠道,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四、树立正常学生关系树立正常的学生关系也是建立学生权利意识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关系中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男女关系、同学关系中的不正常交往、欺凌、暴力等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学校要规范学生关系,切断不良行为的源头。

总之,建立学生权利意识是预防校园暴力问题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该通过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机制建立学生权利意识,让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校园营造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

高中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

高中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

高中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高中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的教育尤为关键。

本文将探讨高中教育中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和校园管理中有效落实。

一、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法律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石,法律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法律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法律教育,学生可以了解法律的作用和价值,明白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其次,法律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能力。

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法律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塑造学生良好的法治品质和道德修养。

二、公民权益的教育公民权益是公民享受各项权利的基础,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公民权益的教育。

一方面,教育要向学生普及公民权益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公民权益的含义和范围。

另一方面,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行使自己的公民权益,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精神。

三、法律教育与公民权益教育的融合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应在高中教育中加强融合。

一是要将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关的法律和公民权益教育课程。

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教学中获取到系统、全面的法律和公民权益知识。

二是要在校园管理中贯彻法治原则,建立健全的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教育机制。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规和制度,明确学生的权益保护机制,对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教育的专业教师。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完善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教育的评估机制为了确保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

一是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法律道德等方面进行评估。

二是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法律教育和公民权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权利意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关于大学生权利意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关于大学生权利意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权利意识;内容;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生权利意识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法律规定的权利和自由,而且包括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大学生权利意识教育,应更新观念,改进课堂教学;转变教育方式,加强实践教学;依法治校,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一、大学生权利意识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权利意识教育,不仅使他们知道法律规定的权利和自由是什么,而且还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一)法律规定的权利和自由当前突出和加强学生权利意识教育,对于调动每个学生学法、守法的积极性,对于推进整个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对大学生进行权利意识教育,应首先让他们知道法律规定的权利和自由有哪些。

根据《宪法》、《高等教育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大学生权利主要有以下内容:1.《宪法》规定的大学生作为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主要有:第一,平等权,是指大学生作为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

第二,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第三,监督权,主要包括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等。

第四,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大学生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五,人身自由,主要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第六,大学生的财产权。

2.《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的权利。

这些权利主要有:第一,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这是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

它是指大学生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这项权利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途径。

第二,获得学金权,是指大学生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

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获得物质帮助权在大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这项权利能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而不致使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高校生权利意识的实证剖析

高校生权利意识的实证剖析

高校生权利意识的实证剖析作为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权利意识指的是社会主体对权利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的总和,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体对自身权利的知晓、理解和把握;二是社会主体对他人权利的知晓和尊重。

权利意识具有物质制约性、时代性、阶级性和独立性等重要特征。

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状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指示器,也是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笔者以st学院为对象,调查其权利意识,并进行相关分析。

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878份。

其中,文科类专业623份(2006级299份,2007级324份),理科类专业2007级255份,实际有效回收855份,其中文科类605份(2006级290份,2007级315份),理科类250份;小计2006级290份,2007级565份,总有效率达97%。

大学生整体权利意识不强,对自身应享受的权利了解不够,但对事关切身利益的权利关注强烈。

表1—表3反映,大学生整体对权利意识的认知程度不高,无论是自身的评价还是对同学的评价,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二年级学生,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均无显著的区分度,完全了解的不到2%,而且2007级比例文理科相当,同时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在增强,从表3可看出2006级比2007级高l0个百分点。

2.个人和集体权利意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政治高于一切,集体先于个人,“为集体而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观念正在改变。

现在的大学生重视集体的权利,重视为集体服务,具有奉献的意识,但也反对完全忽略个人的权利。

从表4可见,前两项相加达90%,说明大学生非常重视集体利益,并能非常理性地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但不容忽视的是,完全看重个人利益的学生平均接近7个百分点,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也有不小的影响。

3.大学生关注的权利类型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涉及多方面,但在特定的时空段,大学生特别关注与自身利益攸关的权利,特别看重自身的主体权利。

[浅谈,高校学生,权利,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高校学生权利与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浅谈,高校学生,权利,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高校学生权利与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浅谈高校学生权利与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论文关键词:学生权利以人为本教育服务论文摘要:民主化时代给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关注学生权利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实践中深化“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坚持“以学生权利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尊重和回归学生权利。

树立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理念是协调教育与学生权利关系的关键。

权利,在汉语中,顾名思义指权力和利益;在西方文化中有两个层次的意义,第一个层面是法律的,即它指那些合法性正当权利和利益;第二个层面是普遍价值,它作为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核心理念,其含义为“个人的自主性”。

本文涉及的权利是指个体作为“人”所具有的自主正当性,体现为正当的权力和利益。

一、大学生权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大学生权利的内涵很丰富,是指我国高等学校(公办和民办学校)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个体应有的自主性正当权力和利益。

本文是从大学生权利的普遍价值意义来理解它的涵义,具体从以下四个层次理解:1.从观念层面理解大学生权利的概念。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就是人的自然权利,如生的权利;二是在社会活动中,由于人的社会性所被赋予的权利,这种权利体现出社会关系的公正性、平等性,如道义等。

大学生的权利和人的权利一样理所当然符合格老秀斯、洛克等人提出的权利思想,他们认为自然状态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天然平等,于是权利成为天赋的、个体的,一方面是个体的天赋权利及其基础即人的自利性;另一方面是人与人的联系和冲突,人的社会性或则类的普遍性。

人的权利具有超越社会但也有社会化的属性。

所以,大学生权利是一种理念,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和理性的结合在大学生个体中的正当请求,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大学生权利这个重要的内在教育价值观,蕴涵了“学生权利”这样的教育理念。

2.从教育的目标层面来理解大学生权利的概念。

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教化受教育者,受教育是学生个体正当利益最重要的内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他们的权利。

高校法治的认识

高校法治的认识

高校法治的认识
高校法治是指在高校教育管理中,通过法律和法治理念来规范和保护师生的权益,营造公平、公正、公开、公正的校园环境。

高校法治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意识:高校师生应具有正确的法治观念,明白法律在校园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们应了解自己在校园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尊重他人的权益。

2. 法规遵守:高校师生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他们应按规定办事,不得违法或触犯法律,不得有违规行为或行为失范。

3. 法制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师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正确处理校园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法律风险。

4. 司法保障:高校法治要求依法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

学校应建立健全法律纠纷解决机制,提供留学生法律咨询和帮助,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

5. 公正执法:高校法治要求学校依法行使管理权力,进行公正执法。

学校应确保对师生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公正客观,做到法不阿贵、情不偏私。

总的来说,高校法治的认识是要通过法律的规范管理,保护师
生的权益,构建尊重法律、公正法治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法制教育中的权利意识教育[摘要]权利意识是实现现实权利和树立法律信仰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

权利意识教育是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法制教育应当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利,并在突出权利本位意识、维权意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尊重、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

[关键词]权利;权利意识;高校法制教育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权利意识教育又是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

针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正确的权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而且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育其良好的法治观念、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权利意识教育的认知前提:认识权利意识的重要性在高校法制教育中进行权利意识教育,首先应当认识到权利意识的重要性。

权利意识是关于权利的思想意识。

权利是指公民按照正义原则和法律规定享有的利益和自由,权利从法律中获得生命,同时又还法律以生命。

正是由于法律所设定的权利能够为人们带来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前者如挽回了经济损失,后者如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人们才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崇尚法律,发自内心地尊重、信仰法律。

因此,“权利是法律的精髓与灵魂,法律的功效和价值恰在于权利的实现与保障”。

[1]而权利的实现离不开权利意识的作用。

权利意识指的是“社会主体对权利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的总和”。

[2]由于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3]因此,没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必然难以产生正确的行动。

事实上,权利的实现不能依赖于法律抽象的保护,还应为权利主体所主张,因为“每一项权利,无论是民众的还是个人的,都是以坚持不懈地准备自己去主张它为前提。

”[4]权利意识是主体内化的行动导向,正是在它的指引和推动下,人们善待权利,主张权利,勇敢地“为权利而斗争”,促使纸面的权利转化为现实的权利。

权利意识也是帮助人们树立法律信仰必不可少的心理要件和动力源泉。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的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表征了社会主体对承载崇高法律价值、切实保障其利益的权威良法的心理认同、情感依归和自愿服从,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境界。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进程强大的精神推动力量,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J·伯尔曼曾有如下经典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5]可见法律信仰对一国法治建设之重要。

然而,法律信仰的树立却极其不易。

究竟如何才能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实践证明,在正确的权利意识支配下主张权利、捍卫权利,“即为权利而斗争的精神和认真对待权利的态度是培养和塑造人们法律信仰的关键”。

[6]因为正是在权利意识的支撑和作用下,公民积极地对待、行使权利,推动了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完善;而日趋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保障和救济权利,从而极大地彰显了法律自身的威严和效用,培育了人们亲近法律、信赖法律的积极情感,增进了人们对法律的认可与信任,由此为法律信仰的生成构筑了必要的情感铺垫。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权利意识成为法治社会构建不可或缺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民主化、法治化的社会进程。

二、权利意识教育的历史反思:权利意识的发展变迁在高校法制教育中进行权利意识教育,还需要了解权利意识的内容和发展变迁过程。

权利意识包括权利认知和权利主张两个层次,权利认知是权利意识的低级层次,表明了权利主体对自我应该或实际享有的利益和自由的认知和了解程度;权利主张是权利意识的高级层次,它既包括权利主体在对自我应该或实际享有的权利予以明确主张和权利受到侵害时寻求有效途径予以积极维护的意识,也包括权利主体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主动提出新的权利主张的意识。

权利意识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以权利主体进行划分,可分为个体权利意识、群体权利意识和社会权利意识;以权利内容进行划分,可分为人身权利意识、财产权利意识、政治权利意识、文化权利意识等;以权利形态进行划分,可分为应然权利意识、法定权利意识和实然权利意识。

就权利意识自身的基本成分,有学者将之总结为权利认知、权利情感、权利评价、权利意愿和权利信仰等几个方面。

[7]权利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历史传统、文化价值等方面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阻塞了权利意识生成的经济基础,宗法制度和礼治教化铸造了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恪守纲常的义务本位观念。

近代中国,国贫民弱,内忧外患,虽有严复、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摇旗呐喊,效法西方,倡言权利,但其强调的权利不免具有鲜明的国家本位色彩。

由于“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8]因此,兴民权、开民智、鼓励国民参政议政等更多地是出于挽救国家危亡,抵御外族侵凌的国家利益考虑,个人权利成为实现国家权利的手段。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关于国家与个人关系的探讨开始向个人主义的方向倾斜,强调个人价值的个人权利意识日益彰显。

个人不再是“国家之凭借”,国家也不再是“人生之归宿”,“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个人的自由权利不可剥夺,“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

[9]然而,在此后的革命运动和战争状态下,救亡压倒启蒙,国家本位观念和群体主义观念再度兴起,个人权利意识趋于低迷。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地位,但是由于过于强调集体、国家利益,缺乏对个人权利的制度性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公民的个体权利意识才日益复苏和觉醒,开始迈向“权利的时代”。

三、权利意识教育的现实关切: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加强权利意识教育以往高校法制教育中权利意识教育比较欠缺,突出表现为在教育内容方面重义务轻权利,重守法轻用法,忽视、轻视对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启发和引导。

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缺乏、淡薄,不知、不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如有的大学生暑期打工交纳押金被骗、身份证件被扣留;有的大学生找工作应聘时不知行使对用人单位的知情权,不懂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有的大学生就业签订合同时被收取保证金、试用期过长等等。

显然,如此培育出的大学生不能称之为真正地知法、懂法;他们只会延续传统民众对法律的消极服从,而非是懂得积极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现代合格公民,这与高校法制教育的育人宗旨是根本相违背的。

因此,在充分认识权利意识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教育十分必要。

首先,在权利意识教育中应当突出权利本位意识。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基本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权利和义务在法律领域中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曾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10]我国《宪法》第33条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因此,在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同时也是义务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和发展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两者是相互依存、彼此统一的。

值得注意的是,权利和义务在结构上的紧密联系并不否认两者在价值上的主次关系。

通常而言,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特权等级社会,往往体现为义务本位,权利在价值上处于次要的地位;而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则表现为权利本位,即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人们履行义务也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权利。

从这一角度来看,权利意识的内涵应当体现为权利本位意识,权利意识教育也因此要突出权利导向为主的权利本位意识教育。

其次,应当结合具体的权利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权利意识教育。

权利意识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权利主体对自我应该或实际享有的权利内容有所认知和了解,才能形成、发展权利意识。

因此,要想启发、引导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必须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到底享有哪些合法权利。

具体来看,大学生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其一,大学生作为公民享有的公民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有:(一)平等权。

即作为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三)宗教信仰自由。

指公民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权。

主要包括公民身体不受非法侵犯,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与公民个人生活有关的权利和自由。

(五)监督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主要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以及因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其权利、受到损失后从国家取得赔偿的权利。

(六)社会经济权。

主要包括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和物质帮助权。

(七)文化教育权。

包括受教育权及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其二,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这一特殊主体享有的权利。

这主要体现于跟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之中。

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分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大学生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六条:(一)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的权利(第五十四条);(二)符合条件的学生有申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第五十五条);(三)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的权利(第五十六条);(四)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的权利(第五十七条);(五)思想品德合格,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的学分,有要求准予毕业的权利(第五十八条);(六)毕业生有要求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权利(第五十九条)。

其三,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权利。

如大学生作为民事行为主体享有的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等;如大学生作为消费者所享有的安全保障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损害赔偿权、受尊重权、监督权等;如大学生享有的各项诉讼权利等。

再次,权利意识教育应当重在维权意识教育。

如前所述,权利意识分为权利认知和权利主张两个层次,权利认知只是权利意识的低级层次,仅仅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并不足以确立起健全的权利意识。

现实生活中了解、知道权利,却在权利遭受侵害之时,忍气吞声,漠然处之,不敢维护合法权利者仍然大有人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