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 抽水试验水位观测记录表-4
水位观测记录表
水位观测记录表
1. 引言
本记录表用于记录水位观测数据,以便监测水位的变化和分析
水文数据。
准确记录和分析水位数据对于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预
防具有重要意义。
2. 观测站点信息
在每一个观测站点上,需要记录以下信息:
- 观测站点名称:填写观测站点的名称或代号。
- 观测日期:填写观测数据的日期。
- 观测时间:填写观测数据的具体时间。
- 经度和纬度:填写观测站点的地理坐标。
3. 观测数据记录
根据实际观测情况,填写以下观测数据:
- 水位读数:填写观测时水位计的读数,可以是米、厘米或毫
米为单位。
- 天气情况:填写观测时的天气情况,如晴朗、多云、阴天等。
- 流量:如果有测流设备,填写观测时的流量数据。
- 备注:填写观测过程中的其他相关信息,如观测设备的使用情况、水位的突变情况等。
4. 数据分析与应用
通过记录和分析观测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应用:
- 水位变化趋势:根据观测数据,分析水位的变化趋势,了解水文过程的演变。
- 水资源管理:根据水位观测数据,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自然灾害预防:监测水位数据可以预测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及时采取预防和救援措施。
5. 结论
水位观测记录表是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于记录和分析水位观测数据的变化。
准确记录和分析水位数据对于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预防至关重要。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可以得出有关水文过程、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的结论和策略。
抽水试验记录表格
累计时间
分 (h)
(min)
自测水点起
自地面起
行政代码 Y: N: 与抽水孔距离(m)
试段
降深次数
降深 S
水温 (℃) /气 备 温 (℃) 注
记录(观测):
校核:
第页
13
780
810
14
840
870
15
900
930
16
960
990
17
1020
1050
18
1080
1110
19
1140
1170
20
1200
1230
21
1260
1290
22132013源自02313801410
24
1440
1470
25
1500
1530
26
1560
1590
记录(观测):
校核:
行政代码 Y: N: 与抽水孔距离(m)
抽水试验观测孔恢复水位记录表格
统一编号
野外编号
图幅
孔位
地理
X:
坐标
E:
地貌部位
地面高程(m)
测水点至地面 距离(m) 测水仪表
静止水位埋深(m) 静止水位高程(m)
孔 深 (m) 孔 径(mm)
观测时间
水 位 观 测 (m)
年 月日 时
累计时间
分 (h)
(min)
自测水点起
自地面起
0
1
2
3
4
6
8
10
统一编号
野外编号
图幅
孔位
地理
X:
坐标
E:
抽水试验记录表
基本技术资料记录表孔段孔口高程( m)类型水泵名称孔深( m)过滤波器孔隙率( %)水泵型号孔径( m)过孔眼直径( mm)吸水管直径( m)类型渡网型网号设吸水管深度( m)器水位深度( m)填砾直径( mm)动力含顶板深度( m)填砾厚度( mm)水位计备水底板深度( m)填砾高度( m)流量计层厚度( m)过滤器长度( m)测止水深度( m)压顶端深度( m)岩性管底端深度( m)记录:校核:年月日抽水孔安装记录表孔段名称直径(mm)长度(m)顶端深度(m)底端深度(m)备注套管连接管过滤器沉淀管记录:校核:年月日孔段项目第一观测线的观测孔第二观测线的观测孔孔口高程( m)管口高程( m)孔径( mm)过滤器内径( mm)过滤器长度( m)过滤器顶深度(m)过滤器底深度(m)至抽水孔距离(m)记录:校核:年月日观测孔安装记录表孔段项目第一观测线的观测孔第二观测线的观测孔孔口高程( m)管口高程( m)孔径( mm)过滤器内径( mm)过滤器长度( m)过滤器顶深度(m)过滤器底深度(m)至抽水孔距离(m)记录:校核:年月日孔段孔(管)口高程( m )时间孔(管)内水深水位降深孔(管)内水深水位降深( m )时 间( m )( m )( m )日时 分 日 时 分记录: 校核: 年 月 日抽水试验孔观测记录表孔段孔(管)口高程( m )时 间孔内水位测压管水位出 水 量堰水位或备 注动水位降 深 动水位降 深 出水量日时分(m)(m)(m)水表读数 3/s)(m)(m(cm 、 m 3)记录: 校核: 年 月 日。
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地貌部位
测水点至地面距离(m)
测水仪表
时间
观测
间隔
日时分时 分
孔号
地面高程(m)
与抽水孔距离(m)
静止水位埋深(m)
孔 深 (m)
静止水位高程(m)
孔 径(mm)
水位
时间
水位
距孔口 累计上升值 观 测 间 隔 距孔口 累计上升值
(米) (米) 日 时 分 时 分 (米) (米)
记录(观测)
校核
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地貌部位
测水点至地面距离(m)
测水仪表
时间
观测
间隔
日 时 分 时分
孔号
地面高程(m)
与抽水孔距离(m)
静止水位埋深(m)
孔 深 (m)
静止水位高程(m)
孔 径(mm)
水位
堰形
水量
温度
距孔口 (米)
下降值 (米)
(
)(升/秒)
(℃)
读数(cm)
水温 气温
备注
记录(观测)
校核
抽水恢复水位观测记录表
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
时间
观测
间隔
日 时 分时分
井试段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
水位
距孔口
下降值
(米)
(米)
第 次水位降低 2010年 月
堰形 涌水量
温度
(
) (升/秒) (℃)
读数(cm)
水温 气温
日 备注
观测记录
检查者
ZK21-1井试段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
孔口距地面: 米(测管距井口 米)
第 次水位降低 年 月 日
观测记录
检查者
时间
水位
堰形 涌水量
温度
观测
间 隔 距孔口(米)下降值(米)(b=50cm) (升/秒) (℃)
日 时 分时分
读数(cm)
水温 气温
备注
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记录
检查者
孔口距地面: 米
时间
观测
间隔
日时分时 分
井试段抽水恢复水位观测记录表
水位 距孔口 累计上升值 (米) (米)
第 次水位降低2010年 月 日
时间
水位
观 测 间 隔 距孔口 累计上升值
日 时 分 时 分 (米) (米)
观测记录
检查者
ZK21-1孔试段抽水恢复水位观测记录表
孔口距地面: 米
时间
观测
间隔
日时分时 分
水位 距孔口 累计上升值 (米) (米)
第 次水位降低2009年 月 日
时间
水位
观 测 间 隔 距孔口 累计上升值
日 时 分 时 分 (米) (米)
抽水试验原始记录表
深度
(米)
水位
标高
(米)
消耗量米3/时(-)
涌水量公升/秒(+))
水位
深度
(米)
水位
标高
(米)
稳定程度
相对应消耗、涌水情况
层位
本孔需要说明的情况:
简
易
水
文
质
量
观测
情况
应测(次)
实测(次)
观测率(%)
漏测最大段距(米)
质量级别
降级原因
消耗量
水位
记录
情况
涂改(次)
漏记(处)
模糊不清(处)
矿区井田号钻孔
抽水试验原始记录表
共1本页
内含抽水试验设计书一份,抽水试验资料成果表一页,
止水记录表一页
施工钻机试验日期
钻机机长结束日期
试验层位终孔层位
试验深度m水文人员
年月日
矿区井田(勘探区)号钻孔
重要水文地质现象资料汇总表
队别孔口标高
地质现象名称
起—止深度(米)
起—止标高(米)
层位
岩石名称及水文地质主要特征
清洁程度
其它
资料整理完成日期:整理人:审核人:
抽水试验记录表
第试验段抽水试验记录表总第页本表共页第 1页静止水位埋深(自地面)米降深次序涌水量(Q)升/秒抽水前孔深米测点地距米降深值单孔涌水量(q)升/米秒抽水后孔深米堰口零点虹吸管读数毫米序号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水量观测气温(度)水温(度)备注(压风机工作参数、水浑浊度、各种故障、水样采取和编号及分析项目)日/月时分间隔持续观测读数(米)校正值(米)校正后读数(米)降深值S(米)测绳校正(米)虹吸管读数(厘米)堰口高度(厘米)涌水量Q(升/秒)时分时分长度误差(±)左右平均0 00.5 0.5 开始抽水1 11 21 31 42 62 82 105 155 205 255 3010 4010 5010 1 00记录者: 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第试验段抽水试验记录表总第页本表共页第 2 页静止水位埋深(自地面)降深次序涌水量(Q)升/秒抽水前孔深米测点地距米降深值单孔涌水量(q)升/米秒抽水后孔深米堰口零点虹吸管读数毫米序号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水量观测气温(度)水温(度)备注(压风机工作参数、水浑浊度、各种故障、水样采取和编号及分析项目)日/月时分间隔持续观测读数(米)校正值(米)校正后读数(米)降深值S(米)测绳校正(米)虹吸管读数(厘米)堰口高度(厘米)涌水量Q(升/秒)时分时分长度误差(±)左右平均20 1 2020 1 4020 2 0030 2 30 稳定30 3 0030 3 3030 4 0030 4 3030 5 0030 5 3030 6 0030 6 30307 00307 30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第试验段抽水试验记录表总第页本表共页第3页静止水位埋深(自地面)米降深次序涌水量(Q)升/秒抽水前孔深米测点地距米降深值单孔涌水量(q)升/米秒抽水后孔深米堰口零点虹吸管读数毫米序号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水量观测气温(度)水温(度)备注(压风机工作参数、水浑浊度、各种故障、水样采取和编号及分析项目)日/月时分间隔持续观测读数(米)校正值(米)校正后读数(米)降深值S(米)测绳校正(米)虹吸管读数(厘米)堰口高度(厘米)涌水量Q(升/秒)时分时分长度误差(±)左右平均308 00308 30309 00309 303010 003010 303011 003011 303012 003012 303013 003013 303014 003014 30记录着: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总第页本表共页第 4页静止水位埋深(自地面)米降深次序涌水量(Q)升/秒抽水前孔深米测点地距米降深值单孔涌水量(q)升/米秒抽水后孔深米堰口零点虹吸管读数毫米序号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水量观测气温(度)水温(度)备注(压风机工作参数、水浑浊度、各种故障、水样采取和编号及分析项目)日/月时分间隔持续观测读数(米)校正值(米)校正后读数(米)降深值S(米)测绳校正(米)虹吸管读数(厘米)堰口高度(厘米)涌水量Q(升/秒)时分时分长度误差(±)左右平均3015 003015 303016 003016 303017 003017 303018 003018 303019 003019 303020 003020 3030 21 0030 21 30 39.21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总第页本表共页第页静止水位埋深(自地面)米降深次序涌水量(Q)升/秒抽水前孔深米测点地距米降深值单孔涌水量(q)升/米秒抽水后孔深米堰口零点虹吸管读数毫米序号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水量观测气温(度)水温(度)备注(压风机工作参数、水浑浊度、各种故障、水样采取和编号及分析项目)日/月时分间隔持续观测读数(米)校正值(米)校正后读数(米)降深值S(米)测绳校正(米)虹吸管读数(厘米)堰口高度(厘米)涌水量Q(升/秒)时分时分长度误差(±)左右平均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总第页本表共页第页静水位(自地面)抽水结束时间动水位(自地面)恢复结束时间水位恢复累计时间第时段第时段次序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次序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月日时分累计动水位(米)剩余降深(米)月日时分累计动水位(米)剩余降深(米)时分时分401 502 1 003 1 204 1 40681015202530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总第页本表共页第页静水位(自地面)抽水结束时间动水位(自地面)恢复结束时间水位恢复累计时间第时段第时段次序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次序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月日时分累计动水位(米)剩余降深(米)月日时分累计动水位(米)剩余降深(米)时分时分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
抽水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及记录表格模板
抽水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及记录表格抽水试验主要技术要求一、钻探技术要求:1、抽水孔的孔位应由地质、钻探、测量人员共同在现场确定。
2、钻探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孔( 管) 口高程及孔位坐标, 孔内所有测深均应从一个固定点算起。
3、抽水孔应采用跟管法钻进, 也可采用能保证抽水孔平直, 孔身附近不受扰动, 孔壁不被覆盖和堵塞的其它钻进方法。
严禁采用泥浆和植物胶冲洗液钻进。
4、抽水孔孔径不宜小于200mm; 过滤器直径不宜小于127mm, 测压管内径不小于25mm。
5、取1-3组颗粒分析试验试样。
二、设备安装主要技术要求:1、下过滤器前, 应用清水将孔内泥质物质冲洗干净, 详细记录过滤器各部分的规格和实际长度( 其中沉降管长度宜为2-3m) 和实际下入深度, 并及时绘制抽水孔结构图。
2、采用包网过滤器。
3、抽水孔的测压管应固定在过滤器外壁上, 与过滤器同步下入孔内, 并应采取适当措施, 保证过滤器处于居中位置下到孔内预定深度。
4、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的空隙率不小于30%。
5、抽水时, 应将抽出的水排至影响范围以外。
6、用水表测定流量前, 应准确测定起始读数。
三、 抽水试验:1、 采用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 3次降深, 以在抽水孔测压管内测得的降深为准, 各次降深间的差值宜相等, 降深宜从小到大, 最小降深不宜小于0.5m 。
2、 试验前应对抽水孔进行清洗, 直到水清、 砂净、 无沉淀时止。
3、 洗孔后即可进行试验抽水, 其降深宜逐渐增大, 达到最大降深后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h 。
抽水试验过程中, 应观测抽水孔出水量及水位变化, 检查抽水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确定稳定流抽水的最大降深。
4、 正式抽水前, 静水位观测应每30min 观测一次, 2h 内变幅不大于2cm, 且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 即可视为稳定。
5、 试验时抽水开始后的第5min 、 10min 、 15min 、 20min 、 30min 、 40min 、 50min 、 60min, 宜各观测一次动水位和出水量, 以后每隔30min 观测一次。
水位记录表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第 页共 页
水位观测记录表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小坑东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小坑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水位观测记录表
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小坑西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小坑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东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西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抽水试验记录表
类型
过滤波器孔隙率(%)
孔眼直径(mm )
网型网号
填砾直径(mm )
填砾厚度(mm )
填砾高度(m )
过滤器长度(m )
顶端深度(m )
底端深度(m )
水泵名称
水泵型号
吸水管直怪(m )
吸水管深度(m )
动力
水位计
流量计
校核:
记录: 月 日
基本技术资料记录表
抽水孔安装记录表
名称
直怪(mm )
长度(m )
顶端深度(m )
底端深度(m )
备注
套管
连接管
过滤器
沉淀管
校核:年
观测孔安装记录表
记录:校核:
观测孔安装记录表
观测孔水位记录表
孔段孔(管)口高程
校核:年
抽水试验孔观测记录表
孔段孑L(管)口高程
校核:年。
抽水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及记录表格
抽水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及记录表格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抽水试验主要技术要求一、钻探技术要求:1、抽水孔的孔位应由地质、钻探、测量人员共同在现场确定。
2、钻探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孔(管)口高程及孔位坐标,孔内所有测深均应从一个固定点算起。
3、抽水孔应采用跟管法钻进,也可采用能保证抽水孔平直,孔身附近不受扰动,孔壁不被覆盖和堵塞的其他钻进方法。
严禁采用泥浆和植物胶冲洗液钻进。
4、抽水孔孔径不宜小于200mm;过滤器直径不宜小于127mm,测压管内径不小于25mm。
5、取1-3组颗粒分析试验试样。
二、设备安装主要技术要求:1、下过滤器前,应用清水将孔内泥质物质冲洗干净,详细记录过滤器各部分的规格和实际长度(其中沉降管长度宜为2-3m)和实际下入深度,并及时绘制抽水孔结构图。
2、采用包网过滤器。
3、抽水孔的测压管应固定在过滤器外壁上,与过滤器同步下入孔内,并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过滤器处于居中位置下到孔内预定深度。
4、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的空隙率不小于30%。
5、抽水时,应将抽出的水排至影响范围以外。
6、用水表测定流量前,应准确测定起始读数。
三、抽水试验:1、采用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3次降深,以在抽水孔测压管内测得的降深为准,各次降深间的差值宜相等,降深宜从小到大,最小降深不宜小于0.5m。
2、试验前应对抽水孔进行清洗,直到水清、砂净、无沉淀时止。
3、洗孔后即可进行试验抽水,其降深宜逐渐增大,达到最大降深后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h。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观测抽水孔出水量及水位变化,检查抽水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定稳定流抽水的最大降深。
4、正式抽水前,静水位观测应每30min观测一次,2h内变幅不大于2cm,且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即可视为稳定。
5、试验时抽水开始后的第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宜各观测一次动水位和出水量,以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
水位记录表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第 页共 页
水位观测记录表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小坑东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小坑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水位观测记录表
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小坑西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小坑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东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西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观测部位:工程名称:
记录:
校核:
水位观测记录表
大坑北
淮北大提涡下段试验第 页共 页。
抽水试验记录表格、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管井基本结构
A.0.1 基本技术资料记录宜按表 A.0.1 确定。
孔口高程(m) 孔 深 (m)
孔径(mm) 类型
含 水位深度(m) 顶板深度(m)
水 底板深度(m) 层 厚 度(m)
止水深度(m)
岩性
表 A.0.1 基本技术资料记录
孔
段
类型
过滤器孔隙率(%) 过
孔眼直径(mm)
滤
网型网号
降深次序
12
3
抽水开始时间 抽水结束时间 选定计算数据
d、h、 min
时 抽间 水延续时间 稳定状态
h、min
静止水位高程
m
动水位高程
m
降深
S
m
流量
Q
m3/s
单位涌水量
q
m3/s
含水层厚度
H
m
过滤器半径
r
m
影响半径
R
m
渗透系数
г
m3/s
平均渗透系数 rcp
m3/s
承担任务班组:
观测员:
制表:
23
校核:Βιβλιοθήκη .0.2 潜水非完整井管井结构见图 C.0.2:
潜水非完整井井结构图
图 C.0.2 潜水非完整井管井结构
1—粘性土夯实封孔;2—井口地坪;3—地下水位 4—过滤器;5—填砾;6—孔壁;7—设计动水位; 8—潜水含水层;9—水泵;10—沉淀井段;11—过滤器进水井段;12—隔水层 26
C.0.3 承压水完整井管井结构见图 C.0.3:
校核:
孔
段
年月日
A.0.4 抽水试验孔观测记录宜按表 A.0.4 确定。
表 A.0.4 抽水试验孔观测记录
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地貌部位 测水点至地面距离
(m) 测水仪表
时间
地面高程(m) 静止水位埋深(m) 静止水位高程(m)
水位
孔号 堰形
与抽水孔距离(m)孔 深 (m)来自孔 径(mm)水量
温度
观测 日时 分
间隔 时分
距孔口 (米)
下降值 (米)
(
) (升/
读数(cm) 秒)
(℃) 水温 气温
备注
记录(观测)
校核
记录(观测)
校核
抽水恢复水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地貌部位 测水点至地面距离(m)
测水仪表 时间
观测
间隔
日时分时 分
地面高程(m) 静止水位埋深(m)
孔号 与抽水孔距离 (m) 孔 深 (m)
静止水位高程(m)
孔 径(mm)
水位
时间
水位
距孔口 (米)
累计上升值 (米)
观测
间
隔
距孔 口
累计上升值
日
时
分时
分
(米 )
(米)
记录(观 测)
校核
抽水试验表
统一编号
野外编号
图幅号
观测时间
水位观测(m)
水量观测
风压或电压、电流
水温℃/气温℃
备注
年
累计t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点起
自地
面起
降深
S
管外
水位
堰高(cm)或水表读数
流量
(l/s)
月
日
时
分
(h)
(min)
1
3
5
10
15
20
25
30
45
60
75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图幅号
观测时间
恢复水位累计时间
t′
1+t0/t′
恢复水位(由测水点算起)(m)
剩余降深
Sr(m)
备注
年
累计t0+t′
月
日
时
分
(h)
(min)
(h)
(min)
1
3
5
10
2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330
360
390
420
450
480
510
540
570
600
630
660
组长:记录(观测):校核:
恢复水位(由测水点算起)(m)
剩余降深
Sr(m)
备注
年
累计t0+t′
月
日
时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表 1 供水井抽水试验水位观测记录表
抽水井编号: 2 深度(m):80 静水位: 16.5 m 观测井编号: 1 深度(m):50 静水位: 16.2 m
序时间间隔累计
抽水井
水位埋深
抽水井
水位降深
三角堰
水头高度
抽水流量气温水温
观测井
水位埋深
号月日时分min min m m cm m3·h1 ℃℃m 915800016.5 002216.515.8 10.50.518.0 1.5 1120.2 2216.517.0 20.5121 4.5 1120.2 2316.517.1 30.5 1.522.58.5 12 25.1 2316.517.2 40.52259.5 12 25.1 2316.518.2 50.5 2.52610.5 13 30.7 2316618.3 60.532711 13 30.7 23.516.618.5 70.5 3.527.512 13 30.7 23.516.618.5 80.5428.514 14 37.0 2416.618.5 91530.516 14 37.0 2416.518.5 101632.516 14 37.0 2416.518.5 111732.516 14 37.0 2416.518.7 121832.519 14 37.0 2416.518.7 1321035.519 14 37.0 2516.518.9 1421235.5 19 15 43.9 2516.518.9 1531535.522 15 43.9 2516.518.9 1652038.522 15 43.9 2516.518.9 1752538.522 15 43.9 2516.518.9 1853038.522 15 43.9 2516.518.9 19104038.523 15 43.9 2516.518.9 20105039.523 16 51.2 2616.520.1 21106039.523 16 51.2 2616.520.1 22157541.525 16 51.2 2616.520.1 23159041.525 16 51.2 2616.520.1 241510541.525 16 51.2 2616.520.1 251512041.525 16 51.2 2716.620.2 263015043.527 17 59.6 2716.620.2 273018043.527 17 59.6 2716.620.2 283021043.527 17 59.6 2716.520.2 293024045.529 17 59.6 2716.520.4 3060 300 45.529 17 59.6 2716.520.4 3160 360 45.529 17 59.6 2716.520.5 3260 420 4730.5 18 68.8 2716.520.5 3360 480 4730.5 18 68.8 2716.520.5 3460 540 4831.5 18 68.8 2716.520.5
35 60 600 4831.5 18 68.8 2616.620.5
36 60 660 4831.5 18 68.8 2516.620.5 3760 720 4831.5 18.1 70 2216.620.5 3860 780 49.5 33 18.1 70 22 16.5 20.5 3960 840 49.5 33 18.1 70 20 16.5 20.8 4060 900 49.5 33 18.1 70 20 16.5 20.8 注:水位埋深自固定点起算,固定点以井口为宜,抽水井水位其距地面高度为15m。
观测:蒋远奎记录:陈浩校核:王静
序时间间隔累计
抽水井
水位埋深
抽水井
水位降深
三角堰
水头高度
抽水流量气温水温
观测井
水位埋深
号月日时分min min m m cm m3·d-1 ℃℃m
41 60 960 50.5 34 18.5 73.71816.920.5
42 60 1020 50.534 18.6 74 1816.921.5
43 60 1080 50.534 18.6 74 1816.921.5
44 60 1140 51.535 18.6 74 1916.821.5
45 60 1200 51.535 18.6 74 1916.821.5
46 60 1260 51.535 18.7 75 1916.821.5
47 60 1320 51.535 18.775 2016.921.5
48 60 1380 52.536 18.7 75 2016.922.7
49 9 16 8 0 60 1440 52.536 18.8 78 2216.922.7
50 60 1500 52.536 18.8 78 2316.822.7
51 60 1560 52.536 18.8 78 2316.822.7
52 60 1620 53.537 18.8 78 2416.822.7
53 60 1680 53.537 1978.7 2416.922.7
54 60 1740 5437.5 19.1 80 2416.922.7
55 60 1800 5437.5 19.2 82 2516.922.7
56 60 1860 5437.5 19.5 84 2516.823
57 60 1920 5538.5 19.5 84 2516.823
58 60 1980 5538.5 19.8 86 2616.823
59 60 2040 5538.5 19.8 86 2516.923
60 60 2100 5538.5 19.8 86 2516.923
61 60 2160 55.539 19.8 86 2416.923
62 60 2220 55.539 20 89.5 2416.923
63 60 2280 55.539 20 89.5 2316.923
64 60 2340 55.539 20 89.5 2216.924.3
65 60 2400 55.539 19.886 2216.924.3
66 60 2460 5639.5 19.8 86 2016.924.3
67 60 2520 56.540 19.9 88 2016.924.3
68 60 2580 56.540 19.9 88 2016.824.3
69 60 2640 56.540 19.9 88 1916.824.3
70 60 2700 56.540 19.9 88 1916.824.3
71 60 2760 5740.5 2089 1816.924.5
72 60 2820 5740.5 20 89 1816.924.5
73 9 16 24 60 2880 5740.5 20 89 1816.924.5
累计观测48小时
流量的测量方法测试水箱:三角堰Q=0.014h3/2
注:水位埋深自固定点起算,固定点以井口为宜,抽水井水位其距地面高度为15m。
观测:蒋远奎记录:陈浩校核: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