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第一章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合集下载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课件》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现代仪器分析教学课件》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CH3OH:λmax=183 nm 、CH3NH2:λmax=213 nm 但是大多数吸收峰λmax小于200nm。
C. π→π*:发生在近紫外线区 ~200nm
CH2=CH2:λmax=165 nm 、CH≡CH:λmax=173 nm 但是随着共扼体系的增大或杂原子的取代, λmax向长波移 动;εmax≥104,是强吸收带。
4.E带:由苯环环形共轭系统的π→ π*跃迁产生 ✓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 • E1 180nm εmax>104 (常观察不到) • E2 200nm εmax=7000 强吸收 • 苯环有发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时,E2带与K带合并
一起红移(长移)
影响吸收带位置的因素:
主要是溶剂极性对λmax的影响; n-π*跃迁:溶剂极性↑,λmax↓蓝移 π-π*跃迁:溶剂极性↑ ,λmax↑红移 对吸收光谱精细结构影响 溶剂极性↑,苯环精细结构消失
共轭体系增长,λmax↑→红移,εmax↑
C. 羰基化合物: n →π* (R 吸收带)、n→ σ*、 π→π*
醛、酮: n →π* λmax~ 270~300 nm ε max~10-20
羧酸及其衍生物: n →π* 存在助色团:-OH、-OR、-NH2、-Cl
形成 n →π共轭, π轨道能量降低,π* 轨道能量升高 n 轨道能量不受影响,因此 n→π* 蓝移 λmax~210nm
减色
λ
2.3.3 吸收带类型和影响因素
吸收带:相同跃迁类型所产生的吸收峰。
1.K带:由共轭双键的π→ π*跃迁产生 (—CH=CH—)n,—CH=C—CO—
• λmax 217~280nm,εmax>104 • 共轭体系增长,λmax↑→红移,εmax↑ • K 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可用于判断共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光子能量与它的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 反比,与光强度无关。光的波长越短
(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单色光: 同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 复合光: 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光称为复合光; 可见光: 凡是被肉眼感受到的光称为可见光; 波长范围为400-780nm
复合光
单色光
物质颜色的产生
固体
反射蓝色光 吸收黄色光
互补色
液体
透过紫色光 吸收绿色光
二、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M + h 基态 E0 (△E) M* 激发态 E1
E1
激发态
E2
E = E1 - E0 = h =h c/λ λ=hc/ E
物质对光选择性吸收
E0
基态
E
例题
某分子中两个电子能级之间的能级差为1eV, 若要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发生跃迁,需要
是指分子中的一些带有非成键电子对的基团本身在紫外-可 见光区不产生吸收,但是当它与生色团连接后,增强生色团的 生色能力,使生色团的吸收带向长波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大。 助色团为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杂原子基团:-OH、-Cl、-Br
C.红移与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
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 发生变化:
π→π*跃迁的λmax为170nm 。
(4)n→π*跃迁:分子中孤对电子和π键同 时存在时发生n→π* 跃迁。丙酮n→π* 跃迁的λmax为275nm。
(5)电荷迁移跃迁:分子本身具有电子给予
体和电子接受部分,外来辐射照射,电子从
具有给予体特性的部分转移到具有电子接受
体特性的部分所发生的跃迁。其谱带较宽,
思考
1、庚烷、环己烷等烷烃在200-400nm内有无吸收?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和解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和解析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度-- 吸
收曲线(最大吸收波长 max)。
2020/5/24
蓝 ➢黄 450~480nm 580~600nm
10
★吸收曲线的讨论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光度不同。 吸光度最大处
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 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 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 同。
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2020/5/24
19
3.偏离朗白—比耳定律的原因 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时,发现: 标准曲线常发生弯曲(尤其当溶液浓度较高 时),这种现象称为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引起这种偏离的原因: (1)入射光非单色光。
仪器的非理想引起的 (2)溶液不均匀。 (3)溶液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布格(Bouguer)和朗白(Lambert)先后于1729年
和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
的关系。A∝b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
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
A∝ c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白—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
式为: A=lg(I0 / It)= εb c
T It
AlgT
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
变。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 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 测物浓度无关。 (3)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2020/5/24
18
(4)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 是不同的。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以εmax表示。
ε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 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

仪器分析 (第三版 魏培海)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 (第三版 魏培海)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讨 论 T: 0.00%~100.0%。T=0.00%表示光全 部被吸收;T=100.0%表示光全部透过。 A: 0.00 ~ ∞ 。 A=0.00 表示光全部通过; A→∞表示光全部被吸收。
2. 朗伯-比尔吸收定律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溶液时, 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 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T = 0.398 摩尔吸光系数: A 0.400 3 1.33 10 L / mol cm 3 cb 0.15 10 2.00 1.33 103 5.30 L / g cm 质量吸光系数: a M 251
4. 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现象
原 因 朗伯-比尔定律的局限性: 浓度不高的溶液; 非单色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仪器因素; 溶液本身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偏离 。
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利用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特征和 吸收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 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在化工、医药、冶金、 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第三版)
魏培海 曹国庆 主编
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知识目标
• • • • • 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理解化合物电子能级跃迁的类型和特点 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掌握光吸收定律的应用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定量分析中的 应用
1. 光强度、透光率和吸光度
术语 光强度 透光率 定义 单位时间(s)、单位面积(1cm2)上辐射 光的能量,与光子的数目有关。 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It/I0) 符号 I0:入射 It:透射 T
吸光度
透光率的负对数 -lg(It/I0)

仪器分析复习题参考答案

仪器分析复习题参考答案

仪器分析复习题参考答案《仪器分析》复习题第⼀章绪论⼀、仪器分析⽅法的分类(四⼤类)(⼀)光学分析法(spectroscopic analysis)以物质的光学性质(吸收,发射,散射,衍射)为基础的仪器分析⽅法。

包括原⼦吸收光谱法、原⼦发射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

(⼆)电分析(electrical analysis):电流分析,电位分析,电导分析,电重量分析,库仑法,伏安法。

(三)⾊谱分析(chromatography analysis) :⽓相⾊谱法,液相⾊谱法(四)其它仪器分析⽅法(other analysis):1. 质谱法2. 热分析法包括热重法、差热分析法、⽰差扫描量热法等。

3. 电⼦显微镜,超速离⼼机,放射性技术等。

⼆、定量分析⽅法的评价指标灵敏度: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法的灵敏度,⽤S表⽰。

精密度:是指使⽤同⼀⽅法,对同⼀试样进⾏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致程度。

精密度⽤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 s或相对标准偏差(s r )量度。

准确度: 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

检出限:某⼀分析⽅法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浓度或最⼩质量,称为该⽅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以浓度表⽰的称为相对检出限,以质量表⽰的称为绝对检出限。

第⼆章光谱分析导论⼀、光谱区中紫外、可见、红外对应的波长范围?紫外:200-380nm 可见:380-780nm 近红外:780-2500nm 中红外:2.5-50µm 远红外:50-300µm ⼆、原⼦光谱和分⼦光谱的⽐较。

原⼦光谱的特征:电⼦能级间的跃迁,属电⼦光谱,线状光谱。

分⼦形成带状光谱的原因能量离散,导致谱线宽度扩展测不准原理、相对论效应导致谱线宽度扩展。

再加上能级之间的能量间距⾮常⼩,导致跃迁所产⽣的谱线⾮常多,间距⾮常⼩,易于重叠。

原⼦光谱:原⼦基态与激发态能量差△E=1-20eV,与紫外-可见光的光⼦能量相适应,特征是线状光谱相邻电⼦能级间的能量差△Ee=1-20eV,与紫外-可见光的光⼦能量相适应,特征是线状光谱分⼦光谱: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Ev=0.05-1eV,与中红外区的光⼦能量相适应,特征是带状光谱相邻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Er<0.05eV, 与远红外区的光⼦能量相适应,特征是带状光谱三、 1. 物质吸收光的过程⽆辐射退激共振发射荧光磷光2. 物质散射光的过程瑞利散射斯托克斯散射反斯托克斯散射四、荧光与磷光产⽣的量⼦解释及其区别?荧光:激发分⼦与其它分⼦相碰,⼀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后,下降到第⼀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回到基态的其它振动能级并发射光⼦的发射光称荧光。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A=a b ρ
a 的单位: L·g-1·cm-1
②当c的单位用mol·L-1时,比例常数用ε表示,称为摩尔吸光系数
A= εb c
ε的单位: L·mol-1·cm-1
ε=Ma
M—物质的摩尔质量
摩尔吸光系数的物理意义:
溶液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物质对光的 吸收程度
(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 数
频率‫( ע‬Hz)、波长λ(nm)和波数σ(cm-1) 等参数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1/T=c/λ‫ע‬ /c‫ע‬σ=1/λ=
波谱区名称
射线
X射线
远紫外 光
近紫外 光

可见光


谱 区
近红外 光
中红外 光
远红外 光
微波
射频(无线电波)
波长范围
0.005 nm~0.14nm
0.001 nm ~10nm 10 nm ~200nm
电子自旋、分子转 动能级
电子和核自旋
分析方法 放射化学分析法
X射线光谱法 真空紫外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比色法、可见分光光 度法
近红外光光谱法
中红外光光谱法
远红外光光谱法
微波光谱法 核磁共振光谱法
2.光的粒子性 光具有粒子性,光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具
有能量,其能量与频率或波长的关系为:
E=h ‫=ע‬h·c /λ J·s34-h=6.626x10 例1-1 P2
定义吸光度 :
A 取值为 0.0 ~∞
二者关系为:
A lg I 0 It
全部透射~~~全部吸收
A = lg(1/T) = -lgT
2.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含有 吸光物质的稀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 光物质浓度、液层厚度乘积成正比,即 A= κbc 式中比例常数κ与吸光物质的本性,入射 光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K可用a(吸光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化学所属教研室:分析化学课程代码:ZBB092021课程名称:仪器分析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分学时: 1 学分/ 18学时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仪器分析》是四年制化学教育本科专业类的专业选修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化学教育专业教学的要求,本课程教学以解决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主,讲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化合物结构鉴定上的应用。

(二)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本课程面向化学专业全体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课程实施理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拓宽视野的过程。

3.注重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门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4. 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1.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本着为地方经济、教育服务的原则,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

2.总体设计原则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有机、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波谱知识、原理,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跃迁:可以发生在任何具有不饱和键的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其最大摩尔吸光系数max 很大。
➢ n*跃迁:发生在含有杂原子(O、N、S、P 、卤素等)的不饱和化合物中,其最大摩尔吸 光系数max 比较小。
二、常用术语
➢ *生色团: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产生电子跃迁的基团 。含有键的不饱和基团
➢ *助色团:有些基团本身没有生色作用,但却能增强 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即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其 吸收带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并且增加其强度。通 常是带有非键电子对的杂原子的饱和基团,如-OH、 -NH2、-OR、-SH、-SR、-Cl、-Br、-I等。
不需参比液(消除了由于参比池的不同和制备空白溶液等产生 的误差)、克服了电源不稳而产生的误差,灵敏度高。
(4)光多道二极管阵列检测分光光度计
具有快速扫描的特点
可在0.1秒内获得190~ 820nm范围的全光光谱。 用于追踪化学反应的反应 动力学研究。 操作简单,只需将样品放 入无盖开放式样品室,并 点击“开始”即可。
音:
1 暗噪音:检测器与放大电路等各部件不确定性引起。
2 讯号噪音:亦称讯号散粒噪音 电子跃迁的不相等性
测量光强的不确定性
c 0.434K 1 1 c lgT T
➢ 当相对误差 c/c 最小时,求得T=0.368 或 A=0.4343。即当 A=0.4343 时,误差最小!
➢ 通常可通过调节溶液浓度或改变光程l 来控制 A 的读数在 0.2~0.7 范围内。
2. 杂散光 从单色器得到的单色光中与所需波长相 隔较远的光。
3. 散射光与反射光 使透光强度减弱 ,吸光度值偏高。
4. 非平行光 使l 增大影响测量值
(三)透光率测量误差T
由于光源不稳定性、读数不准等带来的误差。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用来研究物质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特性。

其原理基于分子吸收光谱和比尔定律。

当紫外可见光线通过样品溶液时,部分光子会被溶液中的分子吸收。

吸收的光子会使分子的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从而产生吸收峰。

通过测量样品溶液的吸收峰强度,可以获得与溶质浓度相关的吸光度数据。

吸光度与溶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由比尔定律描述。

比尔定律认为吸光度与溶质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吸光度与溶质浓度成正比。

根据比尔定律的表达式A = εlc,其中A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l为光程长度、c为溶质浓度,可以通过测
量吸光度来确定溶质的浓度。

实际测定过程中,常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

分光光度计通过分光装置将入射的光线分成不同波长区域,再通过样品池使光通过样品溶液,在光敏探测器的检测下得到吸光度信号。

然后将吸光度与浓度数据转化并分析,以得出所需的结果。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研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反应动力学、溶解度等参数,并用于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等领域。

这种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化、制药等领域,并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ppt课件

现代仪器分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ppt课件
I0= Ia+ It+ Ir 由于反射光强度很弱,其影响很小,上式可简化为:
I0= Ia+ It
吸光度: 为透光度倒数的对数,用A表示, 即 A=lg1/T=lgI0/It
透光度:透光度为透过光的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用T表示: 即 T= It/I0
-6-
2.2 光吸收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A=kcl
- 13 -
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E = Ee +Ev + Er hv = ΔE = E2 - E1 = ΔEe + ΔEv + ΔEr
n E h
l
c
n
hc E
- 14 -
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微观 仅当光子能量与被照物质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相等
时才能发生吸收
H
H
CC
H
H
[C=C是发色基团]
助色基团取代,p p*跃迁(K带)将发生红移
取代基 -SR 红移距离 45(nm)
-NR2 40(nm)
-OR 30(nm)
-Cl 5(nm)
CH3 5(nm)
- 26 -
2. 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的影响
顺反异构:
H
H
反式:λmax=295.5 nm; εmax=29000
- 29 -
3.2 对精细结构的影响
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消失
- 30 -
溶剂本身有紫外吸收,选用溶剂时须注意其最低波长极限:
- 31 -
3.3 溶剂选择的原则 比较未知物与已知物的吸收光谱时,必须采用相同的溶 剂; 应竟可能地使用非极性溶剂,以便获得物质吸收光谱的 特征精细结构; 所选溶剂在需要测定的波长范围内无吸收或吸收很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模块二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第二节 朗伯-比尔定律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分析条件的选择
第五节 测定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又称:紫外-可见分子 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是利用被测物质 对光的吸收特征和吸收强度对物质进行定 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
形成的溶液具有良好的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
在样品的吸收光谱区无明显吸收;
如果要与标准品的吸收光谱相比较,须用相同的溶剂。
5.pH值的影响
很多化合物都具有酸性或碱性可解离基团,在不同 pH的溶液中,分子的解离形式可能发生改变,其 吸收光谱的形状、λmax和吸收强度可能不一样。
OH O-
OHH+
λmax 210.5nm ,270nm
完全透过
无色
吸收黄色光
2014-12-23
蓝色
13
课堂互动
1.紫外-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 A.200~400nm B.400~780nm C.200~780nm D.360~800nm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光的能量与其波长成反比 B.有色溶液越浓,对光的吸收也越强烈 C.物质对光的吸收有选择性 D.光的能量与其频率成反比
2mg/ml的溶液,在1cm吸收池中,于310nm处测
定吸光度A。规定A≤0.05。
(三)、结构分析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可以推定分子骨架,判断发色团之间的共轭关系
和估计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种类、位置和数目 。
1.饱和碳氢化合物 只产生ơ→ơ*跃迁,所需能量很大, 200-400nm没有吸收,常作为溶剂。

课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共83张PPT)

课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共83张PPT)

T I I0
I 为透射光的强度
I0 为入射光的强度
A lgI0
lgT
I
1760年朗伯(Lambert)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 关系,即 A∝b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 也具有类似的关系,即 A∝ c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AlgTkbc
Abc
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
(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 ,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
(3)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εmax表示。ε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
➢ 含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化合物可以发生n→p*跃迁, 如含有羰基、硝基、亚硝基等
➢ n→p*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称为R带
常用概念
➢ 发色团(或生色团):具有π电子的不饱和基团,即 可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的官能团。如C=C、 C≡C、 C=O、-NO2等
➢ 助色团: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NH2、OR、-SH、-Cl、-Br、-I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计
UV-Vis spectrometer
一、基本组成
二、分光光度计的 类型
一、基本组成
1. 光源
➢ 要求:提供能量,激发被测物质分子使之产生价电子的跃迁, 从而产生电子光谱;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 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2.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254
200
甲苯
261
300
含取代基时, B带简化, 间二甲苯 红移。
263
300
1,3,5-三甲苯 266
305
六甲苯
272
300
02:56:43
乙酰苯紫外光谱图
羰基双键与苯环共扼: K带强;苯的E2带与K带合 并,红移; 取代基使B带简化; 氧上的孤对电子: R带,跃迁禁阻,弱;
C H3
C
n p* ; R带
第一章 紫外吸收光谱
分析法
ultraviolet spectrometry, UV
第一节 紫外吸收 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principles of UV
一、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formation of UV 二、 有机物紫外吸收光谱 ultraviolet spectrometry of organic compounds
O
p p* ; K带
02:56:43
苯环上助色基团对吸收带的影响
02:56:43
苯环上发色基团对吸收带的影响
02:56:43
5. 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的影响
H C
H C
H C
C H
顺反异构: 顺式:λmax=280nm; εmax=10500 反式:λmax=295.5 nm;εmax=29000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 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 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增 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 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02:56:43
红移与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 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 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 max和吸 收强度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长范围 0.01 ~ 10nm 10 ~ 200nm 200 ~ 380nm 380 ~ 780nm
原子或分子的运动形式 原子内层电子的跃迁 分子中原子外层电子的跃迁 同上 同上
780nm ~2.5μ m 分子中涉及氢原子的振动 2.5 ~ 50 μ m 50 ~ 300 μ m 0.3mm ~ 1m 分子中原子的振动及分子转动 分子的转动 同上 核磁共振
量子化学表明:原子、分子或离子具有不 连续的、数目有限的量子化能级,如图1-2, 所以,物质只能吸收与两个能级之差相同的或 为其整数倍的能量。对于光来说,就是只能吸 收一定频率或波长的光。 即:
E E 0 h h
c

(1-1)
E2 激发态能级 E1
基态能级 图1-2 电子能级示意图
2. 分光光度法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s)
分光光度法在测定原理上与光电比色 法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获得单色光的方 法,前者采用滤光片, 后者采用光栅或棱 镜,所用仪器叫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
按单色光纯度划分: 比色法 吸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 目视比色法 光电比色法
与纯振动能级之差Δ Ev 相适应的辐 射是波长约为 0.78~50µm 的光,这种 光在近红外(包括中红外)区,所以,当 用红外线照射分子时,则此能量不足以引 起电子能级的跃迁,只能引起振动和转动 能级的跃迁,这样得到的光谱称为红外吸 收光谱(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UV-VIS
本次课应掌握的重点:
1、什么是复合光、单色光、互补色光; 2、物质对光吸收的本质是什么? 3、为什么物质对光会发生选择性吸收? 4、为什么分子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而不
1.紫外光(ultraviolet light)
紫外光是指波长为 10~380 nm 的电 磁 辐 射 , 它 又 可 分 为 远 紫 外 光 ( Far ultraviolet light ) 和 近 紫 外 光 ( Near ultraviolet light)。
远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 10 ~ 200nm 。 远 紫 外 光 又 有 真 空 紫 外 光 ( Vacuum ultraviolet light)之称; 近紫外光的波长 范围是200~380nm。
图中曲线I、II、III是Fe2+含量分别为 0.0002 mg· mL-1, 0.0004 mg· mL-1和0.0006 mg· mL-1的吸收曲线。1,10-邻二氮杂菲亚铁溶 液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情况不同, 对 510nm 的 绿色光吸收最多,有一吸收高峰(相应的波长 称为最大吸收波长,用max表示)。对波长 600nm 以上的橙红色光,则几乎不吸收,完全 透过,所以溶液呈现橙红色。不同物质其吸收 曲线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各不相同。
如果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它将分解为 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 这 种 现 象 称 为 光 的 色 散 ( Chromatic dispersion)。我们把白光叫做复合光,把只具 有一种颜色的光叫做单色光。
(2)互补色光 (Complementary light)
从白光中,蓝色也是黄色的互补色。如 图 1-1 所示,图中,处于一条直线上的两 种单色光互为补色。
这些跃迁可分成如下三类: Ⅰ. N→V 跃迁:由基态轨道跃迁到反键轨道,包 括饱和碳氢化合物中的 σ →σ * 跃迁以及不饱和 烯烃中的 π →π * 跃迁( σ *、 π * 分别表示 σ 键 电子、π 键电子的反键轨道)。 Ⅱ. N→Q 跃迁:是分子中未成键的 n 电子激发到 反键轨道的跃迁,包括 n→σ *、n→π * 跃迁。 Ⅲ. N→R 跃迁:是 σ 键电子逐步激发到各个高 能级,最后电离成分子离子的跃迁(光致电离)。
按测定原理划分: 目视比色法 吸光光度法 光度分析法 分光光度法 光电比色法
§1-2 吸收物质 及其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一. 吸收的一般性质
1. 吸收的本质
光被物质吸收,实际上就是光的能量 转移到了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中去了。光通 过物质后,某些频率的光能使物质的原子 或分子由最低能级(基态)跃迁到较高的 能级(激发态)。
一.紫外光 (ultraviolet light) 和可见光 (visible light)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或叫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能被人们看见的光称为可见光。
各种看不见的光,如紫外光、红外光、 X- 射线、 - 射线等,它们也都是某一波长区 域的电磁辐射。
是线状光谱?
5、什么是吸收曲线和最大吸收波长?
§1-1 概述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
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UV-VIS), 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Viseble Spectrophotometry)。它是 研究分子吸收 190~780 nm 波长范围内的吸收 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价电 子的跃迁,通过测定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 可以用于鉴定和定量测定大量的无机化合物和 有机化合物。
(1) 产生及分类
紫外、可见光的能量与分子中价电子 跃迁吸收的能量相适应,所以紫外-可见 光谱属于分子吸收光谱。
分子内部的运动可分为价电子运动、分子 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和分子绕其重心 的转动,则分子中存在三种能量,而三种能量 都是量子化的,所以有三种能级存在于分子中, 即电子能级Ee (Electronic Level)、振动能级Ev (Vibrational Level)、和转动能级Er (Rotational Level)。 在这三种能量中,电子能级之间能量差最 大,振动能级相差次之,转动能级相差最小。 即: Δ Ee >>ΔEv >>ΔEr
电子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一般在1~20eV。 如果是5eV, 则由式(1-1)可计算相应的波长: 已知 h=6.624×10-34J· s=4.136×10-15eV· s c(光速)=2.998×1010㎝· s-1 故:
hc 4.1361015 eV s 2.9981010 cm s 1 λ ΔE 5eV
无线电波 1 ~ 1000m
(2) 吸收曲线
分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带状光谱,这种 带状光谱可以用吸收曲线来表示。将不同 波长( wavelength )的光透过某一物质, 测量每一波长下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即吸 光度(Absorbance),然后以波长为横坐 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得到一条 吸收曲线或称为吸收光谱图。
根据这个特性可用作物质的初步定性分析。 不同浓度的同一物质,在吸收峰附近吸光度随 浓度增加而增大。但最大吸收波长不变。若在 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则灵敏度最高。 因此,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中选择测定波长 的重要依据。
本次课应掌握的重点:
1、什么是助色团、生色团?它们有什么区别?
2、各类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的特征吸
用眼睛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也就是说用眼睛作 为溶液透过光的检测器,从而确定物质含量的方法称 为目视比色法。例如:五价锑离子在pH=7时能与孔雀 绿( C23H25N2Cl )形成绿色配合物:
(2).光电比色法
光电比色法是利用光电转换元件如光 电池或光电管代替人眼作为检测器。但在 测定原理上与目视比色法是不同的,目视 比色法是比较溶液透过光的强度,而光电 比色法是检测溶液对某一单色光的吸收程 度 , 所 用 仪 器 叫 光 电 比 色 计 (Optimeter)。
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一般包含若干谱带 系,不同谱带系相当于不同的电子能级跃迁, 一个谱带系(即同一电子能级跃迁,如由能级 A 跃迁到能级 B)含有若干谱带,不同谱带相 当于不同的振动能级跃迁。同一谱带内又包含 若干光谱线,每一条线相当于转动能级的跃迁, 它们的间隔如上所述约为 0.25nm。一般分光光 度计的分辨率,观察到的为合并成较宽的谱带, 所以分子光谱是一种带状光谱。
收;
3、K、R、E、B 吸收带分别是由哪些结构单
元产生的?哪条吸收带常用于定量分析?
§1-2 吸收物质 及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 吸收的一般性质
二.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电子跃迁的类型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几种不同性质的价电子: 形成单键的电子称为 σ 键电子;形成双键的电子称为 键电子;氧、氮、硫、卤素等含有未成键的孤对电 子,称为 n 电子(或称 p 电子)。当它们吸收一定能 量ΔE 后,这些价电子将跃迁到较高能级(激发态), 此时电子所占的轨道称为反键轨道,而这种跃迁同分 子内部结构有密切关系。
Ⅳ. 电荷迁移跃迁:电子从给予体向接受体跃迁。
由上述可见,有机化合物价电子可能产生 的跃迁主要为σ →σ *、n→σ *、n→π *及 π →π *。各种跃迁所需能量是不同的,可用下 σ* 图表示。
△E
π* n π σ
由图可见,各种跃迁所需能量大小为: σ →σ * > n→σ * ≥ π →π * > n→π *
一般说来,未成键孤对电子较易激发 , 成键电子中π 电子具有较高的能级,而反键 电子却相反。因此,简单分子中 n→π * 跃迁、配位场跃迁需最小的能量,吸收带 出现在长波段方向,n→σ *、π→π * 及电 荷迁移跃迁的吸收带出现在较短波段,而 σ →σ * 跃迁则出现在远紫外区。
E0
只有当照射光光子的能量 hv与被照射物 质微粒的基态、某一激发态能量之差相当时才 能发生吸收。 不同的物质微粒由于结构不同,则有不同 的量子化能级,其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是不同的, 所以,不同的物质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即: 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