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
卡农是什么意思
卡农是什么意思卡农是一种曲式结构的音乐形态,它起源于十八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后被广泛运用与各类艺术作品之中,其特点为重复性、模仿性和炫技性等三要素;而卡农原指一种伴随着田园诗般的牧歌或类似牧歌风格的器乐曲。
但近年来卡农逐渐引申发展成了一支独立完整的钢琴曲体裁,并且衍生出多种不同版本及编制(如有序卡农、无终卡农)。
简单来说就像我们听到过得钢琴声中有两个小节同时演奏相反旋律那样,前面第二拍的主题以很快的速度先由左手弹奏出来然后马上转移至右手进行修饰润色,而又把后续将要出现的旋律部分预告出来,使两者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听上去既像两个对答呼应的人彼此呼唤对方,也象是一条河流的潺潺水声。
当每段歌唱停顿下来稍事休息时,双方则开始轮番交替出场:更具规模感的“轮唱套曲”便诞生了!此外还可根据卡农数量长短粗细划分为大型作品、小型作品甚至微型作品(在16世纪作曲家华尔斯塔米的作品中曾包含3次卡农)。
而目录学里所列举的卡农仅限于第1变奏至第12变奏之间比较典型的段落,除非是改写自另一首著名曲子的作品亦属此例,因此并未囊括卡农这项创新音乐语言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刺激,更别提把传统四拍子增加若干倍乃致无穷尽连接在一起!当今电影配乐常会采取卡农手法描述男女主角缠绵悱恻难舍难离的情怀;动画片《铁臂阿童木》 (1964年)中小兰受机械化少年朋友欺负而做出种种愤怒抗争的镜头令人记忆犹深;《泰坦尼克号》(1997年)中的爱情主题曲在影史上也算脍炙人口……总之,只需打破陈腔滥调的传统思维定势,让想象力丰富活跃的我们来组织篇章布局就能谱出崭新又扣人心弦的卡农之歌!!“卡农”这名字最早出现在一首德国民歌中,它表达了青春期骚动的心境;直到19世纪初叶,匈牙利的李斯特偶然间遇见了另一位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他灵光乍现,决定采用这句旋律写一首大气磅礴的协奏曲献给那些贵族淑女,谁知这曲式结构竟启发了李斯特日后写作几百首圆舞曲的灵感。
一切都好似冥冥注定,李斯特也凭借这首当代卡农奠基了管弦乐队的曲式基础呢!。
第七章-卡农
声部的局部,接着便 续不断地模仿起句声 转入对比式写作。 部
模仿
卡农Biblioteka 一种灵活自由、结 一种严格有序、以连续
构短小的对位手法
模仿为特征的复调乐曲 和复调音乐体裁
卡农的三个明显特点
音乐表现 节奏处理 旋律进行 总之
由于同一曲调在不同声部先后进入,相互追 逐,此起彼伏,显得紧张而热烈,故多用于 描绘战斗、劳动和喜庆的场面;
三声部卡农:
A2 B2 C2
A1 B1 C1
A BC
四声部卡农: A1 B1 C1 D1
ABCD
A2 B2 C2 D2
A3 B3 C3 D3
例4
例VII-4
此例是四声部卡农式模仿。模仿条件:A1比A上 八度,A2比A1下十五度,A3比A2上八度,模仿 距离为后一小节。
卡农的写作步骤【两种写作步骤】
下例是一首五度有终卡农
有终卡农的结构公式:
有终卡农的结构公式:
2. 另一种是从头至尾模仿不
变,最后在主音上结束卡农。如【1】:
下例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均连续模仿到半终止和终止。
有终卡农,不仅可采用八度、五度、三度等原形模仿;也可 以采用倒影、扩大、紧缩等变形模仿。由于这类卡农写作十 分困难,必须以逐乐节推进的办法进行,以保证音乐的流畅 和对位的工整。下例是下方三度原形模仿的有终卡农。
无终卡农
定义——应句声部自始至终模仿起句声部,并可无 穷地循环反复,称无终卡农。【如果连续模仿,又 能回头再来。】
显然,写作无终卡农与有终卡农并无很大区别,关 键是处理好乐曲的结尾与反复的交接。为此,写作 时通常求助于“辅助声部”,即在回头之前在附加 的辅助声部写出a旋律片段,作为创作对句的参考。 运用辅助声部应注意下列各点:
音乐演讲主题PPT-卡农
团结与协作
卡农是众多声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产物。它启示我们 要注重团队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实现目标。
卡农对生活的意义
抚慰心灵
卡农的旋律优美,能够安抚人的 情绪,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和疲惫。
在繁忙的生活中,它是我们心灵 的避风港。
启发众多作曲家
卡农的创作手法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许多作曲家在创作过程 中借鉴了卡农的元素。
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流行音乐的灵感来源
许多流行音乐作品受到卡农的启发和影响,将其作为创作中的重 要元素。
音乐制作技术的创新
随着音乐制作技术的发展,卡农被重新演绎和改编,通过现代制作 手法和技术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效果。
古典乐团的演绎版本通常具有较长的篇幅和复杂度,能够让听众深入感受到卡农的 旋律和情感。
现代乐队的演绎
现代乐队通常使用电子乐器和合成器等现代乐器来演绎卡农。这种演绎 版本通常具有现代感和电子音乐的特色,能够展现出卡农的现代感。
现代乐队的演绎版本通常注重节奏和音色的变化,通过电子合成器和音 效的处理,来创造出独特的音色和节奏感。
演奏的表现力
卡农在演奏的表现力上要求也非常高,要求演奏者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曲目的情感内涵和音乐风格,使听众能够深 刻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03 卡农在音乐史上的影响
对古典音乐的影响
成为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
重要的音乐理论教材
卡农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和声结构,成 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演 奏和传承。
卡农被广泛用于音乐理论教材中,成 为学习和研究音乐和声与对位法的典 范。
广告与宣传的常用配乐
卡农
电视剧
美国热播的电视剧《KYLE XY》(天赐)也用此曲作为 插曲。 韩剧《宫》第二集中,有一段钢琴独奏卡农。 日剧《花样男子2》中花泽类(小栗旬)有小提琴独奏。 日本影片《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男主人公用吉他弹奏过。 台湾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中插曲。 周杰伦导演的偶像剧《熊猫人》中男三号帅安格演奏了 《卡农》。
编制:王文蕾
卡农
• 卡农(Canon)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 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 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 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 曲》。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 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 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 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 答句。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 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 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 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 农等各种手法。
•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 巴哈贝尔, 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 格舞曲》。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 简称为《D大调卡农》。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 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 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 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 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 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动漫
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剧场版,亦用上此曲的弦乐版作为 配乐。 动漫《金色琴弦》第10集日野香穗子演奏曲目(小提琴版)。 动漫《轻音少女》第二季第24集中,在毕业典礼上用了卡 农做背景音乐 动漫《家庭教师》OP2-《boys&girls》中2:30左右插入 一 段电子乐队版的卡农,衔接十分自然! 初音《Innocence》用到了卡农做背景音乐 动漫《男子高中生的日常》第五集13分50秒的背景音乐动 漫《男子高中生的日常》的背景音乐
卡农的音乐名词解释
卡农的音乐名词解释在音乐领域中,有着无数令人着迷的名词和术语,其中一个备受欢迎和广为人知的术语便是“卡农”(Canon)。
卡农是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采用了独特的曲式结构,给人以非凡的审美享受。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卡农的定义、特点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美妙的音乐形式。
卡农,源自拉丁语“canon”,意为“规范”或“准则”,被定义为一种多声部作曲技巧。
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卡农是指将一段简短的乐旋称为“主题”或“领导动机”,然后以固定的间隔和声部发展为一种对位和重复的音乐。
这种复调作曲技巧早在西方古典音乐时期就有所应用,并且也在20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中再度流行起来。
卡农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14世纪末的法国和意大利,当时的卡农曾被用于教堂音乐和宗教仪式中。
然而,真正使卡农流行世界的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德国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赫以他技巧高超的卡农作品而闻名,这些作品包括了大量的器乐卡农,如《音乐的奉献》和《合唱的艺术》等。
在巴赫的卡农中,他经常运用“主题和变奏”的手法,即将一个简短的主题在不同的声部中反复展开和变换。
这种手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和声变化和悦耳的旋律延伸。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如今仍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
卡农的核心特点是其严格的音乐结构和规则。
在一个卡农作品中,多个声部按照特定的规则同时演奏,且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音程和节奏间隔。
其中一个声部开始演奏主题,之后另一个声部在固定节奏下重复主题,并不断补充和增加新的音符,从而形成和声和复调的效果。
这种结构和规则的运用,让卡农作品具有深厚的层次感和音乐张力。
卡农作为一种音乐形式,不仅在古典音乐中广泛应用,也受到了许多现代音乐家的青睐。
例如,20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艾舍尔·维尔托斯基(Arnold Schoenberg)在其音乐创作中采用了卡农的手法,将其与十二音体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
卡农背景故事
卡农背景故事卡农,又称卡农变奏曲,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音乐形式,起源于意大利。
它以简单的旋律为基础,通过变奏和重复来展现出多样的音乐魅力。
卡农的背景故事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意大利作曲家帕切贝尔创作了一首名为《卡农》的乐曲,成为了后世卡农音乐的代表作品。
卡农的旋律简单而优美,它常常被用作音乐教学的教材,也是许多音乐会和音乐会中的常客。
卡农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男声和女声的对唱,有的是器乐演奏,有的是合唱演绎。
卡农的音乐形式多变,但都以简单的旋律为基础,通过变奏和重复来展现出多样的音乐魅力。
卡农的音乐特点是旋律简单、节奏明快、变奏多样。
卡农的音乐形式灵活多变,既可以是器乐演奏,也可以是合唱演绎,还可以是男声和女声的对唱。
卡农的音乐形式多样,但都以简单的旋律为基础,通过变奏和重复来展现出多样的音乐魅力。
卡农的音乐魅力在于它简单而优美的旋律,以及多样的变奏形式。
卡农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以简单的旋律为基础,通过变奏和重复来展现出多样的音乐魅力。
卡农的音乐形式灵活多变,既可以是器乐演奏,也可以是合唱演绎,还可以是男声和女声的对唱。
卡农的音乐形式多变,但都以简单的旋律为基础,通过变奏和重复来展现出多样的音乐魅力。
卡农的音乐魅力在于它简单而优美的旋律,以及多样的变奏形式。
卡农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男声和女声的对唱,有的是器乐演奏,有的是合唱演绎。
卡农的音乐形式灵活多变,既可以是器乐演奏,也可以是合唱演绎,还可以是男声和女声的对唱。
卡农的音乐形式多变,但都以简单的旋律为基础,通过变奏和重复来展现出多样的音乐魅力。
卡农的音乐形式灵活多变,既可以是器乐演奏,也可以是合唱演绎,还可以是男声和女声的对唱。
卡农的音乐形式多样,但都以简单的旋律为基础,通过变奏和重复来展现出多样的音乐魅力。
卡农的音乐魅力在于它简单而优美的旋律,以及多样的变奏形式。
卡农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男声和女声的对唱,有的是器乐演奏,有的是合唱演绎。
卡农
卡农(Canon)简介【转】卡农既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译为华音。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
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
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复调音乐的一种,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
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1653 ~ 1706年),曾是巴赫的老师。
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一种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
当先后进入的各个声部自始至终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时,即称为卡农。
其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起句或主句,随后进入的各声部称为应句或答句。
分类正格卡农主句和答句在方向上、节奏上完全一致,一般根据它们之间的音程距离称呼,如同度卡农、四度卡农、五度卡农等。
在正格卡农中,除同度、八度外,其他音程的卡农常用自由模仿,以免形成调性重叠;其中四度、五度卡农除用自由模仿以保持调性统一外,也可采用严格模仿,使答句转入下属调或属调。
对卡农的理解
对卡农的理解
卡农是一种音乐形式,它在音乐中重复使用同一个主题或旋律。
这个主题会被不同的声部或乐器交替演奏,创造出一种循环和重复的效果。
卡农最早出现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最为著名。
卡农的核心在于重复和变化。
它通过不同的声部或乐器来演奏同一个旋律,每次演奏时会稍微有所改变,以呈现出多样化的音乐效果。
卡农的演奏方式可以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是交叉进行的。
不论是哪种方式,都会给人一种循环和回旋的感觉。
卡农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复杂的同时存在。
它的主题通常很简单,由几个音符组成,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和声部的组合,可以产生出非常复杂的音乐效果。
这种简单和复杂的结合,给卡农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卡农也常常被用于音乐教学中。
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演奏方式,卡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演奏技巧。
通过学习和演奏卡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的结构和形式。
此外,卡农经常被用作音乐创作的基础。
许多作曲家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卡农的形式和技巧,以增加音乐的层次和深度。
卡农不仅可以
用来创作古典音乐,也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如爵士乐、流行音乐等。
总的来说,卡农是一种独特而魅力十足的音乐形式。
它通过简单的旋律和复杂的变化,创造出循环和回旋的效果,给人一种无穷的魅力和韵律感。
无论是作为音乐教学的工具还是音乐创作的灵感,卡农都在音乐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钢琴曲卡农简介
钢琴曲卡农简介
钢琴曲卡农(Canon in D)是德国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创作的一首经典乐曲。
这首乐曲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也是钢琴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卡农》是一首小型室内乐合奏曲,最初是由三个声部演奏。
乐曲的特点是以简单而又优美的旋律为主题,并以不断重复变化的方式呈现。
这是一种叫做卡农的音乐形式,即将主题逐渐引入不同的声部,并以逐渐重叠的方式进行演奏。
这种演奏方式使得乐曲具有连贯性和和声效果,使得整首曲子听起来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
《卡农》的主题非常简单,由八个小节的四个音符构成。
这种简单的主题在整首曲子中不断地进行变化和发展,并通过巧妙的和声和对位法来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这首曲子能够给人以温暖、舒缓和宁静的感觉。
由于其美妙的旋律和独特的音乐结构,《卡农》成为了世界各地钢琴
演奏家和音乐爱好者们的最爱。
它经常被用作婚礼音乐、背景音乐或者在各种场合中演奏。
此外,这首乐曲也启发了许多其他作曲家的创作,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总之,钢琴曲《卡农》是一首享誉世界的经典乐曲,以其简单而又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音乐结构著称。
它展现了巴洛克音乐的精髓,同时也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永恒之作。
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还是个人演奏中,这首曲子都能够带给人们无尽的音乐享受。
卡农
属于全球网友的摇滚卡农
Jerry所改编的卡农就像哥尔 Jerry所改编的卡农就像哥尔D罗杰在刑处 前那一小段说辞,让每一位坐在电脑前 的 乐手点燃了心里的小宇宙,纷纷开始录制 他们自己的卡农。我们如此惊讶,几乎每 一 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卡农演奏视频。这 份300年前的乐章就这样被注入了如此强大 300年前的乐章就这样被注入了如此强大 的生命力,并且引起了世界各地不同种族 不同肤色的共鸣。这是属于视频网络的时 代,是属于 卡农的时代。我们同在一个地 球村,我们用来交流的语言就是音乐
代表作品
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卡农作品乃是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 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卡农作品乃是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 《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也称作《帕赫贝尔的 大调卡农》 major),也称作《 卡农》 卡农》(Pachelbel's Canon)。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 Canon)。 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 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 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 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现在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卡农,如小提琴独奏版、弦乐四重奏版、 钢琴独奏版、钢琴四手联弹版、竖琴独奏版、长笛协奏版、铜管合奏 版、陶笛独奏版、吉他独奏版、美声无伴奏合唱版等诸多版本。 常以小提琴和钢琴合奏的形式表演 其中钢琴独奏版又以乔治 其中钢琴独奏版又以乔治温斯顿改编的版本最为著名。 ○ 此曲由于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配乐而广为人知。 此曲由于电影《凡夫俗子》 ○ 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采用了此曲的改编版—乔治温斯顿 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采用了此曲的改编版—乔治 (George Winston)的音乐专辑《December》中的《帕赫贝尔的卡农 Winston)的音乐专辑《December》中的《 变奏曲》 变奏曲》(Variations on the Canon by Pachelbel),更使之风靡一时。 Pachelbel),更使之风靡一时。 ○港台偶像剧《海豚湾恋人》 ○港台偶像剧《海豚湾恋人》中插曲。 ○2004年香港电影《恋情告急》结尾处弹奏的钢琴曲(甄子丹和她饰 2004年香港电影《恋情告急》 演他的妈妈)
卡农音乐赏析
卡农音乐赏析当我们谈到音乐世界中的经典之作,卡农(Canon)必然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卡农并非特指某一首曲子,而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其特点是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给人以绵延不断的音乐感受。
卡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其起源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最初,这种音乐形式在欧洲的教堂和宫廷中流传,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无数音乐家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
在众多以卡农技法创作的作品中,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 大调卡农》堪称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以其简单而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聆听这首《D 大调卡农》。
开头的几个音符,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大地上,温暖而宁静。
随后,各个声部依次加入,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彼此呼应,和谐有序。
旋律不断重复,但每次重复都带着微妙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却又始终围绕着同一个主题。
卡农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节奏。
其节奏稳定而富有韵律,如同人的心跳,给人一种安定和踏实的感觉。
这种稳定的节奏,使得听众很容易跟随音乐的流淌,进入一个放松而专注的状态。
从旋律的角度来看,卡农的旋律往往简单而优美。
没有复杂的音符组合,没有炫技式的高音跳跃,却能以最纯粹的方式触动人心。
它就像一首朴素的诗歌,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
再深入探究卡农的和声,其和声编排巧妙而精致。
各个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和谐统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出丰富而饱满的音乐色彩。
卡农的情感表达也是其备受喜爱的重要原因。
它可以是欢快的,充满着喜悦和活力,让人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也可以是忧伤的,如泣如诉,触动内心深处的柔软;还可以是宁静的,仿佛将人带入一个远离喧嚣的世界,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卡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电影、电视剧中,常常能听到卡农的旋律,它为影视作品增添了动人的情感色彩。
《卡农》音乐鉴赏
《卡农》音乐鉴赏《卡农》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复杂的和声和精密的结构而广受欢迎。
它的创作年代大约在18世纪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然而,它依然是一首受人喜爱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的名字“卡农”源自意大利语中的“canone”,意为“规律、法则”,这个词也可以翻译为“连续不断的声响”。
曲子的构成就是基于这一概念,通过交替运用两个声部的旋律,不断地呈现出连续不断的音乐旋律,呈现出一种听觉上的连贯性。
曲子的起始部分就是这样,首先是一个简单而美丽的主旋律,然后是一个跟随着主旋律并重复其内容的副旋律。
这两个旋律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上出现,彼此穿插,形成了一种复杂而优美的和声。
整个曲子由这两个旋律不断重复、交替,呈现出一种循环、逐渐加强的效果。
除了这两个声部的交替,曲子还运用了许多其他的音乐手法。
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旋律的反复和变奏。
在曲子的不同部分中,旋律被重复使用,有时会以不同的节奏、音高、乐器等形式出现。
这些反复和变奏使得整个曲子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有层次的结构,同时也增强了其表现力和魅力。
另外,曲子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部分,就是在曲子的最后一段,出现了一个非常长的“卡农回旋曲”。
这段回旋曲中,旋律的反复和变奏非常频繁,使得整个曲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和特征。
这段回旋曲的出现,不仅增强了整个曲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得曲子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卡农》也是一首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曲子。
它作为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那个时期音乐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同时,这首曲子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音乐中,不仅有很多人对其进行了各种样式和版本的改编,而且还被许多歌手和乐队用作演出的伴奏。
总之,《卡农》是一首极富表现力和魅力的音乐作品,它展现了巴赫高超的音乐构造和表现力,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和声和旋律的独特见解和处理。
曲子中的音乐手法和技巧不仅让人耳目一新,也让人不断地想要重复聆听。
卡农是什么
卡农即Canon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
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
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
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
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
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巴哈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for 3 violins &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T. 337),作品编号:T. 337。
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D大调卡农》(Canon in D),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
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
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
d大调卡农
d大调卡农《D大调卡农》是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由德国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
这首曲子旋律简单且悠扬,是很多音乐爱好者喜欢的经典作品之一。
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D大调卡农》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卡农的概念。
卡农,来源于意大利语canone,意为规则、准绳。
它是一种音乐形式,是指两个或多个声部在时间上错开,即一个声部开始演奏,另一个声部在稍晚的时间开始演奏同一主题,然后两个声部在不同的时间轴上交替进行演奏,形成美妙的合奏效果。
《D大调卡农》是指以D大调作曲的卡农。
D大调是一种纯净明亮的音调,常用于展现欢快、愉悦的情感。
施特劳斯以这样的调性创作了《D大调卡农》,使曲子更富有魅力。
曲子开始部分以一个简短的主题引入,接着第二个声部以稍晚的时间开始演奏同一主题,并且与第一个声部交错进行。
在后续的曲子中,不同的声部还会出现更多变化和发展,展示不同的旋律线条。
《D大调卡农》的音乐构思简洁而巧妙,旋律清晰易懂,具有很高的可听性。
这首曲子经久不衰,一直保持着广泛的受众基础,被用于各种场合的音乐演奏和创作。
在音乐教育领域,《D大调卡农》也是一首经典的作品。
许多音乐教材会以该曲作为学习卡农的基础教材,因为它的旋律简单明了,演奏技巧不算太难,适合初学者练习。
通过学习和演奏《D大调卡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卡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提高音乐素养和演奏水平。
总的来说,《D大调卡农》是一首优美动听、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作品。
它的旋律简单明了,悦耳动人,成为了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在演奏会场还是在音乐教育中,都经常出现《D大调卡农》的美妙音符。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享受其中带来的音乐之美。
卡农
卡农by 12级外语系王宁洁学号1207406004简介:•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
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
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
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巴哈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for 3 violins & BassoContinuo in D major,T. 337),作品编号:T. 337。
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D大调卡农》(Canon in D),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
••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
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
1987年,吉他天皇NicolasAngeles演绎的现代版本轰动一时。
1992年,大竖琴家Mask和长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周年仪式会上演奏了极其优雅的《卡农》新版,甚受推崇。
1999年,日本明星深田恭子在自己的专辑中也亲自演绎了亲手改编的《卡农》。
1997年,全智贤推出的专辑《Pure apple》中,第6首便是她亲自演绎的《Canon Flying In The Sky》。
其他还有童声版、饶舌版、佛拉门戈版、爵士版等各种《卡农》•现在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卡农,如小提琴独奏版、弦乐四重奏版、钢琴独奏版、钢琴四手联弹版、竖琴独奏版、长笛协奏版、铜管合奏版、陶笛独奏版、吉他独奏版、美声无伴奏合唱版等诸多版本。
卡农是什么意思
卡农是什么意思卡农(Canon),源自意大利语的“富有”,是一种音乐术语,指的是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或创作技巧。
卡农被广泛用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爵士乐等各类音乐流派中。
卡农最早起源于西方古典音乐,具体可追溯至14世纪中叶。
它在音乐史上被广泛运用,并为不同音乐家和作曲家所喜爱和采用。
在卡农中,不同声部(包括人声和乐器)以相同或不同的时间差异重复演奏同样的音乐主题,创造出音乐层次和和声效果。
卡农的核心思想是音乐主题的重复,并通过不同的声部推迟或重叠演奏,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尽管卡农的基本形式是重复,但它仍然允许作曲家在其中加入一些创造性的变化。
卡农通过巧妙的和声和节奏手法,创造出动听的旋律和丰富的音乐变化。
卡农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循环性。
在卡农中,主题经常以环形结构演奏,重复运用于整个作品中,通过声部之间的对答和交替,创造出循环的和声效果。
这种循环性不仅可以增强音乐的连贯性,也使得卡农具有独特而令人难忘的魅力。
卡农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古典音乐领域,它也被广泛用于流行音乐和爵士乐中。
在流行音乐中,卡农经常被用作创作和编曲的工具。
许多经典的流行歌曲中都可以找到卡农的痕迹,如比利·乔尔的《乡村路》(The Longest Time)、伦纳德·科恩的《Hallelujah》等。
卡农的运用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也为作品增加了独特的魅力。
除了音乐中的卡农之外,卡农也有其他的含义。
在摄影术中,卡农是指通过在同一位置拍摄多张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叠加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延续时间和空间的效果。
这种技术经常用于捕捉移动的物体或景象,以展示连续的动作或变化。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卡农也有一种特定的意义,即指一种算法或数据结构中的迭代循环。
这种循环通常用于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如搜索、排序和迭代计算等。
卡农算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图像处理、语音识别、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无论在音乐、摄影还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卡农都代表着一种创造性的重复和延伸。
钢琴曲《卡农》音乐鉴赏
钢琴曲《卡农》音乐鉴赏《卡农》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经典作品之一,由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管弦乐曲之一。
下面是一份详细的《卡农》音乐介绍:1.曲目结构《卡农》由两个不同的乐段组成,通常由一个主题段和一个变奏段构成。
这个主题段是一个简单而又优美的小提琴卡农(canon),而变奏段则是基于这个主题进行的一系列变奏。
2.曲目特点《卡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构造,巴赫巧妙地将主题段分成两个不同的声部,然后将这两个声部以逆向的方式进行叠加和呈现。
也就是说,当第一个声部开始演奏时,第二个声部则会以相同的旋律和和声在其后面演奏,但是它比第一个声部晚几个节拍。
这种演奏方式被称为“卡农”。
3.曲目表现力《卡农》的演奏方式使得它拥有了一种非常独特和特殊的表现力,因为整个曲子都是基于主题的不断变奏和扩展而构成的。
这种构造方式充分展示了巴赫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结构的掌控能力。
此外,这种构造方式还让《卡农》在音乐节奏和节拍方面具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性和稳定性,给人一种完美无瑕的感觉。
4.曲目历史《卡农》是巴赫于18世纪早期创作的,最初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视为巴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今天,这首曲子被广泛用于各种音乐表演和场合中,包括电影、广告、音乐会等等,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管弦乐曲之一。
5.曲目意义《卡农》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构造和表现力,更在于它所代表的音乐文化和历史意义。
这首曲子被视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它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征,如精确的节奏、复杂的和声和富于装饰性的旋律等。
此外,它还代表了巴赫个人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才华,展示了他对音乐结构和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掌控能力。
6.曲目演奏《卡农》是一首常见的管弦乐曲,可以由各种乐器演奏,如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吉他等。
通常情况下,曲目的演奏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因为它要求演奏者准确掌握节奏和和声,以确保整个曲子的完美呈现。
卡农背景故事
卡农背景故事卡农(Canon)是一种音乐形式,常见于古典音乐领域,并被广泛应用于交响乐、宗教音乐、合唱和器乐演奏中。
卡农的特点是一段乐旋在不同的声部之间重复进行,形成了迷人的和声效果。
在音乐学界,卡农被认为是一种重复性的音乐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演奏技巧。
然而,卡农的背后却有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卡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的意大利作曲家们开始尝试通过对位法(Contrapuntus)创作音乐。
对位法是一种音乐的组织方式,主要通过不同声部之间的互相追随和和声关系来构建音乐作品。
这种音乐形式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很多作曲家纷纷尝试将对位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然而,直到17世纪初,卡农才真正成为流行的音乐形式。
据说,最早将卡农形式引入音乐中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奥拉特里奥·格拉齐拉(Orazio Vecchi)。
他在他的作品《经典的可以颂经》中使用了卡农的形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个作品的成功引起了其他作曲家的借鉴和模仿,逐渐形成了卡农这一特定的音乐形式。
卡农的早期作品通常是合唱歌曲,例如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
这首卡农被认为是卡农形式的代表作品,通过四个不同的声部依次进行乐旋,形成了音乐中的回旋和交织效果。
这个作品的美妙之处在于,即使是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够欣赏到其中的和声之美。
在音乐史上,卡农的发展受到了很多作曲家的关注和影响。
例如,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他的《音乐的奉献》中创作了一系列的卡农,这些作品在技巧上更加复杂,构思更加高超。
此外,海顿(Joseph Haydn)和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等作曲家也将卡农的形式运用到他们的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中。
除了在古典音乐领域,卡农的影响力也延伸到了现代音乐。
例如,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的歌曲《来自我生命的歌》中就运用了卡农的形式。
卡农编曲公式
卡农编曲公式
卡农(canon)是一种音乐形式,特指由两个或多个声部在时
间上错开相同的乐句进行演奏的曲子。
卡农编曲公式指的是在编曲中使用卡农的一种方式,具体可参考以下步骤:
1. 确定主旋律:选择一个简单、容易辨识的主旋律作为基础,这个旋律将在整个曲子中不断重复。
2. 确定卡农声部:确定一个或多个附加的声部,这些声部将与主旋律错开演奏。
可以选择和主旋律相同的音符序列,但是开始时间不同。
3. 适当的模拟:可以在卡农声部中加入一些变化,例如音高的改变、速度的改变、重复的次数等等。
这样可以使整个编曲更加丰富、生动。
4. 合理的和声处理:在编曲中,要确保主旋律和卡农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和谐。
可以通过添加和弦、进行音乐模块的变化等方式来实现。
5. 注意重复:在编曲中,要注意主旋律和卡农声部的重复使用。
可以选择在不同的音域、不同的乐器或声部演奏之间来区分不同的部分。
总的来说,卡农编曲的关键是通过相同的音符序列在不同的声部之间错开演奏,增加整个曲子的层次感和复杂度。
这种编曲
方式常被用于经典音乐、合唱、器乐演奏等领域,可以使音乐更加丰富和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籁之音~卡农
对Canon and Gigue in D的音乐鉴赏
摘要
对于一个音乐爱好者来说卡农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这首创作于17世纪的音乐经历了几百年的沉淀到了现在已经被改写为了几百个版本,然而对于我来说我还是喜欢原创人帕海贝尔版本D大调卡农。
经常在某个时刻仔细聆听卡农就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
灰色的乐轨和瑰色的双声部,彼此独立而又交融,如同飞扬的蝴蝶沿途收集色彩,编织成夜莺啼血的婉转空灵,反复却不单调。
爱的主声部始终追随优美的曲调,缠绵悱恻至极。
用最后的和弦呼应长相守的誓言,永不分离,《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此般安宁的追求,地老天荒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
关键词:卡农,复调音乐,婉转,D大调
背景:卡农的最早历史起源于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
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
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
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卡农曲在十五世纪上半期至十六世纪中期(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 School)时期)迎来了它的黄金岁月。
卡农,复调音乐的一种,并非曲名。
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叠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的卡农,全名是《D大调卡农》。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
卡农乐曲中,帕海贝尔的卡农是最著名的一首,简单不过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听起来却丝毫没有单调之感,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
卡农最具神秘的一点是,在以为乐曲仅是不断重复而使人无趣的先入为
主态度下,卡农的力量于存在于「重覆」之中,不只是乐曲內每个耳部或每段旋律的重覆,而是整首曲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覆播放時,它散发一种积极轻快的态度,感染我们原本或许疲累或许低迷的心情。
有時候音乐不需要很复杂,强大的力量就能从简单的音符中散发出來。
这个世界已经够复杂痛苦与磨难已经够多了,而单纯的D大调卡农,正用着它独有的结构性格,鼓励我们用的心在复杂的生活中寻得一丝平靜。
帕赫贝尔是一位教堂管风琴作曲家,在宗教极为盛行的巴洛克时代,他信奉当时新兴的教派路德宗,他的作品应该也反映了一些宗教的生死观:跨越死亡,珍爱生命。
死亡不是湮灭,而是新生,是灵魂获得自由的途径。
拥有这样的信念,还有什么值得畏惧和哀痛?要珍惜生命,因为逝者与我们在天堂中终会相见,这种认知对每一个生者来说,都是莫大的激励和安慰。
因此卡农的主旋律才显得那么生机勃勃,让人心潮澎湃。
它不仅像是叙事诗,也像是沟通逝者和生者的媒介,连接今生和永生的桥梁。
以西方哲学的眼光看待,《D大调卡农》的和声充满了理性之美。
喜欢原因
还记得刚开始听的《卡农》时候,我就被该曲深深吸引了~旋律悠扬而动听,仿佛可以任凭想象驰骋,思绪飘飞…我个人的习惯是:在安静的环境下放音乐,尤其是抒情的轻音乐,这样不仅可以调整心态,还可以增加学习的激情。
众所周知,只有在最佳的状态下学习才更有效率可言。
音乐对我而言,除了欣赏之外,更大程度的是为我营造了一个十分惬意的氛围。
《卡农》给人的感觉百听不厌,不像流行歌曲只是带来短暂的听觉冲击,没有生命力!信息时代网络发达,也正以超乎人想象力之外的速度发展着。
从网上得知:《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
就是这种感觉,全曲中音律基本上没有高低音的明显分界,特别平滑顺畅,这正是我喜好聆听《卡农》的原因之一。
卡农的歌曲中始终是一个声部追寻另一个声部, 缠绵悠远.诗人在《琵琶行》中这样描述过: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然而到今天的音乐大师们用钢琴弹奏,那我觉得这句“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定论《卡农》再适合不过了。
这事实上就是一场听觉的盛宴!每当细细听来,总会余音绕梁,一种活泼轻盈兼而飘然出世的美妙之感呼之欲出,一种深在浮世,清幽明净的理性往往会占据心头,让人深感在如今钢筋水泥挤压下的闹市中,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音。
这首歌曲声音悠扬婉转,纯洁好听。
当悦耳的音符在耳畔萦绕,轻扬的旋律在心中便会自然而成,人也会倍感放松。
这就是我对耳边那些温暖而美好的歌最真实的感悟。
每个人听卡农,
都能听出许多不同的感受。
因为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太多,悲伤,欢喜,愉悦,关于生和死轮回的不可捉摸。
我不需要了解别人对它的具体看法,毕竟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何况如此主观的个人体会。
当然我也不会说我十分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只要它能使听者产生共鸣,即使是迥然不同的,但至少它能引起大众化的情感辐射,这就是音乐的最成功之处!音乐的欣赏,没有界限的领域,完全自我的空间。
因此我觉得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听卡农,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吧。
我极力推荐《卡农》,喜欢轻音乐的同学千万不能错过!当我听到最为熟悉的那段往复的旋律时,和弦起音,慢慢加重,常常会沉浸在过去的回忆和往事中,不由地感叹:为什么过去的时光总显得那样美好快乐,毫无负担,只是很单纯的开心?是因为有了时间的重量,还是因为它们早已在我们的心中下意识地完成了最美丽的定格…有人说卡农的音阶像是再也不可找回的过去,但是还是试试在循环往复的旋律中努力寻找吧。
音乐鉴赏
卡农的魅力在于百听不厌,让人心情舒畅,而且还可以缓解压力。
卡农因为它的曲调规律,让我感觉很理性,但是理性的同时又有种感性的冲动。
无论心情好,心情不好,都可以听卡农,无论何时,它都能让人平静!聆听它不禁让我联想到无数激昂拼搏的画面,那是年轻人面对事业的那股内敛的拼劲,无声无息地咬牙力争上游。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
有人说,欣赏音乐不及看一部电影或是一部歌剧来得有画面感,我觉得此种说法是对音乐没有深刻了解的人的荒谬之谈。
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便是一首反驳此种说法的有力证明曲目,聆听它不禁令我联想到无数激昂拼搏的画面,亦是年轻人面对事业的那股内敛的拼劲,无声无息得咬牙力争上游,在桌子前埋头思索;亦或是在辛苦拼搏后的深深呼气,一切归于平淡,仰靠在椅背后的舒坦。
当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更是令人感叹音乐没有国界,音乐没有知识的限制,音乐有的只是心的感受,便能体会创作者的思绪心情。
帕海贝尔十几岁的时候,战乱使他沦为孤儿。
流浪到英国的他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天天在教堂弹琴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当年年轻的帕海贝年在创作卡农时,忍受着爱妻去世巨大痛苦,把所有情绪上的起伏寄予乐曲创作,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在这首《D大调卡农去》中定然融入帕海贝尔与妻子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回忆以往的快乐幸福到最后失去亲人无法往回的巨大痛苦,在这首卡农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卡农是采用对位法则写就的曲子,由一个旋律起,循环往复,在不知不觉种音乐在同样的旋律种升了一个八度,然后又巧妙的回复。
每个人听卡农,都能听出许多不同的感受。
因为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太多。
悲伤,欢喜,愉悦,关于生和死轮回的不可捉摸。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听卡农。
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吧。
乔治温斯顿的卡农,应该是比较接近原版的一个了。
以轻柔的和弦起音,慢慢加重,回忆和往事会这样随着音乐慢慢的涌上心头。
前一部分,是从容而温柔的低语,仿佛在询问自己,还记得那些时光么,还记得那些或者美好,或者忧伤的故事么?或者是和爱情有关,或者是和成长有关,而那些都已经成为了回忆。
而听到我们最为熟悉的那段往复的旋律时,我常常会沉浸在温暖和忧伤里。
3分38秒有一段小音阶。
每次听到这里,或者弹到这里的时候,心中总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音阶像是再也不可找回的过去,不可找回的爱情,不可找回的时光,惘然而惆怅。
卡农并非只和爱情有关。
循环往复的是时间,不可回来的也是时间。
在时间的洪流里,宇宙的洪荒里,有些事,虽然已深深沉淀,但却有一道伤痕,不会磨灭。
只是在细细回忆时,恐怕已是风烛残年。
卡农以一把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
这两个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最后光辉地结束,纵观全曲,曲式虽严谨,但作曲家却能在严格的形式中作自由的变化,作曲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这就是帕赫贝尔的《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