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可修改版ppt]

合集下载

细菌的耐药性(共9张PPT)

细菌的耐药性(共9张PPT)
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如: 生物 染色体突变
(一)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beta-内酰胺酶水解beta-内酰胺环.
( -1,4 glycosidic bond)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膜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 (三)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一)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beta-内酰胺酶水解beta-内酰胺环. (三)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染色体突变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染色体突变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 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一)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beta内酰胺酶水解beta-内酰胺环.
E.coli
P. aeruginosa
(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青霉素结合蛋白(转 肽酶)构型变化,青霉素无法与其结合.如耐甲氧 西林金葡(methin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细菌的耐药性
(优选)细菌的耐药性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表6-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作用机制)
细胞壁
细胞膜
蛋白合成 核酸合成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磺胺药 甲氧苄胺嘧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 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 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表示。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课件

医学PPT
13
• 由于这种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 药物选择性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空肠弯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 耐药。
医的形成
•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粘附于固体或有机 腔道表面,形成微菌落,并分泌细胞外多糖蛋 白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状物。
菌多次接触抗生素后,菌株发生突变,产生OmpF蛋白的 结构基因失活而发生障碍,引起OmpF通道蛋白丢失,导 致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进入菌体内减少。在铜绿 假单胞菌还存在特异的OprD蛋白通道,该通道晕粗亚胺 培南通过进入菌体,而当该蛋白通道丢失时,同样产生特
异性耐药。
医学PPT
12
•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医学PPT
10
• 如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耐药就是通过此机 制产生的;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 原来敏感菌没有的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新的 靶蛋白结合,产生高度耐药。
• 如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是既产生β-内酰 胺酶又增加青霉素结合蛋白的量,同时降低青霉 素结合与抗生素的亲和力,形成多重耐药机制。
医学PPT
11
•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 很多光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 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
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 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而产生获得性耐药性。
正常情况下细菌外膜的通道蛋白以OmpF和OmpC组成非 特异性跨膜通道,允许抗生素等药物分子进入菌体,当细
医学PPT
16
• 6、交叉耐药性:

《细菌耐药机制》课件

《细菌耐药机制》课件
《细菌耐药机制》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 产生耐受性,使得该抗菌药物无法有 效抑制或杀死细菌。
细菌耐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外 源基因所导致,是细菌为适应环境变 化而产生的一种生存机制。
耐药机制的复杂性
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 个基因和蛋白的相互作用,目前 的研究尚未完全揭示其奥秘。
数据整合与分析的
挑战
大量的细菌耐药数据需要有效的 整合与分析方法,以挖掘更深层 次的规律和机制。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发展新型研究技术
未来需要发展更高效、更精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以深入探究细菌耐药机制。
01
指耐药细菌通过繁殖将耐药性传递给后代,主要发生在菌株或
菌种之间。
耐药基因的遗传
02
耐药基因可以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上,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
代,使后代获得耐药性。
耐药细菌的进化
03
在长期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和进化,产生更
强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水平传播
01
02
03
水平传播
指耐药细菌通过直接接触 或间接接触在不同菌株或 菌种之间传递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细菌天生对某些抗菌药物具有抵 抗力,不受抗菌药物影响。
获得性耐药性
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基因突 变或获得外源基因而获得对药物的耐 受性。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有效控制 了细菌感染。

《细菌耐药机制》课件

《细菌耐药机制》课件

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来减缓和预防细菌耐 药问题的发展。
靶点的变异
1 靶点的定义
解释细菌中的靶点是指药物作用的特定分子。
2 靶点变异的原理
探究细菌如何通过基因突变改变靶点属性以抵抗药物的机制。
3 靶点变异的影响
说明靶点变异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和治疗选择的挑战。
治疗药物的降解
青霉素酶的介绍
详细讲解青霉素酶是如何降解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β-内酰胺酶的介绍
美唑烷抗性基因
1 抗性基因的来源
详细讲解美唑烷抗性基因的来源和起源。
2 抗性基因的特点
探究美唑烷抗性基因的特性和传播方式。
3 抗性基因的作用
解释抗性基因如何帮助细菌克服美唑烷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结论
1 细菌耐药机制的重要性
2 减缓与预防细菌耐药的措施
总结细菌耐药机制在传染病治疗中的重要 性和影响。
细菌耐药机制的常见类型
1 靶点的变异
2 治疗药物的降解
详细介绍细菌通过改变药物的靶点来抵抗 治疗的机制。
解释细菌产生特定酶类来降解治疗药物的 耐药机制。
3 整体外激素排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美唑烷抗性基因
讨论细菌通过排泄外泌体来避免药物进入 细胞的耐药机制。
探讨细菌通过特定抗性基因来抵抗美唑烷 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探讨β-内酰胺酶如何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效。
供体的信息
解释供体在药物降解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耐药机制产生的原因。
整体外激素排出
1 外泌体的特点
介绍外泌体在细菌中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细菌外泌体的分类
探讨不同类型的细菌如何利用外泌体进行外泄。
3 渗透耐药
解释如何通过外激素排出机制来抵御药物的治疗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抑制肽聚糖的合成的不同阶段,导致细 菌细胞壁不能承受细胞内较高的渗透压, 菌体崩解死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对不同种细菌的作用取决于
❖ 抗生素通过外膜胞壁达到膜壁间隙的能力; ❖ 与靶酶PBPS结合的能力; ❖ 对β-内酰胺酶水解作用的稳定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lactamase inhibitor)
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有上千种
❖ 1948年后,陆续发现了许多抗生素, ❖ 抗生素时代开创了人类战胜细菌的新局面,
很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 20世纪 40年代仅为1%,20世纪末超过了90%。
❖ 全球关注的高耐药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旧的抗菌药物在淘汰 新抗菌药物的开发速度在减慢
1941 青霉素 1960 甲氧苯青霉素(半合成) 1943 链霉素 1962 林可霉素 1945 头孢菌素 1962 喹诺酮类(人工合成) 1950 四环素 1970 青霉烯类 1952 红霉素 1980 单环β-内酰胺类 1956 万古霉素 2010 ??
❖ 某些耐药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可 使β-内酰胺抗生素在发挥作用之前就被钝化。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亲和性, 使酶灭活是自杀型、不可逆的。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没有或只有很弱的抗菌活 性,但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则可 发挥抑酶保护、增效作用。
2、增加细菌胞膜的通透性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甙类
四环素类
利福霉素类
糖肽类
合成抗真菌药 喹诺酮类
人工合成
磺胺类
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 增加细菌胞膜的通透性 ❖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 抑制核酸代谢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
❖ 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耐药机制: 水解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
❖ 生理功能:参与细胞壁的合成 ❖ 由染色体或质粒编码,为诱导型合成。 ❖ 大部分G+菌和G-菌、分枝杆菌中都发现有
不同特性的β内酰胺酶。
1980年,Amble以β-内酰胺酶的DNA碱基对 为依据,将其分为四类 :
❖ A组:青霉素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羧苄青霉素 酶、非金属碳青霉烯酶等,
❖ 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耐药菌感染问题成为人类在本世纪末 面临的新的挑战;
❖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以及消 化不良等症状;
❖ 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过分依赖,忽视了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 则,降低了对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控制感染传播措施的 认识,造成了院内感染的流行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死者家属的同意下,专家们对尸体 进行了医学解剖研究,然而检查结果却出人意料!尸体解剖 发现他的体内存在着大量耐药菌感染,而目前使用的抗生素 对这些耐药菌是没有效的!
那么死者体内的那种致人死命的耐药菌又从何得来的呢? 原来,他每天在单位食堂吃饭,顾虑单位食堂不干净,可能 会有一些细菌在里面,所以每次吃完饭都要吃两粒抗生素, 天天吃,日积月累,导致体内形成大量多重耐药菌。
❖ 认识细菌耐药的严重性 ❖ 理解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 ❖ 了解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形成的措施
主要内容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β—内酰胺类 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单环菌素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B组:金属酶或碳青霉烯酶, ❖ C组:头孢菌素酶(AmpC酶), ❖ D组:青霉素酶,包括邻氯青霉素酶(OXA)、苯
唑西林水解酶。
A组被克拉维酸 B、C、D组不被
素泵出菌体外 ❖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1、钝化酶的产生
钝化酶有两种: ❖ β内酰胺酶(水解酶)
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活 性分子; ❖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OH基或 NH2基上,使抗生素不易与靶位结合。 ❖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β内酰胺酶
最常见的耐药机制,在各种 耐药机制中占80%。
❖ 开发新型抗生素的速度,远没有耐药细 菌产生的速度快,照此下去,有专家估 计,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 “后抗生素时代” = 无药可用的时代
4月9日CCTV(新闻联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了一名普通的咳嗽患者, 尽管医生竭尽全力为这位患者试用了多种类型的抗生素,都 遏制不了病情的发展,最后上了万古霉素,可还是没有效果。 患者最终很快就死亡了。
目前国内抗生素应用状况:
应用范围 人类用
农业用
应用类型
有疑问的应用
住院患者中67%~82% 20%-50%不需要 社区80%
治疗性?%
40%-80%高度怀疑
预防或促生长80%
WHO推荐:抗生素医院使用率为30% 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使用率22%~25% 中国卫生部要求抗生素使用在50%以内.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带来的负效应:
❖ 抗菌谱广:G+菌、G-菌,结核杆菌。
4、抑制核酸代谢
❖ 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RNA多聚酶的活性, 阻碍mRNA的合成。
❖ 喹诺酮类抗生素抑制DNA回旋酶,妨碍细菌 DNA的复制。
❖ 磺胺类、甲氧苄啶、乙胺丁醇、异烟肼等,干 扰细菌叶酸合成,使细菌不能合成核酸。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 细菌产生钝化酶 ❖ 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 ❖ 细菌降低通透性阻止或减少抗生素进入菌体 ❖ 细菌增强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菌体的抗生
❖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 具有表面活性物质,能选择性地与细菌
胞浆膜中的磷酯结合;能使胞浆膜通透 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核苷酸、 氨基酸、糖和盐类等外漏,从而使细菌 死亡。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30S亚 基发生不可逆结合,抑制蛋白合成。
❖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等主要作用于50S亚基, 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