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_方忠

合集下载

后发优势理论演进及其启示

后发优势理论演进及其启示

后发优势理论演进及其启示摘要西方学者对于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视角展开,其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后发优势理论的起源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

从国家视角展开的西方后发优势理论,为从后发优势视角探讨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从后发优势角度,探讨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并已取得一些进展。

上述研究为我们从后发优势入手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探求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研究带来有益启示。

关键词后发优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4-0057-(04)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关键是要解决后发区域的发展问题。

近些年来,国内有学者开始从后发区域特有的后发优势人手,讨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本文尝试对后发优势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其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进展予以梳理,以期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助益。

一、西方后发优势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西方学者对于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视角展开,其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起源阶段西方后发优势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A?Smith和D?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E?Heckseher和B?Ohlin的要素禀赋理论。

虽然说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针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提出来的,但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其中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利用比较优势获得更多利益的思想,可以说为后发优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是,Smith等人的理论抽掉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国家,而国家的力量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转变是不可缺少的,F?List关于国家发展的理论解释了这个问题。

F?List在他的《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书中,提出了与Smith等古典经济学派不同的国家主义思想,对我们研究后发国家和后发区域发展问题,给予深刻的启迪。

论后发优势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论后发优势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 湖 南省科 技 厅 2 0 0 6年软 科 学课题 《 南 区域 经济发展 战略 中的 湖 后 发 优 势与 劣 势研 究 》阶段 性研 究成 果
◆ 中图分 类号 :F 4) 文献标 识码 :A 7{
三个方面 : 内容 摘要 :在 当今 的 国 际 贸 易 中 ,我 国 有 两 种 非 常 重 要 的 优 势 :比 较 优 势 和 ( ) 技 术发 明 创 造 方 面 一 在
可以利 用和发达 国家在技术上的这个差距 , 跨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 ,产生一种 “ 蛙跳 效应” 实现快速 的技术 变迁 ,以相对较低 , 的成本生产出具有 国际竞争 力的工业产品。 这在家用电器制造技术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我 国用短短2 多年的时间走过 了发达 国家 0 近百年走过 的发展道路 ,一举成 为全球 家 用 电器 的制造 中心 ,其产 品质优价 廉 ,具 有其他 国家不可 比拟 的竞争 力。在通信 技 术 方面 ,我 国没 有经 历机 械式 交换机 、电 磁式 交换机 ,而是直接进入利用现代计 算 机 和光纤 传导的程控交换技术阶段 ,并且 实现 了由纯进 口到出 口的历史 性转 变。
后 发 优 势 。 学 者 对 比 较 优 势 进 行 了 非 常 深 入 透 切 的 研 究 ,但 对 后 发 优 势 在 促 进 国 际 贸 易 中 发 挥 的 积 极 作 用 研 究 得 相 对较 少 。改 革开放 2 0多年 来 ,我 国 对外 贸 易 高速 发展 。其 中原 因很 多 ,但 都 和 充 分 发 挥 后 发 优 势 分 不 开 。 我 国 在 对 外 贸 易 中 的后 发 优 势 主 要 表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的 效 应 :后 发 优 势 转 化 为 比 较 优 势 的 效 应 、 后 发 优 势 对 资 本 的 吸

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探析

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探析

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开放性条件下后发国家的五大优势,以及其所面临的外在发展劣势。

要提高对现代化这一目标难度的充分认识,避免落入后发劣势之中。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中图分类号:D5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02-0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民族运动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冷战格局以及苏联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亚非拉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以美国为代表的学者,在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后发优势理论后发优势开始明确地作为一种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随着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不断地在学科内日益精细化和学科外日益跨学科综合化的研究趋势出现,形成了现代化理论下的诸多流派。

其中阐述最早最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是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

代写论文列维是第一个明确使用“后来者”的概念,区分“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界限的学者。

他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后发优势有五点:(1)在现代化进程中,后来者对现代化的认识方面比先行者当时对现代化认识丰富;(2)后来者拥有大量大量采用和借鉴先行者们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等的可能性;(3)后来者可以缩短现代化的过程和时间;(4)后来者通过对先行者取得成就和经验教训的认识,使后来者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从而对后来者产生激励和树立信心;(5)后来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可以从先行者那里得到资本和技术上的帮助。

列维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肯定后发优势的同时,指出其中的后发劣势问题以及社会转型中的特殊问题。

罗荣渠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1)可以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借用其资本技术等,节省现代化时间,实现跳跃性发展;(2)后发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损人利己政策,达到共同发展等。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_方忠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_方忠
因此 , 格申克龙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 影响发展的进程 , 相对落后程度越高 , 其后的增长 速度就越快 。 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具有一种得益于 落 后 的 “ 后 发 优 势 ” (advantage o f backw ardness)[ 4] ① 。 格申克龙并没对后发优势进
① 也有学者把 Backw ardness 界定 为“ 落 后性” 、“ 后进 性” 、 “ 后起性” 。
加社会财富 , 并使各个国家获益 。 这也是斯密绝对 优势论的基本含义 。 但斯密的理论忽视了现实生 活中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一项生产上的绝对优 势 , 而这就意味着这类型的国家无法参与到国际贸 易和分工中 。 因此 , 李嘉图(1817)在继承斯密分工 理论的基础上 , 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 推 导出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依据是各国在产品劳 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 而不是绝对差异[ 2] 。 即使 一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 而 另一个国家在生产每一种商品上都处于劣势 , 只要 它们的相对优势有所差异 , 它们就可以从分工中获 得利益 , 即“两优取其重 , 两劣取其轻” 。 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理论反映了决定国际分工格局的规律 , 从 理论上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基础 。但与斯密的绝对 优势理论相似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是以单一 的 、同质的劳动要素为假定条件的 , 即劳动是惟一 的生产要素 , 产生比较优势只能是各国劳动生产率 上的不同 。那么在多要素的经济条件中 , 产生比较 优势的原因又是什么 ? 这显然是以上两个理论所 无法 回 答 的 。 因 此 , 瑞 典 学 者 赫 克 歇 尔 (Elif H eckscher)和经济学家俄林(Ber til B .Ohli n)完善 了传统优势理论 , 先后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 影响》(1 919)和《地 区贸 易与 国际 贸易》(19 33)中 提 出了要素禀赋论(简称 H -O 模型)。 赫克歇尔-俄 林模型对比较优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 从每个国家 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 , 阐释了比较成 本的差异现象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生产要素分 为劳动 、土地 、资本和技术等种类 , 并指出导致国别 间生产成本差异的因素来自两方面 :一是各国生产

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
发挥技术性后发优势
技术性后发优势,表现为后发经济体的技术学习,从先发经济体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 和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谢谢观看
继列维之后,1989年阿伯拉莫维茨(Abramoitz)又提出了“追赶假说”,即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单位 资本收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呈反向关系的。阿伯拉莫维茨同时指出,这一假 说的关键在于把握“潜在”与“现实”的区别,因为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下才能 成立。第一个限制因素是技术差距,即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距,它是经济追赶的重要外在因 素,正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即:生产率水平的落后,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
格申克龙指出,引进技术是正在进入工业化国家获得高速发展的首要保障因素。后起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 术和设备可以节约科研费用和时间,快速培养本国人才,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进程;资金的引进也可 解决后起国家工业化中资本严重短缺的问题。
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化。列维认为后发优势有五点内容:
基本信息
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 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 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格申克龙对1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 行了分析,并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 (如美国)显著不同。”他把这些差异归纳为八个对比类型:(1)本地型或者引进型;(2)被迫型或者自主型;(3) 生产资料中心型或者消费资料中心型;(4)通货膨胀型或者通货稳定型;(5)数量变化型或者结构变化型;(6)连 续型或者非连续型;(7)农业发展型或者农业停止型;(8)经济动机型或者政治动机型。在这八个对比类型中,每 一项对比类型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态是由各国的落后程度来决定的。

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

• 通过技术模仿、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可 为企业创建自己品牌,打开市场提供条 件。学习利用先进技术可以极大地节约 研发时间和费用。 • 如海尔集团先后在美国,法国等国建立 了分公司,其技术创新原则之一就是技 术获取的国际化。
市场的后发优势
对外投资市场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发 达国家成熟市场的学习和利用方面。 1.法律法规体系相对.国际市场的广大需求促进了我国传统产 业的改造和升级。
对外直接投资后发优势是指世界经济在对外直接投资后发优势是指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极为不平衡的情况下后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
成员: 文 梦 杜少迪 兰根石 毛孟杰 班级:国贸0901
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 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国 家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 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后发 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 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纬度,至于国家之间在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 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畴而与传统的比 较优势相关。
资源的后发优势
• 资源的后发优势表现在,它可以为投资 国外的企业提供产业链上游或下游的支 持,减少企业经营成本,也可带动本国 的出口。 • 如我国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 左右 ,本国企业投资于国外丝绸纺织行业, 即可带动我国生丝的出口,又可减少国 外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技术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发挥的战略举措
• 国家角度。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 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同时加强财政、 金融、法律、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有利于企业打破意识约束,资金约束, 东道国环境等方面的约束。 • 如: 税收优惠政策 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成立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中心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占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他们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全球出口市场的82%,外国直接投资的68%,全球电话总数的74%;而占全球人口总数1/5的贫困人口在上述几项上的占有率仅约1%。

在平均收入方面,贫富国家之间相差74倍,而在1960年,这种差距还仅为30倍。

(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1999年。

)从贫困国家的个数来看,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1971年为25个,1981年为39个,1990年增加至42个,现在为48个。

这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20年前仅为0.8%,现在更降至0.4%。

(注:胡元樟、薛晓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

)从地区来看,以非洲和拉丁美洲为例,尽管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但非洲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1980年的2.3%下降到目前的1%。

另据世界银行统计:1993年,全世界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为13亿人;1999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5亿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非洲地区,许多非洲国家目前的生活水平甚至比1960年还低。

(注:参见《科技日报》,2000年9月6日。

)拉美的情况也不宜乐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大部分拉美国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企业倒闭,失业增加。

目前,拉美城市地区人口的失业率达9.1%,比10年前上升了2个百分点。

受冲击最大的阿根廷的失业率高达18.3%。

在这种情况下,拉美贫困化问题加剧,贫困人口逐年增加。

据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统计,目前拉美贫困人口达2.4亿,已超过该地区总人口的1/3。

(注:殷永建:《拉美国家跟不上经济全球化步伐》,新华网。

)面对这样一种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若不能迎头赶上,就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一、后发优势理论概述二、后发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三、后发国家的措施与策略四、后发优势理论的不完善性和局限性五、后发国家需要面向全球化发展作为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许多经济学家所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后发优势理论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本文将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及分析后发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探讨后发国家需要如何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选取一些经济体制不同的后发国家,分析他们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后发优势理论概述后发优势理论是源于加拿大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哈维等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可以利用其相对本土资源和技能、商业环境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来追赶发达国家,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崛起。

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看,该理论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后发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从理论意义上看,后发优势理论不仅填补了国际竞争理论中的空白,还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参照。

二、后发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崛起,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并面对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后发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发国家成为了吸引外来投资的热点地区和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际领域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机会。

其次,后发国家有更高的经济增长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许多后发国家具有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国家的技术和产品都有长足的进步,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遇。

然而,后发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后发国家的产业基础较弱,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其次,后发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环境存在许多稳定性和延续性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_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

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_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

《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Finance &T rade E conomics ,N o 13,2007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3Ξ———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曹 亮 内容提要:美、日等国后发优势成功运用的历史与后发优势的发挥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关于后发劣势问题的讨论。

本文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由于当代技术创新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秩序规则的制定和路径依赖等因素使得后发优势的发挥显得越来越困难,而先发优势正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并运用先发优势理论研究我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问题,指出中国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技术的先发优势方面不能继续拉大与日本的差距,同时在制度的先发优势方面要保持必要的领先地位以便减轻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中国目前的劣势。

而相应的战略选择就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主义,集中优势资源争取技术创新和制度规则制定的先发优势。

关键词:先发优势 后发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 战略定位和选择作者简介:曹 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430074。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03-0024-05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落后国家不断通过模仿技术和制度,追赶领先国家,甚至超越原来的领先国家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德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并超过了当时的英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日本通过后发的技术模仿与创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①这些惊人的历史重现曾引发了理论界对后发优势乐此不疲的探讨。

问题在于为何日本没有像历史上的美国超过英国那样在当代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90年代”。

同一时期,即使在一个很高的增长起点上,美国经济却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

一度被津津乐道的以日本为典型研究对象的后发优势理论一时间失去了依托。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一、定义后发优势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

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着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

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

(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

中国发展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

中国发展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

后发国家的两难选择:解读“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辩论代新宇,上海财经大学公管实验班,学号:2010116328摘要:根据作者的分析,就关注的重心来看,“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其实可以看作是“技术”与“制度”的争论,再进一步就发展的过程来看,它们则是“理性抉择”与“路径依赖”的争论,最后若就改革的手段考察,则它们也是“渐进改革”与“震荡疗法”的争论。

尽管这两种理论思路早已浮现,但直到杨小凯与林毅夫的辩论,才开始直接而明确的理论对话。

对于上述的讨论,林毅夫认为自己是坚持“理性人假设”的,但实际上他在论证中却隐含了“仁慈政府”的预设,他为“后发优势”所做的辩护也因此存在严重缺陷。

杨小凯的出发点则是“路径依赖”,但若追本溯源,其基本的思路也还是理性抉择,不过因为短视近利而身陷落后体制之中。

此外,双方讨论过程中存在共同的问题是:虽各自援引有利的案例,却缺少系统的实证研究。

但简单任意的选用事例,并无法为其论证提供可靠、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理性抉择路径依赖渐进震荡疗法一、问题缘起:中国发展模式与杨、林“后发辩论”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时被视作“中国奇迹”,也因此得到了举世学者的关注。

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了,而俄罗斯或其他国家没有?尤其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否持续下去?凡此,均为学者不断思索、探讨的主题,其中杨小凯教授与林毅夫教授二十一世纪初的那场辩论,更是这个讨论的高潮。

林毅夫认为后发国家可以通过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因此低成本、迅速地实现飞跃发展。

反之,杨小凯则认为后发国家若只靠模仿技术而不参考发达国家的制度,即便短期内经济可能有所增长,但不易维持长期而持续的发展。

在继续我们的讨论之前,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是必要的。

在这场改革之前,中国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

“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

”1这种体制被广泛认为不能为中国带来发展,这是实施“改革开放”的重要原因。

后发优势_技术吸收能力与中国的经验

后发优势_技术吸收能力与中国的经验
表 1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支出及其结构
单位:金额(亿元)
引进国外 购买国内技 引进技术 消化吸收 引进技术与消 引进吸收 自主研发 引进吸收与自 年份
技术支出 术支出 支出合计 支 出 化吸收支出比 支 出 支 出 主研发支出比
a
1995
361
2000
245
2006
320
平均
309
b
c=a+b
d
26
100
80 KOR
60 CHN
40
20
USA
JPN
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00
吸收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也是一个较为复杂且不断发展的概念。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吸 收能力,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特别是一些非经济因素,这些因素由于可度量性和数据取得的问题 (如国家样本覆盖和时间跨度),很难用统一的指标来进行准确度量,因此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此形成共 识,成为近年来技术追赶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因此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在众多指标中,获得普 遍认同的是贸易开放度指标,因为贸易品能够体现新技术(如资本品和设备)和反映国家间的知识联系 (知识流动)。不过,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开放度指标,有的采用出口额占 GDP 比重,有的采用设备 进口或出口占 GDP 比重,也有的采用经济开放年数来衡量开放度。对于吸收能力,另一个倍受关注的指 标是 FDI 占 GDP 比重,不少学者认为 FDI 占 GDP 之比和人均 GDP 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DI 可 以成为国家间技术知识流动的重要机制。不过,由于这一块数据参差不齐,难以做大样本的国别分析, 因此经验研究虽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还是经常舍弃了它。
一、从后发优势假说到吸收能力假说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在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便是后发优势或落后得益(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一大批开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的赶超目标制定中,其依据的理论根底也往往是“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作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已经在这个世界存在近半个世纪,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我们有必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去认真研究它,认识它,理解它。

从近半个世纪现代化的实践中看到,面对如此众多的开展中国家,任何一种现代化理论都不具有普适性,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任何理论,否那么便会导致沉重代价的付出。

本文便是基于此点,以开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根据,来对后发优势理论进展剖析,以期引起学术界与有关方面的关注。

一对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最初阐述,国内学者进展了研究,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最早对绝对优势理论进展了研究和表述,成为后发优势理论的起源。

从那以后,国际学术界从资源禀赋理论、区位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各种角度来探求后发优势形成的原因和促成优势的生成机理。

笔者以为对后发优势进展系统研究与表述并明确地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了独立开展的道路,在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冷战格局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场重视亚非拉美众多开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开展。

许多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在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开展问题进展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现代化理论的诸多流派,其中对后发优势理论阐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和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

列维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第一个优势在于其现代化进程不再是像现代化的先行者所面临的未开发的领域;其次,现代化的后来者具备了在许多方面借鉴先行者的可能性;第三个优势是后来者跳跃过先行者必须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早期阶段,以缩短实现现代化的历程;第四个优势是后来者通过先行者所取得成就的认识,看到现代化前景从而对后来者产生鼓励并树立信心;最后一个优势是后来者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先行者在各个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后发优势理论溯源与分析

后发优势理论溯源与分析

第一章 后发优势理论溯源与分析首次明确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来表述后进国家对先进国家追赶潜力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他在发表于 1962 年的题为《经济落后的历史回顾》的论文中,对19世纪的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经验分析,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他提出了一个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型,其中的假设是:相对的经济落后性具有积极作用,它可以系统地替代先进国家工业化的一些先决条件,而且后进国家可以享有先进国家已经开发出来的技术,并采取当代“最优做法”,因此具有一种“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起国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的由后起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既不是先进国家所同样能拥有的,也不是后进国家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也常被称作“后起之益”或“落后的有利性”等。

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后发优势只有在后起国家才具备可能;二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起步越晚,实现追赶的速率也就越快1。

在这篇论文中,格申克龙总结了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六大特征,强调了制度的重要作用,而且强调“精神”、“意识形态”等智力因素,以及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观点并未过时、在今天仍然适用。

格氏“后发优势”学说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其理论是否准确、系统和完备,而主要在于他首次从理论高度展示了后起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赶上乃至超过先进国家的可能。

毫无疑问,如格申克龙所说,后发优势不是先进国家所同样能拥有的,但关于后发优势“不是后进国家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这一观点,我们持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后发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虽然是与落后性共生、而非人为创造,但要将这种自然存在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利益,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实现。

小议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利用与发挥

小议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利用与发挥

小议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利用与发挥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的同时,却掩盖不住国家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

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浪潮中实现经济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作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理论无疑具有了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后发优势的涵义进行阐述,分析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后發优势是指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

后发优势主要包括要素性后发优势、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

要素性后发优势不是指后发国家要素拥有的绝对量、相对量或要素禀赋条件的好坏优劣方面的优势,而是在于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后开发以及资本相对稀缺而形成的后发优势,这是一种后发性的比较优势。

要素性后发优势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劳动成本低和资本相对稀缺。

技术性后发优势的产生则源于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后发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差距,通过技术引进和学习,从而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后发国家通过模仿先发国家的创新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和时间,降低研究开发的风险;通过模仿先发国家的高技术产品,有可能获得某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

此外,后发国家由于较迟地进入国际市场,避免了新产品市场成长初期的风险,这也是后发优势的一种体现。

制度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可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先发国家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制度,进行制度改进,从而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制度是指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或者约束人的一系列规则的集合。

舒尔茨认为,制度包括如下类型:①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②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制度;③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④用于确定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

先发国家有很多值得后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制度,这些制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后发国家的竞争优势。

一、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

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

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引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后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赶超发达国家的挑战。

然而,一些后发国家却能够通过创新和战略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赶超。

本文将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案例研究经济赶超的战略。

一、后发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是指那些在已有成熟科技的基础上,采取新技术、新模式以及各种创新手段的后发国家所拥有的特殊发展优势。

这些国家可以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并进行创新改进,跨越原有的技术壁垒,迅速达到甚至超越先发国家的水平。

后发优势可以分为技术后发优势和市场后发优势两个层面。

技术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后发国家可以借鉴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然后进行本土化改进并适应当地市场需求。

市场后发优势主要是指后发国家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可以吸引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加速经济发展。

二、后发优势的案例研究1. 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后发国家案例之一。

中国通过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本土化改进和创新,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产业体系。

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韩国的技术创新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贫困的后发国家,但通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电子产业,迅速崛起为全球电子产品的重要制造商。

韩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产业支持政策,如提供贷款和减税等优惠,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加速了韩国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赶超战略研究1. 技术创新是关键后发国家要实现经济赶超,技术创新是关键。

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引进、本土化改进和自主创新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同时,要培养创新人才,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投入,加强与先发国家的技术合作和交流,提高技术转移能力。

2. 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后发国家要加强创新环境建设,鼓励创新创业,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后发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后发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后发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发展情况,并建立了短期和长期后发优势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后发优势比比较优势更能强调动态的贸易利益,所以,我国要积极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我们的经济,同时要避免后发优势的陷阱。

标签:后发优势模仿工业化技术引进1 后发优势理论简介1.1 提出我国古语有云“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对的经济落后具有积极作用,这一思想并不新鲜。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一句名言:“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的景象”。

而托尔斯坦·凡伯伦(Veblen,1915)在对德国和英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时就认为后进国可以廉价的借用先进国的技术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一些。

但将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理论化的学者是出生于俄国的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他在总结19世纪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提出了“后发优势”这一理论。

他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主要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显著不同。

”通过对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的对比,格申克龙得出了六个重要结论:①一国经济越落后,它就越是强调生产性而非消费性产品。

②一国经济越落后,就越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强调大企业和大工程的倾向。

③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的起步就越是缺乏连续性,往往呈突然的大冲刺(Great Spurt)状态。

④一国经济越落后,特殊的制度因素在对新生工业增加资金供给及提供较为集中和较为高深的企业指导方面所起的作用越大,国家的经济越是落后,这些因素的强制性和广泛性就越是显著。

⑤一国经济越落后,人的消费水平的压力就越是沉重。

⑥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农业就越不可能在为成长中的工业提供一个不断扩展的工业市场方面起任何积极作用;反过来说,工业市场的扩展也依赖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浅谈从经济追赶模式透析后发优势机制

浅谈从经济追赶模式透析后发优势机制

浅谈从经济追赶模式透析后发优势机制浅谈从经济追赶模式透析后发优势机制浅谈从经济追赶模式透析后发优势机制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后发优势机制”的核心在于外部动力的内生化;然后通过剖析出口导向战略,分析了发展中经济利用外部市场的正负作用,对后发优势机制的核心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本文所强调的后发优势机制的核心,简要评议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论文关键词:后发优势机制经济追赶模式中国经济理论分析:后发优势机制的核心在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内部积累,以自然演进的方式而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过程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发展中国家通过利用“后发优势机制”无疑将加速这一过程。

“后发优势机制”是指,发展中国家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通过建立与外部先进经济的联系,形成一种由于“落差”而产生的外部动力,在外力带动下,经济起飞并实现高速增长;外力的作用能否真正发挥,主要的决定因素在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外力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发展中国家能否持续将其内生化为自身动力。

在经济起飞的初始阶段,后发优势是低级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如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后发优势发挥和实现过程中,高级的要素禀赋不断形成和持续积累,如人力资本形成且存量不断增加,从而更高层次的后发优势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利用。

但是,后发优势的实现和提升并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政策,增加生产性资本积累和超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在经济赶超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制度学习和强制变迁进行社会资本积累。

简言之,“后发优势机制”是将外部动力内生化为自身动力、并不断提升后发优势的过程。

由此可见,外部动力仅是经济起飞和追赶的催化剂,经济追赶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发展中经济的内部积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可借助的催化剂—外部动力—包括:外资、外部市场、外源性技术以及外部制度。

发展中经济所能够借助的外部动力并不相同,如东亚在发展初期为了避免外国资本对本国或地区经济的冲击和控制,较少地利用了外部资金,而较多地利用了外部市场,普遍采取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而东盟一些国家在经济起飞的初始阶段就较多地利用了外资。

后真相研究的中外对比分析及反思

后真相研究的中外对比分析及反思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本研究尝试使用 C
i
t
eSpa
c
eV 软件对国 内 外 后 真 相 研 究 文 献 中 集 中 出 现 的
词汇进行统计,分析学科研究热点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的数据分析 策
略,并借助 Py
t
hon 语言对文本 数 据 进 行 处 理 和 清 洗 (如 剔 除 停 用 词、增 添 不 可
在热点分布、议 题 变 迁、合 作 网 络、学 科 结 构 等 方 面 的 异 同。 研 究 发
现:国外后真相所涉 及 的 议 题 除 了 政 治 哲 学、新 闻 传 播、信 息 技 术、社
会心理领域外,还涉及 经 济、宗 教、健 康、教 育、环 境 生 态 等 领 域;国 内
学界对于后真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舆论治理和新闻业危 机 两 个 方 面,
rks 文 本 数 据 进 行 数 据 转 化,结 合
C
i
t
eSpa
c
eV 软件的对数似然比算法对文本进行文献计量学图谱分析。
除此之 外,为 了 提 高 研 究 的 可 靠 性,本 研 究 还 借 助 Py
t
hon 语 言 编 写 程 序,
通过主题建模、
TF
IDF 等 机 器 学 习 算 法 对 数 据 进 行 整 理,以 辅 助 C
告等)。经 过 数 据 去 重 后,最 终 我 们 以 正 式 发 表 的 期 刊 论 文 (国 内 样 本 )和
Ar
t
i
c
l
e(国 外 样 本)为 最 终 样 本,得 到 符 合 条 件 的 中 文 论 文 170 篇 和 英 文 论 文
404 篇。将以 上 从 CNKI 所 收 集 的 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 理论的发展脉络 : 从后发优势假 说到追赶假说
后发优势论的正式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史学家 亚历山大 · 格申 克龙(Alex ander Ger schenkro n , 1904 -1978)。他在总结德国 、意大利等国追赶经 验的基础 上 , 于 1962 年在《经济落后性 的历史考 察 》 (Econo mic Backw ardness in Hi st orical Perspective)一文中首次提出后发优势概念 , 并探 索了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 他 指出 ,“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 , 其工 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显 著不同 。”这些不同的特征表现为 :(1)一个国家经 济越落后 , 其工业化的起步就往往越缺乏连续性 , 从而呈现出一种由制造业的高速成长所致的井喷 式突然启动 ;(2)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 , 其工业 化进程中对大工 厂和大企业的 强调也就越明显 ; (3)一个国家经济越落后 , 就越强调生产资料而非 消费资料的生产 ;(4)一个国家经济越落后 , 人们 消费水平的压力就越沉重 ;(5)一个国家经济越落 后 , 其工业所需资本的筹集越 集权化和带有 强制 性 ;(6)一个国家经济越落后 , 其工业化中农业的 发展越抑制 , 发展相对缓慢 。
加社会财富 , 并使各个国家获益 。 这也是斯密绝对 优势论的基本含义 。 但斯密的理论忽视了现实生 活中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一项生产上的绝对优 势 , 而这就意味着这类型的国家无法参与到国际贸 易和分工中 。 因此 , 李嘉图(1817)在继承斯密分工 理论的基础上 , 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 推 导出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依据是各国在产品劳 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 而不是绝对差异[ 2] 。 即使 一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 而 另一个国家在生产每一种商品上都处于劣势 , 只要 它们的相对优势有所差异 , 它们就可以从分工中获 得利益 , 即“两优取其重 , 两劣取其轻” 。 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理论反映了决定国际分工格局的规律 , 从 理论上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基础 。但与斯密的绝对 优势理论相似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是以单一 的 、同质的劳动要素为假定条件的 , 即劳动是惟一 的生产要素 , 产生比较优势只能是各国劳动生产率 上的不同 。那么在多要素的经济条件中 , 产生比较 优势的原因又是什么 ? 这显然是以上两个理论所 无法 回 答 的 。 因 此 , 瑞 典 学 者 赫 克 歇 尔 (Elif H eckscher)和经济学家俄林(Ber til B .Ohli n)完善 了传统优势理论 , 先后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 影响》(1 919)和《地 区贸 易与 国际 贸易》(19 33)中 提 出了要素禀赋论(简称 H -O 模型)。 赫克歇尔-俄 林模型对比较优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 从每个国家 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 , 阐释了比较成 本的差异现象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生产要素分 为劳动 、土地 、资本和技术等种类 , 并指出导致国别 间生产成本差异的因素来自两方面 :一是各国生产
收稿日期 :2009- 03 - 29 作者简介 :方 忠(1979 -), 男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
90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6 月
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 , 而这种差异进而导致要 素价格的差异 ;二是不同商品需要不同比例的生产 要素组合来生产 , 而在同一个生产函数中使用要素 的比例主要是取决于要素的价格比 。因此 , 赫克歇 尔-俄林模型认为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国别间差别在 本质上是来源于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 , 而成本上的 差异则会导致商品价格的差异 , 由此便产生了互利 贸易 。因此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要素禀赋差 异是国际分工的依据 。其逻辑思路可用图 1 来 表述 。
2009 年第 2 期
中国矿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Chi na U ni versi ty of M inin g & Technology(Soci al Sci ences)
2009 年 6 月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
方 忠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 福建 福州 350007)
图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用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来 说明比较优势的形成 , 进一步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 优势理论 , 使理论更加贴近了实际 , 现代国际分工 格局基本上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判断[ 3] 。
古典贸易理论通过论述各国之间存在着优势 差异 , 来阐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动机 , 指出各个国 家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 。 对于当前 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 , 由于存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劣 势 , 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 这就造成 国际贸易格局表现为 :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 密集型产品 , 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 产品 ;发达国家则相反 。在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中 , 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 造 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 , 发达国家始 终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 , 严格来说古典贸易理论并 不是针对落后国家的发展理论 , 而是服务于先发国 家 。 如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学说就服务于当时处于 先进地位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 为当时处于上升 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提供 了理论依据 。因此 , 如果从古典贸易理论上来寻找 后发优势理论的源泉 , 显然还缺乏逻辑上的联系 。
2009 年第 2 期 方 忠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及述评
91
行明确界定 , 只是做了相关阐述 。 大致归纳为如下 几方面 :一是相对落后会造成紧张状态 。格申克龙 指出 , 落后国家所处的紧张状态会激起国民要求工 业化的强烈愿望 , 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这种紧 张激发制度创新 , 并促进以本地适当的替代物填补 先决条件的缺乏 ;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格申克 龙指出 , 由于缺乏某些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 后发国 家可以 、也只能创造性地寻求相应的替代物 , 以达 到相同的或相近的工业化结果 ;三是引进先进国家 的技术 、设备和资金 。格申克龙指出 , 引进技术是 正在进入工业化国家获得高速发展的首要保障要 素 。 通过引进技术 , 后进国家可以节约大量科研费 用与时间 , 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进程 。 对此观点 , 纳尔逊等人认为一个后发国技术水平的 提高同它与技术前沿地区的技术差距成正的线性 比例[ 5] , 即技术差距越大 , 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速 度就越快 , 而技术进步速度越快 , 经济发展越迅速 。 而且虽然后发国技术革新速度很快 , 但与先发国之 间始终保持着一个“均衡技术差距”[ 6] 。
一 、 理论溯源 :从比较优势到后发优势
目前 , 学术界普遍认为 后发优势理 论是源于 16 世纪的古典贸易理论及 20 世纪的新古典贸易 理论 , 这主要是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所提出的观点 , 即在经济发展中 , 各个国家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 。 这里面主要涉及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李嘉图的比 较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李 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和刘易斯的进口替代理论 。
因此 , 格申克龙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 影响发展的进程 , 相对落后程度越高 , 其后的增长 速度就越快 。 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具有一种得益于 落 后 的 “ 后 发 优 势 ” (advantage o f backw ardness)[ 4] ① 。 格申克龙并没对后发优势进
① 也有学者把 Backw ardness 界定 为“ 落 后性” 、“ 后进 性” 、 “ 后起性” 。
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假说为后发优势论奠定 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但其当时的研究对象是比英国 工业化时间较晚 、经济发展较落后的欧洲国家的工 业化进程 , 这就造成他把后发优势仅仅归纳为利用 外在的技术 、劳动和资本的可能 , 认为后进国家通 过技术模仿可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别 , 甚至实现 “赶超” 。 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现实中先进国家与 后进国家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技术上 , 更多是表现 在社会 、制度乃至文化方面上 。因此 , 美国经济学 家列维(M .levy )从现代化理 论角度 , 进一步分析 了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在经济发展前提条件上的 异同 , 指出了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与早发外生型现 代化的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 7] 。 而且列维从现代 化的角度出发将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具体化 , 归 纳为如下五点 :一是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 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得 多 ;二是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 计划 、技术 、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三是 后发国可以跳跃先发国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 , 特别 是在技术方面 ;四是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 到较高程度 , 这可使后发国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 定的预测 ;五是先发国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 国提供帮助 。当然 , 列维也指出后进国家要实现先 进国家的现代化 , 必须处理好三个战略问题 :一是 控制结构问题 ;二是资本积累问题 ;三是两种心态 问题 。否则只会陷入后发劣势境地 。
济发展战略 。 虽然李斯特没有专门研究落后国家 所具有的“后发优势” , 但他所提出的在经济发展的 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制度安排的观点 , 在一定意义 上给落后国家通过不同的政策来实现由劣势向优 势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 而且李斯特通过创立生 产力理论 , 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建议 , 便于 当时工业落后的德国尽早赶上工业发展早的英国 。 例如 , 他主张实行专利政策 , 保护科学技术的发明 创造 ;主张从国外吸收先进的技术 、学习经营管理 方法等等 。在客观上 , 李斯特提出的这些建议隐含 着落后国家在技术上 、制度上具有后发优势 。但长 期以来 , 李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背后所隐含的后 发优势战略思想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掘 , 一直到格 申克龙(G erschenkro)首次提出“后发优势说”[ 4] 。
摘 要 :长期以来 , 后发优势研究一直是理论 界研究 热点之一 。 本文结 合世界经 济发展 历程的 背景 , 从后 发优势理论溯源 、发展脉络和理论拓展三个方面 对国外后发优势 研究进行梳 理和回 顾 , 探 讨研究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以期为以后关于后发优势研究者提供新的 参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