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欣赏论文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投稿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投稿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不只是拓展知识及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投稿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投稿篇1浅探大学数学文化教育【摘要】"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大学生必须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
本文对数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并在"数学文化观"的理念指导下,尝试对大学生数学文化的教育进行探索。
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数学文化观的建立,有利于大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内涵数学文化特征"数学文化观念,就是把数学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加以审视,把数学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注重数学自身的理论建构,还重视其文化和社会属性。
数学文化观念为数学教育提供一种新理念。
" M.克莱因人为:"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由于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一般人认为数学仅仅对科学家,工程师或许还有金融家才有用的一系列技巧。
这样的教育导致了对这门学科的厌恶和忽视。
"一、数学教育目的蕴含文化因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
数学具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数学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理想途径之一。
1.应试教育冷落了数学的文化功能在应试教育观下,无视数学的文化功能,数学学习被看作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数学看作是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的罗列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数学,其结果导致一些人的文化底蕴很薄,文化积淀很浅。
2.人们数学知识的增长与热爱数学的情感不成正比数学素质被曲解为应试能力,数学素质教育成了空话,忽略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导致了"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形成"有些本来在中学阶段数学学习很好的学生到了高校就厌倦学习数学"的尴尬状况。
数学文化论文-我与黄金比的故事
数学文化论文-我与黄金比的故事一、我与黄金比的故事我最早是在初中数学的某一章节上看到关于黄金比的文章,当时大致读完那篇文章,了解黄金比的概念,但是觉得这个黄金比没什么意思,不就是两个数字之比嘛,凭什么能这么多人的关注,后来随着不断阅读关于黄金比的书籍、文章,才渐渐喜欢上黄金比这一有趣的东西。
二、什么是黄金比?黄金比指的是两个事物局部之间的比例为1∶,又称黄金分割,黄金比在生活、美学、建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三、黄金比的来源和历史黄金比有着有趣的起源,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由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他认为所谓黄金分割,指的是把长为L的线段分为两局部,使其中一局部对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局部对于该局部之比。
而计算黄金分割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第二位起相邻两数之比,即2/3,3/5,5/8,8/13,13/21,...的近似值。
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送,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甚至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珍贵的算法〞。
这种算法在印度称之为“三率法〞或“三数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例方法。
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将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
其实有关"黄金分割",中国也有记载。
虽然没有古希腊的早,但它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创造的,后来传入了印度。
经考证,欧洲的比例算法是源于中国而经过印度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而不是直接从古希腊传入的。
数学之美论文2000数学之美论文
数学之美论文2000数学之美论文数学之美论文篇一人类对数学的认识最早是从自然数开始的。
这看似极普通的自然数里面,其实就埋藏着数不尽的奇珍异宝。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对自然数很有研究,当他们将这数不尽的奇珍异宝的一部分挖掘出来并呈现于人类面前时,人们就为这数的美震撼了。
其实,“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这是古代哲学家对数学美的一个高度评价。
一、简洁美数学中的概念许许多多,但每个概念都是以最精炼、最概括的语言给出的。
如在《图的初步知识》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去探究过两点的直线有多少条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个结论,最后教师再给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短短的一句话,简练严谨,内涵丰富,充分让学生体会了数学定理的简洁之美;又如九年级上圆的定义“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若无“集合”则形成了点,构不成圆,一字之差则情况相差万里,充分体现了数学概念的简洁美。
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
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
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在数学中,像欧拉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
二、和谐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句至理名言:“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共同的特性,这就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性。
”三、对称美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圆也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对称美的形式很多,对称的这种美也不只是数学家独自欣赏的,人们对于对称美的追求是自然的、朴素的。
如我们喜爱的对数螺线、雪花,知道它的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它的全部。
数学美学中的对称美并不局限于客观事物外形的对称。
它着重追求的是数学对象乃至整个数学体系的合理,匀称与协调。
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运算,数学方程式,数学结论甚至数学方法中,都蕴含着奇妙的对称性。
民族数学文化范例论文
民族数学文化范例论文民族数学文化范例论文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有着普遍的适用性和客观性,但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于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方式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若干个民族数学文化范例,以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对于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方式。
二、古埃及数学文化古埃及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其数学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古埃及人在建筑、商业和农业方面运用数学进行测量和计算。
古埃及人使用分数来表示和计算数字,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例如,他们发展了用于计算面积和容积的算法,这些算法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三、古希腊数学文化古希腊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数学文化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的数学注重逻辑推理和证明,他们制定了严密的证明体系,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古希腊人发展了几何学,并发表了《几何原本》这样的重要著作,对于几何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中国古代数学文化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传统和特点。
中国古代数学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在农业、建筑、天文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古代人民发展了算盘和九九乘法表等工具,这些工具在计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此外,中国古代人民还发展了求解二次方程和开平方的方法,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五、阿拉伯数学文化阿拉伯文化对于数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阿拉伯人将印度数字系统引入欧洲并推广了计算方法,这成为了现代数学表示法的基础。
此外,阿拉伯人在代数学、三角学和算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阿拉伯人发展了代数学中的“代数方程”概念,并引入了字母表示数值,这对于后来的代数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结论不同民族的数学文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贡献,这反映了不同民族在数学理解和应用上的创新能力和特点。
通过探讨民族数学文化的范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互动。
希望本文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民族数学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参考(2)推荐文章学校廉政文化方面论文热度:建筑文化的论文发表热度:关于日本文化概论方面论文热度: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怎么写热度: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热度:数学文化的论文篇3浅谈高中数学文化的传播途径一、结合数学史,举办文化讲座数学史教育对于了解数学这一门学科起着重要作用.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因为数学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危机;数学史也是数学家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斗争记录,讲座中介绍重要的数学思想,优秀的数学成果,相关人事,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中每一步艰辛的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懈努力的意志和正直诚实的品质.比如,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向学生介绍“数学历史上三次危机”、“百牛定理”的来历、“哥德巴赫猜想与进展”、“数学悖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杨辉三角及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概率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史等;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大奖、数学界的名题,如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华罗庚数学奖、波利亚数学奖、高斯数学奖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将激励学生个人的发展愿望.此外,介绍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无理数的产生引起的争论及代价、无穷小量是零非零的争论、康托尔集合论的论争等等,启发学生体会到,坚持学术争论有利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二、结合教学内容,穿插数学故事数学故事引人入胜,能激起学生的某种情感、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在讲到相关内容时,穿插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不失时机地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来启迪学生、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价值教育;在新课引入中,可以从概念、定理、公式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数学名人趣闻轶事,概念的起源,定理的发现,历史上数学进展中的曲折历程,以及提供一些历史的、现实的真实“问题”引入新课,一个精彩的引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和思考弹性,使数学成为一门不再是枯燥呆板,而是生动有趣的学科.例如在讲欧拉公式时,介绍欧拉传奇的一生,欧拉解决该问题时的奇思妙想,特别是其双目失明后的贡献,用数学大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讲解析几何时介绍“笛卡尔和费马”两位数学家在创立这门学科过程中的主要贡献,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解析几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家的成长经历,感受数学名人的执着信念,汲取宝贵的数学精神;在讲到相关内容时,介绍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杨乐、陈省身、丘成桐等中国近现代数学家的奋斗历程和数学成就,让学生在感受数学家艰辛劳动的同时激发起民族自豪感.三、结合生活实际,例解数学问题作为工具学科的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师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某个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才能使数学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帮助学生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活动中可以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创设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列举其在贷款购房中的应用;从“条形码”、“指纹”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深入浅出地解释抽象的映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映射,钥匙对应锁、学号对应学生等;在讲概率时,列举其在彩票方面的应用等;在讲“指数函数”时让学生了解考古学家是怎样利用合金的比例来测量青铜器的年代;在讲“双曲线方程”时,可结合工业生产中的双曲线型冷却塔、北京市修建的双曲线型通道和法国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让学生体验双曲线方程的应用价值;另外,分期付款问题、数学成绩与近视眼镜片度数的关系、银行存款与购买保险哪个收益更高、住房按揭、股市走势图、价格分析表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四、结合其他学科,共享文化精华科技发展迎来了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实现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最大限度地达到文化共享.可以通过以人物为线索、以数学题材为线索、以史料书籍为线索、以数学符号为线索、以现实生活为线索等多种途径挖掘数学文化资源;可以将封闭的教材内容开放化,把封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分解成若干“小板块”,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将书本知识拓宽到书外,与其他文化知识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当老师讲些“活数学”或者把数学与哲学、美学、经济以及其他文化艺术相联系时,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例如,讲“统计”时,可结合遗传学和法庭依据DNA、指纹印或性格分析等;讲解三角函数内容时,可以介绍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说明对航海、历法推算以及天文观测等实践活动的作用;讲反证法时,向学生详细讲述伽利略是如何更正延续了18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运动的错误断言;在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时,可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联系;在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联系;讲三视图的概念时,可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联系;在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时,可与成语相联系(“守株待兔、滴水成冰、飞来横祸”是随机事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黑白分明、瓮中捉鳖”是必然事件,“水中捞月、海枯石烂、画饼充饥”是不可能事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五、结合课外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数学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课堂时间进行数学文化教学是不足够的,课外活动也要凸显数学文化.要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报刊等各种渠道了解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以某种形式拓展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可以通过举办数学文化知识竞赛,推荐与数学相关的有价值的作品,供学生课外阅读,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再通过撰写读后感、数学作文并组织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使数学文化的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书籍类有美国数学家西奥妮•帕帕斯写的《数学的奇妙》,陈诗谷、葛孟曾著的《数学大师启示录》,李心灿等著的《当代数学精英(菲尔玆奖得主及其建树与见解)》,张景中院士著的《数学家的眼光》《新概念几何》《漫话数学》《数学与哲学》等这些作品通俗易懂,都是传播数学文化,教学展现数学魅力的好书.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就某块内容或专题提供一些参考文献或选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课外读物、因特网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事迹,了解他们的成才过程、对数学的贡献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将收集到的故事编印后分发给学生交流,体会数学文化.例如就“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这一专题,由“直观———验证———猜想———证明———应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追随着大数学家欧拉的足迹进行探索研究,不仅能掌握关于多面体的欧拉公式的来龙去脉,了解欧拉传奇的一生,还可以体会发现的艰辛,学习治学的态度,掌握研究的方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增长了数学文化知识,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让数学充满智慧与生命.六、结合教学评价,纳入数学考试虽然高中数学教材已经进一步改进,更大程度上体现数学文化内容,实验教材在每一章节或模块的始尾都有数学文化方面的介绍,但还都是阅读材料,教师认为学生能看明白,而学生认为考试不考,在教学中,往往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师生对此部分内容都未给予足够重视.平时注重的是对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呈现重数学知识,轻文化素养;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要让师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应该以评价的方式促进高中数学文化的教学,可以把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根植于高考的试题之中,常规的考试中适当涉及常识性的数学文化内容.这样,高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就会自觉地将数学文化的内容尽可能与高中各模块的内容相结合,逐步地、系统地进行数学文化的传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还要重视数学文化内涵的传播,要树立数学文化观: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两个功能即科学技术教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不同,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形式应更为多样化和灵活化,这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其次,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努力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再次,提升数学文化品位,在整合资源和优化课堂与活动方面下功夫.教师要善于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合适而巧妙地渗透和传播数学文化,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熏陶,让学生不但是一个科学人,还是一个文化人,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数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而“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篇1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文化[摘要]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灵魂,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文化被数次提及,也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
数学教学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过程,同时其自身也是一种文化。
数学教学文化与数学文化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也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数学教学文化近几年,人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热情不减,这说明我们数学教师的研究触角已经更多地进入这一领域。
笔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研究触角为什么要伸出应试的海平面,伸入数学文化这个领域呢?经过持续思考,笔者的理解是,数学文化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灵魂。
而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笔者以为其也应当有文化的成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是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话,那数学教学也应当是一种文化。
将数学教学放到文化的视角下来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高度看待我们从事的高中数学教学。
一、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文化的辩证关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从国家课程意志的层面已经明确了数学是离不开文化的,但数学课程标准给出的数学文化教学方式却耐人寻味。
其说:“数学课程应当适当介绍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这段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其似乎是告诉我们数学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那就是“介绍”。
我们不否认数学文化离不开介绍这一方式,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文化的魅力不只在于介绍,文化最终是由学生来感知的,感知信息的输入除了老师的介绍之外,还有自我阅读、自主体验等多种方式。
这些方式没有纳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而反思我们此刻正在思考的问题,即数学文化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向学生传递的问题,其实正是我们所探讨的数学教学文化的问题——数学文化的教学方式是数学教学文化的产物。
关于数学文化的价值获奖论文优秀范文
关于数学文化的价值获奖论文优秀范文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动态系统。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数学文化的论文篇1浅析数学的独特文化美感【摘要】数学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似乎永远是枯燥学科的代名词,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误解阻碍着更多人欣赏其独特宏大的自然学术之美。
本文结合美学的相关知识和作者本人数学专业学习的心得感受,从理性、简约、确定、基础四个方面,力图展示数学的独特文化美感,揭示其美中之最上者的学术文化地位。
【关键词】数学之美;文化美学相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世界上最枯燥的学科非数学莫属。
枯燥的数字,枯燥的定理,枯燥的推演方式,关于数学的一切都枯燥得令人敬畏。
学校里,同学们谈数学色变,偶然遇到一位学生,且不论其专业课成绩如何,有勇气选择这个充满挑战性的专业学习本身已经很值得佩服了。
这样一门世人眼中乏味枯燥的学科,为什么能让那么多拥有天赐之才的科学家为之着迷?为什么人类追求美的天性并没有让他们对似乎没有任何美感的数学退避三舍?直到最近一次偶然机会,才让我有时间仔细寻找学习数学的十几年在我的思想深处留下的痕迹,我终于能够明白“天堂里也有数学之美”是出自对于怎样一种宏大之美的敬畏与向往。
1 美之理性篇如果说培根的科学研究思想开启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系统理性大门,那么最能够体现这种理性美的学科当之无愧非数学莫属。
无论是推理演绎的方法,还是严格的假设与证伪,都是数学研究中随处可见的思想,更不用说著名的庞加来猜想、歌德巴赫猜想等等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扣问。
在古希腊时代,《几何原本》影响巨大,直到今天,它都是印刷数量、版本仅次于《圣经》的读物;文艺复兴延续到17、18世纪的近代文明,牛顿发明了微积分,连同他的力学理论把整个科学带到了新的境界;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中,高斯、黎曼准备了很多数学工作,黎曼几何就是相对论的数学基础;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时代,就是冯·诺伊曼创造了计算机的数学基础,开启了通往今日世界繁荣的大门。
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文化的论文篇1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教育数学思想是数学中的理性认识,是数学知识的本质,是数学中的高度抽象、概括的内容。
它蕴涵于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之中。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文化系统,蕴涵了大量的哲学、美学、文学、史学、经济学等知识。
初中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初中数学与哲学“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恩格斯)。
初中数学中蕴涵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如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论,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和方法论等。
在有理数的运算、分式、二次根式等有关内容中,可通过揭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负负得正”中蕴涵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从“数的开方”的引入和数的扩展过程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既来源于实践又应用、服务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渗透了运动、发展的思想,曲线与方程的数形结合更是矛盾转化的范例。
在直线和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等内容中,通过运动、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揭示了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质量互变规律。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与渗透,引导学生探索相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认知结构,把握数学中蕴涵的本质规律,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二、初中数学与美学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高尚的美。
”数学美主要是指结构美和形式美,具体说来,主要有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
通过初中数学教学,充分展示数学美,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陶冶情操、锻炼性格、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
黄金比的推导方法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摘要:古希腊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根棍从哪里分割最为美妙?”答案是:“前半段与后半段之比应等于后半段与全长之比”。
设全长为1,后半段为x ,此式即成为(1-x):x=x:1,也就是X2+X-1=0。
其解为:251+-=x 。
棍内分割只能取正值,此值就是著名的黄金分割比值G, G=0.618033988≈0.618。
学理上,推导黄金比例的方法有很多种,今仅简要提出三种,分别为:(1)根据比例中项的原则;(2)根据完美的相似矩形;(3)根据斐波那契数列。
关键词:黄金比;比例中项的原则;完美的相似矩形;斐波那契数列黄金比的三种简单推导方法:(1)根据比例中项的原则;(2)根据完美的相似矩形;(3)根据斐波那契数列。
1.根据比例中项的原则如图1所示,在已知线段上取一个点,使该点所分两线段中的一部份是全部线段与另一部份线段的比例中项,这样也可以计算出黄金比例。
亦即:x xx -=11因此,可得:012=-+x x故可解出:251+-=x 或 251--=x其中6180339887.0251=+-=x 时,其数值恰为黄金比例,故根据比例中项的原则也可以推算出黄金比例。
图1 线之黄金分割2.根据完美的相似矩形有一矩形,如图2所示,今欲从其中切掉一个正方形,若剩下的小矩形和原来的矩形相似,则这两个大小矩形都是最完美的矩形,反之亦然。
亦即,若图2所示之矩形为完美的矩形,则:a :b = b : (a – b )令该式中之每一个项次均除以矩形的长度a ,则:⎪⎭⎫ ⎝⎛-=a b a b a b 1::1此式可继续化简为:012=-+⎪⎭⎫ ⎝⎛a ba b解析此一元二次方程式,即可求出其宽长比b /a 为:251+-=a b 或 251--=a b其中870.61803398251=+-=a b 时,即为图2所示之矩形的宽度与长度的比值,其比值就是黄金比例,故由完美矩形亦可求出黄金比例。
【参考文档】数学文化论文-优秀word范文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数学文化论文篇一:数学文化论文数学文化的价值机制084 108011114 程应健内容摘要: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科学家们如此重视教学,他们述说的这些切身经验和坚定的信念,如果从哲学的层次来理解,其实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都有自身的量的方面的规律,不掌握量的规律,就不可能对各种事物的质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
而数学正是一门研究“量”的科学,它不断地在总结和积累各种量的规律性,因而必然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科学思维思想方法理性艺术精神科学史表明,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一不借助于数学的力量。
早在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就把数看作万物之本源。
享有“近代自然科学之父”尊称的伽利略(G.Galileo)认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宇宙像一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如不掌握数学的符号语言,就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游荡,什么也认识不清。
物理学家伦琴(W.K.R ntgen)因发现了X射线而成为1910 年开始的诺贝尔物理奖的第一位获得者。
当有人问这位卓越的实验物理学家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修养时,他的回答是: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还是数学。
对计算机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冯·诺依曼(J.V.Neumman )认为“数学处于人类智能的中心领域”。
他还指出:“数学方法渗透进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已愈来愈成为衡量成就的主要标志。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
”这是对数学作用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科学化趋势的深刻预见。
事实上,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连一些过去认为与数学无缘的学科,如考古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现在也都成为数学能够大显身手的领域。
数学方法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学研究,能帮助历史学家做出更可靠、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是人类社会优秀的、先进的文化。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1浅谈数学文化建设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从教师数学文化素养、教材数学文化建设、教学数学文化渗透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文化建设作了探索,希望能给新课改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建设数学是人类的文化,数学文化表现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沉淀下来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数学品质。
因此,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小学数学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我关于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文化素养数学新课程精神强调: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即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
作为数学文化传播者的小学数学教师,其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决定小学数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1.强化数学文化意识数学之于文化好比种子之于土壤,是厚重的人类历史文化孕育了今天的数学。
无论是从数学本身的发展看,还是从数学对社会与人类进步的作用看,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2发展学生理性精神;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数学文化”意识,树立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
如果只掌握专业知识而没有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那他的数学王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数学家们有这样一种观点:三流的教师传授知识,二流的教师传授技巧,一流的教师传授思想方法,而超级大师传播数学文化。
2.加强数学文化学习研究小学数学教师仅仅具有“数学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地系统学习与研究数学文化,切实把它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有关数学论文300字(6篇)
有关数学论文300字(6篇)数学论文篇1一、数学文化的概述了解,让其在数学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
数学文化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数学文化的形式在数学教材中呈现为两种:隐性和显性。
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理念,老师以肯定的方式传递给同学,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隐性的数学文化;而显性的文化学问能够呈现出明显的方面,但数学文化学问仅在课堂的课本教学中很难显现出来,难以到达同学的需求。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数学文化,都依靠于同学的自身感悟。
通过同学的感悟可以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中所包含详细应用问题。
二、学校数学文化学问在教材中的详细编排状况学校数学文化学问编排的详细内容,其实可以对同学有促进作用。
同学学习数学运算之后,补充相关的数学文化内容,可以对同学个思维起到一个激活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应当留意对数学文化学问的补充。
1、关于人教版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经过相关的统计工作,笔者对人教版中的数学文化学问进行了总结。
从总结的结果就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对于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并不是基于对同学的考虑,简单对老师的授课和同学的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同学只注意数学运算,忽视数学思维的形成。
虽然数学的本质是计算,但是在其中所呈现的信息,传递给同学的学问面过于狭窄。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仅是对历史性的时间进行简洁介绍,向同学介绍与之相关的数学内容,并没有对该学问点的教法进行论述,无法提起同学的爱好,而事实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本应是激发同学阅读的。
2、对学校数学文化教学活动的思索数学主要由数学文化和数学运算技能构成,数学文化有时能够有效地关心数学运算。
数学文化学问的提取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历史大事。
但是,目前数学教学活动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却没有满意同学的基本需要。
首先,教学活动缺少数学文化教学。
数学教学应当包括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应当渗透进数学教学中。
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
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论文
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论文数学文化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一不借助于数学的力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文化方面的论文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数学文化方面的论文篇1浅谈数学文化价值的挖掘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数学的文化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挖掘和理解,追溯数学的发展史,凸显数学的理性精神,渗透数学的人文教育,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传承和滋养,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价值; 数学发展史; 理性精神; 人文教育; 应用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数学的文化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课堂中数学文化价值的挖掘。
一、追溯数学的发展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展示数学史上重要人物、事件、优秀数学成果,或一些有趣地数学轶闻趣事等,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宝库中中外数学家令人神往的成就,而且通过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探索先哲的数学思想,还有助于学生感知数学发展的规律,指导数学学习,预测数学未来,从而提高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
记得曾经听过《十进制计数法》一课,我深深地被执教者的充满数学文化的设计所吸引。
想必这位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一定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文献,他将蕴藏在这个知识点中的数学文化充分地挖掘了出来:数的起源、古代各国的数的各异形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史等等。
这些丰富的素材,加上多媒体课件的渲染呈现,一段具有古代神韵的“数的产生”背景资料应运而生了,它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听听课后学生们的感触吧――生1:我觉得数真是太神奇了!原来它是这样演化而来的,我想以后我会更加喜欢数学的!生2:通过这节课,我突然发现数学这么有趣,好像把我带到了神秘的古国!生3:真没想到数学知识如此丰富多彩和有意思!原来我一直认为数学就是写写算算,这节课改变了我的想法!……听了孩子们的感言,我才顿悟到,是不是我们平时给他们传播的数学文化与史料太少了?数学课,同样是颇具趣味性和人文性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与深钻,里面的宝藏可不少啊!二、凸显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
通识课数学文化欣赏作业论文
漫谈数学摘要: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探索物质世界的的基本原理。
数千年以来,在世界各大文明中都已发现解释世界各个物质规律的原理中基础科学中都用到了一门基础学科,这门学科就是数学。
数学是全球文明的瑰宝,数学创造了描述宇宙的语言,追溯数学发展的历程,从它简单的从1,2,3开始到如今成为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
用数学的眼观读懂世界,从计量时间到确定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从绘制地图到航海探险,从人类早期的发明到如今的先进科技数学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支点。
本文以走马观花的形式,大致介绍了数学在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早期的四大文明古国数学,以及后来居上的欧美数学。
第一章---文明的开端埃及在人类数学路上的第一步是古老的埃及文明。
在古老的埃及,记录季节的变化规律十分重要,尼罗河两岸的居民在每年洪灾过后都需要重新的测量他们的土地,因此寻求测量的方法就变得十分重要,简而言之,人们需要测量和计数,古埃及人用他们的身体来测量。
为了从辛勤劳动的臣民身上榨取每一分税款,古埃及统治者也把全埃及的土地作了测量。
后人由此发现,古埃及人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是因为他们当时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应用数学知识。
他们用十进制来计数,灵感来源于他们的手指。
埃及人早就熟悉了二进制,比哲学家兼数学家的莱布尼茨还要早三千多年。
今天整个技术世界依赖于古埃及使用的相同原理。
还有埃及的象征,令人震撼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它们实在激动人心,在当时更加令人刮目相看,整个形状组成了完美的对称八面体。
这种内对称令数学家印象深刻。
黄金比例也隐藏在伟大的金字塔中,微积分的理论也应用到了它的体积之中,当你把金字塔沿着底层切成薄片,这些长方体薄片的体积总和即金字塔的体积,而且切得越薄,这个体积越准确。
埃及人是惊人的创造者,他们创造数学的能力令人难以相信。
他们揭示了几何和数字的威力,并实现了令人兴奋的数学发现的第一步。
希腊希腊是连接古老亚洲和新兴欧洲的纽带,古希腊人的求知欲是最旺盛的,他们曾就地理问题撰了无数的论著,但对他们的地图后人却是一无所知,这或许是这个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吧。
中国传统数学论文3500字_中国传统数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国传统数学论文3500字_中国传统数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国传统数学论文3500字(一):数学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数学文化案例举隅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数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高中数学必修内容,将中国传统数学用案例的形式给予呈现,实现课程育人功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用整体把握、历史相似性、迁移性、模型化等策略,思考中国传统数学案例教学的规律,选择“案例—应用”“案例—研究性学习”两条具体路径开展具体教学,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关键词】数学课堂;传统数学;案例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强调在数学必修课程中融入数学文化,以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中国传统数学文化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传承是作为每一名数学教师的责任,对学生进行传统数学的教育,正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实呢?笔者根据实践得出,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数学文化是其主要路径.一、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策略(一)整体把握策略根据某一数学知识历史发展轨迹,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先从整体的视角来分析知识内容、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然后基于数学知识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设计教学活动,力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尽量规避断章取义,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不畅通,无法理解其思想内涵,影响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应用.中国传统数学有其独特性,它不仅能解决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它还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经世致用、顺应自然等.因此,要真正用好中国传统数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在传授知识、方法的同时,继承传统文化,教师有必要从整体把握的视角挖掘中国传统数学案例的背景、知识内涵、思想方法,真正用好素材,充分发挥数学课程育人功能育人.(二)历史相似性策略所谓相似性策略是指思考历史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面临问题,思考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方法尝试,思考教学中的数学问题是与历史问题某一个或某一些相关性,启发、引导学生感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教学过程中,相似性策略运用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历史和现实两个问题系统之间的相似点,如背景相似、问题相似、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似、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似等,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充分揣摩其中要素,估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错误,设计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过程.(三)迁移性策略心理学将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作用称为迁移.布鲁纳、加涅等都肯定迁移在学习中的作用.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解题教学采用的迁移性策略,就是以数学中的历史问题解决作为思维起点,通过类比、联想等途径,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寻找、确定历史问题和现实教学问题中的“迁移条件”,实现迁移.(四)模型化策略中国传统数学以实用为主,用模型化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中将“数学建模”列为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用中国传统数学案例进行数学教学正好切合新课程改革精神,比如,秦九韶算法、杨辉三角、祖暅原理等作为一类解决问题的模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成对应的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路径(一)渗透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案例教学应关注数学学习的规律1.让数学思维看得见,学会思考问题中国传统数学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是显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细化每一个过程,让每一个步骤显现出来,暴露思维,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和思维风格,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2.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内核,中国传统数学中用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实用思想、模型化、程序化方法等,在2017年新修改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包含了这些内容,因此,这些传统的数学思想方法仍然具有时代意义,也为我们的数学教育提供了素材,指明了一种可行的方向.(二)渗透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案例教学的路径对照新课程标准和中国传统数学知识,在高中阶段能渗透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知识章节主要有:数列、二项式定理、几何体体积、算法等,根据知识学习特点,我们可以用以下两种教学途径来实现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渗透.1.案例—应用“案例—应用”主要适合数列、算法等偏向代数,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如《孙子算经》中“出门望九堤”:今有出门重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几何?可以用来研究等比数列的概念、用“十人分十斗玉米,每个人比前一个人少1斗,每人分得多少玉米.”进行数列基本量的运算.这些案例都来源于生活,当学生从具体案例学会知识后,有利于他们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2.研究性学习利用中国传统数学结论进行实践探究,它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再探究,如对杨辉三角的探究,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结论;二是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探究,如利用祖暅原理对饮料包装盒进行最优设计.三、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案例下面以“杨辉三角”为例,通过单元教学设计,展示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案例的基本流程和做法.(一)确定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1.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单元设计基本思路width=295,height=63,dpi=1102.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教学设计中素材整合基本思路width=257,height=169,dpi=1103.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width=161,height=156,dpi=110(二)设计单元教学1.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拓展数学视野,逐步认同数学文化.对教材内容设置的认识:教科书设置“杨辉三角”,主要功能如下:直观反应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体验数学规律发现的过程,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数学史料分析——与杨辉三角相关的历史人物检索:中国:贾宪、杨辉、朱世杰、陈世仁、李善兰、华罗庚等.外国:阿尔·徒恩、阿尔·卡西、塔塔格里亚、卡丹、帕斯卡等数学家.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结论检索:中国:杨辉、朱世杰、华罗庚(从杨辉三角谈起).外国:帕斯卡(杨辉三角的19条性质).选择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数学结论——直观能得到的结论;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能得到的结论.寻找相关结论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2.学情分析知识结构:学生已学习两个计数原理、二项式定理、推理与证明和数据处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数学问题探究的经历.心理特征: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就能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解决相关问题.3.教学设计单元设计共计3节课第一节教材内容初识杨辉三角直观体验第二节教材拓展再识杨辉三角学习方法第三节变式体验应用杨辉三角形成观念4.教学实践第一节教材内容初识杨辉三角直观体验融入数学史的点:主要历史人物(杨辉、贾宪、帕斯卡、华罗庚等)、主要事件(数学家研究杨辉三角所做的工作及相关事件)、研究方法(寻找数字规律的途径).第二节教材拓展再识杨辉三角学习方法融入数学史的点:探究问题的过程;探究问题的方法;数学家的治学态度等.第三节变式体验应用杨辉三角形成观念融入数学史的点:历史名题(莱布尼兹三角形、谢尔宾斯基三角形等)、应用题(堆垛术、概率三角形等).(三)教学反思实施教学以后,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1)数学史料利用的价值分析;(2)数学史料融入解题教学的切入点的合理性分析;(3)数学史料融入解题教学的策略与方法;(4)学生的收获;(5)教学方法改进的点、改进的方法或措施等.中国传统数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高中数学的重要资源,在高中数学课程实施中,通过案例的形式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可行性,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数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清代后期的天元术与代数学——中国传统数学近代化过程的案例研究论文摘要:在分析清代后期天元术大致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了中算家的天元、代数观与研究兴趣,讨论了两种传统的竞争融合历程,最后对中国传统数学近代化进行了反思.认为西方数学知识的传入是近代化的前提,对西方代数学的学习以及对天元术与代数学的比较,是天元术走向近代化道路的重要步骤,天元术对代数学的接受具有促进作用,旧传统是近代化最大的阻力.关键词:天元术;代数学;近代化;清代后期天元术、四元术与西方代数学的融合过程,反映了中国传统数学近代化过程的主要学术特征和背景,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本文将通过探讨晚清数学家研究天元术的兴趣所在,说明天元术在清代中后期兴起的学术背景,分析传统的天元术、四元术与西方传入的代数学之间的竞争与融合,阐述中国传统数学的近代化过程.1清代后期天元术概况天元术与四元术是13世纪中国数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于明代失传.顾应祥在研究《测圆海镜》时,因对天元术无从下手而将“天元细草”删掉,常与他一起切蹉研究的唐顺之也对天元术一无所知.王文素虽然用到“天元”这个词,但已不理解其内容.吴敬和程大位的书中都出现过一个词“天源”,是对“天元”一词的误用.徐光启曾打算研究《四元玉鉴》,但是未能如愿.17世纪后期,西方借根方法传入中国.梅瑴成借助它对天元术有了初步认识,发现了天元术与借根方的共性.清代中期,李锐、焦循、李潢、骆腾凤等人对天元术的阐释使其被再次理解.他们掌握了天元术的基本方法,并对与天元术相关的开方术展开了深入研究.李锐、罗士琳等人把天元术看成是“都术”,用于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他们对天元术与借根方的认识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起初数学家们对借根方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转而重视天元术.在如何应用天元术的问题上,当时也是有争论的,李潢与李锐、张敦仁在是否应该用天元术来解释《缉古算经》的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四元术经沈钦裴、罗士琳、戴煦等人的发掘整理,也逐渐为中国数学家再次熟悉.1859年,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A.DeMorgan的ElementsofAlgebra,名为《代数学》.1873年,华蘅芳与傅兰雅又译了JohnWallis的Algebra《代数术》.这两部著作的翻译引起天元术与四元术研究的热潮,仅书名中含有“天元”或“四元”字样的著作有几十种之多[1],至于涉及天元术的著作就更多了.清代后期的天元术研究具有明显的普及特征,多是对天元术的方法、运算、应用的描述,创新性成果较少.清代后期的天元术著作中,有一部分的主要目标还是对传统内容的阐释,包括对传统开方术的研究,如劳乃宣以古筹算诠释天元术的工作.当时的天元术著作中,研究天元术在勾股等方面的应用比较多,其内容仍是传统的,与前述传统论者不同的是,这些书的主要目的集中在应用上.19、20世纪之交,各类学校的教学也各有侧重,只教西方代数学,或者只教天元术与四元术,间或有二者都教者,但以一方为主.劳乃宣只教天元,不教代数.方恺则只教代数不教天元.由于教学有需要,清代后期出现了一批相关的教材,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课艺”.自从西方代数学在清代后期系统传入之后,中算家在论述天元术时,不会对其视而不见,在某种程度上,当时天元术著作都是两相比较的产物.事实上,清代后期多数天元术研究者确实是将天元术、四元术与西方代数学进行比较,以求获得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但他们各有侧重,或以西方代数为主,或以天元术为主.2清代后期数学家的天元、代数观与研究兴趣清代后期算家对天元术与代数学的兴趣,与他们对二者的认识密切相关.通过比较天元术和代数学,获得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同的算家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几种代表性的观点.2.1“元代相通说”胡豫、沈光烈在《元代合参》中具体比较了天元术与代数学的异同,认为两者相通,差异体现在天元运算更加简便,代数解决问题的范围更广:天元,中法也.代数,西法也.西法之代数,犹中法之天元也.……代数则以加代减、以减代加、以乘代除、以除代乘,即层累曲折亦多于天元,唯有时繁于天元,致用之处过之.天元所不能为,代数所能为之[2].事实上,相较于天元术与代数学的差异,该书更关注两者的一致性,认为它们同出一理,互相有促进作用:既明天元,方可习代数.近来畴人,习天元者每非代数,习代数者则以天元谓卑不足道,而门户之见生矣.孰知天元可化代数也,代数可证天元也.不然,中西各创其法,曾未彼此相谋,创天元者固未见代数,创代数者亦未知有天元,而如出一辙者,不过同理耳.吾故曰:代数即天元也,天元之理犹代数之理也,明理之法异而所明之理同也.存门户之见者,闻吾说其庶几乎?[2]徐锡麟赞同《元代合参》的观点,并有一定的阐发:以已知推未知,天地人物同出一源,何古今之分,中外之划乎?元代合参,沟古今,涵中外,合为一书,经基于浑也.胡生豫、沈生光烈演诸题,余编次而删定之.二生于算学既精,习元代历有年,所嫉世之胶柱鼓瑟者,或轩中以轾西,或扬西以抑中,于元代之术均未浑化,而岂知横直相间、正负定号,有万变化耐我二原乎?[2]何寿章更进一步,认为“天元一术不但与代数相通,直与微积分、合数术无不通者也”[2].2.2代数优于天元华蘅芳认为“西法之代数,犹中法之天元、四元也”[3].但两相比较,他更倾向于代数.他提出学习数学的“三快”:“凡观算书有数个最快意之境界,既习九章之术,而得几何点线面体之理,以印证之,一快也.初通天元之术,知一切算题皆我法所能驭,二快也.舍天元而习代数,知天元所不能之事皆为代数所能,三快也.”[3]他总结了学习数学的几个难点:“凡观算书有数处最难于进步,然不过此关,则终身不能再有进境矣.如已习几何之人不肯舍其条段之理而习天元,此乃先入之见误之也.已习天元四元之人,又不肯舍其剔分易位之事而习代数,此乃中西之见误之也.善学算者不存先入之见,亦不存中西之见,故其学无止境,亦无限量.”[3]他具体分析了代数的优点:“若每事必设一题,每题必立一术,枝枝节节而为之.术之多将不可胜纪,而不可以穷数理之变.则不如任数理之万变,而我立一通法以驭之.此中法之天元,西法之代数所由作也.代数之术,其已知未知之数皆代之以字,而乘除加减各有记号,以为区别,可如题之曲折而以相迨.夫层累已明,阶级已见,乃以所代之数入之,而所求之数出焉,故可以省算学之式,而心亦较逸,以其可不藉思索而得也.……由是知代数之意乃为数学中钩深索隐之用,非为浅近之算法而设也.……至于代数、天元之异同优劣,读此书者自能知之,无待余言也.”[4]解崇辉甚至认为代数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都术”:“代数术者,实能括《九章》之蕴,穷四元之变,容各家之法,兼综众妙.各为畸人家之一大都术也.”[5]2.3强调天元的重要性重视天元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天元比代数更重要,二是强调国粹的观点,有时这两种观点糅合在一起,不易分清某人具体属于哪一类.李镠主讲多所学校,自称对天元术有独到的研究.李氏在《衍元海鉴》中称:“四元之学,神奇奥妙,诚中法算学中最上乘也,西人译而代之为代数.……西法借根方学中法天元之半,嘉道间天元盛,借根废.近出代数,胜于借根,而逊于天元.故精天元者能驭四元,即能驭代数,且能以天元驭微分积分也.若夫化学、汽学、电学等学均可天元比例.著时务西学元草,驭西学以中法也.”[6]他周围的算家对其工作大加赞扬,叶庆增说:“李子真能学求实用,而不为时风众势所转达移者也.”[6]劳乃宣也强调天元的重要性.他为《衍元小草》所作的序中,表明了对待天元术的态度:“天元为中法精诣,衍之以筹,至简至妙.”[7]陶保廉在给《衍元小草》所写的跋文中说:“前明通人莫解天元,海侨夷技傲我,于是竟学西法有字之筹,罕知古人无字之筹.近世所作天元算草,误以为笔算,所写算码往往任意错杂,应横者纵,应僵者立,而无古筹足踪迹,亦晦冥不可寻绎.……每慨岛族长技大半出于数理,中国西北诸行省睹闻狭隘,訾为西法弃之如遗,往往连数州郡莫知五曹六企为何事.东南人情浮嚣,揣逐时趋,言西学,忘厥本原.”[7]这是从保存“本原”的态度出发而重视天元术的.董化时具有很明显的国粹立场:“天元创自国华,代数创自西国……今观各学校皆以代数列入课程,极力研究,而天元一术,概不过问,甚至有不知其名者,似若天元无甚研究之价值.窃思创法者未必遽臻绝顶,必经多人研究而后精,向使以研究代数之功研究天元,则天元之进步未必不及代数之速.……今一旦存出主入奴之见,弃之如遗,甚为可惜.……学术虽贵求新知,亦不宜得新机时弃旧,舍国粹而不保存,蒙切慨然.”[8]3两种传统的竞争与融合天元术与代数学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天元术到四元术是中国传统的数学思维模式与方法,它们与借根方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代数学在思想方法、术语、符号、表达方式均有很大区别.制造任务特征主要描述了该任务中区别于其他任务的典型特征信息,包括加工特征、设备特征和工艺特征等。
数学文化论文
数学文化论文摘要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
本文将探讨数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应用以及数学的教育等方面,分析数学如何影响和塑造人类的文化。
1. 数学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早期的数学发展与农业、经济、建筑等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它逐渐超越了实用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学科。
在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化中,数学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学是宇宙的基本原理,而《周易》中的六十四卦的排列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的崇拜和探索。
这些数学思想和理论的传承,影响了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数学的认识和应用。
2. 数学的应用与文化创新数学的应用在现代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建筑设计到艺术创作,数学都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基础。
在建筑设计中,数学的几何学和结构力学等知识被广泛应用,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而在艺术领域,数学的对称性和黄金分割等数学原理被艺术家们运用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中。
这些数学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为创造出更为精美和复杂的艺术品提供了基础。
3. 数学的教育与文化传播数学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学教育,人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数学知识和技巧,更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的普及不仅有助于数学的传播,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例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不仅激发了青少年的数学兴趣,也扩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数学教育与文化多样性尽管数学是一门普遍存在于全球各个文化中的学科,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数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中国数学教育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和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在西方国家,数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对于数学教育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于数学的论文(11篇)
关于数学的论文(11篇)数学的论文篇1一、引导同学学会识图,让同学感受数学的“形之美”在教学有关“圆”的学问时,老师可以举例,把“圆”比作太阳、苹果等有形的东西,加深同学对“圆”的熟悉。
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有关“圆”的东西,如水面上激起的涟漪,既有静感又有动感,使同学如身临其境,有所感受,比老师单纯在课堂上用圆规画圆要形象得多、生动得多、鲜亮得多。
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使同学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让同学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受数学的“和谐美”美是人们所憧憬和追求的,美感不但表达在艺术领域,在数学教学中也有肯定的美。
所以,老师要教给同学如何发觉和鉴赏数学之美,要让同学学会用审美的视角来观看数学,深化挖掘数学的结果美、过程美。
首先,老师要引导同学树立在数学中发觉和鉴赏数学美的观念,调动同学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时,同学一开头会很生疏,不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这时,老师可以让同学测量一下自己身体的黄金分割点,并讲解有关黄金分割点的意义,让同学在实际生活中去找黄金分割点。
这样,同学自然会发觉其中存在的美感,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爱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主动学习。
再如,老师在讲授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形让同学理解题意。
同学在线段的引导下既能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又能感受到数学学问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感受到数学深层次的体系美。
总之,数学的美表达在方方面面,只要老师擅长引导,使同学树立发觉美的观念,就肯定能使同学感受到数学的美。
三、让同学在嬉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重视学问,缺乏对同学力量的培育,主要以老师为中心,同学只是被动地接受学问,严峻抑制了同学独特的进展。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更加注意同学的参加性和主动性。
所以,数学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尽量让同学主动参加到数学教学中。
其中,一种重要的参加方式就是让同学在数学课堂上参加嬉戏,在嬉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美。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 浅谈黄金分割
浅谈黄金分割作者:丁淑伟学号:0908406027完成时间:2010年6月20日学习《数学文化》这门课程,数学文化美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而黄金分割则是数学文化美里的一枝奇葩。
在中学阶段,我们对黄金分割有了最早的认识,“即把线段l分成x和l-x两端,使其比满足x∶l=(l-x)∶x 这样解得x≈0.618,这种分割称为‘黄金分割’”。
(参考文献:《数学文化》第139页)黄金分割点约等于0.618∶1,是指分一线段为两部分,使得原来线段的长跟较长的那部分的比为黄金分割的点,线段上有两个这样的点。
利用线段上的两个黄金分割点,可以作出正五角星,正五边形等。
关于黄金分割的起源,大部分人认为它来自毕达哥拉斯。
据说在古希腊,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
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于是他加以研究,后来这个声音的比列被他用数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比例就是0.618。
这个比例被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后来很多人专门研究过,开普勒称其为“神圣分割”,也有人称其为“金法”。
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我们以0.618来近似,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1/0.618=1.618(1-0.618)/0.618=0.618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绘画中的黄金分割早先,人们发现长宽之比为1:0.618的矩形很协调,于是这种比例被严格的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画作中。
古代绘画大师大都遵循“黄金分割律”作画。
黄金分割律在构图中被用来划分画面和安排视觉中心点。
画面中理想的分割线需要按下列公式寻找:用0.618 乘以画布的宽,就能得到竖向分割线,用0.618乘以画布的高,就能得到横向分割线。
用上述方法共能得到四条分割线,同样也得到四个交叉点。
关于数学文化的价值获奖论文优秀范文
关于数学文化的价值获奖论文优秀范文(2)推荐文章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参考热度:数学文化方面的论文发表热度:大学数学文化选修课论文3000字热度: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论文热度:数学文化论文投稿热度:数学文化的论文篇4浅谈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且具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
它体现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诸多领域,以对物质世界的精确把握和对精神世界的完美锤炼塑造了数学美学。
数学家们普遍认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思维学科,更是一种艺术类型。
它与哲学相似,为人们认识宇宙、了解意识功能提供了结构化的方法。
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不应该仅仅止步于讲解试题、机械化演算,更应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文化,将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情呈献给学生。
一、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文化的理论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文化信息隐含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即通过承载数学化术语的文本渗透出来,而不是类似其他学科教材那样可以直接通过文字所得,这就形成了数学文化的深入性、思考性和可挖掘性。
构成数学文化的载体主要有文字、数字和符号。
数字是数学的本质形态,是数学的根本存在方式,只有文字与数字不成其为数学文化。
符号作为数学文化的第二要素出现在教材之中,它是连接数字形成数学价值关系的重要桥梁,没有符号只有数字学生无法领悟到数学的逻辑性和客观性。
文字看似与数学关系不大,却是数学教材中必不可缺的润滑剂,它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直接载体,只有透过文字,学生才能对文化形成情感记忆并发展出价值观念。
文字相对于数字而言是文化的感性符号,它传达出数学所联结的博大的人文内涵和历史重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脱离对单纯计算的重视,而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价值和独立思考能力。
得以实现这些要求的最重要途径即是对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的发掘,如何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呈献给学生,教师必然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本文将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简要介绍几个实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黄金分割在自然、历史、生活中的体现与应用摘要:黄金分割律这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
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
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自然人文,历史文化,日常生活,身体构造
正文:首先,大家一定很好奇为什么人们对0.618这样的比例,会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其实这与人类的演化和人体正常发育密切相关。
据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骨骼方面以头骨和腿骨变化最大,躯体外形由于近似黄金而矩形变化最小,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比例关系接近0.618,从而使人体美在几十万年的历史积淀中固定下来。
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广之,凡是与人体相似的物体就喜欢它,就觉得美。
那么,究竟这无处不在的美丽蕴藏在哪些地方呢?
一、大自然是最有智慧的,赐予万物以极致的美
1、首先,我们来看一些植物吧,植物叶子,千姿百态,生机盎然,给大自然带来了美丽的绿色世界。
尽管叶子形状随种而异,但它在茎上的排列顺序(称为叶序),却是极有规律的。
你从植物茎的顶端向下看,经细心观察,发现上下层中相邻的两片叶子之间约成137.5°角。
如果每层叶子只画一片来代表,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相邻两叶之间的角度差约是137.5°,以后二到三层,三到四层,四到五层……两叶之间都成这个角度数。
植物学家经过计算表明:这个角度对叶子的采光、通风都是最佳的。
叶子的排布,多么精巧!
叶子间的137.5°角中,藏有什么“密码”呢?我们知道,一周是360°,
360°-137.5°=222.5°
137.5° :222.5° 222≈0.618。
瞧,这就是“密码”!叶子的精巧而神奇的排布中,竟然隐藏着0.618。
有些植物的花瓣及主干上枝条的生长,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看吧,大自然真的是其妙而又伟大的,谁又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到了这极致的美呢?这还真是应了那句话,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其次就是天文、地理现象中的 0 .6 1 8用现代天文学知识计算 ,若以冬至点为参照系的日、月、地三体运动 ,最小相似周期为 74 2 .1个朔望月 ,即约为 6 0年零 3天 ,朔望月与回归年的会合周期为 30年 ,我国农历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 ,平均将 1 9年安置 7个闰月 .1 9这个数字有特殊意义 .天文、地理现象很多与它有关 .1 9=1 1 + 8,1 1年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平均周期 ;而 8年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偶数周期向奇数周期过渡时 ,地球的物理现象出现极值的平均周期 .朔望月与回归年的会合周期 30年的 0 .6 1 8,恰为 1 9年 (精确到 1年 )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 38.4× 1 0 3 km)的星球 ,月球的平均密度为3.4 g/cm3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g/cm3 .这两个星球的平均密度之比 ,即为3.45.5=0 .6 1
8.
二、伟大的艺术,必有其绝美之处
大自然确是伟大的,但我们人类历史上的艺术家也一样用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高雅的艺术殿堂里,自然也留下了黄金数的足迹。
1、古希腊帕提依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
2、1483年左右,达芬奇画的一副未完成的油画,包围着圣杰罗姆躯体的黑线,就是一个黄金分割的矩形,当时达芬奇似乎有意利用这一黄金分割的比值。
“检阅”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舍勒特的一副油画,它的画杠结构比例也正是0.618的比值。
英国在画家斐拉克曼的名著《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一书中,工绘有96幅美人图。
每一幅画上的美人都妩媚无比婀娜多姿。
如果仔细量一下她们的比例也都也雅典娜相似。
3、希腊古城雅典有一座用大理石砌成的神庙,神庙大殿中央的女神像是用象牙和黄金雕成的。
女神的体态轻柔优美,引人入胜。
经专家研究发现,她的身体从脚跟到肚脐间的距离与整个身高的比值,恰好是0.618。
不仅雅典娜女神身材如此美好,其他许多希腊女神的身体比例也是如此。
人们所熟悉的米洛斯“维纳斯”,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海姑娘――阿曼等一些名垂千古的雕像,都可以找到0.618的比值。
4、不仅如此,中国最古老的古琴,处处透着黄金分割的神奇,琴背两池,左龙右凤。
控制琴弦发音的枢纽有三:轸,凫掌,凤嗉。
琴有五弦,音有八度,琴节为徽。
“以琴长全体三分损一,又三分益一,而转相增减”,全弦共有十三徽。
把这些排列到一起,二池,三纽,五弦,八音,十三徽。
多么奇妙的排列,恰是费波那奇数,而两个相邻费波那奇数比率则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
而且,音乐家发现,二胡演奏中,“千金”分弦的比符合0.618∶1时,奏出来的音调最和谐、最悦耳。
三、黄金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有调查显示,如果市场上有的电视频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宽/长为3∶4的,另一种是9∶16的。
这两个比值都很接近0.618,也就是因为黄金矩形是最美的。
2、黄金数还运用于化学制药中。
如现在合成药物,不知道它在0~100℃之间的那一个温度制得合成率最高,药效最好。
很显然,一个个温度去试是不实际的。
如果运用黄金数就简单多了。
3、在股价预测中,根据该两组黄金比有两种黄金分割分析方法。
第一种方法:以股价近期走势中重要的峰位或底位,即重要的高点或低点为计算测量未来走势的基础,当股价上涨时,以底位股价为基数,跌幅在达到某一黄金比时较可能受到支撑。
当行情接近尾声,股价发生急升或急跌后,其涨跌幅达到某一重要黄金比时,则可能发生转势。
第二种方法:行情发生转势后,无论是止跌转升的反转抑或止升转跌的反转,以近期走势中重要的峰位和底位之间的涨额作为计量的基数,将原涨跌幅按0.191、0.382、0.5、0.618、0.809分割为五个黄金点。
股价在后转后的走势将有可能在这些黄金点上遇到暂时的阻力或支撑。
四、我们也是黄金数的美妙呈现
在研究黄金分割与人体关系时,发现了人体结构中有14个“黄金点”(物体短段与长段之比值为 0.618),12个“黄金矩形”(宽与长比值为 0.618的长方形)和2个“黄金指数”(两物体间的比例关系为 0.618)。
黄金点:(1)肚脐 (2)咽喉;(3)、(4)膝关节 (5)、(6)肘关节;(7)、(8)乳头;(9)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10)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1)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12)颏唇沟正路点:鼻底-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3)左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14) 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
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啊!其实吧,只要留心,到处都可发现黄金数这位美的“使者”的足迹。
运用于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的优选法中的0.618法,还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呢!黄金数0.618,真是一件造福人类的绚丽瑰宝!
参考文献:
1、《数学通讯》2004年第22期“大自然中的0.618” P49-50
2、/view/b_17038.html发现历史艺术黄金分割比例
3、/GuoPeiAdmin/UserLog/UserLogView.aspx?Us erlogID=7781黄金之旅—浅谈生活中的黄金分割
4、/Article/CJFDTotal-QCGJ199601019.htm生活中的黄金分割率
5、/question/266735181.html股票中的黄金分割率
6、《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数学中的美—黄金分割”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