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课题报告

合集下载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摘要:在19世纪中期风起云涌的资本主义世界潮流的推动下,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两国的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都是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

但是,同时代的改革,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影响,中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改变沦为半殖民地的厄运,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日本的明治维新实实在在地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由被殖民、被侵略摇身一变而成为殖民者、侵略者。

反思其中,我们研究这两个国家的成败的原因,以对今天有所裨益。

正文: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中国近代维新变法发起者梁启超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古人就已经提出了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一规律。

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今天的改革开放,无一不使国家在当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世界历史的主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结果证明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

同作为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却在近代化的大潮当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做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结局。

对比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同命不同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一点认识。

首先,从两国近代化起步的背景看。

1、国内社会背景:中国从秦王朝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两千多年一直是封建专制国家。

历朝历代不断强化皇权,使封建制度发展成为庞然大物、盘根错节,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撼动。

明清以来,为防止倭寇入侵以及其他国家进入,威胁封建统治,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和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逐步地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到世界发展的主流,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

日本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

xx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在受到西方侵略者的冲击下,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亚洲国家几乎在同时进行了一场改革,然而两者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同点:在背景方面两者多遭受到了外来侵略者的冲击,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了惨败,主权进一步沦丧,国门进一步打开,日本在经过“黑船事件”后,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内的封建经济趋于解体,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危险;两者多是一场近代化改革;改革前夕两者多是封建专制国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中国和日本当时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改革的时间基本相同;多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阻挠;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发展了本国的近代企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1.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变革运动,洋务运动则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2.指导方针不同: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纲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明治维新则是以“脱亚入欧”为指导思想,要全面破除封建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的目的只是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已经腐朽的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运动,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巩固新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产阶级4.领导力量: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在真正实行时处处受到制约,慈禧太后掌握朝廷实权,为了平衡权利,一手扶植顽固派,另一方面又重用支持洋务派,洋务运动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领导集团没有占据政治和兵权的主动,洋务派力量弱小;明治维新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但却得不到很好的任用,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5.外部环境不同: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面临着多国的侵略和瓜分,抢占中国市场;英美列强,则利用日本作为牵制和侵略中国的工具,因而不但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反转而扶植日本。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并迅速发展,其侵略性的本质决定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远在世界东方的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日本无疑成了侵略的最好对象。

于是,船炮的轰隆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亚洲姊妹,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并对其国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来分析其中几个方面的异同点,并尝试从中找出两者迥异结局的部分原因。

㈠背景的相似与相异⑴内部环境--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加深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大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地主阶级开明派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①,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统治措施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困境,必须改变传统,学习西方文明,才能抵御外侮强敌。

如果说中国被迫开发放是源于与英国的鸦片战争的话,日本则是由于1853年的黑船事件。

在这此事件中,美国人佩里率舰队进入日本,强迫日本于第二年和美国签订了《日本亲善条约》,开放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供美舰补给用。

西方列强看到了强权的威力,英、俄、法、荷等国家纷纷派出将领,率领舰队来到日本,以军事为威协,强迫与日本签订和美国相类似的条约,日本奉行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亦是从此被打破。

并且在这个时期,两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仅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封建统治也已开始走向没落,统治阶级的腐化及外来侵略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愈加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西方改革潮流影响和农民起义冲击的中、日两国统治阶级内部都发生了分化。

⑵外部环境的差异首先,在侵略者的眼中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较日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受到了列强的瓜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四分五裂,主权丧失,这给洋务运动及后来的一系列图强救国运动带来了巨大阻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1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在自己社会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上有一定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作为德川幕府的反对势力而在日本社会中客观地存在着。

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

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

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

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

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

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

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

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

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探究研究报告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探究研究报告

洋务运动与明日维新对比探究研究报告明日维新和洋务运动作为日本和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进行的改革。

他们在年代、历史背景、措施和一些影响方面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多向历史学习,学习过去的经验教训,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对比,不仅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新的见解,而且也可以知道我们的现在的改革。

明日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发生是存在历史必然性的,这样的必然性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方向,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向工业化、民主化发展,因此,在这样大的潮流面前,中国和日本都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变革大潮流的面前,中国和日本都被迫面临着相同的挑战。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两个改革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已有明显差异。

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已拥有各类现代商业元素。

如: 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①。

而当时的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的发展几乎为零,商业比较落后。

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②。

当时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思想还比较落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接受新兴事物,要想在中国推行较大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不易产生显著的成效。

虽然当时中日在经济上有所差异,但两国都与西方有极大的差距。

日本德川幕府晚期面临前所未有的体制危机,无法解决财政恶化、通货膨胀、农村土地兼并和城市无业流动人口增加等问题③,日本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危机。

而且在两国之前都对外实行锁国政策,封闭的政策使两国都落后于西方世界。

政治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十分不稳固。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④。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一、引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是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施的重大改革运动。

这两次改革运动的目标都是近代化,任何一个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无法忽视教育的作用。

本文旨在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两次教育改革,探索它们的差异与共同点。

二、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政府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兴起的一次力图强化国力的综合性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前所未有的军事技术、经济技术的巨大差距,中国晚清政府开始转变思想,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 内容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招收外国教育人员、设立新式学堂和修订教材。

首先,晚清政府开始招收大批外国教育人员,通过引进外教的方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著名的洋务人才有曾国藩、李鸿章等。

其次,晚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这些学堂主要注重科学、技术、军事、航海等实用性的学科。

最后,晚清政府积极修订教材,尝试将西方的知识体系引入中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图解太史公原著钩沉》。

三、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叶日本政府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

2. 内容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建立现代学制、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培养实用人才。

首先,明治政府建立了现代学制,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完整的学制体系,并制定了统一的教育计划。

其次,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法和教育思想。

日本政府派遣大量留学生前往欧美接受教育,学习西方教育经验。

最后,明治政府致力于培养实用人才。

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培养军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人才,推动日本现代工业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1. 改革动机与目标洋务运动的改革动机主要是面对列强的侵略,试图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以增强国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01
内容
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 领域,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推行 工业化、现代化政策。
02
03
影响
明治维新成功实现了日本现代化和国 家独立,提高了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 地位。
03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政治体制方面比较
总结词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主要发生在清朝末期,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以君主专制为主。然而,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 ,此时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下,政治体制以封建割据为主。因此,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更为彻底,建立 了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
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尊重 多元文化,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
THANKS
感谢观看
经济体制方面比较
总结词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经济体制方面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主要关注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但缺乏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注。相比之下,明治维 新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明 治维新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更为全面和深入。
文化体制方面比较
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与反思
肯定明治维新的进步性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等领域的全面改革,使日本迅速崛起成为强国。
反思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明治维新后期的军国主义倾向和侵略行为也是需要深刻反思的。尽管日本在明 治维新后实现了现代化,但其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
04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评价与反思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肯定洋务运动的进步性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 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 科学技术人才,增强了国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摘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历史差距;比较分析一、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一)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

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侵略。

中国方面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

从日本方面来看,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日本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国家的主权也不断的丧失。

(二)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

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再加上列强的侵略,导致了阶级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

最终农民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这一场农民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重创。

使清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

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封闭国家。

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

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在政治方面。

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

对于日本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

月IJ吾一、选题的由来及意义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封建国家,又大致在同一时期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且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为什么中国没有走上强大之路,而一向为中国瞧不起的蕞尔小国一——日本却成为世界级的强国?外部条件的相似与结果的不同,不得不令人深思。

史学界有很多人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希企为中国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和研究兴趣,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史的研究生,我试图在自己的领域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落后于日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所以,对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进行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史学界,有的论者认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不能相提并论,理由是:领导力量不一样,改革深度不一样,最终结果不一样等等。

其实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具有可比较性。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试图走出中世纪而向近代转型的过程,时间大致都是从19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都属于后进国家向先进外国学习的近代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日两国的这种近代化过程的共同性为比较地进行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过程、最终结果又有很:太差异,有差异才有比较,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提供了前提。

对二于二我国研究洋务教育与明治维新教育的差别,意义更为特殊,因为我国是处于一个学习者的地位。

一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两国教育近代化的认识:二是可以吸取经验,避免不足,更好的完善自我的发展历程。

要干好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但也必须借鉴别国的经验,日本的经验尤为重要。

总之,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总结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以促进我国教二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以上就是我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洋务运动PK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PK明治维新

“ 咸 临 丸 ” 号
第一艘装甲快速炮舰“清辉号”
“小鹰”号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发生,既有着相同的 历史背景,又有着追求近代化的相似的变 革内容,应该说它们同属于19世纪世界经 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持社会改革决策者的指导思想 及其制定的主要方针政策
二、面临同一课题的不同指导方针
“中学为体 “脱亚入欧” 西学为用”
政 治
废藩置县
政 治
废除武士特权,四民平等
政 治
颁布宪法 日 本 第 一 部 宪 法
经 济
经 济
土 地 私 有
改 革 币 制
文化生活
1.出国留学 2.改革教育 3.生活西化
军事
改革封建军制, 建立近代化军队, 日本军人进行武 士道教育。
实行征兵制, 建立一支崇尚 “武士道”精 神、效忠天皇 的军队。
军 工 企 业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1861 1865 1866
安庆 上海 福州马尾
曾国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1872
创办人
李鸿章 李鸿章
民 用 企 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1878
上海织布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英 国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国会改革
西班牙等国议会制度改革
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制度的废除
沙皇俄国农奴制改革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西方改革浪潮, 已先后在一些国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已遭列强侵略、又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危 机四伏的中国和日本。两国统治者为了挽 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 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 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小组总结报告师夷长技—洋务运动1861年元月,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洋务事宜。

洋务运动是以创办机器大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一场“自强”和“求富”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也是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明开化—明治维新1868年起,日本也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

也是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使日本走向经济近代化潮流的变革运动,经过这场变革,日本发生了惊人的腾飞,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进行,然而日本成绩显著而中国成效不大,进而决定了两国百年来的不同遭遇。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组成员们经过上网查询,课下讨论和观看有关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一些视频,总结和得到了有关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一、政治与经济条件的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

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

如,当时在制丝、纺织、棉纺织、酱油、榨油等十几个部门都出现了手工工场。

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但日本已开始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这不仅为明治维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而且使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

伴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日本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小组成员:12级工商管理实验班张晓蕊 3201202009612级工商管理实验班桂睿 3201202010112级工商管理实验班郭以琳 3201202013212级工商管理实验班张琳晞 32012020104一、洋务运动(一)背景分析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从李鸿章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事实的必然。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可以从如下的方面来考虑。

(二)失败原因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革新人士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有其局限性,这就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同时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其本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在此基本失败。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因此,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很多新型政策在广大民众中无法实现。

关于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课题报告

关于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课题报告

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左宗棠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是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两次运动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我认为原因是多元的,它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首先是改革的目的不同。

洋务运动最初兴起的直接目的是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以镇压太平天国;其根本目的和宗旨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抵御外辱维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算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与“求强”的运动。

但并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体制,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到达复兴变强的目的。

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在以西方为楷模, 竭力将日本建成资本主义近代国家日本推行了三项基本国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

改革目的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改革的力度与方式方法,这是导致两次运动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改革内容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实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他们不仅在器物技艺的层次上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而且在政治制度、经济组织、社会结构、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及文化思想等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全盘性的改革。

然而首先,他们改革了以前腐朽的政治制度。

这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新政权区分与另一个政权的标志,更是因为他们强烈的意识到改革政治制度是一切变革的根本。

政治方面,明治维新运动废除旧政治体制,建立起中央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后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热潮,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达到了殖产兴业的目的。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青年与社会
2 0 1 5 年6 月上 第1 6 期总第5 9 8 期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陈新根 邓观 荣
( 1 . 武汉军械 士官学校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5 ;2 . 珠海 市第九 中学,广东 珠 海 5 1 9 0 0 0 )
【 摘
要1 我国的改革巳 进入 ‘ ‘ 四个全面” 的新时代,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文章通过对发生于十九世纪中日改革之
二、中 日双方改革的主要 内容 从 大体上来看 ,双方改革 的内容主要从 政治 、经济 、文 化 、军事等几个 方面进行 的。在这些改革 的项 目中,即有相 似点也有不 同点。正是在有这种不 同点 的情 况下 ,导致 了改 革 的结果不相 同。 ( 一 )在政治方面 就 中 国的洋务 运动 而言 ,学 习西方 的先 进制 度几 乎是 从 未提及 ,因为 中国已有几千 年的君主制制度 ,洋务派无法 逾 越其 根深 蒂 固的 限度 。因此对 于洋 务 派而言 ,积极 的 引 进 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 而几乎是不改 国家制度 , 及 所谓的 “ 中 体 西用 ” 。洋务 派 的一 切改革都 是在君 主制 的大前 提下进行 的。对 于 日本 的民治 维新 而言 ,在政 治方 面则 有许 多重 大 的改革 。首先 ,在 推翻幕府 统治 、建 立明治 政府 的前 提下 , 改革 了原 有 的制度 ,建立 了新 的政 治体 制 。其 次 ,还实 行 废藩置 县制度 ,在全 国范围 内废 除领 主制 ,建立 了府 、县 、 道 的地方 体制 。还有 取消 武士 特权 ,取 消对人 民的限制 等 等 内容 。由此可 见 , 日本 明治维 新在 政治 方面 的改 革 的程 度超越 中国洋务 运动 。
( 二 )思 想 方 面 的 改革 洋 务派的主要思想有“ 师夷 长技 以 自强” 到后期 的“ 求 富” 思 想 等 。从 思 想 上 可 以 看 出 洋 务 运 动 的根 本 目的 在 于 富 国 强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研究改革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比(总述)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

因此,两国近代化道路上都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但由于两国的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并对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属于集权官僚型的政体,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民间难以形成类似明治维新中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难以扩大,改革的道路必将曲折。

中国的清末宪政只是一场统治阶层的自救运动,其目标不是改变落后面貌,而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清政府发布的政令都流于书面,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

戊戌变法虽然有涉及政体方面,但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他颁布的诏书对各地官员没有约束力,得不到实行;维新派没有注意到发动群众,改革仅局限于部分知识分子阶层,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强大的基础力量,康梁等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很少涉及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

中国洋务运动在国家出资兴办近代企业后,实行垄断经营,排斥商人投资新式企业,而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不但引进技术,而且鼓励和支持私人资本的经营。

●日本属于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

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说是地方自治;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

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被统治阶级受着本国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的双重压迫,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

这一系列的反抗,使本身已经危机重重的统治秩序更加不稳定。

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更何况在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情况下,生生把军事工业移植到中国,必然会带来诸如经费来源、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运输困难、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抵制和摧残。

再加之当局者管理不当,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洋务运动中兴建的都是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也就是说民营企业仍处于统治阶级的严密控制之中,甚至遭受严重的剥削。

因此,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洋务运动并没有得到较大的生存空间。

所谓“富国强兵”,自然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相比而言,明治维新则实行了全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在军事、科技上向西方学习,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全盘性的西化。

作为重中之重,日本改革了腐朽的政治制度,他们意识到,社会制度是变革顺利施行的基础所在。

在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大力扶持私人民营企业,支持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

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对教育十分重视,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

政府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并鼓励私人集资办学。

到1898年,日本学龄儿童就学率达97%,为当时世界第一。

可以说,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科教兴国”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也为日本此后经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洋务运动中对教育的投入,与之是完全不能比拟。

原因分析:首先在政治方面。

两国虽然都是封建国家,但日本在政治制度上相似于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欧洲,封建领主制是日本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异常顽固与强大。

其次在经济方面。

日本的工商业发展相对强大,特别是在农村,因而在社会阶级分化方面日本更具优势,如封建营垒中出现了一些大名的分化、新兴地主的出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课题报告
课题研究原因: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研究。

课题研究方式: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课题研究内容:
1.背景: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了。

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和当时许多亚洲国家一样,依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统治以及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政策”是日本生产落后,人民穷困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日本被迫“开国”,同西方列强缔结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同中国一样,日本也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2.目的:
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延续满清王朝的统治。

明治维新是为了对旧社会进行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而不是为了保留和完善原有的社会制度。

3.领导人:
洋务运动是朝廷重臣,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下的下级武士。

4.上层建筑:
洋务运动:顽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腐朽没落的满清政府。

明治维新: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政府。

5.途径:
洋务运动:在地方督抚的推动下进行。

明治维新:在武装推翻了幕府统治,消除改革阻力的后,由天皇政府进行改革。

6.改革内容比较: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实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他们不仅在器物技艺的层次上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而且在政治制度、经济组织、社会结构、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及文化思想等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全盘性的改革。

然而首先,他们便改革了以前腐朽的政治制度。

这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新政权区分与另一个政权的标志,更是因为他们强烈的意识到改革政治制度是一切变革的根本。

政治方面,明治维新运动废除旧政治体制,建立起中央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后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热潮,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达到了殖产兴业的目的。

军事方面,则实行义务兵役制,改革军事机构,扶植军事工业等等一系列基础而重要的改革措施。

思想文化方面则通过教育改革,欧化运动,传播启蒙思想等途径达到了文明开化的目的。

这一系列从上而下的改革措施,使日本快速的崛起。

而洋务运动相比之下,则仅仅局限与军事,工业,教育等方面的学习。

洋务派的几个领军人物创办了军事工业,建立海军,设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科学,法律书籍。

仅仅凭这几个大臣,搞一些与平民百姓意义不大的改革措施,就想改变中国当时的现状,可见统治者多么的迂腐愚蠢,又是多么的目光短浅。

这些改革内容最终以甲午中日战争中方的惨败宣布破产。

7,性质:
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明治维新: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8.结果:
洋务运动:虽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之路。

明治维新:使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感想: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不变“中体”,并试图利用“西用”来“自强”,来“求富”,来巩固“中体”,“西用”被作为“富强之术”,被作为巩固“中体”的技术手段。

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洋务企业不变的是封建体制,不变的是封建性质,变的仅仅是技术,变的仅仅是手段,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官营国有经济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改良。

这个新形势就是引进利用西方的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与以前传统王朝国家在自身内部挖掘提高有着明显不同。

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它的失败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昭示了古老封建经济的日暮途穷,只有彻底打破封建经济体制,改变经济运营模式,才能够挽救中国经济。

经济1101
陈剑鸣
41179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