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
积极语用:母语教育的活力之魂
积极语用:母语教育的活力之魂严久官(开化县职业教育中心,浙江开化324300)摘要:受语文指令型课程模式的制约,我国的母语教育在个性化的积极语用上存在着重输入轻输出、忽视评论的独立价值等严重不足。
积极语用体现了生命本位的语用哲学观,是个体本位的个性言说实践,可谓母语教育的活力之魂。
关键词:积极语用;母语教育;个性言说实践母语学习不仅是言语的习得,更是学习个体的精神滋养、发育与成长之所需。
学习母语重在积极语用,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母语语用的提倡和实践不够,影响了母语教育的质量。
一、语用缺失:母语教育的现状受语文指令型课程模式的制约,我国的母语教育在个性化的积极语用上存在严重不足。
(一)重输入轻输出我国的母语教育,有着“重输入,轻输出”的不足,即重阅读,轻写作与口语交际。
写作与口语交际是积极语用的重要内容,而原本“三分天下”的写作成了阅读的附庸与点缀。
口语交际更是不被充分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讲演”成了口语交际的代名词,其实,真正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基于真实的情境模拟,是动态生成的。
“重输入,轻输出”这一母语教育的问题,与我国传统的语文指令型课程范式有关。
以凯洛夫教育学说为理论指导的语文指令型课程范式,“它以所谓确凿无疑的义理与语文知识系列为中心,以全预制、全封闭与全垄断的教学目标为基本的价值取向,逐渐使学生奴化为语、修、逻、文与字词句篇的被动接受者,这与‘五四’以后所形成的现代语文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是完全相悖的”[1]5。
语文指令型课程范式持“知识中心论”,将知识输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心,自然就采取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法,学生语用的机会很少。
仅有的一点言语表达也是限于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且大多是照搬教材、教参的共性理解。
缺乏积极语用,还会对学习者的精神产生影响。
人的精神不是脱离语言的存在,而就在语言之中。
语文指令型课程也不仅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且使学生的独立精神受到破损。
“从表层看,它使学习者本应燃发创造火花的生命异化为单向储存知识和义理的容器,变相剥夺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选择性与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母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母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母语教育是指以母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育方式,它在儿童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语言发展、思维能力、文化传承以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母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一、语言发展母语是儿童最早接触和习得的语言,也是他们在言语交流中最自然和流利的表达工具。
母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通过母语教育,儿童能够更好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同时,母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外语含义和表达。
二、思维能力母语教育对于儿童的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母语是儿童思维活动的基础,是他们理解和表达世界的工具。
通过母语教育,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概念、思维模式和逻辑结构,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母语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三、文化传承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母语教育,能够将民族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传承给下一代。
母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母语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母语教育具有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母语教育,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包容性和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母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学习外语和跨文化交流技巧,提高他们在国际交往中的综合素养。
总之,母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语言发展、思维能力、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母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推广母语教育,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母语学习环境和机会,让他们在母语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学前教育中的母语教育
学前教育中的母语教育学前教育是孩子们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学习语言和文化的首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母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母语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方式,也包括文化的传承和培养孩子们的国家意识。
首先,母语教育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学习语言本身。
母语是一个孩子的文化根基,也是塑造他们人格和个性的基石。
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们学习母语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与周围环境互动的重要途径。
学习母语还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母语教育还有助于消减跨文化间的误解和分歧。
可以说,母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母语教育方面有所准备。
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学前阶段是孩子们接触母语的重要时期。
学前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母语教育来推进。
教育者必须了解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并透过一个深入的理解去规划适当的母语教育的教学活动。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根据本地文化制定的教材和课程行教育标准,以旨在挖掘本土文化本领。
因此,在执教期间,教育工作者需要向学生介绍本地文化,并包括本地文化在内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孩子们的国家意识和身份认同。
最后,母语教育需要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
学前教育不仅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政府投资到母语教育的资源与设施,肯定是帮助家长和学校提供让孩子们学习母语所需的必要条件。
社会各界还应该尊重多样文化和语言,倡导多元文化环境,以充分保障善于挖掘本土文化内涵背景的母语教育。
总之,在学前教育中,母语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家长、教育工作者、政府和社会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母语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具备本地文化与全球意识的健康人才。
幼儿园母语教育知识问答
幼儿园母语教育知识问答幼儿园母语教育知识问答一、什么是幼儿园母语教育?幼儿园母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阶段,针对幼儿的母语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幼儿园母语教育中,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能力,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为什么幼儿园母语教育很重要?1. 幼儿园母语教育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
语言是幼儿认知和表达的重要工具,通过母语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语言模式和语法意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2. 母语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影响。
通过母语教育,幼儿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促进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适应能力。
3. 幼儿园母语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学习能力提升。
母语教育不仅仅注重语言的运用,还涉及到幼儿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如何开展幼儿园母语教育?1. 搭建语言环境。
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都会接触到多种语言,为了培养幼儿的母语能力,教师应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包括有趣的绘本、游戏、歌曲等,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语言的乐趣。
2.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幼儿园母语教育应结合幼儿的特点和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3. 融入游戏和活动。
通过游戏和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如听音辨词、找朋友、诗歌朗诵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通过游戏锻炼他们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能力。
4. 关注个体差异。
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在开展幼儿园母语教育时需要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语言能力,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四、如何评估幼儿园母语教育的效果?1. 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情况。
母语教育及其对汉语传承的贡献
母语教育及其对汉语传承的贡献语言传承是维护国家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已被广泛认可。
母语教育对于汉语的传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语言的传承、发展和使用,既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语言学习,也包括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宣传。
本文将探讨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汉语传承所做出的贡献。
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母语教育是指以本民族的语言为基础进行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和促进语言传承。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英语的影响和全球化的发展,许多人开始将英语视为学习和沟通的唯一途径。
这种情况对汉语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母语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母语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母语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信心,同时增强我们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其次,母语教育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
汉语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拥有独特的语法和词汇,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母语教育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母语教育可以促进汉语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通过母语教育,我们才能更好地将汉语传承给下一代,让汉语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担当重要角色。
母语教育对汉语传承的贡献母语教育对于汉语传承和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母语教育是汉语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母语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丰富的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律,同时也会掌握如何使用汉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这将为学生将来在汉语社区中生活、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母语教育可以提高汉语的使用效率。
在母语教育的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汉语的基本知识,还能够了解汉语语法和表达习惯,从而更加流利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这将有助于提升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最后,母语教育可以促进汉语教育的多元化。
母语教育注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语言状况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亲近母语:吸纳传统,放飞心灵
母语教育,唤醒潜能母语是什么?从字面上说,母语是妈妈说的话。
在孩子焦躁不安的时候,最美妙的声音,最温暖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
母语是什么?是乡音土语,是我们学会的第一种语言。
母语是什么?是现代汉语,是现代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语。
民国时期,称之为“国语”。
西方有些国家称母语为“本国语文”。
广义上说,母语还应该包括那些用母语翻译的语言文化。
这些年来,接触到很多朋友,都谈到对母语的学习和认识问题。
2015年初,南都基金会秘书长程玉老师来考察亲近母语研究院,席间她谈起自己儿子的成长经历。
他在中国上小学,然后去美国上小学;在美国上初中,再到中国上初中;在中国上高中,再到美国上高中。
最后他不仅母语掌握得不太好,更遗憾的是,他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都产生了一定问题。
不少从海外回来的朋友,很重视孩子对母语的学习,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在海外求学、漂泊和寻求立足的过程中,已经逐渐认识到母语学习、民族认同、文化根基对一个孩子终身发展的意义。
亲近母语:吸纳传统,. All Rights Reserved.J 策划/本刊编辑部撰写/徐冬梅而国内的一些父母和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
他们把正在读幼儿园的孩子送去各种英语培训班;小学中学大学更是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我们不否认外语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但这确实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母语教育认识的浅乏。
其实母语教育的问题,从来不是一个个体的问题。
母语教育是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
这几年,国家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推行一些文化和教育政策,以强化母语教育。
例如高考语文加分,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等。
儿童母语学习的过程,既是他们掌握母语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过程,更是他们实现精神成长、融入社会、文化认同的过程。
母语教育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目标:1.语言文字的应用层面:作为一个未来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础的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2.语言文学的教育层面:培养一个有良好心性的人,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一个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文学教育是重要途径。
语言教育和心灵教育之关系探微
语言教育和心灵教育之关系探微语言教育和心灵教育是两个重要的教育方面。
语言教育主要指对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培养语言思维能力的教育,而心灵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下文将一一探究。
首先,语言教育和心灵教育都需要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语言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提高。
而心灵教育则是从更高的层次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哲学思辨能力,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
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发展思考和想象力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其次,语言教育和心灵教育都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语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可以与外界进行沟通,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
通过语言交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人,和他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会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而心灵教育则强调的是道德、良心和公正等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发展公正、公平的价值观。
这些理念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
最后,语言教育和心灵教育都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
而心灵教育也是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并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综上所述,语言教育和心灵教育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获得语言技能,更是为了学生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心灵教育也与语言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以更高的层次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
只有这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也才能够完善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本文探讨的是语言教育和心灵教育之间的联系,强调了它们在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方面的互补作用。
谈谈大学生加强母语教育
谈谈加强大学生的母语的教育母语,即第一语言,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
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古人云:文以载道。
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承载体。
母语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部分。
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博大精深。
然而当代的大学生对我们的母语忽视的态度,实在是让人心痛不已。
岂不说要求大学生朗诵我们的优美唐诗宋词,品尝我们的四大名著,就连汉语的语法都不懂,表达能力不足。
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其一、大学生在中学受到母语教育后,上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就不会再有母语教育了,就像理工科的大学不会有母语教育课的,就算有些高校设有母语教育课,那也是选修课,但是由于教育体制不完善导致收到的效果不好;其二、教育制度把英语的地位抬得太高,神马“四级”“六级”,搞到好像不会英语就无法就业,没过四级就无法毕业,拼命地花时间去学习英语,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4000多名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他们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比花在母语上的时间多出20%。
其三、大学生对学习了十二年多的母语产生厌倦,觉得母语缺乏趣味性,觉得学习母语没用,懂得去交流就行,不用花时间去研究精通它。
难道我们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就那么不值钱吗?难道我们都忘了自己的宝贵财富“汉语”吗?难道在这世界只有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才能混到不口饭吗?难道祖宗留下来得东西就要葬送在我们这代大学生手中吗?我想问问当代的大学生们,我也希望从你们口中听到的答案是“不”。
面对这样的现象,加强对大学生的母语教育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造成这样的现象,社会、学校与学生都难逃责任。
中国社会要重视大学生的汉语能力,而不再是看是否过四级。
高校可以加大对母语教育的投入,开设“大学语文”为高学分的必修课,成绩与学位挂钩,足够引起大学生对母语学习的重视,且高校更应该摆脱中学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新颖的趣味性的模式出现在大学生面前。
幼儿园母语教育活动总结
幼儿园母语教育活动总结幼儿园母语教育活动总结本文总结了一所幼儿园在母语教育方面的活动情况。
在这所幼儿园,母语教育被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被充分地重视和实践。
这种重视和实践促进了幼儿的母语发展,充分发挥了母语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母语教育的意义母语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石,也是幼儿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基础。
母语教育旨在通过有系统、有目的的学习,促进幼儿母语的发展,丰富幼儿的语言表现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母语教育的目标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幼儿园设置了不同的母语教育目标。
对于2-3岁的幼儿,幼儿园的母语教育目标是:通过朗读、儿歌、拼音教学等形式,提高幼儿的语音识别和发音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对于4岁以上的幼儿,幼儿园的母语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游戏和语言练习,增强幼儿对母语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幼儿学习母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母语教育的实践1. 朗读活动朗读活动是幼儿园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母语教育活动。
教师们在每天的朗读时间里,会给幼儿们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故事。
通过这种形式,幼儿们能够认识字、记单词、学会字母表等,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
2. 拼音教学幼儿园开展了拼音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幼儿的音素识别能力,为后期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采用拼音歌曲和拼音故事辅助教学。
通过这种形式的互动式教育,幼儿们对拼音系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 语言游戏幼儿园在母语教育方面还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游戏。
例如,老师会用一张卡片上的图片来进行语言游戏,幼儿们则需要口头描述这张图片,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通过这种形式的语言游戏,幼儿们的口语表达和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和系统的提升。
四、母语教育的效果通过幼儿园的母语教育,幼儿的母语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教育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母语教育与非母语教育的比较研究
母语教育与非母语教育的比较研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母语,它是人们最为熟悉和习惯的语言。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加深,非母语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母语教育和非母语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对学习者的影响。
首先,母语教育是指在学习者的母语环境中进行的教育。
母语教育的优势在于,学习者能够听、说、读、写母语,从而更加自如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母语教育深入人心,因为它与个体的身份认同紧密相关。
并且,母语教育还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例如,在中国,母语教育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掌握汉字,还能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然而,非母语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非母语教育能够开拓学习者的眼界,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通过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和国际化的环境。
此外,非母语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其他语言能够锻炼学习者的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在解决问题和沟通中更具有竞争力。
然而,非母语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学习一门非母语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学习者需要掌握语法、词汇和语音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不断练习和应用。
此外,非母语教育还需要承担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学习,这对学习者的能力和记忆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非母语教育需要学习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在母语教育和非母语教育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关系。
在一些国家,如芬兰、瑞典、荷兰等,母语教育和非母语教育得以并重。
这些国家注重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母语文化,同时也重视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的能力。
他们鼓励学生在母语教育的基础上,学习一门或多门外语,并且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保持母语的优势和特色,又能够拥有扩展自己视野的机会。
综上所述,母语教育和非母语教育各有其优势和劣势。
母语教育能够使学习者更加自如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文化。
从各国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透视母语教育
从各国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透视母语教育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12期公民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而优质的母语素养则奠定了公民个体的人文底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首次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而贯穿其中的一脉生命线首先是掌握基于语用规范、洋溢生命智性活力的母语。
贯穿教育的生命线从学校初级阶段的认知和模仿,到高年级时的表现和创造,学会驾驭母语已成为未来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凭借对母语全方位的语用实践而立身成人,实现与世界的价值联系,开辟自己精神发展的独特路向。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课程和教学理论出现了多元演进的加速趋势。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劳伦斯·斯滕豪斯在深刻批判传统课程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尊重教学交互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创造的“过程模式”。
他强调,教育的“过程价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潜能的释放和更多的自由创造。
而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说,更是追求学习者在具体教学情景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独特表现,主张学习结果开放,弘扬创意灵性,诸如心灵与文体相拥中所迸发的非同质化的鲜活言语。
而“批判教育理论”则提出反文本、反记忆的观念,催生了教学中对文本的“离心”倾向。
事实上,这些理论直接促进了外国母语教育对养成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和自由评论的高度关注。
各国母语教育着眼于通过全方位、自足自享的语用实践而夯实语言“童子功”、铸就母语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传承并创新的教育实践法国的《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法语课既要给学生带来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评观念”,而“掌握语言是阅读文本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而且该大纲要求,“在法语公共必修课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阅读、理解并自己评论一个文本,找出文本中的语言、历史、背景、论述和美学等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的评判结论,形成自己的评判语言”。
母语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研究
母语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研究引言:语言是人类最强大的工具之一,它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知识和表达情感的媒介。
无论多么强大的第二语言学习能力,母语教育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良好的母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专注力,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世界并且培养出色的沟通技巧。
因此,本文将探讨母语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一些策略来增强母语教育的有效性。
一、母语教育的意义1.1 建立自信心母语是儿童的第一种语言,也是他们交流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母语教育,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自己的语言,从而建立自信心。
当孩子们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增强自信心。
1.2 提高专注力研究表明,使用母语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母语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比之下,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和学习压力,导致学生的专注力下降。
1.3 深入理解世界母语教育有助于孩子们深入理解世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可以传递着不同民族、地区和群体的价值观念、传统和历史。
通过母语教育,孩子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并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培养丰富的国际视野。
1.4 培养沟通技巧母语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母语能力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语言规则,从而更顺畅地与他人交流。
同时,孩子们还能学会适应不同情境和对不同听众进行适当的语言调整,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二、增强母语教育的策略2.1 多样化教学内容为了增强母语教育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应该多元化、丰富有趣。
除了纯粹的语法和词汇训练,应该引入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话题,让他们在母语教育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例如,可以引入一些传统文化故事、当代文学作品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
2.2 利用母语媒体资源利用母语媒体资源可以使母语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让学生观看本土电影、纪录片,听取本国音乐,阅读本土报纸和杂志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母语,增加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母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母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母语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小学阶段的特殊意义**母语,作为个体的第一语言和文化身份的标识,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对于个体而言,母语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情感、记忆和文化的载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在迅速发展,母语教育在这个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不仅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
**二、母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1. **汉字教学**: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汉字,学生不仅掌握了书写技能,更能体会到汉字的造字智慧和历史文化内涵。
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故事。
例如,“山”字的形状就像一座高大的山峦,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雄浑壮丽;“水”字的流动感则让人联想到江河湖海的波涛汹涌。
2. **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多样的文化信息。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也可以感受到现代作家的细腻笔触。
这些阅读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3. **写作教学**:写作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语言组织和情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写出通顺的句子和完整的段落,更要求他们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母语教育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母语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全面发展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母语教育,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2. **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母语教育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亲近母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亲近母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者:熊丽乔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12期熊丽乔熊丽乔,广东省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教师。
母语一般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本民族标准语,它肩负着本民族文化交流的使命。
母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母语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情结的孕育,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母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精神发育,融入社会,文化认同的过程。
本文认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的语文启蒙教学,一定要让孩子们亲近母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亲近母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一个从2000年开始至今,以江苏省扬州为实验基地,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亲近母语,呵护童年”为理念,以“倡导儿童阅读,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书香社会”为宗旨的实验项目。
儿童亲近母语就是让他们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培养儿童良好的心性,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实现自我的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是孩子们最为基础的素养,也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必备因素,其由四个方面组成: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构建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经典文化。
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以语言实践的创新与人文情怀的塑造[1]。
一、丰富汉字识字方法,激发母语学习热情汉字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记录汉语的文字。
从图片演变过来成为形、音、义兼备的文字。
每一个汉字都可以看做是一副画或是一首诗,语文教师应掌握多种汉字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在识字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母语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识字习惯。
1.通过汉字特征,帮助学生掌握生字。
象形文字经过千年的演变和流转,逐渐演变成适合人们生存的汉字形态。
象形识字具有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在上万个汉字里,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是他们确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础。
重视母语,关心母语 母语与母语教育
一、母语1.1什么是母语母语,有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两种。
(1)《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
(2)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
这两个解释,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其一,母语与个人和民族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它是人们最初掌握的民族共同语;其二,母语是人们“最初”通过“习得”而获得的,与获得外语的“学习”过程是不一样的;其三,母语是人们交际和思维的“自然”工具,这种“自然”也有别于外语。
我们最初习得的语言,可以是民族标准语,也可以是某一方言,这又提出了“母言”的问题。
1.2母语和母言母言,就是指人们最初习得的作为方言形态出现的民族共同语。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每个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的,他所习得的语言往往是方言,或者是带有方言特色的民族标准语;习得“标准”的标准语,是罕见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母言就是母语,母语往往是以母言的形式出现的。
母言与方言有关,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方言,它是母语通常的存在形式。
从理论上说,母语包括了一种语言的各种地域变体,因此,如果说某人持某种母言,也包含持该母言所属的母语的意思。
母语和母言的区分,是讨论问题的需要。
尤其是对于认识方言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方言及其地方文化的保护问题等等有重要意义。
1.3母语的意义1.3.1母语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母语是一个民族得以构成的重要基础,母语缺失,民族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系联纽带,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
另外,母语缺失也是民族文化缺失的表现。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存在和传承的基础。
就个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等方面来说,必须依托在语言之上,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因此可以说,语言不仅仅是人的交际工具,语言还是人的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那么失去母语,就等于失去一种最好的存在方式。
另外,语言还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论语文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文教学 的效 率等 问题 各陈 己见 , 识 与分歧 并 存 。但 民族 历 史并接 受 民族 思想 、情 感和 精 神教 育 的过程 。 共
在 新课 标 的背景 下 , 人们 对语 文作 为 一种 文化 的构 成
一
个 民 族要 发 展 , 仅 需要 传 承 民族 语 言 , 且需 要 不 而
体实施 。 进一步肯定和提升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语文 个 词 , 是给 人 的精神 打 开一 扇窗 , 习 一句话 , 是 就 学 就 教 育和民族 精神 教 育是 相辅相 成 的 。 者的结 合 是相 给 人 的 精神 打 开 一扇 门 , 习一 篇 文章 , 是把 人 领 两 学 就
得益彰 的。
一
、
语文教 育 与 民族 精神 教育 的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进 一番 新天 地 。语 言训练 须 臾离 不 开精神 养 成 , 并且 以学 生精神 力量 的焕 发 来 作 为语 言训 练 效 率提 高 的
( ) 文教 育时 民族精神 教 育的神 圣 承栽 一 语 可靠促 进 因素 。 可 以讲 , 语 文教育 中 , 言 和精神 也 在 语 说 语文教 育客 观 上承 载着 民族 精神 教 育 。 因为 是 同构共 生 的 。 为它 的规律 就 是在 品 味语 言 中孕 育 是 因 语 文教 育 是民 族 的母语 教 育 。 民族 的母 语 。 但联 精 神 , 积 累语 言 中培 养 精 神 , 运 用语 言 中发 展 精 而 不 在 在 系着广 阔 的现 实 生活 , 还联 系着悠 久 的文化 传 统 乃至 神 。 这个 民族 的 生态 、 理 物 、 维 方 式 、 心 风 思 价值 取 向和 人 文性教 育 目标 的 内涵也 是 丰富 的 。但 , 对学 生 行 为特征 等等 , 是民 族 思 想 、 民族 情 感 和 民族 精 神 的 进 行 民族 精 神 教 育 , 养学 生 的 民族 精 神 , 培 是昕 有 人 历史记 录 与写照 。 申斯 基就 曾说 :在 民族 语言 照亮 文 目标 的核 心 。简要 说 , 乌 “ 语文 教 育只 因为 有 了培养 学 而 透彻 的 深 处 , 不但 反映 着祖 国的 自然 , 且 反映 着 生 的民族 精 神 这 个 目标 ,才使 它 的 教 育 意 义更 加 凸 而
从文以载“道”、文以交际、文“道”合一到文就是道
从文以载“道”、文以交际、文“道”合一到文就是道文就是道母语的语文教育,必然地存在着两个效能:A效能,丰富并扩展人的精神经验,培育人的心灵,通过语言形成人的自我个性生命;这同时也就是母语文化熏陶。
B效能,训练并提高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听说读写)。
前者是内在的,不易觉察,后者是外显的,很容易被看到。
──这是母语语文教育的“效能论”。
如何才能较好地实现这两个效能?答,两者并无先后之分,而是一个统一的不易分离的过程。
换句话说,当我们在着眼于B效能的时候,也就实际地进行着A效能(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这是母语语文教育的“过程论”。
属性上,母语语文教育,并无“内容”与“形式”之分,母语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体的、不可剥离的生命整体。
那种力图把二者清晰剥离开来,把A效能看作是“母语内容”教育,把B效能看作是“母语形式”教育的观点,是百年中国语文教育中“形而上学”思想的根源,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思潮泛滥的根源。
所谓“语言形式”的东西,早已先天地、深刻地“积淀”到“语言内容”之中,“语言的内容”与“语言的形式”实不易剥离。
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不只是所谓载体),语言本身就是世界的呈现模式。
或者说干脆说--“语言本身”就是“内容”,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精神教育,就是母语文化教育,就是进入世界的教育,“文就是道”!──这是母语语文教育的“本性论”。
本性论是母语语文教育的基石,它决定着过程论,也决定着效能论。
请特别注意,“思想”与“精神”、“思想教育”与“精神教育”根本不同:“思想”多是他人性的,“精神”却是私人性的;“思想”多是公共的、系统的,“精神”多是个人的、灵性的;“思想”多是理念态、固化的,“精神”多是情意性的、活跃着的。
“精神教育”--实质是一种着眼于个人主体的、个性的教育,它奠定的是人的终生的“精神根底”、“灵魂背景”;“思想教育”---则是一种着眼于集体的、共性的教育,它往往是一种倾向于政治、集团、时势的理念系统;“精神教育”,是植根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紧密贴合民族语言本身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文化的”、“根性”的教育,“思想教育”则基本是一套与汉语言相脱离的生硬的“外加”,是一种“附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
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的技术、结课的技术、板书的技术、朗读的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
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的论文,许多是在讲这些非常具体的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
我们语文教师们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包括我自己),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为我和我的同仁们的“变异”感到震惊---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术”,诸如什么叙述的技术、描写的技术、议论的技术、说明的技术、起承转合的技术、夹叙夹议的技术、渲染和升华的技术,甚至抒情的技术,在书本上、课堂上都能学得到。
我们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经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有逐步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的可能,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我认为,技术是绝对重要的。
没有技术,教师怎么具体上课?没有技术,学生怎么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语文教育当然离不开“技术”。
最具体的操作“技术”,永远是第一线教师上课的基本手段;学生语言听说读写,也存在基本的十分细致入微的操作“技术”。
但,我们且不可由此,把语文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纵观几年的讨论,实际存在一个根本分歧,那就是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许多参加讨论的人到这里,就语焉不详或者各执一词。
下面我想廓清这个问题。
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
没有语言(言语)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
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本体”。
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
“语言(言语)”的本质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
设想,假如没有语言(言语),“人的精神”靠什么来依托?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根本无法用“人的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无法用人的感觉来“听、看、触、嗅、品、思、说”这个世界。
也就是说,“听、看、触、嗅、品、思、说”这些人的感觉是实际是“语言(言语)”给予我们的!在这个世界上,人是唯一具有“语言(言语)”的动物、人是唯一具有“精神”的动物。
除人外,其他任何动物,因无语言(言语)才无精神。
以人的视觉为例,假如没有语言(言语),外在的物体在人的眼中只能是光线、条块的堆积,就像照在镜中一样,是“物”与“镜”的关系(即“物”与“物”的关系)。
只有掌握了“语言(言语)”,外在的那个物体才在人的眼中、大脑中成为一个概念。
才是“物”与“人”的关系。
简单的视觉是这样,稍复杂的感觉、情绪、情感就更是这样了。
--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触、懂得诸如什么是“潇洒”、什么是“亭亭玉立”、什么是“优柔寡断”、什么是“公元前”、什么是“银河系”与“宇宙”、什么是“花溅泪、鸟惊心”、什么是“感时忧国”、什么是“宠辱不惊”、什么是“安详从容”、什么是“韬光养晦”、乃至什么是“酸甜苦辣疼痒麻赤橙黄绿长宽厚薄轻重”等等。
这诸种感觉、知识,其实是“语言(言语)”给予我们的。
或者说,我们学得了语言(言语),才懂得了或感触到了这些。
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就根本不能“以人的感觉”感受到所有这些!动物就不能!或者,这样说更明白,是“语言(言语)”,才使人具有了“精神”。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语文教育中常常要替换一个语词,调整一个句序,说透了,实际就是“精神动作”--精神替换、精神调整!它只在表层上是“技术行为”!因而,语言(言语)就是人本身,语言(言语)就是世界本身,语言(言语)本身也是文化。
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
--这是母语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
母语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言语)能力教育和训练。
或者说,训练语言(言语)能力就是训练精神!换言之,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
其次,才是一个语言(言语)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我们在理解上和表述上是这样说,实际上二者就是一个过程。
前者是一种“人化”教育,后者是一种“公民能力”训练。
百年来,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母语语文教育的本质时,一直只认识到它是一种技能训练,如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的一种技术行为(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明显是不够深刻的。
当然,好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能力(听说读写思等)。
但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
外在,是语言(言语)“能力”(听说读写思等)提高;内里,却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
所以,如果,语文教育不认识到、不着眼于“内里”,即语文学习者的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那么,“外在”的所谓语言(言语)“能力”,也就绝难形成;进而,整个的语文教育也就必然“少慢差费”。
一句话,语文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化教育”的这个“内里”的机制,那么,作为“公民素质”的“听说读写”的“外在”“能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简言之,着意于“精神”,得益于“技能”。
说语文教育(母语的)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
这决不是说它是一种“思想教育”。
“精神”与“思想”是两个有联系而又明显不同的概念。
“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
“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
“思想”是一种固化,“精神”是一种自由。
“思想”多是理念的,逻辑的,他人性的,群性的,意识形态化的。
而“精神”,则是自我生命的,是私人性的,个性化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
“思想”只是人本质的充分性,人无一定“思想”不妨碍人成为人。
“精神”则是“思想”的必要性。
“精神”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
有了一定语言(言语)的孩童少有深刻理念状态的“思想”,但却有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的“精神”,这是因为他掌握了语言(言语)(尽管很简单),是语言(言语)构筑了他的“精神”。
也就是说,人的接受语言(言语)和人的精神的生长、成长,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就是,我坚决不同意把语文教育的本质,定性为是“语言(言语)技能”+“思想教育”,或“语言(言语)技能”+所谓“人文精神”(那种基本等同于思想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
因为这种所谓的“加”,是隔绝着的两种东西的“捏合”。
也就是说,这种认识,从起点上就是错误的。
我所说的“人文精神”与“语言(言语)”,完全是一种东西,明确说,语言(言语)即精神,是一体二名,因而绝不是“加”。
可是几十年来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只认识到它的“技能”这个层面的肤浅的意义,没有认识到它的“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这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最致命的盲点!说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这只是一个“课程的定性”。
决不是在语文课中放弃“语言(言语)”这个最基本的“抓手”,不但不放弃,我们在语文教育中还要更紧地握住这个“抓手”,通过此,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应用能力并从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有人会说,若这样说来,数、理、化、史、地等诸多课程,都可以说是“精神”培植课。
不对。
对人的精神说来,其他课程,只是“辅助性”地诉诸于人的精神,而语文课则是“根本性、本体地”建筑起人的精神;其他课,是“精神的拓展课”,而语文课则是一种“精神的奠基课”。
人的精神生于语言(言语),唯有语言(言语)才是人的精神起点。
其他课程只能在语言(言语)这个起点上进行。
即,数理化等课,是以“语言(言语)”为基础和凭借的,通过“语言(言语)”传播了世界的诸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展”了人的精神空间,并且它们基本是理智型的。
如数学课从逻辑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物理课和化学课分别从物物之间的关系和物质的属性方面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地理课是从空间维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历史是从时间维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如此等等。
而语文课,是通过“语言(言语)”根本性奠定了人的“精神根基”,它主要是情感型的,尤其由“语言(言语)”奠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色”!“拓展”与“奠基”明显不同,“辅助性”与“根本性”不同。
请千万注意,我只是从“精神”一个方面来说各课的对“精神”的作用,绝对无贬抑其他课的意思。
这种语文教育本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文就是道”!既不是“文以载‘道’”,也不是“文以交际”,又不是简单的“文‘道’合一”。
原载《语文学习》2000年6期================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