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族小说的同曲异词

合集下载

山崎丰子《大地之子》中中日国民性描写的比较

山崎丰子《大地之子》中中日国民性描写的比较

山崎丰子《大地之子》中中日国民性描写的比较山崎丰子的小说《大地之子》在描述二战前后的中日交流与文化碰撞的同时,也展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国民性和价值观的不同。

本文将比较分析小说中中日国民性的描写,并列举以下提纲标题:一、中日不同的文化基础小说中生动描绘了中国和日本的不同文化传统,探讨了这种文化差异背后的意义。

二、中日人际关系的差异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来表现中日人际关系的差异,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观念。

三、家庭观念对比小说中同时塑造了中日两国家庭的形态,比较中日家庭观念的异同。

四、劳动和工作伦理的不同中日两国的劳动和工作观念亦有着区别,小说中涵盖了这些方面的比较。

五、态度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小说中描绘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对于态度和情感的表达侧重点的不同。

六、价值观的差异通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行为来比较中日价值观的异同,探究背后的文化根源。

七、稳定性和变革意愿的不同比较中日的稳定性和变革意愿,探究背后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的影响。

八、性别角色对比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性别关系的刻画,与中日两国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进行比较。

九、文学风格和叙事技巧的异同最后,对于小说本身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技巧进行比较,探究其中可能带有的文化因素和语境的差异。

综上所述,山崎丰子的小说《大地之子》通过描写中日人民的文化、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究中日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

1. 中日不同的文化基础:在本点中,作者需要比较中日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探讨其背后的意义。

例如,中国强调传统,重视孝道和尊重长辈;日本则强调社会和集体,注重组织行为和个人态度。

2. 中日人际关系的差异:本点中,作者需要通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中日人际关系的差异。

例如,在日本,公司内部的关系更为重要,在中国,亲戚关系比较重要。

3. 家庭观念对比:在本点中,作者需要比较中日两个国家的家庭观念,例如,日本的家庭观念更家庭化,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而中国的家庭观念比较重视血缘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局限性: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比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解。
未来展望: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应用前景:对比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翻译等领域提供参考,提高语言学习和翻译质量。
研究价值: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挖掘中日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 角和方法。
第三章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 语的文化对比
中日文化的差异
价值观:中国注重 集体主义,日本注 重个人主义
礼仪:中国注重礼 仪,日本注重礼仪 和礼貌
饮食:中国饮食多 样,日本饮食注重 清淡和健康
艺术:中国艺术注 重写意,日本艺术 注重写实和细节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成语含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在含义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两国文 化的差异。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语义演变
起源: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起源和形成
演变: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语义演变过程
差异: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的语义差异
原因: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语义演变的原因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语义关联
成语含义: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在语义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和情感。
汉字的传播:汉字 从中国传入日本, 形成了日语中的汉 字词
历史背景:中日两 国文化交流频繁, 语言相互影响
文化差异:中日两 国文化背景不同, 对同一汉字的理解 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语言演变:随着时间 的推移,日语中的汉 字词逐渐演变为具有 日本特色的四字成语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分类
同形异义:字形相同,意义不同
日本文化:注重 礼仪、尊重、忠 诚等传统价值观
同形异义:中日四 字成语在形式上相 同,但在含义上有 所不同

中日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比较

中日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比较

中日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比较摘要:中日民间文学中的异类婚恋故事极其独特,是具有浓重本民族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描述了人与超自然物之间的不可思议的婚姻。

本文将首先以具体故事为例,分别阐述中日文学中的异类婚恋情节;再将这两种异类婚恋故事与西方童话中的物婚故事进行比较,推出其相似性;最后深入文本,探究中日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的不同点。

关键词:中日民间文学;异类婚恋故事;相似性;相异性异类婚恋故事是中日民间文学中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它是指异类与人类结婚相恋的故事,即“人与动物、精灵、妖怪等超自然物之间的不可思议的婚姻”。

[1](P86)在中日民间文学中,经常出现异类婚恋故事,尤其是异类化身为女子与人间男子相恋结婚的情节。

所以,本文将撇开异类女婿这一类型,专门论述中日文学中以异类妻子为主的异类婚恋故事。

一、中日民间文学中的异类婚恋故事在中国的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大量存在。

仅以《中国民间故事类行索引》一书为例,就出现了鸟妻、蛇妻、虎妻、田螺姑娘、龙女公主等异类妻子的婚恋故事。

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作广义的“天鹅处女”型故事,这实际上就是异类婚恋故事。

比如:蛇妻异类女子为蛇,显露人形为人间男子做家务,男子藏蛇皮,女子不得不与其结婚。

被儿子发现是“蛇娘”,离开家不再回来。

虎妻异类女子为老虎,显露人形为人间男子做家务,男子藏虎皮,女子不得不结婚。

后被说出是动物,披上虎皮离开。

有时,会伤害或杀死丈夫及其他人。

而在日本的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也十分丰富。

在《日本民间故事大全》中就出现了蛇妻、蛙妻、蚌妻、鱼妻、鹤妻、狐妻、猫妻等异类妻子的婚恋故事。

比如:鹤妻男子救了仙鹤,仙鹤化为美女向男子提出结婚,双方结为夫妻。

男子窥视在壁橱里织绸缎的妻子,妻子飞走。

男子坐船去仙鹤岛看妻子,后又返回。

[3](P59)蛇妻商人救了一条蛇,蛇化为女子向男子提出结婚,双方结为夫妻。

睡觉时被丈夫窥见原体,留下抚养孩子的玉离开。

二、中日民间文学中异类婚恋故事的相似性中日民间文学的异类婚恋故事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他们都描写了异类女子化为人形,与人间男子相恋、结婚、分离的情节。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对比研究”,也称为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是一种以比较两种语言文字体系中具有相似外观和相同意义的成语研究方法。

它主要通过比较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具有相同形式和内容的成语来研究这些成语在历史上的发展、意义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两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基本概念。

中日同形类义同源成语是指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同一个词语的形式相同,意义也大致相同的成语。

根据字面比较,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完全相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完全相同,表达意思也完全相同;二是部分相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部分相同,表达意思也部分相同;三是略有不同的,即汉字和日语汉字形式相同,但意思有微小差别。

其次,要了解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由来。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渊源,双方的文字体系也有着深厚的底蕴。

日本是汉字文化的重要受传国,日语汉字也是从中国汉字发展而来的。

在日本,汉字和日语汉字是同一个语系,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

正是由于汉字和日语汉字的相同特征,使得这两种语言文字体系中出现了大量具有同形同义特征的成语。

最后,我们要探讨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意义及其传播过程。

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出现,表明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而丰富了两国文化的内涵。

从对比的角度看,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双方文化的本质。

此外,中日同形同义成语也可以用于日语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成语来加深学生对日语和汉字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

综上所述,中日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是一种以比较汉字和日语汉字中具有相同形式和内容的成语来研究这些成语在历史上的发展、意义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两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中日同形同义成语的出现,丰富了两国文化的内涵,并可以用于日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

中日同字异词比较论文

中日同字异词比较论文

中日同字异词比较论文摘要:分析同字异词异义产生的原因可以使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的掌握它。

中国的学习者尤其应该注意,不可想当然的去理解。

在汉日跨语言交际过程中,只有排除母语因素的干扰,掌握汉日同字词的异同,才能互相为用而不相妨碍。

相同的汉字或者汉字组合可以代表不同的词,有些在汉语中是同字异词,日语中不属于同字异词;有些在日语中属于同字异词,而汉语中却不是;有些则汉语和日语中都属于同字异词。

因而使中日汉字词的对应关系显得很复杂,下面举例分析汉日同字异词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中日词汇比较来看:一、汉语中是同字异词,日语中不是同字异词的对应在汉语里是同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日语里与汉语对应的只有一个。

如:出口∕出口[出口]①:说出话来;(船只)驶出港口;本国或本地区的货物运出去。

[出口]②:从建筑物或场地出去的们或口儿。

日语的“出口”对应于汉语的“出口②”。

东西∕東西[东西]①:指东边和西边。

从东到西(距离)。

[东西]②: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这是从物品出产于东南西北,由此代称物品;还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

日语中“东西”只表示方位,也指东洋和西洋。

汉语词的意义宽泛,日语词的意义相对较窄。

二、日语是同字异词,汉语不是同字异词的对应日语中的有些词既有从汉语借去的词,又有自造的词。

两者词形偶合,意义不同。

一向∕一向汉语“一向”指过去的某一段时间;作副词:表示从过去现在,从上次见面到现在。

日语“一向(いっこう)”指完全,全然,总,一向,一点儿不。

“一向(ひたすら)”是只顾,一味,一个劲儿地。

大事∕大事汉语“大事”指重大的或重要的事情。

日语中“大事(おおがた)”时意义基本同汉语义,是重大事件,严重事件。

“大事(だいじ)”意义非常广泛,有大祸;小心、慎重;重要、要紧;保重、当心、爱护等意思。

大手∕大手汉语“大手”作为词不单用。

日语“大手(おおて)”:有前门,正门;正面进攻部队;大户头,大企业,大公司。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语言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两国历史上交流广泛、深刻,相互影响也极大,以至于同形词在词义上有着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历史演变和文化多元等角度浅析词义差异的原因。

首先,中日历史文化不同,导致其产生不同的词义。

中文是中华文明的国粹,源远流长,内涵博大,涵盖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礼节习俗等,以及民族自觉。

日语学习起源于汉语,许多语法形制都受汉语的影响,但是其词义受国家文化的影响明显大于汉语。

日本从古至今一直拥有自身的文化,以及独特的宗教、文学、音乐等,这些都构成了日本的深厚文化底蕴,自然多了一些独特的词义。

其次,由于历史演变,使得中日词义有着不同的偏向。

中文历史演变,从古语到今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词语一直在演变当中,有接近、相近,也有改变、差别。

日语历史上几千年的演变也和汉语一样,词语也在不同的演变中产生了不同的词义。

再者,中日文化多元,使得同形词不同词义产生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拥有着数不清的文字、传统习俗等,使得中文词义有了不同的取向。

而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度,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字、传统文化、宗教等,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底蕴,这些也使得日语中不同的词义在语法形态上有所不同。

本文简要地探讨了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原因,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有历史文化不同、历史演变、文化多元等,这些都使得中日同
形词在词义上有着差异。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日语言双方在词义上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彼此文化,加深两国友谊。

中日贵族的同曲异调--《没有日记的罗敷河》与《枕草子》的贵族书写比较

中日贵族的同曲异调--《没有日记的罗敷河》与《枕草子》的贵族书写比较

1980年创刊中日贵族的同曲异调——《没有日记的罗敷河》与《枕草子》的贵族书写比较⊙樊 婧[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长沙 410081 ]摘 要:叶广芩的《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是满族贵族后裔随着当代中国命运跌宕起伏的回忆性散文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是日本古典贵族散文的典范性文本。

深受白居易影响的叶广芩与清少纳言走向分流发展,使得二者笔下的贵族的审美、情调以及对命运突变的承受,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没有日记的罗敷河》与《枕草子》正用它们同曲异调的贵族书写遥隔千年相望,交相辉映。

关键词:《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枕草子》 贵族日本平安时代,才女清少纳言创作了记录日本宫廷贵族生活的随笔散文《枕草子》,其中丰富的贵族文化,清新明快的随笔风格使之被誉为日本文学双璧之一。

遥隔千年相望的叶广芩的自传体回忆录散文《没有日记的罗敷河》,同样值得关注。

叶广芩,祖姓叶赫那拉,满族贵族后裔,亦被称格格作家,著名于家族小说系列,其丰富珍贵的贵族纪实散文却鲜人研究。

《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曾获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真实记录着叶广芩及其家人随着国家时局的变化,从无忧的贵族后裔生活跌落到艰难岁月的沉浮命运。

叶广芩的《没有日记的罗敷河》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既是中日贵族纪实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反映两国贵族文化的典范性文本。

叶广芩独特的满族贵族后裔出身,使她的散文围绕着身边贵族后裔的生活。

叶广芩的散文正将这人生经历入文,书写着点滴的贵族后裔记忆、心态与文化,这不仅有机地完善和丰富了她的以贵族为中心的家族小说,也适时地填补了中国贵族文化的缺口。

清少纳言则作为宫廷女官真实记录当时平安时代宫廷贵族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两部散文集都以贵族作为中心,其中渗透着丰富的中日贵族文化信息,在中国和日本都非常典型。

中日贵族文化同中有异,影响了叶广芩与清少纳言书写的贵族审美情趣。

中日社会发展状况和对白居易不同时期文风吸收的差异,亦在散文集中打下了各自的时代烙印与情感基调,这使得二者的贵族书写同曲异调,有不同的特质,二者之间的比较具有基本生长点。

中日家族小说的同曲异调——巴金《家》和岛崎藤村《家》的文化比较

中日家族小说的同曲异调——巴金《家》和岛崎藤村《家》的文化比较

中日家族小说的同曲异调——巴金《家》和岛崎藤村《家》
的文化比较
李永东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11()1
【摘要】中日家族文化既存在亲缘关系,又走向了分流发展,其同中有异的文化形态影响到中日作家的家族书写。

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家》进行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家族小说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各自风貌。

两部小说所书写的"家"的悲剧、家长权威的放逐和传统婚姻的承受,亦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中日两部《家》的家族叙事同曲异调,家族悲剧殊途同归。

【总页数】6页(P78-83)
【关键词】《家》;巴金;岛崎藤村;家族小说;中国;日本
【作者】李永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
【相关文献】
1.封建宗法制大家族的崩溃——谈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 [J], 郑丽娜
2.儒家文化与多重结构的文化在"家"中的体现——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的比较 [J], 杨宗蓉
3.巴金与岛崎藤村的同名家族小说《家》的比较研究 [J], 李雅博
4.中日家族小说的双子星座——岛崎藤村的《家》与巴金的《家》 [J], 沈小明
5.中日家族衰败的历史面影——论巴金《家》和岛崎藤村《家》 [J], 张磊;李永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议中日同形异义词

小议中日同形异义词

小议中日同形异义词作者:陈竹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1期摘要:中日两国语言源远流长,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同形词。

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本文以中日两国语言中同形词中同形异义的词汇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同形词;误用;异义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07-01一、引言从古到今的漫长的历史中,中日两国的语言间产生了大量的同形词。

同形词不仅数量庞大,从质量上来说,无论中文还是日语,该类词在本国的词汇体系里面中的基本词汇比例也不占少数。

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经常因为同形词发生错误。

本文拟从同形词中同形异义的词汇为重点,进行探讨。

二、中日同形词的误用现象中日同形词是指在中日两国语言中被广泛使用的、存在相互借用关系,一般来说排除简繁体差别的字形相同的词语。

且这一类词以二字词居多。

但是,中日同形词虽然字形相同,但并不意味着意义也一定相同。

倒不如说完全意思相同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意义上有所差别的同形词所占的比例更大。

由于两国语言的体系乃至社会环境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意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目前在日语学习者中很多人都是看到同形词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意义用法完全一样,而导致频繁的误用。

比如:○人民の生活水平がだんだんよくなりました。

×(→レベル)像例句里的情况一样,同形词的滥用在日语学习者的各个阶段都经常看到。

所以对该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中日同形词的具体情况。

三、中日同形词的分类一般来说,中日同形词根据该词表达的基本意义在两国语言中是否对应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可以分成3类,即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同形同义词。

同形类义词指的是词形上相同,两者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类似的词语,比如:文化、簡単、試験、検査、培養、吸収、創造、教育、要求、最近、認識等等。

同形异义词指的是词形上相同,但是两者的意思完全不同,一点重合的地方都没有的词语。

《刺青》中的中日同形词对比分析

《刺青》中的中日同形词对比分析

《刺青》中的中日同形词对比分析本文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的《刺青》为素材,找出里面的同形词,举出例子,分析比较中日之间的相异之处。

通过分析产生误用的原因,有效改善误区,提出在今后的翻译中如何避免对中日同形词的误用,对今后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刺青》中的中日同形词对比分析”的日语论文。

原标题:中日同形词的对比分析---以《刺青》为例摘要: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汉字中存在大量的同形词,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在翻译这些词汇的时候容易产生误用的现象。

本文主要是以谷崎润一郎的《刺青》为素材,找出里面的同形词,举出例子,分析比较中日之间的相异之处。

通过分析产生误用的原因,有效改善误区,提出在今后的翻译中如何避免对中日同形词的误用,对今后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刺青;误用1 引言日本的汉字是直接照搬中国汉字字形,在意思上却加以改造,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汉字。

日本的汉字从中国传入,所以和汉语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这种紧密的联系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便。

日语当中用汉字书写的单词,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就非常容易记,容易理解。

另一方面,受中国汉字和过分依赖汉字的影响,中国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汉字在使用方法和许多细微差别上就容易记错、记混。

同形词是中日两国汉字书写中特殊的一部分,是中日两国共有的东西。

因此,本论文通过谷崎润一郎的《刺青》中出现的中日同形词进行对比,分析在意思和用法上的微妙差异,使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学习更有效,像日本人学习日语那样,没有违和感地学习日语。

2 中日同形词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潘钧认为:“至今未有一个为诸家所公认的、明确的关于同形词的定义。

”①在他看来,中日同形词的定义还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领域。

日本学者大河内康宪给同形词下了这样的定义:“いずれがいずれを借用したかを问わず、双方同じ汉字(简体字は问わない)で表记されるものを同形语と呼ぶようになったとおもわれる(无论谁借用谁,除简体字外,双方都是用汉字表记的就成为同形词)。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使用情况调查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使用情况调查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使用情况调查作者:顾诗怡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8期摘要:中日同形异义成语的使用和学习对于中日两国学习者来说都不是件十分轻松的事情。

而关于中日同形异义成语的研究也有很多,但局限于词典义的研究。

本文通过调整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日语均衡语料库中,中日同形异义成语的使用频次,对其使用情况做出总结,为其现实意义的研究做一个铺垫。

关键词:四字成语;语料库;中日对照;同形异义词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078-02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四字成语是成语中最典型的格式,数量也居于首位,是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崇尚对偶的审美体现。

时至今日,短小精练的四字成语仍在报刊新闻、书籍杂志、甚至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光热。

中日两国长久以来交往密切,文化传播自古有之,四字成语也作为文化转播的一种,也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并以其独特的魅力生根在了日本的语言文化中。

日本的四字成语中有大量源于中国的四字成语,还有日本人自己创作的四字成语。

其中,很多成语字面上看上去与中文的四字成语十分酷似,有的是繁体和简体汉字的区别(如:天衣无缝(中)、天衣無縫(日)),有的是前后词序的区别(如:异曲同工(中)、同工異曲(日);铁石心肠(中)、鉄心石腸(日)),我们可以将这些“外形”相似的四字成语称作中日同形四字成语,即由四个相同汉字(忽略简繁体差异)构成的成语为中日同形四字成语。

而在中日同形四字成语中,又能分为语义相同和不同两类。

形式相同、语义相同的四字成语,如:温故知新、一衣带水等,这些成语对于学习汉语的日本学习者和学习日文的中国学习者而言都是福音,因为一眼就能明白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而与之相对的,在学习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时候,母语却会造成障碍,使得我们望文生义,产生误用和误解。

不光是学习者容易误用同形异义四字成语,冯峰(2002)在“中日同源成语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曾指出国内“出版的一些日汉(汉日)成语辞书”中对于某些同形异义成语的翻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误”。

关于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

关于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

关于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作者:侯丽丹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06期摘要中国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它对其周边的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大影响。

中日两国的语言在词汇上互相影响,使之产生了许多字形相同的词,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同形词。

同形词的同义性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日常学习日语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可以忽略同形词还有差异性的一面。

关键词中日同形异义词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误用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16On Chinese and Japanese HomonymHOU Lida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67)Abstract China is the center of East Asia culture, i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ir surrounding regions and ethnic culture.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 vocabulary and then influence each other, thus producing the same word many glyphs that we usually say the word counterparts. Homograph synonymy daily for our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Japanese have positive effects, but we can not ignor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homograph.Key words Chinese and Japanese Homonym; Japanese learners in China; misuse本论文从中日同形异义语的起源,意义等角度研究。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两种语言都源于汉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的发音、用法和文法等方面的不同已经非常明显,而同形词的词义也有所不同。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和前提,然后介绍了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原因,最后分析了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对两个语言的影响。

首先,定义中日同形词:中日同形词(identical shape words)
是指它们的发音和拼写都相同,但是意义也有所不同。

这类同形词是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发展史所导致的,它们在各自的语言里具有不同的含义,甚至有时意义完全相反。

其次,分析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的原因:
1.义的演变:中日两种语言的词义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这种自然变化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词义差异。

2.化差异:中日两国之间存在古老的文化差异,影响着它们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语言习惯,从而引起了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

3.言的不同实践:中日两种语言的语法、句法结构等在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原因之一。

最后,分析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影响: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对两者的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词义重叠的同形词数量很少,大多数词义各不相同,它们会增加学习两种语言的难度,尤其是在涉及到文化翻译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此外,错误的日语用词也很容易引起误解,影响双方的沟通效率。

综上所述,中日同形词的发音和拼写相同,但是意义上却有所不
同,这是由于历史演变、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不同所导致的,而且它们会影响到双方的认知和沟通,因此,在学习和运用这两种语言时,应该特别注意中日同形词的用法,避免误解和错误。

浅析中日同形异义词

浅析中日同形异义词

浅析中日同形异义词作者:蒲倩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8期摘要: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文字对日本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两国语言相互影响,形成了很多同形词,但是用法和意思不相同。

中国学生学习日语,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很容易对这类词进行误用,所以有必要对这些词进行考察、分析,以便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同形异义词;误用;解决对策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中国汉字传入日本,日本人根据汉字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同时借用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有相当数量的词现在仍在使用,另外日本人还根据汉字创造了大量的词汇。

在近现代,日语里很多词汇又反过来影响汉语,输入了不少日语词汇。

因此汉语和日语里有很多同形词,但是在中文和日文的语言环境里,用法和意思却不一样。

中国人学习日语,由于受到汉语的深刻影响,很容易出现误用的现象,导致错误百出,妨碍准确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同形异义词进行考察、分析,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同形异义词的定义及对中国人的影响在中日两国语言中,词形相同却词义不同的词,就是同形异义词。

日语里出现了大量的同形同义词,也就是词形和词义与汉语完全相同,如世界、法律、教育、大学、改革、学生等,这些词的学习和使用,使中国人比其他不懂汉字的外国人更具有优势,更容易理解、记忆、运用。

但是同形异义词,由于词形与汉语相同,但词义不同,甚至相反,如果中国学习者直接当成汉语来理解,就大错特错。

例如,日语里的「娘」「手紙」「野菜」「姑」「愛人」「丈夫」等,这些词单从词形来看,能在汉语里找到对应的汉语词,但是翻译成汉语,则分别是“女儿”“书信”“蔬菜”“岳母或婆婆”“情妇或情夫”“结实”。

这样的同形异义词在日语里大量存在,会给中国人学习日语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对同形异义词的考察、分析是有必要的,以便中国人能够准确理解、使用这些词汇。

二、同形异义词的分类(一)意义和用法相近的同形异义词这类词在中日两国语言中,意义和用法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微妙的差异。

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交流 的记录,包括汉字的传入和佛教 的传播等。
现代中日语言交流的形式包括留 学、旅游、学术研究等,对于促 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 好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关系 一度紧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国关系逐渐回暖,语言交流也 得到了加强。
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中日同形 类义词的语义、用法和演变规律
拓展研究范围:不仅关注中日同 形类义词的对比研究,还可以探 讨与其他语言的同形类义词的对 比研究
添加标题
பைடு நூலக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跨学科合作:与语言学、文化学 等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推 进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通过研究中 日同形类义词,促进中日两国之 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 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等
研究成果:总结出中日 同形类义词的语义差异、 用法差异和文化内涵差 异
研究意义:促进中日语 言文化交流,为中日跨 文化交际提供参考
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 完善研究中日同形类义 词的语义和用法差异, 探究文化背景对中日同 形类义词的影响
词义范围不 同
词语搭配不 同
对中日两国语言交流的影响:中 日同形类义词的语义差异可能导 致误解和沟通障碍,需要特别注 意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对中日经济交流的影响:在商业 和贸易领域,同形类义词的语义 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纠纷,需要 特别注意合同条款和商业信函中 的用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语义差 异反映了中日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的差异,正确理解和使用同形类 义词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词研究
“萌 V ‘人 气 声 优 ”,“卡 哇伊”,
“元 气 爱 豆 ”等等。 此 外 ,同学们在学习中日同形
异义词时大都存在与原有中文词 汇的词义弄混的情况。而 且 ,“和制
文 2019.04 学 教 育
词 汇 ”从日本 流 传 到 中 国 ,被中国 人接受并广泛使用。日语词汇中出 现 很 多 汉 语 字 形 ,日语中的汉语词 汇和汉语词汇书写有很多相同的 地 方 ,但也有不同。很多同学在学 习中遇到同形异义词时会出现很 多 问 题 ,但 是 没 有 进 行 过 总 结 。 5 0 % 的同学觉得在学习基础日语 课程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同形异义 词义把握不准的情况。
在中日两种语言中意义明显不同 了解很透彻。③了解。
的词;NUothing)类词:在汉语中没
日 语 词 汇 :清 楚 词 义 :整 洁 ;
有与其相同意义的日语词。®
清秀,秀丽。
( 一 ) 〇类 词 可 以 归 为 “重叠 这两个词的字形基本一样,但
型”,即汉语词义和日语词义既有 是在词义上完全没有重合之处。
汉 语 词 汇 :勉 强 词 义 :①能 出现了假名,从中国古籍中大量引
用的汉字词在日本文化的浸染中, 也逐渐有了自己固定的用法。这些 词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原有词汇 意思是一致的。但 其 中 ,值得一提 的是和制汉字。19世 纪 以 来 ,由日
本 向 中 国 传 播 ,在 中 国 环境的影响 下 ,与其原有意义和字形也产生了 不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同的部分,又有各不相同或不包
本 文 所 研 究 的 是 D 型 词 ,即
含的部分。
“同形异义词”。
例 1:
二.中日同形异义词产生的原
汉语词汇:先端词义:①犹, 因

中日亲族内对称词对比考察

中日亲族内对称词对比考察
名词 性对 称词 有“ 族 名称 +你 / ” 你 亲 您 “ 您” 名字 “ +你 ” 大类 , 日语 中代 名 词 性 对称 词 有 “ 三 而 亲族 名 称” “ 字” “ 称代 词” 、名 、人 三大类 。
( ) 族 内对 称 词 的 呼 格 用 法 分 析 一 亲
多地使 用代 名词 性对 称 词 , 导致 日语 会话不 自然 , 影 响交 际 的顺 利 进 行 。二 是 通 过 上 述 分 析 还 可 以看 出 , 够用 于尊 长 的代 名 词性对 称词 , 日语 中主要 能 在 是亲族 名称 。与此 相 对应 , 汉语 中称 呼 尊 长 时主 要
二 、 日亲 族 内对 称 词 的 使 用 分 析 中
笔 者将 中 日电视剧 中所 出现 的 中 日亲族 内对称 词分 为尊长 、 同等 、 年少 类 关系 。其词 汇 的具体使
用情况 如下 :
格用 法分别 为“ 名前/ 拓前 ” “ 前/ 前 + 、名 名
分别 为 “ 前 / 名
外 , 有“ 小+姓” 还 老 以及 “ 公 、 婆 ” 称 呼 。其 老 老 等
二 , 呼 比 自己年 长 的 同 胞 兄 姐 时 , 语 中通 常 以 称 汉 “ -/ … +亲族 名 称 ” 称 呼 , 日语 中则通 常 大/ 三 来 而 以“ 字 +亲族 名称 ” 名 来称 呼对方 。另外 ,名字 +亲 “ 族名称 ” 的称呼方 式 在 汉语 中 多用 于 称 呼 表兄 弟 或 亲族外 的人 。其 三 , 呼 同等 的夫妻关 系 时 , 日语 称 汉
法 方面 , 对称 词作 为 句 子 的 主语 或 者宾 语 是 否 显现
尢 ” 。
自身的词 ; 对称 词 为提及 听话者 的词 ; 他称 词 为话 题

中日文学作品中封建家族制度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研究——比较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

中日文学作品中封建家族制度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研究——比较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

中日文学作品中封建家族制度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研究——比较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度,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流。

日本文化也深深地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

两国无论是在语言、风俗还是文化方面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在中日社会中,家族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家族的成长过程也给与了社会发展进程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时期,例如中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在家族文化方面,中日两国有着相通之处,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出现了很多以家族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以封建宗法制度的批判与独立以及追求自由为主题。

例如中国作家张恨水的《金粉世家》(1927-1932),巴金的《家》《春》《秋》(1931-1940),林语堂的《京华烟云》(1939)等。

在日本则有岛崎藤村的《家》(1910),夏目叔叔的《道草》(1915),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1921-1937)等。

其中中国作家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作为同名小说,且是以中日家族为主题的经典小说,自然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比较,研究价值颇高。

本文希望通过这两篇小说的多方位对比,深入剖析中日两国家族文化的异同。

通过封建家族制度对书中人物恋爱与婚姻的影响,探讨封建教化与家族制度是如何迫害人们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如何压抑毒害人性的,从而加深对两国家族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封建家族制度;宗法制;爱情;婚姻一、日本的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进步,使其拜托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但同时,明治维新也是不彻底的,大量封建参与被保存下来。

1898年颁布实施的《明治民法》,以维护封建家族制度为基本原则,使家长权、家督继承制、男尊女卑构成近代日本家族制度的三大支柱。

一些文学家对这些制度做出了批判,控诉其扼杀人性和自由的家族制度,探讨解决个人与家族矛盾的方法,这一风潮被称作自然主义文学。

岛崎藤村的《家》就是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试论中日“同素异序语”的误用规避方法

试论中日“同素异序语”的误用规避方法

试论中日“同素异序语”的误用规避方法作者:李春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8期摘要:中日间存在着大量词素相同,顺序相反,而意思相近的词语,语言学界把这些词语称为“同素异序语”。

由于它们词素相同,语义相近,在中日互译时极易发生误用。

如何规避对同素异序语的误用,成为语言学习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同素异序语;误用;规避;方法作者简介:李春莹(1986-),女,广东佛山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教,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日本近代文学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148-02引言:中国和日本同用汉字表达事物。

通过对两国语言的比对可以发现,语言中有类似“介绍”(中)“紹介”(日)、“贺年”(中)与“年賀”(日)等元素一致、顺序不同的词语,这类词语在语言学界中被称为“同素异序语”(或“同素反序语”)。

其存在为中国人学习日语增添了难度,成为他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通过分析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学界对“同素异序语”的研究还不全面,尚未形成体系。

并且,中日两国学者在研究时,往往偏重词语形成的原因,没有对如何规避语言的误用提出系统的方法。

一、何为同素异序语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语言的交流也在盛行。

其中,“同素异序语”的出现与其说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不如说成为了误用的陷阱。

一些学习者很难在中日互译中使用正确的表达形式。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词语才能被称为同素异序语呢?一对语言要被称为“同素异序语”,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同素。

简而言之,词语需要具有相同的文字要素。

第二:异序。

即文字顺序必须相反。

第三个条件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意思相同的词语。

比如:“减低”(中)与「低減」(日)的意思均为“减少,减轻”,语义相同。

第二类为意思相似的词语。

比如“铭刻”(中)与「刻銘」(日),两者虽然都有“在金属或石头上刻上制作者的名字等,或所刻文字”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摘要]中日家族文化既存在亲缘关系,又走向了分流发展,其同中有异的文化形态影响到中日作家的家族书写。

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家》进行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家族小说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各自风貌。

两部小说所书写的“家”的悲剧、家长权威的放逐和传统婚姻的承受,亦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中日两部《家》的家族叙事同曲异调,家族悲剧殊途同归。

[关键词]《家》;巴金;岛崎藤村;家族小说;中国;日本
日本现代文坛曾涌现过一大批以家族故事作为题材的作品。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从此以后》、《道草》、田山花袋的《生》、岛崎藤村的《家》,还有志贺直哉的小说、介川龙之介的小说,等等,都向读者诉说着他们眼中的‘家’”。

家族更是中国现代作家频频涉足的题材领域。

现代文学史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选择了“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为现代启蒙的言说开端。

随后,《母亲》(丁玲)、《家》(巴金)、《财主底儿女们》(路翎)、《科尔沁旗草原》(端木蕻良)、《呼兰河传》(萧红)、《金锁记》(张爱玲)、《四世同堂》(老舍)、《京华烟云》(林语堂)等家族小说陆续面世。

在众多中日现代家族小说中,巴金和岛崎藤村的长篇同名小说《家》尤其值得关注。

岛崎藤村的《家》创作完成于1910年,反映了日本农村两大封建家族小泉家和桥本家日趋没落的过程。

巴金的《家》创作完成于1931年,讲述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两部《家》讲述的都是传统家族没落解体的故事。

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既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反映两国家族文化的典范性文本。

巴金说他的《家》写的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在各地都可以找到和这相似的家庭来”。

岛崎藤村的《家》“正面地处理了被认为日本社会的最根本的组织——家庭的问题”,“从内部描写了家长制家族制度复杂的结构”。

两部小说都以家族问题作为叙事中心,故事中渗透着丰富的中日家族文化信息。

两部小说所提供的家族生活和命运走向,在中国和日本都是非常典型的,以至于《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李卓)这样的社会学著作,都专列一节讨论两部小说,把它们当作“近代中日家族制度的缩影”。

中日家族文化同中有异,并且影响到中日作家所构设的家族故事的样态。

中日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学观念的差异,亦在家族文本中打下了各自的烙印。

在此意义上,中日作家同名小说《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比较。

通过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小说家族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不同风貌,增进对两部家族小说的理解。

一、家族冲突与拯救的悲剧性殊途同归
日本的父权制家族制度是在七八世纪全面“中国化”的过程中确立的,在诸多方面与中国家族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如祖宗崇拜,忠孝观念,父权家长制,等等。

当然,中国的家族制度移植到日本后,因本土化的内在要求,使之“日本化”,从而造成中日家族文化的差异。

中日家族制度的差异,使得两部《家》讲述的家族悲剧指向不同的文化病症。

中日家族的象征体系就其核心观念来说,各有所侧重。

中国传统家族非常重视血缘谱系的延续和增值,“日本家族制度的中心思想是在于延续具体存在的家户经济共同体,甚至为了家户延续的需要,可以调整血缘的系谱继承关系”。

家族制度核心理念的分野,造成了中日家族财产继承制度的差别。

中国祖业的继承是“诸子均分”,日本传统家族的产业继承是“长嗣继承”,家长的地位及家业由长子单独继承。

中国家族“诸子均分”的继承制,留下了家族内
部纷争不已的祸根。

巴金自己说《家》的主题之一就是表现家族内部的“倾轧、斗争和悲剧”。

争斗是巴金《家》的核心故事元素。

家族争斗首先表现争夺家产。

家族产业属于家族共有资源,“诸子均分”的继承制预示着家族的共有财产迟早有一天要被分解,变成各房的私有财产。

在大家族的共有财产变成家庭的私有财产的中间岁月,吞噬家产的争斗在所难免。

在觉慧眼中,“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明争暗斗。

其实不过是争点家产!”私藏字画、偷卖古董、以高家的名义赊账,等等,都是高老太爷在世时争相掠夺、瓜分高家资源的行径。

在巴金《家》中,最重要的争斗是父子冲突。

觉民、觉慧等年青一代与高老太爷争的是权威,是五四提倡的婚姻自由、个性张扬与家长包办婚姻、家长威严的斗争,属于家族内的权力之争,是新旧之争。

这种冲突尤其表现在觉民的婚姻问题上。

在高老太爷看来,长辈决定幼辈婚事“是天经地义的”,“违抗者必受惩罚”。

高老太爷把家长操持儿女婚姻看作是家长的专属权力,不可反抗和侵夺。

对于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影响的觉民来说,他对婚姻问题的理解自然不一样,认为自己的婚事“自己作主”,强调行为主体与权力主体的统一。

觉民要求的是爱情婚姻的属己性,他的观念和行为客观上给传统家族“差序结构”带来了解构的危险,违逆了传统家族制度对他的角色认定,直接构成了对家长权威的挑战。

另一种父子冲突属于旧文化内的纷争,是维系传统家族的礼仪修养与子弟恶俗品性的矛盾。

克安、克定与高老太爷的冲突即属于此类。

中国家族强调子弟知书达礼、恭顺节俭、修身齐家,这是从内部维系传统家族稳定性的关键所在。

但是,传统家族四世同堂、福荫子孙的价值结构,同时也是孕育好吃懒做、争宠使坏、软弱无能、颓废堕落的世家子弟的温床。

因此,家长与败家子弟的冲突是传统家族的恒常主题。

克安、克定败坏的是世家的声誉,从内部腐化了传统家族赖以维持的礼仪,可以说,腐化的不仅仅是人,也是门风,最终指向家族精神的溃散。

因此,高老太爷临终时把希望寄托在党民、觉慧身上,希望他们“好好读书”“扬名显亲”。

五四新文化播撒的西方个体价值观念所培养的家族“叛徒”,把家族作为剥夺个体价值、制造青年悲剧的魔障,从外部消解了家长的权威,否认了家族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所潜藏的腐蚀力造就了败家子,从内部败坏了大家族谦恭礼让、诗礼传家的四世同堂的精神迷梦,瓦解了大家族存在的文化根基,让家长痛心疾首、孤独绝望。

内外夹攻,封建大家族不可避免地“往衰落的路上走”。

在岛崎藤村《家》中,日本家族走向了与中国家族不同的颓败之路。

如果说高家的悲剧是冲突的悲剧,家长、败家子、叛逆者相互斗争倾轧,从不同方向摧毁传统家族的精神大厦。

那么,日本家族则是拯救的悲剧,是个体为家族献祭的悲剧,大家同舟共济亦难以阻止祖传家业的破产。

表面看来,中日两部小说所提供的家族内情迥然不同,但悲剧结局是一样的,其主旨都是对传统家族文化的质疑和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