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件:春秋战国文化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最新课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精品
2.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社会的大 变革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提供了良好的 社会环境
4. “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 批有知识、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 (一)哲学思想 1.春秋时期——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创立 1)老子与孔子的主要主张
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 (一)哲学思想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1)产生的背景 2)主要的派别
派别 代表 墨家 墨翟 儒家 重要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仁政”、“民贵君轻 ” 自然是有自己规律的,“制天命而用之”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世界是“我”的直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
图三:湖北随县曾侯 乙墓出土的整套青 铜编钟
3) 图3的编钟是什么时候的青铜器?它的用途是什么?反 映了怎样的史实? 战国;演奏乐曲;反映了当时我国音乐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上述青铜器的出土有什么价值? 对研究战国历史、绘画、音乐和冶铸技术等都 有极高的价值。
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 (三)科学技术
法家 韩非子 “厚今薄古”,“以法为本”,中央集权君主专 制
思考: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思 想家辈出;有的“仁爱”,有的“超脱”,有的“严 厉”。试概述这几种文化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政 治主张,并分析他们当时的社会作用。
代表 “仁 爱” “超 脱” 主张 社会作用
孟子
有利于小生产者 “仁政”、“民贵君轻 的相对稳定;抑 ” 制统治者的暴政 鄙视富贵利禄 消极;没有顺应 历史发展的潮流
春秋 天文历 首次关于哈雷慧星记录 确立十九年七闰原则 法
战国
高三历史课件:春秋战国文化(一)
法家集大成 者–韩非子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什么最受到统治阶级 推崇?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原因在于:
1、顺应了历史潮流
2、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夺 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3、符合诸侯国君增强国 力,兼并天下的愿望。
影响:
反映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国家
统一和政治稳定。 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命 而亡。
如何看待老子的 “无为”主张?
1、同情人民疾苦:合理,进步性 2、
“小国寡民”:是消极、倒退 3、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在学习上,怎样 才能做到“无为” 而“无不为”?
孔子生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我 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今天山 东省曲阜县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字仲尼。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幼年 丧父 ,家境清贫.成长后 ,曾任委吏 (会计) 和 鲁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等)职位 , 30多岁到 齐国,但未得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其後周游列国 ,提倡德治 .年68 返回鲁国 , 致力於教育 ,並整理《诗》、《尚书》、《春 秋》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是记述孔子谈 话与思想的主要资料。
1、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显然不合时宜:
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2、诸侯争霸,讲究实力和暴力,着眼 于利益,孔子“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 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资料]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 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益的,所以 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 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 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 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 苍的68岁的老人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ppt 人教课标版
5、孔子的思想具有保守的一面,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 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孔子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孔子仍然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 学说是一个古老的同时也是一个年轻的话题,其影响至今仍极为明显。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 (景1)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
件。 (2)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大背景,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 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3)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
(4)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自由宽松, 环境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6)不同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形成百 家争鸣局面,实际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 中的必然反映。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同时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已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 发展的客观要求。韩非子的主张是这种时代 要求的必然反映,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治稳 定。也对后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法治”过度易导 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材料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
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摘自《逍遥游》
材料二: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
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
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摘自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山东曲阜孔子孔讲子学遗址——杏坛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 (景1)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
件。 (2)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大背景,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 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3)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
(4)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自由宽松, 环境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6)不同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形成百 家争鸣局面,实际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 中的必然反映。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同时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已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 发展的客观要求。韩非子的主张是这种时代 要求的必然反映,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治稳 定。也对后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法治”过度易导 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材料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
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摘自《逍遥游》
材料二: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
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
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摘自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山东曲阜孔子孔讲子学遗址——杏坛
高三历史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课件 大纲人教版
思考5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何塞·马蒂、哥白尼、拉 伯雷列入当年的纪念名单。“屈原属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说 法由此得来。 想一想:屈原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与怀念? 答案:爱国主义是热点问题之一。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受到人 民的爱戴。
易混点解读
1.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研究 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
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②是在周“礼”遭到破坏的局面下提出的 ③和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完全一致 ④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答案:A
阅读下列材料: 观察图片:
请回答:图片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和思想家,其 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在 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 到尊敬。
思考3 观察下图(图选自三联出版社蔡自忠漫画),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三幅图各代表哪三种思想?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答案:(1)儒家学说“仁政”,孔子、孟子等; (2)道家学说“无为而治”,老子、庄子; (3)法家学说“法治”,韩非子、商鞅。
思考4 怎样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核心? 答案:(1)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 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 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三者都提出了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伦理观 治国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PPT课件1 人教版高中历史
(4)编订整理出“五经”
孔子的影响
1、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
2、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 的最主要部分。
“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 他,其中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孔子 死时只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代的扩 建,成了拥有466间房的浩大的孔庙, 孔庙的主殿或者说正殿称大成殿,规 模、气势真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 美。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 对者,激烈到要‘打倒孔家店’
(2)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和利益.
阅读教材分析庄子的道家思想
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
庄 鄙视富贵利禄,痛 子
恨不公平的社会现 像
象。
怎样看待庄子 的思想?
韩非子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 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 改革而不必拘泥于成法。这反映了法家 “厚今薄古”的历史观历。史进化、政治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 时期的历 史发展有 何特征?
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大动荡: 诸侯争霸,战争连年
----分裂到局部统一
社会经济发展
大发展:民族不断融合
文化异常繁荣
春秋最战主国时要期的的文特化征发是展有什何么特?征?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
异百常繁家荣争鸣文学,艺思术:想百异花竞常艳活跃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主体内容,应加以批判的 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 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问题1、什么叫“百家争鸣”,战国为什么 会
出现这种思想繁荣的局面?
政治主张
含义:各学派 不同
“百家争鸣”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根源
社会大变革 诸侯争战,思想自由 社会生产的发展 礼贤下士的社会风尚和私学的兴起
孔子的影响
1、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
2、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 的最主要部分。
“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 他,其中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孔子 死时只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代的扩 建,成了拥有466间房的浩大的孔庙, 孔庙的主殿或者说正殿称大成殿,规 模、气势真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 美。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 对者,激烈到要‘打倒孔家店’
(2)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和利益.
阅读教材分析庄子的道家思想
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
庄 鄙视富贵利禄,痛 子
恨不公平的社会现 像
象。
怎样看待庄子 的思想?
韩非子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 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 改革而不必拘泥于成法。这反映了法家 “厚今薄古”的历史观历。史进化、政治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 时期的历 史发展有 何特征?
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大动荡: 诸侯争霸,战争连年
----分裂到局部统一
社会经济发展
大发展:民族不断融合
文化异常繁荣
春秋最战主国时要期的的文特化征发是展有什何么特?征?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
异百常繁家荣争鸣文学,艺思术:想百异花竞常艳活跃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主体内容,应加以批判的 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 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问题1、什么叫“百家争鸣”,战国为什么 会
出现这种思想繁荣的局面?
政治主张
含义:各学派 不同
“百家争鸣”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根源
社会大变革 诸侯争战,思想自由 社会生产的发展 礼贤下士的社会风尚和私学的兴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1)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选2 P4)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人教版高三历史全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ppt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 兴办 私学,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实质是举贤;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德才兼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 不善者而改之。 著作:其言行记载在《论语》里。晚 年编定整理《诗经》、《书经》、 《礼》、《易》和《春秋》,汉武帝 时称为“五经”。
贵族出身,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286年)
约与孟子同时代人,宋国蒙(今 河南高丘东北)人。
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 观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 物;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 不公平现象。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薪尽火传”、“庖 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 捕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屠龙术”、 “邯郸学步”、“无为而治”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 年)高48厘米1990年河南省淅 川徐家岭楚墓出土。
龙首、虎颈、虎身、虎尾、 龟足,张口吐舌,牙齿犀利。 龙首上附六条蛇形龙。脊背上 有有一方座,座上有一神兽也 为龙首,口衔一条龙,龙 首。 通身饰动物纹和云纹,满嵌绿 松石。
神 兽
此神兽形象诡谲,制作精 美,绿松石镶嵌精细,绿石莹 莹,极为美观,实属罕见之物。 对于它的用途,学术界尚有分 , 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悬鼓用的 鼓架,有的认为是编磬架。
莲鹤方壶 春秋(公元前771
年——前476年),1923年河南新 郑李家园出土。通高117厘米,口 长30.5厘米,口宽24.9厘。壶上 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 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 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 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 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 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 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 力承托重器。其构思新颖,设计 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 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高三历史课件: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返回
返回
4.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历史地位 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提出仁, 儒家学派创始人, 伟大思想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礼, 德治,对后代影响深远; 德治,对后代影响深远; 伟大的教育家-提出有教无类 提出有教无类, 伟大的教育家 提出有教无类,打破官府对教 育垄断,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 育垄断,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提出的许多教育 思想对后代的教育有重大意义,如学思结合,知行 思想对后代的教育有重大意义,如学思结合, 合一,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启发等 启发等。 合一,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启发等。 伟大的作家-整理了儒家的五经 整理了儒家的五经, 伟大的作家 整理了儒家的五经,保留了宝贵 的古代文献。 的古代文献。
百家争鸣四大学派. 百家争鸣四大学派 儒道法家最为重要. 儒道法家最为重要 儒道法三家在政治主张上最大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儒道法三家在政治主张上最大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儒家仁政爱民,道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治国。 儒家仁政爱民,道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治国。 儒家有利于稳定统治缓和矛盾;道家有利于休养生 儒家有利于稳定统治缓和矛盾; 息恢复国力;法家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息恢复国力;法家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三者有很大互补性,后来到董仲舒时结合起来形成 三者有很大互补性, 阳儒阴法辅之以道的治国思想 的治国思想。 阳儒阴法辅之以道的治国思想。
返回
6、( 江苏 )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 、(03江苏 、( 江苏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 相攻, 则天下治” 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则天下治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 、 、 、 7.(04广西 ) 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 广西1) 战国时期, ( 广西 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 A.韩非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韩非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8.( 天津 )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 .(04天津 .( 天津16)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 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 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 是 A. 《墨子 墨经》 墨经》 B. 《梦溪笔谈》 . 墨子·墨经 . 梦溪笔谈》 C. 《营造法式》 D. 《天工开物》 . 营造法式》 . 天工开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1.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共107张PPT)
21
儒学基本文献——“四书五经”
六经→五经(孔子编订)
•
《诗》——《诗经》
•
《书》——《尚书》
•
《礼》——《周礼》《礼记》
•
《乐》——《周乐》遗失)
•
《易》——《周易》《易经》
•
《春秋》
22
23
四书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孟子》
24
万世师表
道
删
贯
述
古
六
今
经
德
垂
配
宪
天
万
地
世
25
“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 格;他倡导“礼”影响了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 可以为、不得为行为方式,具有很强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创新 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观念障碍。他强调“不怨天,不尤 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性格特点。
33
② 政治思想: B、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 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 如寇仇。
34
③ 伦理观——性善论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 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 也。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汝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30
(2)孟子思想主张:
① 价值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 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说: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儒学基本文献——“四书五经”
六经→五经(孔子编订)
•
《诗》——《诗经》
•
《书》——《尚书》
•
《礼》——《周礼》《礼记》
•
《乐》——《周乐》遗失)
•
《易》——《周易》《易经》
•
《春秋》
22
23
四书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孟子》
24
万世师表
道
删
贯
述
古
六
今
经
德
垂
配
宪
天
万
地
世
25
“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 格;他倡导“礼”影响了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 可以为、不得为行为方式,具有很强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创新 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观念障碍。他强调“不怨天,不尤 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性格特点。
33
② 政治思想: B、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 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 如寇仇。
34
③ 伦理观——性善论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 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 也。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汝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30
(2)孟子思想主张:
① 价值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 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说: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政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
小国寡民
思考:孔子与老子的学说的侧重点有何区别?
务民之义,敬鬼神 而远之,可谓知矣。
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关注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重视伦理道德
老子侧重对人与自然 之间关系的研究
,创造完备健全的法律制度(法),同 时掌握一整套驾驭臣民的操作技巧(术),从而能够轻松地达到“智虑 不用而国治”的效果。统治者高高在上,不受干挠地行使统治权,依法 行事,不徇私情;像鬼魅一样,幽冥不测,像天一样宰制一切,这是术 的妙用;
此三者缺一不可,皆帝王之具。
庄子(道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恃哉!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 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仁政;人性本 善;民贵君轻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节用节藏
墨·墨翟
儒·荀况
隆礼重法,礼法并用; 人性恶;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天行有常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 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 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影响深远。
孔子和老子分别为儒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学派 理想社会
政治主张Βιβλιοθήκη 孔子 儒家老子 道家
主张恢复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 主张回归小国寡民的时代
用“仁”、道德治理国家,维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
小国寡民
思考:孔子与老子的学说的侧重点有何区别?
务民之义,敬鬼神 而远之,可谓知矣。
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关注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重视伦理道德
老子侧重对人与自然 之间关系的研究
,创造完备健全的法律制度(法),同 时掌握一整套驾驭臣民的操作技巧(术),从而能够轻松地达到“智虑 不用而国治”的效果。统治者高高在上,不受干挠地行使统治权,依法 行事,不徇私情;像鬼魅一样,幽冥不测,像天一样宰制一切,这是术 的妙用;
此三者缺一不可,皆帝王之具。
庄子(道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恃哉!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 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仁政;人性本 善;民贵君轻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节用节藏
墨·墨翟
儒·荀况
隆礼重法,礼法并用; 人性恶;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天行有常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 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 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影响深远。
孔子和老子分别为儒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学派 理想社会
政治主张Βιβλιοθήκη 孔子 儒家老子 道家
主张恢复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 主张回归小国寡民的时代
用“仁”、道德治理国家,维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 问题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a、主观目的: 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 隶主的统治。 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 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展。 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 系,促社会稳定
b、具有进步性: 具有进步性:
c、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什么叫“百家争鸣” 什么叫“百家争鸣”?
含义: 各学派 含义:
不同
政治主张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根 百家争鸣” 源:
•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发展。 发展。 •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周王室衰微, 起。 •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 阶级关系: 受重用。 受重用。 •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 思想文化: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学在民间”。
1、顺应了历史潮流 2、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夺 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3、符合诸侯国君增强国 兼并天下的愿望。 力,兼并天下的愿望。
影响:
• 反映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国家 反映时代的必然要求, 统一和政治稳定。 统一和政治稳定。 • 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 为秦始皇巩固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 过于严厉 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 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 导致秦暴政, 命而亡。 命而亡。
1、从夏商周三代的兴衰中认识到广 大人民的力量 2、希望实行一种相对宽舒的统治以缓 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3、战国初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劳 战国初期,随着生产的发展, 动者的地位有所提高。 动者的地位有所提高。
问题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什么最 受到统治阶级推崇?该思想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 • 原因: 原因:
阅读材料了解老子思想主张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第一性的, 是道派生出来的) (道是第一性的,万物 是道派生出来的)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 、 道之为物, 道是无形、无象、无体的,就是无) (道是无形、无象、无体的,就是无)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立的东西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的东西可以相互转化)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 道经常是无为的, (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件事不是它干 出来的) 出来的)
(1)生平: 生平:
…
A、“道”是世界万物之 源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思想: B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政治主张:“无为” 政治主张: 无为”
老子生平
• 春秋晚期的楚国 春秋晚期的楚国 贵族。姓李名耳, 贵族。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 字伯阳,又称老聃。 做过周朝的“ 做过周朝的“守藏 室之吏” 室之吏”(管理藏 书的官吏) 书的官吏),道家学 派创始人。 派创始人。《道德 经》一书相传为其 所作, 所作,在道教被尊 奉为教主, 奉为教主,被称为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
儒家: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1组 是品德问题, 组 法家: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2组 是违纪行为, 组 道家: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 3组 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组
觉悟
三组观点分别代表战国时 期哪家的思想? 期哪家的思想?
探究 儒家、法家的治国方略有何不 儒家、 同 问题: 问题:?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有什
么现实意义? 么现实意义?
方略: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 方略: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法 家强调“法治” 主张 以法为本”“ 主张“ ”“法不阿 家强调“法治”,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 贵”
德治和法治思想为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实施德治和法治, 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实施德治和法治,有 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的 建设。 建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 时期的历 史发展有 何特征? 何特征?
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大动荡: 诸侯争霸, 大动荡: 诸侯争霸,战争连年
----分裂到局部统一 ----分裂到局部统一
社会经济发展
大发展: 大发展:
民族不断融合 文化异常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有何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有何特征?
(3)孔子 (3)孔子——教育家 孔子 教育家
• 主要贡献在于: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 主要贡献在于: 有教无类”
扩大了教育范围。 学, 扩大了教育范围。 教育对象:贵族垄断 教育对象: 平民子弟
•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 此外: 教学方法、 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 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 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问题2 问题2、分析墨子思想形成的社 会根源,并作简要评价。 会根源,并作简要评价。
(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一个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安定的生产环境。 安定的生产环境。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 (2)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
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 (3)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小生产者 队伍的壮大。
• “无为”的含义:反对严刑峻法,统治 无为”的含义:反对严刑峻法, 者要不干预人民生活, 者要不干预人民生活,少一点欲望与作 少过问政事,薄赋敛,轻刑罚, 为,少过问政事,薄赋敛,轻刑罚,尚 节俭.任其自然,天下就会安定, 节俭.任其自然,天下就会安定,政权 就会巩固. 就会巩固.
如何看待老子的 无为”主张? “无为”主张?
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 百家争鸣, :百花竞艳 文学艺术: 异常繁荣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世界领先
该时期文化的异常繁 荣的原因: 荣的原因:
1、经济的发展 2、社会的大变革
一、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 • 1、老子
完成下表格。 完成下表格。
学派 代表 墨家 墨翟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主要思想
非攻” 尚贤” “兼爱” “非攻” 尚贤” 兼爱” “ “ “ “仁政” 民贵君轻” 重民” 仁政” 民贵君轻” 重民” 唯物主义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 制天命而用之” 世界是“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的主观产物, 鄙视富贵利禄, 鄙视富贵利禄, 痛恨不公平的现象 历史向前发展、 历史向前发展、 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1、同情人民疾苦:合理,进步性 同情人民疾苦:合理, • 2、 “小国寡民”:是消极、倒退 小国寡民” 是消极、 • 3、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在学习上, 在学习上,怎样 才能做到“无为” 才能做到“无为” 无不为” 而“无不为”?
2、孔子
(1)生平
A、“仁” (2)儒家思想 B、以德治民 C、“礼”
讨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人, 家。 ②政治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政治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是伟大的教育家。 ③是伟大的教育家。 编订整理文化典籍,成为儒家经典。 ④编订整理文化典籍,成为儒家经典。儒家思想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教文化成为我国传统 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孔子生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我国历 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今天山东省曲 县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阜县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字仲尼。先世是宋国贵族 宋国贵族。 字仲尼。先世是宋国贵族。 孔子幼年 幼年丧 家境清贫 孔子幼年丧父 ,家境清贫.成长后 ,曾任委吏 会计) 掌管刑狱、纠察等) (会计) 和鲁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等)职位 , 30多岁到齐国 但未得重用,又回到鲁国, 多岁到齐国, 30多岁到齐国,但未得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 讲学。其後周游列国 返回鲁 讲学。其後周游列国 ,提倡德治 .年68 返回鲁 致力於 並整理《 》、《尚书 尚书》、 国 , 致力於教育 ,並整理《诗》、《尚书》、 春秋》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 《春秋》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是记述孔子 谈话与思想的主要资料。 谈话与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 子 周 游 列 国
“东方圣城”是指 东方圣城” 中国的那一座城市? 中国的那一座城市?
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专家参加学术活动。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
孔庙
喝孔府宴酒, 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做天下文章!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小生产者地位低下,希望提高政治地 )小生产者地位低下, 位
评价:
• 符合人民利益的。 • 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 顺应历史潮流 •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 弘扬。
宏 章 阔 论 滋 我 中 华
缅 怀 先 师 忧 虑 天 下
中国亚圣 : 孟子
问题3、孟子为什么提出“重民” 问题 、孟子为什么提出“重民” 的主张? 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五经” (4)编订整理出“五经” 编订整理出
•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 •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 为不知”“三人行, ”“三人行 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 •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为师矣! 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