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探讨染色体多态性的临床意义-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异染色质分为功能性异染色质和结构性异染色质,功能性异染色质通常无转录活性,属非多态性,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染色体多态性的临床意义,供大家阅读参考。
染色体多态性(chromosomepolymorphism)又称异态性(heteromorphism),是指在正常人群中,染色体存在着各种恒定微小的变异,主要表现为同源染色体之间在形态结构、带纹宽窄和着色强度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染色体多态性按孟德尔方式遗传,几乎涉及所有的染色,通常没有明显的表型效应或病意义[1].然而,许多临床医生发现染色体呈多态性的个体存在不孕、不育、自然流产、死胎、生育畸形儿等临床表现[1,2].因此,染色体多态性是否有临床效应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为此,本文就本院检验科近6年来观察到的染色体多态性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染色体多态性的临床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本院生殖中心、泌尿外科、妇产科、小儿科所有遗传咨询者1862例,其中男性1052例、女性810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精子症、少精子症、不孕、不育、自然流产、死胎、异常生育史。
1.2方法患者静脉血经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G带显色,每例标本常规计
数30个中期分裂相,在国联在线染色体核型自动分析系统上分析5个核型,如有异常再加倍计数和分析,必要时做C带分析,每例标本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2005)命名。
1.3处理多态性资料检出率采用χ2检验。
2结果
1862例遗传咨询患者男性1052例,女性810例,检出16种染色体多态核型共91例,检出率为4.89%,男性检出74例,占81.32%;女性检出17例,占18.68%,男女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06,P<0.05,表1)。表2显示91例染色体多态核型类型;表3显示91例染色体多态性患者的临床效应。【1】
3讨论
染色体多态性通常发生在1,9,16号染色体近着丝粒端和Y染色体末端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及D/G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结构异染色质分为功能性异染色质和结构性异染色质,功能性异染色质通常无转录活性,属非多态性,而结构异染色质则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组成,具有高度可变异性,不编码蛋白质,人类基因组结构异染色质的功能和表型效应目前尚不确定[3],结构异染色质在1,9,16和Y染色体的变异通常描述为qh+及inv(9),在D/G组的变异通常描述为pstk+,pss+、短臂的丢失(del)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