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课后练习答案第六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1、绝对优势说: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2、相对优势说: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
3、资源禀赋说: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三种说的联系:比较成本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对成本与相对成本立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范畴。而技术差异论与要素禀赋论并无根本差别,同属于比较利益理论,构成古典贸易理论。
1、都建立在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基础上。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都是静态的分析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区别:
1、假定条件不同:a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
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b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假设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C要素禀赋论,一国的生产成本与生产的要素直接相关,而生产要素至少两种。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
2、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a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两国中选出谁好谁劣,b比较优势理
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即每国都有自己相对优势的产品。c要素禀赋:各国生产自身要素丰裕的产品,对要素不丰裕的产品交换。
3、适用范围不同:a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
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但若某国均劣或均优则无法进行贸易。b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C要素禀赋理论则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新贸易保护主义:New Trade Protectionism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
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5、超保护贸易:凯恩斯主义认为,净出口属于总需求的一部分,可以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进口则会收缩国民经济。一国外贸顺差或逆差对于该国的经济盛衰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凯恩斯主义提倡国家干预国际贸易,大力推动出口,抑制进口,保持外贸顺差,并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理论联系在一起,主张采用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措施。
6、自由贸易主义:是指建立在地域分工、比较利益的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遵循着亚
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教训,主张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反对干涉贸易自由的政府措施。
7、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与艾瀚南(Helpman
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的学说。其主要观点为:规模收益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由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企业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8、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指基于或者可以改变不同国家竞争企业之间战略性互动形成的
均衡的贸易政策。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静态的,即:资源禀赋,消费偏好,科技等都是固定不变的。但现今多了更多时代内容。
9、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
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属,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
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阶段:衰退期
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