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理想人格

合集下载

总结庄子的性格特征及思想

总结庄子的性格特征及思想

总结庄子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庄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深邃而幽默,包含着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庄子的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淡泊、懒散、超然和幽默。

他主张追求自由与自在的生活状态,宣扬无为而治,反对一切功利主义的追求。

他不愿被社会琐事所困扰,倡导放下一切欲望,舍弃世俗的名利追求,追求心灵自由和灵魂的升华。

他在《逍遥游》中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表达了他对自己生命理想追求和对世俗一切假象的不屑。

其次,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无为而治”、“胡乱而生”、“太虚原则”和“忘我自然”。

他反对人为的干涉和劳累,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他认为,人在追求个人自由的过程中,应该遵循顺应天道、自然而然的原则,不做违背本性的勉强和妄为。

他在《齐物论》中写道:“吾齐彼不齐兮,修予以俟吾将。

吾未得谓是修之而甚劳也,有时而更益谬乎!且夫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未也。

夫天之厚君子者也,以其未缴也。

”,提出了顺应自然、以从容对待生死的观念。

庄子的思想中还有一种反抗和激进的想法,他主张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颠覆,提倡个人追求自由与自在的生活方式。

他在《庚桑楚》中写道:“桚、楚之人,修其德行然后敬其亲,修其戎行然后敬其君。

庖人虽不肖,敬其神而诚以事之。

”,提出了社会中个人追求自由与自尊的观念。

庄子的思想还包括对于人类智慧与自由的思考,他在《养生主》中提出了“忧民之志,甚思其志,不能万全之也。

德齐于医,可保藏也;曜于星,可报世也;浑沦于万物,可事焉也;神明于鬼神,可与游也。

”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和养护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追求智慧与自由。

综上所述,庄子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体系深受世人的推崇和喜爱。

他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淡泊、超然和幽默;思想主要包括“无为而治”、“胡乱而生”、“太虚原则”和“忘我自然”。

庄子本真理想人格审美内涵的现代阐释

庄子本真理想人格审美内涵的现代阐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2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Feb.2024  收稿日期:2023-09-23 作者简介:赵诗华(1981-),男,讲师,博士㊂主要从事道家哲学㊁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㊂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庄子 真”观念的 别现代”美学阐释(AHSKQ2020D205)□哲学与文化思想研究庄子本真理想人格审美内涵的现代阐释赵诗华(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摘 要:‘庄子“文本中描写了大量理想的人格形象,都以保持个体自身的本真以及追求内在精神的自由作为最高的生命理想,这主要体现在庄子所塑造的丑人㊁匠人和以真人为代表的神人㊁圣人㊁至人等三类群体身上㊂他们充分体现了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及其所表现出的三种审美意蕴和人生境界:形体残缺的真丑之美及其追求的顺命境界㊁涵道于技的游戏之美及其安命境界㊁达道的精神飘逸之美及其逍遥境界,它们共同指向个体生存与生命精神的自由和自在,并将其作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呈现了庄子 以真为美”的人格审美内涵㊂关键词:庄子;本真;人格;审美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4)02-0037-05Modern Interpretation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ChuangTzu ’s Natural and Ideal PersonalityZHAO SHI -hua(School of Literatur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 :Chuang Tzu describes many ideal personality images,all of which take maintaining an individual’s authenticity andpursuing inner spiritual freedom as their highest life ideal.It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groups Chuang Tzu described:the ugly man,the craftsman and the divine man,and the sage and the supreme man.They fully embody the construction of Chuang Tzu’s ideal per⁃sonality and its three aesthetic implications and life realm:the beauty of the true ugliness of the deformed body and its pursuit of follow⁃ing destiny,the beauty of the play of the way and its peace of life,the beauty of the spirit of the way and its realm of freedom.They allpoint to the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 life spirit and take it as the inner quality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All three of them jointly present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Chuang Tzu’s personality of taking the natural as the beauty”. Key words :Chuang Tzu;natural;personality;aesthetic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重要典籍,其以语言奇崛㊁文风荒诞㊁想象奇特而著称,它以 寓言㊁重言㊁卮言”三种不同的诗性表达描写了大量的名物事象 小到草木虫鱼,大到名山大川㊁神话和历史人物,其中涉及到人物描写时,庄子往往以故事(对话)的形式描绘了许多理想的人物形象,寄寓了他对个体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些理想人格形象集中体现了他对本真人格之美的审美追求及其诗意生存方式的推崇㊂一㊁本真人格理想生发的现实因素与思想来源庄子对理想个体人格本真之美的建构与推崇,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哲学思想来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㊂具体来说庄子时代的个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这直接导致其对人的境况的反思,逐外抑或保内成为其人格理想建构选项;其次,有感于诸子百家生命理想及其人格理想建构的激烈碰撞,老子的生命哲学成为其人格本真之美的主要思想来源㊂这些是促成庄子对个体本真人格追求的重要动因㊂(一)外在的生存危机促成对个体生命本真的关注庄子时代频繁的战乱直接导致个体生命危机㊂这在春秋乃至战国时代诸多思想家的论述中均有着详细的记载,墨子有云: 饥者不得食物,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㊂ 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㊂”(‘墨 子㊃非乐上“)孟子对统治者杀伐民众有着痛彻地描述: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㊂”(‘孟子㊃梁惠王上“)对统治者这种残酷暴政及其杀伐所导致的生存危机是当世士人对现实普遍共识,庄子也对此在‘人间世“等篇章中有着鲜明的批判和揭露: 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蕉,民其无如也㊂”这些残酷的现实逼迫当世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反思生存及生命本原的直接动因㊂而庄子不同于儒家以推己及人的仁爱方式来建构自己的道德人格类型,也不同于墨家以 自苦为极”的 兼爱”方式建构自己的理想人格,以向内的目光关注个体生命本身及其自然本真人格的还原和理想建构㊂为了求得个体生存,当世社会领域里所兴起的追逐名利等外物的社会思潮是促使庄子思考生命本身不为物役的重要动因㊂庄子多次指出名利的实质及其残生损性的弊端,‘人间世“有云: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㊂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㊂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㊂”另外,他在‘齐物论“指出: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生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庄子以逆向之思洞察到人的欲望是造成个体自我㊁人与人㊁群体(国家)之间产生争斗和生存危机的根源,其中名利与物欲是其主要批判的对象㊂可见,庄子时代,外在残酷的生存危机和个体内在欲望驱使所生发的名利之心是当世普遍的社会现状,不同于儒墨诸子,庄子更加关注人的生命本身和人的生存本真,这也是促使他关注个人生命自由和本真人格理想建构的现实因素和外在动因㊂(二)对老子 道-气”生命思想的吸收和发展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其超越的生命思想是分不开的,而这与其对老子 道-气”为本的生命哲学观念的吸收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㊂对老子生命源于道的思想吸收㊂老子那里,道作为宇宙的根源,一切都产生于道,包括人的生命㊂如其多次论述道作为本源时,强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㊂”(‘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㊂”(‘五十一章“)因此,道是世界的本源,它产生一切㊂作为生命的本源,落实现象界即表现为万物之 德”,具体又表现为 自然”与 无为”两大特性㊂于人而言,人应该遵守 道”的 德”性,不能违背道的 自然”与 无为”的规律,否则就会违背生命的规律㊂无疑,庄子吸收了老子生命源于道㊁道为万物之源的思想,即其在‘大宗师“中所言: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所以 庄子即以老子的道为万有与生命的形上基础,并运用道来开发万有与生命的内涵”[1]㊂对老子生命气论思想的发展㊂由上可知,道作为万物及生命的本源,万物具体化生,在老子那里还需要另一种物质 气”作为中介,即 一生二”, 二”作 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而万物生,因此,气作为生命的特质,是万物无法失去的㊂后来庄子继承了老子生命气论的思想,作出更加显豁地表述: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田子方“)于人而言,庄子有时将 气”之有无作为生命存在的根据,如其‘知北游“中所云: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㊂固曰:通天下一气耳㊂”因此,生命源于阴阳二气的融合在庄子这里发展成为主体生命的主要因素㊂生命源于道进而进展为气的生成,这对庄子个体人格理想的建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㊂老子的道之 自然无为”的特性及其 道象”的 气化”描述为庄子个体的人格理想的精神特质及其变形提供了思想资源㊂可以说,庄子的人格美理想的本真之美就是这种气化生命精神的表现㊂二、庄子本真理想人格的三种形象及其审美内涵就理想化的人格建构,庄子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除了寓言方式对人的隐喻),这些人物形象无外乎灌注了 道”和 气”的生命特征,在实际行为中体现了自然和无为的行为特征和人格气象㊂这种理想化的人格形象,在庄子那里,可统称为 畸人”: 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大宗师“)㊂ 畸人”郭象注为 方外而不耦于俗者”,成玄英疏解为 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乖异人伦,不耦于俗”[2]㊂简言之,畸人即超乎形质㊁不拘于俗的人㊂进而言之, 畸人”最典型的莫过于庄子所描述的 方外”之人: 天人” 真人” 神人” 至人” 神人”㊂然通观庄子所有的理想人格形象,他还描述了大量 方内”之人,即 丑人” 匠人”与普通劳动者等,与 真人”等从不同层面呈现了本真人格理想的美好图景㊂(一)形体残疾的 丑人”之美与儒家所追求文质彬彬人格形象不同,庄子打破儒家仁义所建构的谦谦君子人格形象,反其道而行之,从形体残缺而涵蕴自然之德的角度来看待理想化的人格形象,并将其视为人格的一种典范㊂可以说,庄子深化了老子美丑相对于 朴真”为美的致思路径,并将其引入人格领域,实现了 化丑为美” 以真为美的人格塑造㊂通观‘庄子“文本,他描述了大量形体残疾的人格形象,要么是天生残疾,要么是后天导致,但在庄子看来,这些残疾的 丑人”具有生命真美的意蕴和天真的人格气象㊂1.无用之用的生命之美从世俗角度来说,人格之所以为美,关键在于其有用于世,无论是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㊃八佾“)还是德行 充实之为美”(‘孟子㊃尽心下“),皆以礼仪彰显于世,为人榜样㊂在庄子看来,这些人为的道德行为或外在事功行为,无关于人格的本真之美,人之所以美恰恰在于超越外在行为的生命本身,这是庄子理想人格建构的逻辑起点㊂在庄子描述的丑人中,恰恰是那些顺应自然本性而守护天性的人能够绽放人格魅力㊂最为典型的是‘人间世“中的 支离疏”: 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可以看出,支离疏从相貌上来看,奇丑无比 脸隐藏肚脐下,肩旁高于头顶,发髻朝天,五脏六腑血管朝上,两条大腿和肋骨并列㊂然就这样一个人,靠着自己给人洗浣补衣㊁筛糠簸米养活自己和家人,而且还因残疾免除劳役和兵役获得了生命的完满㊂庄子所要表达的并非 因祸得福”的生存之理,而是肯定支离疏超越世俗眼光顺应天83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生残躯㊁极尽本能的求生精神,体现了 无用”之 大用”的生命本体价值观 终其天年”㊂其中蕴涵着庄子将生命本身作为至高存在的真理,同时也体现了庄子对人格美超越世俗性的认知㊂形体的物质生命是庄子关于人的生存价值的逻辑起点,这也是其所处时代人的生存危机的使然,而支离疏恰以丑人之无用成就了自身保存生命的大用㊂如其在‘人间世“中借楚狂接舆之口发出 天下有道,圣人成也;天下无道,圣人生也;当今之世,仅免刑焉”的感叹㊂2.内德充盈的丑人之美庄子所描写的丑人 形体残缺之人,除了塑造那些顺应自然之性而保全生命乃至顺命的丑人之外,他还描绘了许多形体残缺但内德充盈㊁气质非凡,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丑人形象㊂这主要集中在‘德充符“中,如王胎㊁申屠嘉㊁叔山无趾㊁哀骀它以及‘大宗师“中的子舆㊁‘至乐“中的支离疏和滑介叔,等等㊂‘德充符“中王骀㊁申屠嘉和叔山无趾都是腿有残疾之人或独足者,然其却以德性充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其中王骀以 常心” 守宗”而不随物迁,以不言之教感染民众,从之游者众,甚至吸引孔子欲从其学㊂申屠嘉以忘我之德斥责子产以世俗观念取人的态度,终使子产汗颜㊂叔山无趾以补救心态讽刺孔子求名之心,令其幡然悔悟㊂庄子以寓言的方式借这些患有足疾的丑人因能顺任不足而具有高迈的自然之德讽刺那些世俗的眼光,独标内在充盈的德行㊂将这种内德充盈的人格风范推向至极莫过于丑人( 恶人”)哀骀它㊂庄子借助鲁哀公与孔子关于的 恶人”哀骀它对话,以反衬的方式指出哀骀它尽管 以恶(丑)骇天下”,但魅力无穷㊂大丈夫与其处,念而不能离,妇人见之,则争欲为其妾,就连鲁哀公与其处,则想将国传授之㊂庄子借仲尼之口直指原因所在 哀骀它 才全而德不形”㊂ 才全”是指人生不受 死生㊁存亡㊁穷达㊁富贵㊁贤与不肖㊁毁誉㊁饥渴㊁寒暑”等外在因素影响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伤害㊁得到保存; 德不形”是指凝聚内在的生命,使德不外露,从而保持内心的虚静㊁包容万物,从而实现生命的充实和内德的完满实现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㊂可见,在庄子看来,他之所以关注丑人他更多的是从生命一如和内在之德的角度看待人的形躯的,与外在形貌相比,庄子侧重于丑人的内在德性,以此讽刺世俗的伦理观观念: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㊂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㊂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㊂”(‘天道“)对庄子而言,人之声色形貌不足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性之实情,与世俗评判相反,他更在意内在自然之德,而 丑人”恰一反世俗常态独标于世㊂这些体貌残缺之人,庄子给予浓墨重彩地的刻画,以此彰显其独特的内在德性和充盈的精神㊂总之,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内在自然德性的完满,庄子以超越形貌的自然德性作为衡量人性内在价值的重要标准,否定常识状态下对人的正面威仪的推崇㊂实际上,这是庄子对内在自然德性的推崇,旨在张扬一种德性充盈的自然和本真之美,与儒家 彬彬有礼”的仁德威仪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开创了中国传统 真丑”人格审美的先河㊂(二)涵道于技的游艺之美庄子除了通过残疾的 丑人”形象来建构自己的个人理想外,他还描写了大量的具有超群技艺的民间巧匠和普通劳动者㊂这些能工巧匠不同于前者,庄子没有强调形貌的出奇,而是突出他们从事匠事时所展现出来那种超越的技艺实践及其所表现出来身心合一的游艺之美,充分体现了他们超绝的身体特异功能和艺术精神㊂1.顺应自然的技艺之美‘庄子“中描绘了许多民间匠人,对这些群体的刻画大多数已经超乎形体残疾之人顺随天命的特征,表现他们积极应对生存和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淡然和游戏精神,这主在他们日常劳作和相关的技艺活动中有着鲜活的描述㊂超越功利之心的日常生活之美㊂庄子对这些民间匠人的刻画,超越了生存困境的描述,而是突显其超越外在功名利禄和自由驾驭日常生活的一面,体现了日常劳作的自由之美㊂无论是庖丁解牛㊁轮扁斫轮,还是梓庆削木为鐻,抑或津人操舟若神,他们都已超出劳作实用目的本身,进入一种忘我的素朴生活境界㊂特别是‘天地“中孔子弟子子贡与汉阴丈人关于取水灌溉田地的对话,子贡看到丈人抱瓮取水灌溉十分辛苦,建议他利用槔代替人工汲水㊂子贡的好意却迎来汉阴丈人的不屑与斥责: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使得子贡无言以退㊁茫然所失㊂庄子借用丈人之口,批判了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者必有机心”的现象,表达了超越功利之心 机心的日常生活态度,并将 道”作为日常劳作和生活的根本㊂技进于道的身体游戏之美㊂在庄子看来,日常生活中摈除机心的劳作是通向美的必经之路,因此,他通过大量的技术寓言申述这种游戏的生活自由境界㊂就此,他浓墨描摹了以道驭技的游戏状态,突显了处于这种状态中人的身体游戏之美㊂最为典型的莫过于 庖丁解牛”的寓言,特别是开篇的那段描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的情形:庖丁解牛时,手㊁肩㊁足㊁膝的协调和相互配合,在道的引导下,身体的力道均匀融汇,使刀游走于皮肉骨隙之间,其所发出的响声以及身体运行的节奏无不契合‘经首“‘桑林“之乐的节奏㊂显然,庖丁解牛在庄子笔下已不再是一部血淋淋的屠宰,而是一种得道以致游心于艺的身体表演,它已超越了日常的劳作,不再局限于生存需要,俨然成为一种放达闲适的身体艺术表演㊂除此之外,‘达生“篇中所描述的吕梁丈人蹈水亦能揭示出以道驭技的身体游弋之美,特别是吕梁丈人出水的放达姿态 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的潇洒㊂可见,庄子对这些身怀绝技匠人或民间劳动者的描述,常常以得道者的形象出之,表现其超越现实功利关系而显示出融入生活的身体游戏之美,体现了一种与生活无隙的本真状态和人生境界㊂2.乃凝于神的境界之美庄子在描写这些匠人或民间劳动者,除了显示他们得道驭技所表现出来的身体之美,同时还揭示出他们何以得道的心境之美 一种 无动于衷” 乃凝于神”的境界㊂何以得道?何以入神?这在‘达生“中 梓庆削木为鐻”的寓言中有着详细地揭示:鲁侯见梓庆所作之鐻(乐器),惊93 第2期庄子本真理想人格审美内涵的现代阐释叹其有鬼斧神工之韵㊂问之何为?梓庆以斋以静心答之 三日不敢心怀庆赏爵禄,五日不去计较赞誉和机巧,七日忘怀身体四肢,然后以澄怀之心入山林观材质,得心应手, 水到鐻成”㊂实际上,庄子在这里揭示的是这些身怀绝技的匠人或劳作者之所以出神入化,在于其能通过 坐忘”(‘大宗师“)的功夫实现与道合一的境界即 乃凝于神”境界㊂而处于这种心境的状态,在庄子看来,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状态,它是匠人或民间劳作者人格修为的成果,具有一种理想的人格美㊂一旦达到这种人格境界,则这些匠人的行为处事将无不体现一种顺应自然和个人个性的本真之美㊂如‘田子方“中解衣盘礴的画工,不为礼数所拘,旁若无人,坦然进入作画佳境㊂这在‘达生“佝偻承蜩的描写中也有着生动的描述,佝偻丈人之所以承蜩如拾掇,其关键在于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聚精会神,心无旁骛㊂这种境界达到,是经历长期的身体功夫修养和心志修炼才能达成的㊂其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齐物论“中对南伯子綦 入道”时 形如槁木” 心如死灰”的描述,极显得道之人忘我的神态㊂其次‘大宗师“中 闻道”之女偊则表现为 年长而色若孺子”精神气质的呈现㊂总而言之,上述庄子对民间匠人和普通劳动者超群技艺的描述,已经超越残疾之人(真丑之人)顺命的境界,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安命的游戏人生的境界㊂他们经过身心修养的功夫实践,这些匠人或民间劳作者的身体行为体现了游戏的自由之美,与日常生活之间已不再有间隙,而是具备了安命乐活的人格素质㊂(三)得道之人的飘逸之美庄子除了通过丑人和匠人或普通劳动者去表现内德充盈之的本真之美外,他还通过对得道之人的外在风度仪表呈现得道之人的理想人格气韵及其玄淡飘逸之美㊂这种具有玄淡飘逸特征的理想人格形象主要体现在其对他 天人” 真人” 神人” 至人” 圣人”等刻画中:肌肤若冰雪,淖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㊂”(‘逍遥游“) 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㊂”(‘达生“)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㊂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师“)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㊂”(‘天地“)这里庄子所展现的是理想人格的至高典范,而且带有神话和魔幻版的色彩㊂他们的共同特征在于:一方面他们超常的形体,如肌肤似雪的神人㊁以踵呼吸的真人;其次他们由于得道而展现出恬淡朴真的气质和气色 绰约如处子” 凄然似秋”;最具超越色彩的是这些理想人格具有飘逸的特异功能,他们已经不再是人世间的高人,俨然成为方外的仙人 游乎四海㊁彷徨尘垢之外㊂可见,这些得道之人从人格气质上来说,已超越了上述 丑人”和 匠人”的人世间特征,呈现出超越时空㊁玄淡飘逸的人格气质,具有仙风道骨般的神幻色彩 既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也不会受生死的困扰”㊂[3]换言之,他们是理想人格的最高表现,是对老子理想人格 淡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㊂”(‘老子㊃二十章“)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极显玄淡飘逸之美㊂诚如斯言: 庄子所祈向的人格精神,并非如老子沉潜敛抑;在冲虚淡漠的涵养基础上,庄学更开出一种恣纵逍遥㊁与物同化的精神境界㊂于是,源乎庄子道心之虚无作用,在真朴浑沌之外,乃又现示出一种超迈洒脱的人格形相㊂”[4]庄子对真人等所涵有的玄淡飘逸风格的描述是其人格理想和内在修为的人格化表现,与 丑人” 匠人”一道构成了道家人格美的本真范式㊂三、本真理想人格的美学象征庄子本真理想人格的建构是其生命哲学和美学的重要体现, 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和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㊂”[5]对庄子而言,这些人格理想的塑造源于对现实困境超越,最终指向物质生命的本真乃至精神生命自由的安顿,是其本真生命观的具体呈现㊂1.作为其生命本真的集中表达庄子本真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其立足战国时代个体生命和精神危机而提出的理想方案,集中地体现了他对生命本真的理解:以生命本身作为本真性的存在,生命乃尊崇法天贵真的原理,生命本质乃是追求身体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㊂生命乃是本真性存在㊂庄子所谓的生命包含物质生命以及精神生命两种意涵,这二者在其看来都是生命本真性存在的构成要素㊂如其‘养生主“中所作 为善无近名㊁为恶无近刑㊂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㊁可以全生㊁可以养亲㊁可以尽年”的论断㊂这里他在否定人的心思和欲望无边的基础上,将人生理想的目标聚焦于生命本身 保身㊁全生(性)㊁养亲(身)㊁尽年,即 生命比外物更重要,强调生命重于一切”㊂[6]其中蕴涵着庄子对个体物质生命及其内在精神自由的珍护,这也是他关注 丑人”(残疾之人)以及 匠人”(普通劳动者)的原因㊂在庄子看来,这些民间 丑人”和 匠人”超越外在名利负累㊁游戏生活,充分体现了生命的本真性存在㊂法天贵真的生命原理㊂与儒家侧重从社会㊁伦理的角度安顿人生㊁追求人伦道德的运行规律相异,庄子倾向于从自然宇宙和大化的角度来尊崇道,以此看待生命的实践,具体地表现为 法天贵真”的生命原理: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㊂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也㊂愚者反此㊂”(‘渔父“)作为生命的总原则, 法天贵真”实乃 法道贵真”,从本体论角度来说,庄子的 天”与 道”是同义的,可以说 法天贵真”是对老子 道法自然”(道性自然)的进一步发展和落实,因此,道性之 自然”与 无为”的特性应是人应该所要遵循的法则㊂就庄子所描述的 丑人” 匠人”和 真人”等来说,他们都体现了自然与无为的生命原理和人格特质,其中 真人”作为精神生命的象征,他是 庄子理想人格化身”㊂[7]2.作为精神自由的象征庄子通过丑人㊁匠人或民间劳动者㊁真人等理想人格的塑造乃至运用寓言方式对涵有本真超越精神具体物象的描述,其旨归在于试图建构本真的理想人格及其精神的自由,以此实现对现实生存困境的超越㊂04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浅析《庄子》中的人格理想

浅析《庄子》中的人格理想

浅析《庄子》中的人格理想
《《庄子》是一部充满深奥思想的经典之作,可供研究的领域极为深广。

庄子人生哲学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些是侧重神话传说方面,有些是侧重文艺美学方面,还有些是侧重比较研究方面,也有些是侧重与老子的顺承层面,其中不乏独特深刻的见解,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一些问题还存在,如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只是把“真人”直接归结为《庄子》中的理想人格,而把“真人”“神人”这类人与《庄子》中出现的一系列畸人、以及《庄子》文本中的庄子本人一起归结为《庄子》中的理想人格的研究还不多;还有老子与庄子理想人格共同顺承远古神话方面的研究也很少,综合性的研究还不够。

国学经典导论04-07庄子的理想人格

国学经典导论04-07庄子的理想人格

4-7庄子的理想人格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存在,他继承了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并以此阐释了人的个体与群体、心灵与肉体的关系。

他关注的目标是人怎样才能获得所谓的“天乐”,他的哲学是提倡回到人的自然本性的人生哲学。

在庄子内篇第一的《逍遥游》里,他反复论述了他的独立无待、逍遥自由的思想以及对此的美好畅想。

庄子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不自由的。

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需要条件,也即是“有所待”,有所依靠,因此都会受到限制。

比如貌似逍遥的鲲鹏,活动范围大,行为豪迈壮观,但升起它的身躯,需要足够展开翅膀的空间和飓风,想飞远,得靠六月的季风,鲲鹏如此,更不要说人类了。

人类面对着名利富贵、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还要承受“终有一死”的精神负担,是自然界受到限制最多的,比起其他生物来说离自然原始本性最远。

因此也是最不自由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呢?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也就是那些洞察了宇宙万物的本质,顺应着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天地之间阴阳晦明风雨的变化的人,“至人”、“神人”、“圣人”,也就是《大宗师》里面的“真人”!庄子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形容他心中的理想人格:“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逍遥游》)“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齐物论》)乍一看,庄子所描述的,实在是惊世骇俗,浪漫夸张到极致:渺远的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洁白莹润,行动从容洒脱,餐风饮露不食人间五谷,腾云驾龙游遍南北西东;他们不会伤害万物,所到之处五谷丰登;万物也不能伤害他们,洪水滔天不能将他们淹没,天下大旱、湖泊沸腾不能使他们感到炎热,河水结冰不能使他们感到冷,地震海啸不能使他们改变容色;他们身上的一些尘埃草籽,都能培养出尧舜这样的圣贤。

「浅论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及其现实意义」

「浅论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及其现实意义」

浅论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及其现实意义庄子,名周,字子休。

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小吏,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因崇尚自由,拒绝楚王千金相邀为相,安居陋巷著书立说。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代表作品为《庄子》。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气势磅礴、想象奇特,寓意深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一、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

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

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的精神境界及自由观

庄子的精神境界及自由观

庄子的精神境界及自由观庄子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

中国先秦各家学派皆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一般皆称之为“圣人”,但其内涵或精神境界却甚有不同,如儒家推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者为“圣人”,墨家眼膺“形劳天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者为“大圣”。

《庄子》中描述的理想人格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1)《庄子》中理想人格的不同名号及其精神境界的描述《庄子》中称谓能免除内外之刑或超脱生死、时命、情欲之限的理想人格的名号甚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等,其中表述得最为完整的是“真人”: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事)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傈,入水不儒,入火不热,是知之能假于道者也着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睡,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隘言若哇,其耆欲深眷,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大宗师》)这段对于理想人格“真人”的精神状态或境界的细腻描述,实际上可以分解、归纳为两方面内容:超脱与神异。

显然,“真人”精神境界的最主要内容或特征是对构成人生困境的三种界限的超越,“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是齐一生死的表现;“不逆寡,不雄成,不谟事”是顺应时命的态度,“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是无情无欲的表征。

同时,这段描述还表明“真人”似乎有某种奇特的、神异的超人性能,能“登高不傈、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庄子》中的理想人格还称之为“至人”、“神人”、“圣人”,所谓“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郭象对《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

郭象对《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

郭象对《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首要标志。

庄子的人生哲学有神人、至人、真人的理想人格。

郭象《庄子注》以文本注释的形式,对庄子的思想予以继承、发展、转化、改造而创构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学人或谓“庄子注郭象”“六经注我”。

郭象《大宗师》注:“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则夫游外冥内之道坦然自明,而庄子之书,故是涉俗盖世之谈矣。

”郭象所阐释的庄子之意,即他自己的思想体系,是“游外冥内之道”,即把方外之道与方内之道相融通,则《庄子》之书由方外之书转化为“外内相冥”之书,而成为涉俗盖世之谈。

汤用彤说:“郭序曰,《庄子》之书‘明内圣外王之道’……由此言之,则《庄子》养性之学,即治天下之术也。

”内圣,即养心养性之学,所谓方外之道;外王,即治国平天下之术,所谓方内之道;二者相互融合,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要之,郭象《庄子注》是把庄子的养心养性之学,转化为养心养性即治天下之术。

郭象所创构思想体系的首要标志,是重新建构他自己的理想人格。

因此,从庄子到郭象之理想人格的发展和演变,成为本文讨论的基本问题。

如何理解庄子的理想人格呢?学人一般把庄文中出现的神人、真人、至人、圣人等作为理想人格的名号。

对于这些不同的名号,或认为它们所指称的人物在人生境界上处于不同的层次;或认为处于同样的层次而有共同的人生境界,即体道者。

韩林合说:“庄子将体道者称为‘至人’‘神人’‘真人’‘德人’……有时他也将其称为‘圣人’。

”这两种看法皆在庄文中找到证据,这造成我们对庄子理想人格之理解的困惑。

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因庄文的异质性所致,《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完成的,庄子与其后学的思想有发展与转折,庄子后学又主要分为三派(述庄派、无君派、黄老派),其作者及其思想的差异表现于理想人格及其名号的异同。

〔5〕另一方面是因庄文“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浅淡庄子的理想人格--《庄子的气质》一文读后感/ 王忠文《庄子》一书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作,更是中华文化典籍的块宝。

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TPM)中文科里,《庄子.逍遥游》一文也被选入十一篇的文选项目。

一般说来,本地华文报少有谈及庄子思想的文章,在5-11-1998《星洲日报》的言路版里却欣见许加军先生所作《庄子的气质》一文。

阅毕,笔者有两项看法,想向诸君略说一二。

其一,' 道' 为中华文化的最高范畴,谈 '道' 论及庄子自是无可厚非,但省略了论其' 道' 之源的始祖老子,未免可惜!老子的道论虽然未必人尽皆知其真义,但其《道德经》的开卷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却让众人耳熟能详,朗朗上口。

就连电台广播里的某咖啡广告也引用此言,而且还藉一名小孩之口作如是言:' 说不出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好味道!' 限于篇幅,未能尽谈老子之道论,有兴趣者不妨阅读笔者的专文《老子之道与回教上帝观的比较》(1998 年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 学士论文)。

"无待、无功、无用"的妙用与境界其二,笔者对于许君结论中「并不赞同他( 指庄子) 的' 无待'、 ' 无功'、' 无用' 的絮叨」,觉得对庄子颇不公平。

这是因为前述的庄子思想精华,并非人人知晓,许君不对此作些许说明,也不详细谈及自己不赞同的理由,就在结论里下此断言,实有欠公允。

有鉴于此,笔者特写作此文,简要解释以上的术语及谈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庄子的思想属于逍遥哲学体系,' 逍遥' 一词源自于《诗经》,而庄子所引用的' 逍遥',也就是今日所说的绝对自由。

在今日民主社会里,大家都知道' 不自由,毋宁死',而作为逍遥始祖的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高声呐喊自由,其前瞻性是不容否认的。

' 无待、无功、无用' 其实是属于达致绝对自由的方法与境界。

庄子的人格理想(3)

庄子的人格理想(3)

庄子的人格理想(3)如果以西方哲学的解释模式与框架来看待中国哲学史上的庄子哲学,庄子的人格理想内容似乎并不见容于西方“哲学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2、“逍遥”的人格庄子的“道”衍生出来的理想人格,是逍遥人格。

从老子到庄子,“道”的本体论落实到人生观上,便是“自然”,即打掉生死、有无、彼此、是非的界限,一切顺归自然本性。

孔子的人生态度着重落在“生”上,因此他的道德教诲,便是教人如何实践“仁”。

而在庄子,所重视的并不是“生”,而是生命本身的自然本性,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然状态,一切人为的都是造作的,都将使人丧失原始的淳朴,为人生带来无穷的困惑。

庄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自我,只有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浑浊,来自仁义道德的对生命的污染,追寻得到本质自我。

为了追寻本质自我,庄子开辟出一片“无何有之乡”的精神天地。

《逍遥游》说:“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23)叶海烟先生评述道:“无何有之乡乃无为精神所开拓出来的广大的生活空间,它已不是客观意义的自然界。

无为而自由,无为而逍遥,并非现实社会的实践行动所能达成,而是吾人心灵世界中无所依傍无可企求的自足状态,它超乎任何实用的意图,并因此得以自全自保,而摆脱任何之危险与灾难。

”(24)“无何有之乡”的精神空间中,人的精神状态是“无所待”。

《逍遥游》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5)在庄子看来,列子御风而行,犹有待于风,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的心灵大自由。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对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中反对儒家崇尚的人格模式,倡导了自由、无为、无为而治等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理想。

本文将以《庄子》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庄子》理想人格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观念进行再认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同时也对当代人格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1)《庄子》中的人格观(2)《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3)《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方式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以《庄子》为主要研究文献,综合其他相关文献,对其人格观及理想人格进行深入探讨。

(2)逻辑分析法:对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深入剖析其内涵及实现方式。

三、研究预期成果(1)对庄子理想人格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思想深度的人格理想。

(2)探讨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方式,对当代人格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3)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观念的认识,发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论文结构与时间安排1. 论文结构(1)前言:阐述研究背景、意义、目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等。

(2)理论基础:梳理《庄子》中有关人格观的相关文献,具体分析其内涵及实现方式。

(3)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从庄子理想人格的自由、无为、无为而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方式:从内敛、节制、自省、自我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5)结论:对庄子理想人格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2. 时间安排(1)12月-1月:搜集、整理、分析文献数据。

(2)2月-3月:撰写论文的前三个部分。

(3)4月-5月:完成论文的最后两个章节。

(4)6月汇总,进行修改与完善。

(5)7月完成最终论文。

_庄子_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_庄子_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若 水 《庄子》一书洋洋乎十余万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庄子・天下》,下引《庄子》之文只注篇名),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天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的理想人格———“真人”①。

正如司马迁所说,庄子“其言 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②。

本文旨在探讨庄子“真人”人格的理论根基、品格特征和修为之法。

一、道通为一庄子在《齐物论》第一段中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极其精彩而生动的画面,一为“地籁图”: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而独不闻之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枧、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讠高者、叱者、吸者、叫者、讠豪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一为“天籁图”: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两幅图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天地万物,无论虫、鱼、草、兽、山、河、湖、泽,无论是、非、美、丑,善、恶、贵、贱,莫不经有限而趋无限,由相对而达绝对。

毛嫱,可谓人间美女也,而“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齐物论》),如是则何为美、何为丑?朝菌,朝生而暮落,惠姑,春生而夏死;彭祖寿至七百,而大椿年延三万,如是则孰为寿、孰为夭?庄周梦蝴蝶,蝶亦梦庄周,如是则周耶、蝶耶?梦耶、觉耶?所以,在庄子看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同上),“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论”。

“齐物论”就是要一物我,等是非,齐生死。

既如此,则“齐”者何齐?“一”者何物?庄子说“行于万物,道也”(《天地》),又说“道通为一”(《齐物论》)。

即是说世间万物从表面上看有长短高低之别、是非美丑之异,世人也因此而各执一方———或就高而贬低,或悦生而恶死,或是其所是,或非其所非;而从本质上(道)看,万物皆因自然,本无差等,故万物皆得道。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作者:武自青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10期摘要:理想人格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境界上的完美典型,也是人生理想的最高体现。

庄子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理想人格形象,例如“至人”、“神人”、“圣人”等。

通过对这些理想人格进行分析,形成对庄子理想境界的清晰认识,其中所蕴含对自由的追求和崇尚自然的情怀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培养人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理想人格;自由;价值一、庄子《逍遥游》中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某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

”①庄子在《逍遥游》中多次讲到“至人”、“神人”、“圣人”,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庄子对人生中理想人格的追求,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②徐复观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

《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

”③(一)至人“至人”的形象最初出现在《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④郭象注至人无己:“无己放顺物,顺物则至矣。

”⑤显然郭象注重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指出至人只有从形象世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从而获得解脱和自由,才能达到忘我,与万物冥合为一体的境界。

陈鼓应则认为“所谓‘无己’,意指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扬弃为功名利禄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⑥事实上,庄子从内,外两个方面来描述“至人”的理想人格。

外在方面由于受到来自物质世界等诸多条件的束缚,导致“有待”;内在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和精神的限制,导致“有己”。

庄子认为唯有“至人”能够做到“无待”和“无己”。

因为有内,外两方面的执着,人才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相反只有做到内外皆无我,如同佛教所说的“去我执”,才能解脱,达到至人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境界,实现其理想人格的目标。

庄子理想人格论庄子的人格境界

庄子理想人格论庄子的人格境界

庄子理想人格:论庄子的人格境界庄子理想人格中的科学精神摘要:庄子理想人格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庄子;理想人格;科学精神庄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思路直接承自于老子。

老子将完美的人性比喻成“婴儿”、“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由此,老子导出理想人格应是绝仁弃义、绝学弃智的返朴归真。

在这一基础上,庄子高扬人的自由本性,设计并确立了既不同于儒家积极入世,也有别于佛教出世的“逍遥”型理想人格。

对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进行一番披沙拣金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其理想人格中包含着敢于怀疑、理性的批判、遵循自然规律以及思想自由、尊重个人尊严等在科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

一、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庄子在《秋水》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是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的经典表述。

在庄子看来,“至人”、“神人”、“圣人”是与“道”同体、具有与“道”一样的绝对创造性的品格。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2]他所遗弃的尘垢秕糠也能陶铸出尧舜那样的圣人,之所以不肯“以物为事”,是由于他有着自己更高的价值追求。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明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是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3]其“无为”乃是无为于人世间的仁义礼法、功名利禄,而对人生意义的形而上思考、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道”的体悟之“为”却一刻也未曾停息。

庄子超越了先秦以来对上天盲目顶礼膜拜的愚昧迷信,继承了楚文化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

将天地自然视为认识的客观对象,向曾经笼罩着神秘外衣的自然现象发出了种种疑问。

乘物以游心,解读庄子的人生理想

乘物以游心,解读庄子的人生理想

乘物以游心,解读庄子的人生理想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庄子体道,重在心灵的开拓。

在庄子哲学中“心”字很重要,逍遥游所游的不是肉体而是心,“乘物以游心,不得已以养中”“游心乎德之和”,这里的心就是所游的心灵主体。

庄子讲坐忘,就是使心同于大通,讲心斋,就是要使心虚灵不昧,因此,庄子写心,常用灵台、天府、真宰等词都是把这个真心看作最高境界。

在他看来,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就是努力拒斥这样那样的框限,无止境地追求心灵阔大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克服一切心内心外的障碍,摆脱一切束缚,涵养一种包融通脱旷达贯彻的心胸,“游心于大道”。

具体说来,庄子认为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有待”到“无待”。

破除“有待”观念即是克服主体心灵外障,只有从“有待”到“无待”,才能逍遥游。

“有待”与“无待”是庄子哲学特别是其自由观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谓“有待”就是指人受周围环境与条件的制约,指人与周围事物处于矛盾的依赖关系之中;“无待”就是指人摆脱了周围环境与条件的束缚,取消了与周围事物的矛盾依赖关系。

庄子认为,有待不自由,无待才有自由。

《逍遥游》篇以理想人格如何从“有待”达到“无待”进入“磅礴万物以为一”的逍遥自由境界为题旨。

且看大鹏的出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冀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牙向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

这给人以海阔天空的审美感受。

庄子以如椽大笔,用诗化的语言,通过景物观照对宇宙自然本体和人生进行了深切的体认在这里,庄子体验到了道的无穷博大与深邃邈远,自我主体处于现实之中而不受其束缚,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获得了精神自由。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

庄子理想人格研究论文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著有《庄子》,其中的理想人格思想深刻而丰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庄子认为,人一旦有了追求理想的决心,就能够跳出俗世的险恶和苦难,达到人生的最高理想。

从庄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基路是道德,它包括了虚静、无为、因循、达命、大嚞等方面。

这些道德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抛开各种欲望,追求真常之道。

其次,庄子认为理想人格应该具有涵养,也叫人格修养,它包括了修为、品训、情感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涵养,可以帮助人们修养心灵,增强精神力量。

二、庄子理想人格的实践意义庄子的理想人格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之一。

通过理解庄子的思想,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新的力量。

首先,理解庄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在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当的态度面对问题。

其次,理解庄子的思想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种种考验时更加从容。

比如,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可以以淡泊的心态去面对。

三、庄子理想人格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们的理想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有必要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理想,不断追求真善美之道。

其次,在面对各种压力时,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底线。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人格涵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向着理想人格的方向发展。

总之,庄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思想驱动力和现实实践意义。

我们应该探究其精髓,借鉴其启示,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注入新的力量。

论庄子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人格

论庄子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人格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9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No.92008论庄子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人格刘社锋摘要:庄子以进入“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的“真人”为其理想人格形象,这种理想人格实现了对生死时势和哀乐情欲的超越。

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所具有的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特征,对当代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当下逐渐被“物质奴役”的人们指明了找回自我的途径;给“沉沦”于喧嚣都市生活的人们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使现代人培养起一种享受精神自由的审美情怀。

关键词:庄子;人生困境;超越;逍遥游;理想人格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8)09-0035-02作者简介:刘社锋(1978-),男,河北魏县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7-12-12 中国古代贤哲对理想人格都有较为系统的论述,孔子提出了“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庄子以进入“逍遥无待”境界的“真人”为其理想人格形象,从追求人的终极存在和自我价值的意义上构建其理想人格。

在人生存的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受到来自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必然性限制,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又有着追求精神自由、展现自我个性的欲望。

当这种必然性与自我的自由、个性相冲突时,庄子认为只有从这种主客观的限制当中超越出来,才能体现出人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尊严,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逍遥游”。

一、人生困境“逍遥游”为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从生命的困境中超越出来,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方向和内容,而使人通过实践“无待”的“逍遥游”达到“真人”的理想人格是庄子哲学的终极目标。

庄子通过对社会生活和环境的观察,体悟到困惑着人的生活展开的障碍,即人生困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客观世界的生死时势的限制;二是来自主观世界的哀乐情欲的限制。

《逍遥游》中庄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与理想人格的塑造

《逍遥游》中庄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与理想人格的塑造

战国时期哲学背景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 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 ,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
哲学流派
战国时期的主要哲学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 家、名家、纵横家等。这些流派在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融 合,共同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通过追求精神自由,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 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注重内心修养,实现自我超越
庄子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只有内心的净 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他主张通过冥想、内观等方式来深入自己 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本性和需求。 通过内心修养,人们可以消除内心的杂念 和执着,达到心灵的纯净和宁静。
理想人格典范:至人、神人、圣人
强调自然法则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 自然法则,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 律发展,而不是人为地干预和强
制。
反对人为干预
他认为人为的干预和强制往往会 破坏事物的自然平衡,导致一系 列的问题和矛盾,因此他主张政 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预,
让社会自然发展。
倡导自由放任
庄子倡导自由放任的政策,即政 府不应该对人民的生活进行过多 的限制和干预,而应该让人民自
庄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客观规律,即“道”,人们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生活 ,而不是人为地去干预和破坏它。
理想人格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不强行干预,不逆天而行,从而达到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庄子反对人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认为这些规范会破坏人的自然本性和道的运 行,因此,理想人格应该摆脱这些束缚,回归自然。
02
《逍遥游》概述及主题思想
《逍遥游》篇章结构与内容
篇章结构

《庄子》基本概念

《庄子》基本概念

《庄子》基本概念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著作,被誉为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庄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 道:《庄子》中的核心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体。

道是无形无象、无声无味的,但它包含了一切事物的规律和道理。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超越感官和思维的限制,去体悟道的存在。

2. 无为: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为外物所累,让心灵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3. 逍遥游:庄子提倡的一种精神状态,指的是不受任何束缚和限制,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思考。

4. 齐物论:庄子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人们应该超越对事物的偏见和执着,以平等的心态去看待世间万物。

5. 坐忘:庄子提出的一种修行方法,指的是通过静坐冥想,忘记自己的身体和意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6. 真人: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指的是那些能够体悟道的存在,超越世俗的欲望和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人。

7.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形容得道之人的精神状态,指的是外表看起来毫无生气,但内心却非常平静和自由。

总之,《庄子》中的基本概念涵盖了人生哲学、道德伦理、政治社会等方面,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

这些概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理想人格中的科学精神摘要:庄子理想人格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庄子;理想人格;科学精神庄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思路直接承自于老子。

老子将完美的人性比喻成“婴儿”、“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1],由此,老子导出理想人格应是绝仁弃义、绝学弃智的返朴归真。

在这一基础上,庄子高扬人的自由本性,设计并确立了既不同于儒家积极入世,也有别于佛教出世的“逍遥”型理想人格。

对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进行一番披沙拣金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其理想人格中包含着敢于怀疑、理性的批判、遵循自然规律以及思想自由、尊重个人尊严等在科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

一、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庄子在《秋水》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是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的经典表述。

在庄子看来,“至人”、“神人”、“圣人”是与“道”同体、具有与“道”一样的绝对创造性的品格。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2]他所遗弃的尘垢秕糠也能陶铸出尧舜那样的圣人,之所以不肯“以物为事”,是由于他有着自己更高的价值追求。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明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是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3]其“无为”乃是无为于人世间的仁义礼法、功名利禄,而对人生意义的形而上思考、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道”的体悟之“为”却一刻也未曾停息。

庄子超越了先秦以来对上天盲目顶礼膜拜的愚昧迷信,继承了楚文化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

将天地自然视为认识的客观对象,向曾经笼罩着神秘外衣的自然现象发出了种种疑问。

鲜明地凸显出庄子试图认识、理解客观世界,追问世界终极存在的求索精神。

庄子的“自然者本无故而然”,扫尽一切天命妄言,蕴藏着强大的理性批判力量。

这种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对于人类面对客观世界努力探寻其底蕴和奥秘的科学活动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说:“宇宙由秩序所制约,我们能部分地、而且在不太远的将来能完全地理解这种秩序。

也许这种希望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也许根本就没有终极理论,而且即便有我们也找不到。

但是努力寻求完整的理解总比对人类精神的绝望要好得多。

”[4]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科学家们不倦地努力,并由此而产生了真正伟大的成就。

庄子这种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并不是出于诗人般的狂热,而是基于对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的理性认识。

他在《养生主》中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虽然带有几分不可知论的悲观色彩,但却道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类理性认识的局限性。

“知识之球愈大,则其与未知界接触之面也愈大。

”[5]人类虽然可以不断地打破认识界限,然而却永远不能完全认识这无限的自然界和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人类理性的悲剧,同时也是人类理性的不朽”[6],更是庄子思想的深刻所在。

科学探索作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活动的一部分是极为艰辛而又永无止境的。

二、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庄子以“自然”作为其人生哲学的价值原则,并看到了“自然”的“无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7]因而,庄子的理想人格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

庄子在《骈姆》中通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之比喻,强调所谓至理正道,必须不违反事物各得其所而顺应自然。

庄子这一“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思想真实地告诉人们:在人类之外的这样一个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的,任何关于自然界的探索活动都必须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

人的意志虽然有为,但人在探究自然而展开实践活动时却不能反自然而恣意妄为。

自然规律虽然带有偶然性,但更具有客观性。

对于科学家而言只有承认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才会力求去发现自然规律。

同时科学的任何创造都必须因循自然规律而不是自由而随意的制作。

彭加勒在批判唯名论、反理性主义哲学家勒卢阿时就曾说:他“最荒谬的就是主张科学家创造事实。

”[8]三、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庄子在《天下》中对“逍遥”型理想人格之精神不受任何约束而超然于万物之上作了诗意的描述:“至人神矣!……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在庄子的理想人格中,固然含有其对昏乱无道的社会“知其不可奈何而安知若命”[9] 的顺世思想,然而其理想人格的实质却是超脱世俗羁绊、不为外物所累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

庄子在《秋水》一篇中描述了他在濮水边钓鱼对楚使来请他为相而不为之所动的故事。

他托喻神龟表明自己“宁其生而曳尾涂中”而不“宁其死为留骨而贵”的安于贫贱不与权贵为伍的生活态度。

庄子之所以不为外物所动,不问利害,是由于他有着对于“道”这一最高真理的向往和追求。

“常道”或“大道”是世界本质或自然万物的根本规律或至善至美境界。

因此,追求“体道”、“悟道”实质上是力图超越现有或表象世界,认识世界的本质或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用庄子的话来说,也就是“极物之真”。

他认识到,超然物外的品格对于这种探寻“真知”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天道》中说:“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仪,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必然要“外天地,遗万物”。

庄子所推崇的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就是科学精神。

它要求科学家应该具备不畏权势、坚持真理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以及不为功名利禄动心的恬淡心态。

这样才能做到在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不受常规和习俗的束缚,心无旁骛地潜心于科学,探寻真理。

正因如此,爱因斯坦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孤独的旅客”,他说“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10]庄子对“大道”的探索只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胜于对科学真理的占有,探索之外,别无他求。

这种探索“大道”的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又在另一层面上体现了庄子的超然品格。

当今社会,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它的实际应用,为求知而求知的纯粹科学却被人们忽略了。

整个人类在认识、实践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倾向无疑阻碍了科学的长足发展。

如丹皮尔所说:“科学主要是追求纯粹知识的自由研究活动,如果实际的利益随之而来,那么是副产品,纵然它们是由于政府的资助而获得的发现。

如果自由的、纯粹的科学遭到忽略,应用科学迟早也会枯萎而死的。

”[11]人类文明进程不仅需要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创新,更需要作为应用科学理论铺垫的基础科学的突破和真正的科学主义精神。

“如果说,科学主义是培育具有深远理论意义的基础科学成果的精神摇篮,那么,道家‘不为物累’‘物各有宜’等主张则是蕴育科学主义精神的沃土。

”[12]由此我们不得不感激庄子超越物外、不为物累的思想为今天科学精神的弘扬提供了思想渊源。

四、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庄子“逍遥”型理想人格以“自然”为价值原则,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的“无为”思想化解了天、人对立的矛盾,而导出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3]、“旁日月、挟宇宙、合万物”[14]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员。

这一立足宇宙、融入自然的视角,无疑使人的视域变得高超、心胸变得豁达。

面对广袤的宇宙,人不会妄自尊大自诩为宇宙万象的主宰和中心,而学会尊重自然,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开发利用自然懂得适可而止。

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不仅把人类与自然界完全分割开来,而且已经泱及人类自身并足以摧毁自然界与人类文明的今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重要和东方哲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称赞道家为人类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15],李约瑟教授认为:老庄的有机论哲学虽然阻碍了近代实验科学在中国的产生,但到了现代,“中国人的冷静头脑可能是很需要的,并可用于把西方世界从它陷入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深渊中挽救出来。

”[16]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当今科学探索、技术创新提供了指导,成为科技伦理思想中世界共享的珍贵资源。

立足于“天地与我并生”的高超视域,庄子的理想人格不仅超然物外,甚至还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彻底地忘记自己。

“道人不闻,至得不得,大人无己。

”[17]只有“无己”才能做到“无功”,“无名”;“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

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18]只有“无己”才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庄子“忘己而自适”的境界启示着今天的人们以一种平衡而宁静的心态对待个人的利害、荣辱、生死,在逆境中超脱、奋起。

科学技术的进步催促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为全人类谋福祉、促使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理应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最高目标。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使科学的真正目的变得含糊的今天,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仍不泛市场的现实社会中,科学家树立正直、无私、对人类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崇高精神,不随波逐流,不去追求庸俗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同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19]五、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处于战国时期争夺不已、纷乱无道的黑暗现实之中,庄子深受到环境的险恶和生存的巨大压力。

为了保全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不得不入世随俗、削减锋芒,然而他却始终以不失“真我”、“本我”为前提,“顺人而不失己”[20]。

在庄子看来,儒家人为的道德规范、封建纲常是对个体生命的伤害、对自然本性的曲扭和对个性伸张的压制。

“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21]这些话语虽然不无偏颇,因为儒家道德具有促进个人心性修养、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积极的一面。

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以体现群体价值的仁义礼法为道德本体,因而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存在。

“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藏于其德而已矣。

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