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电动势教案.doc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案例教案

高中物理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案例教案

高中物理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案例教案一.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掌握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了解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和意义,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解决现实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电池的构成及原理。

2.了解电池的标称电动势及其含义。

3.理解内阻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4.掌握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

5.能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电池的标称电动势及含义。

2.内阻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3.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难点:1.电池的标称电动势和内阻的含义及测量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解决现实问题。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2.示范教学法。

3.讨论教学法。

4.实验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前置知识传授。

1.引出本课的话题:“如何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2.播放电池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电池的构成及原理,在生活中电池的作用。

3.让学生了解电池电动势的概念及原理。

4.以百度百科为例,讲解电池的类型及其标称电动势,了解不同的电池之间电动势的差异。

步骤二:熟悉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仪器。

1.在实验室现场,学生亲自感受电池的外部结构,并由老师讲解每个部位的作用。

2.让学生了解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仪器及用途。

3.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演示说明。

步骤三:测量电池电动势。

1.让学生了解测量电动势的原理。

2.结合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测量电池电动势。

3.结合多种不同类型的电池进行实验,让学生现场操作测量电池电动势,理解不同类型电池之间电动势的差异。

步骤四:测量电池内阻。

1.让学生了解电池内阻的概念及原理。

2.结合欧姆表和电源两件仪器的使用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测量电池内阻。

3.使用不同类型的电池进行实验,由学生现场操作测量电池内阻,理解不同类型电池之间内阻的差异。

步骤五:数据记录及分析。

1.让学生记录实验测量结果。

2.让学生分析测量结果,了解不同类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差异。

3.学生跟据测量结果进行总结,对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案设计

⾼中物理电动势教案设计 电动势即电⼦运动的趋势,能够克服导体电阻对电流的阻⼒,使电荷在闭合的导体回路中流动的⼀种作⽤。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物理电动势教案设计,希望⼤家喜欢! ⾼中物理电动势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在上⼀章学习电势能的基础上,知道电源是通过⾮静电⼒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教材分析】 本节概念抽象,电动势是本章重点概念,也是本章的难点。

教科书提出了“⾮静电⼒”,让学⽣从功和能⾓度理解⾮静电⼒,知道⾮静电⼒在电路中的作⽤,并能从⾮静电⼒做功的⾓度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本节是为后⾯学习闭和电路欧姆定律做铺垫。

三﹑【学⽣分析】 学⽣在初中已经分析过电路,但没有深⼊研究过电源的作⽤。

在前⼀章的学习基础上,学⽣对电场有⼀定的了解,对电场内功与能的转化关系有⼀定的掌握。

对于本节的教学中学⽣对电动势的概念及其本质理解起来可能有⼀定的难度。

四﹑【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知道什么是⾮静电⼒以及电源中⾮静电⼒的作⽤。

3.理解电动势的本质,能区分电动势和电压。

4.从能量转化⾓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法: 1.通过实例类⽐使学⽣了解电动势是表征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的物理量。

2.初步培养从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究思维模式,培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法. 2.了解⽣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五﹑【教学重点﹑难点】 电源内部⾮静电⼒做功以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具】 ⼲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学⽣电压表不同阻值的电阻导线若⼲。

七﹑【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景,引⼊新课 ⼆.新课教学 1.电源 提出问题: ⽐较思考 2.电动势 3.区分电动势和电压 4.电源的内阻投影展⽰⼏种电池,学⽣思考讨论。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4篇)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4篇)

教学分析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 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

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目标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教学重点难点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

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

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

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演示、逻辑推理。

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过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

课前准备教学媒体金属板、酸溶液、灵敏电流计、多种型号的干电池、学生电源、导线、电键、小灯泡、投影仪。

知识准备1、课前复习:电势差的定义式:U=W q2、课前说明: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其中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动。

为了方便本节按照正电荷移动的说法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实验引入:按如图所示电路分别接入三节干电池和铅蓄电池(学生电源)依次接通开关,观灯泡亮度变化。

高中物理:2.2《电动势》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3-1)

高中物理:2.2《电动势》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3-1)

第二节、电动势(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动势的的概念及定义式。

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电源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电动势的的概念难点: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三、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内容要点:电源、恒定电流的概念(二)新课讲解-----第二节、电动势〖问题〗1。

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形成是什么?(自由电子)2.在外电路中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3.电源是靠什么能力把负极的正电荷不断的搬运到正极以维持外电路中恒定的电流?结合课本图2。

2-1,讲述“非静电力”,利用右图来类比,以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的能量问题。

当水由A池流入B池时,由于重力做功,水的重力势能减少,转化为其他式的能。

而又由于A、B之间存在高度差,故欲使水能流回到A池,应克服重力做功,即需要提供一个外力来实现该过程。

抽水机就是提供该外力的装置,使水克服重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水的重力势能。

重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以及重力势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做此铺垫后,电源中的非静电力的存在及其作用也就易于理解了。

两者相比,重力相当于电场力,重力做功相当于电场力做功,重力势能相当于电势能,抽水机相当于电源。

从而引出—1.电源(更深层的含义)(1)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2)非静电力在电源中所起的作用:是把正电荷由负极搬运到正极,同时在该过程中非静电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

【注意】在不同的电源中,是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再与抽水机类比说明:在不同的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不同---引出2.电动势(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被移送的电荷q的比值叫电源的电动势。

高中物理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测定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测定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测定教学案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测定教学案例一、实验目的:1、了解电池电动势及电极电势的测量方法;2、了解电池内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3、对于电池的使用能力和质量进行评估。

二、实验器材:1、电池;2、电阻箱;3、万用表;4、导线;5、电池夹;6、阳极铜板。

三、实验原理:1、电池电动势电池电动势是指电池通过内部化学反应产生的电动势。

当电池闭合后,在内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每个原子的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在原子内部跳跃,形成一个电子云,在电子云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下,原子成为电离度不同的不同离子。

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每个化学反应的电势是固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测量电池的电动势来给电池做出正确的评估。

2、电池内阻电池内阻是指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定阻力,这种阻力来自于电池自身的特点,包括极板材料,电解液,极板形状等。

通常,电池内阻越小越好,因为它对于电池的功率输出有着重要的影响。

电池内阻的测量方法是通过与外部电路串联,然后测量额定电流下的电池跨越的电压降。

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出:r=E-V/R;其中,r表示电池内阻,E表示电池电动势,V表示电池跨越的电压降,R表示电路总电阻。

四、实验步骤:1、测量电池电动势:准备好电池夹、电阻箱、导线和万用表等器材。

将电池夹用导线与电阻箱和万用表相连接。

按照实验要求调节电阻箱的电阻,再关闭电池开关。

2、测量电池内阻:将自制的阳极铜板置于电池的阳极极板上,然后连接电池的负极铜板,形成一块电动势为“电压差V”的电池。

连接Ω2在电路中,调节Ω1的阻值,使电流测得爱驱动电压V1和Ω2之间的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可做如下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电池电动势实验结果电池电动势的最终测量值为E=2.33V。

通过各项铜银电极电势的叠加与电位差的概念来计算电池电动势,理论值为2.43V,与实际测量值基本相符,说明实验的准确性较高。

2、电池内阻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量,电池额定电流为1A,电动势为2.33V,电池内阻为0.15Ω。

中学物理电动势实验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电动势实验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阶段,电动势实验是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实验之一。

通过电动势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电动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电动势实验的设计和教学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讲解中学物理电动势实验的教案设计。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电动势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电动势的测量方法;3、掌握电动势的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实验仪器与材料电源、电势计、电导线、锡箔纸、少量的铜青铜和软铁片。

2、实验原理电动势是指产生电流的原始动力,实验中常用于测量电池的电动势。

电动势和电势差都是电动力和静电力产生的电场势能差,但其本质区别在于电动势是通过化学反应等非静态方式产生的电场势能差,而电势差则是通过静电方式产生的电场势能差。

电动势的单位是伏特(V)。

3、实验步骤(1) 用锡箔纸将4个金属片A,B,C,D分别包起来制成4个电极。

将A,B两个电极固定在电极支架上,并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5-10厘米。

(2) 用2根电导线分别连接电池和电势计,并将电势计的电极分别与A、C电极连接。

(3) 依次记录下C、D、B电极的电势值,并算出B-C、D-C两个电势差(V)。

(4) 将电极A和B之间的距离缩小为2-3厘米,重复记录上述实验数据。

(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源电动势E≈(bc + cd)÷2。

(6) 讨论实验结果,验证电多项式定理,了解电源的内阻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并研究产生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三、考核方式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学生需要进行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

考核要求学生准确记录数据,计算电动势,理解测量原理和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电动势的概念和性质:学生需要明确电动势是产生电流的原始动力,掌握其测量方法,理解其在电学上的重要性。

2、测量方法繁多:学生需要掌握电势计和其他测量电动势的方法,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并进行数据分析。

解析高中物理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教案

解析高中物理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教案

解析高中物理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电动势的概念及单位。

2、掌握测量电池电动势的基本方法。

3、掌握测定电池内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点1、电动势的概念及单位。

2、测量电池电动势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测量电池的内阻。

2、理解电动势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

2、实验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可以先和学生们分享一下电池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电池的电压、电池的容量、电池的寿命等等。

这些概念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们。

2、讲解电动势的概念及单位电动势(E)是指单位电荷从电池中流出的能量,它的单位是伏特(V)。

电动势是电池推动电荷流动的能力,它决定了电池真正的发电能力。

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电动势对电池的发电能力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用同样大小、不同品牌的电池点亮不同颜色的小灯泡,观察对比不同电池的发电能力大小。

3、测量电池电动势的基本方法为了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实验手段获得。

需要讲解一下电池的一些特点,例如电池的极性、电池的末端电势差等等。

然后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用万用表测量一下电池的电动势,以熟悉电池的电动势测量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池的电动势,还可以通过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电池实验,观察它们的电动势及发电能力的不同。

4、测量电池的内阻电池内阻是指电池内部本身存在的电阻,它是电池输出电流的一部分电压降。

因此,测量电池的内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电池的发电能力,判断电池是否需要更换或者维修。

为了测量电池的内阻,我们可以使用电阻箱,通过不同的电阻值,测量得到不同的电流和电压值,然后通过计算,就能够推算出电池的内阻大小。

5、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中,需要让学生掌握使用万用表、电阻箱等仪器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让学生在实验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效果评价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电动势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电动势

第二章第二節電動勢【學習目標】1.知道電源是將其他形式能轉化為電勢能的裝置.2.瞭解電路中自由電荷定向移動過程中,靜電力和非靜電力做功與能量轉化的關係.3.瞭解電源電動勢的基本含義,知道它的定義式.【學習過程】學習任務一:閱讀課本討論以下問題(1)是什麼力把正電荷從電源的負極搬運到電源的正極?(2)電源中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的?(3)電動勢的物理意義學習任務四:完成下列題目,檢測學習收穫。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電源,如圖2所示的乾電池、手機電池,它們有的標有“1.5 V”字樣,有的標有“3.7 V”字樣.如果把1 C的正電荷從1.5 V乾電池的負極移到正極,電荷的電勢能增加了多少?非靜電力做了多少功?如果把1 C的正電荷從3.7 V的手機電池的負極移到正極呢?哪個電池做功本領大?下列關於電動勢E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電動勢E的大小,與非靜電力所做的功W的大小成正比,與移送電荷量q的大小成反比B.電動勢E是由電源本身決定的,跟電源的體積和外電路均無關C.電動勢E是表徵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本領強弱的物理量D.電動勢E的單位與電勢差的單位相同,故兩者在本質上相同由六節乾電池(每節的電動勢為1.5 V)串聯組成的電池組,對一電阻供電.電路中的電流為2 A,在10 s內電源做功為180 J,則電池組的電動勢為多少?從計算結果中你能得到什麼啟示?如圖3所示是兩個電池外殼的說明文字.圖中所述進口電池的電動勢是______ V;國產電池最多可放出______ mA·h的電荷量,若電池平均工作電流為0.03 A,則最多可使用______ h.圖中還提供了哪些資訊:________..(對電動勢概念的理解)關於電壓和電動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電動勢就是電源兩極間的電壓B.電壓和電動勢單位都是伏特,所以電壓和電動勢是同一物理量的不同叫法C.電壓U=和電動勢E=中的W是一樣的,都是靜電力所做的功D.電壓和電動勢有本質的區別,反映的能量轉化方向不同.(對電源的理解)關於電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當電池用舊之後,電源電動勢減小,內阻增大B.當電池用舊之後,電源電動勢和內阻都不變C.當電池用舊之後,電源電動勢基本不變,內阻增大D.以上說法都不對.(非靜電力及其做功的特點)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A.電源內部和外電路,正電荷都受靜電力作用,所以能不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B.靜電力與非靜電力都可以使電荷移動,所以本質上都是使電荷的電勢能減少C.在電源內部正電荷能從負極到達正極是因為電源內部只存在非靜電力而不存在靜電力D.靜電力移動電荷做功電勢能減少,非靜電力移動電荷做功電勢能增加.(電池容量的理解)電池容量就是電池放電時輸出的總電荷量,某蓄電池標有“15 A·h”的字樣,則表示()A.該電池在工作1 h 後達到的電流為15 AB.該電池在工作15 h 後達到的電流為15 AC.電池以1.5 A 的電流工作,可用10 hD.電池以15 A 的電流工作,可用15 h。

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3:2.2 电动势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选修3-1教案3:2.2 电动势教学设计

2 电动势[学习目标]1、理解电动势的的概念及定义式。

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

3、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学习方法指导:a)能量观点考虑,采用类比的方法。

课前自学[基础知识自学]一、电源的作用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由于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的方向移动。

在外电路,正电荷由流向,电源之所以能维持外电路中稳定的电流,是因为它有能力把来到的正电荷经过电源不断搬运到。

电源是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能转化为的装置。

二、电动势1.物理意义在不同的电源中,的本领不同,物理学中用来表明电源的这种特性。

2.定义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的正电荷在从负极送到正极所做的功。

也就是非静电力的功与电荷量的。

3.表达式如果移送电荷q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为W,那么电动势E表示为E= 。

4.单位W 、q 、E的单位与、的单位相同,是。

5.决定因素电动势由电源中来决定,跟无关,也跟无关。

三、内阻电源内部也是由组成,所以也有,叫做电源的内阻。

四、生活中电池电池的容量就是电池放电时能输出的,通常以或为单位。

对同一种电池来说,越大,电池的容量越大,内阻。

电池的重要参数有、和等。

写出下列常见电池的电动势干电池、锌汞电池、锂电池、铅蓄电池。

[基本规律自学]电动势的物理意义[自学质疑感悟]把不理解的知识点写在下面课上助学[自学学情反馈]小组合作检查学案完成情况。

[能力提升助学]一、电源的作用(互动)1.类比如图1所示当水由A池流入B池时,由于重力做功,水的重力势能减少,转化为其他式的能。

而又由于A、B之间存在高度差,故欲使水能流回到A池,应克服重力做功,即需要提供一个外力来实现该过程。

抽水机就是提供该外力的装置,使水克服重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水的重力势能。

电源中的非静电力的存在及其作用可类比于此。

2.迁移阅读教材P43第2、3自然段,观察图2.2-1。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案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案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案
教学内容:电动势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动势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电动势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电动势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电动势的定义和表示;
2. 电动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2. 运用电动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电动势的概念,引出学生对电动势的疑问。

二、讲解
1. 电动势的定义:电源或电池对电荷的推动力。

2. 电动势的表示:E = W/Q,电动势的单位为伏特(V)。

3. 电动势的计算方法:E = U/I,其中U是电压,I是电流。

三、示例演练
1. 给出几个计算电动势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计算;
2. 分析实例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电动势的作用。

四、拓展应用
1. 提供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电动势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动势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五、总结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电动势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六、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动势的理解,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思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要注重师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学设计

物理选修3-1 第二章恒定电流第2节电动势山东省滕州市教学研究室赵西耕第2节电动势(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人类的探知欲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新课程强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电动势”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很突出的难点。

它贯穿“恒定电流”“电磁感应”“交变流电”三个章节,在中学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常规教学中,一般是用“电源两极间电压的大小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为了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电动势的概念”的表述把电动势的概念直接呈现给学生。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电动势”。

通过对电池的研究,了解电源电动势是反映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本领的物理量。

再通过灯泡发光实验的探索,了解电源的内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旧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索,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二、《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大体分析1.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知道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2.本节课是参考各种版本教材进行设计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电场、简单电路、功能关系等知识,并且对类比法、比值定义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法,了解电源内部的非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

(2)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电动势是反映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本领的物理量,了解电源内部存在内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人文情怀。

(2)通过对电池种类的了解,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3)通过实验和探索,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电源电动势和内阻2.难点(1)电动势和非静电力这两个概念的引入。

(2)如何了解电源内部还有内阻。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电动势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电动势

第二節、電動勢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電動勢的概念比較抽象,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但學生對各種電源比較熟悉,所以本設計從介紹各種電源開始,明確本節課要研究電源的共同特性。

通過對電路中產生持續穩定電流原因的探討,使學生知道電源工作過程中電源內部存在非靜電力的作用。

在討論非靜電力做功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中引入電動勢概念。

在學習閉合電路的基礎上介紹外電路和內電路、外電阻和內電阻,外電壓和內電壓的意義,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內電阻的存在。

在閉合電路中能量轉化的討論中採用類比兒童乘坐滑梯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二、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理解電動勢的的概念及定義式。

知道電動勢是表徵電源特性的物理量。

2.從能量轉化的角度理解電動勢的物理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加深對電源及電動勢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生活中電池,感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三、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電動勢的的概念難點:對電源內部非靜電力做功的理解四學情分析、通過複習靜電力概念,明確靜電力的作用效果,通過類比,分層次提出相應問題,通過師生互動式的分析討論,逐步明確電路中形成持續電流的原因。

利用多媒體動畫形象地將形成電流和水流條件進行類比,通過非重力對水的作用和非靜電力對電荷的作用進行類比中得出非靜電力的概念。

通過討論不同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本領不同過程中逐步建立電動勢的概念,並通過電動勢和電壓概念本質區別的討論,加強對電動勢概念的理解五教學方法:實驗,多媒體六課前準備:實驗教具七課時安排:一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要點:電源、恒定電流的概念(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標新課講解-----第二節、電動勢〖問題〗1。

在金屬導體中電流的形成是什麼?(自由電子)2.在外電路中電流的方向?(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3.電源是靠什麼能力把負極的正電荷不斷的搬運到正極以維持外電路中恒定的電流?結合課本圖2。

高中物理教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高中物理教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4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目标]1.理解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的含义.2.了解内电路、外电路,知道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3.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会进行有关计算.4.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自主预习一、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1.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2.电动势(1)大小:数值上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势差.(2)用字母E表示;单位:伏特,符号是V.(3)物理意义:表征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3.内阻电源内部电路的电阻称为电源的内电阻,简称内阻.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内、外电路的电势降落(1)电流流过电源内部时,内电阻r上有电势降落,即电阻r两端的电压,称为内电压,U′=Ir.(2)电源外部,电流流经外电阻时,外电阻R上有电势降落,即外电阻R两端的电压,称为路端电压或外电压,U=IR.(3)电源电动势等于闭合电路总的电势降落之和,即E=U+U′=U+Ir.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内容:在外电路为纯电阻的闭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2)表达式:I=ER+r.三、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1.路端电压的表达式:U=E-Ir. 2.路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1)当外电阻R增大时,由I=ER+r可知电流I减小,路端电压U=E-Ir增大.(2)当外电阻R减小时,由I=ER+r可知电流I增大,路端电压U=E-Ir减小.(3)两种特殊情况:当外电路断开时,电流I变为0,U=E.即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当电源短路时,外电阻R=0,此时短路电流I0=E r.1.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1)所有电源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E=U+Ir适用于任何电路.(√)(3)某电源电动势为10 V,内阻为2 Ω,外接一线圈电阻为8 Ω的电动机,则电路中的电流为1 A.(×)(4)在闭合电路中,外电阻越大,路端电压越大.(√)(5)电路断开时,电路中的电流为零,路端电压也为零.(×)(6)外电路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无穷大.(×)2.如图1所示,电动势为2 V的电源跟一个阻值R=9 Ω的电阻接成闭合电路,理想电压表测得电源两端电压为1.8 V,则电源的内阻为________ Ω.图1答案1教学过程一、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1)如图2所示,图(a)中两导体之间有一定的电势差,当与小灯泡连在一起后,小灯泡发光,此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小灯泡能持续发光吗?图(b)中将蓄电池和小灯泡构成闭合电路,此过程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小灯泡持续发光的原因是什么?图2(2)用电压表测量一节干电池两端电压,然后把这节干电池与小灯泡构成闭合回路,再测量电池两端电压,比拟两次测量结果,电压表示数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答案(1)两导体间储存的电势能转化为电路的电能,电能转化为光能.小灯泡亮度逐渐减小,直至熄灭.电源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路的电能,电能又转化为光能.电源使小灯泡两端有持续的电压.(2)第二次电源两端的电压较小.电源内部有电阻,电路闭合时,内电阻分得一局部电压.1.对电动势的理解(1)电动势是反映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本领大小的物理量.(2)单位:伏特,符号为V.(3)决定因素:由电源自身特性决定,跟电源的体积无关,跟外电路无关.2.电源电动势与电势差的区别和联系电动势电势差意义表示电源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表示两点电势的差值单位伏特(V)伏特(V)决定因素由电源本身特性决定,对于某一确定的电源,电动势大小不变决定于电阻两端的电势,可由U=IR计算联系当外电路断开时,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正负极间的电势差例1关于电源电动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电源接入不同的电路中,电动势会发生变化B.1号1.5 V干电池比7号1.5 V干电池大,但电动势相同C.电动势表征了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越多,电动势越大D.电动势、电压和电势差虽名称不同,但物理意义相同,所以单位也相同答案B解析电动势与外电路无关,所以同一电源接入不同的电路,电动势不会改变,故A错误.电动势跟电源的体积无关,所以虽然1号干电池比7号干电池大,但电动势相同,故B正确.电源电动势表征了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根据W=qE可知,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越多,电动势不一定大,还跟移送电荷的多少有关,故C错误.电动势、电压和电势差物理意义不同,单位相同,故D错误.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如图3所示为闭合电路的组成,由局部电路欧姆定律知,各局部上电势降落各为多少?与电动势有什么关系?图3答案在内电路上,电流流过内阻r,电势降落U′=Ir;在外电路上,电流流过电阻R,电势降落U=IR.E=U+U′=IR+Ir.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几种表达式及适用条件(1)I=ER+r或E=IR+Ir,只适用于外电路是纯电阻的闭合电路.(2)E=U外+U内或U外=E-Ir,适用于任意的闭合电路.例2(20xx·烟台期末)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1.5 V,内阻r=0.6 Ω,电阻R1=3 Ω,电阻R2=4 Ω,电阻R3=6 Ω.电压表为理想电表,闭合开关S,求:图4(1)通过电源的电流大小;(2)电源的内电压和电压表的示数. 答案 (1)0.25 A (2)0.15 V 0.6 V解析 (1)R 2、R 3并联后与R 1串联,R 2、R 3并联电阻 R 23=R 2R 3R 2+R 3=2.4 Ω干路电流I =Er +R 1+R 23=0.25 A(2)电源的内电压U r =Ir =0.15 V ,电压表的示数即为R 2、R 3并联局部的电压,U =IR 23=0.6 V .针对训练1 (20xx·聊城期末)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 接a 点时,标有“4 V ,8 W 〞的小灯泡L 正常发光,当开关S 接b 点时,通过电阻R 的电流为1 A ,这时电阻R 两端的电压为5 V .求:图5(1)电阻R 的阻值; (2)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答案 (1)5 Ω (2)6 V 1 Ω解析 (1)当开关S 接b 点时,由欧姆定律得,电阻R 的阻值为R =U I =51 Ω=5 Ω(2)当开关S 接a 时,U 1=4 V ,I 1=P 1U 1=84 A =2 A当开关S 接b 时,U 2=5 V ,I 2=1 A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U1+I1r,E=U2+I2r联立得:E=6 V,r=1 Ω.三、路端电压与电流、负载的关系1.在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E=10 V,内电阻r=1 Ω,试求当外电阻R的电阻值分别为3 Ω、4 Ω、9 Ω时所对应的路端电压.通过数据计算,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图6答案外电压分别为7.5 V、8 V、9 V.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路端电压逐渐增大.2.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写出路端电压U与干路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画出U-I图像,并说明纵轴截距和斜率的意义.答案由E=U+U内及U内=Ir得U=E-IrU-I图像为纵轴截距为电动势E,斜率k=-r.1.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U=E-U内=E-ER+rr,随着外电阻增大,路端电压增大;当外电路开路时(外电阻无穷大),路端电压U=E;这也提供了一种粗测电动势的方法,即用电压表直接测电源电动势.2.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U=E-Ir.3.电源的U-I图像如图7所示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图像中U轴截距E表示电源电动势,I轴截距I0表示短路电流(纵、横坐标都从零开始),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图7例3(多项选择)如图8所示是某电源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像,以下结论正确的是()图8A.电源的电动势为6.0 VB.电源的内阻为12 ΩC.电源的短路电流为0.5 AD.电流为0.3 A时的外电阻是18 Ω答案AD解析因该电源的U-I图像的纵轴坐标并不是从零开始的,故纵轴上的截距虽为电源的电动势,即E=6.0 V,但横轴上的截距0.5 A并不是电源的短路电流,且内阻应按斜率的绝对值计算,即r =|ΔU ΔI |=6.0-5.00.5-0 Ω=2 Ω.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电流I =0.3 A 时,外电阻R=EI-r =18 Ω.应选A 、D. 针对训练2 (多项选择)(20xx·xx 级检测)当分别用A 、B 两电源给某电路供电时,其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如图9所示,则( )图9A .电源电动势E A =EB B .电源内阻r A =r BC .电源A 的短路电流为0.2 AD .电源B 的短路电流为0.3 A 答案 BD解析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 =E -Ir ,当I =0时,U =E ,由题图可知,E A =2 V ,E B =1.5 V ,E A >E B ,故A 错误;U -I 图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两图线平行,说明电源的内阻相等,即r A =r B ,故B 正确;电源A 的短路电流为I A =E A r A =22-10.2A =0.4 A ,故C 错误;电源B 的短路电源为I B =E B r B = 1.51.5-10.1A =0.3 A ,故D 正确.四、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 闭合电路动态问题的分析方法 (1)程序法①分析电路,明确各局部电路的串、并联关系及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测量对象;②由局部电阻变化判断总电阻的变化;③由I=ER+r判断总电流的变化;④据U=E-Ir判断路端电压的变化;⑤由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判断各局部的电路电压及电流的变化.(2)结论法——“并同串反〞“并同〞:是指某一电阻增大时,与它并联或间接并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将增大;某一电阻减小时,与它并联或间接并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都将减小.“串反〞:是指某一电阻增大时,与它串联或间接串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电功率都将减小;某一电阻减小时,与它串联或间接串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都将增大.例4如图10所示电路中,开关S闭合,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向b端滑动时,以下判断正确的是()图10A.电压表示数变大,通过灯L1的电流变大,灯L2变亮B.电压表示数变小,通过灯L1的电流变小,灯L2变暗C.电压表示数变大,通过灯L2的电流变小,灯L1变亮D.电压表示数变小,通过灯L2的电流变大,灯L1变暗答案D解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上滑动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外电路总电阻减小,由I=ER外+r知总电流增大,通过L2的电流增大,L2变亮;由U并=E-I(R L2+r)知,变阻器与L1并联局部电压减小,示数变小,L1变暗,D正确.1.(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多项选择)对于电动势和内阻确定的电源的路端电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I 、U 、R 分别表示干路电流、路端电压和外电阻)( )A .U 随R 的增大而减小B .当R =0时,U =0C .当电路断开时,I =0,U =0D .当R 增大时,U 也会增大答案 BD2.(电源U -I 图像的理解和应用)(多项选择)如图11所示为某一电源的U -I 图像,由图可知( )图11A .电源电动势为2 VB .电源内电阻为13Ω C .电源短路时电流为6 AD .电路路端电压为1 V 时,电路中电流为5 A答案 AD解析 由题图知,纵轴截距表示电源电动势,A 正确;横轴截距表示短路电流,C 错误;图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电阻,则r =2-0.86Ω=0.2 Ω,B 错误;当路端电压为1 V 时,内电阻分得的电压U 内=E -U 外=2 V -1 V =1 V ,则电路中的电流I =U 内r =10.2A =5 A ,D 正确.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如图12所示,电源的电动势E =1.5 V ,内阻r =0.5 Ω,电阻R 1=R 2,当开关S 1闭合、S 2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 A .当开关S 1、S 2都闭合时,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多大?图12答案 1.5 A 0.75 V解析 当S 1闭合、S 2断开时,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I 1=E R 1+r得R 1=E I 1-r =1 Ω 当S 1、S 2都闭合时,R 外=R 1·R 2R 1+R 2=0.5 Ω,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I =E R 外+r=1.5 A ,此即为电流表示数电压表示数即路端电压U =E -Ir =0.75 V .4.(外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如图13所示,电源的内阻不能忽略,当电路中点亮的电灯的数目增多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13A .外电路的总电阻逐渐变大,电灯两端的电压逐渐变小B .外电路的总电阻逐渐变大,电灯两端的电压不变C .外电路的总电阻逐渐变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变D .外电路的总电阻逐渐变小,电灯两端的电压逐渐变小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电灯均为并联;当点亮的电灯数目增多时,并联的支路增多,由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可知,外电路总电阻减小,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干路电流增大,则内电压增大,故路端电压减小,电灯两端的电压变小,故D正确.5.(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多项选择)如图14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不计电压表和电流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当开关闭合后,两小灯泡均能发光.在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逐渐向右滑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14A.小灯泡L1、L2均变暗B.小灯泡L1变亮,小灯泡L2变暗C.电流表A的读数变小,电压表V的读数变大D.电压表V的读数变化量与电流表A的读数变化量之比不变答案BCD解析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逐渐向右滑动的过程中,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增大,与灯L1并联的电路的电阻增大,外电路总电阻增大,干路电流减小,电流表读数变小,L2变暗,电源的内电压减小,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路端电压增大,电压表V的读数变大,而灯L2两端电压减小,所以灯L1两端的电压增大,灯L1变亮,故B、C正确,A错误;电压表的读数变化量(外电压的变化量)与电流表的读数变化量的比值为电源的内阻,电源的内阻不变,故D正确.。

高中物理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案

高中物理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案

高中物理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掌握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介绍。

2. 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5. 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

2. 讲解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阐述电动势和内阻的定义,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讲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说明如何通过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4.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6. 数据处理: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分析实验结果。

7. 误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

8. 讨论和总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总结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

2. 学生掌握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法,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3. 学生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误差。

4. 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资源1. 电源:电池、电压表、电流表等。

2. 实验器材:电阻箱、导线、开关等。

3. 教学课件: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讲解、实验操作步骤等。

4. 参考资料:有关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学术论文、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步骤1. 准备实验: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等设备正常工作。

2. 搭建电路:根据实验原理,连接电源、电阻箱、开关、电压表和电流表等器材,构成闭合电路。

高中物理电势教案

高中物理电势教案

高中物理电势教案
主题:电势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电势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电势的定义、电势差、电势能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实际应用中的电势计算。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工具及相关音视频资料。

2. 实验仪器和示范实验。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一个电场力线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势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介绍电势的定义,电势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实验示范: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示范,让学生体验电势的变化。

四、练习题解析:讲解几道与电势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五、拓展应用:通过一个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电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讨论:和学生一起讨论电势的概念及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七、总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电势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电势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多加练习和思考。

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深化对电势的理解及应用。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 理解电动势与电压的关系和区别;
3.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解决电路中的问题;
4. 掌握计算串联电池和并联电池的电动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电动势概念及计算;
2. 串联电池和并联电池的电动势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教材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导入电动势的概念,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电动势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电动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解释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和联系;
3. 讲解串联电池和并联电池的电动势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验证。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电动势的基本特点和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电动势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注重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高一物理电动势基础知识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电动势基础知识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电动势基础知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动势的定义和本质;2.掌握电动势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3.认识电源的分类及其特点;4.初步理解电动势和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电动势和其本质A.电流和电动势的区别B.电动势的本质2.电动势的计算公式A.磁通的定义B.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C.数值计算3.电源的分类和其特点A.电源的分类B.电源的特点4.电动势在电路中的作用A.电动势的作用B.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C.电池的内阻及其对电路的影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电动势的定义及其本质2.电动势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3.电源的分类及其特点4.电动势和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通过写板书展示概念和公式等,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讲授法:结合板书,进行课堂讲解,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1.开场导入通过提问,引出电动势的定义和本质。

2.知识点讲解1)电动势和其本质A.电流和电动势的区别B.电动势的本质2)电动势的计算公式A.磁通的定义B.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C.数值计算3)电源的分类和其特点A.电源的分类B.电源的特点4)电动势在电路中的作用A.电动势的作用B.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C.电池的内阻及其对电路的影响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动势的运用。

4.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强化记忆。

六、教学评估1.小测验: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互动问答:通过互动问答,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及理解情况,并对疑点进行解答。

七、教学反思电动势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电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板书、讲解、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电动势的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问答等方式,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电动势教案
电动势是高中物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分析
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 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

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教学重点难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

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

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

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演示、逻辑推理。

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过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金属板、酸溶液、灵敏电流计、多种型号的干电池、学生电源、导线、电键、小灯泡、投影仪。

知识准备
1.课前复习:电势差的定义式:U=W q
2.课前说明: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动。

为了方便本节按照正电荷移动的说法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验引入:按如图所示电路分别接入三节干电
池和铅蓄电池(学生电源)
依次接通开关,观灯泡亮度变化。

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同样是四个灯泡,
不同电源供电,看到的现象不一样,产生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
学生:电源
本节课研究电源的内部结构,那就得解剖电源
推进新课
[事件1] 教学任务: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

师生活动:
由上一节"电源和电流"知道,电路中之所以能有持续的电流,是因为在电源两极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导线中存在着电场,导线中的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正极向负极运动。

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提出,电源的两极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在电源内部也应该有电场。

那么,在电源内部电荷是如何运动到两极的呢?
高中物理电动势板书设计
猜你感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