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课件
学习交流PPT
1
1
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绪言 第二部分 药效学
第三部分 药动学 第四部分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学习交流PPT
2
2
第一部分 绪言
学习交流3PPT
3
一.药物
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变过程,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 (如避孕、坠胎等)的化学物质。
▲药物
●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及提取的有效成分 ●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基因工程药物等
学习交流PPT
25
25
4.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指药物发生治疗作用后引起的不良反应.
例子: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的 细菌被消灭,不敏感的细菌乘机大量 繁殖,导致假膜性肠炎,也称菌群交 替症或二重感染
学习交2流6PPT
26
5.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 下,但仍残存药理效应。
学习交1流8PPT
18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方2 式药
物
作
用
的
局部作用
别 质
全身作用 区
利多卡因 注射液
?
地高辛
学习交1流9PPT
19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择3 性药
物
含义: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 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 较小或不发生作用
的
选 特点
药物与组织器官亲和力的差异; 组织器官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
学习交流6PPT
6
药物 毒物
抗焦虑 镇静、催眠
地西泮
嗜睡、抗惊厥、麻醉
中毒:呼吸抑制、死亡
第七章 药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药效学
•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病原体) 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组织形态发生的作 用。主要表现为调节机体的功能、抑制 或杀灭病原体。 • 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兴奋/抑制 • 药物作用方式:局部/全身,直接/间接 •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选择性、两重性、 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 (一)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 指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 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或 作用弱.如青霉素G •
基础医学
药剂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理学
药学
治疗学
(内、外、儿、妇科等)
(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药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桥梁学科,多学科融汇。
3、药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性的学科)
实验药理学方法 清醒动物--整体观察
麻醉动物--器官及系统观察 离体器官、组织、细胞
实验治疗学方法
病理模型
临床药理学方法
人体实验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 起效慢、维持时间短?( B ) 对药物分布无影响的因素是( E ) A.药物理化性质 B.组织器官血流量 C.血浆蛋白结合率 D.组织亲和力 E.药物剂型
三、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 • 定义 化学结构的变化
• 部位 肝 • 方式
40
(1) 消化道给药
给药方式
口服(per os)
吸收部位
小肠粘膜
舌下(sublingual) 颊粘膜
直肠(per rectum)
直肠粘膜
(2) 注射给药
•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 iv) •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 iv in drop) •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m) •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机理、作用效果及其适应症、副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药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通过与身体内的特定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身体的生理和/或病理状态。
这些分子可以是受体、离子通道、酶、蛋白质、核酸等。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药物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如抗生素、抗炎症药、抗肿瘤药、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药物的剂型:为了方便口服或外用,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口服液、注射液、贴剂、乳膏等。
药代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被称为药代动力学。
这些过程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毒副作用。
药物的治疗指标:药物的治疗指标是指药物的适应症,即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的药物。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包括副作用、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反应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因此,医生和患者需要注意
药物的使用和监测。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的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专业基础知识
药理专业基础知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药理效应及其机制的学科,它是理论和应用性交织的学科,为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应用基础。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药物,而药物是指能够干预生理、病理状态的物质。
在药理学的研究中,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剂量和使用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药物分类在药理学的研究中,药物被分为很多类别。
根据其化学结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等不同方面可以将药物分为以下几类:1、按化学结构分类常见的有酸、碱、伪碱、醇、醚、酯、醛、酮、胺、酰胺、糖、生物碱、大环和小环化合物等,同时也包括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类药物。
2、按药理作用机理分类药物按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兴奋性药物、抑制性药物、沟通性药物、能量代谢药物、能量消耗药物、激素药物、生物制剂、抗菌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分类。
3、按临床应用分类药物按其临床应用和治疗作用可以分为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降压药、降脂药、抗肿瘤药、心脑血管药物、抗过敏药、抗糖尿药等分类。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药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效应是通过药物的动力学和药效学来描述的。
1、药物的动力学药物的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依据这些过程建立药物的动态平衡和调节作用的数学模型,包括吸收速率、临床初始剂量、维持剂量等。
2、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是研究药物产生生物学效应过程及其机制,包括药物的作用类型、药物的作用时间、有效剂量、神经受体的调节作用等方面。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治疗药物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副作用、酸中毒、基础代谢产物堆积和毒性反应等不利影响的现象。
在药理学的研究中,探究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对药物的副作用做出充分的重视和掌握。
四、药物的开发与应用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药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所发挥的作用的学科,它涉及药物的起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包括药物的分类、药效学原理、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
一、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不同特征和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作用目标分类: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
2.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分为生物碱、激素、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
3.按照药效学分类:可以分为激动药、抑制药、对抗药、替代药等。
4.按照药物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半合成药物等。
二、药效学原理药效学研究药物对于机体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药效学的核心是药物与机体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效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1.激动药效应:激动药可以增加细胞的功能活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心跳等。
2.抑制药效应:抑制药可以减少细胞的功能活动,如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活性,降低心率等。
3.对抗药效应:对抗药可以相互对抗,抑制或减弱其他药物的效应。
4.替代药效应:替代药可以替代体内缺乏的物质,如激素替代治疗。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转变。
药物代谢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种:1.药物的吸收:药物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到血液中。
2.药物的分布:药物在吸收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药物的代谢:药物在肝脏中经过化学变化,产生代谢物,并通过尿液、胆汁等排泄出体外。
4.药物的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被肾脏、肝脏、肺脏等排泄出体外,清除体内的药物。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过程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剂量和时间对药物效应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吸收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离开给药部位进入血液的速度和程度。
医药商品学第三章药理学基础知识
2、注射给药(胃肠道外给药) 静脉注射(iv): 给药量准确,起效迅速。 肌肉注射(im):经毛细血管壁吸收,比皮下注射吸收快。 皮下注射(ih):刺激性大的药物不宜使用。
①向上调节:受体增多,亲和力增强或效应增加。如长期使 用受体拮抗剂,可使相应的受体数量增加。对配体非常敏感, “超敏”,反跳。
②向下调节:受体减少,亲和力降低或效应减慢。如长期使 用受体激动药,可使受体相应数量减少。“脱敏”,耐受性。
三、作用于受体的药物
1、药物应具备的条件 ①亲和力: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②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能力。
半衰期(t1/2):
意义:(1)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2)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4-5个半衰期可到达。 (3)预测药物从体内消除所需要时间。一次给药后,约经5个 半衰期,约97%的药物从体内消除; (4)作为药物分类的依据,长效、中效和短效。
第三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
3、易化扩散:又称载体转运,是指某些药物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 进行不耗能的顺浓度差转运。载体具有高度特异性,每种载体只能 转运特殊药物;具有饱和现象;具有竞争性抑制现象。如红细胞对 葡萄糖的吸收。
二、主动转运: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逆浓度差转运,耗能,可发 生竞争性抑制(以这种转运方式的药物不多,青霉素经肾小管分泌 属于这种方式。丙磺舒抑制青霉素的排泄)。
医药商品学第三章药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一、药理学总论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
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5.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溃疡药、胃肠动力药等。
抗溃疡药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胃肠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6. 呼吸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平喘药、镇咳药等。
平喘药主要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镇咳药主要包括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等。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的简要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药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梳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包括药物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代谢等方面。
一、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 化学药物:这类药物是由人工合成出来的,例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2. 生物药物:这类药物源自于生物体,例如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等。
3. 中药物:这类药物是来自于中药的提取物或者中药的复方制剂,具有传统的药理作用。
4. 放射性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放射性检查或治疗,如核素扫描药物等。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通过哪些生物过程来实现其期望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1. 靶点蛋白的结合:药物通常会与靶点蛋白结合,改变其构象或者抑制其功能,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2. 酶的抑制:某些药物可以抑制特定的酶活性,从而降低或阻断某种生物反应的进行。
3. 受体的激活或抑制:药物可以模拟或抑制体内的信号分子与相应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激活β受体或抑制乙酰胆碱受体等。
4. 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来调节生物体的功能,如抗癌药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代谢反应。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类主要反应:一类是药物的转化代谢反应,另一类则是药物的消除代谢反应。
1. 转化代谢反应: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发生结构改变,转化成为代谢产物。
这些转化反应通常发生在肝脏的细胞中,包括氧化、还原、羟基化和脱甲基等。
2. 消除代谢反应: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得到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呼气等途径被排出体外。
这些代谢产物多为水溶性,以增加其排泄的效率。
药物代谢的稳定性和速率对于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对于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作用的科学,它涉及药物的起源、性质、制备、使用和评价等方面。
了解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还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预防药物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
1. 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根据药物的起源和性质,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等。
天然药物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如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化学合成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的药物,如大部分现代药物;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等。
2.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这是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和产生药物作用的关键步骤之一。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主要是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排泄是指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产生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可以通过结合受体、酶、离子通道等靶点来发挥药理效应。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产生抗菌作用;降压药通过阻断血管收缩物质的合成或作用来降低血压。
4. 药物药效学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果的学科。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大有效浓度、半数致效浓度、最大有效时间等。
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更好地指导药物的使用。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药物的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医生避免不良的药物组合。
6.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治疗作用以外的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副作用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进行合理用药。
7. 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个体的遗传差异、生理差异和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药理学基础知识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微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 致畸反应、致突变反应等。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是指对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事件的收集 、评估和报告的过程,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是发现和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药物安全性问题。
影响因素
药物的消除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体 内分布、代谢和排泄途径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Kabs)
半衰期(t1/2) 生物利用度(F)
表观分布容积(Vdss) 清除率(Cl)
05
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而非治疗作用相关的反应,包括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等。
第一阶段反应
生物转化主要发生在肝脏,分为第一阶段 反应和第二阶段反应。
第二阶段反应
涉及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主要生成 极性代谢物以便于排泄。
涉及结合反应,将极性代谢物转化为可溶 性物质以便于排泄。
药物的消除
概念
药物的消除是指将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包括 代谢和排泄。
途径
药物可经尿液、胆汁、汗液、眼泪等途径排出。
感谢观看
0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跨膜转运
01
02
03
被动转运
药物通过脂溶性扩散、经 载体易化扩散等方式通过 生物膜。
主动转运
药物通过载体或通道转运 ,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 继发性主动转运。
膜通道型转运
药物通过通道蛋白转运, 如离子通道、水通道等。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理学基础知识详解
药理学基础知识详解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作用效应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对药理学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是医学和药学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从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毒性等方面详细解析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治疗用途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生物碱类、激素类、抗生素类等;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等;按照治疗用途分为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等。
2.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细胞、组织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过程。
作用机制可以通过调节受体、影响酶活性、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等方式实现。
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解释其药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被清除出体外。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以便更好地排除体外。
药物排泄则通过肾脏、肠道、肺和乳腺等途径进行。
4. 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药效是药物的主要作用,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预期疗效。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
不同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药效与副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这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旨在评估药物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优选合适的剂量、监测药物治疗过程和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
6.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药物在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或改变其药效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疗效的增强或减弱,同时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医师和药学人员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总结起来,药理学基础知识是医学和药学从业人员必备的重要素养。
药理基础知识
吡唑酮类 :安乃近 (抗体肽、炎敌头孢Ⅱ、全能孢) 其它抗炎有机酸:吲哚美辛(荆防败毒散)
2.抗绦虫药:吡喹酮,理想的新型广谱驱绦虫药、抗血吸虫 药和驱吸虫药。毒性极低,应用安全,主要用于动物血吸 虫病,也用于绦虫病和囊尾蚴病。
3.抗吸虫药:三氯苯达唑,对牛羊片形吸虫、前后盘吸虫有 良效,为理想的杀肝片吸虫药。
4.抗球虫药:妥曲珠利、地克珠利、磺胺氯丙嗪钠、磺胺喹 噁啉、磺胺喹噁啉钠
5.抗滴虫病:甲硝唑、地美硝唑
2.抗消化性溃疡药: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黏膜局部损伤和保护机制之 间的平衡失调有关。损伤因素增强或保护因素减弱,均可引起消化性 溃疡。如碳酸钙,抗酸作用强、快而之久。
3.泻药与止泻药:泻药是能增加肠内水分、促进蠕动、软化粪便或润 滑肠道促进排便的药物。如硫酸镁和硫酸钠。
4.止吐药:如甲氧氯普安。
本公司用于消化道系统的药有:新肠乐、劲腾肠毒清、四季痢康、消炎 增蛋多、劲腾痢百、劲腾痢停、劲腾痢拉克。
药物 作用 的两 重性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治本) 对症治疗(治标) 补充治疗(替代)
不良反应:
(对机体不利 不符用药目的)
副反应 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反应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继发反应
第二节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一)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研究 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药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总论
1.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2.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化学结构、药效等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抗生素、抗凝血药、抗癌药等。
2.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
3.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毒副作用等。
4. 躯体依赖与戒断反应:某些药物具有依赖性,长期使用后会导致躯
体依赖,停药时会产生戒断反应。
5.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会相互影响,使其中一个药物的药
效增强或减弱。
6. 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有些人对特定药物具有过敏反应,出现过敏
症状,而不良反应则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效应。
7. 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合理用药,避免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
8.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并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口服、注射、局部涂抹等)。
9.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情况、药物的特
点等因素进行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
10. 药物的存储和配伍:药物应妥善存放,避免日光直射、高温等条件,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影响产生不良反应。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理作用与药理效应1.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3。
药理效应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
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4.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1)治疗作用: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作用。
(2)不良反应: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1。
定义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2.分类按治疗目的分为:(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2)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凡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分为:(1)急性毒性: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2)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义称反跳反应.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是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6。
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町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7.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小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一)剂量的概念1。
药理学基础知识
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 一门学科。
作用与性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 学的桥梁。
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为基础医学起到验证作用; 研究对象都是药物 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9
药理学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效学应动PD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的用作、机用制。、(应包用括)作用、机理、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效应: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 变,而不可能产生新的功能
1
药 概念: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
物 原发作用
作
用
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
的 性
分类 强的药物作用
质
抑制: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作用
18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利多卡因
2
注射液
药 物 作 用 的
局部作用 本 质 区
25
4.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指药物发生治疗作用后引起的不良反应.
例子: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的 细菌被消灭,不敏感的细菌乘机大量 繁殖,导致假膜性肠炎,也称菌群交 替症或二重感染
26
5.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
地西泮
嗜睡、抗惊厥、麻醉
中毒:呼吸抑制、死亡
7
砒霜——三氧化二砷
《本草纲目》: 性味:大热,辛、酸;极毒。 “鼠雀食少许霜即死,人服至半钱亦亡”。
中医学认为: 祛痰、截疟、杀虫、蚀肉, 主治哮喘、疟疾、痔疮、癣疮。
现代医学证实: 抑癌细胞,抗肿瘤。
8
二.药理学
人体;病源微生物; 寄生虫;癌细胞。
下,但仍残存药理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基础知识
药物的选择:用药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
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①是否有用药的必要。
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无需用药。
②若必须用药,就应考虑疗效问题。
为尽快治愈病人,在可供选择的同类药物中,应首选疗效最好的药。
③药物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
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成瘾等。
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
④联合用药问题。
联合用药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增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
提高治疗效应,减弱毒副反应是联合用药的目的,反之,治疗效应降低,毒副反应加大,是联合用药不当所致会对患者产生有害反应。
制剂的选择: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的制剂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这是因为制造工艺不同导致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同。
选择适宜的制剂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
剂量的选择: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通常采用最小有效量与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之间的那一部分剂量作为常用量。
临床所规定的常用量一般是指成人(18~60岁)的平均剂量,但对药物的反应因人而异。
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等对用药剂量都有影响。
小儿所需剂量较小,一般可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按成人剂量折算。
老人的药物可按成人剂量酌减。
另外,对于体弱、营养差、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量也应相应减少。
给药途径的选择:不同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与疗效关系密切。
如硫酸镁注射给药产生镇静作用,而口服给药则导泻。
各种给药方法都有其特点,临床主要根据病人情况和药物特点来选择。
①口服。
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病人;主要缺点是吸收缓慢而不规则,药物可刺激胃肠道,在到达全身循环之前又可在肝内部分破坏,也不适用于昏迷、呕吐及婴幼儿、精神病等病人。
②直肠给药。
主要适用于易受胃肠液破坏或口服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少数药物,如水合氯醛,但使用不便,吸收受限,故不常用。
③舌下给药。
只适合于少数用量较小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剂舌下给药治疗心绞痛,可避免胃肠道酸、碱、酶的破坏,吸收迅速,奏效快。
④注射给药。
具有吸收迅速而完全、疗效确实可靠等优点。
皮下注射吸收均匀缓慢,药效持久,但注射药液量少(1~2毫升),并能引起局部疼痛及刺激,故使用受限;因肌肉组织有丰富的血管网,故肌肉注射吸收较皮下为快,药物的水溶液、混悬液或油制剂均可采用,刺激性药物亦宜选用肌注;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直接、全部入血浆生效,特别适用于危重病人,但静脉注射只能使用药物的水溶液,要求较高,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需慎用。
⑤吸入法给药。
适用于挥发性或气体药物,如吸入性全身麻醉药。
⑥局部表面给药。
如擦涂、滴眼、喷雾、湿敷等,主要目的是在局部发挥作用。
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的选择:适当的给药时间间隔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保证药物无毒而有效的必要条件。
给药时间间隔太长,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间隔过短可能会使药物在体内过量,甚至引起中毒。
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以药物血浆半衰期为时间间隔恒速恒量给药,4~6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可达稳态。
实际应用中,大多数药物是每日给药3~4次,只有特殊药物在特殊情况下才规定特殊的给药间隔,如洋地黄类药物。
对于一些代谢较快的药物可由静脉滴注维持血药浓度恒定,如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等。
对于一些受机体生物节律影响的药物应按其节律规定用药时间,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激素清晨分泌最高的特点,选定每日清晨给药以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
药物的服用时间应根据具体药物而定。
易受胃酸影响的药物应饭前服,如抗酸药;易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而镇静催眠药应睡前服,以利其发挥药效,适时入睡。
疗程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一般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但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规定疗程给药,如抗结核药一般应至少连续应用半年至一年以上。
另外,疗程长短还应根据药物毒性大小而定,如抗癌药物应采用间歇疗法给药。
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因素有些病人对某种药特别敏感,称为高敏性;反之,对药物敏感性低则称为耐受性;有些病人对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其他人有质的不同,即为变态反应。
因此,临床用药既要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也要考虑病人实际情况,做到因人施治。
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和营养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