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说木叶导学案解答
《说“木叶”》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ce2c16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3.png)
说“木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本课中的重要字词;2、理解“木叶”的意蕴,明确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3、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字词练习来熟悉并积累重要字词;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木叶”与“树叶”“落叶”的内涵,明确“木叶”的意蕴;3、回顾先前的知识,交流小结中国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确“木叶”的意蕴。
难点:如何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活动】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积累重要字词袅袅.(ni ǎo) 冉冉.(r ǎnr ǎn )皎皎.. (ji ǎoji ǎo) 灼灼..(zhu ó) 亭皋.(g āo) 寒砧.(zh ēn) 涔.(c én)阳 万能锭.(d ìng) 言筌.(qu án) 窸窣..(x ī s ū) 迢.(ti áo)远【配套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 ù) 橘.颂(j ú) 招徕.(l ái ) 萧萧..落木(s ù)B.涔.阳(c én ) 无妨.(f ǎn ɡ) 陇.首(l ǒn ɡ) 得鱼忘筌.(qu án ) C.寒砧.(zh ēn ) 桅.杆(w éi ) 漂泊.(p ō) 秋风袅.袅.(ni ǎo ) D.疏.朗(sh ū) 窸窣(x ī) 迢.远(ti áo ) 灼灼..其华(zhu ó)答案:D (A 项中“萧”读“xi āo ”;B 项中“妨”读“f án ɡ”;C 项中“泊”读“b ó”)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练 钟爱 必需 相去无几B.留传 疏朗 精采 得意忘形C.岑阳 概念 究竞 翩翩起舞D.干躁 察觉 捣衣 一言难尽答案:A (B 项“精采—精彩” C 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 项“干躁—干燥”。
《说“木叶” 》 教案及导学案
![《说“木叶” 》 教案及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3d7b255727a5e9856a618e.png)
《说木叶》教案及导学案《说木叶》教案及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
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
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明确目标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d8c5c9a177232f60dccca198.png)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
“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淮南皎皎灼灼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沈。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36600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36600](https://img.taocdn.com/s3/m/53d695d4770bf78a64295427.png)
高二语文组必修五第三单元导学案编号9 编写时间2014/3/20 编写者邓俊《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一、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方法一、朗读法二、探究法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四、举一反三迁移应用学习课时二课时预习案:知识链接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阅读文章第5段)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002年全国卷17题选择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为:“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
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柳”,留,二字同音,有“留客”的含义。
因此古人有折柳赠送的习俗,也寓示着朋友、亲人将要远离。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二、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三、作家作品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 说“木叶”》导学案 (含答案)
![《 说“木叶”》导学案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de9d2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f.png)
9 说“木叶”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
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
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
本文作者在木叶”。
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在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的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字静希,原籍福建闽候,1910年2月出生于北京。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俞平伯在为《夜》所作的序言中称之为“异军突起”。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夜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弛想》。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说木叶分为几段部分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说木叶分为几段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034a52836c85ec3a86c2c50f.png)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说木叶分为几段部分《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及作品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
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二、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三、基础知识(1)注音:涔征阳(戍())无橘妨颂(())陇招首(徕())得鱼忘落木萧筌萧(())寒砧()桅杆()漂泊()秋风袅袅()疏朗()窸窣()迢远()灼灼其华()亭皋()冉冉()门栓()翩翩起舞()(2)解释下列成语得鱼忘筌quán 得意忘言四、预习检查导入新课: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
(请同学们理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探究案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明确:意象颜色感觉意味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疏朗疏落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b2771310a6f524ccbf8566.png)
说“木叶”作者:林庚设计者:岳文国【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走近作者】林庚(1910—)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第一课时(预习学案)一、默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灼灼..()涔.阳()窸窣..()照浦.()亭皋.()万应锭.()迢.远()褒.义()寒砧.()言筌.()柳恽.()沈佺.期()昏厥.()临沂.()徂.徕.()庾.死.()发痒.()庠.序()诠.释()2.解释下列词语。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明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
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文中指落叶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3.积累名句(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二、【阅读文本整体把握】【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学生活动】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①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古代诗歌中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后来发展到用“落木”。
③“木叶”“落木”与“树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的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⑤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⑥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之气。
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整合答案】作者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26d47ee53a580217fcfe3e.png)
9说“木叶”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1.作者及背景【作者】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
"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
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等十一部文集。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
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贺知章的名诗《咏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
【背景】细微处见匠心,平常中显奇崛作者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他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使我们惊奇地发现:“木”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饱含诗人的感情,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
作者在“木叶”上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同时也启发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任务二:夯基础——积累、梳理字词1.音要读准袅袅. ( ) 照浦.( ) 褒.寒( ) 灼.灼 ( ) 亭皋.( ) 砧.( ) 涔.阳 ( ) 万应锭.( )言筌.( ) 窸窣.. ( ) 迢.远( ) 沈佺.期 ( )2.词要用好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启发缘故洗练精彩B.熟悉凭借偶然胞满C.触觉干躁仿佛飘零D.领域单纯辨论概念【解析】选A。
《说“木叶”》导学案4.doc
![《说“木叶”》导学案4.doc](https://img.taocdn.com/s3/m/311c790c0242a8956aece422.png)
《说“木叶》导学案【本节要点】1.掌握文章大意,区分重点概念。
2.探究古诗中的意象的不同的内涵。
【教学过程】☆课堂探讨☆要点一:理清文章的结构。
【探究活动】1.给全文划分段落,概括各段的段意。
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结构的题目,探究文章的结构应该明确各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各段之间的联系,然后划分,标题要注意既要概括全文的内容,还要形象,又是还要点明全文的思路,不单单是只概括全文的内容。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讨论明确】1.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 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结。
2.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高中语文5第三单元 《说“木叶”》 导学案2
![高中语文5第三单元 《说“木叶”》 导学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ab9b82233d4b14e84246824.png)
《说“木叶”》导学案导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导学重难点1、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
2、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积累字词字音筌()迢远( )窸窣() 灼灼( ) 寒砧( )释义亭皋:冉冉:绵密:窸窣:疏朗:相去无几:不落于言筌: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找出1-3段都涉及了哪些诗句?作用是什么?明确:作用: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四、合作探究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并概括.“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1)区别:(2)艺术特征:2、本文谈到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试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意象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并能分析出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意即可.)3、拓展:读诗要抓意象,明意境。
那么意象是什么?传统意象都有什么含义呢?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谈谈。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注音:quán tiáo xī sū zhuó zhēn释义:亭皋:水边的平地。
冉冉:(1)(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2)慢慢地。
绵密:(1)稠密;(2)(言行、思虑)细密周到.窸窣:拟声词。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文中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疏朗:(1)稀疏而清晰;(2)开朗.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上留下用功的痕迹。
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学案说木叶3Word含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学案说木叶3Word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269d560b4c2e3f5727639c.png)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先比较,后讨论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最后的目的。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检
测
与
评
价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达标检测题
检测与纠错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字•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 9课 《说“木叶”》导学案(附答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 9课 《说“木叶”》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2e6421168884868762d695.png)
可以永恒,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能使人类超越有限,直面无限的宇宙。诗歌足 以实现人生的解放。先生每首诗中的哲理味道,就在于“突然”里面,包含着太多深邃隽永的“自 然”。
捧读这本书,常让我浮想联翩: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自己的前途可以选择,我一定通过自己 的不懈努力,走进清华园,走进林先生的古典诗词的课堂,亲耳聆听先生有关唐诗中的“盛唐气象” 和“少年精神”的独特讲解,在青春成长的路上不断承装“青春和美”的无尽财富。我是多么渴望亲眼 看见“身着丝绸长衫,神采奕奕”的林庚先生,做一名台下虔诚弟子,屏息凝神,只等林先生的慢 条斯理,京腔京韵,还有那清秀、飘逸的书法板书……
7.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8.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0.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1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1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曹植《野田黄雀行》
13.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
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 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以“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 传神、准确地概括了盛唐诗歌的神髓,理清了唐诗浪漫主义渊源发展的脉络。
知识链接
1.文题解读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
手法修饰文章,却给人舒服、清新的感觉。褒义词。 言筌:解释说明。 筌:捕鱼的竹器。 四、脉络梳理
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互动探究案
一、阅读 1-3 自然段,回答问题。 第 2 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具体作用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21a29558f5f61fb6366618.png)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就是解说原因得。那么,您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得话解说。
四、课内纵横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得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得颜色性。……这却又正就是那《九歌》中湘夫人得性格形象。注:以下四句诗就是: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身自有分,况就是蔡家亲。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她》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就是著名得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得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与《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她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写于1983年立春(选自《唐诗宗论》,人民中加点得成语使用有误得一项就是
A、有些人得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得人,对一些问题得瞧法洞若观火。
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得美国人黯然失色。
C、中央电视台得“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df8a3050e2524de4187eae.png)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说“木叶”》一文借“木叶”及相关的“树”“落木”“落叶”等诗歌常见意象,形象地阐述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理论,文学色彩较浓,对于学生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说“木叶”》要阐释的是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理论,却以“说木叶”为题,显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
3.分析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课)的联系《说“木叶”》所在的人教版必修模块五第三单元是全套模块中的第二个议论文单元,也是唯一的一个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单元。
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或者评论某种美学现象,或者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而《说“木叶”》一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
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还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阅读诗歌的艺术体验,去探讨与课文相关的某些问题,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1.分析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本篇课文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2.分析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新课改背景的指引下已经阅读了不少的文艺作品,也具有了一定的艺术体验,而刚刚接触过的《咬文嚼字》更让他们回味不已,加上身为青年的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说“木叶”》。
3.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歌,懂得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但是还不太懂得与诗歌有关的理论知识,在写作技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三)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本课教学适合多媒体教学环境,而学校刚好具备这一条件,因此,选定多媒体教室环境。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导学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8ab4c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e.png)
说“木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本课中的重要字词;2、理解“木叶”的意蕴,明确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3、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字词练习来熟悉并积累重要字词;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木叶”与“树叶”“落叶”的内涵,明确“木叶”的意蕴;3、回顾先前的知识,交流小结中国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确“木叶”的意蕴。
难点:如何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活动】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积累重要字词袅袅.(niǎo) 冉冉.(rǎnrǎn )皎皎..(jiǎojiǎo)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涔.(cén)阳万能锭.(dìng) 言筌.(quán) 窸窣..(xīsū) 迢.(tiáo)远【配套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阳(cén)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答案:D (A项中“萧”读“xiāo”;B项中“妨”读“fánɡ”;C项中“泊”读“bó”)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洗练钟爱必需相去无几B.留传疏朗精采得意忘形C.岑阳概念究竞翩翩起舞D.干躁察觉捣衣一言难尽答案:A (B项“精采—精彩”C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项“干躁—干燥”。
说木叶导学案及问题详解
![说木叶导学案及问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65895bbdd88d0d233d46ae6.png)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B.命题特点
C.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鉴赏诗歌一般思路:
意象——意境——情感
诗歌的基础诗的画面诗的内涵
诗歌形象:
(一)诗歌形象主要包括:
1.人物形象:
(1)诗中的“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鉴赏诗人自身形象,要准确地抓住其人格内涵,指出其社会意义。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4.仿照例句,在横线处填上结构相同的语句,要求文意贯通,并要构成排比句。
例句: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虽手不操琴,却能聆听琴瑟琵琶,神游“古典”“浪漫”,品味优美旋律;还能够在《命运》中与贝多芬切磋,在《天鹅湖》边和柴可夫斯基相伴,在《大峡谷组曲》里同格罗菲探险……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美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铸造我们的灵魂。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3.“木”具有暗示性
4.①暗示清秋气息②暗示诗人情感③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5.①“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
②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50e8d4b9d528ea81c7796e.png)
说“木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意。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激发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们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课时】共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本节学习重点】一、预习反馈(一)作者与作品:参照《优化指导》P59(二)掌握本课生字、生词,参照《优化指导》P59—60(三)总体把握文章大意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即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
第2-3自然段:区别木叶和树叶两个词语,指出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木字。
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说明: “木”为什么有这落叶这个特征6、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小结:本文是一篇涉及古代诗歌语言的文艺性随笔,作者在这篇随笔中阐明的观点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作者是从古代诗歌中“木叶”(“落木”)与“树叶”的不同艺术特征的对比分析中阐明观点的。
二、合作探究1、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落木”:比木叶还要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木的这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的问题:即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3、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寄语】有种力量叫放大目标,有种智慧叫把问题缩小,有种承诺叫人生诚信,有种约定叫顶峰相见,有种幸福叫结缘惜缘,有种信念叫必定成功。
使用说明: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文,不做学案。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知识链接一、背景知识“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阅读文章第5段)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 “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 的帮助。
2012年全国卷17题选择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为:“前人在评论 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 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 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
究其原因,乃不知古 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柳”,留,二字同音,有“留客”的含义。
因此古人有折柳赠送的习俗,也寓示着朋友、亲人将要远离。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 “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 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三、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 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客 观物象”自学导引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 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 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第2-3自然段:区别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__.日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自然段: 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1、看拼音写汉字:征 sh u ( )j u( )颂 得鱼忘qu dn ( 无 f dn g( ) l m g( )首 寒zh 缶(sh u( )朗 x 1()窣秋风 ni a o ni GD ( )ti do ( zhu o zhu o (2、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 )其华 )起舞 “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 性。
两个词语,指出【学习案】一、合作探究: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1、古代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二、拓展探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 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三、达标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注释】①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②“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
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 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4分)拓展: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A. 考纲解读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B. 命题特点C. 知识梳理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鉴赏诗歌一般思路:意象一一意境一一情感诗歌的基础诗的画面诗的内涵诗歌形象:(一)诗歌形象主要包括:1. 人物形象:(1)诗中的“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
鉴赏诗人自身形象,要准确地抓住其人格内涵,指出其社会意义。
(2)作者所描写的客观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2. 自然景象或意象:意象: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
(二)意象的特殊内涵: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菊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咼的气质。
古来许多诗人都借菊花来寄寓自己的精神品质,菊花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5.莲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8.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悲凉的同义词。
10 .鸿雁(1)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11 .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家冤受屈。
12 .尺素作书信的代称。
13 .青鸾《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14. 双鲤书信的代称。
15.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6.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17.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 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18.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9. 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20. 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21. 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22. 柳岸送别的地方。
23. 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24.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25.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26. 落花(1)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2)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3)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27. 流水(1)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2)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28. “捣衣”和“砧声”(1)“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2)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3)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29. 船(1)“自由”。
(2)“漂泊”之感。
30. 青山(1)故乡的象征。
(2)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
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31.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3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3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3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35.莼羹鲈脍:借指思乡之情。
36.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7.黍离: 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8.连理枝、比翼鸟: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39.投笔: 指弃文从武。
40.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1.请缨: 喻杀敌报国。
(三)意象传统内涵的不确定性:咏柳诗而言,古人多以折柳表惜别,但有很多例子往往会打破我们的定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