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她的小说生涯中,后期的作品展现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文学技巧与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其创作的崭新视角。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创作特点鲜明,她在文学技巧、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从文学技巧角度来看,张爱玲后期小说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现实与幻觉、回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主题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主要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生死、爱情等哲学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在人物形象上,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常常通过跳跃的叙事手法和时空转换来组织情节,让读者在看似无关的片段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主人公振保的视角,描绘了他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元素,如《小团圆》中的九莉与蕊生的人生历程,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常。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多元,不仅个体情感,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层面。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通过曼桢和世钧这对恋人的故事,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红玫瑰与白玫瑰》则从更加现实的视角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在人物形象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他既渴望真挚的爱情,又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半生缘》中的曼桢和世钧也塑造得十分立体,他们在命运的捉弄下相爱却无法相守,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技巧、深刻的主题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从精神分析视野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一般母亲所能给予子女的爱的满足和起码的安全感。 以父母 这样的个性差别, 争吵是在所难免, 后来终于吵至离婚。 离婚 后, 母亲出洋,父亲再婚, 继母是王熙凤一样的精明人, 她被 父亲和继母殴打, 差一点死掉, 并关了半年监禁, 然后出逃到 母亲家, 永远没再回去。 整个过程像一个苍凉又美丽的故事, 但故事里的人承受了怎样的心理创痛?对于童年的亲子关系, 张爱玲以这样一段话作了一个了断: “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 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把孩子看作有趣的小傻子 ……他们不觉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么认真的眼睛, 像 末日审判的时候, 天使的眼睛……这样的一双眼睛, 这样的有 评判力的脑子, 知道最细致的痛苦, 也知道快乐。 ” 不难看出, 身世、 家事、 父亲、 母亲带给小爱玲的一方面是 物质的丰富, 另一方面是精神需要尤其是爱的需要及安全感 的极度缺失。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 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 他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童年张爱玲家庭生活的冷漠, 青年时代爱情的背叛都深深地影响着她, 张爱玲是缺少爱的, 在她的潜意识里也需要爱, 而她这样的潜意识直接或间接的 作用于她的行动。作为一个作家, 她选择了创作。在她的作 品中极力去写各种爱, 通过这种途径来宣泄她的情感, 对爱的 渴求, 进而弥补她内心深处对爱的需要和安全感需要的极度 不满足, 同时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在医治她童年时代的精神创伤。下面, 我们可以以她的小说 《金锁记》 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二 小说的主角曹七巧, 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的女人, 不 给自己快乐, 也不给她子女快乐。小说开始的时候她已经结 婚五年了, 丈夫是一个残疾人, 但他是官宦子弟。 有钱有势的 人家了决不肯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病人, 七巧家的门第差, 而且 七巧的哥哥希望妹妹高攀, 自己可以占点便宜。七巧不爱他 的丈夫, 唯一的安慰就是, 一旦丈夫去世, 她可以分到大笔的 钱。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 意识是与 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 而无意识是 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 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 这些 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 虽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基本主题,是对病态人生人性的描写批判和追根溯源。
她对丑陋的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因不幸的婚姻便以极阴暗的心理和极狠毒的手段在子女身上报复,最终把儿女逼成了像她一样的狂人。
张爱玲在描写畸形人生人性并进而追索其根源时,并未仅仅归因于人的本能欲望,而是将探寻的目光投向外部世界——对特定时代文化形态的观照,她揭示出了封建文化的苟且守旧对人心的限制约束和资本主义文化的金钱欲望、享乐原则对人心的腐蚀与扭曲,并由此获得了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的价值与意义。
在艺术上,张爱玲成功地融会贯通了传统小说情调、传统小说笔法与现代审美意识、现代艺术技巧,以一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建构起堪称一流的现代小说表现形式。
张爱玲对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开掘,成功地融铸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心理分析、意识流捕捉、潜意识揭秘等,用以对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探幽发微。
她的小说意象丰富生动,隐喻繁富巧妙,语言华美、精巧而畅达。
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于 人 的本 性 中 ,人类 最 大 的敌人 往 往 是 自己。这 就使 张 爱玲
冰心 、庐隐 、 丁玲等 一 批 才华 横溢 的 女作 家 脱颖 而 出 。她 们 小 说 由对 女性 悲 剧命 运成 因的剖 析 ,而 上 升到 了对更 具普 遍 冲破 了传 统 文化 禁 忌 , 以女性 视 角观 察 女人 、写 女 人 ,塑造 意 义 的人 性 、人 生 、命 运 、历 史 的感 悟 与 思 考 。 予 青 认 为 了许 许 多多 的 女性 形象 。冰 心 等 作家 的作 品 中 的女性 形 象 大 “ 张爱 玲将 女性 意识 的探 索 深 入于 历 史深 处 ,深 入于 民族 文 都是 慈祥 的母 亲和 贤 惠的 妻子 , 其道 德 审美观 念 仍 是 以男 性 化 的深 层 去透 视 女性 自身 的心理 上 屏 障, 相对 于 五 四呐 喊时 为 中心 的传 统价 值观 。丁玲 等 作 家的 作 品 中则塑 造 了一 些 以 期 便 显得 更 深刻 和有 力 ”【 。的 确 ,张 爱玲 小 说对 女性 内心 3 ] 民族 兴亡 为 己任 的走 出封 建家 庭 ,投 身革 命 的女 性 ,虽 然表 阴暗 面 进 行 了极 其深 刻 的批 判 ,但 其批 判 又 留有情 面 。正如 面上 获得 了与 男人 平 等 的待遇 ,实 际上 却 放弃 了 自我 。 她 自己所 说 : “ 女人 纵有 干 般不 是 ,女 人 的精 神 里面 却有 一 与丁玲 、冰心 等 女性 作家 相 比 ,张 爱玲 的 小说 具 有更 为 点 ‘ 母 ’的根 芽 。 ”H “ 人地 母 般根 芽 ”的伟 大 使她 能 地 】女 鲜 明的 女性 主义 特征 。2 世 纪4 年 代 的张 爱玲 远 离抗 日救 国 够 宽恕 女人 的一切 。这就 避 免 了对 女性 进 行一 般化 的 描写 , 0 O 的主 流话 语 ,把 眼光 投 向 了 “ 婚姻 、爱情 、家 庭 、 女人 的挫 而进 入 到更 高 层 次的 理性 思 考层 面 ,使 女 性心 理批 判 创作 达 折 、女 人 的处境 —— 一个 充满 女性气 息的 世界 ”… 。其 小说 到一 个 新 高峰 , 从而拓 展 了女性 批判 新 视野 。张爱 玲 还能 站 集 《 传奇 》 刻画 了一 大群 真 实地 生 存 于男 权文 化 之下 的 女性 在凡 俗 女性 的角度 来 审视 女性 问题 ,这 一独 特观 察 视 角的 选 群像 。在 中 国现 代 女性 作家 中 ,没 有 一个 人像 张 爱玲 一样 ,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性别倾向
强 势 。从 张爱玲 的作品 中我 们可 以感受 到 ,张爱玲认 可女性 较为 弱势的地位 , 她对女性 的发奋 , 有
法 主宰 自己的命运 。在 自己的前 夫 离开人世 以后 ,她 拒绝 哥哥给 她 的建议 , 回到前夫家 中 , 去履行
原来 的义务 以后 ,还 是缺 乏能力 也 缺乏勇气 去寻 找一 份独 立的新 生 活 ,而是 依靠女人 本来 的一点 点小 小 的手 段和一些 无足 挂齿 的
幸福 以后 , 她主动离开 了丈夫 , 这 个举动 和娜拉取 下戒指 ,离开夫
对女 性秩序 的认 可和 超
越
千百年来 ,中国几 千年 的封 建制度造成 女性 的性 别意识 只有
纯粹 的生理 意义 ,文化 本质上 的
一
语权 ,女性们开 始 了一段 漫长历
程 的探 索。 中国女 性研究 是在西方 女性 主义 的坐标点上 生发起来 的 。近
学教 育
试 论 张爱玲小说 创 作 中的性别倾 向
圜 尹 逄 如
内容摘要 : 张爱玲是 中国现代杰 出作 家, 她 以女 性的独特 视角观察男女 性别 , 对长 久的性别秩序进行 了认 真的思考 与探 索, 在“ 五 四” 新思潮、 新思想 的影响下 , 对这 长久的男女性别秩 序进 行 了可贵的质 疑与抗 争, 从而
建 社会文 化的强大 和男性权 势 的
的仁 慈 , 和自 身 并无 因果 关 系。 女
性在 社会 中的无力 感与危 机感 在 张爱 玲 的小 说 中 ,表现得 含蓄 又 彻底 。这样 的人物 在张爱 玲 的小 说 中 比比皆是 ,无 论是 主人还 是 仆人 , 是小市 民还是学 生 , 无论 是 社会 哪一个 阶层 的女人都 有一份 难 以为继 的苦恼 ,无论 哪种苦 恼 都来 源于 女人 的性 别身份 。从 张 爱玲 的这些 描写 中 ,我们 看 出作 者对 女性 秩序 的无 奈认可 。
张爱玲《倾城之恋》期刊: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洛阳理工学院宋红霞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
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其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影视改编
对张爱玲个人的研究主要是其相关 的传记材料的整理。
• 冯祖贻编写的《百年家族——张爱玲》 • 张子静的回忆性文章《我的姊妹张爱玲》 • 林式同长文《有缘得识张爱玲》 • 女作家胡辛编著的《最后的贵族张爱玲》 • 旅美华裔学者、哈佛大学文学博士司马新
著的《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 • 2001年余彬《张爱玲传》 • 2003年于青《张爱玲传》 • 2005年张均《张爱玲传》
一、张爱玲的主要作品:
• 小说集《传奇》初版本收入张爱玲发表于 1943、1944年的《金锁记》、《倾城之 恋》、《沉香屑 第一炉香》、《茉莉香 片》、《花凋》、《封锁》等小说10篇, 1947年出版增订本时又加入《鸿鸾禧》、 《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 等5篇。
短篇小说:
• 1、《霸王别姬》 • 2、《沉香屑 第二炉香》 • 3、《茉莉香片》 • 4、《心经》 • 5、《封锁》 • 6、《琉璃瓦》 • 7、《年青的时候》 • 8、《花凋》 • 9、《殷宝滟送花楼会》
关于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研究
• 从80年代中期起,大陆文学理论界受到西 方文论的影响,提出种种消解文学的政治 性和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同时,阶级斗 争逐渐淡化的新历史环境。在大陆主流文 学处于边缘者地位的张爱玲,也以一种感 性形式的个人化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 野。
80年代对张爱玲的研究
• 首先,从心理学层面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 解析,如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张 爱玲小说创作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她在小 说中心理描写技巧的纯熟运用;有的借用 张爱玲散见于《流言》、一些小说自序、 信件等的一些自述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文章 中有关她自己作品的零星见解,深入分析 其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营构。
长篇小说:
• 1、《秧歌》 • 2、《十八春》 • 3、《怨女》 • 4、《小团圆》 • 5、《赤地之恋》 • 6 、 《连环套》
探析张爱玲小说的苍凉底色
一
、
有意疏离 的叙事策 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张爱玲 的小说给人 以外在 的冷酷 之感 的一 方面 缘于她所选择 的叙述策 略。在创作过程 中, 她有意把 自己和小说分离开来 , “ 写小说应 当是个故事 ,让 故 事 自身去说 明” 。在 创作过程 中, 张 爱玲主要从 两个 方面 表明 自己的“ 讲述者” 身份 。 首先是在叙述语 言上 ,张 爱玲 选择 了冷漠 的语 言来 编织故事 。她 用毫无感情 的文字 、 旁观者 的态度 对待 作品 中的人物 ,平淡 的叙述语 言使她 的作品 中 “ 没有真正 的欢畅 , 也 没有刻骨的悲伤” 。他们只是在 各 自的命 运轮 回里 , 或喜 或 悲 , 或 挣扎 或妥协 , 而张 爱玲只是淡淡地 用笔 , 平 静地看着他们 “ 一步 步走 向 没有光的所在 ” 。无论是 对待人性逐渐 扭 曲的七巧 , 还是对待花季 凋零 的川嫦 , 张爱玲 都波澜不惊 , 以旁 观者 的冷静 目送她 们的毁灭 。一如胡兰成所 说 : “ 爱 玲可 以与《 金瓶梅》 里的潘金莲 、 李瓶 儿也知心 , 但是 绝不 同情她们 , 与《 红 楼梦 》 里的林 黛玉 、 薛 宝钗 、 凤 姐、 晴雯 、 袭 人乃 至赵姨 娘等亦 知心 , 但 是绝 不想 要 拿她们 中的谁 来比 自己。她 对书 中或现 实 中的男人 亦如此。她是 陌生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 的一个人” 。 在选择冷 漠的叙述语 言之外 ,张 爱玲也有意 采 用一种让 自身疏离故事 的叙述方式 。在开篇就 营造 个个叙 述场 。 确立 自己的局外人 身份 , 用客观 的调 子叙述 , 超乎故 事中的人物世界之外。以《 沉香屑 ・ 第 炉 香》 为例 , 作者在开篇 即起用说 书人 的套话 : “ 请 您寻 出家传的霉绿斑斓 的铜 香炉 , 点上一 炉沉 香屑 , 听我说一 支战前香港 的故 事 ,您这 一炉沉香屑 点完 了, 我 的故事也 该完了。” 以此把 自己和故事分离 , 既 不参 与故 事 , 也不 进入角色 。同样的开场 方法在《 茉 莉香 片》 和《 创世记》 中都有运 用。“ 我给您沏 的这一 壶茉 莉香片 , 也 许 是 太 苦 了点 , 我 将 要 说 给 您 听 的 一 段香 港传奇 , 恐 怕也 是一样 的苦。” “ 奴有 一段情呀 , 唱拨拉诸 公听。” 张 爱玲都是 以超然 的姿 态讲 述“ 传 奇” , 了解一 切而 又悲 悯一切 , 但 却保 持客观 清醒 和 置身事外 的态度 , 营造“ 残 香祭故人 , 吟月 葬孤 魂” 的 悲凉意境 , 从而使一个个 悲剧 故事更显凄清。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创性
关键 词 : 创 性 ; 事 自身 ; 俗 人 生 ; 性 ; 差 对照 独 故 世 人 参
文学 作 品 的独 创 性 表现 为 作 家 在题 材 的选 择 、主 题 深度 的 挖掘 、 作 手 法 的运 用 等各 方 面 的 特性 。张 爱 玲是 2 创 0世 纪 4 O年代 上 海 有 影 响 的女 作 家 之 一 。 与 同 时代 其 他 作 家 相 比 . 她 的小 说在 主 题 、 材 及创 作 手 法等 方 面显 得 别具 一 格 。 题
法 语 中历 史 与 故事 都 叫 做 hs i 。可 见 故 事 和历 史有 着 某 种 io e tr
( 说 、 事 、 言 ) c o ( 构 文 学作 品 ) 传 故 谣 / tn虚 i fi 之意 。这种 虚 构不 仅是 作 者 对故 事 的想 象 建 构 ,读 者 接 受故 事 的过 程也 是 一个
事” 就是 “ 过去 已经 发 生 过 的 事 ” 这 是 故 事 的 本 体 意义 . 即 。 亦
的伟 大 的作 品 . 来 的 主题 往 往 不 再被 读 者 注意 。 为事 过境 原 因
迁之 后 , 原来 的主 题 早 已 不使 我 们感 觉 兴趣 , 倒是 随 时从故 事 本 身 发 现 了新 的启 示 ,使那 作 品成 为永 生 的 ” ,她 的意思 是 说 。 为故 事 本 身 具 有 独 立 于话 语 之外 的 意义 , 以 , 因 所 随着 时 间 的 不断 变 化 ,各 个 时代 的人 会 因各 自的 现实 状况 对 同一 故
一
故事 还 具 有 “ 立 性 ”2 独 ,0世 纪 6 O年 代法 国叙 述 学 家布 雷 蒙 ( .rm n ) ~ 段 叙 述 :一 部 小 说 的 内容 可 通过 舞 台 CBe od 有 “ 或银 幕 重 现 出来 :电影 的 内 容 可用 文 字转 述 给未 看 到电影 的 人 。通过 读 到 的文 字 , 到 的影像 或 舞 蹈动 作 , 看 我们 得 到一个 故 事— — 可 以 是 同样 的故 事 ” 。布 雷蒙 的这段 话揭 示 出故 事 『 q 具 有 相对 的独 立性 , 不 随 话语 形 式 的 变化 而变 化 。除 “ 它 独立 性 ” 故 事还 具 有 “ 构性 ”它 是对 过 去 已发 生 过的 事的 想象 外 虚 , 和 建构 。在汉 语 中 , 事 除 过去 的事 之外 还 有 “ 言 ” 意思 , 故 谎 的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导语: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论张爱玲小说的雅俗风格
论张爱玲小说的雅俗风格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呈现出雅俗的风格。
主要表现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与主题的开拓上,她以普通市民的日常琐事、男女婚恋、市井风俗为内容,展示市井人生,揭示人性变异的深刻主题;以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语体风格来书写这俗世中的传奇;巧用古诗和成语,语言文白相杂,自成一体;能够精选意象,营造出奇特意境。
这些使其小说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市场效应。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创作;雅俗风格前言“张爱玲热”现象的出现与其小说呈现出的雅俗风格不无关系。
很多前人对张爱玲小说雅俗风格的各个方面进行过探讨和研究。
有的就张爱玲小说雅俗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小说技巧进行研究;有的就题材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进行研究;有的就意象和语言两方面进行论述,得出意象营造要匠心独运、推陈出新,语言要以新写旧,才达到雅俗同生的结论;有的甚至探讨了张爱玲小说俗的本质就是一种高雅的通俗化追求,而不是低俗和流俗;还有的以张爱玲和老舍的“通俗”趣味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张氏小说在通俗中脱俗,趋向高雅格调的技巧,等等。
以上这些,几乎都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些层面对张爱玲小说的雅俗风格进行较为具体和专门的细致研究,如:题材、手法、原因、意象、语言等,但这些并不能对张爱玲小说雅俗风格进行整体的认知和把握,尚缺乏一个全面的论述。
一、题材的选取张爱玲小说的出发点是世俗,“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寻找实际的人生。
”正如王安忆所说:“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真是很俗气的。
”在题材上对世俗化的追求源于其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人生的认同[1]。
她自称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
在《多少恨》开篇前,张爱玲还表达了自己对通俗小说的看法: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
如果说是太浅薄,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一样是艺术呀。
但我觉得实在很难写,这一篇恐怕是我能力所及的最接近通俗小说的了,因此我是这样的恋恋于这故事。
苍凉的言情:论张爱玲小说
苍凉的言情:论张爱玲小说关键词:张爱玲;言情;世情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72-01现代女作家中,张爱玲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透彻明白的人。
她的小说描写各种各样的”情”的破灭,对”情”的存在与否,经历了一个由怀疑到肯定到彻底幻灭的过程。
就其小说创作来看,可以据此把她的”言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传奇》一书为代表,着意描写了人间情爱的残缺与破灭,可以称为”无情的言情”就她理解的”更素朴”、”也更放恣”、”渗透于人生的全面,而对于自己是和谐”的情爱来说,可以说在这一阶段她的创作中并不存在,遑论传统佳话中的理想化的”情”或神秘的”情”了。
这一阶段,她着力描写的其实是各种各样奇形的、盲目的情欲,在这个情欲的世界里,人物一旦有”爱情”的幻想,便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刚一开始就不对”爱”抱有什么幻想。
她做了范柳原的情妇,经济上终于有了保障,还有自己的房子,可她突然感到房间太空了。
”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她觉得她可以飞到天花板上去。
……房间太空了,她不能不用灯光来装满它”然而虚空还是虚空,呼喊着虚空。
《传奇》世界便是这么一个爱的残缺的世界。
在《传奇》阶段,张爱玲不仅写了”情”的破灭,而且进一步写了各种各样变态、疯狂与畸形的情:压抑变态的曹七巧(《金锁记》),爱上了父亲的许小寒(《心经》),对丹朱既羡又妒,得不到她的爱就转为疯狂施暴的聂传庆……张爱玲以异常冷静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世间各种各样畸形、变态的情感。
在她第二阶段(1947——1955)却来了大转弯,这一时期,她以《多少恨》《十八春》《小艾》《秧歌》《赤地之恋》为代表的中、长篇小说,都赋予”情”至为重要的地位。
这与《传奇》中对”情”的否定,成为鲜明的对比,可以说,张爱玲在这一阶段致力的一个主题,便是对世情包围之中的”情的意义”的思索。
《十八春》并不仅仅是一部”温婉、感伤、小市民道德的爱情故事。
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
其文学成就表现为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文学成就文学影响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其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女性文学像一条小溪流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若断若续地流淌着。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掀起了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高潮,也给女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冰心、庐隐、丁玲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脱颖而出。
她们冲破了传统文化禁忌,以女性视角观察女人、写女人,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女性形象。
冰心等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慈祥的母亲和贤惠的妻子,其道德审美观念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
丁玲等作家的作品中则塑造了一些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的女性,虽然表面上获得了与男人平等的待遇,实际上却放弃了自我。
与丁玲、冰心等女性作家相比,张爱玲的小说具有更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
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远离抗日救国的主流话语,把眼光投向了“婚姻、爱情、家庭、女人的挫折、女人的处境——一个充满女性气息的世界”[1]。
其小说集《传奇》刻画了一大群真实地生存于男权文化之下的女性群像。
在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一样,从女性本体出发,怀着对经济和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孜孜于女性悲惨命运的写作。
通过对一系列女性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的描写,既揭示了男权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及习俗对女性的摧残,更将笔触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从女人原罪意识出发,对女性自身的人格弱点进行了思索与批判,开启女性批判立场。
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成因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成因刘骁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张爱玲的小说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红楼梦》中的艺术风格和西式毛姆•卡夫卡的叙事手法,笔法上借鉴红楼,精神上效仿毛姆,独创了一种属于自己艺术风格,以多样的修辞手法、艳丽的色彩对比来奠定文中悲剧荒凉的基调。
关键词:新式文学;失落感作者简介:刘骁(1999-),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55-01一、家庭背景童年经历及父母影响张爱玲的一生是个传奇。
她有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父亲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的儿子,母亲是前清大臣李鸿章的外孙女、晚清南京长江水师提督之女。
然而前一辈的威望并不能永存,张爱玲降生在这个当时正走着下坡路的家族。
张爱玲的母亲崇尚西洋文化,并给予孩子充分的西式教育,希望她成长为新时代有教养的新式女性。
张爱玲从小在思想、眼界及修养等方面受母亲熏陶过多,母亲带她读老舍、看画报,带她接触新式文学,培养她伤感的文人情怀;而张爱玲的父亲,这个骨子里传统的贵族遗少,让张爱玲接触到的尽是些旧的封建恶习:吸食大烟、看戏、找姨太太,张爱玲从父亲身上看到了这个时代的腐朽和落后,看到了晚清贵放遗老的作风习俗。
从父亲的书房里,张爱玲能够翻阅到的都是些传统章回体小说。
就这样,这个中西方杂糅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在她今后文学创作的字里行间中既传承了小时候在父亲书房阅读到的古籍中古典文学的笔墨,同时也包含新式现代主义意识和表现手法。
二、政治策略和政治观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大篇幅描写女性、描写红尘中男女间的情爱故事,所以有些人认为,张爱玲笔下的世俗性小说,更多的是突出人性,题材缺乏时代性特色,张爱玲本人也不涉及政治。
但是我们抛开表面上男女间情欲的描写,张爱玲在作品中反映出的人物扭曲封建腐朽的人性,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武小洁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张爱玲的生平,一部分是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在张爱玲的生平中我简单的介绍了张爱玲的家庭情况、童年生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及她的创作经历。
之所以写张爱玲的生平,是想让大家在理解她的经历的同时,知道是她的经历决定了她的性格和创作方向。
在创作风格中我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创作文体、写作手法、语言、内容、取材等几方面的分析来写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在创作风格中我将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单独拿出,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张爱玲作品的独特之处。
在论文中我还简单介绍了张爱玲的几部小说作品,并选取了张爱玲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在文章及最后的总结中我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欣赏张爱玲之处。
张爱玲的生平张爱玲原名张缨,1920年出生在上海,她的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她虽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但家庭给她的印象却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母亲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失去母爱的她是个小天才,6岁就开始小说创作,7岁的时候她和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他的母亲一直有着罗曼蒂克的爱,她对母亲的感情是很浓郁的,她的性格中有很多无意识的承袭了她母亲的影子。
1934年张爱玲的生活中发生两件大事,一是父亲再婚,一是她开始上中学。
从此她生活更决定了她的创作方向。
她在十八岁的时候获得了远东考试的第一名,但因战争的爆发去了香港大学。
她在1942年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可谓是一鸣惊人。
她的处女作是《不幸的地》。
在1942年到1944年这两年中创造了一系列做品,我们比较熟知的有《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这段期间可以说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期。
而给她创作灵感的人正是影响她一生的一个人——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可以说是浪漫的,也可以说是凄惨的。
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他们的爱情。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源于他们的互相吸引,他们的意见相投,才气相吸。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摘要: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
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是一个动听又不近人情的故事。
张爱玲用她苍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关键词:张爱玲;爱恋;悲凉;艺术风格一、故事简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之际,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在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他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这倒是“倾城”的另一个意义: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二、白流苏的悲凉在《倾城之恋》这本书里,白流苏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的女骑士。
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一事业。
从而形成了她以“赌徒”为背景的婚姻模式。
而败落的家、守旧的老母、为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了她柔弱背后的强悍。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
从她的小说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早期阶段: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候的她在文学界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
她的早期小说主要以爱情为主题,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和婚姻困境。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烟雨》、《金锁记》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她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中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逐渐呈现出更加成熟和复杂的风格。
在这个阶段,她开始将自己的创作重心放在了城市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和现实问题上。
她的小说继续以爱情为主题,但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深入和细腻。
尤其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艾》等作品,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现代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矛盾和挣扎。
后期阶段:随着岁月的流逝,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逐渐呈现出更加悲伤和绝望的色彩。
她的作品开始回忆和追忆过去,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
这些作品多以回忆和自传为基础,如《倾城之恋》、《百媚千红》等,这些作品通过回忆来探索人类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张爱玲以自己独特的文风和对人性的理解,将人类生活中的痛苦和忧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初期的爱情描写到中期的女性问题探讨,最后转向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和
追忆。
她的小说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无常。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摘要: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流露着一种微妙的恋父情结。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心经》等三部作品,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婚姻选择,证实并把这种情结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张爱玲的创作有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张爱玲恋父情结文学创作童年经历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
她创作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并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传奇》。
张爱玲用大胆的语言毫无忌惮地表现着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对欲望的渴求。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心理上都有一种难以让人捉摸的情感,在恋情中难以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女性形象对于男性的态度是模糊的,带有“父亲式”的幻想,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通过对其童年经历的了解,我们得知张爱玲是缺失父爱的,也恰恰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所以在她的内心里,早已镌刻了莫名的恋父情结,对父亲想爱却不得,因而开始自我压抑,这种情感便通过笔下的作品流露出来,从而填补她内心的那片空白。
一、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写作中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又名伊莱莎情结、爱列屈拉情结,也被称为伊拉克特拉情结。
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爱列屈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的父亲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母亲是王后克吕涅斯特拉。
特洛伊战争期间,母亲克吕涅斯特拉在阿伽门农外出的时候有了外遇,为了不让丑事败露,于是先发制人与情夫共同设计杀害了阿伽门农。
爱列屈拉在得知真相后,即悲痛又气愤,便鼓舞弟弟俄瑞斯忒斯入宫复仇,最终她和弟弟的计划成功,成功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和情人,成功地为父报仇。
弗洛伊德借用这段弑母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提出恋父情结的概念,比喻一些女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亲所产生的异样情愫和微妙变化。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
简 析 张 爱 玲 小 说 创 作 心 态
简析张爱玲小说创作心态2008级汉语言文学王茜内容摘要:张爱玲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女子,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在她的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使梦魇般的氛围,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文化,还有梦魇般的人性,她的心中又充满了悲凉,写出了一部部惊世之作,因此她的小说是值得推敲和研究的。
关键词:传奇独特悲凉高超的艺术手法张爱玲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
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1955年旅居美国,1995年逝世于美国洛杉矶。
著有散文《迟暮》、《秋雨》、《炎樱语录》、《散戏》、《忘不了的画》、《张看》等。
她的散文,也写得极富才情。
并著有小说《沉香屑》、《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琉璃瓦》、《万象》、《金锁记》等。
她的小说能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各自优长汇于一身,并将小说推向大俗大雅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她直接传承了通俗小说的衣钵,却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提升了传统通俗小说的品格。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
她的小说似梦呓,诱你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
“说不尽的沧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
在张爱玲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使梦魇般的氛围,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文化,还有梦魇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是张爱玲小说值得推敲的成功经验。
在对张爱玲的小说作了简单的注脚之后,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所呈现的文化心态。
这些心态可以说是她小说文本的底子。
一、个人经历影响的情感心态张爱玲,出身官宦世家,却擅写平民甚至小市民的苦乐,而生活与其处世之道却又全然一种不同,其生命,与生涯,又何尝不是一部真实的传奇,读了她生命与生涯的传奇,你便会全然明了何以张爱玲女士能在青春年华写出空前绝后的凄艳的佳作,你也会豁然明了什么是作家,什么是小说,什么是传世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赵艳(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摘要:内容关键词:内容On Zhang Ailing's Novelszhaoyan(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摘要:关键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称得上让人惊艳的女作家着实不多,但张爱玲算得上一个。
她寂寞的生,寂寞的死,却为人类留下了永不寂寞的文学精品。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名字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只一夜之间,就迅速征服了上海滩。
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传奇》,《流言》和《十八春》等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卓著的才情,逼人的灵气使人们对于她的关注越来越深。
在她成名的那个混沌的年代中,她的文字,她的故事仿佛一次夜晚的烟花,只对世人匆匆一瞥,就足以让人们永远无法忘怀她的美丽。
解放后,由于她与胡兰成的恋情使然,她悄然离开大陆,她的名字和作品便在大陆上沉积下来沉寂下来,从此“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史”,但是这却“毫不见怪,国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史家,比比皆是”,比如沈从文。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张爱玲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观存在,认识不认识,承认不承认,是时间问题。
”今天,她能拥有大量“张迷”,其中有不少是作家,这完全是因为她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世上的熠熠光辉。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意者,她的小说创作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让男男女女如鬼魅般在读者眼中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所以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
对于人性,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作过这样的阐述“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
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
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
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
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
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
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
”所以她的作品都表现了斗争中的安稳,在安稳中展示生命的悲凉,人性的悲哀。
她站在悲凉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大多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地,也少有质朴,憨厚的性格。
他们在兽欲,生物欲,社会旧俗的挤压下渐趋沉沦,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颤,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
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
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罩在外面的遮羞布,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虚伪,“爬满了虱子”。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整个的是这样一个中国现代人物”。
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血姑娘,振保爱她,“他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国外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
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都感觉让人充满了恐惧,“像大得不可想象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
”他又“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
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原“堕落”,他要做一个世俗里的“好人”。
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藏起来,匆匆忙忙选了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振保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
但他仍戴者面具做他的“好人”,在善的外衣下裹着恶的本质。
而这份恶毫无疑问是这个社会造成的。
张爱玲通过深而不广的视野,去揭示了这个畸形扭曲的,又是习以为常的世界。
由于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作品的整体情调染上了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清醒的失落感和没落感。
家是寒意彻骨的家,世界是弃儿们互噬求得一己生存的世界。
而振保正是这个世界的弃儿。
张爱玲用嘲讽的笔调冷冷的掀开了这个“大好人”的面纱,露出了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与好色,展示了一个灵肉分离,表里不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的心理世界。
由振保的形象影射了现实社会里许许多多个你,我,他。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
正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提醒着我们:所所有现金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腐朽文化和欲念对人的异化最悲观的展示莫过于《金锁记》。
曹七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极富典型意义的人物。
她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甘愿侍奉一个与她毫无感情基础可言的残废男子,正常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变的残缺不堪。
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锁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哪怕短暂的快乐。
她也曾得到过爱的光辉,沐浴在“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中,但她的人性已被黄金枷锁所扭曲,摧残,她整个的身心被黄金蚕食了,她的青春和爱情也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了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这最终也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的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的近乎于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的姜老太太。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她残酷的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希望,也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
儿女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成了恶毒的嘲笑,她嫉妒所有人的和睦婚姻,亲手扼杀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和家庭。
她诱使儿女吸毒,以求锁住他们,她逼儿子说出床第之事折磨死媳妇,用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割断了儿女的婚姻。
七巧“一级一级,走进了没有光的所在”,走进了“被食,自食,食人”的怪圈。
她在物欲的折磨下,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了子女作为自己的陪葬品,成了“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
”七巧的变态令人毛骨悚然。
张爱玲围绕着欲望的沉沦把人性心理的暗角揭示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颤,展示出了“人类古老记忆中的罪恶”。
(二)旧中国的女性,活动范围较受限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幸而直接经验并不是创作题材的唯一源泉。
女性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婚恋家庭,笔调相对于男性作品较嫩弱绮靡,多愁善感,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个性生活的环境,接受教育的情况及性格有关。
张爱玲承认这种局限,又不甘于这种框笼。
她选择“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还有一层必然性,那就是来自一种偏执的文学观念。
她说过“去掉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
人类的文明努力要跳出单纯的兽性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事实如此。
”基于上述的这种局限和对于人性的认识,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说“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的,也不打算写,......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为男女间问题的噩梦所困,噩梦没有边际,也无从逃避。
张爱玲用“男女问题”作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悲剧,但大量的“情爱”故事中却无法找到一个纯粹精神意义上的健康的,正常的爱,情爱在游戏中进行,情与爱的结局指向虚无。
男女间虚伪,欺骗,整个世界也因此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
几千年文化熏陶下的女性带着“肋骨”的意识紧紧依附着男性,男性成了她们生活中的唯一阳光。
于是婚姻成了与爱无关的社会单位组成形式,严重脱离了感情的范畴,披戴着沉重的枷锁。
张爱玲笔下“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男女间的交往没有真情,玩着“爱情”的游戏。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终日被“破落户”兄嫂冷嘲热讽,成了这一家男男女女的眼中钉。
由于一场不负责任的海外恋,出现了范柳原,等父亲死后,他远涉重洋回来继承遗产,但庶出的他根本成不了家族的正式继承人。
两个旧家庭,旧世界的弃儿,茫然中抓住了对方,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
一个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把恋爱当作调味品,视“女人为鞋底的泥”的男人;一个为了物质的需求,迫切要把最后的资本——三十岁的青春,再进行一次交易的女人,上演了一出真真假假,若即若离,费尽心机的爱情游戏。
他们在心的浮面进行调情,互相吸引,挑逗,进行着无伤大雅的攻守战。
他们本无真心,只是进行一场恋爱的智斗,但一座城市的沦陷却在无意中成全了他们,在倾毁中,他们才有了“一点真心”,被封锁的情感“只有在毁灭的刹那,或许才无所顾忌的释放”,在文明毁灭的同时,他们的感情才会升华,情与爱成了虚无的承诺。
尽管那“一点真心”也不见得有多少可靠,他们婚后回到上海,范柳原“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人的女人听”。
白流苏却还是回到了最初的“有点怅惘”。
张爱玲曾说“现代人多是疲倦的,现代婚姻又多是不合理的”,婚姻非感情的产物,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
女人视婚姻为改变现状的唯一途径,婚姻对女人而言成了一个囚禁金丝雀的牢笼,也成了她们永远的归宿。
女性所受的教养便是如何去做一个“女结婚员”,她们“以美的身体取悦于人”,全力以赴追求那“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婚姻,“找事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婚姻的动机构成了她们生活的主旋律。
正因为如此,《倾城之恋》中离了婚的白流苏必须重操旧业——进入婚姻才能摆脱麻烦,《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受过新式教育的葛微龙的最高愿望也仅是找个爱自己的人结婚而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家人把她送到英国读书,也“无非是为了嫁人,好挑个好的”。
这些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的最普通的女性,禁锢在婚姻牢笼中的女性,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统治的女性,她们全都做不了自己的主,她们被一只巨手扼制着,除了白流苏被一场“传奇”成就了一段契约式的婚姻,其他的如《金锁记》中的长安,《花雕》中的川娥,《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烟鹂,娇蕊,《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无一不消失在“苍凉的手势”中。
男性视婚姻为装饰,作为社会角色的一件雅致的摆设,一件必不可少的摆设。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乔琪要了微龙,只不过为了“高级调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