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黄疸的五大常见病因(专业文档)
黄疸病因及分类
![黄疸病因及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5b9c951284ac850ac02426a.png)
黄疸病因及分类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高胆红素血症),使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
4μmol/L。
如总胆红素为34μmol/L,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1.病因发病学分类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
按胆红素的性质分类(1)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①胆红素生成过多: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获得性溶血性黄疸、由无效造血引起的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等;②胆红素摄取障碍:如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征、某些药物及检查用试剂(如胆囊造影剂)引起的黄疸等;③胆红素结合障碍;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降低或缺乏引起的黄疸,如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与Ⅱ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等.(2)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①肝外胆管阻塞:如胆结石、胰头癌、胆管或胆总管癌、壶腹癌、胆管闭锁等;②肝内胆管阻塞:如肝内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病等;③肝内胆汁淤积:如肝炎、药物性肝病、妊娠期复发性黄疸、Dubin-Johnson综合征等。
3。
按黄疸的发生机制和特征分类(1)溶血性黄疸①病因和发生机制: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②溶血性黄疸的特征:a。
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黏膜往往明显苍白;b.皮肤无瘙痒;c。
有脾大;d.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e。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结合胆红素增高;f.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g.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2)肝细胞性黄疸①病因和发生机制:各种肝病因肝细胞广泛损害而引起黄疸.因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结果发生黄疸。
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实用一篇
![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实用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ed4a7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1a.png)
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实用一篇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 1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胎儿出生后,由母体内低氧的环境改成体外的`正常环境,多余的红细胞产生大量胆红素,又无法通过没有发育成熟的酶系统来排出体外,只能跟着血液流动到体表,皮肤和巩膜显示出了黄色。
病理性黄疸:先天性缺陷(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缺氧和感染、胆道畸形、肠肝循环增加(肠道闭锁,幽门肥厚,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低,饥饿和喂养延迟)、新生儿肝炎等疾病是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黄疸正常值足月宝宝的黄疸正常值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宝宝不超过257μmol/L(15mg/dl)。
正常值有一定波动范围,必须根据其他症状表现进行诊断。
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不需要治疗,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
症状严重者,可采用光照疗法,光照治疗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
如果经过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就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黄疸诊断依据生理性黄疸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足月儿为205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定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
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 (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黄疸的常见病因及鉴别________
![黄疸的常见病因及鉴别________](https://img.taocdn.com/s3/m/661fb3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b.png)
㊃乡村医生专栏㊃通信作者:甄真,E m a i l :pr o z h e n z h e n @163.c o m 黄疸的常见病因及鉴别甄 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河北石家庄050051)关键词:黄疸;诊断,鉴别中图分类号:R 4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11-1261-01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583X.2016.11.024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使巩膜㊁黏膜㊁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临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㊂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低于17.1μm o l /L ,若总胆红素在17.1~34.2μm o l/L 之间,临床不易察觉,称隐性黄疸㊂由于导致黄疸的病因很多,其治疗方法差异较大,故黄疸的鉴别诊断尤其重要㊂1 黄疸的分类及常见病因黄疸依其发生机制分为4类,即溶血性黄疸㊁肝细胞性黄疸㊁阻塞性黄疸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㊂1.1 溶血性黄疸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㊂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㊂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㊂②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㊁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㊁异型输血后溶血㊁新生儿溶血㊁恶性疟疾㊁伯氨奎林等药物㊁蛇毒㊁毒蕈中毒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㊂1.2 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实质细胞病变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㊁结合和排泄发生障碍所致㊂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㊁中毒性肝炎㊁药物性肝病㊁酒精性肝病㊁自身免疫性肝病㊁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㊁血色病等)㊁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以及全身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肝脏损害(如败血症㊁疟疾㊁钩端螺旋体病㊁伤寒㊁布鲁菌病㊁结核病㊁肾综合征出血热㊁登革热等)㊂1.3 阻塞性黄疸 根据阻塞的部位可分为肝外胆管阻塞及肝内胆管阻塞两类㊂①肝外胆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有胆总管结石㊁炎性㊁蛔虫㊁肿瘤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以及由于胰头癌㊁胰头增大的慢性胰腺炎㊁乏特壶腹癌及各种可引起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肿大的疾病㊂②肝内胆管阻塞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黄疸与肝内胆汁淤积㊂前者常见于肝内胆管结石㊁癌栓㊁华支睾吸虫病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后者可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及肝内小胆管病变,包括病毒㊁细菌㊁寄生虫㊁药物㊁酒精㊁毒物㊁自身免疫性㊁遗传代谢㊁妊娠等因素㊂1.4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指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㊁结合和排泄有先天性缺陷㊂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㊂临床上常表现为慢性持续性或波动性黄疸,全身状况良好,临床症状轻微,肝功能除胆红素代谢障碍外无其他明显异常㊂常见疾病有:G i l b e r t 综合征㊁D a b i n -J o h n s o n 综合征㊁R o t o r 综合征㊁C r i g l e r -N a j j a r 综合征等㊂2 黄疸的鉴别2.1 确认是否为真性黄疸 ①应在良好的自然光线下注意观察患者巩膜㊁黏膜与皮肤有无黄染,轻度黄疸最早见于巩膜或舌系带黄染;②应与进食过多的南瓜㊁胡萝卜㊁西红柿及柑橘等引起的假性黄疸及老年人巩膜脂肪堆积相鉴别㊂前者以手掌黄染为著,后者表现为巩膜黄染呈不均匀块状,以内外眦为著,二者血清胆红素正常㊂③查血清胆红素是否增高㊂2.2 确定黄疸的病因 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全面的体格检查,再结合必要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出黄疸的病因诊断㊂①询问病史应注意患者的年龄㊁性别㊁职业㊁居住地㊁生活习惯㊁生活环境及毒物接触史㊁饮酒史㊁服药史㊁肝炎接触史㊁输血与注射史㊁周围人群发病史㊁既往史与家族史㊁妊娠史等㊂②症状与体征:应注意伴随症状,如发热㊁皮疹㊁皮肤瘙痒㊁乏力㊁食欲及大小便异常(注意尿液颜色,溶血性黄疸常为酱油色尿,肝细胞性黄疸多为浓茶色尿;大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样多为阻塞性黄疸)㊁出血倾向以及各器官系统相应症状㊂查体应全面细致,不要有遗漏㊂特别注意皮肤黏膜黄染的颜色(溶血性黄疸常呈柠檬色,肝细胞性黄疸多为金黄色或浅黄色,阻塞性黄疸多为暗黄色或黄绿色)㊁淋巴结㊁肝胆脾有无肿大㊂③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常规应作血常规(注意查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形态)㊁尿常规(注意尿胆原和胆红素)㊁便常规和生化全项㊁腹部超声或C T ㊂根据黄疸类型不同还需进行相应检查,如骨髓象㊁血清铁㊁铜测定㊁各种病原体抗原㊁抗体及核酸测定㊁各种自身抗体测定㊁凝血功能测定㊁遗传基因测定㊁影像学检查㊁内镜或介入诊断检查㊁活体组织检查等等㊂收稿日期:2016-07-05 编辑:张卫国㊃1621㊃‘临床荟萃“ 2016年11月5日第31卷第1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N o v e m b e r 5,2016,V o l 31,N o .1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黄疸的定义名词解释
![黄疸的定义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972706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0.png)
黄疸的定义名词解释黄疸的定义及名词解释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球白部发生黄色变化。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过多而引起的,亦被称为胆红素血症。
本文将从黄疸的定义出发,结合相关名词解释,探讨黄疸的成因、症状、分类以及治疗方法。
1. 黄疸的定义黄疸(jaundice),是指因血液中胆红素的数量增多,经内脏组织代谢后,使皮肤和黏膜呈现黄色。
胆红素是红细胞的血红素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通过肝脏代谢后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并排出体外。
然而,当肝脏功能异常或胆道梗阻时,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导致其在体内积聚,从而引发黄疸。
2. 胆红素胆红素(bilirubin)是由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黄色素,存在于红细胞中。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寿命结束后会被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出来,再由肝脏和脾脏代谢。
其中一部分血红蛋白分解为胆红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中进一步代谢和排泄。
3. 黄疸的成因黄疸的成因多种多样,可以分为肝内性黄疸和肝外性黄疸。
肝内性黄疸主要由肝脏疾病引起,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外性黄疸则与肝脏无关,常见的原因有溶血性贫血、胆道梗阻和药物性肝损伤等。
4. 症状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黏膜和眼球白部变黄。
除此之外,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
黄疸的严重程度和症状与胆红素的积聚量有关。
5. 分类按照黄疸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特点,可以将黄疸分为肝细胞型黄疸和梗阻性黄疸。
肝细胞型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泄所致,常见的疾病有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
梗阻性黄疸则是由于胆道梗阻,胆红素无法从肝脏排出,引起黄疸,常见的原因包括胆道结石、胆管癌等。
6. 黄疸的检查与诊断检查黄疸的首要步骤是测量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
其他常见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肝病病毒筛查、超声检查等。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需要进一步进行肝脏活检或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7. 黄疸的治疗黄疸的治疗取决于其病因。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c714b98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2.png)
新生儿黄疸科普文章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疸。
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排泄障碍或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的。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黄疸的发生机制是这样的:在新生儿出生后,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会通过进入肝脏、结合葡萄糖醛酸鼓糖苷转化为无毒、有溶水性的胆红素,然后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但是,在新生儿身上,由于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造成胆红素代谢速度较慢,从而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的积聚,这就是黄疸的发生原因。
黄疸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
在日光照射下,可见到黄疸范围的皮肤呈现出草绿色。
黄疸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生理性黄疸:大约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由于新生儿肝功能未能完全发育,加之分娩时婴儿与母亲分离,新生儿的胆固醇和非胆固醇类胆红素在输送和代谢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抑制,从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大约在出生后一周内,黄疸就会逐渐减退,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2.产科黄疸:这种黄疸大约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发生,这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液产生了免疫反应,引起胆红素的释放,进而导致胆红素在胎儿体内积聚,引发黄疸。
3.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这种情况下,母亲的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使红细胞溶解释放出大量胆红素,从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黄疸的诊断主要通过仔细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和精细的检查。
如果黄疸超过了一周还未消退,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就需要及时就诊医院。
黄疸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光疗来加快胆红素的转化和代谢。
光疗可以通过特殊的灯管照射,以提高胆红素的转化效率。
在治疗过程中,婴儿的眼睛和生殖器要被保护起来以免受到伤害。
治疗期间,孩子需要穿着特殊的眼睛保护器,以防止光线对眼球造成损伤。
除此之外,对于母亲来说,合理的哺乳也是非常重要的。
母乳喂养能促进婴儿排便,从而排除体内的过剩胆红素,有助于缓解黄疸。
总之,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虽然多数情况下属于生理性黄疸,但仍然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
孕妇黄疸是怎么引起的 五大病因要知道
![孕妇黄疸是怎么引起的 五大病因要知道](https://img.taocdn.com/s3/m/2094e93e5901020207409c71.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孕妇黄疸是怎么引起的五大病因要知道
导语:孕妇黄疸一般是由于雌激素分泌增多的缘故造成的,因为肝脏对雌激素的反应加剧或异常,这样直接导致胆汁的形成和分泌异常,造成孕妇体内胆红素增高,出现黄疸。
什么是黄疸呢?黄疸是指血清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当妇女怀孕后,身体的各个生理或是病理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孕妇出现黄疸的几率要比没有怀孕的妇女高很多。
那孕妇黄疸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出现孕妇黄疸的五个原因
一、孕妇肝炎
由于正处于怀孕期妇女的肝脏代谢负担会大大加重,免疫力也会下降,如果这时候接触到肝炎病毒就会很容易受到感染。
如果孕妇在早起出现了黄疸,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厌食、恶心等,而且还会逐渐加重。
在怀孕的中晚期出现黄疸,这时候可能就是病毒性肝炎了。
二、妊娠呕吐性黄疸
妊娠呕吐性黄疸一般发生在怀孕的早期,它是由于正常的妊娠反应而导致的。
因为孕妇在怀孕早期会出现厌食、呕吐等症状,从而造成水、电解质等紊乱,血糖及肝糖元明显减少,引发胆红质代谢障碍。
这种黄疸不会对孕妇的肝脏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会随着妊娠反应的减轻而逐渐消失。
三、特发性黄疸
特发性黄疸是由于妇女在怀孕后,体内的雌雄激素分泌太多代谢负担加重,有些消化酶异常而造成的。
这类黄疸一般在全身性瘙痒约2--4周后出现,没有其他特别的症状,只有轻微的食欲下降或是疲劳。
在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黄疸的诊断标准
![黄疸的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76c15d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1.png)
黄疸的诊断标准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特征是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色素沉积,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排泄不畅所致。
黄疸的诊断标准包括黄疸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原则等方面,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一、黄疸的定义黄疸是指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色素沉积的一种症状。
黄疸的产生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主要包括胆红素生成障碍、胆红素转运障碍和胆红素排泄障碍等。
二、病因分类黄疸的病因可分为肝内、肝外和混合性三种类型。
1.肝内型黄疸肝内型黄疸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导致的,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2.肝外型黄疸肝外型黄疸是由于胆道系统疾病或溶血性贫血等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胆道梗阻、胆石症、胆管炎、胰腺炎等。
3.混合型黄疸混合型黄疸是肝内型和肝外型黄疸同时存在的情况,如肝细胞损伤合并胆道梗阻等。
三、临床表现黄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巩膜、口腔粘膜等部位的黄染和尿液、粪便颜色异常等。
1.皮肤、巩膜黄染皮肤、巩膜黄染是黄疸最常见的表现,通常从头部开始向下发展,严重时可达全身。
2.尿液颜色异常黄疸时,尿液颜色变为深黄色或茶色,是由于尿中含有大量胆红素所致。
3.粪便颜色异常黄疸时,粪便颜色变为灰白色或浅黄色,是由于胆汁排泄不畅所致。
四、实验室检查黄疸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
1.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是诊断黄疸的关键指标之一,正常值为5-21μmol/L。
血清胆红素升高常常是黄疸的主要表现之一,可以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来确定黄疸的程度和病因。
2.转氨酶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
黄疸时,转氨酶水平常常升高,可以帮助确定病因。
3.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黄疸时常常延长,是由于胆红素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所致。
五、治疗原则黄疸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等。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6d04c6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9.png)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一、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是指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并导致皮肤和眼结膜呈现黄色。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肝功能未完全成熟,胆红素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所引起。
以下是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常见原因:1. 生理性黄疸:这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约有60%左右的新生儿会在出生后数天内出现轻度至中度的黄疸。
这种情况通常在出生后第2至3天开始,之后逐渐消退,而不需要特殊治疗。
2. 产房窒息: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窒息时,身体氧供不足会导致肝功能受损,使得胆红素代谢能力下降。
3. 胎红细胞溶解:有些情况下,在母亲血液中存在与胎儿红细胞血型不配合的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
4. 母婴血型不兼容:当母亲是Rh阴性,而父亲是Rh阳性时,胎儿可能会继承到Rh阳性基因。
如果母体在第一次怀孕或分娩过程中接触到Rh阳性胎儿的血液,她的免疫系统将会产生抗抗体。
这些抗体会穿过胎盘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导致红细胞溶解并引起黄疸。
5. 母乳喂养黄疸:新生儿从母乳中摄取的不同种类的物质可能干扰肝脏对胆红素代谢和排泄的正常功能。
某些情况下,这种影响会导致新生儿发生黄疸。
二、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1. 光照治疗:对于轻度至中度的新生儿黄疸,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通过特殊波长的蓝光光源进行光照。
这样可以将皮肤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并排出体外。
一般情况下,光照治疗需要持续数天至一周左右。
2. 血浆交换:对于严重黄疸的新生儿,或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重度溶血性疾病导致的黄疸等特殊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浆交换治疗。
这种方法通过将患儿的血液与健康供者的血浆进行置换,以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和抗体。
3. 药物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选择使用药物来帮助促进胆红素代谢和排泄。
典型的例子是使用苯巴比妥钠(Phenobarbital)来刺激肝脏酶系统。
4. 解决母婴血型不兼容:如果母婴之间存在血型不兼容问题导致黄疸,医生通常会给接受Rh阴性母亲产后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来预防潜在问题。
中医黄疸
![中医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a5aac6156bec0975f565e26c.png)
黄疸一、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又称“谷疸”、“疸黄”等。
危重症候是“急黄”。
二、病因病机:三、辨证论治1、辨黄疸种类: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皮,病程较短,多属热证、实证,以湿热为主。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病程较长,多属寒证、虚证,以寒湿为主。
急黄: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烦渴,神昏谵语,出血证。
2、辨湿热轻重(阳黄)热重于湿:黄色鲜明为橘子色,舌苔黄腻、脉弦数。
(热证—发热烦渴、尿黄、便干;湿证—胀满、恶心欲呕)湿重于热: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鲜明,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湿证—头重、脘痞、呕恶、便溏;热证—口苦、口干不欲饮)3、辨寒湿与瘀血(阴黄)寒湿内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舌质淡、苔黄腻、脉濡缓或沉迟。
(寒证—神疲恶寒、口淡不渴;湿证—纳少脘闷、腹胀便溏)瘀血阻滞:阴黄日久,面黄晦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
(瘀血证—癥积按之硬、痛有定处;全身证—形体消瘦、乏力便溏)四、病证(一)阳黄【阳黄(热重于湿)】证候特征:黄色鲜明为橘子色,发热烦渴,腹胀满、恶心欲呕,尿黄、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栀子、大黄)加味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协助君药清热利湿退黄,引湿而从小便而出。
大黄—泻热逐瘀,使湿热从大便而出。
【阳黄(湿重于热)】证候特征: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鲜明,头身困重、胸脘痞满、呕恶、便溏口苦、口干不欲饮,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方药:茵陈五苓散(茵陈蒿、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加减。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二)阴黄【阴黄(寒湿内困)】证候特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神疲恶寒、口淡不渴,纳少脘闷、腹胀便溏,舌质淡、苔黄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茵陈蒿、附子、白术、干姜、肉桂、炙甘草等)加味。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附子、干姜、肉桂:温化寒湿白术、甘草:健脾和胃【阴黄(瘀血内阻)】证候特征:阴黄日久,面黄晦暗,癥积按之硬、痛有定处,或形体消瘦、乏力便溏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
新生儿黄疸是怎么造成的 八个方法有效预防(专业文档)
![新生儿黄疸是怎么造成的 八个方法有效预防(专业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afa6776011ca300a6c390e3.png)
新生儿黄疸是怎么造成的八个方法有效预防(专业文档)新生儿黄疸的出现,让好多家长特别担心,特别是对于病理性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平时要清楚引起的因素,而且也要做好合理的预防工作。
新生儿黄疸原因1、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当新生儿出现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的时候,则会引起黄疸的病发。
因为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得血清无法结合却导致胆红素的升高。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
新生儿黄疸是怎么造成的1、新生儿的体内红细胞过多,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了过多的胆红素,胆红素是导致黄疸产生的直接原因,所以新生儿会出现黄疸偏高。
2、胆红素的代谢需要肝脏里面的肝脏酶参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是很完善,所以导致了肝脏酶分泌不足,从而使得胆红素排出不及时,导致了黄疸偏高。
3、胆红素的排出需要胆道参与,新生儿胆道功能尚不健全,所以导致胆红素堆积在体内无法及时的排出,造成了胆红素过高,导致了黄疸偏高。
4、胆红素还可以从大便中排出,但是新生儿胎便比较粘稠,导致胆红素排出不是很顺畅,从而使得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过高,导致了黄疸偏高。
5、另外母子血型不合也会导致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堆积无法排出,另外病理性的黄疸可能是由于新生儿的疾病导致,比如新生儿窒息、早产、感染等因素菌可以导致新生儿黄疸过高。
6、母乳喂养也可以导致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堆积造成新生儿的黄疸偏高。
新生儿黄疸预防1、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黄疸的病因分析及相关疾病鉴别
![黄疸的病因分析及相关疾病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8b4a57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5.png)
黄疸的病因分析及相关疾病鉴别一、黄疸的定义及常见病因分析黄疸是指人体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异常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生黄染的一种表现。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肝脏将老旧红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胆红素进行转化和排泄,同时胆固醇代谢也会产生少量的胆红素。
当这些过程受到干扰或者紊乱时,就会导致黄疸的发生。
1. 肝内性黄疸:肝内性黄疸是指由于肝脏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
常见引起肝内性黄疸的原因包括:乙型和丙型肝炎、药物或毒物损伤、自身免疫性肝脏病等。
2. 胆道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性黄疸是指由于胆管受到阻塞而引起的黄染现象。
常见原因包括:胆结石、胰头癌、胰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等。
3. 血液病性黄疸:血液病性黄疸是指由于红细胞溶解增多或生成胆红素的速度加快,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黄染。
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4. 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黄疸,比如肿瘤转移、酒精中毒、婴儿生后受阻型肠道吸收等。
二、与黄疸相关疾病的鉴别1. 肝功能异常:除了黄疸之外,肝功能异常还会出现其他一系列表现,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
需要通过检查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来确定是否存在肝脏问题。
2. 胆囊结石或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炎常常伴随着右上腹部剧烈持续性的隐痛,并可放射到肩背部。
此外,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需要通过超声检查或CT扫描来鉴别。
3. 胆道结石:胆道结石可以导致剧烈的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并且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通过超声检查或MRCP(胆总管成像)可以明确诊断。
4. 肝癌:肝癌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肿瘤生长,可出现乏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全身性表现。
黄疸常在晚期出现,并且会伴随其他与肝功能不全相关的表现,如腹水等。
5. 血液系统异常:除了黄染之外,血液系统异常还会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贫血等情况。
通过详细的血液检查能够帮助医生确定具体的诊断。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问题之一解释黄疸的原因并分享一些缓解黄疸症状的方法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问题之一解释黄疸的原因并分享一些缓解黄疸症状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c4437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6a.png)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问题之一解释黄疸的原因并分享一些缓解黄疸症状的方法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问题之一-解释黄疸的原因并分享一些缓解黄疸症状的方法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由于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而引起的。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它会被肝脏转化和排除。
然而,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肝脏还不够发育完善,胆红素排除的能力有限,因此容易出现黄疸。
黄疸的原因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最常见的一种,发生在约60%至80%的新生儿身上。
它通常在出生后的第2到3天开始出现,在第7到10天逐渐消退。
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产生过多,排除能力还不够成熟。
与此不同,病理性黄疸是由于潜在的疾病或病理问题引起的。
这种黄疸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出现,或者在生理性黄疸的消退期之后继续存在。
病理性黄疸可能是由新生儿肝脏疾病、出血、溶血性贫血等引起的。
如果宝宝出生后的几天内黄疸逐渐加重,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发热等,建议尽快就医。
那么,如何缓解黄疸症状呢?下面分享一些方法:1. 多晒太阳:阳光是一种天然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新生儿更有效地排除体内的胆红素。
当太阳移动到足够高的位置时,将宝宝睡在床边,让阳光照射到宝宝的裸露皮肤上,每天约15-30分钟。
但要注意阳光照射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晒伤宝宝的皮肤。
2. 增加喂奶次数:通过增加喂奶次数,能促进宝宝的排尿和排便,从而帮助宝宝更快地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喂奶频率可以根据宝宝的需求进行调整,但通常每2-3小时喂一次,夜间间隔可稍长一些。
3. 多喂母乳:母乳喂养是缓解黄疸症状的一种有效方法。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可以帮助宝宝的肠道菌群调节良好,促进有益细菌生长,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同时,母乳中的免疫成分也可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
4.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宝宝的消化和排便。
可以轻轻按摩宝宝的腹部,有助于消除肠胀气和促进排气。
造成黄疸的病因
![造成黄疸的病因](https://img.taocdn.com/s3/m/2d7a969e69eae009591bec4a.png)
造成黄疸的病因1、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等;②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贫血、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症,遗传性葡萄糖一6-磷酸脱氢酶缺乏、恶性疟疾、药物及蛇毒引起的溶血等。
2、肝细胞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破坏,均可因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障碍,血中非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发生黄疸。
常见病因有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急性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伤寒;败血症;化学药品和药物中毒,如乙醇、异烟肼、利福平、6-巯基嘌呤等。
3、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指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有先天性缺陷所致的黄疸。
临床上较少见,可发生于出生至成年期,以青年多见。
1、基本症状: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泻、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2、伴随症状: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3、腹部体征:腹部外形肝占位性病变、巨脾、腹膜后肿瘤和盆腔内肿瘤均有相应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时呈蛙腹状,脐部突出,也可发生腹壁疝和脐疝。
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
1、如考虑黄疸系溶血所致,则应积极消除引起溶血的病因。
溶血严重者可适当输血治疗。
2、若黄疸系肝细胞变性、坏死所致者,应积极进行护肝治疗,但由于多种护肝药的疗效并不确切,故只需选用1~2种,而不应使用过多的护肝药,否则还会加重肝脏的生理负担;如系中毒性肝炎所致,则可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以加速肝细胞的解毒功能。
3、如已明确肝外梗阻性黄疸系因胆道结石所致,则应及时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如系癌性梗阻或胆管外新生物压迫所致者,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黄疸ppt课件免费
![黄疸ppt课件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6be0515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c.png)
肠道。
分类
总结词
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 从而引发黄疸。
详细描述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分解产 生非结合胆红素。当非结合胆红素过多时,肝脏无法处理,导致血液中胆红素 水平升高,引发黄疸。
分类
总结词
由于肝细胞受损或功能异常,导致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 降,引起黄疸。
详细描述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当肝细 胞受损时,其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 平升高,引发黄疸。常见的原因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
分类
总结词
由于胆道阻塞,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无法排出体外,引起黄疸。
Part
03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
黄疸的典型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可伴有腹痛、瘙痒、发热等症状。根 据黄疸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临床 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黄疸诊断的重要手段, 包括肝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 规检查等。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了解 黄疸的原因、程度及对肝功能的损害 程度。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其他治疗
光照疗法、换血疗法等也是治疗黄疸的辅助手段。光照疗法主要适用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换血疗法则适用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通过 置换血液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预防:改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预防感染等
黄疸产生的原理
![黄疸产生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ff2aa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4.png)
黄疸产生的原理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的症状。
要理解黄疸产生的原理,首先需要了解胆红素的生成、转运和代谢。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一种黄色的色素。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寿命为120天左右,老化或损坏的红细胞由脾脏及肝脏中的巨噬细胞清除,并释放出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被分解为血红素,然后它会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不溶解于水的间接胆红素。
这种不溶解于水的胆红素无法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需要通过肝脏转化成溶解于水的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进入肝脏后,会通过肝细胞内的麦格尼氏反应转化成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可以与胆汁酸结合形成胆汁,随后经过胆道系统排出体外。
一小部分直接胆红素也会重新回到血液中,被肾脏过滤并排出体外。
然而,当胆红素代谢发生紊乱时,黄疸就会产生。
黄疸的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1. 胆红素生成过多:当红细胞破坏增加,例如在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疾病等情况下,会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增加,从而生成更多的胆红素。
此时肝脏无法及时转化全部的胆红素为直接胆红素,导致直接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
2. 胆红素转运障碍: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素会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解于水的间接胆红素,然后被肝脏转化成溶解于水的直接胆红素。
然而,当肝细胞受损或胆道系统阻塞时,导致胆红素转运受阻,无法顺利转化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最终导致黄疸。
3. 胆红素排泄障碍:胆汁是胆红素的主要排泄途径,它通过胆道排入小肠,最终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但当肝脏受损、胆道阻塞或肝细胞内的胆汁排泄功能下降时,胆红素的排泄受到阻碍,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出现黄疸的症状。
此外,胆红素的颜色突出是由于它的黄色色素特性。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皮肤、眼球和黏膜等部位沉积形成,使得这些区域呈现黄色。
当胆红素在皮肤沉积时,可以通过腹腔镜检查和手指按压判断出是否存在黄疸。
综上所述,胆红素代谢紊乱是导致黄疸产生的原因。
黄疸的发生主要与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转运障碍和胆红素排泄障碍有关。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94d909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f.png)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白眼球发生黄染。
在中医学中,黄疸被称为“黄疸病”,认为其病因主要与体内湿热和肝脏功能不调有关。
黄疸是一种早期可见的肝病征象,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病因、症状、辨证和治疗等方面对黄疸进行详细解释。
一、病因中医学认为,黄疸的主要病因是湿热与肝脏功能障碍。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蓄积,经络不畅,使得营卫失调,导致黄疸出现。
肝脏的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肝气郁结、肝火亢盛以及肝肾阴虚等,导致肝气失调,影响胆汁的分泌,从而引发黄疸。
二、症状黄疸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皮肤黄染,可伴随其他不适症状。
患者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在舌苔方面,黄疸患者通常呈现厚腻的黄苔,舌体颜色可呈红苔或淡红。
三、辨证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针对黄疸的辨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舌诊等进行判断。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湿热黄疸、气滞黄疸、肝火上扰黄疸和肝肾阴虚黄疸等。
湿热黄疸的患者常常伴有身体沉重、乏力、纳差等湿热症状,舌苔厚腻黄质,脉象滑数。
气滞黄疸的患者常有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肝胆气滞症状,舌苔薄白,脉象弦滑。
肝火上扰黄疸的患者常有口苦咽干、目赤多泪、烦躁易怒等肝火亢盛症状,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肝肾阴虚黄疸的患者常有头晕目眩、面色发黯、骨蒸潮热等肝肾阴虚症状,舌苔薄白或无苔,脉象细弱。
四、治疗在中医治疗中,黄疸的治疗需要综合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包括清热湿、疏肝利胆、滋阴降火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茵陈蒿汤、胆汁通脉丸、柴胡清肝丸等。
针对湿热黄疸,可以使用茵陈蒿汤。
该方能清热解毒、行湿燥湿,有利于黄疸的消退。
柴胡清肝丸适用于肝脾不和引起的黄疸,可疏肝理气、和胃化湿,起到通肝利胆的作用。
肝肾阴虚型的黄疸可以用六味地黄丸等滋阴降火的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治疗黄疸还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疗法。
通过针灸或推拿可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改善黄疸。
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消除湿热,促进机体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致黄疸的五大常见病因(专业文档)
1、胆红素生成过多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这是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3、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
这时病人转氨酶多会升高。
4、肝内型胆汁郁积性黄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
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
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或毛细胆管的结构异常,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或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
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致如药物所致的胆汁郁积,还可由于胆汁的分泌减少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的形成。
5、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肝内、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郁积,则阻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断扩张,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同时,大家保持好心情锻炼好身体,一定会健健康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去医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