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

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中国诗人屈原(节选)优秀教案大全一【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作品及其意义,认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为国的精神。

2.能够理解屈原的《离骚》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感。

3.能够通过阅读屈原的诗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自主创作美好的诗文,增强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诗文及其意义;《离骚》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离骚》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感受其美感并理解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学,提高学生的先修知识;2.知识讲授和阅读分析;3.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4.创意写作和演讲展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打开课件,展示一张与屈原有关的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你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有哪些?2. 阅读屈原的生平(时间:15分钟)请学生打开教材,了解屈原的生平。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屈原悲痛“投江”,可请学生分析屈原的情感、行动和“投江”的意义。

3. 了解屈原的诗文及其意义(时间:30分钟)在课件上展示屈原的《离骚》的选段,并对其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4. 探究屈原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时间:30分钟)分组讨论并展示每一组同学对一段屈原诗文的分析,重点放在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时间:20分钟)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独特的诗歌,鼓励学生感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展示一首自己的诗歌,注重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总结和评价(时间: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过程,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感受,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

同时,对学生的诗歌进行评价,通过表扬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小组交流,教师提问、明确: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至“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量,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1、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自学检测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睥睨(pìnì)波澜(lán )鞺鞳(tāng tà)罪孽(niè)眩目(xuàn )驰骋(chíchěng)虐待(nüè)雷霆(tíng )忏悔(chàn )徘徊(páihuái )郢(yǐng )稽首(qǐ)2、解释下列词语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摆布。

鞭挞(tà):鞭打。

比喻抨击。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驰骋:(骑马)奔驰。

3、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离骚》的语言风格独特,用词古雅,学生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文学基础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更多的例子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此外,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分组讨论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屈原的生平介绍、古代楚辞朗诵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讨论区:设立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下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时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答案: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贵族排挤,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向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阐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答案: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屈原(节选)》单元 5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重点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2、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廷激趣讲授新课展示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读笔记明确目标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王昭君》、《虎符》、《高渐离》、《蔡文姬》、《屈原》等。

郭沫若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中国有两个传统节日是纪念历史名人的,一个是禁动烟火,只吃冷食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那位忠君赴义,不肯受禄的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是吃粽子,划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剧《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剧本的文体知识。

2、浏览课文,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

3、品味戏剧语言,掌握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4、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人物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lǘ)大夫。

楚怀王时,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遭靳(jìn)尚等人谗害,被放逐于汉北,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是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写作背景】历史剧《屈原》创作于1942年,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

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屈原的塑造,表达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领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与屈原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屈原的生平事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 介绍课文节选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

三、课文朗读与解析(2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橘颂”、“受诬”等。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爱国主义精神的领会(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可以是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或者是谈谈自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17-屈原(节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17-屈原(节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剧本说说本剧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要概括每 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
精读细研
1.靳尚出场后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 令来,你收到了吗? ②罪人怎样处置了? ③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④(惊异)什么?
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 中国的预言诗人。 3.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 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 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 事求似’。”根据这一原则,他放弃了为屈原作传的计划, 而用屈原的一天,概括了他的一生。《屈原》的成功,正是 在“失事求似”这一原则下使创作获得“自由”的结果和收 获。
屈原是对祖国赤胆忠心,对人民一片赤诚的爱国者。为使 祖国免遭秦国侵犯,他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但是“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昏庸的楚怀王拒不接受他的正确主张。南后、靳 尚之流则内外勾结,把屈原视为与秦国交好的障碍,对他进行无 耻的诬陷和残酷迫害,不仅投之狱中,还要密谋毒死屈原。这正 暴露了他们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也表现出他们对以屈原 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恐惧。
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
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
暗烧毁了吧!
呼告、比喻、反复
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 执着追求。
合作探究
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 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 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 明了吗?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屈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专心品读课文,品尝的语言风格。

3、引导同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

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的独特语言风格,仔细品读。

2、激励同学专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争论法延长拓展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闻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擅长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其次。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其次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板书课题)二、了解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汪曾祺。

(多媒体显示“了解”,请同学读)三、走近课文(一)读课文,正字音自由朗读课文,留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的扫瞄课文,依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由于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盼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味道才令如此魂牵梦萦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养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1课时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郭沫若 (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1.分角色朗读,感知剧本内容。

2.《屈原》全剧分五幕,虽然只写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17《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7《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重点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难点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屈原简介”“剧本”“戏剧的基本特点”“《屈原》梗概”等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屈原、什么是剧本、戏剧的基本特点和《屈原》剧本的梗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雷霆()污秽()犀利()国殇()诡谲()鞺鞳()徘徊()稽首()睥睨()诡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哗众取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睥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稽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无天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拖泥带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活动内容】学生速读全文,根据下列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做标记。

17、屈原(节选)优质精品教案

17、屈原(节选)优质精品教案
驰骋:(骑马)奔驰。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戏剧的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戏曲称之为“念白”)。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咆哮:(猛兽)怒吼。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镗鞳鞳:拟声词。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炫目:(光彩)耀眼。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 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 ,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郭沫若 (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象,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象征手法的作用。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与历史名人屈原有关?这一节日有哪些民俗?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悼念屈原。

那你知道屈原为何能受到人们的敬仰吗?屈原,不仅是古人心中的丰碑,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

这不,在那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曾鼓舞了全国军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话剧《屈原》。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文学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屈原》(《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剧本第五幕第二场。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品质的塑造,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

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并将其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17.《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教案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形式特点.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鉴赏重要诗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楚辞》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2﹑鉴赏重点语句,感受屈原德行高洁﹑追求理想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2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找出文中的意象,并且分析其作用【导入】欣赏影片,初步走进屈原的生活。

【板书】题目作者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看学案,齐声朗读学习目标明确: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是应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1﹑阅读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2﹑学生齐声诵读《离骚》,了解“楚辞”形式特点知人论世—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约23篇.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据《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屈原曾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以”–“之”–“兮”,参差不齐,长短不拘,辞藻华美,对偶工巧. 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有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板书】鉴赏语句,以意逆志二、合作探究:1、解释句意和词义謇(jiǎn)蕙(huì)偭(miǎn)溘(k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声声叹息掩面拭泪,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再读文章,根据意思了解文意,并叙故事四、精讲解疑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五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品味戏剧台词,理清舞台说明的分类及作用,能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学生通过演绎剧本,借助肢体、语言、表情等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提升动作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学生通过品味戏剧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设置演出情境,围读剧本,结合剧情时代背景,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戏剧矛盾冲突,培养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排练戏剧,演出戏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心得,并能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提高写作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欣赏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讲结合法等。

本单元所选话剧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尖锐集中,语言各具特色。

阅读这些作品,要在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屈原》(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五幕历史剧),节选部分运用了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展现了屈原与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选文戏剧冲突集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主旨鲜明,情感强烈,想象瑰丽,可反复朗诵、体会。

阅读本文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天下第一楼》(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三幕戏剧),剧本立足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以福聚德的兴衰为背景,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人物间的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

人物台词多用方言、俗语,突出人物性格,展现出浓郁的北方风味和行业特点,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旧北京风俗画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课文导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精神的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命脉。

屈原是荆楚大地上的一位爱国诗人,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值得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传承。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2.背景透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文体知识:剧本剧本指的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

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提示组成,舞台提示一般指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说话时的动作,或人物上下场、指出场景或其他效果变换等。

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结局”。

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

剧本的分类:按照应用范围,可分为: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等。

按剧本题材,又可分为:喜剧、悲剧、历史剧、家庭伦理剧、惊悚剧等等。

4.知识链接:郭沫若的“一字师”1942 年,郭沫若同志的话剧《屈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山城重庆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郭老并不满足,他精益求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剧本。

一次,他在后台和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谈到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段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

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总觉得这句话不够味,打算在“没有骨气的”下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

当时扮演钓者的张逸生正在旁边化妆,他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

”郭老听了大受启发,认为改得非常恰当。

他不仅照改了,而且还认真地思考了一下,两个句子为什么会有那样强弱的不同。

他终于弄明白了:“你是什么”只是单独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有时或许是“不是”。

而“你这什么”却是坚决的判断。

同年五月,他在《瓦石札记》中专列一则,详叙了这件事,标题就是《一字之师》。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五、精读品味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答案】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交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2.阅读方法解密考点: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

(中考占3-4 )答题思路:“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是剧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往往起到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

【舞台说明作用分析法】3.那家伙惯会收揽人心,把他囚在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

再缓三两日,消息一传开了,会引起更大规模的骚动。

待消息传到国外,还会引起关东诸国的非难。

画线句子对表现屈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案】此处运用侧面描写,描写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快些杀死屈原,他们担心“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更大规模的骚动”“关东诸国的非难”。

这些从侧面突出了屈原在人民群众中是有名望的,他的主张是深得民心的。

4.阅读方法解密考点: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

(中考占2-3 )答题思路:侧面描写,作者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或对环境进行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侧面描写的作用:一是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或烘托,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是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好的侧面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四是可以节省正面描写需费的大量笔墨,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答题模式: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了……,表现了……。

【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5.从靳尚出场前后的动作描写(“除去面罩”“把面巾蒙上”)和神态描写,以及与郑詹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靳尚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他对屈原恨之入骨,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与南后等奸佞们排挤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彻底地消灭他,暴露了他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

6.阅读方法解密考点:分析人物形象(中考占3-4 )答题思路: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五个方面入手:①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如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分析人物形象。

还要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形象。

②通过故事情节、典型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③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形象。

⑤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主题来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式:人物定性 ( 身份 ) + 做了哪些事 + 性格特征 + 社会意义。

【人物形象分析法】7.此处的舞台说明对屈原的动作、外貌进行了必要的交代。

试分析交代这些的作用。

【答案】为读者理解下文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爱国者的形象。

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8.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了呼告、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是屈原对风的深情呼唤,流露出对风的急切期盼,他希望风能驱走无边无际的黑暗,迎来生机勃勃的世界。

9.阅读方法解密考点:分析呼告的作用(中考占3-4 )答题思路: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

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呼告作用分析法】10.如何理解“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一些花草树木”这句话的含义?【答案】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诗人对风的呼唤,也是诗人充满矛盾的独白。

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黑暗势力强大,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的咆哮,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做一点儿贡献。

11.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画线句是说诗人想要逃避现实吗?【答案】画线句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渴望在极端黑暗的社会中有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句话不仅不是说诗人想要逃避现实,反而恰恰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与上文诗人急切地盼着摧毁黑暗社会是一致的。

12.以上段落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象征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案】“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象征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和坚定的信念。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作者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的思想感情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13.阅读方法解密考点:分析象征的作用(中考占2-3 )答题思路: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作用分析法】14.这一段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答案】这一段以火一般炽热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屈原要燃烧炸裂自己的身体,和风、雷、电一起摧毁黑暗,迸射光明,体现了屈原物我同化的追求和无畏献身的伟大精神。

15.屈原对神鬼偶像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答案】其一是针对性 : 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在神位上”“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也害羞吗 ?”“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之神是会“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只有晓得播弄人”。

其二是象征性:结合前后剧情可以看出屈原痛斥诅咒的锋芒指向的正是楚国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16.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答案】三个倒装的呼告句组成排比句,强调了要赶快行动起来。

三个“毁灭”构成反复,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

他呼唤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

不说把黑暗毁灭,而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更突出了与黑暗社会不共戴天的仇恨,表现了他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