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PPT
现为一种操作行为和操作技能。
19
惯习与场域的关系
一方面,场域塑造着惯习,使惯习遵循着场 域的规则进行行动,场域也就成了惯习中固 有的熟悉; 另一方面,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设成一个满 足主体需要、具有建构性、能动性的意义的 世界,也就是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 得行动者去奋斗的世界。
20
资本
实践是行动者在一定的场域中凭借各自拥有的资本, 在特定的惯习指导下,为提高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 以及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所采取的行动
4
实践的特征
实践的紧迫性
来源于实践的现实要 求,是指行动者往往 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 间内限制内迅速作出
实践的模糊性
即实践并不是有意识 的,也不是完全没有 意识的
实践的策略性
和禀赋,又渗透他所属的社会群体的阶层性质......
15
行动者在场域里的客观位置上形成的对客观位置的主观调试,是外 在化的内在化的结果,是“结构化了的结构”和“促结构化的结构”。
所谓结构化了的结构,是指惯习源于行动者早期的社会 化的经历,是结构的产物 ,为行动者设置了结构性的限 制;所谓促结构化了的结构,是指惯习作为一种结构化 的机制,是实践的生产者,为实践的生成提供原则。
资本
资本是一种积累起来的劳动,布迪厄认为,资本概念必须与场域概 念相联系起来,一种特定的资本总是在给定的场域中有效,资本既是行 动者实践的工具,又是斗争的对象。
22
经济资本
资 本 的 分 类
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 符号资本
23
一、经济资本:是由不同生产要素(诸如工厂、土地、劳动、货币等)、
经济财产 、各种收入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组成。不同社会的经济资本,就不 同的特性。
18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布迪厄观察到社会中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冲 突,这促使他思考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人类行为的动力。
人类学与哲学的融合
布迪厄深受人类学和哲学的影响,他尝试将这两种学科的理论框架结合起来,以更全面 地理解社会现象。
主要观点与理论框架
实践的概念
布迪厄认为实践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行为,它不仅包括行动,还包括思维、感觉和沟通等方面。实践是人类与 环境互动的产物,受到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背景影响。
03
资本与权力的相互依 存
布迪厄认为资本与权力之间存在相互 依存的关系,资本的积累可以增加权 力的支配力,而权力的运作也可以促 进资本的积累。
04 语言与社会实践
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语言是社会实践的媒介
布迪厄认为语言是社会实践的媒介,人们通过语言交流和 沟通,传递和共享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指知识、技能、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 等非物质资源,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 获取。
04
符号资本
指声誉、名望和符号意义等非物质资 源,通过符号象征和认同获取。
权力的概念与运作
权力概念
布迪厄认为权力是一种支配力,是社会行动者通过控制资源、制定 规则和策略性行动来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权力运作
权力运作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如意识形态、制度化、法律和暴力等。
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跨学科交流
03
布迪厄的理论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跨学
科研究的开展。
布迪厄理论的争议与批评
01
概念模糊性
布迪厄的理论中存在一些抽象和 模糊的概念,导致理解和应用上 的困难。
阶级局限性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实践理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并探讨它如何揭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强调社会行动者在社会世界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行为。
他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结构,更是一个主观的、由行动者构建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实践,这些实践又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结构。
布迪厄的理论体系包含三个关键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
场域指的是一个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每个实践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和逻辑。
惯习是行动者个人的行为倾向,它由行动者在场域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构成,指导着行动者的行为和思考。
资本则是行动者在场域中竞争和比较的优势和劣势的源泉,它可以表现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形式。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社会结构是由社会行动构建的。
人们的日常行为、交流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社会结构。
其次,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社会行动。
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会鼓励某些类型的行动,而限制其他类型的行动。
因此,布迪厄的理论强调了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为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不平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表现为一种文化和社会资本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人们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时处于不同的地位,从而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总的来说,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通过对这个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和包容的社会提供参考。
首先,布迪厄的理论提醒我们社会行动者的主动性。
在传统社会学中,行动者往往被视为社会的被动承受者,而布迪厄的理论则强调了行动者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五、反思社会学
1、反思社会学的宗旨:把理论作为一种“做法” 2、反思社会学的根据:科学方面与政治方面 3、反思社会学方法与意义: “对象化的对象化”:将建构对象的过程本身作为研 究的对象 两次决裂:与常识决裂 与盛行的学术理论决裂 对学科地位、研究对象和方法原则的反思—基础地位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一、生平与学术背景
1、生平: 1930年4月生于法国东部比安地区的小镇,公务员家 庭,早年生活地区属农村—理解农民的生活和心 态—阿尔及利亚的卡比尔人研究 学术界—“陌生人”感觉—学术反思与批判 巴黎高师(福柯晚三年,比德里达早一年) 阿尔及利亚的经验研究(1958年征兵入伍) 从哲学到社会学(列维-斯特劳斯、阿隆) 欧洲社会学中心主任、法兰西学院社会学教授、 《社会科学研究探索》
实践理论
实践的逻辑: 实践的特征:紧迫性—时间、模糊性—实践感(惯 习是身体性的)、总体性(理论与经验、跨学科) 从规则到策略: 模型的机械力学→策略的辩证法 固守规则→生成性在原则 如“礼物”交换策略—时间的不确定性
1、实践感的特点与意义
① 实践感的特点:前逻辑 a.总体性, b.直观性 c.意义性 d.模糊性 ② 实践感的实质:行动者因关系的作用在场域中产生 的实践意识、感性意识
4、关系主义方法论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 观察→假设→实验化→理论→再观察 与常识的决裂→科学对象的建构→事实检验 科学是通过与常识的决裂赢得的—科学的革命性 对象的建构是科学的重要环节—去实在化的趋势 理性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克服观念论与经验论 的障碍 关系论的思维方式:关系—独立于个人意识的客观 关系 反对二元论:结构主义—唯智主义、理论与经验、 历史与现实、普遍与特殊
实质是社会实践结构: 个体与群体 创造与限制 理想与现实 理性与感性 选择与资源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16.1 复习笔记一、布迪厄思想的主要来源1.马克思、韦伯的影响(1)马克思通过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压迫和剥削,后来韦伯也将经济作为权力支配的一种形式,这种思想被布迪厄充分地继承下来。
马克思著作中充满了一种自由和解放的信念,这在布迪厄的思想中也表现得特别明显,但韦伯对现代社会的悲观态度以及各种批判理论的缺陷与社会运动的盲目使得布迪厄变得更加实际,也更为克制。
(2)布迪厄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太过于将社会运行的枢纽赋予了物质经济运行,而忽视了文化。
(3)布迪厄充分发展了韦伯关于符号暴力的思想,并且更加紧密地将资本运行中的象征权力与支配联系在一起,特别强调了资本的象征含义,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关于意识形态和统治的理论。
(4)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对布迪厄的影响是深远的。
马克思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关注也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布迪厄更加关注的是实践复杂的含义以及实践关系中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并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影响(1)通过现象学,布迪厄进一步丰富了关于社会世界的建构的观点。
社会现象学认识到在持续不断的社会过程中,世俗的知识、主观的意义和实践的能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观点为布迪厄所充分吸收。
(2)布迪厄的“反思”思想也受到了现象学方法的影响。
但布迪厄认为,现象学的观点是反历史的,不能够帮助我们去追寻社会现象建构的过程。
(3)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对布迪厄的影响是深远的。
同结构主义一样,布迪厄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关系构成,而不是由绝对的实体组成,因此科学研究应该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
(4)结构主义关注现象背后隐秘的建构原则,体现在布迪厄的研究中,就是要尽量去找出实践背后的各种生成图式和转换原则,找出资本的循环过程以及这种循环过程背后的基本生成规则。
3.法国认识论哲学的影响(1)巴什拉认为,认识的主体既是有理性的,又是富于想象的,这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主体也是实践的,富于创造性的,具有历史性的。
从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看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反思——读《实践
从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看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反思——读《实践一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中,反思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概念和范畴,也是一个有效的实用技艺和武器。
它不仅使之与以前的社会学区别开来,而且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思性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出类拔萃的单一特征”。
在中国的古藉中,反思一词与反省、反躬的含义相近,系指自我省察,反身自省,反求诸已,如反躬自问。
在《礼记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这样的反思主要用于的修身养性。
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中,反思的概念使用很广。
洛克曾经使用过反思概念,把对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称作内省经验。
在黑格尔那里,反思更占据了其哲学的特殊地位,反思就是自我意识,专指思想本身进行的反复思索,即思想的自我运动。
到了近代,倡导反思性观念,提出“反思社会学”的学者也不是布迪厄一人,有现象学和阐释学的,有民族方法学或常人方法学的,还有其他“后现代”形式的。
但在反思的主体、反思的对象、反思的目的、反思的作用、反思的方法等方面,都与布迪厄有着明显的差别。
从反思的主体来看,与仅仅把(“私人”或“主我”)作为反思主体的其他学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回归自身”,既把作为反思的主体,又认为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第44页),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经验主体的范围,而要延申到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认知结构,因而,“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场域”(第48页)。
从反思的对象来看,与反思的主体相对应,“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第44页)。
因为,每一个社会科学家不仅受到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即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的影响,而且为其在学术场域中的位置所左右,同时,每都带有天生的唯智主义偏见,这种偏见一方面会使学者在构建自己的研究对象时,不自觉地将其与对象的关系投射到对象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其陷入“学究式的谬误”之中,对深深嵌入我们对世界的思考的事实中的、内化于概念、分析工具和经验研究的实际操作中的预设缺乏警醒,以至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和否定实践的逻辑。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使人们将这些意义都视为合法之物。现代社会中,最能体
现符号暴力运作过程的就是各种教育行动—传播式教育、
家庭教育、制度化教育。
•
教育行动强加的是文化任意性,这种强加又是由教育
权威这种任意性权力通过教育工作来完成的。教育权威是
教育行动中进行的各种文化再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同时
也是行使符号暴力的权力
•
• (4) 学术场域与符号权力
•
要避免将符号关系化减为沟通关系,仅仅注
意到沟通关系总是权力关系还不够,还必须认识
• 到“符号系统”既作为知识工具,同时也是支配 的手段。
•
符号权力在教育场域、学术场域、权力场域
等都有具体体现。
• (3) 教育: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
•
任何一种权力都要行使符号暴力,即都力图强加各种
意义,通过掩盖那些作为自身力量基础的权力关系,来促
• (5) 权力场域
• 权力场域是受到不同形式的权力—即不同资本 形式之间的关系状态—结构性决定的一个力量场 域,也是拥有不同权力的个人之间权力斗争的一 个场域,还是各种行动者、制度彼此对立,运用 策略来维持或改变这些权力关系的游戏空间。
• 权力场域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各种不同权力之间 的争斗,其焦点是各种不同资本的兑换率。
• •
• (2) 反对实体论:关系论的思维方式
• 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社会世界,其本质就是各 种关系。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 系,这种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 主体际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 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愿”而存在的客观关系。把 社会现实的实质理解为社会关系,在对各种社会 关系的理解中形成各种概念,这是布迪厄超越古 典社会学或传统思维方式的出发点。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揭示其理论框架的核心观点及其对当代社会科学的贡献。
布迪厄,作为法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理论具有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深刻的现实洞见,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布迪厄的生平及学术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对他的理论产生背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随后,本文将重点阐述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场域、惯习、资本等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布迪厄理论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包括它如何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来审视社会问题,以及它如何推动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发展。
本文将对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进行客观评价,探讨其理论优势与局限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精髓,并引导读者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是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社会科学框架,它试图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结构和动力。
布迪厄特别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他的理论旨在揭示这些不平等和权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构造、维持和再生产。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社会实践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行动者(agents)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不断的互动和交换。
这些行动者不仅仅是理性的决策者,而是受到他们的习惯、直觉、情感、以及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深刻影响。
社会实践因此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其中行动者试图通过他们的行动来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被他们的社会地位所限制。
布迪厄提出了“场域”(field)和“习性”(habitus)这两个核心概念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实践。
场域是一个由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构成的网络,它规定了行动者可能的行动范围和策略。
场域、惯习与实践活动的“双向模糊关系”——关于布迪厄的实践活动理论
场域 、 惯习与实践活动的“ 双向模糊关系 ”— — —关于布迪厄的实践活动理论 董晋骞要〕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活动理论是建立在超越传统实体思维 、 主张关系思维、 超越二分对立的传 统哲学观念、 树立客观化和生成性的实践观念的基础上的 。
他认为, 行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惯习活动, 是在场 〔摘 域中才发生的。
实践活动表现的是人的客观化的实践关系, 是与理论关系相对应的 。
实践活动具有两可性和模 而实践活动理论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 糊性的特征。
布迪厄立志要建构一门名副其实的关于人类实践的科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布迪厄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 。
〔关键词〕布迪厄; 实践活动; 惯习; 场域; 历史客观化 〔作者简介〕董晋骞, 1959 年生, 哲学博士,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 编审( 辽宁 沈阳 110036 ) 。
〔中图分类号〕B565.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6198( 2013) 04 - 0025 - 04一布迪厄认为, 实践活动是在场域中发生的。
按 照布迪厄的观念, 所谓场域( field) 是由附着于一些 资本权力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 。
关系群形成 系构成的。
首先, 场域是“关系群 ” 系列或系统, 这些系统的关系既是客观化了的, 也 是历史发展而来的, 他们存在于社会空间的各种位 而制约这些关系的则是权力 ( 政治权力、 置之间, 经济权力 ) 或资本 ( 社会 资 本、 经 济 资 本、 文化资 本) 。
因此, 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同于梅洛 · 庞蒂 “场” , 前者是一个专业学术概念, 后者只是 所说的 单纯指橄榄球场。
布迪厄的场域及其社会空间实 际上是与传统哲学所说的社会概念相对抗的概念 : 布迪厄不认为社会像传统理论和一般马克思主义 理论所武断的那样: 社会是各种系统和各方面功能 围绕核心所构成的总体, 整个社会有一个总体逻辑 和总体规划。
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理论
1、反思社会学
* 在社会学中,倡导反思性研究,提出“反思 社会学(reflexive sociology)”的学者早已 有之。如在现象学、阐释学(阐释学是一门对 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起源于古 希腊罗马时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纪、常人方法 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后现代社会学等 诸多理论中,先后都有社会学者提到“反思 社会学”的问题。
例如,古尔德纳 (A.Gouldner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代表人物 之一) 在其1970年出版的《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就曾 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反思社会学”,并将理论的产生和理论家的生活 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旨趣,倡导社会学要认识自己(know itself), 认为理论的建构受到了理论家的个人生活经验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的强烈 影响,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他认为真正的 社会学认识必须以反体制化的创造力为标准,对一切体制化持批判态度, 甚至社会学自身也要反省 。
反思社会学思想
内容提要
一、什么是反思社会学 二、实践逻辑与学究式谬误 三、学术场域与知识的社会属性 四、反思社会学实践 五、小结 制作人——王少昆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学的反思?
在社会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个体”与“整体”、
“主体”与“客体”、“微观”与“宏观”等各种各样的二 元对立命题。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思想家,布迪厄一生都致 力于批驳和扬弃这些二元对立思想,如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 知识模式的对立、符号性分析与物质性分析的分离、理论研 究与经验研究的长期脱节等等。 在布迪厄看来,上述二元对立中的一元选择体现了对社会现 实的常识性知识,正是这种常识性知识妨碍了社会学的活力。 因此,他认为社会学的危机正是正统社会学的危机,而要进 行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就必须反思性地考察科学的对象以及 从事科学的研究者自身。为此,从社会实践的主客统一性出 发,在对语言交流和文化现实的反思性批判中,通过实践理 论(praxeology)来建立一门反思社会学已显得十分必要。
布迪厄
布迪厄:实践(2006-10-15 19:35:35)转载分类:斌斌的文章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出发点就是要摆脱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并超越那种必在两者择其一的困境。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最重要贡献之处在于他建构了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模式,力图比那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想当然的简单主张提供更多的说明,力图对社会生活保持一种更宽泛的眼光。
他对社会实践加以理论化的途径在于强调:首先,建立作为基础数据的“现实”的统计模式;其次,对那种将人们所说的简单认为就是他们头脑中的反映,或者简单地认为就是对社会世界的正常描述的做法加以质疑;再次,实践具有即兴和策略的特点,而不是将人们的行为认为是由某种规则支配的;最后,需要对处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社会生活的兴衰进行历时的分析。
布迪厄认为,正是由于实践的存在使得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能够超越对立,达到一种和谐和整合。
他认为,这一实现途径是通过“参与性对象化”实现的。
从认识论上看,布迪厄首先考察了客观主义认识方法,即以“客观”、科学的眼光考察社会世界的立场,他认为这种客观主义认识立场过于强调理论、规范和价值等,充其量只能使人们相信事物应该如此发生,而不是对实际发生的进行有效的描述。
其次,他还考察了客观主义认识立场本身对社会学知识所带来的后果,即其所认为的“对对象化行动的对象化”,这一考察在布迪厄看来,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离开了这一步骤,我们就很难认清关于社会生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知识特性。
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理性与经验、逻辑与想象都有自己的位置。
布迪厄就这样通过从认识论上对客观主义进行批判,使他“从规则走向策略”,引出了实践这一主题,这样社会学就能对流动的、历时的和变动的社会生活进行“活体解剖”。
在布迪厄看来,实践具有以下明确特征。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时还具有暂存性。
其中,时间性是最为关键的,实践既对实践限制,又为实践提供资源。
第二,实践具有模糊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既非有意识的,但又不是随机的和纯粹偶然的。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的理论特色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的理论特色作者:向静林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4期摘要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在当代社会学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哲学社会学意义和突出的理论特色。
本文通过对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的梳理,认为其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历史融合性、哲学思辨性、批判性与实践性统一,而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思辨性是其实践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特色和重大意义所在。
关键词实践社会学理论理性实践的逻辑场域惯习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21-02一、实践社会学:当代社会学的新走向作为继雷蒙·阿隆之后的法国最为杰出的社会学家,布迪厄以其“实践社会学”的崭新视角在法国社会学界独树一帜,并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理论界的关注。
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提出和发展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为标志,主要是《实践理论大纲》、《实践感》、《实践的逻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等著作。
它们代表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一个重要转变,即超越结构主义的传统思想、关注实践逻辑的社会学新走向。
实践社会学是对传统结构主义的超越,它虽然承认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会受到结构或系统的强烈影响,但更强调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具有不为结构或系统单向决定的特性,特别是将人类行为视为能动的符号活动,从而凸现出结构与行动的辩证关系,以倡导将社会研究的重点放到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尤其是人的社会实践之上,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结构或系统的约束作用。
实践社会学因此而得名,并作为一种学术立场和理论武器成为布迪厄进行思想论战和学术批判的重要支撑。
如其自己所言,实践社会学的思想主旨正在于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即“建构主义的结构论”与“结构主义的建构论”。
这里的“结构论”或“结构主义”是指在社会世界存在着各种客观结构,它们独立于行动者的意识和欲望,并能够引导或约束这些人的实践及其表象。
“建构主义”是指在社会分析中要考虑行动者的感知、思想和行动的模式的社会生成过程,以及社会结构的生成过程。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再探讨-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再探讨-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主旨是要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之间的对立, 形成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适当地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学、人类学体系。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实践及其实践逻辑的含义做出了独特的诠释, 从而为我们理解实践提供了一些富有启示的新方向。
但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局限, 我们需要对其审慎地加以反思, 不可盲目地加以接受和应用。
关键词:布迪厄; 实践理论; 习性; 实践逻辑;Abstract:The main purpose of Bourdieus theory of practice is to transcen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social physics and social phenomenology and form a sociology or an anthropology that can help us reflect social reality more appropriately. Bourdieus theory of practice is unique in that it 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practice and its practicallogic uniquely, thus providing some new directions for us to understand practice. But Bourdieus theory of practice also has some insurmountable limitations that need us to reflect carefully.Keyword:Bourdieu; theory of practice; habitus; practical logic;布迪厄是二十世纪后期法国乃至西方世界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之一。
《布迪厄之实践理论》课件
习,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约条件的客
观环境和结构中,不断的同时创造和建构自身以及生活在其
中的社会。我们可以理解为:行动者在一定的场域中凭借各
自拥有的资本,在特定的惯习指导下,为提高自己在场域中 的位置以及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所采取的活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被誉为法国的“精英大学”, 建于1794年,现在的学校由建立于1794年的巴黎高 等师范学院和建立于1881年的巴黎女子高等师范学 校于1985年合并而成,目前拥有6个人文科学学院 和6个自然科学学院。共计有10位来自物理、化学、 经济学、文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和6位菲尔奖 (Field Medals,数学”诺贝尔奖“)得主出自巴 黎高师。
布 迪 厄 之
实 践 理 论
报 告 大 纲
一、作者简介
二、总述实践理论
三、分述场域、惯习及资本内涵及其
关系 四、对“实践理论”的不同看法
一、作者简介
皮埃尔·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 (1930——2002) 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 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
· 1951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习,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约条件的客
观环境和结构中,不断的同时创造和建构自身以及生活在其 中的社会。我们可以理解为:行动者在一定的场域中凭借各
自拥有的资本,在特定的惯习指导下,为提高自己在场域中
的位置以及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所采取的活动。
实践理论的概括
生活在社会空间中的行动者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来 确定其社会位置的,他们凭借各自拥有的特定资本和特定惯
富和发展,使我们深化了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认识。
第十一讲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 正是在对惯习和实践逻辑的研究中,布迪厄逐步将 其理论视野从微观推向宏观,从局部推向全局,从 行动者推向社会结构与文化
第三节 场域、资本与权力
• 一、场域 • 场域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将社会理解为一个各种力量冲突
的场所(冲突论观点);二是认为社会空间有着一定的结构 (结构主义观点); • 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这些 社会小世界事实上就是一个一个的场域,有着自身特有的逻 辑和必然性,不可化约 • 社会结构与个体实践之间通过场域建立联系,由此,社会的 物质结构与精神结构同行动者相互关联,并构成动态过程 • 惯习表征着人类社会的精神结构,而场域表征着社会结构。 惯习是在一定的场域中历史的构成的,任何一种场域的运作 不能离开场域内合格的参与者,这些合格的参与者就是由惯 习构成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沟通和协调 • 以关系主义方法论来理解场域:关系的、整体的;结构的、 过程的; • 场域是一种冲突的社会空间,场域中各种行动者都在利用自 身的资源来取得各自的利益。
• 三、反思社会学的实践 • 反思,即与常识和既有知识的决裂是社会科学研
究的基本要求。 • 借助于实践理论,布迪厄认为,学术事业和社会
实践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学术事业要求超然于 纷繁复杂的具体实践,进行最为彻底的反思,才 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 反思社会学的核心是对研究问题和研究主体作出 参与性对象化的社会学反思 • 反思社会学需要坚持一种几乎是怀疑一切的勇气, 需要通过场域、资本、惯习与实践的分析透视社 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并且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 研究方法 • 反思保持着一种基本的信念:哲学、社会学、政 治学、道德关怀是密联系在一起的。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场域”(field)还是champs? 一个社会被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场域,在这些不 同的场域(已经结构化了的一些场所)进行一些为 了特定目标的竞争。场域一辞,原文也有田野的意 思。布氏从人类学起家,自然受到田野方法非常深 的影响。场域不是一个实体存在,而是一个在各个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想像上的领域,场域其实有边 界,但是各个在特殊场域内的行动者,都难以说清 楚场域为何,但是如果他真的从属于各个场域,就 会知道该怎么作,谁是老大,谁在挑战。
在布迪厄看来,游戏者之间的关系是受他们
每个人所占有的位置、扮演的角色、发挥的 作用而制约的。并且,每个游戏者在游戏中 的地位和作用又受他们个人所据有的资本的 制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符号的各种 形式资本的制约。
布迪厄认为更重要的是游戏过程和游戏关系对游戏 者地位和作用的制约,他说:“在社会游戏中,我 们也有将牌,即根据游戏的变化,其效力也随之有 所变化的‘主牌’:正像不同牌的大小是随着游戏 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种类资本(经济的、社会的、文 化的、符号的资本)之间的等级次序也随着场域的变 化而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场域中的关系是由行 动者本身的因素、行动过程的变化和场域作为环境 的制约作用等方面相互联系而成的,场域自身的作 用是基础的或前提的。
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教 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 文学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 范畴,建构了相当新颖的学术框架。 推动着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的重大变革,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身开 辟了更加广阔e
Bourdieu)是当代法 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 家,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和英国 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德国的哈 贝马斯(Jurgen Harbermas)被认为是当 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20
1、实践感的特点与意义
① 实践感的特点:前逻辑 a.总体性,
b.直观性 c.意义性
d. 模糊性 ② 实践感的实质 :行动者因关系的作用在场域中产生的
实践意识、感性意识
21
③实践感的实践意义以及这个概念的理论意义:
a.实践感是惯习、身心、场域三种因素在行动中的统
一; b.对理性主义社会学的超越 c.与非理性主义的界限
① 社会物理学对初级客观性结构的解读 特点: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决定性 代表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
缺失:
a.把人类建构的社会结构物化 b.把人类看成初级结构的承受者或执行者
c.忽视了人在社会过程中的主观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8
② 社会建构论对次级客观性结构的解读 特点:强调内在性、能动性、选择性、个别性、不确定性 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福柯、加芬克尔
空间 ? 不同资本间兑换率的争夺焦点
? 国家与中央集权资本
18
四、实践理论 :
实践感、策略、综合资本、语言与符 号暴力
19
实践理论
? 实践的逻辑:
实践的特征:紧迫性—时间、模糊性—实践感(惯习 是身体性的)、总体性(理论与经验、跨学科) ? 从规则到策略: 模型的机械力学→策略的辩证法 固守规则→生成性在原则 如“礼物”交换策略—时间的不确定性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1
一、生平与学术背景
2
1、生平:
? 1930 年 4月生于法国东部比安地区的小镇,公务员家
庭,早年生活地区属农村—理解农民的生活和心 态—阿尔及利亚的卡比尔人研究
? 学术界—“陌生人”感觉—学术反思与批判
? 巴黎高师(福柯晚三年,比德里达早一年)
? 阿尔及利亚的经验研究( 1958 年征兵入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场域是一个运作空间。每个场域都有 自身特有的运作逻辑,并且不可化约为其他场 域运作的逻辑,具有相对自主性,因此场域也 称为社会小世界。作为运作空间的场域是一种 人为的建构,是经过漫长的自主化过程后才逐 渐形成的产物。 其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 种位置的占有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 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 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
实践是场域和惯习之间辨证关系的产物,即 实践={(惯习)(资本)}+场域。一方面, 实践受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习的指引下,运 用各种可得的资本,通过实践不断建构起场域,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再生惯 习本身;另一方面,惯习又受场域的制约,是 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域通过塑造 惯习而制约着实践。因此,实践既是被动的, 又是能动的。
(四)建构的结构主义/结构
的建构主义
场域和惯习的辨证关系:一方面是制约关系, 即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为某个场域固有的 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认 知建构的关系,即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 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 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这种 辨证关系就是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 化。
(二)实践的逻辑 布迪厄从未对“实践”这一概 念做出清楚而明确的界定,只是 始终强调了实践的几个特性。
实践的紧迫性
该特性源于实践的现实要求,是指行动者往 往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迅速地作出决定, 必须面对即将到来的未来。这种紧迫性预先就 排除了许多在理论上完全可能的未来,这一特 性是实践与理论的一个重要差别。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的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结构主义色彩的人类学阶段,代 表作为关于阿尔及利亚卡比尔人房屋的研究。 第二阶段为实践理论的形成阶段,代表作为: 《实践理论大纲》(1977年)。 第三阶段为反思社会学阶段,代表作为: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二、实践理论 (一)对“唯智主义”的批判
经济资本是指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的那种资本 形式,它可以制度化为产权形式。 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 物品,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即身体化的形式、 客观化的形态和制度化的形态。文化资本的传承 是阶级再生产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文化资本比经 济资本更顽固。
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 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 拥有的资源。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量不仅取决 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 网络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本的数量。社会资本 实际上是有彼此之间有来往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义 务构成的。 符号资本是指上述三种资本被认可的形式。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以往社会 学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唯智主义 取向的批判基础上的。
所谓唯智主义,是指用理论的逻辑代替事物的逻辑。 客观主义认识论和主观主义认识论都存在这个问题。
结构主义是客观主义认识论的代表,它过于强调结 构对行动的制约,而忽略了实践的现实性、紧迫性与 时间感。
资本(capital)
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 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资本同时也体 现出一种生成性,总是意味着一种生产利润的 潜在能力;资本与权力是相联的,一个人拥有 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他在社会空间的位置, 因此也决定了他的权力。 布迪厄认为有四种主要的资本: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每一种资本 都有自身的运行规则,并且不同的资本可以相 互转化(可兑换性)。
实践的模糊性
实践的模糊性是指实践是非确定的和流动的, 但也并非纯粹随机的或全然偶然的,同时也并 非全然的非主观的。正因为此特性,布迪厄将 实践看作是一种“实践感”。
实践的总体性
实践是一种“总体性社会事实”,并不像研究 它的社会科学那样分习、资本
惯习(habitus)
惯习是指场域中的行动者持久潜在的行为倾 向系统,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 历史关系所构成,其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 的各种身心图式。 惯习具有生成性和历史性特征。
一方面,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 生产着历史。当然,惯习并不起决定作用,它只是“暗示” 行动者应该怎样思考和选择,它提供的是原则。 另一方面,惯习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 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惯习是体现在人身上的 历史,是“外在性的内在化”。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 实践理论
反思社会学
一、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 是当代法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 与英国的吉登斯和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代 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
1950-1954年,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哲学。 1956-1959年,到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服兵役, 转向人类学研究。 1960年后,从事社会学研究;1982-2002年,法 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
场域(field)
场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 定义:场域是由各种位置组成的客观惯习网 络,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 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 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另一方面是这些 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这两方面是密切交织在 一起的。 场域的基本特征是历史性、争斗性,以及由 此而来的不确定性。
理性选择理论是主观主义认识论的代表,它过于强 调人的主观理性,而忽略了选择背后社会结构因素。
布迪厄认为,实践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实践原则应该在各种外在约束(它们往往为选 择留下了可塑性非常大的余地)和各种性情倾 向(它们是各种经济和社会进程的产物)之间 的关系中去寻找,即,要到结构和惯习的交织 作用中理解实践。布迪厄称这一立场为“建构 主义的结构论”或“结构主义的建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