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历史意义
很显然,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与我们主张的理论 与实践、知和行的统一,是根本不同性质的两码事。总括上述, 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的根本目的,就是 旨在使人的任何不善的私念,那怕是在思想动机上有任何不符 合于封建道德义理的地方,都得在其刚一萌芽的时候予以禁止, 以便达到人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也就是所谓 的“存天理去人欲”。因此,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就其主导 方面而言,仍然是主张一种闭门思悟、内省的道德修养功夫。
一.“知行合一”说
• 关于“知行合一”,王守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以论证的。 • 其一,是因为知行“不离并进”。对此,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 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在这里,王守仁认为,关于知行 二者的关系,知对行来说,知是主使;行对知来说,行是知的功夫、表 现。行以知为始,知以行为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一方面强调了知 的决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肯定了知行的同一、统一,即不可分离 的关系。因此,他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是一个行,已自 有知在。”在这里,王守仁虽然强调知行的统一关系,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其实质却是主张知行互相包含,这就把知与行完全混同了起来。 • 其二,是主张“意”即是“行”。明确地把“行”说成是“一念发动 处”,“意”即“欲行之心”就是“行之始”。这就从根本上抹煞了知 和行,即主观意识和主观意识见于客观的本质区别和界限。因此,王守 仁所谓知行不离并进,主张意即是行,其目的就在于销行以为知,混淆 知行,并进而否定行的客观性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其三,是主张“良知”是知行的本体。王守仁说:“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良能。”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因此,“知行功夫,本不 可离”,“分作两截用功”,就要“失却知行本体。”他认为,知和行 都是良知、良能,即心这一本体的体现。据此,王守仁认为,知和仁的 目的,不是什么别的,恰恰是要复那心之本体。在王守仁看来,所谓的 知,就是指人先天具有的良知良能;而所谓的行,也是要体现那先天固 有的良知良能。知和行都存在人的意识之中,纯然属于主观的范畴。由 此可见,王守仁所谓的行合于知,就是说人的意念一经发生,都必须符 合于良知良能的本性。而这种“符合”就叫做“知行合一”。
• 其次,在批判揭露程朱陆王唯心主义知行观实质 的基础上,王夫之全面而系统地论证了他的朴素 辩证的唯物主义知行观。
• 第一,王夫之反对有所谓的生而知之者,并据此明确地提出了“行而 后知有道”即行先知后的观点。肯定只有先行而后知,绝没有先知而
后行,行是知的来源和基础。
• 第二,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的著名 论断。他认为,知与行是一种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统一的一种关系。
当然,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关系问题发展过程中的 中间环节的知行合一说,就其思维内容来说,也有其独到之处。 他肯定知与行是一种互相对立而又互相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 强调了“行是知之成”,即承认知对行的指导作用;主张“真 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反对“知行不一”等等。 就是在知行合一这一总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知行观中,所包 含着的价值而极其光辉的思想内容。
一.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的知行统一观
• 基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王夫之彻底地批判了朱 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第一次 明确地提出和系统地论述了“行先知后”,“行 可兼知”的朴素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知行学说。
• 首先,在他看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的知行观,不是“先知以废行”,就是“销行以 为知”,他们共同的根本错误,都是排斥行,否 认行是认识来源的基础和检验、判断认识真假对 错的标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
知行观哲学理论
知行观: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 为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的关系。
其主要观点有: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 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 资为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由于受当时的 社会条件的限制,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别具特色的问题之一。 宋明以来,它以个人为主体,主要围绕着知行的 先后,分合,轻重,难易展开讨论的,这可以看 作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范式。
而王守仁所以主张知行合一,混淆知行的界线,以知销行,就是因为 不懂得这个道理。
• 第三,为什么说知行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统一呢?对这个问题,王夫
之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证的。其一,王夫之提出了知行不相分离的 观点。其二,王夫之认为,知与行二者是并进,即互相促进的。由于 知行各有不同的功用,而互相促进,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也就是 一个由行而知,由知而行,从而使认识“日进其高明而不穷”的辩证 过程。其三,王夫之认为,知行二者不离并进的基础是行。在知与行 相互对待中,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是二者统一的基础。突出地强 调了行在知行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夫之
• 明清之际由于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异常尖锐复杂和历史的觉醒,而产生了 作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反映的 一代启蒙哲学思潮。著名的唯物主义哲 学思想家王夫之就是这一启蒙哲学思潮 的卓越的代表人物。
•王夫之,又称船山先生,在继承古代和陈亮、叶适、王廷 相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和注重事功的优良学风基础上,王 夫之以战斗的姿态,在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等一系 列问题上,对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的解剖 和批判。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把唯物主义的宇 宙观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知行观,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 段。王夫之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作为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出和论证了完备而系 统的朴素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 第四,王夫之进一步论证了为什么行是认识的基础,检验认识的标准 和目的。对这个重要问题,王夫之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来加以论证的。
其一,王夫之认为,知离不开行,不行就无以为知。其二,王夫之认 为,行比知具有更高的品格、作用,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 行”的光辉命题。认为行所以高于知,就在于行具有兼知、统知,既 是认识的基础,又具有检验认识标准的作用。同时,王夫之也认为, 知固以行为基础,但知亦可指导行,知与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其三, 在论证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强调了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基础上,王夫之又明确指出,人的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