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1课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方法的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习教案-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学习教案-声音的产生
深入探究,验证假设。(25分钟左右)
追问:你可以用动作描述出这样的状态吗?
教师再敲击音叉,突然用手握着音叉。
(1)提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是否就会停止呢?
03
2.反面验证发声假设。
(9)继续追问:你能用图把这样的振动画出来吗?(请学生到黑板来画出振动的图案。)
02
初步探究,制造声音。(5分钟左右)
谈话:要想研究声音,我们首先要来制造出声音吧!
(2)提问:同学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我们的书、文具盒、铅笔袋、桌椅,还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用品。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我们不是看谁制造的声音大,而是看谁制造声音的方法多,看看哪个小组制造声音的方法最多。
1.声音的产生
演讲人
2023-09-27
202X
1课时
01
【板书设计】
02
声音的产生
03
目录
【教学目标】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作声音的方法;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生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
2.师生总结: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拓展:有关声音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4.谈话:只要同学们肯动脑、动手,就能揭晓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4.深入自主探究发声。
(1)提问: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到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发声都会振动呢?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篇1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一)、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想办法制造声音;(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发声物体时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

2、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与技能:3、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5、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

6、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钹、音叉、保鲜袋(一人一个)、尺子、小军队鼓(绿豆、鼓槌)、锥形瓶(内装水)均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觉声音1、课件播放各种熟悉的声音,学生闭眼聆听。

(鸟叫声、校歌声、欢呼声、助威声、风声、雨声等)2、学生交流::刚才你都听到了些什么?感觉怎么样?(谈感受即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也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现场观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之外,还有很多。

此时此刻教室里有哪些声音?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预测:窗外汽车喇叭声、老师讲课声、同学回答问题声……)4、小结:看来你们都是留心生活,爱观察、爱倾听的孩子。

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开课简洁有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一下子吸引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谐美妙的声音也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doc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doc

科学教案(四年级)课题: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通过对各种发声现象的了解,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知道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教学难点能从众多实验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食品袋、水、橡皮筋、直尺、小鼓、黄豆粒、矿泉水瓶、食盐、音钹、音叉音箱、水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拂晓公鸡打鸣,盛夏蝉鸣,上课下课响起的铃声,鼓励时响起的掌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二、探究新知。

1、如何让物体发声?•学生探究:让装着水的食品袋发出声音有那些方法?(弹、挤、摇)•学生交流。

•学生探究: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学生交流。

2、物体发声时都有哪些共同的现象?学生实验1观察橡皮筋在没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静止)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

(橡皮筋在振动)学生实验2把直尺一端压在桌子上,没有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静止)弹拨直尺的另一端,让直尺发声,看到什么现象?(振动)教师演示实验1把黄豆粒放在小鼓鼓面上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黄豆粒是静止的)敲击鼓面让鼓发出声音,看到什么现象?(黄豆粒在跳动)学生实验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吹放有盐粒的空矿泉水瓶的瓶口,使其发出声音,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盐粒在跳动)教师演示实验2敲击音箱上的音叉使其发声,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里的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水在跳动)问:水槽里的水为什么会跳动呢?(音叉振动时使水跳动)把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还会跳动吗?(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实验3敲击音钹,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明同学用手轻轻按住音钹,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

(振动)捏住音钹,使其停止发声,又有什么感觉?(音钹不再振动)•个人实践:请每个同学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有什么感觉?终止发音后,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3)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用语言或用画等形式记录观察现象,探寻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保鲜袋、1把尺子、3根皮筋、1张塑料垫板、1个小鼓(带小鼓棰)、多个小泡沫球、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2/3)的水槽、1张观察记录表。

教师准备:保鲜袋、鼓(锣)、彩色碎纸屑、多个小泡沫球、钢尺、皮筋、塑料垫板、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2/3)的水槽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质疑猜想假设播放一段音频材料,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

师生交流:同学们的听觉真灵敏!刚才,我们听到了这么丰富的声音,除了用眼睛看,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那么我们自己能不能来当一回“造声能手”,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让它们发出声音呢?●使物体发出声音(一)实验前谈话: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保鲜袋。

下面我们就来比比看让保鲜袋发出声音,哪个组想到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二)学生分组活动:制造声音(三)学生交流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板书记录。

(四)师生交流:哇,大家找到的方法真多。

老师这下可是见识了什么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刚才我们听了声音,自己又制造了声音知道了物体静止时斗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

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点击课件示: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9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 1 课的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之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每个人来说,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尤其是学声乐和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

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材料学会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学习知识,提高探究能力,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整个活动,理解声音产生的缘由。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鼓、塑料袋学生准备:塑料袋,尺、皮筋、水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游戏“听声辨人”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新课开始之前啊,我们先做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听声辨人”。

首先,请一名同学到前面背对着大家,随机让几个同学说一句话,并问问他“猜猜我是谁”。

2、提问:背对着大家的同学为什么能猜出是谁在说话?他是通过什么来辨认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通过声音,我们能够辨认出我们熟悉的人,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传递信息,愉悦大家的心情,同学们,关于声音,你有哪些想知道的呢?3、导入新课:是啊,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声音的产生》(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觉到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兴趣。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认识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声音的产生过程和传播方式。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规律。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2.声音的产生过程。

3.声音的传播方式。

4.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三、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声音的产生过程和传播方式。

四、教学难点1.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复杂性。

2.需要学生学会实验探究,自主掌握知识。

五、教学具体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声音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为下面的讲解做铺垫。

2.教学(30分钟)1.首先介绍声音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机械波。

并且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需要理解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空气的振动导致声音的扩散,进而传递到听者的耳膜,才能发出“听到”声音。

2.接下来讲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分别从声源、振动和介质层面展开教学。

3.然后,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声音的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让学生掌握声音是如何沿着物体表面传播以及在物体表面反射的。

4.如下是各个方面细节的讲解:–声源:可选择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或者使用不同乐器演奏,让学生体验音是由物体产生的,随着振动扩散到周围空气中,发出声音。

–振动:通过展示多种物品振动的演示,让学生知道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通过演示不同振动速度的同种物品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高低以及强弱的不同。

–介质:引导学生把空气比喻成水波,让学生都能够感受声音是由空气流动所产生的,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3.实验探究(40分钟)引导学生利用材料后自主设计一个声音实验,让学生能够感性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注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互相探讨,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以此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活动三:
1、探究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1)利用拨动直尺、弹橡皮筋、敲小鼓等形式寻找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2)播放视频,加深物体振动发声现象,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总结:
通过这么多的活动,你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1、发现不同的声音。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振动而发出声音。
3、交流探究,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不同方法。
交流汇报
观察发现总结
动手探究完成实验记录表。
动手感受,
观察分析
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流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固体受力(敲、拍、甩
液体物体----------------------------------声音吹、抖、弹
气体振动拨等)
教学反思
板书:声音的产生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声音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活动二:
1、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塑料袋,看哪一个小组用不同的方式是塑料袋发出的声音最多。
2、小组交流各组的探究情况。
学生用敲、拍、甩、抖、吹等方式使塑料袋发声。
结论:敲、拍、甩、抖、吹都是使塑料袋-------受力。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于物体振动建立联系。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准备
音叉、钗、小鼓、直尺、塑料袋
音叉、钗、小鼓、直尺、塑料袋、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1、通过让学生寻找和聆听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导入新课。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3.能够通过实验等方式感知声音;4.增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2.声音的传播方式;3.实验感知声音。

教学难点:1.声音的传播方式;2.实验感知声音。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1.展示一个视频,声音与图像的演示。

2.让学生静默几秒钟,思考:你们在片断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这些声音是哪些事物、物品发出来的?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同桌一起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二、学习声音的概念与原因1.课件讲解:展示PPT,学习声音的概念与原因。

2.教师示范声音的产生:敲打教室的讲台、拨动琴键、吹响口琴等,引导学生思考出声音的产生原因。

3.学生合作实验:组成小组,利用小锤敲打不同材质的物体,比较不同材质物体产生的声音是否相同,结合教师示范的声音产生方法,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1.教师讲解:展示PPT,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

2.学生自主实验:组成小组,利用探照灯、手电筒等物品照射不同物体,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来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实验感知声音1.学生自主实验:利用杯子、线等物品制作简易电话,并进行互相交流。

2.教师总结与点评: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以及实验感知声音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有些含糊不清,因此我在课件讲解过程中,加强了例子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并且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自主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7篇)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7篇)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7篇)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1课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1、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课前准备:钢皮尺、盐、音叉、皮筋、泡沫小球、队鼓、钹、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师:先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课前老师有意安排的这两项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在享受优美声音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听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歌声、拍手声、跺脚声、打肩膀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脚、打肩膀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手脚振动的感觉。

另外,让学生汇报自从进到会场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了学生我们每天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1.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够运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能够完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3.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体会与他人交流、倾听,感受探究声音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培养和学会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白纸、直尺、音叉、水槽等。

【教学过程】目标呈现: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大家都听的很仔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来一起研究《声音的产生》(出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教师点名,让学生朗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课题)。

三、引入新课:同学们想不想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播放视频)请大家闭上眼睛,认真聆听。

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在视频中,我们听到了这么多的声音,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自主合作:一、制造声音:1.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张纸发出声音吗?搓一搓、揉一揉、吹一吹、踩一踩、弹一弹……都可以发出声音。

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看谁能发出更多种声音。

不管是纸,还是我们的身体,我们都能使用不同的方法发出声音来,发声物体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发声物体的特点。

二、观察发出声音的物体:1.用手弹拨直尺,观察直尺的变化:用手弹拨直尺,直尺发出声音,直尺上下振动。

2.敲击音叉,将音叉放入水槽中:用手触摸敲击后的音叉,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能够有水珠溅起水珠。

3.摸一摸说话时的喉咙:用手摸说话时的喉咙,感觉喉咙在振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所引起的;2.能够举出日常生活中产生声音的几个例子;3.能够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什么是响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及其产生过程。

难点:响度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本节课的主题是《声音的产生》;2.向学生发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声音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大家思考一下;3.让学生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如警笛声、钟声、人声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2. 展示实验(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过程和振动的重要性;2.现场演示,通过橡皮筋的拉伸使木条振动以达到产生声音;3.让学生思考如何使声音变大或变小,引出什么是响度。

3.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引起的,在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随之振动,振动的空气形成了声波,进而传递到人的耳朵中,我们才可以听到声音;2.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橡皮球、弦乐器、嗡嗡声等。

3.讲解声音的产生过程:–振动源–发声体–声波–声音的传播4. 模拟体验(10分钟)让学生分组,自选材料进行模拟体验,通过不同实物的振动来产生声音。

教师在现场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5. 讲解响度(15分钟)1.讲解响度的概念:声音的大小是由响度决定的,响度是声音的强度,用分贝来表示,一般取0分贝为听到的最小声音,100分贝是疼痛的分贝数,90分贝是噪音加重的分贝数。

2.举例说明响度的使用方法:如听音乐时我们可以把播放器的声音调低,调高,使声音更合适。

6. 总结(5分钟)1.教师反复强调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响度的概念;2.对课堂展示实验进行复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入。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四年级 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电脑音效)、食品保鲜袋、尺子、梳子、橡皮筋、矿泉水瓶(泡沫)、小鼓(鼓槌)、音钹、吉他。

【课前互动: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大家跟老师一起做:先伸出你们的左手,再伸出你们的右手,让它们在最短的时间发出最响亮的声音并持续五秒钟,听明白吗?——开始!(生鼓掌!)刚才的掌声既是对领导老师们的热烈欢迎,也是对我们自己的鼓励。

接下来老师期待每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首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想和大家一同分享。

【课件出示谜面:猜谜语,什么东西能制造出来,却看不见?什么东西能穿过物体,却不留下痕迹?……】生:声音!2、师:不错!谜底就是——声音。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就有一种非常熟悉的声音,它时常提示着我们该上课和下课了,这种声音是——生:铃声!师:铃声是上下课的信号。

接下来老师这儿搜集了好多种有趣的声音,下面我们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谁的耳朵最灵敏。

请同学们闭上双眼,仔细聆听下面一段录音,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从中能够得到哪些信息呢?【课件播放录音:闭上双眼,用心聆听……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从中能够得到什么信息?电话铃声(有电话)、警笛声(警察抓罪犯)、国歌(升旗)、雷声(下雨变天)、敲门声(屋外有人)、鞭炮声(过年喜庆)】3、师:好!下面请大家睁开双眼,说说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从中又能得到什么信息?生:……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呢?生:(补充)……4、师:那么,除了上述声音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时常听到哪些熟悉的声音呢?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开门声、电视声、广播声、……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说的真好!看来大家都是善于观察和倾听的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第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2、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
学生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
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难点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
题。

导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问题生成
1.谈话:同学们请看它是谁?(出示带有音乐的小布熊)今天我们要和小布熊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你们高兴吗?那你们大声向小布熊问声好吧!(学生大声向小布熊问好,由于振动小布熊音乐响起。


2.提问:当你听到小布熊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3.学生提问题,教师根据情况板书。

4.选择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揭题,板书课题)
5.谈话: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6.教师播放有多种声音的光盘。

7.汇报: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8.教师补充说明: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二、探究新知
(一)制造声音
1.谈话: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
2.学生自行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73页上。

3.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食品保鲜袋发声的?
4.小结: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
5.教师注意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导学流程
6.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看谁制造的多,并认真观察发音物体有什么特点?
7.小结:能发生的物体其实很多,发声的方法也很多。

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

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放松一下,闭上双眼,认真地听!(播放唱歌声、说话声、咳嗽声录音)
2.汇报:你听到了什么?
3.讨论:人体是怎样发声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人的发声器官。

5.学生手摸喉结,体会人体发音。

6.说一说:应该怎样保护声带?对待发音有障碍的人应该怎样做。

四、本课总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讨论:我们是怎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
3.教师小结研究方法: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到结论
五、课后延伸
谈话:你们在课外还想研究有关声音的更多、更有趣的问题吗?课后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好吗?同学们可以自己一个人研究,也可以组成研究小组一起研究。


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