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概括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理清文章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受到感染。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提问学生:你上学是为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入课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初读生字词:“振”的书写、读音内容: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表明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疑惑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和目睹中国妇女受辱的三件事情。

资料卡片: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

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课文中的哪一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理由(一)表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修身课上学生们都是怎样回答魏校长的问题呢?(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那少年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呢?(清晰而坚定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3.对比着读一读这两类回答有什么不同?(前者都是为满足私欲而读书,少年周恩来则是把自己读书的目的与国家的命运,国家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为国而读书)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少年周恩来从小就有不同寻常的追求,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5.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对少年周恩来的赞赏和钦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一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本节课通过讲述少年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课文通过周恩来铿锵有力的回答,表达了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周恩来这位伟人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解周恩来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视频:准备关于周恩来的事迹短视频,用于情感教育。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及反思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

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

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

指导写“湾、峡”。

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三、自学生字词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

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

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五、作业1.抄写生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教学内容围绕课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学习立志报国的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

2. 培养学生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2. 学具:学习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和相关事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深入讲解- 教师结合课文,深入讲解周恩来总理的立志过程和爱国精神。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5. 互动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巩固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词汇:崛起、立志、读书- 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 爱国情怀与个人学习的关系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我的读书梦”的短文,联系个人实际,表达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理想。

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第22课《七颗钻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课时目标】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3.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谈话激趣:自古至今,充满神秘的浩瀚的宇宙让人们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

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动人的古诗和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天空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这七颗星星有关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1852年问世,早年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年》《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

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认读文中的生字,难读的地方和读不好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课件出示文中词语,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钻石传说旱灾干涸干枯焦渴水罐绊倒哀哀尖叫赶紧舔净凑近唾沫涌出清澈一瞬间北斗七星喜出望外匆匆忙忙端端正正(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3)教师重点指导认读:“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匆”“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另外,“咽”是多音字,还可以读“yān”,如“咽喉”;读“yè”,如“哽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人士、教育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演讲。

课文主要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讲述中华崛起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对于作者爱国情怀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或课件,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描写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故事。

通过周恩来在课堂上的发言,展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理想。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紧凑,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有较好的理解。

但是,对于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崛起”“博大”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少年时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立志报国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周恩来少年时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生字词卡片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周恩来画像,引导学生观看并说出对周总理的印象。

教师总结:周总理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周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的哪件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周恩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阅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目的。

2. 出示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

3. 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点评、指导。

三、细读课文,深入分析1. 学生细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3.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指导。

四、品读课文,感悟情感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恩来的精神风貌。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情感。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鼓励。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界里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若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初步感知1.课题解析"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本文以周思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

2.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词。

3.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对大家启发不少。

稍后,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仔细体会。

4.交流字词。

三、整体感知1.梳理课文内容,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10自然段)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

3.了解文章中的成语“播洒”、“积淀”,并能够正确使用。

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学习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意义。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内容和感受。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的学习都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2.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积极踏实地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启发学生对文中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难点1.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入话题,如:你们都知道咱们的祖国是一座美好的城市,那么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又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呢?第二步:学习文章1.讲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解释生字生词的意思。

2.分段阅读,学生自读或朗读。

3.老师对文章进行适当解读,强调关键信息点。

第三步:理解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第四步:表达1.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第五步:拓展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读书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有何重要性?第六步:归纳总结对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四、教学反思本堂课强调了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增强对文本的感悟性。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表达自己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案一、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表现了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繁华”造句;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的情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并从中受到启示。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2. 体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1. 出示名人读书名言,学生交流对名人读书名言的理解和感受。

2. 揭示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学生字新词。

2. 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并交流对部分词语的理解。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学习第一件事。

1. 出示句子:周恩来刚上小学的时候,校长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2. 指导朗读。

3. 学习2-5自然段。

(1)自由读2-5自然段,思考:周恩来祖籍是哪里?在奉天,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汇报交流,出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理解句子,指导朗读。

(3)体会“中华不振”。

① 出示旧中国租界图片,教师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②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及板书设计2课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及板书设计2课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及板书设计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崛”“晰”等10个生字,会写“肃”“胸”等15个生字。

正确读写“崛起、惩处、抱负、胸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周恩来简介。

(课件展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三、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四、当堂检测。

1. 看拼音写词语。

严sù()xiōng()怀jué()起zàn()叹xiào()果zū()界疑huò()训chì()2. 辨字组词。

崛()晰()振()怀()赞()疑()掘()淅()震()坏()攒()凝()第二课时一、复习本文的主要内容,解读标题的含义二、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
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文章主题。

2.认读生词生字,理解文章内容。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认读生词生字。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主题。

2.运用课文知识进行思辨。

四、教具准备
1.课文教材。

2.词语卡片。

3.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2. 学习新诗
(1)听读课文
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

(2)解释生字生词
逐句解释文章中的生词生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文学知识
(1)讲解背景
讲解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讨论理解
与学生讨论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内容。

4. 课文赏析
(1)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2)讨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5. 情感培养
(1)儿童成长话题
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要读书”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堂小结
通过教学内容总结,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谢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五篇范例)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想:在轻松调侃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关于摘苹果的比赛,通过不断变换比赛对手(“对手”、“老师”、“饥饿的孩子”),让学生逐步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

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

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学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

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

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生谈)师小结: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

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先学后教】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先学后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并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

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并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广博胸怀和远大志向。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老师板书课题。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四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朗读课文师:请大家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分钟后比谁读的正确流利。

指名朗读课文,检测生字词语(开火车,小老师领读)教师过渡语:朗读完课文,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课文请大家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课件出示思考题: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2.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了什么?3.同学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师:时间到,停。

先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出示总结答案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生:文中写了三件事:“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疑惑,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句话衔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经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深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简案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大纲,就是在备课的时候只写出上课的流程,即罗列出上课的重点,以及大概思路,无需详细过程。

详案的话,则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写出上课流程,还要写步骤。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

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等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4、自读,分小组讨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篇以周恩来总理青少年时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为主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读书动力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周恩来在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崛、振、.equalsIgnoreCase、训斥”等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并懂得个人要树立远大目标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并从中受到激励。

教学难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立下“忧国忧民”志向的表现,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词语卡片、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教师出示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学生交流对读书的认识和体会,引出本文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理解词句的意思。

2.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相机指导。

3. 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你觉得很奇怪,不懂为什么要这样?2. 小组交流,讨论上述问题,共同释疑。

3. 指名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 出示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指名读,齐读。

2.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从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指导朗读。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质版教案

预设: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当时的国家不振作,软弱无能。

2.(出示课件30)出示表格。

学生默读11-17自然段,根据表格提示,搜集相关信息并填写表格。

(板书:耳闻“中华不振”→疑惑不解目睹“中华不振”→切身体会)(出示课件31)教师追问:听到、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原文。

画出关键句,引领学生分析句子好处。

预设: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3.教师过渡: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的一幕出现,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

请同学们看这一则材料:(出示课件32鸦片战争资料补充)师追问:听到这,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生气、愤怒……师小结:百年前这样的中国,这一幕幕随处可见,这只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情景使我们愤怒,也使年轻的周恩来愤怒。

所以,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出示课件33)预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立志“振兴中华”)师引导:与同学们回答的有什么不同?预设1: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41)主题概括。

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外国人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出示课件42)课文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

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多处是运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3.(出示课件43-46)课堂演练。

4.(出示课件47)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魏”等9 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1 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请说一说你的志向是什么?(我要当医生。

我要当航天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也有伟大的志向,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崛、范、魏、晰、效、淮、惑、惩、斥”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斥”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肃、晰、振、胸、怀、赞、效、凡、顾、训、斥”。

字形难点:“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

“赞”“辱”上下大小一样。

(4)读生词租界麻烦胸怀屈辱热闹非凡左顾右盼疑惑不解清晰而坚定(5)出示图片,了解背景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

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

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

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欺负,欺压,侮辱……)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生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简案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大纲,就是在备课的时候只写出上课的流程,即罗列出上课的重点,以及大概思路,无需详细过程。

详案的话,则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写出上课流程,还要写步骤。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

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等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

(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

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

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3、指导朗读: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

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四、导游: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

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引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

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复述故事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交流地理知识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3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想:在轻松调侃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关于摘苹果的比赛,通过不断变换比赛对手(“对手”、“老师”、“饥饿的孩子”),让学生逐步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

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

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学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

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

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生谈)师小结: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

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想:在“小钱会感激谁?”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

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生:(读课文,思考,讨论)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

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

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师: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

听到了就写下来。

师:小钱还应该感激谁?(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

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

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四、认生字,写生字强调:暂是翘舌音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左窄右宽暂下边的“日”稍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