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合集下载

7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7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几种条件下的潜水均衡方程式:

干旱半干旱平原区:忽略Zc ;地形切割微弱Qd→0; 无越流时Qt =0;径流滞缓Wu1 Wu2 → 0;
Xf + Yf - Zu =μ Δ h 多年均衡条件下 :μ Δ h =0,则 Xf + Yf = Zu(入渗补给潜水量全部消耗于蒸发)

湿润山区潜水均衡 强烈开采区
Q

1
堆积平原含水系统地下水均衡模式分析

分区(三段均衡区)分析:
X X f1 f2 W Y Y W Z Q W f1 1 u1 d 2 Q Z f2 t u2
山前丘陵潜水 冲积平原潜水 冲积平原承压水
Q W 2 t 3


同时,对地表水及相邻地区地下水的均衡产生影响。 W2减少及相应的Qt减少,使冲积平原承压水及潜水补给 量减少 W1增大,使山区地下水排泄量增大 Xf1及Yf1增大,使地表径流减少,从而使冲积平原潜水收 入项Yf2变小。
7.4.5人为影响下的地下水均衡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补给量或排泄量来影响地下水的动态。 加入人为造成的含水层的收入或支出项即可 μ Δ h= Xf + f1+f2+ Qt – Zu-Qr 31.0=22.7+255.5+77.0+9.2-313.4-20 结论: 正均衡,潜水位一年上升620mm,蒸发量会逐不断增加, 土壤盐渍化 原因:灌溉水入渗,排水能力低 措施:减少灌水入渗、加大排水能力
1
用含水系统分析,水量均衡方程:
X
f1
X
f2
Y f 1 Y f 2 W 1 Z u1 Z u 2 Q d W 3

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方法

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方法

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方法来源:地大热能2015-07-24地下水动态长期以,观测网的布置:动态观测网分区域性基本观测网和专门性观测网两种。

1、选择不同气候带中有代表性的各种水文地质单元,设置由泉、井、孔等观测点组成的观测肉。

2、以主干观测线控制各单元中的主要动态类型,按当地水文地质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观测线。

对次要的、有差异性的地段和特殊变化点上设辅助性观测点。

也常布置垂直地表水体的观测线。

3、观测肉应与均衡研究结合起来。

主要技术要求常用的观测点为钻孔和泉。

此外还有其它地下水、地表水或气象要素等的观测点。

观测孔结构取决于含水层性质、观测层数和内容。

如松散层应下过滤器,一孔观测多层则在求分层止水,孔径应保证能定置进各层测水位管。

孔深应保证观测到最低水位。

选泉点应考虑测流方便,并能安设测流装置。

有时还应建防污设施。

所有观测点应有水文地质特征、观测和利用等历史资料。

经常的观测项目有地下水水位,泉、自溢孔和生产井的流量,水温及水化学成分等。

必要时还需观测地表水及气象要素等。

观测频度取决于观测内容及要素变化快慢。

通常,水位、水温、流量每5日观测1次。

地表河和地下河流洪峰时期,可加密至每日两次。

同一水文地抩单元力求对和点同时观测,否则应在季节代表性日期内统一观测。

如区域过大,观测频度高,可免于统一观测。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来源:地大热能2015-07-24动态均衡研究还可以用来(1)确定含水层参数、补给强度、越流因素、边界性质及水力联系等;(2)评价地下水资源,尤其是对大区域和一些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评价主要是用水均衡法;(3)预报水源地的水位、调整开采方案和管理制度,拟定新水源地的管理措施及对措施未来效果的评价;(4)土壤次生盐渍化及沼泽化,矿坑涌水水源及突水,水库廻水的浸没,地下水污染进行监测与预测,以及相应防治措施的拟定和效果评价;(5)预报地震。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地下水动态要以定义为地下水各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10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第10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f1-灌渠水入渗补给量 f2-田面水入渗补给量 Qr-通过排水沟排走的潜水水量
10.5 人为活动下的地下水均衡
以一个水文年为均衡期,经观测计算求得: 31.0=22.7+255.5+77.0+9.2-313.4-20.0 结论: ①正均衡,水位上升620mm,增加潜水储量 31mm(μ =0.05).长此以往,会产生土壤盐碱化 ②灌溉水入渗是潜水水位抬升的主因 ③现有设施排水能力不够 ④防止盐碱化措施:或减少灌水入渗量或增加排 水量
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一般而言,动态是均衡的外部表现,均衡是动态变化 的内部原因。
10.1 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研究意义 检验并完善前期水文地质研究结论 查明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变化 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 提高依据 检验实施中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的合理 性
10.2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长期中地下水不断趋 向淡化。 入渗—蒸发、径流型(弱径流型、过渡型) 分布在降水丰沛的湿润平原或盆地中心。 降水与地表水入渗补给丰沛,径流微弱,蒸 发也微弱,仍以径流排泄为主。 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小而均匀;水质季节变 化不明显,长期中地下水不断向淡化方向发 展。
10.3 地下水动态类型
10.3 地下水动态类型
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小而均匀;水质季节变 化明显,长期中地下水不断向盐化方向发展, 土壤易盐渍化。 入渗—径流型:分布在山前或山区。 降水与地表水入渗补给丰沛,径流强烈,蒸 发微弱。 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大而不均(由分水岭到 排泄区,年水位变幅由大而小)
10.3 地下水动态类型
10.6 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中的问题
大区域均衡计算和各子系统均衡计算时要避免重复 计算。举例以下堆积平原:避免W2和Qt的重复计 算

09动态与均衡

09动态与均衡

几种特殊条件下的潜水均衡方程式: 几种特殊条件下的潜水均衡方程式:
干旱半干旱平原区
忽略Z 忽略 c=0 ; 地形切割微弱Q 地形切割微弱 d→0; ; 无越流时Q ; 无越流时 t =0; 径流滞缓W 径流滞缓 u1 ≈ Wu2 ;
Xf + Yf - Zu =μΔh μΔh
μΔh , 多年均衡条件下 :μΔ =0,则Xf + Yf = Zu
年内(季节)变化 年内(季节)变化——最突出 最突出 多年变化——研究周期长 多年变化 研究周期长 昼夜变化——在许多地区不明显 昼夜变化 在许多地区不明显
气象要素及潜水埋深变化图
600
降雨量 窦妪 南高 聂家庄
0 5
水位埋深 水位埋深(m)
500
降雨量( (mm)
10 15
400
300
20 25
42091 ,11月30日,周三, 5、6、7、8节 月 日 周三, 、 、 、 节 45091,12月01日,周四, 1、2、3、4节 , 月 日 周四, 、 、 、 节 42092 , 11月30日,周三, 1、2、3、4节 月 日 周三, 、 、 、 节 地点:水工楼105 地点:水工楼 请提前做好预习! 请提前做好预习!
10.3
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均衡方程式
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热量、 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热量、 质量、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质量、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均衡区: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三维) 均衡区: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三维); 均衡期: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均衡期: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水均衡方程式: 水均衡方程式:A - B = ΔW 收入项( 支出项( A——收入项(补给量);B——支出项(排泄量); 收入项 补给量) 支出项 排泄量) ΔW——均衡时段内,均衡区的储存量的变化量 均衡时段内, ΔW 均衡时段内 对于一个地区,多年气候处于平均状态, 对于一个地区,多年气候处于平均状态,故 A=B ; 气候处于平均状态 人为活动影响下:正均衡( 人为活动影响下:正均衡(A>B)、负均衡(A<B) 负均衡(

10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10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动态也存在着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及多年变化。
昼夜变化可由蒸发和蒸腾引起。白天水位下降,夜晚水位上升。变幅 可达数厘米。
10.2.1 外部环境的激励输入因素
(1)气象因素 季节变化源自于气候变化。我
国大多数地区属季风气候,旱季和
雨季分明。一般情况下,夏季多雨,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潜水,潜水位逐 渐抬高,并逐渐达到峰值。雨季之 后,补给停止,潜水由于径流及蒸 发排泄,水位逐渐回落,至次年雨 季前,地下水位达到谷值。全年地 下 水 位 呈 单峰单 谷 形 态 ( 103 页 图 10.2 )(图中 3 月份水位少量抬升与 冻土融化补给地下水有关)。
发量(Zu,包括土面蒸发及叶面蒸腾),
潜水以泉或泄流形式排泄量(Qd),下 游断面潜水流出量(Wu2)。 均衡期始末潜水储存量的变化量为μΔh,则: A´ – B´ = μΔh (10.5) 即μΔh = (Xf + Yf + Zc + Wu1 + Qt) – (Zu + Qd + Wu2) (10.6)
变化不大,水土向淡化方向演变。*** 应注意实际情况的变化。如在干旱半干旱平原区,在大量人工开采条 件下,潜水位下降,原有的入渗—蒸发型动态,可能转化为入渗—径流型 动态,导致水土不再继续盐渍化。而当潜水位埋藏深度过大时,还会导致 地表土壤干燥、土地荒漠化。
10.4 天然条件下的地下水均衡 10.4.1 均衡区与均衡期
10.1 地下水动态的定义及形成机制
10.1.2 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在各种外界因素激励下所做出的输出响应。
现来分析一次降雨对水位的影响(见下图)。
输入(激励)→ 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输出(响应)
一次降雨,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发 生于某一时刻的“脉冲”。降雨入渗地 面并在包气带下渗,达到地下水面后才 能使地下水位抬高。这样,与一个降水

第十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第十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计算所选定的区域。最好是一个具有 隔水边界的完整水文地质单元。 均衡期 地下水均衡计算的所选定时间段。可以是月季年, 也可以是若干年。最好是气象水文共同的强周期。


正均衡 在均衡区均衡期内,地下水物质(水量、盐量)和 能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盐储量)热 能增加的现象。当支出大于收入,地下水物质 (水储存量、 盐储量)和热储量减少称作负均衡。

第2节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以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抬升潜水位为例说明。一个降雨-地下 水位抬升过程可以看做一个脉冲转换为波形的过程。包气 带的滤波作用,将一次降雨脉冲转换为一个时间滞后和时 间延迟的地下水位波峰。波峰与降雨相对应,波峰出现和 延续的时间,以及波峰形态,取决于包气带岩性及地下水 埋藏深度。 包气带厚度和地下水埋藏深度不同时,地下水位对一次降 雨的响应也是不同的。下图:1为渗透性良好的岩溶,2为 渗透性和厚度适中的砂岩,3为渗透性差且埋深大的粘土。 三者的时间滞后和时间延迟分别见图,很短的尖峰、中等 的波峰和很大的缓峰。若降雨为若干次,则形成叠合波峰。 地下水动态的本源因素是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包括气象因 素、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地质营力因素和天文因素等。 地下水动态的转换因素主要是地质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 如地质构造、含水层类型、岩性、地下水埋藏深度等。
第2节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二、气象(气候)因素

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影响潜水的补给,导致潜水含水 层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气温、湿度、风速等与其它条 件结合,影响着潜水的蒸发排泄,使潜水水量变少,水 位降低。
气象要素具有昼夜、季节与多年变化周期性。其中 季节变化最为显著且最有意义。

我国大部属季风气候。自南而北5至7月先后进入雨 季,降水显著增多,潜水位逐渐抬高并达峰值。雨季结 束,补给逐渐减少。由于径流及蒸发,潜水水位逐渐回 落,到翌年雨季前达谷值。全年潜水位动态呈单峰单谷。

10第十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10第十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第十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地下水动态:groundwater regime地下水均衡:groundwater balance (budget)10.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温度、微生物等)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均衡––––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等)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是: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在表现,地下水均衡是地下水动态的内在原因。

地下水动态的研究包括:影响因素、类型及成果分析。

地下水均衡的研究包括:均衡区和均衡期的确定,均衡方程式的确定,各收支项的求取,均衡计算结果的校核与分析。

地下水要素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含水系统)水量、盐量、热量、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结果。

例如,当含水层的补给水量大于其排泄水量时,储存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反之,当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时,储存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研究目的意义: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成果分析,可以解决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①检验并完善前期水文地质研究结论;②查明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变化;③为数学模拟提供依据;④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提供依据;⑤检验实施中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的合理性。

地下水均衡研究,可以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提供定量依据,检验并完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水位动态,水量均衡。

10.2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地下水动态的本源因素是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包括:气象(气候)因素、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地质营力因素、天文因素等。

1)气象因素:①降水→含水层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水质变淡;②蒸发→潜水含水层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质变咸;③气象因素具有季节性的变化,地下水动态也具有季节性变化;④气候还存在多年的周期性变动,如周期为11年的太阳黑子影响丰水年与枯水年从而使地下水位呈现多年周期性变化。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12.19 地下水_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5)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12.19 地下水_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5)

三、地下水的均衡前已述及,地下水均衡涉及地下水的水量、盐量以及热量等的收支的数量状况,但以下论及的仅限于地下水的数量均衡。

1. 地下水水量均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建立地下水水量均衡方程,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空间范围(均衡区)和时间范围(均衡期)。

均衡区通常为一个完整的地下水流域,而均衡期则视目的和需要而定。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对于处在某一均衡期的某一均衡区,可以认为,如果进入含水层的水量大于自含水层中排出的水量,地下水位上升,反之,则地下水位下降。

据此,可建立地下水水量均衡方程。

地下水水量均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g I I I O O O P R E Q R E Q W+++-++=∆在上式中,P g :大气降水入渗量;R I :地表水入渗量;E I :水汽凝结量;Q I :自外区流入的地下水量;R O :对地表水的补给量E O :地下水蒸发量;Q O :自均衡区流入外区的地下水量;∆W :地下水贮水量的变化量11-23∆W 由饱气带水变量、潜水变量以及承压水变量组成,故此,公式11-23可写为:11-24()()g I I I O O O C P P R E Q R E Q C H S H μ+++-++=∆+∆+∆在上式中,∆C :饱气带水变量;μ:潜水含水层给水度;∆H :潜水位变辐;S c :承压水贮水系数(释水系数);∆H p :承压水测压水位变辐其余各项的含义与在公式11-23中相同2. 潜水水量均衡方程若潜水含水层与下伏承压含水层之间存在着水力联系,则需考虑承压水对潜水的越流补给,故潜水水量均衡方程可写为:11-25在上式中,Q n :承压水对潜水的越流补给量其余各项的含义与在公式11-24中相同()()g I I I n O O O P R E Q Q R E Q H μ++++-++=∆若不存在承压水的越流补给,则Q n 为0;此外,若潜水含水层的隔水底板平坦、水力坡度小,渗透系数K 也比较小,则Q I 和Q O 极小;若基本上无地下水向地表排泄,R O 可忽略不计;若水汽凝结量很小,E I 可忽略不计;故潜水水量均衡方程可写为:在上式中,各个项的含义与在公式11-25中相同。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二、地下水动态研究的基本任务
1. 正确布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
(1)正确布设监测网点 (2)规定动态监测的频率、次数及时间
充分利用区内已有的地下水天然及人工水点。 对有关的地表水体、各种污染源,以及有害的环境地 质现象,亦应进行监测。
2.分析地下水动态类型


根据所获得的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地下水动态的年内及 年际间的变化规律。 依据某种动态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变化形态及变幅大小等 分析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变化的周期性与趋势性,并通过不同 监测项目动态特征的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开 采 量 Q
H(Q较大时) 0
2 4 6 8 10 12 月
Q
主要分布于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 补给面积辽 阔, 地下水埋藏较深或含水层上部有隔水层覆盖的 4.径流型 地区。 地下水位变化平缓,年变幅很小,水位峰值多 滞后于降水峰值。
P H
H
2
4
6
8
10
12

可分为两个亚类: ①常年补给型②季节补给型 主要分布在河、渠、水库等地表水体的沿岸或 5. 水 文 型 (沿岸型) 河谷中, 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直接的水力联系。 地表 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随地表水位升高、流量增大、过流时 间延长而上升, 水位峰值和起伏程度随远离地表水 体而逐渐减弱。
3.划分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


根据所获得的各种动态资料,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水文、气象、 开采或人工补给地下水等)的作用,确定区内地下水的成因类 型。 为认识区域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质、水量的形成条件及有害 环境地质作用的产生和发展原因等,提供动态上的佐证。
三、地下水动态监测项目


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基本项目都应包括地下水水位、 水温、水化学成分和井、泉流量等。 对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的地表水水位与流量,以 及矿山井巷和其它地下工程的出水点、排水量及 水位标高也应进行监测。 水质的监测,一般是以水质简分析项目作为基本 监测项目,再加上某些选择性监测项目。 选择性监测项目是指那些在本地区地下水中已经 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特殊成分及污染质,或被选定 为水质模型模拟因子的化学指标。

7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7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X方向流入流出差
( v x ) |( x , y , z , t ) y z t ( v x ) |( x x , y , z , t ) y z t
X方向流入流出差
( v x ) | ( x , y , z ,t ) y z t ( v x ) | ( x x , y , z ,t ) y z t
( v x ) ( v y ) ( v z ) ( n z ) 渗流连续性方程 xy xyz y z t x
水和多孔介质的 压缩方程 总水头和孔隙水 压力关系
d dp
e (1 e) p
dp dH
地表水流入量(Y1)
补给量 地下水流入量(W1)
水汽凝结量(Z1)
……
排泄量
地表水流出量(Y2) 地下水流出量(W2) 蒸发量(Z2) ……
Δω>0
正均衡
Δω=0
Δω<0
均衡
负均衡
地下水均衡的研究还不够成熟,目前多限于 水量均衡的研究,而且主要涉及潜水水量均衡。
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连续性方程就是质量守恒方程,也称为水均衡方程
当渗流满足达西定律,且取坐标与各向异性主轴方向一致,有
H v x K xx x
v y K yy
H y
H v z K zz z
( v x ) H H H ( K xx ) [ K xx ( K xx )] x x x x x x x
y 0
z方向流入流出差

单元体内地下水质量 变化量
( v z ) xyzt z 0 z ( n z ) | ( x , y , z , t t ) ( n z ) | ( x , y , z , t ) xyt t ( n z ) xyt t 0 t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它分布在地下岩层中,对于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下水系统中,存在着动态的水文过程,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均衡状态。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状态,并分析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下水的循环过程地下水是地表径流、蒸发和降水等各种自然水文环境过程的结果。

地下水的形成往往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其循环过程包括补给、补给量消减、供水、水质变化和再补给等多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地下水与地表水、土壤等水文过程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水文循环系统。

地下水补给一般来自于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的渗漏,这些水通过渗透、入渗等作用进入地下层岩石裂隙或者孔隙中,成为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的补给量受到降水总量、土壤组分和植被覆盖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的流动速度、方向和水质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地下水补给是地下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

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季节变化、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

季节变化是地下水动态变化中较为明显的因素之一,地下水在不同季节时的补给量、水位和水质都会发生变化。

在干旱季节,地下水补给量会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在雨季,地下水补给量会增加,地下水位会上升。

地质构造是地下水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地质构造下的地下水补给、流动速度和水质特点都有所不同。

例如,在孔隙岩层中,地下水的储存量较大,补给量较稳定;而在裂隙岩层中,地下水的流动速度较快,水质变化较为显著。

水文气象条件也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降水量、气温、风速等气候因素会直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量和质量。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日益凸显,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的不稳定和质量的下降。

地下水的均衡状态地下水系统在长期演化中会趋于一种动态均衡状态,地下水的补给量、消减量、流动速度和水质会在某种特定的平衡状态下保持稳定。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法分析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法分析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法分析摘要:在地下水的保护过程中,做好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分析,不但能够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同时还能够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

从目前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法的分析过程来看,动态法和均衡法是对地下水进行分析的不同方法,在分析过程当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了解动态法和精神文化的特点,并有效的运用动态法和均衡法对地下水进行分析,能够满足地下水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解决地下水保护问题,确保地下水的保护能够有合理的分析方法和数据作为支持。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分析;均衡法分析一、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概念(一)地下水动态的概念地下水资源与其他的矿产资源不同,地下水的量和质会持续发生变化,地下水的动态主要是指地下水的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规律。

例如,地下水的水位全流量开采量,其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他的物理特征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波动。

其变化规律既可以呈现周期性,也可以呈现趋势性。

其变化特征可以是按照昼夜的周期进行变化,也可以是季节性的变化,同时也存在多年变化的周期情况。

因此,其变化的速度不确定,变化的趋势不确定,整个地下水的状态呈现着动态分布的属性。

这一特性被称之为地下水的动态。

了解地下水的这一特性,对地下水的性质分析和地下水的分布规律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属性是做好地下水调查和地下水性质分析的重要手段,对地下水的性质了解和地下水的概念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二)地下水均衡的概念地下水的均衡性主要是指地下水在补充和消耗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相对平衡,地下水在整体的变化过程当中,水的质和量会持续的发生变化。

但是受到地下水总量的限制,以及地下水不断补充的性质,地下水的均衡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的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与消耗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在实际的补充与消耗过程当中补充与消耗的数量基本相等,地下水的量与质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

这一状态是地下水理想的平衡状态,但是在实际的地下水变化过程当中,其平衡状态可以分为正均衡状态和负均衡状态。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2020/11/26 1
OUTLINE
•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 地下水的动态
– 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 • 地下水的均衡 – 地下水均衡方程式 –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均衡 –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均衡 – 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是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滞后、延迟和叠加的作用结果。
地下水动态
•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地下水动态可以看作地下水含水系统对输入转化后的连续的信息输 出。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环境因素和地下水系统本身的一些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气象因素,如降水;水文因素,如地表水补给;人为因素,如人工开采 或人工补给等,地应力的影响; – 地下水系统本身的因素:地质因素与地形因素。 – 本章重点阐述大气因素、水文因素和地质因素。
地震与地下水位变化
地下水天然动态类型
• 潜水及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水,可分为三种动态类型: – 蒸发型: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切割微弱的平原或盆地。补给以降水为主,排泄以 蒸发为主,地下水径流微弱。动态特点:年变幅小,各处变幅接近,水质季节性变化明 显,长期向盐化方向发展,最终可造成土壤盐泽化。 – 径流型:分布于山区或山前,地形高差大,水位埋藏深,以径流排泄为主。动态特点: 水位变幅大而不均,水质季节性变化不明显,长期淡化。 – 弱径流型:分布气候湿润的平原或盆地。气候湿润,蒸发微弱,以径流排泄为主,但径 流交替作用不强。动态特点:年水位变幅小,各处变幅接近,水质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长期淡化。 – 承压水属于径流型。动态特点取决于构造的开启程度。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
地下水动态
•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气象因素 – 气象/气候因素对潜水动态的影响最为普遍。降 水的数量与特征影响潜水能获得的补给,降水 补给使潜水含水层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水质 变淡;气温、湿度、风速等与其它条件相结合 影响潜水的蒸发排泄,蒸发使潜水含水层水量 减少,水位降低,水质变咸。 – 气象/气候要素都有周期性变化,如昼夜、季节 和多年变化,潜水动态也表现出相应的周期变 化。其中季节性变化最明显,也最有意义。以 我国中东部季风气候,降水特征为例。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共30页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共30页
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4)人为因素
疏干类型:集水建筑物采水、矿坑排水等各种排水工程; 充水类型:渠道、水库、堤坝、灌溉系统等。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开采第四系潜水及浅层承压水作为灌溉水源。每年3~5(6)月采水 灌溉,水位降到最低点。6(7)月雨季开始,采水停止,降水入渗及 周围地下水径流补给,使水位迅速上升。雨季结束后,周围的径流流 入填充开采漏斗,水位继续缓慢上升。翌年采水前期,水位达到最高 点。
径流:微弱,水交替强度十分缓慢 排泄:蒸发为主 。 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小而均匀;水质季节变化明显,向盐 化方向发展;土壤易盐渍化。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三、地下水动态类型
根据排泄方式和水交替强度,潜水及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承压水, 可分三种主要动态类型:
2、渗入—径流型:分布在山前或山区。地形高差大,水位埋藏深。 补给:降水、地表水入渗 (丰沛)
2、某水源地开采区为正方形,边长为15km,区域面积为225 km2。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mm,降水入渗系数为0.2,开采区西部和北部 约180 km2的地区,地下水位埋深2~3m,蒸发强度为 0.00008 m3 / (m2•d),其它区无蒸发,南部和西部为补给边界,其单宽流量分别为 5 m3 / (m•d)和10 m3 / (m•d),北部和东部为隔水边界,水源地开采量 为每天700000 m3,进行均衡计算,确定该水源地是正均衡还是负均 衡。
第1节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基本概念
三、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地下水资源不同于其它矿产资源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其 质和量总是随时间不停变化着。动态是均衡的外部表现,
均衡是动态变化的内部原因。
第1节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基本概念
四、研究动态与均衡的意义
①查清地下水补给、排泄与资源条件、含水层之间、含水
层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
第3节 地下水均衡
潜水均衡
收入项 A 包括: 降水入渗补给量( Xf ) 地表水入渗补给量 (Yf ) 潜水位 潜水位 含水层
凝结水补给量 (Zc)
上游断面潜水流入量(Wu1) 下伏承压水越流补给量(Qt) 支出项B包括:
弱透水层
潜水蒸发量(Zu)(土面蒸发、植物蒸腾)
潜水以泉或泄流形式排泄量(Qd) 下游断面流出量(Wu2)
潜水均衡示意图
第3节 地下水均衡
二、举例:陆地上某均衡区在均衡期内
储量变化△ω为: μ△h
潜水均衡方程式为:
μ△h = (Xf+Yf+Zc+Wu1+Qt)- (Zu+Qd+Wu2) 干旱半干旱平原潜水多年均衡方程式: Xf + Yf = Zu 湿润山区潜水多年均衡方程式: Xf + Yf = Qd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1、激励(输入)因素: 气象因素、水文因素
(1)气象因素:是主因素(降水、蒸发、气温、气压)
降水和蒸发:直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与蒸发,从而影响地下 水动态。 气温:影响降水形式、蒸发强度、浅层地下水水温(昼夜、 冬夏) 气压:气压变大,水位降低;气压变低,水位抬升 对潜水位产生伪变化;潜水位变动伴随的相应潜水储 存量的变化为真变化。
径流:强烈,水交替强度大
排泄:径流排泄为主。 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大而不均(由分水岭到排泄区,年水位变幅
由大而小);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长期中地下水不断趋向淡化。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举例: 承压含水层的动态类型:渗入—径流型
动态变化程度:取决于构造开启程度,构造开启程度越高,水交 替越强烈,动态变化也越强烈,水质的淡化趋势越明显。
地震、火山活动:短期影响。在震前地下水位急剧上升、
下降、冒砂等,甚至震前地下水化学成分也会改变。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3)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埋深 潜水含水层—水位变化通过质量传输完成 承压含水层—水位变化是压力传递的结果 压力传递速度远大于质量传输 地下水流动系统
补给区—水位变化大
排泄区—水位变化小
②认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③进行水量和水质评价; ④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防止地下水危 害; ⑤检验水文地质结论。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一、地下水动态形成机制
将地下水动态理解为含水层(含水系统)对环境施加的
激励所产生的响应。
降水
地下水水位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也可理解为含水层(含水系统)对输入信息变换后产生的输出信 息。
二、均衡(groungwater budget)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地下水在某地区某时段内水量、热量和 盐量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水量的收支关系——水量平衡
盐量的收支关系——盐量平衡 热量的收支关系——热量平衡 ●收入>支出 ●收入<支出 正均衡 负均衡
◆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地区。 ◆均衡期: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地下水均衡研究内容:确定均衡区与均衡期、 确定均衡方程式、 地下水均衡各收支计算、 均衡计算结果校核与分析
(3)生物因素
生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植物蒸腾对潜水动态的影响 细菌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2、响应(输出)因素: 主要为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 (1)地形因素
地形高的地方,一般为补给区,远离排泄区,水位 变化显著; 地形低的地方,靠近排泄区,不断得到地下水径流 补给,水位变化不显著。
间断性的降水, 通过含水层(含 水系统)的变换, 将转换成比较连 续的地下水位变 化或泉流量变化。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二、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两类因素
因素之一: 地下水诸要素——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等的收
支变化,即外界激励(输入)因素
因素之二:
影响激励(输入)—响应(输出)关系的转换因素
(影响地下水动态曲线具体形态的因素)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剖面图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开采状态下地下水流态剖面示意图
潜水及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承 压水,可分三种主要动态类型: 1、渗入—蒸发型: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切割微 弱的平原或山间盆地中心。
补给:降水、地表水入渗 (但不丰沛)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2)水文因素
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引 起地下水位抬升时,随着远 离河流,水位变幅减小,发 生变化的时间滞后。 河水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一般为数百米到数公里,在 此范围外,主要受气候因素 的影响。 滨海地区海水潮汐的影响, 使地下水位呈现一天两次升
降的周期性变化。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承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量转换关系,否则将导致水量重
复计算,人为夸大可开采利用的水量。
1、某一干旱地区的山前平原,平原与山地边缘为洪流形成的沉 积物—洪积扇,在山前地带洪积扇的顶部、洪积扇与平原接触地带 及远离山前的平原地带打3个钻孔取水样,水化学分析的结果显示: 阴离子有HCO3–、SO42– 、Cl–,阳离子有Na+ 、Ca2+,矿化度也有明 显的变化。 水源地(均衡区)位于平原地带,区域面积为100km2,年平均降 水量为600mm,降水入渗系数为0.2,地下水位埋深较浅,蒸发强度 为 0.00008 m3/ (m2.d)。有一条河流补给地下潜水,河床的补给长度 为8km,单宽流量为5m3/ (m.d),水源地开采量为每年2千万m3。 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盆地边缘洪积扇中潜水的埋深和水质的特点,将地下水 分为哪几个带? (2)试述山前盆地边缘洪积扇的顶部至盆地中心地下水水化学成 分的变化情况,并简单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列出该水源地进行水均衡计算的表达式。 (4)根据收入项和支出项,计算该水源地是正均衡还是负均衡?
凝结水量(Z1) 支出量 B包括: 地表水流出量(Y2) 地下水流出量(W2) 蒸发量(Z2)
第3节 地下水均衡
水储量△ω包括:
地表水变化量(V) 包气带水变化量(m) 潜水变化量(μ△h) 承压水变化量(μe △hc) 其中:μ为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或饱和差;△h为均衡期潜水 位变化值(上升用正号,下降用负号);μe为承压含水层的 弹性给水度; △hc 为承压水测压水位变化值 。 天然条件下的总水均衡方程式 X-(Y2-Y1)-(W2-W1)-(Z2-Z1)= V+m+μ△h+μe △h c
第3节 地下水均衡
一、水均衡方程式
基本关系式:
储量变化 = 收入量 – 支出量
(△ω) = (A) – (B) 正均衡——收入>支出 负均衡——收入<支出
第3节 地下水均衡
二、举例:陆地上某均衡区在均衡期内
收入量A包括:
大气降水量(X) 地表水的流入量(Y1)
地下水流入量(W1)
(承压水的越流量和侧向补给量)
(1)洪积扇顶部到前缘,根据潜水埋深可分为潜水深埋带、溢出带和潜 水下沉带;根据水质特点可分为盐分溶滤带、盐分过路带和盐分堆积带。 (2)山前地带气候相对湿润,洪积扇中颗粒较粗大,地形坡度大,潜水 埋深大,以溶滤作用为主,形成低矿化度的HCO3—Ca型水;盆地中心地带 气候相对干燥,地形坡度小,潜水埋深小,以蒸发作用为主,易形成高矿 化度的Cl—Na型水;洪积扇与盆地接触地带气候条件、颗粒大小和潜水埋 深介于上两者之间,易形成中等矿化度的SO4—Ca或SO4—Na型水。 (3)本水源地为典型的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干旱、半干旱平原均衡区,水 均衡方程式如下: X Y Z Q h
第2节 地下水动态
(2)地质因素
岩性:长期缓慢影响。同一地方,同一雨季,细粒中的水 位变化显著,粗粒中变化不显著。径流—排泄条件 包气带岩性、厚度对降水脉冲起滤波作用。包水带潜水储 存量为给水度(μ)与水位变幅(Δ h)之积,给水度决定水
位的变化;承压含水层因弹性给水度(贮水系数)比给水度
小1~3个数量级,承压水水位变化大。 构造:是一个区域性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