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_经济增长与失业_新古典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熊彼特理论介绍及相关模型

熊彼特理论介绍及相关模型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3)
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 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 方法的应用。“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 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为 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 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把发 明与创新割裂开来,有其理论自身的缺陷;但 强调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必须产生 出新的经济价值,这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具有 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个思想为此后诸多研究 创新理论的学者所继承。

磁盘驱动器产业的发展史也是一个快速 成长、市场动荡和技术驱动的“创造性破坏” 的历史。19 76 年该产业内的17家企业都是 规模庞大的多元化企业,到19 9 0 年全部失 败、退出或被收购。在此期间,12 4 家新企 业进入该产,其中10 0 家都失败了。1989 年 存活下来的企业中,6 0% 都是19 76 年以后 进入产业的新企业。

早期内生的熊彼特增长模型:

Romer(1990)的模型,进而对这类增长模型的特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 识。Romer(1990)给出了如下的知识积累方程:
半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

半内生熊彼特增长模型主要是针对早期内生熊彼特 增长模型中的规模效应以及刻画知识溢出效应的指 数为1的批判而提出的,代表性著作有 Jones(1995a)、Kortum (1997)、Segerstrom (1998)。这类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知识生产过程中 面临着递减的技术机会(diminishing technology opportunity),即随着知识存量的增加,知识存量的 边际生产率越来越低。为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研 发投入(主要是劳动)也必须持续增加。当经济处于 平衡增长路径上时,劳动力中用于研发部门的比例 为常数, 因而人口增长率必须为正。

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影响

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影响

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影响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理论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1.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简介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被称为创新理论或熊彼特理论,他认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是由创新推动的。

熊彼特将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创新、扩散、股市繁荣、衰退和革命。

首先,创新是经济周期的起点。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创新者对生产方式、产品和市场的改进或革新,创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其次,创新通过扩散阶段传播至整个经济体。

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开始在经济中扩展和传播,从而推动经济活动的增长。

然后,股市繁荣是经济周期的高峰。

在这个阶段,创新和扩散带来了经济繁荣,企业利润增加,股票市场活跃。

接下来,衰退阶段到来。

创新和扩散逐渐减弱,经济活动趋于饱和,企业利润下降,股票市场开始下滑。

最后,经济开始进行结构性革命和创新,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做准备。

2.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影响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学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理论突出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在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现代经济学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并倡导加强创新能力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熊彼特的理论对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活动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将创新与创业家联系在一起,认为创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一观点促进了对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行为的研究,并对创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借鉴。

他认为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自我调节机制的一部分。

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干预来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但不能完全消除。

这一观点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西方经济理论一直将技术进步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技术进步理论。

本文主要对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评述与总结。

关键词:创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熊彼特和曼斯菲尔德的理论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系统地研究了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并定义“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之所以表现为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增长。

其根本原因在于少数有着企业天才的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包括下述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产生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出创新或技术进步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技术进步带动了投资的大规模的进行;并指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是由创新或技术进步引起的。

曼斯菲尔德认为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

在同一部门内影响技术扩散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新技术的模仿比例;新技术的相对盈利率;新技术所要求的投资额。

曼斯菲尔德的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实际上是狭义的技术进步理论,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将创新定义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狭义概念,还进一步将其扩展到新市场、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等方面。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其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索罗假设:全社会只生产和消费同种商品,国家之间不存在贸易;技术进步是外生因素,企业可以使用的技术,是游离于企业之外的不受企业行为所影响的。

索罗模型的关键特征是其新古典形式的生产函数,该模型假设规模报酬不变,而每种要素投入的边际报酬则递减,以及每种要素有着某种正向切平滑的替代效应。

该模型证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增值率、劳动增长率以及收入增长率,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

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上)

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上)

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上)引言演化经济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主要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演化过程。

熊彼特是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创新者的利润”和“创新者的租金”等概念,对经济学理论的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熊彼特以来的角度,综述演化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熊彼特的贡献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熊彼特提出了创新者的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者能够通过创造新产品和生产方式获取额外的利润和租金。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会打破原有的经济平衡,引发经济的不稳定和变革。

他将创新者比作“企业家”,并提出了“创新者的利润”和“创新者的租金”的概念。

熊彼特认为,创新者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和租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演化经济学的兴起熊彼特的贡献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学的演化过程,并逐渐形成了演化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

演化经济学试图通过对经济系统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行为的研究,来解释经济现象的演化和变化。

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系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行为会产生经济结构的演化。

演化经济学主张将经济系统视为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个体的选择行为和制度的演化是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

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会通过学习和适应的方式来进行行动。

个体的选择行为是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他们会根据对环境的认知和经验进行选择,以期达到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目标。

演化经济学将个体的选择行为视为一种“进化”过程,个体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学习,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遗传算法”,它模拟了生物进化中的“变异、选择、复制”过程,用于解决经济系统中的优化问题。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1. 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学的领域中,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
一直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向信心和
博弈理论等领域扩展。

这些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真实经济环境中的决策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个人行为的偏离
理性预期的现象。

行为经济学强调了更多的心理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在许多情况下,行为的偏离使得市场效率降低。

3. 技术进步和实证经济学的发展: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据存储的便利性,实证
经济学也得以实施。

实证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新的技术进展,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

4. 新兴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得经济学家开始关
注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同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关注可持续发展,即经
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平衡。

5. 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力:最近的研究表明,民族、文化、政治制度等非经济因素在
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些因素考虑到他们的经济
理论中。

总之,现代经济理论已经成为一个更加广泛、综合、多学科的领域,未来的发展和研
究将继续关注上述趋势,并继续开发和研究新的理论和模型,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情
况。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分析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分析

1 5 4 ・
经济 科苑

技术进步 与经济增长分析
张学峰
( 哈尔滨诺雷西仪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汪 哈尔滨 1 5 0 0 6 6 )
摘 要: 显而易 见的 是高 新技术带来的 这一波技术革 命为 世界经济的 繁荣 发展立下了汗 鸟功劳, 每一次 技术的 革爷都会给经 济带粜 发展的机遇与 挑战, 都 会极大 地促进经济 发展与 人类社会的向 前不断 地发 展。 笔者以多 年 技术经 济工作的实际经 验浅析 技术 进步 及经 济
增 长的 问题 , 以期对技 术经济研 究界的 同 仁们 用做参考。 关键词 : 技 术进步 ; 经济增长 ; 分析 ; 技术革命 ; 浪潮
无论是 西方 的资本主义还是“ 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 主义” 其 本质 ( 2 ) 曼斯菲尔德认为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在同一鄱 都 脱不 了技术进步 的历史轨迹 , 纵观世界 的发展历 程 , 我们 不难看 门内影响技术扩散 的基本 因素有 三个 : 新技术 的模仿 比例 ; 新技术 到 ,几乎每一个发展的浪潮都是源于一次技术创新或者技术 革命 , 的相对盈利率 ; 新技术所要求 的投 资额 。曼斯菲尔德 的技术创新与 个简单 的例子就是 资本 主义的产生也是源于一次技术创新 或者 扩散理论实际上是狭义的技术进步理论 , 而熊彼特 的创新理论不仅 可以称之为技术革命 。 将创新定义为新产品、 新工艺、 新材料等狭义概念; 还进一步将其扩 资本主义的确立是在工业革命 的技术进步浪潮 之下终于得 以 展到新 市场 、 新 的产业组织形式等方 面。 堂而皇之地统治 了这个现实中的世界 。 无论是马克思 、 恩格斯 , 还是 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后来 的约瑟夫 ・ 熊彼特 、 埃德温 ・ 曼斯菲尔德 , 这 些伟 大的经济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 的研究者们 的结论惊人的一致 , 那就是经济的增长必须依 托于技术 的源泉。其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索罗假设 i 垒社会只生产和消费 的进步 , 技术 的进步必然会促进 经济的增长 , 二者是紧密联系且 密 同种商品, 国家之间不存在贸易; 技术进步是外生因素, 企业可以使 不可分的。技术 的进步也需要 经济增长 的支撑 , 技术的进 步又极大 用的技术, 是游离于企业之外的不受企业行为所影响的。索岁模型 地刺激 了经济的迅猛增长 。 经济世界 的前三次浪潮无不源于技术进 证明, 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增值率、 劳动增长率以及收入增长 步, 现在全世界正在经历的以高新技术进步为依托 的第 四次浪潮也 率 , 更取决 于技术进步。 同样给我的们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与增长。 技术进步与 索罗模型的突出表现在于, 它区分了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 经 济增 长 关 系 的一个 简 单 的例 子就 是 2 0 0 4年 2月 4日上 线 的 增长效应和 由 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经济增长 的水平效应。 索罗第一次 f a c e b o o k网站( 不 幸的是 , 这个 网站 在我 国是 无法浏 览的 ) , 在 短短 把技术进步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中,索罗的结论 六 年的时间里在世界 5 0 0强 品牌 中就超过 了微 软 占居 了世界 第一 是 : 是技术进步而不是储蓄和政府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以索罗为代 的位置 。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 f a c e b o o k , 但你一定 知道微软 , 从二者 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虽然把技术进 步作 为外生变量来解 释经济 的对 比之 中你就可以看 出这第 四次浪潮 的迅猛程度。 一个名不见经 增 长理论 。但是 , 他们确实为以后 的经济研究打下 了坚实 的理论基 传 的网站六年变成世 界第一 品牌 , 并且 这个 品牌绝大 多数 中国人甚 础 。 至还不知道 的时候它就已经成 了世界第一 , 这第 四次浪潮 的远 比以 3 新经济增长理论 前 的三次浪潮来得更加猛烈 。下面我们就 以约瑟夫 ・ 熊彼特和埃德 2 0 世纪 8 O 年代, 以罗默和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 温・ 曼斯菲尔德 的经济学理论来理一步分析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了新的理论解释经济的增长, 即新经济增长理论, 又称内生增长理 1约瑟夫 ・ 熊彼特 ( 以下简称熊彼特 ) 、 埃德温 ・ 曼斯菲尔德 ( 以 论。在技术进步的经济社会中, 依靠外延扩大的方式来增加经济收 下简称曼斯菲尔德 ) 的相关理论研究 益 的比重将越来越小 , 即收益递减规律将会 弱化 , 依靠 自主创新 的 熊彼特在其著名 的《 经济发展理论》 中对技术进 步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将会突破传 统规律 ,其经济形势将会呈现 出这样一种形 进行了分析 , 熊彼 特的分析方法是首先研究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 式 : 投资促使技术进 步 , 技术进步使得知识产生积 累。 而知识 积累叉 的促进机制 。在这部论著中 , 熊彼特将技术进步做了一个 迥异于前 反过来刺激 了投资和技术进步 , 投资将会持续地增长从而提高了经 人的定义 , 也正是这个技术进步 的定义奠定了熊彼特的经济理论基 济增长率。 础。 熊彼特把技术的进步抽象为生产函数 的变迁 。熊彼特进一步说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坚持走中 明生产函数的变迁其实就是把“ 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 我 国的许多经 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 就要 走 自主创新道路 , 以全球视野谋划 和推 济学家也经常引用 “ 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 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举 动创新 , 提高原始创新 、 集成创新 和引进 消化 吸收再创新能力 , 更加 个实际的例子来解析一下这个函数 。 在这里笔者举一个简单的例 注重协 同创新。 子来说明“ 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 。我们就以这第 四次浪潮为例 , 在第 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 四次浪潮之前的非互联 网时代 。我们需要的生产要素有 哪些 , 无非 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 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 的水 是 资金 、 场地 、 人员 、 设备 、 技术、 工艺等 等 , 这些 生产要 素以传 统的 平 。 方式组合起来 , 就形成 了生产力 。但是 , 第四次浪潮的到来 , 完全颠 结束语 : 针对上述对 于技术 进步与经济增长 的分 析可见 , 技术 覆 了上述过程 , 就以f a c e b o o k的超越微 软为例 , f a c e b o o k在创业之初 进步对于经济增长 的促进是正相关 的 , 这一点 是勿庸置疑 的, 也是 的生产要素之 中并不需要什么资金 ,电脑与 网络都是学校提供 的 , 无可争辩 的。已经被许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事实验证了的。 初期建立 的网站也是基于校 内的网络的 ,生产要素只包括一个 人 、 参 考 文 献 台电脑 、 一个 网络 。 比上述对 比,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生产要 素组合 【 1 】 陈伟 , 等.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 长的关 系 研 究[ J 】 . 社会科 学研 究, 2 0 0 2 . 的巨大变化 。这些巨变正是技术进步带来的。 [ 2 ] 王安 宇 , 等. 技 术进 步 内生化理论进展及 其启示f J 】 . 研 究与发展 管 2 0 0 1 . 并定义“ 创新 ” 就是生产函数 的变动 , 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 为 理 . 小的步骤 。他指 出,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之所 以表 现为生产技 术的不断改进与增长。 其根本原 因在于少数有 着企业天才的企业 家 的“ 创新 ” 活动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包括下述情况 : 采用一种新 的产 品; 采用一种新的产生方法 ; 开辟一个新 的市场 ; 控制原材料的新供 应来源 ;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 1 )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的意义在 于 : 指 出创新或技术进 步 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 ,技术进步带动了投资的大规模 的进行 ; 并 指 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是 由创新或技术进步引起的。

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上)

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上)

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上)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熊彼特以来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上)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使得演化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出现。

熊彼特开辟了用演化方法研究资本主义长期发展的先河,他把创新看作经济变化过程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

他的很论文联盟http://多观点都与同时期的其他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同,以致他去世之后数年内,他对其他经济学家观点的有见地的评论被记住,但是他自己的观点却被人们遗忘。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放缓,熊彼特的思想和著作才被重视起来:演化经济学领域内的专业文献逐渐增多;一个以熊彼特名字命名的专业团体国际熊彼特协会成立;1991年专业期刊《演化经济学杂志》问世等等。

这一系列现象表明,演化经济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回顾自熊彼特以来演化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力争重现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熊彼特的演化理论熊彼特的著作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历史学和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复合体。

他是一个多元方法论者,相信用不同的方法能够解决不同的问题。

他从马克思的著作中了解到动态观,从经济历史学了解到历史的特殊性(关于技术、产业、制度等),从新古典主义学派那里学习了微观基础方法,即通过个体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演化。

演化经济学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出现,要归功于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

熊彼特的演化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技术竞争熊彼特深受马克思的动态观的影响,同时借鉴了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的演化是由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驱动的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引进新的、更有效的机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些成功引入新的、有效技术的企业竞争地位得到提高,而那些失败的企业将无利可图,最终退出市场。

了解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了解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

了解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核心考虑因素之一。

了解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发展规律、指导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济增长理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

一、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的。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通过劳动分工,市场能够高效组织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大卫·李嘉图的贡献是提出了劳动与土地边际产出递减的理论,即土地的边际产出递减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停止。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由罗伯特·索洛经济学家提出。

索洛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也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他通过建立动态优化模型,研究了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并提出了“索洛增长模型”。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由保罗·罗默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经济学家提出。

他们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政府在提供公共品和调整市场失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罗默提出了“人力资本模型”,斯蒂格利茨提出了“多边市场模型”,这些模型都对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解释。

四、新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新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由罗伯托·巴鲁和托马斯·皮凯提等经济学家提出。

他们强调创新、企业和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他们的研究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学关注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新古典经济学注重技术进步和投入要素,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创新和政府的作用,新新古典经济学重视企业和制度。

创新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分析

创新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分析

创新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进步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创新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技术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它可以提高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

通过技术进步,企业可以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实现产出的增加。

此外,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也有积极的影响,它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技术进步的驱动因素在创新经济学的视角下,技术进步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科技进步、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等因素。

首先,科技进步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各个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基础。

科技进步可以促使企业采用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科技进步还可以推动新产品、新产业的出现,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增长。

其次,人力资本也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更好地应对技术创新的挑战,并通过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率。

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可以促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最后,制度环境对技术进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投入到创新领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而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和鼓励,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和个体的创新动力。

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善生产力,提高产出水平。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企业可以更高效地生产产品和服务,提高生产能力。

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善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其次,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随着技术的进步,旧的产品和产业可能会被淘汰,而新的产品和产业则会快速崛起。

这种经济结构的升级,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创新与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创新与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创新与技术进步近年来,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信息时代,创新和技术进步已成为各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理解和应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于我们把握当代经济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与技术进步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创新与技术进步被引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个层面,它们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还能够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拓展市场需求,激发经济的活力。

其次,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进步的推动,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例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的兴起,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迅速壮大。

这些新兴产业不仅改变了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还培育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增长点,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然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一些低技术劳动力面临就业压力。

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一些低技能岗位正在逐步被替代。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以适应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第二,创新和技术进步所需的投入往往较高,对资金、人才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投入往往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合作,以共同承担风险和推动技术转化。

同时,创新的市场需求也需要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来促进。

第三,技术进步和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隐私保护、信息安全、职业道德等。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个人隐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泄露、个人数据滥用等问题层出不穷。

同时,职业道德和道德风险也成为了技术进步背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治理机制,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协作,以解决这些问题。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涉及课题广泛,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各个领域。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经济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宏观经济学方面,近十年来主要研究的方向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动态不完全信息理论、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等。

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研究者通常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和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社会福利。

动态不完全信息理论则强调了信息在经济中的重要性,研究者探索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信息披露和信息传递效率的策略。

在经济周期波动理论方面,研究者尝试建立更加准确的宏观经济模型,以便更好地解释经济周期的起伏和波动。

微观经济学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市场机制、博弈论和契约理论等方向的研究。

市场机制研究主要关注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平性,通过分析市场竞争、市场失灵和市场设计等问题,以期提高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果。

博弈论研究则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策略选择,在研究中涉及到博弈的均衡、合作和机制设计等问题。

契约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合同制定和合同实施的经济学原理,并研究合同的制约条件和约束机制。

产业经济学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市场结构、竞争政策和创新等问题。

市场结构研究通过对不同市场结构的分析,来研究市场竞争的程度和市场行为的规律。

竞争政策研究主要关注政府在产业组织和市场行为方面的作用,以促进市场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创新研究则强调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研究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以提高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金融经济学方面,近十年来主要研究的方向包括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金融风险管理等。

资产定价理论研究通过建立各种金融市场模型,分析资产价格的形成和波动规律,以辅助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研究则关注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交易规则,研究者通过对市场结构和行为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市场流动性和有效性的建议。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_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_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朱 勇 吴易风本文在简单考察新古典增长理论之后,对新增长理论的各个分支逐一加以评述,据此得出了对新增长理论的总体评价。

文章认为,新增长理论对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理论说明,以及对技术进步实现机制的详尽分析,填补了西方经济理论中存在的空白,能够较好地解释一些方面的经济增长事实,对各国政府制定增长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新增长理论在其框架结构、分析方法和生产函数的构造方面还存在一些严重缺陷,表明这一理论虽然在新古典理论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但其进步还是有限的。

作者朱勇,1968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工作人员;吴易风,1932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增长理论,有时又称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

西方学者通常以保罗・罗默1986年的论文《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和卢卡斯1988年的论文《论经济发展机制》的发表作为新增长理论产生的标志。

在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主要有:P1罗默、R1卢卡斯、G1格罗斯曼、E1赫尔普曼、R1巴罗、P1阿格亨、P1克鲁格曼、阿尔文・扬、L1琼斯、S1雷贝洛和G1贝克尔等人。

格罗斯曼主编的两卷本《经济增长:理论和证据》是新增长理论的代表性论文集。

新增长理论不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有一个为多数经济学家共同接受的基本模型。

确切地说,新增长理论只是由一些持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增长模型构成的一个松散集合体。

其各个增长模型包含的共同观点是:经济增长不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决定的;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可以实现内生增长的观点是新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

大多数新增长理论家都中国社会科学 1999年第1期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因此,大多数新增长模型都着重考察技术进步得以实现的各种机制,考察技术进步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产品品种增加、产品质量升级、边干边学、人力资本积累、知识积累、技术模仿等。

理论经济学中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

理论经济学中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

理论经济学中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这个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就是技术创新。

在理论经济学中,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深刻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来探讨这一关系。

首先,来看一下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解释。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来自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创新所实现的。

科学研究和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发明了一种新的机器可以代替人力劳动,这将大大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

而这种技术创新并不是完全自发的,它是受到市场需求、政府政策、资源和人力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关系。

因此,另一种经济学理论出现了,即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它强调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换句话说,技术创新不仅受到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市场需求和政策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当一项技术创新取得成功后,它可能会颠覆原有的产业结构,打破市场垄断,促进新的市场竞争,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除了理论观点,还有一些实证研究支持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

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技术进步和创新投入大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中国一直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强与国外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

这种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技术创新并非是没有负面影响的。

例如,技术创新可能导致劳动力失业,从而增加社会不平等。

另外,技术创新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耗尽。

因此,技术创新必须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取得平衡。

总结起来,理论经济学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无论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是内生增长理论,都承认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例如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是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与发展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与发展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与发展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修正,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学中重要的增长理论之一。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共同驱动的。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的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

劳动力增长率可以通过人口增长率来衡量,资本增长率可以通过投资率来衡量,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则是一个外生变量。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当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都保持一定水平时,经济就会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

这是因为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会带来产出的增加,而技术进步则能够提高产出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

然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它的一大局限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现实世界中,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环境的容纳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如果经济增长过快,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进而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包含环境因素的增长模型,例如可持续发展模型。


些模型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以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它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修正与完善。

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人们对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以寻求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摘要: 技术创新是公司获取竞争优势旳最重要来源, 技术创新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性强旳新兴学科。

自从熊彼特第一种系统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以来, 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目前,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旳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四大理论学派: 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论述了技术创新理论旳产生, 并综述了目前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旳这四大理论流派。

核心词: 技术创新; 创新理论一、技术创新理论旳提出技术创新理论旳初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旳《经济发展理论》系统旳提出, “创新”就是“一种新旳生产函数旳建立, 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旳一种从未有过旳新结合, 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一般涉及5 个方面旳内容 : (1)制造新旳产品: 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旳新产品; (2)采用新旳生产措施 : 采用在该产业部门事实上尚未知晓旳生产措施;(3)开辟新旳市场 : 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旳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旳市场;(4)获得新旳供应商 : 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旳新旳供应来源;(5)形成新旳组织形式 : 发明或者打破原有垄断旳新组织形式。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旳技术或工艺发明, 而是一种不断运转旳机制, 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旳发现与发明, 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 才是创新。

二、技术创新理论旳发展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觉得熊彼特旳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 同步受到同步期旳“凯恩斯革命”旳理论影响, 在相称长旳时期中, 创新经济学理论始终受到西方国家旳冷遇, 未能引起理论界旳关注。

20 世纪50 年代后来, 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旳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旳兴起, 许多国家旳经济浮现了长达近 20 年旳高速增长“黄金期”, 这一现象已不能用老式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简朴地加以解释。

由此, 西方经济学理论界重新对熊彼特旳创新经济学理论进行结识, 开始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旳关系产生了爱好, 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得以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

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

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经济增长是一个关键的经济指标,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的增长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其对于实践的影响。

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家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生产要素的积累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内生增长理论则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和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并认为经济增长是由人力资本的积累、科技进步和创新所驱动的。

这一理论指出,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传统要素积累,而技术进步则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人口红利理论人口红利理论是对经济增长的另一种解释。

这一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人口占比较高时,就会出现人口红利,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口红利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增加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增长。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最新的研究表明,人口红利的贡献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供给将减少,从而对经济增长构成挑战。

因此,政府需要关注人口红利消失后的经济增长动力,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

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经济学派别,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环境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法律、规则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制度经济学认为,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而制度的不完善则可能阻碍经济增长。

最新的研究发现,制度环境的改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减少官僚主义、降低政府干预、完善产权保护等,都能够促进创新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言而喻。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正进入数字化时代。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古典新古典与新剑桥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古典新古典与新剑桥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古典\新古典与新剑桥作者:尹碧波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古典、新古典与新剑桥的理论均由实物经济的分析视角研究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

但是宏观经济是一种总量的货币量值的经济。

因此,已有理论关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解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综合三种研究范式重新构建一种货币经济的增长理论。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总量生产函数;技术进步函数中图分类号:F01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01-04一、古典经济学家和经济增长在经济思想成长的历史进程中,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重心。

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1776)、大卫•李嘉图(1817)、托马斯•马尔萨斯(1798)以及马克思(1887)奠定了很多呈现于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基本成分。

这些思想包括,竞争性行为和均衡动态的基本方法,递减报酬的作用及其与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关系,人均收入与人口增长之间的互动,以不断增长的劳动专业化分工,以及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的发现为形式的技术进步的效果和作为对技术进步的激励垄断力量所起的作用。

对作为积累过程基础的各种力量做出解释,成为古典经济增长问题的核心[1]。

同资本积累相联系的,是劳动分工上体现出来的技术变革以及生产方法的变革。

尤其是亚当•斯密把劳动分工、自由市场和新机器形式的技术进步作为导致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原因。

马尔萨斯认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会导致经济增长过程的停滞,当现有土地饱和时,食物短缺和饥饿会限制人口的进一步增长。

而按照李嘉图的推理,优生产能力的土地将被最先使用,然后被使用的土地的质量会逐渐降低。

其结果是,在扩大耕作面积的过程中,将会发生边际生产率递减,直到产出增长停止。

但是,古典经济学家没有考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可能性,尽管李嘉图已经认识到了技术进步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

所以,总的来看,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中,资本积累和技术变革的关系没有得到系统的探讨。

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的新进展

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的新进展

国外经济理论动态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的新进展∗高东明㊀㊀阿洪(A gh i o n )和豪依特(H o w i t t )(以下简称为A &H )于1992年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 «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增长模型».在这篇论文里,A &H 全面地把熊彼特方法引入内生增长理论.继这篇重要论文之后,A &H 在1998年又出版了增长理论中的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 «内生增长理论».在«内生增长理论»一书中,A&H 进一步拓展了熊彼特方法在内生增长理论中的应用.正是由于A &H 所开创的内生增长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熊彼特早年关于创新方面的思想,因而增长文献中一般把以 提升产品质量的产业创新 作为经济长期增长基本动力的一类增长模型称之为 熊彼特主义内生增长理论 (以下简称为 熊彼特增长理论 ).本文将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对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做一初步的梳理.一㊁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及其发展让我们从内生增长理论开始,对熊彼特增长理论及其发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首先,内生增长理论明确地指出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由于要素投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以及要素配置效率改进的有限性,如果没有技术的进步或知识的增加,长期的人均经济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因而,以新的产品㊁新的生产过程㊁新的管理方法㊁新的生产活动组织形式为载体的技术进步将会抑制要素报酬的递减,从而使长期的经济增长得以维持.第二,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由经济过程本身决定的,而不像新古典增长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技术进步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由经济以外的因素外生决定.早期的内生增长理论,典型的如A k 模型,把技术进步看做是物质资本积累或人力资本积累的副产品.由于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要素投入的边际报酬就不会降至零,从而经济的长期增长得到了保证.熊彼特增长理论超越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早期以A k 模型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熊彼特增长理论把跨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归结为生产率的差异,而不是要素积累的差异.最近很多跨国增长经验研究的结果都支持了 生产率差异导致跨国增长差异 的假说,例如伊斯特利和莱文(E a s t e r l y &L e v i n e )在2001年的论文中发现跨国人均产出增长率差异的60%都可以归因于跨国生产率增长的差异,而克勒努和罗瑞古兹-克勒瑞(K l e n o w &R o d r i gu e z -C l a r e ,1997)则发现跨国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可以解释跨国收入差异的90%.与早期的内生增长理论相比较而言,熊彼特增长理论从一开始就明确地区分了物质资本㊁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技术水平),其中物质资本的积累源于储蓄,人力资本的积累源于教育㊁健康或在职培训,而知识资本的积累则源于创新.熊彼特增长理论进一步假定技术进步来源于追逐超额利润的企业所实施的创新活动,并且这种创新活动会导致熊彼特所称的 创造性破坏 :新的创新所带来的新的生产过程㊁新的产品会使得原有的创新变得过时,而新的创新本身也会被未来更新的创新所取代.最近的熊彼特增长模型还假定,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本国的创新活动,而且还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创新活动给本国带来的技术外溢.因此,最近的熊彼特增长模型事实上考虑了技术的国际扩散,也就是所谓的技术转移过程.在熊彼特增长模型中,技术落后的国家可以发挥自身的 后发优势 ,很好地利用技术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各种技术,而不用一切从头开始.根据 后发优势 的原理,一国离前沿技术水平越远,那么该国可学的技术就越多,技术进步的潜力就越大,技术进步也就越快,直至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和长期增长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里,一方面,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㊁86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2J A Z 790014)阶段性成果.东亚 四小龙 等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赶超,在人均收入和增长率上赶上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直到今天,世界上最富和最穷的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拉大.根据P e n n W o r l dT a b l eV e r s i o n 6.1(S u mm e r s&H e s t o n,2002),1960年全球最富裕的国家瑞士的人均收入以不变价格计算为3414美元,最穷的国家坦桑尼亚的人均收入为111美元,前者是后者的31倍.而到2000年时,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则是卢森堡,人均收入为48967美元,坦桑尼亚仍然是最穷的国家,人均收入为490美元.这时的贫富差距已经从1960年的31倍扩大到将近100倍.纵观全球增长格局,可以发现,跨国增长一方面呈现出所谓的 俱乐部趋同 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的两极分化趋势.这个事实表明,一些国家成功地利用了 后发优势 实现了增长趋同,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则存在着与 后发优势 反方向的经济的或非经济的力量阻碍了增长趋同.因此,熊彼特增长理论要想从理论上解释清楚跨国间增长差异的事实,就必须考察这些正㊁反方向发生作用的力量,特别是要说明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落后国家的技术赶超,从而阻碍了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收入趋同.事实上,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主要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二㊁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最新发展对跨国增长差异的解释㊀㊀(一)研发㊁技术转移与跨国增长差异技术赶超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成功地实现了,而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却没有出现,这个事实说明技术转移并非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是一个瞬时的㊁无成本的过程,相反,跨国或跨地区间的技术转移是一个有条件㊁有成本的过程.豪依特(H o w i t t)和梅耶-福克斯(M a y e r-F o u l k s)(以下简称H& M)2005年在阿洪和豪依特1992㊁1998年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研发和技术转移的熊彼特增长模型来解释跨国间增长的差异.H&M的模型显示,自发的技术转移并不足以使得所有落后的国家最终都赶上发达国家,相反,只有那些具备良好基础条件的并且成功地进行了 现代研发 (m o d e r n R&D)或 技术应用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的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增长或赶上发达国家.他们的模型解释了跨国增长的趋异和俱乐部趋同两种当今世界并存的经济现象.他们模型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根据对现实的观察,技术转移是一项高投入㊁劳动密集型的过程,技术接受国不可能毫无成本地借鉴并采纳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相反,由于每一项领先技术都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和应用的,所以技术接受国必须在国内做一定的技术投资(包括人力的㊁物力的以及必要的制度改造),使得本国首先掌握外国的技术,然后对技术加以改造以适应本国的具体环境.因此,研发投入或技术投资是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一项必须投入品.第二,每个国家适用于 研发 或 技术应用 的 有效技能 存量依赖于它相对于世界前沿技术的发展水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在那些技术落后的国家,人们普遍对现代技术很陌生,教师也不是很精通现代技术,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简陋,因此给定的教育或培训时间投入只会生产出很少的有效技能.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技术发展不断递增的复杂性以及所谓的 捕鱼效应 (f i s h i n g o u t).随着前沿技术的进步,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落后国家要想保持与前沿的步伐,就必须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第三,与研发实验室㊁科研院所㊁大学等相联系的 现代研发 制度的建立,是跨国间长期增长的 分化趋异 以及近期的 俱乐部趋同 现象背后的主要驱动力量和临界点.在现代研发制度建立之前,所有的技术变化都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创造形式(p r a g m a t i c c r e a t i v i t y),也就是所谓的 运用 (i mGp l e m e n t a t i o n).现代形式的研发则需要有专门的分工协作,并且知识密集.因此,现代研发只会发生在那些技术最前沿或离前沿最近的国家,而 运用 则是发生在技术相对落后国家的对前沿技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这两种技术投资活动都是有成本的和技能密集型的,两者都会推动世界技术前沿的进步.但是,研发会相对更密集地使用科学知识,因此比 运用 需要更高的技能水平.尤其是,从 运用 向研发转型需要超越一个随技术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技能水平门槛.在上述三个现实观察的基础上,H&M通过一个正式的熊彼特增长模型说明了一国要想向技术前沿趋同是需要有条件的,并且当在模型中引入 现代研发 时,模型就展示了长期的增长趋异和近期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具体而言,时刻t0之前所有的国家都处于平衡增长路径,增长率相同,但是由于国别参数的不同造成了各国的收入水平可能不同.如果时刻t0引入了所谓的 现代研发 制度,这时只有那些最具有创新条件的国家才可能通过研发活动开始迅速地增长,而其他国家则只能从领先国家吸收应用现有的技术,因此这些国家开始落后于从事研发的96«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4期国家.在那些刚开始并非非常落后的国家,吸收能力将一直保持强势并最终把他们的增长率推至与领先国家相同的增长率,但是在生产率水平上仍然可能会有一个较大的差距.那些初始太落后的国家,刚开始会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但是吸收能力会迅速下降甚至消失,从而极大地弱化了技术转移的力量,最终这些国家只有以远低于前两类国家的增长率增长,甚至根本就不增长.因此,H&M的模型就解释了跨国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从经济史的角度看,长期的主导趋势是贫穷和富裕国家之间的无限趋异,而近期的主导趋势则是俱乐部趋同.(二)金融发展与跨国增长差异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如果所有的金融市场都是完美的,金融发展将不会构成对增长的约束.但是,现实世界的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通常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金融发展状况可能对跨国增长的差异有重要的含义.阿洪(A g h i o n)㊁豪依特(H o w i t t)和梅耶-福克斯(M a y e r-F o u l k s)(以下简称为A HM)于2005年在有技术转移的熊彼特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所导致的金融约束对跨国增长趋同的重要影响.金融约束阻碍了利用技术转移的优势,从而导致了与世界技术前沿的趋异.A HM发现,由金融约束所导致的技术转移限制也会产生与现实世界相一致的俱乐部趋同和分化趋异现象.在一个不完全的信贷市场中,承担创新任务的企业家除了从创新中赚取收入外没有更多的其他收入来源.因而他必须为每一个研发项目融资,同时企业家向贷款者支付利息.这就意味着一国越落后于技术前沿,相对于要保持任何给定的技术创新频率而言,该国企业家可投资于创新的财富就越少.这就是所谓的 后发劣势 .从长期来看,该国的增长就会取决于这种减少创新频率的 后发劣势 与在前文提到的增加创新规模的 后发优势 之间的相对大小.在法治不完备㊁制度不健全㊁金融市场不透明的情况下,企业家都有动力在研发项目成功时隐瞒结果㊁欺骗贷款者以逃避还贷付息.而在法治良好㊁制度健全的国家,贷款者的权益将得到较好的保护,借款者也很难隐瞒真实情况,即便隐瞒了也会招致严重的事后惩罚,从而骗贷行为将会有很高的成本,因此企业家的创新也将获得较多的信贷支持,从而该国可以很好地利用技术转移所带来的 后发优势 ,最终实现赶超前沿技术.相反,在落后国家,欺骗成本很低,借款者很容易逃脱贷款的支付,理性的贷款者会预期到欺骗行为并减少对创新企业的贷款,因此在这种经济中创新得到的金融支持也就越小,这时 后发劣势 成为主导力量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阻碍了该国向前沿增长率的趋同.因此,金融发展也会导致增长趋同或趋异.一般说来,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越高,那么抑制借款者欺骗行为的制度和法律就越有效,经济增长也就越快.A HM在文章中还用计量方法检验了这个命题,结果发现金融发展对增长趋同有着非常显著而且稳健的作用.(三)教育㊁人力资本与跨国增长差异现有的增长文献区分了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作用,分别对应着所谓的卢卡斯方法(L uGc a s a p p r o a c h)和纳尔逊-菲尔普斯方法(N e l s o n-P h e l p s a p p r o a c h).所谓卢卡斯方法,是指卢卡斯早在1988年的经典论文中就强调了人力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作用.该方法的基本观点是:增长主要由人力资本的积累所推动,跨国增长率差异主要归结为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受阿洪(A g h i o n)和豪依特(H o w i t t)等人的影响,熊彼特增长模型中全面借用了人力资本的纳尔逊-菲尔普斯方法,认为人力资本存量代表了一国对前沿技术的吸收能力,人力资本通过影响技术的跨国转移来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纳尔逊-菲尔普斯方法可以追溯到纳尔逊-菲尔普斯1966年的学术贡献,最近由于阿洪(A g h i o n)和豪依特(H o w i t t)等人的工作而重新复活.纳尔逊-菲尔普斯方法强调了人力资本和创新在长期经济增长和趋同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方法中,人力资本和创新有利于一国吸收并追赶前沿技术,并把跨国增长率的差异主要归结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但是,卢卡斯方法与纳尔逊-菲尔普斯方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目前大多数经验研究更倾向于支持这两种方法是互为补充的.这两种方法得出的政策结论也大同小异,都认为更多的教育和人力资本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但是,除此之外这两种方法都并不能得出更详细的政策含义.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之一,范登布斯彻(V a n d e n b u s s c h e)阿洪(A g h i o n)和梅加(M e g h i r)(以下简称为V AM)在2003年的一篇论文里建立了一个包含了 增长㊁与技术前沿的差距以及人力资本构成 的熊彼特增长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分析总量教育或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用来分析教育或人力资本的组成结构对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在原有熊彼特增长模型的基础上,V AM进一07步假定一国的企业家可以用两种方式来促进生产率的增长:模仿现有的前沿技术,或者在本国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其中,创新活动更多地需要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而模仿则既可以由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也可以由低水平的劳动力来完成. V AM的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一国距离世界技术前沿越近,投资于高等教育就越有利于提高长期增长率.这个模型结论有点类似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雷布津斯基效应(R y b c z y n s k i e f f e c t),其中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如果一国保持低技能劳动力的供应不变,并且与技术前沿的差距也给定,然后来考虑高水平劳动力供给增加带来的影响.由于高水平劳动力受雇于创新型的企业比受雇于模仿型企业对生产率和利润的增长会带来更大的贡献,因此创新型企业对额外高水平劳动力的需求更大.随着创新型企业对高水平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受雇于创新型企业的低技能劳动力将比受雇于模仿型企业的低技能劳动力有更高的边际生产力.因此,这时模仿型企业中的低技能劳动力会向创新型企业有一个净流动.反过来,这种流动会进一步提高创新型企业中高水平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从而导致更多的高水平劳动力向创新型企业的转移.随着一国离世界技术前沿越近,这种雷布津斯基效应就越强.并且,在一国总劳动力不变的条件下,高水平劳动力的增加就意味着低技能劳动力的减少,从而会进一步强化上述学应.V AM还用跨国数据来检验了 离技术前沿越近高等教育就有越强的增长提升效应 这一命题. V AM用计量方法考察了19个O E C D国家1960-2000年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越接近世界技术前沿,扩展高等教育就越重要.(四)制度或政策设计与跨国增长差异基本的熊彼特增长模型通过把增长与创新以及企业家才能联系起来,然后进一步把创新激励与经济制度特征相联系,使得分析增长与政策以及制度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例如,完备的产权制度将使得创新者的成果不受模仿,从而保护了创新者可获取的垄断租金;良好的教育体系将增加研发活动的有效性并增加熟练劳动力的供给;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减少创新者的资金成本,从而增加创新企业家垄断租金的净现值.根据基本的熊彼特增长模型,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都将最终有利于长期经济的增长.但是,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这些政策建议就显得过于笼统了,以至于不管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制度或政策设计都没有太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最新由阿西莫格鲁(A c e m o g l u)㊁阿洪(A g h i o n)和兹利博迪(Z i l i b o t t i)(以下简称为A A Z)于2002年所建立的一个熊彼特增长模型,通过在基本的熊彼特增长框架中引入最早由格申克龙(G e r s c h e n kGr o n)在1962年提出的 适宜制度 的概念,得出了新的结论:一方面,不同的制度或政策设计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取决于一国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换言之,各国提升增长的制度或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一个国家或产业离技术前沿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另一方面,一国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影响现实观察到的该国制度或生产组织形式,如应以银行为主还是以股票市场为主的融资模式,企业间采取垂直一体化还是外购的形式等.A A Z的模型在基本熊彼特的模型基础上,仍然假定一国既可以通过模仿现有的前沿技术,也可以通过在本国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这两种形式来提高本国的生产率.他们的模型显示,当一国离世界技术前沿更靠近时,创新对该国的生产率增长就越显得重要,并且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的发生也会提高创新的重要性.因而,这里就产生了一种 适宜制度和增长 的理论,即模仿和创新活动需要的是不同的制度安排.一般而言,就模仿来说,在现有的大企业基础上做长期的投资会有利于大企业的模仿活动,而这种长期投资可能会从关系型银行融资或者政府的优惠贷款中获益,日本㊁韩国㊁德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就是采用这种关系型银行融资模式.另一方面,创新活动很多是试验性㊁高投入㊁高风险的项目,因而与创新活动相对应的需要有一种风险分担的㊁并且能在不同的创新项目中筛选出有利润的项目的融资制度.显然,这种制度必须更加市场化,更富有弹性,更加依赖于市场融资和特别的监管措施,更高强度的竞争以及贸易自由化的制度以消除市场上没有前景的项目,也要更富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以使创新型企业能自由选择最有才能的员工,更分散化的企业去从事试验性的创新活动.按照A A Z的建议,当一国离世界技术前沿的距离较远时,采取以模仿投资为导向的制度或政策将使得该国增长更快,并且不断向世界技术前沿靠近;当一国开始接近世界技术前沿时,该国转向以创新为导向的制度或政策将最有利于增长率的继续提升.三㊁结论性评述熊彼特主义增长模型全面将鲍莫尔(W.B a uGm o l)所称作的 自由市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的微17«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4期观企业创新引入了宏观增长分析,为长期宏观经济增长建立了坚实的微观基础.通过对技术转移机制以及与创新激励相关的制度环境的研究,熊彼特增长理论再一次在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考察了增长和发展的问题,改变了内生增长理论诞生时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相互分离的格局,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在内生增长理论中,熊彼特主义增长模型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分析框架之一.熊彼特增长框架自提出以来,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并且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本文主要从技术转移与增长趋同㊁金融发展与增长趋同㊁教育或人力资本与增长趋同以及制度或政策设计与增长趋同的角度对这一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做了一个简单梳理.这些最新的增长理论进展为我们理解现实跨国增长的差异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我们可以很自然地用这种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以及中国跨省区的增长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借鉴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政策建议,思考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参考文献:A c e m o g l u,D.,P.A g h i o n&F.Z i l i b o t t i(2002), D i s t a n c e t o f r o n t i e r,s e l e c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NB E R W o r k i n g P a p e rN o9066.A g h i o n,P.&P.H o w i t t(1992), A m o d e lo f g r o w t h t h r o u g hc r e a t i v ed e s t r u c t i o n",E c o n o m e t r i c a,60:323-351.A g h i o n,P.,P.H o w i t t&D.M a y e r-F o u l k e s(2005), T h e e f f e c t o f f i n a n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 c o n v e r g e n c e:T h e o r y a n d e v i d e n c e",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o f E c o n o m i c s,120:173-222.A g h i o n,P.,C.G a r c i a-P e n a l o s a&P.H o w i t t(2004),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A S c h u m p e t e r i a n A pGp r o a c h",i nS.D o w r i c ke t a l.(e d.),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c r oGe c o n o m i c D y n a m i c s:R e c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E c o n o m i c T h e o r y.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A g h i o n,P.&P.H o w i t t(1998),E n d o g e n o u sG r o w t hT h e oGr y,C a m b r i d g eMA,M I TP r e s s.B a u m o l,W.(2002),F r e eM a r k e t I n n o v a t i o nM a c h i n e:A n aGl y z i n g t h eG r o w t h M i r a c l eo fC a p i t a l i s m,P r i n c e t o n U n iGv e r s i t y P r e s s.B e n h a b i b,J.&M.S p i e g e l(2002), H u m a nc a p i t a l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d i f f u s i o n",U n p u b l i s h e d,N Y U.B e n h a b i b,J.&M.S p i e g e l(1994), T h e r o l e o f h u m a n c a pGi t a l i n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E v i d e n c ef r o m a g g r e g a t e c r o s s-c o u n t r y d a t a",J o u r n a l o fM o n e t a r y E c o n o m i c s,34(2):143-174.E a s t e r l y,W.&R.L e v i n e(2001), I t's n o t f a c t o r a c c u m u l aGt i o n:S t y l i z e d f a c t s a n d g r o w t hm o d e l s",W o r l dB a n kE c oGn o m i cR e v i e w,15(2).G e r s c h e n k r o n,A.(1962),E c o n o m i cB a c k w a r d n e s s i n H i sGt o r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H o w i t t,P.(2000), E n d o g e n o u s g r o w t h a n d c r o s s-c o u n t r y i n c o m e d i f f e r e n c e s",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90:829-46.H o w i t t,P.&D.M a y e r-F o u l k e s(2005), R&D,i m p l eGm e n t a t i o na n d s t a g n a t i o n:AS c h u m p e t e r i a n t h e o r y o f c o nGv e r g e n c ec l u b s",J o u r n a lo f M o n e y,C r e d i t&B a n k i n g,37:147-177.JérØm eV a n d e n b u s s c h e,P.A g h i o n&C.M e g h i r(2005), G r o w t h,d i s t a n c et of r o n t i e ra n dc o m p o s i t i o no fh u m a n c a p i t a l",W o r k i n g P a p e r.K l e n o w,P.&A.R o d r i g u e z-C l a r e(1997), T h e n e o c l a s s iGc a l r e v i v a l o f i n g r o w t he c o n o m i c s:H a s i t g o n e t o of a r?"N B E R 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sA n n u a l,M I TP r e s s.L u c a s,R.(1988), O nt h em e c h a n i c so f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Gm e n t",J o u r n a l o fM o n e t a r y E c o n o m i c s,22:3-42.M a d d i s o n,A.(2001),T h e W o r l d E c o n o m y:A M i l l e n n i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e n t r eS t u d i e s.P a r i s:O E C D.M a n k i w,N.G.,D.R o m e r&D.W e i l(1992), Ac o n t r i b uGt i o n t o t h e e m p i r i c s o f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Gn a l o fE c o n o m i c s,107(2):407-438.N e l s o n,R.R.&E.S.P h e l p s(1966), I n v e s t m e n t i nh uGm a n s,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i f f u s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AG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56(1/2):69-75.P r i t c h e t t,L.(1997), D i v e r g e n c e,b i g-t i m e",J o u r n a lo f E c o n o m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s,11:3-17.S c h u m p e t e r i a n,J.(1950),C a p i t a l i s m,S o c i a l i s m a n d D eGm o c r a c y.H a r p e r&R o w,3r d.Q u a h,D.(1997), E m p i r i c sf o r g r o w t h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p o l a r i z a t i o n,a n dc o n v e r g e n c e c l u b s",J o u rGn a l o f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2:27.R o m e r,P.(1986), I n c r e a s i n g r e t u r n sa n dl o n g r u ne c oGn o m i c g r o w t h",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94(5):1002-1037.R o m e r,P.(1990), E n d o g e n o u s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c h a n g e", J o u r n a l o f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98(5),p a r t I I,S71-S102.(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责任编辑:李仁贵)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失业:新古典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的新进展※ 刘志铭1 郭惠武2[内容摘要]Aghion和H owitt把熊彼特主义的“创造性破坏”模型与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分析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框架。

在该框架中,经济增长存在着加重失业的“创造性破坏”效应和缓解失业的资本化效应。

一些学者在此框架基础上讨论了劳动力市场不完全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以及就业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失业相互关系的影响。

“创造性破坏”的框架,把技术进步作为切入点,为认识增长与失业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

[关键词]技术进步;创造性破坏;经济增长;失业 经济增长与失业是宏观经济永恒的主题,但是在宏观经济学中,这两者通常是分开进行研究的。

失业被普遍看作是经济周期的结果,在长期,失业率由自然失业率来确定,而经济增长对自然失业率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作为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奥肯定律,实际上只是对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统计结果数量关系的描述,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只关注长期增长的动力,并不研究增长对失业的影响,其模型假定经济是充分就业的。

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会对失业状况的变动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这一点早就为熊彼特(1934;中文版:1990)所关注。

他认为资本主义是通过创新的竞争不断地创造并进而破坏经济的均衡结构的过程,即“创造性破坏”的过程,而这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动态市场过程中宏观调控的边界研究》(批准号: 06J DX M90007)。

作者简介:刘志铭(1974—),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广州,510006),副教授。

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制度经济学。

郭惠武(1976—),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275),博士生。

研究方向:产业组织。

种“创造性破坏”会导致技术性的失业。

[1](144-150)1980年代以来,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想内生化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的新思潮,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以Aghion和H owitt(1992,1998,简称A-H)的理论为代表的熊彼特主义内生增长理论。

Aghion和H owitt(1992)在新古典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包含随机因素的,由垂直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型,[2](323-351)也被称为新古典熊彼特主义的增长理论(Mulder,et al.2001)。

[3](151-171)在此后的十几年中,A-H以及一些学者在这个“创造性破坏”的框架下研究了与经济增长相关的一系列经济结构问题,其中包括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问题。

A-H(1994)在1992年基本熊彼特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技术进步背景下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4](477-494)其他一些学者则对A-H的这一研究扩展至劳动力市场不完全情况下的增长与失业,就业政策对增长与失业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在“创造性破坏”的基本模型基础上介绍新古典熊彼特主义增长与失业理论的这一重要进展。

一、体现“创造性破坏”的基本模型A-H基本模型(1992,1998)[2][5]假设社会中存在三种可交换的物品:劳动力L、消费品y和中间品x。

劳动力可用于两种用途:中间品的制造和研发,在研发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为n。

消费品的生产投入只有中间品,其生产函数为: y=AF(x),其中A为生产力参数。

中间品由劳动力一对一的生产,所以可以用x代表中间品制造部门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

研发部门主要从事中间品的研发,创新的到达是一个泊松过程。

创新的泊松抵达率是:λn,即在研发部门投入的劳动力越多,创新成功的概率就越大,λ为固定参数。

模型中假设新技术会完全取代旧技术,拥有新技术的中间品制造者成为中间品市场的垄断者,并且专利法对技术进行永久性的保护,所以直到有更先进的技术出现,这种垄断地位才会消失,这就是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的思想。

t表示创新发生的次序,中间品创新的结果是推动生产力,具体地,是增大消费品生产函数中的生产力参数A, A t+1=γA t,γ为创新对生产力提高的规模。

模型主要是通过研发者、中间品垄断者以及劳动者的最优化来确定劳动力在研发和中间品的制造这两个领域的配置,进而得出在这种均衡配置下的经济增长路径。

劳动力通过比较中间品制造部门和研发部门的工资决定自己在哪一个部门工作;中间品创新成功后,中间品的垄断者的优化决策决定x的产量。

研发者通过研发活动的优化确定研发的投入。

研发的期望利润为:λn t V t+1-w t n t,其中w t为研发部门劳动力工资,V t+1为第t+1次创新的价值。

因此,研发部门最优化的条件是:ω=λV t+1(1) t第t+1次创新的价值V t+1由下面的资产方程决定:rV t+1=πt+1-λn t+1V t+1(2)这个方程表示某一次创新的价值是在其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垄断利润流的净现值。

n t+1为第t+1次创新之后的研发投入。

方程体现了“创造性破坏”的思想,即第t+2次创新成功后,第t+1次创新所获得的技术将完全被替代,所以第t+1次创新的未来的利润流要减去将来可能的由下一次创新造成的损失,并且,n t+1越大,第t+1次创新的价值就越小。

进一步:V t+1=πt+1r+λn t+1(3)πt+1为创新成功后,生产新的中间品给厂商带来的垄断利润。

分母体现了“创造性破坏”。

综合以上式子,可以得到:ωt =λγ π(ωt+1)r+λn t+1(4)ωt, π(ωt+1)为生产力调整过的工资和利润。

这个等式就是研发者的套利条件,也被称为自由进入条件,它综合了中间品的生产和研发活动的最优化问题,即劳动力L如何在两种用途上分配能够同时达到中间品制造部门、研发者和劳动力的最优,也就是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均衡。

另外,引入劳动力市场出清等式(或约束等式):L=n t+ x(ωt)(5) x(ωt)为经生产力参数调整过的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联立(4)和(5)两个等式,可以得出均衡时的n和ω,并且这个均衡(^n,^ω)是唯一的。

得到均衡值^n就可以得出均衡增长路径。

因为A t+1=γA t,并且y t+1=γy t,所以可以得出对数化后的平均增长率为:g=λ^n lnγ,由此公式可以看出研发投入n是增长的唯一的内生的动力。

由于工资、利润和最终产出都是以γ的规模增长,所以这也是一个稳态均衡。

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创造性破坏”效应和资本化效应Pissarides(1990)在均衡失业理论框架下,借助搜寻匹配理论比较早地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

[6]他认为更高的生产力的增长,会提高企业创造新工作岗位的回报,这会引致就业的增长,最终降低自然失业率,这个过程被A-H (1994)称为资本化效应,但Pissarides(1990)并没有把失业与技术进步联系起来,在其模型中,经济增长是外生的。

A-H(1994)在“创造性破坏”的内生增长框架内,以Pissarides(1990)的搜寻匹配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两个方面的影响,即“创造性破坏”效应和资本化效应。

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破坏”了使用旧技术的部门和企业,导致劳动者的失业,这被称作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创造性破坏”效应。

当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时,技术进步使得创建一个生产单位的报酬也增加,投资者被鼓励依据新技术去创建新的生产单位,赚取新的技术可能带来的利润,与此同时会吸收新的劳动力,这被称为资本化效应。

对于“创造性破坏”效应,假设工人与生产单位之间的匹配速度为m(1, v),其中1表示参与匹配的总劳动力,v表示空缺的总岗位数。

m为v的增函数。

在稳定状态,总的空缺岗位数保持不变,均衡的失业率由下式决定:(1-u)1S=p(v)(6)其中u为失业率,S为生产单位的生命期,p(v)为失业工人重新就业的流量,等于工人与生产单位之间的匹配速度,即p(v)=m (1,v)1=m(1,v)。

上面公式的左边表示工人失业的流量,用生产单位老化的频率(1S)乘以当前仍在生产的生产单位数目(1-u);右边表示失业工人重新就业的流量。

(1)式可变形为:u=1-p(v)S(7)当由技术推动的增长速度加快时,生产单位的生命期S会缩短,对工作岗位的破坏速度也会加快,使均衡的失业率上升。

这是“创造性破坏”的直接效应。

另一方面,生产单位生命期缩短时,生产单位的投资的回报期也相应缩短,这阻碍了新生产单位的建立,空缺的岗位降低,失业工人找到工作的流量(即p (v))减少,这又使得失业率上升,这被称为“创造性破坏”的间接效应。

对于资本化效应,在模型中,研发的自由进入条件为:d=λVr-g(8)其中,d为经过生产力参数调整过的研发沉没成本,λV为研发的瞬时预期收入,λ为创新的泊松抵达率,r-g为资本化该项预期收入的净贴现率。

当增长率提高时,净贴现率下降,意味着创新的净现值上升,这会刺激研究机构的进入,而当更多的研究机构进入时,就有更多的未来生产单位为社会提供工作岗位,即v会上升,从而降低了失业率。

这就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资本化效应。

[7](733-753)在模型中,当p′(v)很大时,g接近于r,资本化效应起主导作用,当p′(v)足够小时,“创造性破坏”效应占主导地位。

A-H(1994)的模型中只有技术的全面的更替,没有逐步的技术更新, M ortensen和Pissarides(1998)则引入了技术的逐步更新进一步讨论了Pissarides (1990)、A-H(1994)所提出的资本化效应。

[7](733-753)在他们的模型中,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区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摧毁旧的工作岗位来采取新技术;另一种是企业保存旧有的工作岗位,使用原有的劳动力,更新原有技术。

采用更新技术的方法要承担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购买体现新技术的机器设备以及培训原有工人操作新技术的费用。

在模型中,这种技术更新成本比较低时,企业倾向于保存原有工作岗位,使用原有工人逐步通过内部革新来更新其技术,结果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降低了失业率;而当这种成本高于一定的值时,技术的进步会导致更多的工作岗位被破坏掉,这样,经济增长会提高失业率。

三、劳动力市场不完全情形下增长与失业的关系Boone(2000)、Lingens(2003)以及Meckl(2004)在“创造性破坏”的框架下研究了存在工会讨价还价、效率工资等因素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全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

Boone(2000)研究了在选择不同的创新方式时企业的决策对失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8](581-600)他将创新区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产品质量的提高;过程创新是指缩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的创新,即新技术的自动化程度更高,更省人工。

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全即存在工会、效率工资等因素的影响下,工资偏高,此时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决策是更多地采取过程创新,削减劳动力成本,而较少地采取产品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