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一、小论文题(100分)1.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目标”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说明:学习完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
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参考答案: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分析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是一个由多种调控措施的手段组成的体系,通常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一、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在各种调控手段中,法律手段处于基础性地位。
与其他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两个特征:普遍性和抽象性。
普遍性是指法律领域内规则能够平等地和没有例外地应用到每个个体身上,而无论该个体的出身、性别、种族、宗教等。
抽象性是指法律规则不是为某个具体目标服务的,因此每个个体在遵守这些规则时,都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性手段,法律规则则保证了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得以形成一种基本的经济秩序,这是社会经济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用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等。
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是主要手段。
这些经济手段,通常也被称为经济杠杆。
政府通过适当地运用这些经济杠杆,可以对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产生某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从而“诱导”他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符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所要求的方向。
与法律手段相比,经济手段具有较多的弹性和灵活性,可以适用于各种具体情况。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经济手段在宏观调控这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在线形考(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在线形考形考任务4 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5月;适用于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在线形考考试。
形考任务4 试题及答案一、小论文题Qoo分)以"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以"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QOO分)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以"货币可兑换"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说明:学习完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
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从预算意识问题方面来理解全面预算预算是指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时期的经营计划,未来某一时期一般指一个会计期间,可以是月、季或年度,简单地说就是把企业的经营计划通过货币化的形式来体现出来。
全面预算就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把预算的手段纳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围绕行业或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对各类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资源配置进行预测、控制和管理。
但就是这个全面预算的定义,到目前,有很多企业还不能准确的把握,以至于单纯的认为预算只是财务行为,应该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调控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调控1. 引言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调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调控进行浅析,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状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2. 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走势中的重要指标,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转型升级。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逐渐释放,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3.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走势中的一个风险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可能会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我国政府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价格管制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近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总体稳定,这得益于我国政府的有效调控政策和措施。
4. 就业状况就业是宏观经济走势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就业问题,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来促进就业。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就业市场呈现出活力和潜力。
5.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走势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我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用财政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保持经济稳定。
例如,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和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减税和降费,提高企业和居民的收入水平,以促进消费和经济活力。
6.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走势中的另一个重要工具。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政府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维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和通胀风险的控制。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如适度放宽货币供应、调节利率水平等,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7.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状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
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版本2)
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版本2)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并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
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
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不断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与此同时,不断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丰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和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993年初,针对经济运行出现严重的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正式确定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
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财政赤字、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和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等。
1993-1997年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突显,内需不振,外贸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1998年年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实施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转型,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完善非税收入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加教育、科技、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支出。
11宏观经济形势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分析张建明中国经济从1995年起进入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经过三年“软着陆”,从1998年起又呈现通货紧缩态势,1999年度构成本次经济周期的波谷年度;以此为起点,1999年下半年在“西部大开发”的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下,中国经济开始复苏,2000年重新进入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如下图)。
95 98 00 02目前的态势是: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但增长的动力尚不稳定,在投资、出口、工业生产等方面高速增长的同时,消费和就业方面却比较疲软,内需尚未全面激活。
纵观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学界有人提出“经济过热”的忧虑。
对于中国经济目前究竟过热到什么程度,是否已出现全面过热,仍未有共识。
我认为这一轮经济发烧的苗头主要体现在货币增长较快、贷款增长较快,以及体现在物价回升方面,主要是地方政府加速投资所致,属于结构性失调,不能简单地断定经济过热。
首先,合理的经济快速增长需要信贷增长的促进。
目前出口形势很好,投资势头不应减少而应避免全面过热,主要应进行结构性调整。
其次,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外国投资大量增加的同时,确实有部分投机资金在纷纷地流入中国。
政府对外宣布人民币保持继续稳定的政策,就是要打破那些投机预期,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三,学界有观点认为房地产、汽车、钢铁已经过热。
其实,信贷规模增长那么快,是因为地方政府为扩大政绩,村村办公园、镇镇搞形象工程所致;另一方面也源于商业银行自身追求利润、积极放贷的经营方式转变,这种企业营销观念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加强金融监管。
中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人民币是否需要升值,这不能简单地用“提高利率或货币升值”的经济学理论来解决。
中国人民银行动用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这一宏观调控措施(被学界视为是央行为抑制过热经济而落的一剂猛药,甚至与1994年时内地的宏观调控措施相提并论),对于刚刚走出轻微紧缩的经济是不利的。
总的说来,国家对经济进行微调和预调是必要的,但不能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双紧政策”过渡,而应该继续保持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逐步微调、适度从紧,以使以往政策时滞造成的拉力得到充分释放。
历年《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政府经济学作业1题目: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联系实际准备提钢,作业包括以下内容:1.联系实际例子;2.个人准备的提纲;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答:1.什么是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例: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2.个人提纲: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1. 引言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促进就业等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和作用。
2.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类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类。
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
2.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央行可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和借贷成本,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例如,当经济增长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消费和投资,以避免通货膨胀的风险;而在经济增速下滑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以促进经济复苏。
2.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调节国家收支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府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
例如,当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可以增加公共投资和减税来刺激经济活动;而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削减支出和加税来冷却经济,以避免通胀风险。
3.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将对经济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3.1 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关键的。
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政府可以激发经济活动,提高生产率和投资水平,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权衡不同的利益,避免过度刺激经济而导致通货膨胀或经济泡沫的风险。
3.2 就业和失业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对就业和失业产生影响。
通过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投资,政府可以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然而,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注意就业结构的合理性,避免过度依赖某个产业或行业而导致就业风险的增加。
3.3 通货膨胀和物价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是重要的。
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的物价上涨现象,而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
政府需要密切监控通货膨胀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来维持物价的稳定。
运用政府经济学原理和相关知识分析案例
运用政府经济学原理和相关知识分析案例相关知识点:1、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各项税收特别是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收入调节功能很强,是各国政府实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其生存需要。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内容。
而这种制度保障应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与其所缴纳税的多少不完全对等;工资制度,政府公务人员和政府直接举办的公共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工资性支出,由政府财政支出安排,其支出总额和支出标准,直接关系到这部分社员成员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
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建议
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建议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手段,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稳定和通胀控制等目标。
如今,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以引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一,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就业、价格、国际贸易等宏观问题,并探讨政府如何有效地引导和调节经济的长期发展。
宏观调控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调整定量调控工具,达到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状况等目的。
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和产业政策是调控的四个主要手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政策,其目的在于调节通货膨胀、控制利率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的政策,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外汇政策主要是指政府为调节国内外汇市场供求和平衡国际收支,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产业政策则是通过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第二,宏观调控所需考虑的因素宏观调控必须考虑诸多因素,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的财政收支平衡、外汇政策的国际收支平衡、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等。
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全球化、地缘政治等因素。
在货币政策方面,需要考虑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
由于利率传导机制的复杂性,货币政策对于不同领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权衡各种因素,如消费、投资、出口、贷款等因素。
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考虑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即通过增加收入或减少支出来管理财政预算。
此外,还需要避免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和带来的风险。
在外汇政策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可行性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
最后,在产业政策方面,需要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学分析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宏观经济分析在企业和政府部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我们开展了本次宏观经济分析实训。
实训过程中,我们通过模拟实际经济环境,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实训目的1. 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对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了解,增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3.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以我国为例,分析了2019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经济指标分析2. 经济增长动力分析3.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分析4. 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分析5. 财政政策分析6. 国际贸易与外汇市场分析四、实训过程1. 收集数据: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我国2019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包括GDP、CPI、PPI、失业率、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等。
2. 数据分析: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找出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趋势。
3. 撰写报告:根据分析结果,撰写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包括以下内容:a. 宏观经济运行总体状况;b. 经济增长动力分析;c.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分析;d. 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分析;e. 财政政策分析;f. 国际贸易与外汇市场分析。
4. 团队讨论: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共同完善报告内容。
五、实训结果1. 宏观经济运行总体状况:201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GDP增速为6.3%,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
2. 经济增长动力分析: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达到60.1%。
3.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分析:2019年上半年,我国CPI同比增长2.9%,处于合理区间。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旨在改善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几个方面探讨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收入的组合来影响经济运行,旨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其主要的工具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国债发行等。
在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可以进行积极的调节和引导,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
对于财政政策的长期效果,一般认为在国民经济中所能产生的最大影响是反周期调整和抑制通货膨胀。
在极度的经济萎缩时期,政府可以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政府开支以促进经济复苏,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在通货膨胀等形势下,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收支的差额或引导投资下降等措施来遏制通货膨胀,并维持物价的稳定。
不过,在实际实行中,财政政策难以准确预测,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失业和通货膨胀。
尽管政府可以调整支出和收入来消除这些影响,但也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
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和政策目标来使用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货币数量、利率和信贷政策等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
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和信用的调节效果很重要,因此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也相当显著。
货币政策可以影响经济运行的长期和短期效果。
在短期内,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银行贷款和信用的数量,来控制借贷活动,从而实现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增加或减少货币量的目标。
而在长期调节中,政府可以采取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问题。
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类似,也面临着影响不确定的问题。
政府可能需要随时调整货币政策来适应经济状况的变化。
此外,货币政策的影响范围也远不止国内,外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影响也会对本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三、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改进环境政策等手段,以提升某些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产业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
宏观经济发展中的调控政策作用剖析
宏观经济发展中的调控政策作用剖析内容摘要: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政策手段。
本文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实践,重点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机制、政策局限性和政策风险,进而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不同政策组合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宏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引言凯恩斯以前宏观经济理论中,普遍认为单凭市场的调节作用,宏观经济就能实现长期、均衡、稳定的增长,但是现代经济发展历程和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存在弊端。
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着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等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政策调控不可或缺。
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最基本手段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调控目的主要在四个方面: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进行分析,找出适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组合模式,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的发展。
财政政策作用剖析(一)财政政策的内涵和作用机制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通过调节财政收支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就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税收、债务、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进行的选择或决策。
按其定义来看,财政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和政府借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指政府采购以及转移支付。
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工具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税收,当今世界,税收已成为各国最主要、最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作为政策工具,税收政策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税种、税率和税式支出三种形式;政府公债,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发行公债的目的主要是弥补财政赤字,保持短期内的财政收支平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公债政策的作用机制包括公债规模、公债利率、偿还期限和对象结构;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指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动的购买支出,具体包括公共支出和政府投资两个方面的内容;转移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农业补贴、救济金、失业补助以及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其实质是社会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再分配。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
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
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
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
浅析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
浅析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
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
下表1显示了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情况。
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
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
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
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达8729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至今已达到7.9亿人,等等。
《政府经济学》教案
政府经济学授课教案辅导教师:王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授课班级:毕节教学点2012春行政管理本科班《政府经济学》教案一、教学任务《政府经济学》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办的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学习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员全面了解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我国现行政府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基本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学时:36学时。
三、教学内容设计:每一章的开篇有教学目的与要求以及内容提要,力求给学习者一个清晰的指引。
在结尾有本章小结,其中包括:本章关键词、要点、复习题、讨论题及参考资料。
其中关键词和要点供学习者理清思路,把握每一章的脉络,复习题和讨论题则帮助学习者展开思考,加强理解。
参考资料更多的是帮助学有余力的人去扩展知识面,进行深度学习。
教材共分为十六章,其中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政府经济学的概念,给读者一个最为宏观的印象。
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展开,详细阐释了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其中请大家重点关注公共选择理论。
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阐述政府支出,对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主要阐述政府收入,主要讲解税收、公共收费、国有资产收益。
十四章分别介绍了政府预算。
第十五章阐释了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分清各种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功能,最后一章简单介绍了一下国际间的政府经济关系。
四、教学方法:辅导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五、考核形式:考核分为两种形式:平时的作业(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
(一)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印有形成性考核册。
形成性考核共安排四次,每次均按百分制评阅,四次成绩的平均分按20%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试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目标
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目标"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说明:学习完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
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试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目标政府促进经济稳定的最主要的调控手段就是宏观调控宏观在经济学上通常指宏观调控,下面是有•关宏观调控的资料: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是包管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经济的重要职可以。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布局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
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似乎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
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
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日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日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R是实现国家K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
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帮求的关系中实现的。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帮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今年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因为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
经过一年的震荡,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
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增长明显减速,使我国外需急剧下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这一冲击与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积蓄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其中,2003年至2007年在我国经济本轮上升周期中又连续五年保持了10%以上至13%的高位增长。
由此,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和一些重要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这就使我们面临着极其复杂和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2008年上半年,我国一些经济指标的运行还比较正常,但下半年特别是10月之后,急速恶化,跌势迅猛。
一些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等)的增速大幅下降,一些指标(如发电量、铁路货物周转量、全国财政收入、出口和进口增长率等)出现了多年来未有的负增长。
企业经营困难加重,失业风险剧增。
目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其对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影响都还在继续蔓延和加深。
其对我国的影响也已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延伸。
经济增长下滑过快,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
不扭转这一趋势,就难以维护经济正常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全力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过快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能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对我们能否驾驭复杂局面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检验。
为完成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最直接、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经济管理职能,其作用就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运用相关的政策工具,调节经济运行,熨平经济波动,保持宏观经济总体的平稳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
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
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
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
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
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0月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
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05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银行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5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7%;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2万亿元;贷款结构有所改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413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344亿元,农业贷款同比多增75亿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重要政策。
但两者又有不同。
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
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
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
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
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人员安
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环境处理和资本金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
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从全局和长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
体制没有理顺,会加大生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
通过投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急速调整,统筹兼顾各方面诉求的压力加大。
最近几年,财政通过税收、国债、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发展,注重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调节了各方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宏观政策既要调控总量又要调控结构,财政政策既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支持改革,调控手段既要利用市场力量也要利用行政力量,这样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
经济增长。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稳定物价,二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再宏观调控方面积极探索,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灵活采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1993-1994年,各地涌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对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灵活调节利率、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同时大力整顿金融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包括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
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
中国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要求出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地区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国内供给能力提高,部分商品供大于求。
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国民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扩大内需方针,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
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促进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调战也更加艰巨。
结论
2006年,我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今年面临税制改革的良好机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料有新措施将陆续出台,所涉及的改革内容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开征燃油税、调整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等。
今年的财政政策将充分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促进社会公平协调发展。
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增强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总量平衡中的主动调控能力,维护价格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更加协调平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