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针对目前全球范围内抗菌药物滥用、过度使用和多重耐药性等问题而制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指导原则从临床应用角度,结合抗菌药物的药理、药代、药效等特点,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首先,指导原则强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临床医生应当在明确诊断和评估细菌感染风险后,根据患者的特征、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和临床实践经验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其次,指导原则提出了抗菌药物的分类和选择原则。
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和广谱性,将其分为窄谱和广谱两大类。
窄谱抗菌药物适用于治疗已知感染细菌的感染,其作用范围较窄,使用时应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选择。
广谱抗菌药物适用于治疗复杂感染,其作用范围较广,使用时需谨慎,必要时应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联合使用。
第三,指导原则要求医生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合理使用剂量可以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同时避免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物毒副作用。
合理控制疗程可以防止抗菌药物过长时间使用引起的耐药性产生。
第四,指导原则强调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医院感染往往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问题,而细菌耐药性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指导原则呼吁医疗机构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提高手卫生意识、遵守严格的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最后,指导原则还提到了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
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可以帮助了解抗菌药物的实际应用情况和趋势变化,为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预防抗菌药物滥用、过度使用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指导原则的要求,慎重选择抗菌药物,合理控制剂量和疗程,并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规定
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处方权:
①被责令暂停执业; ②考核不合格离岗培训期间; ③被注销、吊 销执业证书; ④不按照规定开具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⑤不按 照规定使用药品,造成严重后果的; ⑥因开具处方牟取私利。
第七章 法律责任
• 第五十六条 医师和药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 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 七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未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医师擅自开具麻醉药 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 具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医师未按照规定开具麻醉药品 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或者未按照卫生部制定的麻醉药品和精神
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
药师未按照规定调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的。
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是否 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 作用和配伍禁忌;其它用药 不适宜情况。
准确调配药品,正确书写药袋或 粘贴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 名称、用法、用量,包装;向患 者交付药品时,按照药品说明书 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交待与 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 量、注意事项等。(第三十三条)
济的原则。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
第二章 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
• 第五条 处方标准
• 卫生部统一规定处方标准
•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处方格式 • 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格式印制处方
前记: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 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 可添列特殊要求的项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还应当 包括患者身份证明编号,代办人姓名、身份证明编号。
二级以上医院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医务药学等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职责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供应目录等文件并监督实施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定期分析评估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培训和宣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负责人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感染疾病医师微生物技术人员临床药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我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首次要求全国医疗机构将抗菌药物按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的分级方式进行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在医学领域,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对
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于临床医生至关重要。
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确定使用抗菌药物时,首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需结
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因素进行考量,尽量选择对患者适用且能有效治疗感染的药物。
2. 个体化治疗原则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实行个
体化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剂量和疗程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3. 注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4.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
在某些情况下,单一抗菌药物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感染的病原体,需要联合用药
来增强疗效。
临床医生在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5.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临床医生在使
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合理使用原则,严格按照指导原则选择药物和剂量,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结语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重要工具,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
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上述指导原则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精品文档卫生部等3部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9日联合向社会公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有关内容。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这个指导原则,明确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应用必须具有明确适应症。
具备指证时可使用抗菌药物,明确规定病毒性感染不能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品种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和联合用药等。
指导原则明确了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基本原则。
分别规定了内科、儿科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药物选择和给药方法,同时列举了不宜预防用药的情形。
指导原则明确了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肾功能减退患者、肝功能减退患者、老年患者、新生儿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这个指导原则还明示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包括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等19类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且用量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应用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规定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原则。
指导原则列举了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急性感染性腹泻和败血症等32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和病原治疗方法。
本原则基1.各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第三条: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 物目录。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 “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 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 第84号)(2012年5月8日) 第六条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一、国家抗菌药物相关政策法规
日期 2004年 2009年 2011年
2012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5年 2016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8年 2019年
……
政策文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 2009 〕 38 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42
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 《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3〕37号 《关于做好201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4〕30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42号 《关于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5〕43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卫办医政发〔2013〕37号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用药处方点评细则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用药处方点评细则在围手术期,正确、合理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为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中华外科杂志,2006年)等法规文件,制定本点评细则。
一、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一般的I类(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人工血管移植术、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定(草案)一、基本原则:目前规范指导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文件及依据有三个,即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2009年3月)、《中国国家处方集》。
根据卫生部和地方各级医药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临床各专业使用抗菌药物必须遵循上述三个文件的指导原则,并且各科室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各自的“抗菌药物使用细则”。
各临床科室的全体医师,要认真学习三个文件,在日常使用抗菌药物时,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原则和制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细则”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管理措施】科室没有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细则的,扣除该科室当月全部绩效工资的n%,直至制定出该细则为止。
二、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1、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
2、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
3、特殊使用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管理措施】有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每查处一次,扣除当事人所用药品金额的n倍,扣除科室所用药品金额的n倍。
三、使用抗菌药物时对病历书写的要求:在决定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病历中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该包括下述7项描述内容:1、体征: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描述(症状、体征、各项辅助检查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理由依据及必要性的描述。
2、病原体:对病原体的判定(经验性的判定、细菌培养结果的判定);3、选药:选择某种抗菌药物的依据分析(经验性选择的依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的适应性等);4、用药记录: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在72小时后,必须有用药效果观察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一周时,必须有用药小结。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目
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前言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 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 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 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 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 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 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 有关专业书籍。 6、本《指导原则》中涉及临床各科部分常见和重要的感染性疾病,其他未涉及的 感染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7、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8、“病原治疗”中除本《指导原则》所列通常选用的药物品种外,临床医师可根 据患者临床情况、细菌耐药性及当地药物供应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各种抗生素、磺胺药、 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植物来源的抗菌药以及抗 抗感染药物: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物,而不可
内服、毒性强、仅供局部使用的碘酊、苯扎溴铵等,一般称为消毒灭菌 药,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关于施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的通知 卫医发[2004])285号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评价
02 系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 供全身应用(口服、肌注、静注 等)的各种抗菌素、磺胺、喹诺 酮、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目前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已有200余种。
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常见,抗菌药物是临床 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和肾功能减退。氨基糖苷类、甲氧西林和氨苄西林、 利福平、一代头孢、磺胺等;停药3~5天,多数可逆。 肝毒性: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异烟肼和利福平。 注意联合用药可加重毒性反应。 2.变态反应:药物疹和药物热,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处理:及时停药;过敏性休克立即肌注0.1%肾上腺 素0.5~1.0ml;严重者静脉注射,视病情反复给药。 3.二重感染:常见病原菌:真菌、葡萄球菌、G-杆 菌;发生部位:消化道、呼吸道。 4.耐药菌产生: 5.三致作用(致突变、致畸、致癌)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 为A、B、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哺乳期患
01
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
02
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
应抗
菌 用药
与 管
物 临 床 合
南昌市第一医院药剂科 张慧明
理理
第一章
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管理
医院减少或避免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对策
0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
02
卫医发【2004】285号
第一部分 抗 菌药物临床应 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医疗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疾病,还可以减少药物滥用、抗药性产生等问题。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1.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个体特征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应选用对感染病原体敏感的药物,同时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
2. 合理确定抗菌药物剂量在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情况。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风险。
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
3.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是双刃剑,过长或过短的使用时间都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者药物滥用。
一般情况下,感染性疾病在治疗48-72小时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4. 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治疗的疗效和药物的耐受性。
如出现治疗失败或明显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5. 强调多学科合作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需要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密切合作。
只有多学科的合作团队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减少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包括选择适宜的药物、合理确定剂量、控制使用时间、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强调多学科合作等几个方面,希望医疗工作者在实践中遵循这些指导原则,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 2004〕285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各军区、各军兵种联(后)勤部卫生部,总参三部后勤部卫生处、总参管理保障部、总政直工部、总装后勤部卫生局,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为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共同委托中华医学会会同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现予发布施行。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在执行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地方及时向中华医学会反映,军队向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反映。
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二○○四年八月十九日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与评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综合管理
组织管理
制度管理
指标管理
分析评估 干预
加强相关科 室建设
科学合理地 完善各项规 章制度措施
科学制定各 项指标
建立用药评 价标准和评
估体系
制订有效的 干预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建立抗菌药 物管理小组
提高科学 管理的质
量
管理的 核心
抗菌药物 处方权限
管理
控制耐药
规范管理 制度
•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静脉使用人次占比:急诊患者静脉使 用抗菌药物就诊人次/急诊患者同期使用抗菌药物就诊 人次*100%
• 静脉集中调配工作中抗菌药物静脉调配的比例
2014年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 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 物例次/出院患者I类切口手术例次*100%
• 原则上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 原则上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 物例次/原则上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I类切口手术例次*100%
过程管理
–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使用顺序 – 基于耐药数据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教育培训 – 处方点评 – 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要点
指标管理
–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人次比例 –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人次比例 –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静脉使用人次占比 –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静脉使用人次占比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费用占比 – 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累计DDD)占比
天津市2011年1至4月比2010年同期增加 1.2亿元
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和前一 年同比,抗菌药物网上采购金额 减少3.4亿元
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一、依据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文件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 38号)文件的要求,医疗机构应该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制定本规定。
二、成立xx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导院级专家组三、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导院级专家组的责任和权利1、熟悉抗菌药物管理的有关文件及其要求。
2、带头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并保持24小时通讯通畅。
3、对本科室或分管的科室医生使用特殊类别抗菌药物时审核申请单,并在审核栏签字,并加强规范特殊类别抗菌药物使用的宣教、指导、监督。
4、应邀参加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会诊。
四、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2、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如结果中有对非限制或限制类抗菌药物敏感,则不建议选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由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导院级专家组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4、临床医师在使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不能作为预防性用药。
5、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在经专家组专家审核通过后,可以使用上述药物,但经验性用药不得超过5天。
6、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7、门、急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
五、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使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必须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或医嘱,并于24小时内填写《xx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审批表》(见附表),请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导院级专家组专家会诊同意后,方可继续使用。
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更新内容简介
18
◆ 新增注重综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内容。强调抗菌药物 管理工作组应与医院管理科密切合作,制定各类医院感染 的预防制度等。
◆ 新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评估和督查项目: ① 加强各级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培训; ② 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科学设定控制指标、处 方医嘱专项点评); ③ 反馈与干预(通过监测-反馈-干预-追踪模式促进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持续改进); ④ 加强监督检查。
20
关于进一步加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卫办医发〔2015〕42号】2015年8月27日 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
一、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法规要求; 二、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综合管理 ; 三、切实作好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 四、完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 五、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 六、加大检查指导和公示力度
15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 此项为新增加内容,明确了医疗机构需要: ① 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② 建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 ③ 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 ④ 制定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 ⑤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⑥ 信息化管理。
8
一表读懂:临床抗菌药物原则新旧版对比
9
一:非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
老版仅仅提出了预防用药的原则,而新版进一步明确了其目 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这样新版, 更加明确预防用药需要针对性,譬如清洁手术通常是针对金葡菌 等 G+ 菌选择预防用药,而不需要覆盖 G- 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需严格遵循指导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包括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给药方式、特殊情况下的应用、疗程及注意事项等方面。
抗菌药物的应用目的为治疗细菌感染,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病情。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类型及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禁忌证则包括过敏史、严重肾功能不全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及患者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药品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抗菌谱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同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耐药性及药物经济成本等因素。
给药剂量和方式需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较长,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服药。
在特殊情况下,如患者过敏、严重肾功能不全等,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过敏患者,应避免使用致敏药物;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实际病情来定,同时考虑药物半衰期、肾功能、年龄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至患者症状缓解、感染指标恢复正常后即可停药。
但若患者病情较重或存在耐药性感染,医生可适当延长疗程。
遵循医嘱: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勿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诊: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诊,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不良反应监测:若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热、恶心、腹泻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耐药性监测: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菌种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以确保证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培训
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 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 购程序。
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 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 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 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 当包括: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
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 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 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 担任。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1、门诊不准使用 2、需经抗感染专家会诊同意 3、病历中有用药原因分析与记录 4、80%以上需有微生物标本试验支持 5、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6、处方需经本科主任签字同意,药房方可发药(本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要求(专项整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重 点内 容
一、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二、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
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 三、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建立细菌
非限制使用级:青霉素、青霉素V、苄星青霉素、
普鲁卡因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阿莫西林、 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羧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 酸、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唑林、 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曲松、庆大霉素、阿米卡 星、新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琥 乙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口服)、依托红霉 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四 环素、土霉素、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2008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2011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2011年即将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问题A DB CE 何时开始用药?要用多长时间?预防用药有何目的?用药是预防哪些感染?如何选择抗菌药物?什么情况下需要预防用药?21手应物的的手应物的应3手应物的4手应物的5手感染的其措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 cal si t e i nf ect i on, SSI),指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约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 40%——黎沾良.于2009年1月“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师资培训班”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CDC)两个概念----Em ori TG , G aynes RP. An overvi ew of nosocom i al i nfect i ons i ncl udi ng t he rol e of t he m i cm bi ol ogy l aborat ory[J]. Cl i n M i crobi ol Rev, 1993; 6:428 -442.SSI 的概念比“切口感染”宽,但比“术后感染”窄。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具体时间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手术方式而有所不同。
美国CDC1992 年颁布的SSI 预防指南中将SSI 分成三类, 即:●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器官/腔隙感染同时SSI 被列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监测指标。
类别标准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2010年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不同类别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1%;清洁-污染切口—7%;污染切口—20%;污秽-感染切口—40%★北京市11 所三级医院2002~2005 年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 14%,其中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09%; 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65%;Ⅲ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1.78%。
各类切口感染的情况符合国外研究的结果,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Ⅰ类感染率最低, Ⅲ类切口感染率较高。
——李红,王洪源,赵爱民.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384-1386.★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认为,切口类型是SSI的危险因素,美国CDC 很早就通过手术切口分类来预测SSI发生危险。
切口分类一般要求外科医生在术前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
——李红,王洪源,赵爱民.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384-1386.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吸烟、免疫低下、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已有细菌定植、低氧血症等。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1999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剃毛过早、手术野卫生状况差(如术前未很好沐浴)、对有用药指征者未用抗菌药物预防等。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1999手术时间长(>3h)、术中发生明显污染、置入人工材料、组织创伤大、止血不彻底、局部积血积液、存在死腔和/或失活组织、留置引流、术中低血压、大量输血、刷手不彻底、消毒液使用不良、器械敷料灭菌不彻底等。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1999★患者术前已有≥3 种危险因素。
★污染或严重污染的手术切口。
★手术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T)(或一般手术>2h) 。
手术特定时间★一种手术的“特定时间”,是指在大量同种手术中处于第75百分位的手术持续时间。
即75%的手术持续时间短于T,而25%的手术时间长于T。
★T越长,SSI机会越大。
★“手术特定时间”因手术种类而异。
综合诸多危险因素, NNIS将其归纳为: 切口类型、手术时间、ASA评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对术前患者身体状况的评分)。
——Nat i onal Nosocom i al I nf ecti ons Survei l l ance Syst em.Nat i onal Nosocom i al I nf ecti ons Surverl l ance(NNI S) Syst em Report,data sum m ary f rom January 1992 t hrough June 2004,i ssued O ctober 2004 [J ]1Am J I nf ect Control,2004, 32( 8) : 470-485.麻醉分级(ASA)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于麻醉前将病人分为5级:Ⅰ级:正常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系统性疾病。
Ⅱ级:有轻度或中度系统性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威胁生命安全。
Ⅴ级:病情危篙,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病人。
如系急诊手术,在评定上述某级前标注“急”或“E”——N ati onal Nosocom i al Infecti ons Survei l l ance System. N ati onal N osocom i al Infecti ons Surverl l ance(NN IS) System R eport, dat a sum m ary from January1992 through June 2004, i ssued O ctober 2004 [ J ] 1Am J Infect Cont rol,2004, 32( 8) : 470-485.但此分级标准不明确, 主观性很强, 国内ASA分级为3级的患者接受手术者很少, 4级和5 级的患者接受手术的微乎其微,况且国内麻醉医师对患者的评估大多在麻醉前1d进行。
所以ASA分级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王爱,周炯,马小军,等.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4):562-565.★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
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易感因素多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用术中污染重等★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抗菌药物预防。
一般的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菌药物。
★Ⅰ类切口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或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心脏和大血管、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Ⅱ类切口及部分Ⅲ类切口手术(如进入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使用假体及植入物的骨关节手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低下,高龄等)。
应物利弊可下4个方分析①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时的SSI发生率。
②发生SSI后引起机体损害的严重性。
③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有效性比值比(odds ratio, OR)OR=抗菌药物应用组SSI发生率/未用抗菌药物组SSI发生率。
OR值小于1,则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有效,OR值越小,预防效果越好。
需要治疗数(numbers needed to treat, NNT)等于每预防1例SSI 所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例次。
NNT越小,预防价值越高。
④应用抗菌药物后出现副反应和继发感染的危险性。
如英国SIGN充分考虑了上述4个方面。
----丰嘉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解读[J].药品评价,2008,5(9):393-400.Antibiotic prophylaxis in surgery (SIGN 104) Class ⅠIncision OperationClass ⅡIncision Operation General Operation★应考虑的因素:●该手术的常见感染病原菌●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应选择相对广谱、有效(杀菌剂)、安全、价廉的药物★头孢菌素列为首选★头孢菌素分为4代,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并非一代更比一代强★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手术和骨科手术首选一代头孢;★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或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复杂、创伤性大因而感染风险高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
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有较高浓度分布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
★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用药。